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称谓语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1)

合集下载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王瑞敏(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问题,顺便提及它与称谓语的关系,以期对称呼语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称呼称呼语语用功能称谓语一、称呼语(一)称呼语的研究历史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又叫称呼,指面称,包括普通名词、专有名词、人称代词等指称方式。

)起着指称功能及角色定位作用,界定双方的话语角色关系,为进一步的话语建构规定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

按照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称呼语的运用应在民族文化的框架内,根据亲疏关系、权势关系、一致关系等不同的人际关系,在特定语境中正确认知角色关系,遵循社会所期望的话语角色的言语行为规范。

本文将以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为重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称呼语有更明确的认识。

称呼问题的研究早在60年代就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

美国语言学家布朗和福特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形式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在《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一文中列举和分析了称呼选择中诸多可能的制约因素,并以流程图的方式描述了美国西部学术界以及19世纪俄语、依地语、波多黎各语中称呼系统的情况;之后又有学者就英、德、法、俄等西方语言中称呼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布朗(1988)认为,称呼的用法与交谈者之间的身份差距及亲疏程度相呼应,即语用分析中的地位原则和亲疏原则。

我国对汉语称呼的研究由来已久,赵元任先生早在50年代就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进行了详尽地描述;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论及了我国解放后出现的某些新的称呼形式以及产生的新的意义;进入80年代后,我国掀起了称呼系统研究的高潮,诸学者对称呼的类型及使用规则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讨,祝畹瑾参照欧文・特里普的方法设计了一张汉语称呼系统流程图,并在图中增添了汉语中特有的制约称呼选择的因素。

(二)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区别有人把称呼语叫做称谓语,但二者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高学历青年人汉语称呼语使用情况分析

高学历青年人汉语称呼语使用情况分析

智库时代 ·95·智谋方略高学历青年人汉语称呼语使用情况分析郭海文(北华大学文学院,吉林省吉林市 132022)摘要:称呼语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50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25—35岁青年人称呼语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高学历青年人汉语称呼语使用现状。

关键词:汉语称呼语;高学历青年人;称呼语使用现状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6-0095-002称呼语是称谓中的面称词,用来直接指称听话人。

从不同时期的称呼语和称呼语系统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探测到社会、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变迁。

在大多数语言中,称呼语可以分为代词称呼语和名词称呼语。

称呼语一直被人类学家视为“活化石”,它记录着社会结构、时代印记以及某个时期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等重要信息。

赵元任先生曾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做过详尽的描述,探究称呼语在不同人际关系中的使用条件、语法地位及其出现时的形式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称呼语使用条件、语法地位及其出现的形式已经有所改变,本文在赵元任先生研究基础上结合调查问卷结果,旨在分析出现阶段高学历年轻人使用称呼语的实际状况。

一、称呼语使用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共50人。

其中本科学历38人,硕士学历7人,博士学历5人。

男性21人,女性29人。

调查方式:通过微信、QQ、邮件等方式发送调查问卷。

调查目的: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总结出高学历青年人汉语称呼语使用现状。

调查结果: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调查问卷50份,有效调查问卷50份。

根据填写内容将使用情况汇总如表1。

根据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当代青年人使用的汉语称呼语一共分为以下几种:(一)姓名称呼类1.姓名全称一般用来称呼比自己年龄小或者同龄人的情况比较多,较少用来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

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

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

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一、现代汉语称呼语的定义人际交往过程中,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些学者将称呼语定义为"称谓语中那部分可以用来当面招呼的名称"。

称谓语就是人们用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名称。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称谓语中有一部分可以当做称呼语,但称呼语却并不都是称谓语。

如:"陈小帅、老钱、阿宝"等等,这些词语并不能表示被称呼者的各种社会关系,仅仅只是打招呼时使用的词语。

本文中要讨论的称呼语既有可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称呼语,也有仅仅只能用于打招呼的称呼语。

二、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什么是泛化?语言中的泛化现象是指一些语言单位的理解或使用超出了目标语言范围的现象。

称呼语的泛化过程中,这些称呼语原本的语义特征逐渐减少,并逐渐产生更多的语义,并且指称范围越来越大,所包括的指称对象也越来越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汉语称呼语的泛化现象越来越多,本文将就比较典型的几例展开讨论。

(一)美女∕帅哥"美女""帅哥"本是专门称呼身材、相貌十分出众的年轻女性和男性的。

近年来,它们出现了明显的泛化现象。

最初,商家们喜欢称消费者为"美女"或"帅哥",这样既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又会赢得消费者的好感。

