论我国法的名称设置的规范化

合集下载

论行政立法规范化对我国行政立法的现状分析

论行政立法规范化对我国行政立法的现状分析

论行政立法规范化——对我国行政立法旳现实状况分析(一)内容摘要2023年,中国在行政法领域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旳革命,一系列立法修改法律旳动作接连不停。

中国政府对自己旳行为进行规范所做旳这些努力,直接动因来自WTO。

自1999年中美有关WTO旳双边协议以来,中国掀起了一场“变法”,外贸、金融、税务、知识产权等领域旳法律法规最先得到大规模旳清理。

到2023年三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对中外合作法律进行了修改,有关行政法规和规章旳清理工作也基本结束。

在波及经贸领域旳法律法规旳修改获得了阶段性旳成果之后,“变法”开始转向直接规范政府行为旳行政法领域。

2023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对行政立法旳主体、基本程序、监督机制、合用规则和裁决机制都作了明确规定。

虽然《立法法》没有从主线上处理行政立法中所存在旳随意性、部门利益倾向等问题,没有对行政立法在程序上规定故意义旳、具有操作性旳规范措施;有旳学者也认为,行政立法中旳混乱现象,如行政立法问题应当通过行政程序法加以处理,而不应由立法法处理,不过毕竟《立法法》旳出台对我国行政立法中旳混乱现象作了深入规范,对我国行政立法旳某些基本制度都作了明确规定,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旳行政立法制度。

关键词:行政法,行政立法旳规范化,立案,审查行政法,是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旳一切法规旳总称。

行政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一种重要构成部分。

它是个独立旳法律部门,它规定着国家行政机关旳组织、职责权限、活动原则、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以此来调整国家和各行政机关之间,以及国家行政机关同其他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之间发生旳社会关系。

行政法,包括国家民政、治安、军事、外事、财经、文教、科技、人事等各个方面旳行政管理。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

过去,我国旳行政立法是个微弱环节,虽然先后制定出许多行政法规,只是散见于宪法、法律、法规、决策、命令和其他多种规范性文献之中,缺乏系统旳、切合实际旳行政法规。

浅谈我国民法典立法语言的规范化

浅谈我国民法典立法语言的规范化

浅谈我国民法典立法语言的规范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法律概念、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等内容,立释方法,规范篇章内容布局,减少各部分表述三是设立专门的审查部门。

审查部门可以法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明之间逻辑上的矛盾,同时标题和内容间也要相是立法机关,也可以是专门设立的部门或委员确立法语言中词语的概念,避免词语运用定义呼应,避免重复或矛盾出现,使标题尽量涵盖会,通过吸收有关专家和业内知名的学者进入不当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争议,使我国民事下属的全部内容,以解决各条文间逻辑混乱、部门中,更有效的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清理。

立法语言词语使用更具严谨性;其次,对于民语句不统一的问题。

针对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出重视公民和社会团体的参与度,听取各方意见,法立法过程中不易列举或明确的内容,可以采现的贯通性问题,需要做好各部门、各编之间也能对有关部门起到监督的作用,以确保审查用语义宽泛、更具弹性空间的词汇,相反,在的衔接,关于原则性的问题已在总则予以阐述程序的实效性。

制定相应语言审查程序,在前严格环境下,应避免前述词语的运用,确保词的,分则中要避免重复。

针对同一问题,各编置程序中先行对法条进行审查,提升立法质量,语使用的准确性,使立法语言更具可接受性;之间有不同规定的,视情况看是否可以同化处保障立法语言规范化。

通过吸收立法机关、法最后,对于用词前后不一的问题,为使民事立理,使我国民事立法篇章结构更为合理,解决律语言专家及其他专业人员,在法律法规草法语言在相同领域的表述一致,我们应尽量使布局规范化问题。

案阶段对立法语言进行审查,对立法语言规用一个词来表达同一表述,且用法也要一致,通过对前述立法语言失范问题的分析,范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保证法律的规范性和权立法语言更为严谨,达到统一性的要求,解决想实现民事立法语言的规范化,就要以词语的威性。

民事立法词语使用的规范化问题。

准确性为基础。

结合先前学术界关于立法语言四、总结(二)确保民事立法语句成分规范化规范化的研究成果和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关于一部完美的法律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汉语的规范化使用并非易事,因此在每如何对我国民事立法语言进行规范,我个人提保障,因此,法律的修订与完善是法治社会的部民事单行法中,小至标点符号,大到篇章结出建议如下:常态主题。

论我国法的名称设置的规范化

论我国法的名称设置的规范化

论我国法的名称设置的规范化2011年1月24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座谈会,吴邦国委员长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但同时强调完善法律体系是一项长期任务。

在2008年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就指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截至200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已经制定了229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国务院制定了近600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70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还制定了大量规章。

在《中国法治建设》白皮书发布后三年,我国法律体系更加健全,但是正如吴邦国委员长所说的“法律体系的完善还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我们认为,从法律体系结构,至少是以法的名称确立的法的形式体系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也就是说我国现行法的名称还需要进行规范化的设置。

因此,我国法的名称规范化研究应该是我国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所面临的课题。

一、法的名称界定及我国现行法名称的结构形式“法律名称,是指每一部法律、法规的称谓”。

[1]284从形式上讲,法与法律还是有区别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范性文件,而法的形式则还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规章。

