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 阅读】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代词——无定代词
古代汉语的代词
结论:
第一,“者”、“所”既可指施事,也 可指受事; 第二,“所”字结构在先秦表示受事很
严格,中古后才有了例外。
4、“所……者”结构的含义
①闲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 之,若有所追逐者 。(报刘一丈书) ②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刘一丈书) ③刑法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 (礼记)
总结:
第一,“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 组成的凝固格式;
第二,主要有两种用法:其一,表示的 意义比较具体,可理解为 “……的工具”、 “……的人”等。其二,表达的意义比较 抽象,可理解为“……的方法”、“…… 的原因”。
练习
下列例句中标红的是什么词或词组?可 语译为什么?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 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之二虫又何知? 3、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 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 送女。” 4、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 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总结: 第一,“何”的使用范围比较宽 泛,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等;
第二,“胡”、“曷”、“奚” 使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作状语。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
①沛公安在? (史记· 鸿门宴)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 ③ 学恶乎始,恶乎终? (荀子· 劝学) ④ 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 (史记) ⑤且焉置土石? (列子· 汤问) ⑥姜氏欲之,焉辟害? (郑伯克段于鄢) ⑦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孟子)
(捕蛇者说)
说说下列句子中“他”的意思。
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② 又况于他物乎?
(诗经)
(吕氏春秋)
古代汉语无定代词
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 1.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 “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 例如: (1)群臣莫对。(《战国策·楚策一》) 大臣们没有能回答的。 (2)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公输》) 杀了我,宋国没有能守卫的人,就可以攻打它了。
或 莫
代 词 无 定 代 词
一、肯定性无定代词——或
• 1. 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 人”,只做主语。例如: (1)或劳心,或劳力。(《孟子·许行》) 有的人靠脑力劳动,有的人靠体力劳动。 (2)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起义》) 现在有的人听说扶苏无罪,而二世杀了他。
谢谢 观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肯定性无定代词——或
·2. 有时“或”字前面出现先行词,“或”字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
某一个人。例如: (1)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十五年》) 宋人中有一个人得到了玉。 (2)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工而谋亡曹。(《左传·哀公七年》) 曹人中有一个人梦到很多人站在祭祀土神的宫殿里谋划使曹 灭亡。
一、肯定性无定代词——或
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3)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水》) 天下的水面没有比海广阔宽大的。 (4)虎负嵎,莫之敢撄。(《孟子·尽心下》) 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迫近它。 (5)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韩非子·历山之农者侵畔》) 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东西能够刺破它。
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 3. 常常前后呼应,表示列举不同的情况。这时“或”仍是无定代 词,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指物。例如: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有的人后退一百步然后停止,有的人后退五十步然后停止。 (2)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孟子·许行》) 事物是千差万别的,这是事物的客观情况。有的相差一倍五 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 ※特别注意:这种用法的“或”字不是表示选择的连词,不能理解 错成“或者”
古代汉语 代词
吾:魏晋前,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
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庄子·秋水)
居则曰:“不吾知也。” (4) 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
朕:在秦以前也可以用于一般人。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若、乃、而”等。“女(汝)、尔”单复数无别,其他只表单数。 “女(汝)、尔、若”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例如: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传·僖公四年)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卫风·氓)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予知之,将语若。 (庄子•知北游)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15年)