商家为了达到销售目的,不会考虑被称呼者是否真是相貌出众,他们广泛使用"美女""帅哥"这样的称呼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逐渐习惯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美女""帅哥"称呼他人,如:"美女,去吃饭吗","帅哥,踢球吗","帅哥,帮我在图书馆占个座"。

"美女""帅哥"在作为称呼语时,不再只特指那些相貌、身材出众的年轻女性、男性,人们不论被称呼者的相貌、年龄,均喜欢将女性、男性称为"美女""帅哥"。

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分析

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分析

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分析称呼语是语言交际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称呼反应交际双方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角色意义。

本文试图对汉语称呼语的一般情况进行归纳,并从语用角度着重分析称呼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言外行为、预设功能及其社交指示作用。

标签:称呼语言外行为预设社交指示称呼语是交际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对他人的称呼有时关系到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交际结果是否能够达到说话者的心理预期目的。

对现代汉语称呼语及语用进行分析归纳,不仅能够总结发展语言理论,而且对于怎样有效使用语言都具有指导意义。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称呼语就是称谓语,实际上称呼语和称谓语具有密切联系又存在着差异。

所谓称谓语,就是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体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使用的名称。

所谓称呼语,就是人们当面招呼对方所使用的名称(马宏基、常庆丰,1998)。

从使用情况看,称谓语多为书面语,用于比较正式庄重的场合;称呼语多为口语,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之中。

称谓语的范围大于称呼语,几乎所有的称呼语都可以归为称谓语,但有些词语,比如“工人、农民、祖父、祖母”等,一般不能在日常交往中直接称呼,只能用作称谓语。

本文讨论的称呼语是指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能够用于交际、称呼的现代汉语词汇。

一、汉语称呼语的分类及变化我国对汉语称呼的研究由来已久,赵元任先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现代汉语称呼系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但只局限在对解放前使用称呼语情况的描述,并未涉及到解放后的称呼语。

祝畹瑾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参照美国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在《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中的研究模式,将现代汉语的称呼系统归纳为一张计算机流程图。

她根据一个普通年轻人的交往关系将称呼语分为6类,即:1.亲属称呼语;2.特殊亲属称呼语,可用于非亲属称呼语,如“叔叔”“阿姨”;3.姓名,包括“全名、学名、小名、别名、老小大+姓名”;4.通用称呼语,指可广泛应用于同一社会范畴各成员的称呼,如“同志”“师傅”;5.职衔,指职位或头衔;6.零称呼用语,只用受话人所从事的职业名称或描述正在进行的活动来呼唤对方,如“民警”“骑自行车的”。

关于称呼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关于称呼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关于称呼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称呼是人们日常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表达对对方身份、地位以及态度的尊重和礼貌。

正确使用称呼可以表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教养,同时也能够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以下是关于称呼的一些注意事项:1. 尊称他人的姓名: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要尊称对方的姓名。

使用对方的姓氏加上尊称,如“王先生”、“李女士”。

这样做能够彰显出自己的尊重和礼貌。

2. 注意对方的身份和地位:当与某个职位、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交往时,要使用用适当的尊称称呼对方,如“老板”、“教授”、“主任”等。

在正式场合中,使用正确的职称会使对方感到受到尊重。

3. 注意场合灵活运用:称呼的方式也与不同的场合有关。

在正式场合,如商务会议或学术研讨会上,可使用对方的职务或职称进行称呼。

而在非正式场合,如与好友或同事之间交谈时,可使用亲昵的称呼,如“小王”、“小李”。

4. 避免乱称或直呼其名:在不熟悉或非正式场合中,直呼对方的名字可能会使对方感到不适,因此应尽量避免直呼其名。

如果对方有明确的尊称,最好使用尊称进行称呼。

5. 注意文化差异:在国际交往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称呼习惯是有差异的。

因此,如果要与外国人交往,最好提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称呼习惯,并根据情况使用适当的称呼。

6. 关注年龄差异:在与长辈或年长的人交往时,要避免使用太过亲昵的称呼,如“哥哥”、“姐姐”。

尊重对方的年龄和地位,使用正确的称谓,如“叔叔”、“阿姨”。

7. 尊重个人偏好:有些人可能对某些称呼比较敏感,比如“胖子”、“矮子”。

在与他们交往时,应该尊重对方的偏好,使用适当的称呼以避免引起对方的不快。

8. 倾听对方自我介绍:在初次见面时,应仔细倾听对方的自我介绍,特别是对方如何称呼自己,以便根据对方的自我介绍来称呼对方。

9. 当面确认对方称呼:如果不确定对方的称呼应该如何称呼,可以适当地向对方询问并确认。

这样能够避免尴尬和不必要的误会。

10. 注意使用谦称:在与长辈、上级或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交往时,可以适当地使用谦称来表示自己的尊重和谦卑。