那么法的名称则是指法规范性文件的称谓。

称谓是法的形式符号,是将一部法规范性文件与其他法规范性文件区别开来的形式标志。

法的“名称是法规范性文件的结构中首先应具备的要件,也是每个法规范性文件必备的要件。

”[2]253它的规范化、科学化是法规范性文件规范化、科学化的前提。

但目前关于法的名称规范化的研究还比较缺乏,“迄今尚无关于法的名称的系统的学问。

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法的名称问题的重要程度。

现今各国立法在法的名称上还存在许多缺陷。

论我国法的名称设置的规范化

论我国法的名称设置的规范化

范 性 文 件 规 范 化 、 学 化 的前 提 。但 目前 关 于 法 科
的名 称 规 范 化 的研 究 还 比较 缺 乏 , 迄 今 尚 无 关 “
于法 的名称的系统 的学问 。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法 的 名 称 问 题 的 重 要 程 度 。现 今 各 国立 法 在 法 的名
收 稿 日期 :0 2 -1 2 1 —1 9
第 3 卷 第 2期 4
Vo. 1 34 No2 .
广西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学版 ) 哲
J un lo a g iUnv ri P i s p ya dS ca ce c ) o ra f Gu n x iest hl o h n o ilS in e y( o
21 0 2年 4月
基 金 项 目 : 全 胜 主 持 国 家社 科 项 目“ 的 结 构 规 范化 研 究 ” 1 B X0 3 汪 法 (1F 0 ) 人 才 项 目 :0 0年 教 育部 “ 世 纪优 秀人 才 支持 计 划” 21 新
作者 简介 : 汪全 胜(9 8 ) 男 , 16 一 , 汉族 , 安徽 桐城人 , 东大学威 海分校 教授 , 士生导师 , 究方 山 博 研 向为 法理 学、 法学; 鹏(9 0 )鲁 东大学讲 师 , 东大学威海分校 法学理论 专业 立 张 18- , 山
体 系更 加健 全 。但 是 正如 吴邦 国委员 长 所说 的 “ 律 体 系 的完 善 还 将 是 一 项 长 期 任 务 。 ” 们 认 法 我
为 . 法 律 体 系 结 构 , 少 是 以 法 的 名 称 确 立 的 从 至 法 的 形 式 体 系 结 构 , 需 要 进 一 步 完 善 , 就 是 还 也
件 现 行 有 效 的地 方 性 法 规 , 族 自治 地 方 的 人 民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定 了 6 0多 件 现 行 有 效 的 自治 条 例 0 和 单 行 条 例 。 国务 院有 关部 门 以 及 省 、 自治 区 、 直 辖 市 和 较 大 的 市 的人 民政 府 还 制 定 了大 量 规 章 。 在 《 国法治建设 》 中 白皮 书 发 布 后 三 年 , 国 法 律 我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一、概述法律法规规章是指国家、地方政府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文件,用于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

法律法规规章的名称通常由一系列关键词组成,旨在准确描述其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以任务名称为基础,详细介绍法律法规规章的命名规范和标准格式。

二、命名规范1. 名称简洁明确:法律法规规章的名称应简洁明了,能够准确概括其内容和适用范围。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词语,以便公众易于理解和记忆。