“诸”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在句中是“之于”的合音,是代词兼介词。例如: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冉有问曰:“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论语·先进)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左传·隐公元年)
“其”作定语,作用相当于“彼+连词‘之’”。“其”在句中放在动词前时,是构成偏正结构,隐含的“之”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它象在作主语,实为定语。例如:
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有“此、之、是、斯、兹、然、尔、若”。除“然、尔、若”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如此”、“这样”之外,其他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些、个、种……)”。
“是、此、斯”可作主语、宾语或定语,“之、兹”常作宾语和定语。例如:
01
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史记·苏秦列传)
03
“焉”用在句末,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常指代与人或事物有关的处所范围,相当于“于之”、“于是”,有时相当于“之”。例如:
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古代汉语通论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通论复习资料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3参考答案
《汉语专题(2)》作业3(语法部分)一、填空:1.古代汉语的名词有两项基本的语法功能是现代汉语名词不具备的,一是名词作判断句谓语,二是名词作状语。
2.在先秦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人称代词。
3.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语法范畴,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没有单数复数的区别。
4.由于谓词性代词的意义相当于一个述宾结构,故称为谓词性代词。
5.基数词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都要加“有”字。
6.古代汉语的副词一般只能作状语(谓语的修饰语),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
7.介词多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的一类词。
8.从位置上看,古代汉语的语气词有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三类。
9.句末语气词“矣”表示对动态变化的报道。
10.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及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即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
如名词性结构、谓词性结构。
11.古代汉语连谓结构两项之间往往有连词,而现代汉语一般没有。
12.古今汉语的叙述句差别和大,主要表现在词类活用问题(特殊的述宾结构)、语序问题(述宾结构的位置问题)、被动句问题三方面。
二、名词解释:1.意动动词:所谓意动动词是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者认为宾语属于某类人或事物。
(注意: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只有名词和形容词可以活用作意动动词)2.无定代词:无定代词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一类指示代词,没有确定的特指对象,所以叫无定代词。
有“或”(表示肯定)和“莫”(表示否定)。
3.表敬副词:表敬副词是古代汉语特有一类副词,一般都是从动词虚化来的,主要有请、敬、谨、幸、辱等。
说话人对听话人表示敬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敬辞直接向对方表示敬意,另一种是用谦辞表示自谦,间接向听话人表达敬意。
4.转指:是指谓词性成分有陈述转而指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或者说谓词性成分转指化以后就“提取”了原谓词性成分的施事或受事。
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分类详解
⽂⾔⽂中的代词⽤法分类详解1.⼈称代词第⼀⼈称:吾、我、余、予说明:第⼀⼈称各个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我”;表⽰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我的”“我们的”。
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的⽂意来判断。
第⼆⼈称:汝(先秦古籍中也作“⼥”,⾳rú)、尔(ěr)、若、乃、⽽说明:第⼆⼈称各个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你”,表⽰复数时译为“你们”;⽤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诲汝知之乎?(《论语⼗则》)汝⼼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盍各⾔尔志?(《⼦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尔其勿忘乃⽗之志。
(《伶官传序》)家祭⽆忘告乃翁。
(《⽰⼉》)⽽翁归,⾃与汝复算⽿。
(《促织》)妪每谓余⽈:“某所,⽽母⽴于兹。
”(《项脊轩志》)第三⼈称:之、其、彼、渠、厥说明:第三⼈称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他(她、它)”;表⽰复数时,译为“他们(她们、它们)”;⽤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有复⾔令长安君为质者,⽼妇必唾其⾯。
(《触龙说赵太后》)虽与府吏要,渠会永⽆缘。
(《孔雀东南飞》)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六国论》)注意:古汉语⼈称代词单复数的形式相同。
有时“侪(chái)、辈、属、等、曹”附在⼈称代词后边表⽰⼀(同)类⼈,但它们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们”,含有“等等、⼀批”的意思。
倘复请之,吾辈⽆⽣理矣。
(《狱中杂记》)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单于视左右⽽惊,谢汉使⽈:“武等实在。
”(《苏武传》)尔曹⾝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指⽰代词①近指代词:此、是、斯、兹、之、尔、若、然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这个、这样、这种”。