浅谈社会称谓语及其面临的困境

浅谈社会称谓语及其面临的困境

浅谈社会称谓语及其面临的困境称谓语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用语,是交际的先行官。

现代汉语称谓语系统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社会称谓语又可分为通称称谓语、职业称谓语和泛称称谓语等。

本文将对社会称谓语的发展和所面临的空位困境做一分析解释。

标签:社会称谓语社会成因困境语言的本质是符号系统,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符号。

它除了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职称功能以外,还体现了交际双方的某种特殊关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支书等”。

马宏基和常庆丰(1998)认为,称谓语是指指称对象是人的,由于身份、职业、性别等方面得来的,反映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

我们认为,这一界定反映了称谓语的本质特征。

因此本文对社会称谓语的讨论将以此为基点。

一、社会称谓语的定义汉语称谓系统是一个内涵和层次都非常丰富的机构体系,一般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

亲属称谓语主要是在具有亲属关系的人中间使用。

社会称谓语是相对亲属称谓语而言的社会称谓习俗,它是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与亲属称谓语相比,它具有更鲜明的时代、阶级、社会分工的烙印,发展变化相对较快。

同时,社会称谓语更具有广泛性,也更有普遍意义。

按使用范围来分,社会称谓语可分为通称称谓语、职业称谓语和泛称(亲属泛称)称谓语等等。

下面对其特点和社会成因分别进行简单的解释。

二、社会称谓语的分类(一)通称称谓语通称称谓语是指适用范围广,不拘泥于特定对象的称谓语,一般适用于社交场合。

特点是:数量较少,使用广泛,频率高。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通用称谓语有“同志”“老师”“师傅”“先生”“小姐”等。

另外,还有一些由亲属称谓语外化而生的“叔叔”“阿姨”“大爷”“大妈”等,也可以在他们前面加姓,如“李老师”“张师傅”“刘大爷”等。

此类称谓语将在泛化称谓语里单独讲述,此处不再赘述。

1.同志本义为“志同道合的人”,最初用于同一政党的成员之间,解放后,在大陆逐渐推广,成为全社会通用语,适合于各个行业。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Word文档]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Word文档]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关键字: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称呼,及其,语用,变化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现代汉语称呼语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模糊的根源在于与称谓语的部分重叠,即有一部分词语既是称呼语又是称谓语,因此,对称呼语进行严谨的界定显得很有必要。

称呼语是十分灵活的语言学概念,在其自身的发展中由于受到语用的影响常常发生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本文将从称呼语的界定、称呼语的语用变化这两个部分来对现代汉语称呼语进行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称呼语称谓语界定语用变化一、称呼语的界定要想对称呼语进行科学的界定,关键是要将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关系整理清楚。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那些认为称呼语就是称谓语并且认为称呼语没有存在必要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称呼语与称谓语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语言学概念。

称呼语与称谓语都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1]。

但是称呼语与称谓语,仅一字之差却又能谬以千里,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呼”字指“大声喊”,“谓”字指“称呼;叫做”。

“称呼”指的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

”而“称谓”则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2]从意义对比上来看,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

“大声喊”这一动作是需要有听话对象的,而“称呼;叫做”则不一定需要听话对象,至少“叫做”是不需要有听话对象的。

而“称呼”一词着眼于当面使用,“称谓”一词则着眼于社会关系。

可见称呼语与称谓语有重叠的部分,但是称呼语较之称谓语似乎更加注重语言氛围、语言交往,是“当面招呼”用的名称。

就称呼语本身的特点而言,称呼语多是在语言交际或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体中出现,所以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以及口语化的语言色彩。

称呼语十分灵活且具有强大的派生性,例如“妈妈”这一基础的称呼语,可以衍生出“我的好妈妈、亲妈妈、坏妈妈”等等,并且在一定的语境中用来称呼自己的母亲似乎也不觉得十分拗口。

对外汉语教学与称呼语

对外汉语教学与称呼语

对外汉语教学与称呼语摘要:称呼语是人们用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位的名称,是人物在会话中的指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及态度、情感的一般规律。

本文首先表明称呼语在言语中的重要性,然后强调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称呼语的重要地位,最后指出现在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并结合各学者观点给对外汉语教学中称呼语分为三个阶段。

关键词:称呼语;汉语教学;重要性;定义一、称呼语的重要性(一)称呼语在交际中的重要性称呼语本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礼貌,而礼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桥梁。