2. 内容关键词优先:名称中应包含与法律法规规章内容相关的关键词,以便读者能够迅速了解其主题和目的。

关键词应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能够准确反映法律法规规章的核心内容。

3. 适用范围明确:名称中应体现法律法规规章的适用范围,例如国家、地方、行业、领域等。

适用范围的明确有助于读者了解该法律法规规章的适用对象和具体情境。

4. 法律层级标识:对于法律法规规章,名称中应标明其法律层级,例如“法律”、“法规”、“规章”等,以便读者能够准确判断其法律效力和适用范围。

5. 编号和修订日期:名称中可以包含法律法规规章的编号和修订日期,以便读者识别其版本和修订情况。

编号和修订日期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命名。

三、标准格式示例根据以上命名规范,以下是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标准格式示例: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内容关键词:刑法- 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层级:法律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内容关键词:劳动法- 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层级:法律3.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 内容关键词:食品安全法- 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层级:法律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内容关键词:环境保护法- 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层级:法律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内容关键词:公司法- 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层级:法律四、总结法律法规规章的名称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赵 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 100720)摘 要:法学名词是法律概念的指称,法律术语的统一与规范是法律学科发展水平的标志,法律作为一种规则普遍适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统一性和规范性是调整人们行为功能的必然要求㊂因此,法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具有比其他学科更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立法来促进保障法律术语的规范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㊂文章重点研究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的背景与法理基础,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可行的操作方法㊂关键词:法学名词;立法中图分类号:C04;H083;D901;D90-5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20.01.003Strengthening the Standardization Legislation of Chinese Terms in Law //ZHAO XinAbstract :Chinese terms in law refers to legal concept.The unific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legal terminology is the symbol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legal w as a rule is universally applicable to every member of society.Unity and standardization are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for adjusting people’s behavioral functions.Therefore,the unific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terms in law has more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than other disciplines.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rule of law to promote the regulation of legal terminology through legislation.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background and legal basis of the legalization of Chinese terms in law,and provide a more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and feasible operational methods for the legalization of Chinese terms in law.Keywords :Chinese terms in law;legislation收稿日期:2019-04-29作者简介:赵心(1987 )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㊁国际法㊂通信方式:zhao-xin@㊂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原称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审定㊁公布科技名词的权威性机构㊂法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07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正式成立㊂上述机构一直致力于解决包括法学名词在内的我国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问题,取得了丰富成果,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研究语境㊂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问题研究不仅涉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限问题,也涉及立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问题,因此需要从立法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㊂一 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议题的提出法学名词规范化主要是指法学名词的审定㊁公布㊁推广㊁应用等㊂自1905年清末变法至今,由于大规模西学东渐,中国法律没有像西方法律那样经过自然选择㊁约定俗成形成一套统一㊁规范的法律语言表意系统㊂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冯军教授曾提出加快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立法,指出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需要规范化,法学名词的使用也需要规范化,我国法学名词规范化工作需要法制保障㊂从法律的立法㊁司法㊁守法的角度来看:首先,在立法过程中,要考虑法律条文所表达的法律内容及其语言表达形式㊂法学名词作为立法语言中的逻辑概念表达要素,在体现立法意图㊁传递法律信息㊁表达规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㊂因此法学名词规范化,对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㊁完善我国社61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㊂我国虽然已经颁布‘立法法“,但对立法过程中立法语言(包括法学名词)的规范并没有提出相应的要求㊂因此,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问题研究对立法语言规范化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㊂其次,法律实施过程中需要解释与适用㊂不论是成文法还是判例法,在适用法律规则的具体案例时总是存在着选择㊂法官必须在成文法语词的具有选择性的意义间做出选择,或是在对判决先例之要旨 究竟是”什么的相互竞争的诠释间做出选择㊂因此法学名词规范化在司法语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㊂再次,法律是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就是法律的重要功能之一㊂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法律就需要明确指示人们什么可为而什么不可为㊂因此,法律语言中法学名词的规范化使用也是人们得以遵守法律的基础㊂对法学名词法律规制的研究至少有两个目标:第一,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应该建立一个语言立法模型,以反映这种立法的语言预设㊂第二,从人权保护的角度来看,应该提高国际标准的水平及其在国家立法项目中的应用,即普通公民有权要求法律语言的清晰度和可理解性[1]㊂二 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的法理基础(一)保障法制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㊂修订的‘立法法“扩大了地方立法权,但是多元的立法主体与作为单一制的国家体制之间似乎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紧张关系㊂‘立法法“为我国法制统一提供了重要实现途径,但是法学名词规范属于法律语言技术范畴,对此的规范化管理还远远不够㊂法学名词是表达法律概念的专门用语[2],在我国法律领域推进法学名词的规范化,对法学名词准确恰当地命名与选用,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有利于法律的实施㊂第一,法学名词的单义性可避免法律文本的歧义㊂如果对法学名词的理解有歧义,势必引发立法混乱与实施困难㊂例如, 被害人”是适用于刑事诉讼的法学名词,用以特指正当权利或合法利益遭受犯罪行为或不法行为侵犯的人㊂ 受害人”是适用于民事诉讼的法学名词,用以特指由于侵权行为而蒙受损害或损失的人㊂显然, 犯罪行为”与 侵权行为”的语义的内涵和外延不同㊂这里涉及法学名词的特指性与单义性,都是法学名词的基本要求㊂法学名词的单义性可以使法律语言使用和理解中都能尽可能避免歧义㊂故立法时,采用法学名词应严格遵循单义性原则,力求概念明确,表述清晰,避免引起理解上的歧义㊂如民法上的 过失”,是指过错的一种形式,即应注意而不注意的状态,不能有第二种解释㊂第二,法学名词的系统性可保障法律体系的逻辑一致性㊂从词义的聚合角度看,法律术语有系统性㊂如 权利” 民事权利” 物权” 自物权”等有一定的逻辑关系㊂法律是一种以国家力量为主体实现的人类行为关系的规则,统一性与规则性都是法律的要素㊂法律的科学性意味着所有关于法律的系统知识应该被划分,根据法律的种类㊁主体㊁客体等㊂法制统一原则要求法律概念㊁立法用语统一,法学名词规范化为法制统一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㊂法律科学的一致性要求每个构成要素保持一致性,这样做的结果应该是每个要素都与整个法律秩序相一致㊂秩序的系统性特征突出表现在采纳新法律或改革旧法律时㊂这通常反映在许多法律和法规中,其中包括与新法律或改革法律不相符或不一致的条款(章节)㊂其他法律法规的处置需要修改㊂在技术层面上,法律秩序的系统性特征更为清晰,因为法律文本的组成部分通过引用而相互关联,使引用的基本概念预设了一种关联关系,这涉及互文性㊂法律秩序的系统性特征还表现在所有法律环境下尽可能逻辑和一致地适用法律㊂(二)保护公民语言权利语言权利本质上是人权㊂根据弗朗塞斯科㊃卡普陶蒂(Francesco Capotorti)的语言系统学,语言使用在法律分析中可以分为四个领域:私人领域的语言使用㊁公共领域的语言使用㊁媒体中的语言使用㊁教育系统中的语言使用[3]㊂不言而喻,任何国家都不能干涉私人领域中任何语言的使用㊂但是法律语言作为公共领域的语言使用应该被合理规71范㊂在语言人权概念背景下,语言立法及其在不同领域使用规定语言的主题同时出现在国际法和国内法的不同层次上㊂语言立法领域的立法措施越有效和越充分,公民对法律语言的理解越准确㊂例如,根据热拉尔㊃科尔尼(Gerard Cornu)的观点,语言立法一方面涵盖了语言使用的法律效力,另一方面涵盖了语言使用的法律规则[4]43-45㊂当从一般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时,某种程度上符号学甚至可以称之为 符号法”㊂例如,法院使用符号的相关规定,我国法官有义务在法庭上穿上长袍,不遵守这一要求可能会导致惩罚㊂关于使用语言的法律的内容也可能是压制性的,一些国家的语言法旨在强制使用主导语言作为教学和公共生活语言㊂出于这个原因,个人或团体使用自己的语言的权利也应该成为国际公法上的问题,欧盟也规定了语言制度:会员国享有平等地位(即使主要语言在工作语言中占主导地位)㊂在另一种语言或其他几种语言的压力下,语言法也可以旨在保护国家或地区人民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㊂即使在法国这样一个国际语言国家,由于英语的入侵,这种立法也被认为是十分必要的㊂这一立法预设了法语的使用,特别是在广告中,同时也保护了语言与词汇㊂近年来,一个新的问题进入了关于语言法的讨论㊂这涉及公民有权要求法院和当局使用他们清楚理解的语言㊂历史上,法院和公共当局的语言有时很难理解,普通公民理解法律语言有困难㊂反对这种现象的斗争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如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法律的公开就是为了限制贵族的司法专断㊂今天,清晰㊁可理解的法律语言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保障㊂在学术研究中,一般语言立法被认为属于法律语言学或国际法㊁人权保护领域㊂法律语言学家科尔尼教授认为,语言立法是法律语言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涉及语言使用的规范[4]11㊂如果不考虑作为法律对话的语言要素 