此则岳阳楼之⼤观也。
文言基础知识:无定指代词
文言基础知识:无定指代词代词代词包括: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
(一)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叫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有表示近指的,有表示远指的,有所指不定的。
3.无定指代词文言里常用的还有两个所指不定的代词:莫、或。
“莫”是否定性的无定指代词,指人等于“没有谁”,指事、指物等于“没有什么”。
如:⑭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贾谊:《论积贮疏》)——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却没有谁去拯救它。
⑮之人也,物莫之伤。
(《庄子·逍遥游》)——这个人,没有什么可以伤害他。
“或”字只作主语,通常指人,也用来指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有的”。
如:⑯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史记·陈涉起义》)——现在有的人听说(扶苏)没有罪,秦二世却把他杀了。
⑰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
(《水经注·江水》)——现在新崩滩上的石头,有的像盛饭的竹筐子一样圆。
在并列复句中,“或”作分句主语,构成“或……或……”的形式。
这种时候要注意:“或”是无定指代词,不要和现代汉语里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或……或……”混同起来。
如:⑱余夷脱逃者,或为坑水冲淹,或因失路饥毙。
(《广东军务记·三元里抗英》)——逃脱的英国侵略者,有的被坑水淹死,有的因迷路而饿死。
⑲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
(《论衡·订鬼》)——冥思苦想而出现的幻觉,有的从视觉上表现出来,有的从言语上表现出来,有的从听觉上表现出来。
未完待续……这里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关注起来,一起来读书养性。
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提倡阅读纯文学,拒绝网络爽文小说!我们也不提倡听书,汉字的博大精深与艰深晦涩,只靠“听”,能懂吗?。
120个文言实词词义例释+迁移阅读(41-80)备战高考120个文言实词多角度训练
》120 个文言实词词义例释+迁移阅读(41-80)41、胡【词义例释】①国胡以馈之。
——疑问代词,什么——《论积贮疏》②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佚兮。
——疑问代词,为什么,怎么——《伐檀》③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名词,对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过秦论》④虽及胡考,获则取之。
——名词,年老的人——《左传(子鱼论战)【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汉时,李陵受诏抗胡()人,后困降于胡。
皇上诛其族。
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言。
”大臣皆不敢言。
如此,国胡()以富强?42、或【词义例释】①人或益之,人或损之。
——无定代词,有的人——《察今》②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无定代词,有时候——《岳阳楼记》③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无定代词,任何人——《论积贮疏》④冀君实或见恕也。
——副词,也许,或许——《答司马谏议书》⑤或以尺书寄托侍者。
——连词,假如,如果——《柳毅传》【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于嬉,嗜玩,或( )逃。
愈惩其曰:“为学,贵在恒也。
为学或()匪恒,则或( )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李蟠闻后,方心定,乃有所成。
众人以为愈之功。
后或( )责愈,以为童为学,当顺自然,后功或()未易量。
43、即【词义例释】①以缚即火炉烧之。
——动词,走近,靠近——《童区寄传》②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责其旧。
——动词,取——《原毁》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介词,就在,当——《鸿门宴》“ “④项伯即入见沛公。
——副词,就,便——《鸿门宴》⑤即今之?在墓者也。
——副词,帮助判断,就是——《五人墓碑记》⑥太守即遗人随其往。
——副词,立即,马上——《桃花源记》⑦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连词,假如,如果——《论积贮疏》⑧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受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
——连词,表示让步,即使,纵使——《信陵君窃符赵》【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庄公初即()位,即( )令人击邻国,众人以为不妥。
古代汉语
1.在古今词义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____;不在“迥别”,而在“_____”。
2.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______字,其中的两个字仅代表单纯复音词的两个______,不可以拆开来逐字解释。
3.在“多人,不能无生得失”中,“得失”是复音词,“得”字无义,“失”字主导。
有人把这种复音词叫做_______。
4.汉字是属于______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密切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_____的了解。
5.《说文解字》的部首是根据_____原则的,而不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
明代_____的《字汇》把部首减为_______部。
6.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____的产生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它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改变了篆书以前的古文字的面貌。
7.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_____,而是在谓语后面用_____字来帮助判断。
8.在秦代以前,判断句中的“是”字,其实乃是______用作主语或谓语。
9.在古代汉语叙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置于动词前,而在宾语后用____字、___字或____字复指。