称呼语是人类文明社会特有的事物,在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它不仅是纯粹的语言现象,而且与人的行为、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关系密切,不可避免的与各民族、社会的不同文化观念、行为、风俗、制度和社会心理有关,称呼语能正确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正确使用称呼语是影响交际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称呼语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称呼语在汉语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汉语的称呼行为与其他任何西方民族文化相比较都是最为丰富而独特的,其复杂性不仅使大部分西方人不知所云,而且有时也会使现代中国青年感到无所适从。

另外,因为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的各种言语习惯、行为心理、思维习惯全方位影响着称呼语的变化,使得称呼语也在改变。

称呼语教学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而由于世界最长的封建皇朝统治,使得中国的称呼语系统迥异于西方国家。

称呼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位等等而来的名称”。

总之,称呼语是一个国家、社会人际关系的缩影,更是人类文明的沉淀和结晶。

汉语的称呼语以它的复杂、完整和系统性向世人展示出了中华民族诞生以来的全过程及其历史演变,它充分反映了华夏儿孙自古以来的和谐人际关系和演绎的文明传奇,称呼语的教学,是提高语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了解中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渠道和窗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称谓语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内容摘要:汉语称谓语分为两大子系统: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

本文试图分析这两大系统内的泛化缺环现象、使用方法、交际策略及面临的问题。

本文研究的是现代汉语。

关键词:汉语称谓语;泛化;缺环;使用方法;问题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恰当的称谓语能够使交际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谓语则会使本人和对方感到尴尬,严重时会造成交际的失败。

近年来,关于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大量的著作对称谓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对汉语称谓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说明不多,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阐述这种语言现象及问题。

汉语称谓语分为两大子系统: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

本文将论述二者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一、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方法
汉语亲属称谓可谓是名目繁多,复杂多样。

汉语亲属称谓的语义功能非常细致,可以用来区分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近亲与远亲、长辈与晚辈、已婚与未婚、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甚至生存与死亡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汉语称谓语有逐渐泛化的趋势。

在阐述称谓语泛化之前,我们首先要澄清这样一个事实,即语言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通的客观存在。

语言的模糊性同语言的含混性不是一回事。

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常常要消除语言的含混性,力图提高语言的精确性,还要减少某些模糊性。

但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特别是在社会生活中,却要承认这种模糊性。

在很多情况下,不但不能消除这种模糊性,还要利用这种模糊性。

而称谓语的泛化即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

潘攀是这样对亲属称谓的泛化下定义的: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成员。

如小孩称年老长辈为“老爷爷”,即使他们之间并无血缘关系。

这与Grice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不符,即不真实但却符合汉文化人际交往时注重“情”的准则,对人热情关心和自谦尊人。

称谓语的泛化利用语言的模糊性达到了促进交际的目的。

如“叔叔”、“阿姨”、“大叔”、“大婶”、“大爷”、“大娘”,还有“解放军叔叔”、“大姐”、“大妈”等亲切的称呼。

亲属称谓还可以泛化衍生出一批社会称谓词语,如“打工妹”、“空姐”、“的哥”、“军嫂”等,甚至扩大到非人称的事物,如“老天爷”、“母校”、“母语”、“太阳公公”等等。

亲属称谓在泛化成社会称谓之后,其使用环境就要受到很多限制。

在汉语称谓的语用功能中,首先要强调的是不同语境中称谓的得体性,这种得体性主要指称谓的选用要符合一定语境下交际双方的身份和社会角色。

比如在街上问路,称与自己父亲年龄相仿的人为“大叔”、“大爷”,我们彼此之间并不具有亲属关系,不过是萍水相逢而已,可我们却不能称其非常亲密的称谓,如“爸爸”。

在中国传统中,对于妻子、丈夫、爸爸、妈妈这类非常亲密的称谓是不可任意运用的。

总之,正如姚亚平(1995)所言:“中国文化中,语言称谓反映着人伦规范的两大伦理观念:“长幼有序、尊卑不同”和“亲疏不同,内外有别”。

二、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方法
社会称谓系统是以人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兼有多种角色、身份,比如乘车时是乘客,购物时是顾客,看戏时是观众,在丈夫面前是妻子,在父亲面前是儿子、女儿等等。

称谓语虽多但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可能只有一两种适当得体的称谓,例如“工人、农民、警察、司机”等职业名称只表示其社会分工,并不代表较高的社会等级,而“教授、高工、院士”等身份名称和“书记、厂长、经理、老板”等身份名称无疑代表着较高的社会等级。