法学名词通过立法进行规范化操作,就不能有效地表征法律语言㊂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立法不仅包括与人权保护相关的社会语言使用分配问题,而且还涉及更广泛的问题,即与法律的产生和解释有关的立法㊂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法律语言教授周庆生强调,对法律语言加以规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5]㊂一般而言,法律语言学中涉及的问题也是法律专门部门(如人权保护)研究的主题,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㊂关于规定或保证语言使用的讨论,这是语言立法的本质,必须遵循其自身的方法论规则,因为它是一种法律话语,即关于法律内容的讨论,必须遵循法律科学的规律㊂总而言之,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的本质就是要保证法律语言的确定性与可预测性㊂(三)促进法律的社会效益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 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㊂法学名词作为法律领域概念的指称是具有高度专业性的,但是法律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具有指导㊁教育功能,因此法学名词需要使用大众㊁通俗的语言表达才有利于法律的传播与实施㊂以立法语言为例,如果深奥㊁艰涩,脱离公民的理解能力和心理认知习惯,那么将造成法律信息传递不畅㊂但是相反,如果过于直白,又是对法律权威性的损害㊂在法学名词规范化的基础上使用法律概念可以弥合法律文本的专业性与大众性的差距,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律的社会效益,促进法治社会建设㊂例如,在制定法律条文中用通俗语言表述规定的内容,尽量使用法学概念性术语,并对其做出界定㊂如‘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 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㊂”显然,为使立法语言专业化,并使人们容易记忆,在表述时可采用 不当得利”,并对其进行界定和说明㊂在简单的社会条件下,理解法律规则的内容几乎没有问题㊂但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法律规则越来越庞杂㊂因此,为了确保公民可以理解法律,法律语言需要兼具专业性与大众性㊂古代为了使人们记住法律,把特定的案件描述得丰富多彩,会令那些听到它们的人记忆深刻㊂在我们这个时代,复杂的现代社会预设了精确而详细的规则,因而立法文本可能是非常复杂的,但是依然要尽量简明扼要地拟定,即使如此,仅供专家使用的法律法81规也在不断增加㊂在某些社会问题上,法律条款以高度复杂的语言形式表达某些数学公式的内容并不罕见㊂毋庸置疑,从公民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规定是完全不可理解的㊂这也说明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㊂从广义上讲,法律是一种国家权力的行使形式㊂在社会中,书面形式最重要的权力类别是法律,在民主条件下,法律要求公民作为法律社区成员的理解和忠诚,重要的是他们完全尊重法律以及司法㊁行政决定㊂故而规范化地使用法学名词可以促进公民在法律和司法方面做出承诺,使法律得到有效遵守㊂(四)应对法律英语全球化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地的语言变化加强了英语作为普遍接受的语言的地位[6],英语经常用于国际法律交流㊂在中国,英语虽然不是官方语言,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也需要考虑其制度化的问题㊂虽然有些人通过世界范围内的英语传播来提及文化帝国主义的增强,但是面对这种趋势法律领域应做好应对措施㊂法学名词规范化工作中对大陆法系㊁普通法系中概念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对不同法系中概念的翻译问题也进行了科学评估,因此法学名词立法有助于应对法律英语全球化趋势㊂三 我国法学名词的立法依据与立法路径(一)立法依据当前我国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面临的最大困难,可能就是上位法授权和立法依据不清楚的问题㊂我国立法活动的根本依据是‘宪法“,‘宪法“主要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分配制度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方面的内容㊂总的来说,任何法律㊁法规㊁规章㊁规范性文件的制定都需要符合合法性㊁科学性原则㊂第一,合法性要求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是合乎法律的规定;其二是指正当性㊁权威性和实际有效性[7]㊂‘宪法“第五条要求维护我国法制统一,而法制统一原则要求法律概念㊁立法用语统一,法学名词规范化为法制统一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㊂‘宪法“作为公民权利的保证书,最重要的一个基本价值是平等㊂我国‘宪法“中也规定了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平等不仅仅是法律地位的平等,也是每一个公民都有掌握㊁理解法律的权利㊂目前法律术语在立法㊁司法活动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使用混乱㊂例如,我国‘刑法“中表达刑事处罚时使用了 刑罚处罚” 刑事处罚”和 犯罪处罚”三个名词,实同名异㊂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只有在公民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有效遵守㊂简而言之,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是出于‘宪法“对于法治建设㊁平等㊁公民权利保护等要求而开展的立法活动,符合立法合法性原则㊂目前,我国相继制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专利法实施细则“‘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法律㊁法规和规章中也有个别条款对科技名词的使用做出一些规定,虽然上述法律法规远不能为法学名词规范化工作提供全面的法律依据,但是可以作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工作的重要参考㊂第二,科学性原则要求立法表达应当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守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和人为约定的一般规则㊂只有通过调查研究,结合立法和司法经验,尊重立法规律,遵守逻辑规则㊁语法规则和修辞规则,才能避免立法表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㊂在起草阶段,科学性原则要求立法机关采用明确的立法用语确认公民权利,合理规定犯罪与刑罚,遵循权力有限原则分配国家权力和职责㊂‘德国民法典“有64.5万字,每个概念用一个词去表达,每个词只表达一个概念,不同的词所表达的概念不同㊂不仅在专门用语上做到了这一点,普通的用语也是如此㊂德国立法之所以如此,除了立法技术高超外,还在于立法者要防止因法律概念的模糊所导致的间接授权立法㊂准确是科学立法的首要目标,对专有名词的规范化使用正是立法语言准确性的表现㊂此外,有很多法学名词不仅仅是在我国法律规范中使用,而且在世界各国通用,例如 罪刑法定” 善意原则”等㊂还有一些是历史遗产,在长期使用中已经具有了固定的含义,舍弃这些去创造新的用语,必然导致法律上的混乱,损害立法的科学性㊂规范地使用法学名词,准确㊁简明地反映其表达的概念,立法表达更加确切,这对于理解㊁运用91法律非常重要㊂科技名词立法要解决人们在交际中,不管是科学技术领域还是整个社会都要有一个统一的形式规范问题,这个规范是交流沟通的前提,也是立法机关立法的前提㊂法律是一种特殊的沟通形式,通过立法者制定规范,传达给社会公众,并期待人们尊重并遵循法律规范㊂(二)立法路径第一,与相关法律法规相协调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音㊁形都有明确规定㊂1988年出台的‘标准化法“对技术问题的标准化做了详细规定,其中第六条 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制定国家标准”对 技术标准”做了统一性要求㊂此外还有‘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专利法“等,上述法律法规都与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相关,在立法时应注意协调性问题㊂第二,授权权威机构起草,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确认㊂法学名词规范化包含了形式上的统一性和实质意义上的一致性,要求法律概念的指称应保持统一与规范,特别是最常用的从外文翻译而来的法学名词,更需要通过规范化的方式保证其不被滥用㊂实质意义上的一致性是要对名词内涵进行权威和统一的解释,从目前我国的立法体制来看,要保证法学名词具有形式上的统一性和实质意义上的一致性,需要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来实现㊂因此,应从立法的科学性出发,由专门的法学名词工作机构会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共同确定法学名词的形式合理性,作为技术规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予以确认,从而保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的法律中的名词具有形式上的统一性㊂对于法学名词的实质内涵,因为涉及法律术语的解释问题,只能由科技名词工作机构制定行业标准,向包括立法机关在内的各行业推荐使用㊂目前在立法技术规范方面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立法技术规范(试行)(二)“(法工委发[2011]5号),虽然该文件涉及立法技术范畴,但是主要内容是立法的行文规范,而非法律术语规范㊂因此,建议可采取类似形式,通过行政授权专门的法学名词工作机构进行起草,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向法律行业相关部门推荐使用㊂此外,必须注意的是,不宜将法学名词的法律内涵简单地予以固化,而应作为一种技术规范㊁参考标准㊂总而言之,国家科技名词工作机构应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更加符合实际工作需要,与现有法律体系㊁基本原则相一致的立法方案,以有效促进法学名词规范化工作有序开展㊂结 语专业名词的统一与规范往往需要以学科体系的高度发展为前提,中国法制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法制结束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律法时期,开始向现代法制迈进㊂这种转变造成了法律体制㊁法律观念㊁法律文化的巨大变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法律学科相较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后数百年积淀还处于发展成熟的过程中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律学科繁荣发展,然而与此同时法律学科领域内名词的使用有一定混乱,这对法律语言的表意性与专业性是一种损害㊂总而言之,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对解决目前中国法律术语混乱㊁模糊等问题,加快法治国家㊁法治社会㊁法治政府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㊂参考文献[1]Mattila parative Legal Linguistics[M].Aldershot,Hampshire&Burlington,Vermont:Ashgate PublishingLimited&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2006:18. [2]陈炯.法律语言学概论[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8:52.[3]Capotorti F.Study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Belonging toEthnic,Religious or Linguistic Minorities[R].New York:United Nations,1991.[4]Cornu G.Linguistique Juridique[M].3rd ed.Paris:Montchrestien,2005.[5]周庆生,王洁,苏金智.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4.[6]Gardiner R.Treaty Interpreta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2010:17.[7]严存生.法的合法性问题研究[J].法律科学,2002(3):3-14.02。