10.古代汉语的被动名句,可以在动词后面用介词___字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11.“矣”字是一个表示_____的语气词。
12.“焉”字是一个________兼________。
13.上古双声叠韵词大多描绘_______,古人还利用这样的连绵词来加强诗歌的______,古书注解常用_____字来解释。
14.“彼有遗秉,此有滞穗”,“秉”的词义是_____。
15.“愿无伐善”,“伐”的词义是_____。
16.“八月剥枣”,“剥”通_____,是______的意思。
17.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___代。
汉代著名的注释家有____、____、____、_____等。
18.“传”是指________,“笺”是_________,“疏”、“正义”指的是_________。
19.司马迁的《史记》,在唐代的注解有______的《史记索隐》和______的《史记正义》。
《古代汉语专题》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平时作业1参考答案一、填空:(30分,错一处扣1分,不倒扣)1、(殷商后期的)甲骨文2、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3、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4、小篆5、《汉书·艺文志》6、三①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②从小篆变为隶书;③从隶书变为楷书7、1899 王懿荣8、河南安阳商王盘庚迁殷后的商王朝都成的遗址9、叙辞(占卜的日期和占卜的人)、命辞(占卜的事)、占辞(审视兆纹,作出吉凶的判断)、验辞(事后应验的情况)10、①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近图画文字;②字体不规范:有的字方位可以颠倒、一个字可有若干个不同的形体、偏旁可以不同11、对贞12、著录甲骨文的书考释甲骨文的书于省悟《甲骨文字诂林》郭沫若、互选后主编《甲骨文合集》《甲骨文编》徐中舒《殷墟卜辞综述》13、商代后期两周14、①商代金文象形程度很高;②从笔势上看,由于金文石范铸,多保存肥厚的笔法,甚至是充实的团块;③形体不规范;④书写款式比较规整,或正、或反或斜、或倒的情况比较少。
15、①故意将笔画拉长,甚或作曲折宛转知识。
②在字形以外,加花鸟虫之类的饰品。
16、古文字①草体或俗体流行;②文字异形。
17、西周文字18、春秋战国之交(秦悼公、厉公之世)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文字惠文后元至武王之际19、秦隶(古隶)汉隶(今隶)战国末期秦国篆书西汉武帝、昭帝东汉20、正书真书汉隶草体东汉后期今隶21、《周礼》班固《汉书·艺文志》许慎22、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老考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3、戴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2021上古汉语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产生机制分析范文1
2021上古汉语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产生机制分析范文 摘要: 上古汉语“亡”“莫”“罔”等常可表“没有谁/什么”的意思,但它们的词性归属、来源和产生机制目前仍存争议。
本文首先辨明,将该类否定词归入动词或副词都是不合适的,它们确属代词。
然后通过梳理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材料中相关否定词的使用和发展情况,揭示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产生背景。
最后,分析否定性无定代词系统的来源和产生机制,并厘清否定性无定代词与否定动词、否定副词的关系。
本文认为,否定性无定代词来源于否定动词,其产生和发展受到语义、句法和语用的多重影响。
关键词: 否定性无定代词;否定动词; 否定副词; 亡; 产生机制; Abstract: Thewords “wang(亡)”,”mo(莫)” and “wang(罔)”were commonly used to express “none” or “noting” in ancient Chinese. While there is still some controversy on the part of speech, source and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this usage. This paper adopts the concept of negative indefinite pronouns to reveal the background of this kind of words by describing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relevant negative words in oracle inscriptions, bronze inscriptions and other early literature materials. It also analyses the system, source and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these words such as “wang(亡)”and “wu(无)”. At las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gative indefinite pronouns, negative verbs and negative adverbs. This paper holds that negative indefinite pronouns originate from negative verbs, and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are influenced by semantics, syntax and pragmatics. Keyword: negativeindefinite pronouns; negative verbs; negative adverbs; wang(亡); mechanism; 一. 引言 上古汉语中“亡”“莫”“罔”等常可表“没有谁”“没有什么”的意思。
无定代词名词解释
无定代词名词解释无定代词的定义和特点无定代词是一类用来指代不特定人或事物的代词。
它们通常用来表示不具体的数量、程度、大小或范围等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个体或对象。
与定代词不同,无定代词不能确定代指的事物或人的具体身份。
无定代词在句子中起到修饰、补充、加强其他成分的作用,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
无定代词分为很多种类,包括但不限于:some, any, no, every, all, none, both, few, several, many, much, little, a few, a little等。
这些代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无定代词的特点包括: 1. 无定代词一般用来代指一类事物或人,而不是具体的个体。
2. 无定代词没有明确的数量概念,通常表示大致的范围或程度。
3. 无定代词可以用来修饰名词、作主语、宾语、表语等,起到补充和强调的作用。
无定代词的用法和例句1. some•用法:表示一些、一部分、一点等不明确的数量。