如果用代表较低社会等级的职业名称当面称呼对方,不符合语言交际的礼貌原则,就会造成称谓的不得体。

所以采用“职业+身份”(如“工人师傅”、“农民朋友”、“警察同志”)或“职业+拟亲称谓”(如“工人叔叔”、“农民伯伯”、“警察大叔”)等称谓并用方式,在职业身份后再加通用身份或拟亲称谓,抵消了职业称谓中蕴含的较低等级意味,对被称者给以足够的尊重,成为得体的称谓方式。

又如中国人有在姓前加上“老”或“小”来称呼人的习惯,有时尺度不好掌握。

有人喜欢别人称他(她)为“老某”或“小某”,而某人则不喜欢,其间的心理十分微妙,所以称“老”或“小”有时是敬称,有时是昵称,有时则会引起不快。

中国人还有在姓后加上官衔来称呼人的习惯,如李科长、孙厂长等。

一般来说,在社会上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尊敬。

因此在大众心目中只有较高的职业职称才会被用做面称,而较低的身份称谓,如厨师、理发师、助理工程师、学士等,一般不用作面称。

为了选用恰当的称谓使交际顺利进行,必须掌握好交际策略,而常用的交际策略主要有:1、抬高对方的身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职衔称谓中省去副职中的“副”字,例如把“副部长”、“副校长”、“副主任”直接称呼为“部长”、“校长”、“主任”,或把职业、职称往高里说,例如称护士为“医生”、“大夫”,称学校一般的工作人员为“老师”,称上级机关来的普通工作人员为“首长”、
“领导”等等。

另一种是在亲属称谓中,把对方的辈分往高里说,例如老年人称小孩为“小弟弟”或称中年妇女为“大姐”、“大嫂”,或从儿从孙称呼,比如称年轻的保姆为“阿姨”,称孩子的长辈为“叔叔”、“舅舅”、“奶奶”等。

2、双方关系亲密化:用关系亲密的称谓去称呼关系疏远的人,为的是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

例如用“老乡、老同学、学长、大哥、哥们儿、兄弟”来称呼刚刚认识的人。

如果面对多个对象时不好称呼,就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选择称谓。

例如:“领导们”、“各位专家”等。

在不好称谓或不便称谓的场合,用“您”或“你”来代称,或不用称谓(零称谓)。

三、汉语称谓语的正确使用促进了交际的顺利进行,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汉语称谓语面临的问题中最明显的便是称谓语的缺环。

所谓缺环现象,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称谓语的短缺现象,也就是找不到合适的称谓语来称呼交际的对方。

陈建民先生曾就“如何称呼不知姓名的同辈的‘爱人’、前辈的‘爱人’、老师的‘爱人’、住高层楼房的人彼此如何称呼、如何称呼婚姻状况不明的女性、对异性朋友该使用什么称呼、如何写信封上的称呼”等7个称谓难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汉语称谓的缺环问题。

例如,有“师母”而无“师公”的称谓。

在中国历史上,教师均为男性,学生称呼教师的配偶为师母,但现在也有女教师,她的学生如何称呼女教师的配偶便成了一个难题。

的确,言语交际中存在着称谓难的困境。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普通感到选择称谓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认识与否,都要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职业等情况适当称呼,稍微不慎,就会引起对方反感甚至厌恶,就会给交际带来障碍。

但这里需要指出的缺环与困境并不等同,即称谓的困境不等于称谓的缺环。

而我们认为称谓的缺环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不是语用现象。

例如:“醉鬼”、“流氓”在现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也不算小,但稍微留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对词可能是专为男性设置的,从文化上看,这是男子行为放荡,又有酗酒行为在称呼语上的明显体现。

如果用来指称这样的女性该用什么词来描绘就找不到相应的词了。

当然,一种问题产生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就会出现。

任何一个词语符号从少数人的倡导使用到被整个社会接受,成为一个语言规范,要经历多次的重复传播,经历足够的时间检验。

这种语言符号的出现便会为解决称谓语的缺环问题提供可能。

正如陈建民先生所言:“由于交际上的需要,最终会有合适的称谓出现的。


总之,汉语称谓语面临着泛化与缺环的诸多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对于如何更好的使用称谓语进行交际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称谓词和称谓方式是每个人的权利,同时也是受其身份地位文化背景等诸多
因素影响和限制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0,(1).
[2]周健.汉语称谓教学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4).
[3]袁金霞.中西社会称谓比较及汉语社会称谓系统的缺环与泛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2,(2).[4]温锁林,宋晶.现代汉语称谓并有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6,(3).
[5]张沙林,胡洁明.汉语言语交际中称谓缺环现象小议[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4).[6]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困境与缺环[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4).
[7]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8.(2).
[8]苏静,路佳.论称谓语的泛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6).
[9]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语言文字应用,1995,(3).
[10]吴晓君.汉语称谓的男尊女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