中国的法律对名字有哪些规定法律规定有那些

中国的法律对名字有哪些规定法律规定有那些

中国的法律对名字有哪些规定法律规定有那些中国的法律对名字有哪些规定子女起名立新规父母双姓可同用《姓名登记条例(初稿)》中首次对公民起名作出硬性规定:公民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允许采用父母双方姓氏。

子女采用父母双方姓氏时,可按照双姓起名,但不算作复姓,按照目前我国现有1601个姓氏计算,这种做法将新增128万个双姓,从而缓解大姓人口姓名重复的问题。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允许子女随父姓或母姓,提倡采用父母双方姓氏,既可以表明子女与父母双方的家族和血缘关系,同时对于解决大姓人口的姓名重复问题,也具有积极意义。

★取名用字有限制对于公民取名用字,应当在一定前提下予以必要的限制。

《条例》规定:姓名不得含有下列内容:1、损害国家或者民族尊严的;2、违背民族良俗的;3、容易引起公众不良反应或者误解的。

考虑到我国姓名所用字数中单姓的通常为二至三个汉字、复姓或者采用父母双方姓氏的多为三至四个汉字,《条例》规定:除使用民族文字或者书写、译写汉字的以外,姓名用字应当在两个汉字以上、六个汉字以下。

比如:丈夫姓郑,老婆姓付,他们就可以给孩子取名“郑付贝克汉姆”。

《条例》规定,姓名不得使用或者含有下列文字、字母、数字、符号:1.已简化的繁体字;2.已淘汰的异体字,但姓氏中的异体字除外;3.自造字;4.外国文字;5.汉语拼音字母;6.阿拉伯数字;7.符号;8.其他超出规范的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范围以外的字样。

根据以上的规定,不能带有像大爷,你爹,爷爷之类的可以当名字,也不可以毛泽东字样的名字刑法法律法规包括哪些在我国刑事法律法规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有关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刑法的规定等。

我国有关个人隐私的规定有哪些,都在哪些法律条文上有记载?有关的法律文书包括:1、《宪法》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2、《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法律法规规章名称是指对于法律、法规和规章文件的命名。

这些名称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于确保法律体系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

在制定法律法规规章名称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以确保其准确、明确、简洁、规范。

一、准确性法律法规规章名称应准确地反映其内容和目的,避免含糊、歧义或者误导。

名称应简明扼要地概括法律法规规章的主要内容,以便人们能够迅速理解其范围和目的。

二、明确性法律法规规章名称应具备明确性,以便于人们能够准确识别和引用。

名称应避免使用含糊、抽象或者晦涩的词语,而应采用明确、具体的表达方式。

三、简洁性法律法规规章名称应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繁复的表述。

名称应尽量精简,突出主要内容,减少冗余和重复,以提高名称的可读性和易记性。

四、规范性法律法规规章名称应遵循一定的命名规范,以确保名称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名称中应使用统一的词语、术语和表达方式,避免使用个别或者地区特有的词汇,以免引起混淆或者误解。

五、信息完整性法律法规规章名称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便人们能够初步了解其内容和适合范围。

名称应尽量涵盖主要的法律法规规章要素,如颁布机构、颁布日期、适合范围等,以便于人们进行查询和参考。

六、格式统一性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格式应统一规范,以便人们能够迅速识别和引用。

名称的格式可以采用层次结构,将名称分为主标题和副标题,以便于区分和理解。

七、语言简炼性法律法规规章名称应使用简炼、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或者晦涩难懂的词汇。

名称应以普通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以提高名称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综上所述,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标准格式应准确、明确、简洁、规范,并遵循一定的命名规范。

这些标准将有助于确保法律法规规章的有效传达和正确理解,从而提高法律体系的运行效率和公正性。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标题:法律法规规章名称引言概述:法律法规规章名称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对法律法规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有助于人们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名称的准确性1.1 规章名称的概括性:规章名称应准确概括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以便人们能够迅速理解其涵义。

1.2 法律法规名称的明确性:法律法规名称应具备明确性,能够准确传达法律法规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1.3 规章名称的简洁性:规章名称应力求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晦涩,以便广大民众能够轻松理解。

二、名称的规范性2.1 符合法律法规的层级:规章名称应符合法律法规的层级结构,从整体到具体,层层递进,有利于人们理解法律法规的组织结构。

2.2 遵循命名规则和规范:规章名称应遵循命名规则和规范,如使用规定的词语、词序和标点符号,以确保名称的一致性和标准化。

2.3 考虑名称的可读性和可搜索性:规章名称应考虑到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搜索需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或缩写,以便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便利。

三、名称的权威性3.1 体现法律法规的权威性:规章名称应体现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以增加人们对法律法规的信任和遵守度。

3.2 适当引用法律法规的法条:规章名称可以适当引用法律法规中的法条,以便更好地展示其依据和适用范围。

3.3 与法律法规内容相符:规章名称应与法律法规的内容相符,避免误导和混淆。

四、名称的传达效果4.1 引起公众关注:规章名称应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和独特性,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关心。

4.2 促进法律法规的传播:规章名称应易于记忆和传播,有利于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推广。

4.3 增加法律法规的可读性:规章名称应能够增加法律法规的可读性,吸引更多人愿意阅读和理解法律法规。

五、名称的修订和更新5.1 及时修订过时名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更新,过时的规章名称应及时修订,以保持名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5.2 合理安排修订频率:修订规章名称的频率应合理安排,避免过于频繁或过于稀少,以满足社会需求和法律法规的更新速度。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引言概述:法律法规规章名称是指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名称,它们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准确的法律法规规章名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本文将从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定义、分类和命名原则等方面,详细介绍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重要性和相关内容。

一、法律的名称1.1 法律的定义和分类法律是国家制定并公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用于规范公民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

根据法律的性质和作用,可以分为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不同类型的法律。

1.2 法律名称的要求法律名称应当准确、简明扼要地表达法律的内容和目的,便于人们理解和遵守。

同时,法律名称应当与法律的内容相符,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1.3 法律命名原则法律的命名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明确性原则,即名称要明确反映法律的内容;简明性原则,即名称要简洁明了,便于记忆和引用;一致性原则,即名称要与同类法律保持一致,便于比较和对照。

二、法规的名称2.1 法规的定义和分类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并公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用于具体规范行政管理和行政行为。

根据法规的颁布机关和适用范围,可以分为国务院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不同类型的法规。

2.2 法规名称的要求法规名称应当准确、明确地表达法规的内容和适用范围,便于行政机关和公民理解和遵守。

同时,法规名称应当与法规的内容相符,避免产生误解和混淆。

2.3 法规命名原则法规的命名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权威性原则,即名称要体现法规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准确性原则,即名称要准确反映法规的内容和适用范围;规范性原则,即名称要符合规范语言的要求,避免使用难以理解的术语和词汇。