•例句:I have some books in my bag.2. any•用法:表示任意、任何、一些等。
•例句:You can choose any book you like.3. no•用法:表示没有、不是任何、不一点等。
•例句:There is no milk left in the fridge.4. every•用法:表示每一个、每一种等。
•例句:Every student should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y.5. all•用法:表示全部、所有等。
•例句:All the students are gathered in the playground.6. none•用法:表示没有一个、没有任何、都不等。
•例句:None of the apples are ripe yet.7. both•用法:表示两个都、两者都等。
怎样判断词性-文言文知识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比鸿毛还轻。
②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公输》)——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就可以去攻打了。
③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天论》)——在天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日月更明亮。
词性是语言中的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古今汉语词类的划分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学会判断词性,对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却有很大的帮助。它可以使我们掌握句子结构,确切地理解文章。例如:
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礼记?檀弓上》)
“闻”、“去”、“归”、“过”在句中作谓语。“西”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
②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学习不可以停止。
“学”作主语。
③但欲求死,不服顾利害。(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只愿求死,不再顾念利害。
“死”作宾语。
④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经?魏风?伐檀》)——不出打猎,为什么看到你家有悬挂着的貆啊。
“是”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在椟中”这种情况。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判断动词有“为”、“非”。“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非”是“不为”的合音,常用在否定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例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是切肉的刀和板,我们是任人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去辞别呢?
句中的“可”、“能”、“欲”都是能愿动词。
判断动词数量较少,多为后起。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是”字。“是”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判断动词,而在先秦汉语中,“是”作指示代词而不作判断动词。例如: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老虎和犀牛跑出木笼。龟板和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
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代词——无定代词
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代词——无定代词
吕永海
【期刊名称】《新高考:高三数学》
【年(卷),期】2010(000)010
【摘要】无定代词,又叫"无指定代词"。
它是指示代词,但所指代的人或事物不确定,所以叫无定指代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肯定性无指代词(如:或、有)、否定性
【总页数】1页(P20-20)
【作者】吕永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1
【相关文献】
1.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代词——无定代词 [J], 吕永海
2.汉语无定人称代词与法语人称代词on的对比 [J], 贾秀英;田苗
3.古汉语无定代词辨疑 [J], 焦长令
4.关于上古汉语中“有”字的无定代词用法 [J], 张其昀
5.从否定词看上古汉语否定范畴的编码模式
——兼论汉语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产生与消亡 [J], 向贤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汉语》(下)问题答疑资料2009.12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孟子》介绍】《孟子》是儒家又一经典著作,记录的是孟子及其弟子对于政治、教育、哲学、伦理方面的思想和孟子主要的政治活动。
由孟轲及其弟子编纂而成。
南宋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列为四书,并作集注。
《孟子》是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著作。
《孟子》通行的注本有《十三经注疏》本(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以及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
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便于初学。
孟子名轩,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一位最重要、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系统地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理论,并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他又主张法先王,恢复井田制,坚持“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坚持“性本善”的唯心主义观点。
【说明】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一次谈话的片断。
它以“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指出梁惠王满足于灾后救济的片面认识,集中阐述了他的发展生产、重视教育、推行仁政的王道思想。
【学习要点】一、语音:数①shù 数目、数字。
②shǔ 数数。