三、规章的名称3.1 规章的定义和分类规章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制定并公布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用于具体规范特定领域的行为和活动。

根据规章的适用范围和对象,可以分为行政规章、企业规章等不同类型的规章。

3.2 规章名称的要求规章名称应当准确、明确地表达规章的内容和适用范围,便于相关组织和个人理解和遵守。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法学名词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和重要。

因为法学名词具有明确的含义和法律效力,是法律文书和法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当前我国在立法中存在一些法学名词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这不仅会引起语言习惯的混淆,还会影响法律文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给法律实践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误解。

因此,加强法学名词的规范化立法,是一项必要的任务,可以保证法律文书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也提高了法律规范化的程度。

一、加强法学名词的标准化法学名词的标准化是保证法律文书准确性和规范性的基础。

这需要我们对法学名词进行规范、统一的定义和解释,确保其在不同的法律领域和文书中不出现混乱或误读的情况。

比如,“主体责任制”在各地立法文书中的解释有所不同,如此一来,就会给执法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

因此,需要制定统一的名词解释,规范化法学名词的使用,这样才能让法律文书更加准确和统一。

法学名词的分类管理是规范法律文件用语的一种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的法律文书中出现了大量的重复、交叉使用的法律名词,这给了广大社会公众解读法律文书带来极大的困难。

因此,分类管理法学名词,规范它们的使用,是重要的一步。

这可以使命名具备自洽性和全面性,增强其辨别力和语言反应力。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法律文书编写的效率和质量。

法学名词的翻译和标准化是利用外文名词进行翻译和适应性改进的重要措施。

要加强法学名词的标准化,不仅要依据国内立法文献和法学文献,还要参考国外法律判例和法律规范, 尊重外国的立法原则和语言标准, 同时了解对本国法的搬用。

在今日全球化时代,加强对法学名词翻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不仅可以促进国际法律的沟通交流,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法学的发展。

法学名词的推广和宣传是保持法律规范化的重要途径。

我们需要加强对法律名词的教育和推广,让大家更加熟悉各类法学名词和其定义。

同时,我们也要高度重视法律文书的耐用性和易读性,避免使用生僻难懂的法律名词,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随着法律体系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法学名词的规范化立法变得越来越重要。

规范化立法可以统一法学名词的定义和用法,减少理解和运用的混淆和误解,提高法律解释和实施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从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的必要性、方法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法学名词的规范化立法对于法治社会的建设具有必要性。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统治的基础和准则,法律的解释和实施都需要依据明确的法学名词来进行。

如果法学名词没有统一的定义和用法,就会给法律的适用和实施带来困难和混乱。

对于同一法学名词的不同解释和用法,可能会导致法官在审判中的不一致性,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破坏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为了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加强法学名词的规范化立法。

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有多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通过立法将法学名词的定义和用法明确写入相关法律文件中。

可以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某一法学名词的含义和适用范围,使其具有法律效力。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行政性规范或司法解释来规范法学名词的使用。

可以制定行政性规范明确某一法学名词的定义和用法,或者通过司法解释解释法学名词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还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的方式引导法学专业人员和从业者正确使用法学名词。

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规范化立法可以提高法律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为法律实施提供明确的依据。

规范化立法可以提高法学研究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

规范化立法可以增加法律制度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增强人民对法律的信任和遵守意愿。

规范化立法可以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提高法学名词在国际法律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标题:法律法规规章名称引言概述:法律法规规章名称是指国家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的名称,这些文件规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法律责任。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命名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原则,旨在准确表达其内容和适合范围,便于公众理解和遵守。

一、法律的名称1.1 法律的名称应当简明扼要,准确反映其内容和适合范围。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名称直接表明了法律的性质和适合对象。

1.2 法律的名称通常由法律的主题和性质组成,如《反家暴法》、《食品安全法》等,便于公众理解和记忆。

1.3 法律的名称还应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正式性,体现国家对法律的尊重和重视。

二、法规的名称2.1 法规是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其名称应当明确反映其制定机构和性质。

例如《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

2.2 法规的名称通常由主题、性质和适合范围等要素组成,便于公众理解和适合。

如《关于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意见》。

2.3 法规的名称还应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体现法规的法律效力和执行力度。

三、规章的名称3.1 规章是由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其名称应当明确反映其制定机构和性质。

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药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

3.2 规章的名称通常由主题、性质和适合范围等要素组成,便于公众理解和遵守。

例如《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规定》。

3.3 规章的名称还应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体现规章的法律效力和执行力度。

四、制度的名称4.1 制度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者社会组织为了规范行为、保障权益而制定的规则和规范性文件,其名称应当明确反映其性质和适合范围。

如《公司管理制度》、《职业道德规范》等。

4.2 制度的名称通常由主题、性质和适合范围等要素组成,便于相关主体理解和执行。

例如《员工行为规范》。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摘要】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是法律领域的重要问题,对于规范法学名词的使用、提高法律文书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名词定义不清晰、使用不统一等。

国内外对于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的现状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加强相关立法并提出建议。

建议加强对法学名词的规范化立法,制定统一的名词定义并加强宣传教育,以提高法律文书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名词规范化专门机构、加强立法研究等。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提高法律文书的质量,推动法学领域的发展。

展望未来,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将逐步完善,为法学领域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建议的实施需要政府、学术界和法律从业者共同努力,实现立法目标。

【关键词】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重要性、问题、现状、建议、措施、总结、展望、实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法学名词的规范化在法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统一法律用语,提高法律文书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目前我国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仍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在实践中往往出现名词使用不统一的情况。

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势在必行。

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体系,为我国规范化立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的现状,探讨如何加强我国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具体措施,以期推动我国法律名词规范化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1.2 问题意识在当前法学领域,存在着一些混乱和不规范的名词使用现象,这不仅给法学研究和实践带来了困扰,也影响了学术交流和法律运作的效率。

随着法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深化,现有的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实际需要,亟需加强和完善。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法学名词的使用存在不确定性和多义性,容易导致解释模糊、误解和混淆,给法律实施和司法裁判带来风险和隐患。

部分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不够细致和完备,导致一些重要概念缺乏明确定义,给法律适用和理解带来障碍。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法学名词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法律条文和法律文件中的基本要素,是构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同机构或个人对于法学名词的使用存在着不一致性,甚至是混乱性。

这给我们的法律实施和司法审判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立法对法学名词进行规范化。

法学名词的规范化可以提高法律文书的可读性和通用性。

在任何领域,专业名词的使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法学领域尤其如此,因为法律文件的可读性和通用性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实施和司法审判的效率。

如果法学名词没有得到规范化,会导致不同机构或个人在理解和应用法律文件时产生歧义和困惑,甚至出现错误的解释和执行。

通过对法学名词进行规范化立法,可以使法律文书更加清晰明了,方便人们理解和应用,提高了法律文书的可读性和通用性。

法学名词的规范化可以加强法律体系的权威和稳定性。

在法律体系中,专业名词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是法律规则和权利义务的具体表达,是法律体系的基石。

如果法学名词没有得到规范化,会导致法律体系的权威和稳定性受到影响。

因为不同机构或个人在使用法学名词时会存在差异,会导致法律规则的理解和适用出现偏差和混乱,最终影响了法律体系的权威和稳定性。

通过对法学名词进行规范化立法,可以保证法律体系的权威和稳定性,加强法律规则和权利义务的具体表达,使之更加明确和坚定。

法学名词的规范化可以促进法律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法律交流和合作尤其凸显。

如果各地区和国家之间对法学名词的使用存在差异,会导致法律交流和合作出现障碍。

通过对法学名词进行规范化立法,可以促进国际间法律交流和合作,使各地区和国家之间在法律领域更加理解和信任,为全球法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更好的条件。

法学名词的规范化有助于提高法律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素质水平。

在法律领域,专业名词是法律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素材,在彰显法律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素质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当前,我国法学名词使用存在混乱、不规范的情况。

由于历史、地域、学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法学名词的使用呈现出多样性和混乱性,给法律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以促进我国法学名词使用的规范化和统一化,有利于提高法律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水平,为法治建设提供更加规范的语言工具支持。

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有利于促进法学的学科发展。

规范化的法学名词对法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促进法学理论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有利于法治建设。

法治建设需要规范的法律语言作为基本工具,加强法学名词的规范化立法,有利于提高法律文书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有利于推动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

二、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的具体措施1.建立统一的法学名词规范化机构。

应当建立统一的、权威的法学名词规范化机构,负责研究法学名词的规范化问题,提出规范化方案,推动法学名词的规范化和统一化。

2.深入研究法学名词的规范化问题。

应当深入研究我国法学名词使用存在的混乱和不规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规范法学名词的使用。

3.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法学名词的使用范围和规范,强化法学名词的规范化要求。

4.加强对法学名词规范化的宣传和培训。

应当加强对法学名词规范化工作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社会对法学名词规范化工作的认识,促使法学名词规范化工作得到广泛的重视和支持。

三、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的应对挑战在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应对。

1.历史、地域、学派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法学名词的使用存在多样性和混乱性,这与历史、地域、学派等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

在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采取差异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2.学术界和司法界的不统一。

学术界和司法界对于法学名词的使用存在差异,可能存在一些意见和分歧。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标题:法律法规规章名称引言概述:法律法规规章名称是指为了明确法律法规的内容和适合范围,便于人们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而设立的名称。

它们起到了规范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相关内容。

一、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基本要素1.1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层级结构1.2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命名原则1.3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修订和变更规定二、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分类2.1 宪法和基本法的名称2.2 法律的名称2.3 行政法规的名称三、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特点3.1 简明扼要3.2 突出重点3.3 规范明确四、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重要性4.1 便于法律法规的理解和适合4.2 有利于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4.3 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五、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标准化和统一5.1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标准化制定5.2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统一管理5.3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国际化趋势正文内容:一、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基本要素1.1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层级结构:法律法规规章名称通常由多个层级组成,以便于区分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

例如,宪法和基本法的名称普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或者“特殊行政区基本法”,法律的名称普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

1.2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命名原则: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命名应当遵循准确、简明、明确的原则,以便于人们理解和记忆。

命名中应包含法律法规的对象、内容和适合范围等关键信息。

1.3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修订和变更规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法律需要,法律法规规章的名称可能会进行修订和变更。

修订和变更规定应当明确规定在何种情况下进行,以确保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准确性和联贯性。

二、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分类2.1 宪法和基本法的名称:宪法和基本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们的名称通常以“宪法”或者“基本法”为主体,再加之国家名称或者特定区域的名称。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一、任务描述:根据任务名称,撰写一篇关于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标准格式文本,详细介绍法律法规规章的命名规范、分类及其重要性,内容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二、文本内容: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标准格式一、命名规范法律法规规章的名称是对其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具有指导性和表征性的作用。

为了确保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命名规范:1. 简明扼要:名称应简洁明了,能够准确概括法律法规规章的主要内容,避免冗长和模糊不清。

2. 规范格式:名称应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命名,例如“某某法”,“某某规定”,“某某条例”等。

格式的统一性有助于人们对法律法规规章的识别和记忆。

3. 体现层次:名称应能够体现法律法规规章的层次和级别,例如通过使用“法”、“条例”、“规定”等词语来区分不同级别的法律法规规章。

4. 突出特点:名称应能够突出法律法规规章的特点和重点,凸显其主要内容,便于人们快速了解和使用。

二、分类法律法规规章根据其性质、领域和内容可分为多个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1. 性质分类: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性质,可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

2. 领域分类:根据法律法规规章所涉及的领域,可分为刑法、民法、劳动法、环境法、财税法等。

3. 内容分类: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具体内容,可分为基本权利保障、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生态环境等。

分类的目的在于方便人们查找和使用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使其能够更好地适用于不同领域和情境。

三、重要性法律法规规章名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于法律体系的运行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1. 指导作用:准确的名称能够提供对法律法规规章内容的准确指导,帮助人们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规章。

2. 识别作用:规范的名称能够帮助人们快速识别和区分不同的法律法规规章,避免混淆和误解。

3. 法治建设:规范的名称是法治建设的一部分,体现了法律的权威和规范性,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秩序稳定。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

应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是指国家对法律术语进行规范化处理,统一术语的使用规范,以便于法律文书的编写、法律实施和司法审理。

规范化立法是国家法制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之一,对于提高法律实施的效率和公平性、促进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在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亟需加强立法工作,以推动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我国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目前,我国的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主要是通过各个单行法律中的术语规范,但这种方式只能解决具体法律中的具体术语问题,无法形成系统性的规范体系。

缺乏系统性的规范体系容易导致法律术语的混乱和不统一,影响法律实施效果。

应当加强对法学名词的规范化立法工作,形成系统性、全面性的法学名词规范,以保障法律术语的规范和统一。

我国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的立法机构设置和程序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的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工作由各司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学术界共同参与,但是缺乏一个统一的立法机构和规范的立法程序。

这导致了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工作的推进缓慢,立法效果不够理想。

应当设立专门的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机构,统一协调各方力量,明确立法程序,推动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工作的有序进行。