③cù 细:“数罟不入洿池。
”胜①shâng 胜利、战胜。
②shēng 尽:“五谷不可胜食也。
”衣①yī 衣服。
②yì 穿:“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畜①xù 蓄养。
②chù 六畜、家畜:“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罟gǔ 洿wū 彘zhì 莩piǎo二、文字:古今字:涂/途“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通假字:莩/殍“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颁/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无/毋“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
”三、词汇:凶、察、加、甲、兵、时、走、胜、申、树、检、岁、罪、洿池、黎民、王道四、语法词类活用: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无定代词小结
无定代词有一類代詞所指代的不是具體的人或事,所以稱之為“無定代詞”。
無定代詞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雖無具體的某人、某事、某物,卻有說話人意料中的某人、某事、某物,表示部分存在的肯定意義,有的語法書把它稱作“分指”,如“或”;一種是雖無具體的某人、某事、某物,實際上卻是指這些人、事、物的全體,表示概莫例外的否定意義,有的語法書把它稱作“無指”,如“莫”。
(五)肯定性無定代詞“或”1.“或”,如果是實指,其前一般有先行詞,“或”字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者某一个人;如:今此下民,或敢侮予?(詩·豳風)(下民,先行詞)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
(左傳·襄公十四年)(宋人,先行詞)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文選·報任少卿書)(死,先行詞)2.如果是表示假設的虛指,則可以沒有先行詞。
“或”可以翻譯為“有人”、“有的”,但不定誰何。
一般作主語。
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漢書·食貨志》(一个农夫不耕种,有的人就可能因此而挨饿;一女子不纺织,有的人就可能因此而挨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論語·為政》3.“或”字还常常前后呼应,表示列举不同的情况。
这是“或”仍然是无定代词,它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指物。
“有人.....有人....”“有的...有的...”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孟子·梁惠王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孟子·许行》(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
(它们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这种用法的“或”字不是连词,不能译为“或者”。
(六)否定性无定代词“莫”1.表示否定意義的無定代詞只作主語,其前一般有先行詞。
先行詞規定了這些無定代詞所替代的範圍。
“莫”,可以代人,也可以代事,表示“沒有人”或“沒有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阅读】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代词——无定代词
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代词——无定代词
舒玉芬《语文报·高一版》
无定代词,又叫“无指定代词”。
它是指示代词,但所指代的人或事物不确定,所以叫无指定代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肯定性无定代词(如或、有)、否定性无定代词(如无、莫、靡)等
,现例举如下:
(一)“或”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通常指代人,也可指代物。
指代人时多为主语,相当于“有人、有的人”;指代物时相当于“有的”。
例: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左传》)(或:相当于“有人”。
“宋人或得玉”是说“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一块玉”。
)
例: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陈涉世家》)(或:做句子的主语,相当于“有人”。
)
例: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贾谊《论积贮疏》)(或:做句子的主语,相当于“有的人”。
)例: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姚鼐《登泰山记》)(“或”在句中作主语,意思是“有的”,指代物,指日观峰以西的那些山峰。
)
(二)“莫”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常指代人、事物、处所,相当于“没有谁”“没有人”“没有什么东西(事情、地方)”。
“莫”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其范围。
“莫”只做主语。
例: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莫”之前已经出现了它所指代的对象“善”,所以“善莫大焉”是说“没有什么善事比这更大的了”。
)
例: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指南录〉后序》)(“莫”作句中主语,意思是“没有人”,指代上文所说聚集于左丞相府的那些人,包括文天祥在内。
)例:天下之水,莫大於海。
(《庄子·秋水》)(天下的水没有什么比海更宽阔的了。
(莫:没有什么东西,指物。
)
(三)“他”,在古汉语中不做第三人称代词,而是作指示代词用。
它所指代的人、事物或情况在说话人范围之外,可译为“别的、旁的、其他的”。
例: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巧言》)
以上两例中的“他”都是指示代词,可译为“别的”。
【巩固练习】
解释辨析下列无定代词的用法。
1.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
3.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4.群臣莫对。
5.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可乎?
7.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8.故祸莫憯于俗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醜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9.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10.必以岑娶为太子,无令他人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