我国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存在着术语使用频率和权威性不够。

在实际法律文书编写过程中,一些法律术语的使用频率比较低,有些法律术语没有严格的定义和解释,导致法律文书的理解和适用存在困难。

应当对法学名词进行权威性的规范,明确各类法律术语的定义和解释,提高术语使用频率,以便于法律文书的理解和适用。

我国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工作与国际标准不够对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法律交往日益频繁,为了便于我国的法律与国际法律的对接和交流,我国的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应当与国际标准相衔接。

目前我国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与国际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提高我国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的国际化水平。

为了加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工作,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健全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的体制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法的名称设置的规范化2011年1月24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座谈会,吴邦国委员长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但同时强调完善法律体系是一项长期任务。

在2008年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就指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截至200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已经制定了229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国务院制定了近600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70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还制定了大量规章。

在《中国法治建设》白皮书发布后三年,我国法律体系更加健全,但是正如吴邦国委员长所说的“法律体系的完善还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我们认为,从法律体系结构,至少是以法的名称确立的法的形式体系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也就是说我国现行法的名称还需要进行规范化的设置。

因此,我国法的名称规范化研究应该是我国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所面临的课题。

一、法的名称界定及我国现行法名称的结构形式“法律名称,是指每一部法律、法规的称谓”。

[1]284从形式上讲,法与法律还是有区别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范性文件,而法的形式则还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规章。

那么法的名称则是指法规范性文件的称谓。

称谓是法的形式符号,是将一部法规范性文件与其他法规范性文件区别开来的形式标志。

法的“名称是法规范性文件的结构中首先应具备的要件,也是每个法规范性文件必备的要件。

”[2]253它的规范化、科学化是法规范性文件规范化、科学化的前提。

但目前关于法的名称规范化的研究还比较缺乏,“迄今尚无关于法的名称的系统的学问。

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法的名称问题的重要程度。

现今各国立法在法的名称上还存在许多缺陷。

”[3]336根据我国《宪法》、《立法法》的规定,我国现行的法规范性文件的结构形式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较大的市(《立法法》第63条规定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国务院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简单地说,我国现行法规范性文件的结构形式的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规章六种。

当然,宪法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属于法律的范畴: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属于特殊的地方性法规,在名称的使用上有一些差异,但可以将其归结到地方性法规中,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法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大体上归结为四种形式: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我们来考察一下我国现行有效的四种类型的法规范性文件的名称结构形式。

(一)法律的名称1、宪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基本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3、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4、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等;5、决议,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法律、法令效力问题的决议》;6、决定,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沿海港口城市设立海事法院的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行使刑事管辖权的决定》;7、规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8、规定,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9、办法,如《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等;10、方案,如《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名额分配方案》、《台湾省出席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协商选举方案》;11、通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二)行政法规的名称1、条例,如《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2、规定,如《国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3、决定,如《国务院关于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接收原香港政府资产的决定》、《国务院关于修改〈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第二十一条的决定》;4、决议,如《关于国庆日的决议》、《国务院关于安置复员建设军人工作的决议》;5、命令,如《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国徽的命令》、《关于发行新版人民币的命令》;6、办法,如《对外使用国徽图案的办法》、《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7、实施细则,如《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水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8、暂行条例,如《禁止向企业摊派暂行条例》、《私营企业暂行条例》;9、暂行办法,如《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证券交易所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10、暂行规定,如《关于中央一级国家机关、经济组织内部机构设置审批暂行规定》、《关于加强和改善民用工业为国防军工协作配套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1、简则,如《国务院参事室组织简则》;12、规程,如《射击场设置管理规程》、《工厂安全卫生规程》;13、施行办法,如《国务院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14、试行办法,如《文物特许出口管理试行办法》、《国家土地开发建设基金回收管理试行办法》;15、准则,如《企业会计准则》;16、通则,如《企业财务通则》、《进出口船舶、船员、旅客、行李检查暂行通则》;17、规则,如《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行政单位财务规则》;18、方案,如《重新组建仲裁机构方案》、《国务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报告实施方案》:19、实施办法,如《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实施办法》;20、实施条例,如《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三)地方性法规的名称1、规定,如《青岛市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规定》、《济南市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若干规定》;2、条例,如《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上海市出版物发行管理条例》;3、决定,如《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黑龙江省计量条例〉的决定》、《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西安市涉案物品估价条例〉的决定》;4、办法,如《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任免办法》、《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提出和处理办法》;5、实施办法,如《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6、规则,如《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7、实施条例,如《重庆市义务教育实施条例》、《安徽省劳动教养实施条例》;8、决议,如《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淮南市城市保障性住房条例〉的决议》、《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的决议》。

(四)规章的名称1、规定,如《黑龙江省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规定》、《深圳市建筑物和公共设施清洗翻新管理规定》;2、条例,如《安徽省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条例》、《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3、办法,如《广东省非农业建设补充耕地管理办法》、《山东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4、实施办法,如《吉林省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厦门市海域水产养殖退出补偿实施办法》;5、实施意见,如《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6、规程,如《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7、暂行规定,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研究生院设置暂行规定》;8、暂行办法,如《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中小学接受外国学生管理暂行办法》;9、试行办法,如《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践性环节考核管理试行办法》;10、规则,如《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听证规则》、《沈阳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11、规范,如《电信服务规范》、《石家庄市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规范》;12、实施细则,如《农业化学物质产品行政保护条例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二、现行中国法的名称规范化的不足及缺陷我们在前文考察了我国现行法的名称形式,可以说,我国法的名称在规范化方面还需要做很大的改进。

不难发现,现行中国法的名称在规范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缺陷,要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认为首先就应该纠正这些不足与缺陷。

(一)名称形式太多据我们的考察,现行有效的法规范性文件中,法的名称形式多样化、复杂化。

我们初步不完全统计了一下,法律的名称宪法、基本法、法、条例、决议、决定、规则、规定、办法、方案、通则等11种;行政法规的名称有条例、规定、决定、决议、命令、办法、实施细则、暂行条例、暂行办法、暂行规定、简则、规程、施行办法、试行办法、准则、通则、规则、方案、实施办法、实施条例等20种;地方性法规有规定、条例、决定、办法、实施办法、规则、实施条例、决议等8种;政府规章的名称有规定、条例、办法、实施办法、实施意见、规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试行办法、规则、规范、实施细则等12种。

“名称这样繁多庞杂。

既容易使立法陷于混乱,又不容易使人们分清各种不同层次的法的效力等级、适用范围,还必然影响法的体系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4]1286(二)不同位阶的法的名称混用太多,法的效力等级无法区分据我们的考察。

在使用法的名称上不仅多而且乱,不同效力等级的法规范性文件使用同样的名称形式,如“条例”这种法的名称形式,不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立法中使用,如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等;国务院在制定行政法规时也使用,如《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时也使用,如《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上海市出版物发行管理条例》;甚至政府部门在制定规章时也使用,如《安徽省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条例》、《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