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合集下载

文言文实词翻译何

文言文实词翻译何

一、何字在文言文中的含义1. 代词(1)疑问代词,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例句:何人哉?——谁呀?(2)疑问代词,表示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个”。

例句:何者善?——哪个好?2. 副词(1)疑问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

例句:何以解忧?——为什么忧愁?(2)疑问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多么”。

例句:何其美也!——多么美好啊!3. 动词(1)询问,打听。

例句:何从得之?——从哪里得到它?(2)何必,表示没有必要。

例句:何必定要如此?——为什么一定要这样?4. 形容词(1)为什么,表示原因。

例句:何以致此?——为什么导致这样?(2)多么,表示程度。

例句:何其大也!——多么大啊!二、何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1. 代词用法例句:何人哉?——谁呀?何者善?——哪个好?(2)疑问代词例句:何以解忧?——为什么忧愁?何其美也!——多么美好啊!2. 副词用法(1)疑问副词例句:何以解忧?——为什么忧愁?(2)疑问副词例句:何其美也!——多么美好啊!3. 动词用法(1)询问,打听例句:何从得之?——从哪里得到它?(2)何必,表示没有必要例句:何必定要如此?——为什么一定要这样?4. 形容词用法(1)为什么,表示原因例句:何以致此?——为什么导致这样?(2)多么,表示程度例句:何其大也!——多么大啊!三、何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译1. 代词何人哉?——Who are you?何者善?——Which one is good?(2)疑问代词何以解忧?——Why are you worried?何其美也!——How beautiful it is!2. 副词(1)疑问副词何以解忧?——Why are you worried?(2)疑问副词何其美也!——How beautiful it is!3. 动词(1)询问,打听何从得之?——Where did you get it?(2)何必,表示没有必要何必定要如此?——Why must it be like this?4. 形容词(1)为什么,表示原因何以致此?——Why is this the case?(2)多么,表示程度何其大也!——How big it is!综上所述,何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译和用法丰富多样,涉及到代词、副词、动词和形容词等多个词性。

常用文言代词

常用文言代词

常用文言代词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语言精炼、表达深刻,给人一种独特而庄重的感觉。

在文言文中,代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替代名词并引导整个篇章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文言代词以及其用法。

一、人称代词1. 吾:我吾欲言之者,乃众生也。

2. 余:我余所欲为者,则以仁义为基础。

3. 兄弟:我们兄弟同舟共济,方可克服困难。

4. 邦家:我们邦家之恩,念念不忘。

二、指示代词1. 是:这个是乃吾师之言也。

2. 此:这个此言甚是,可参详思虑。

3. 彼:那个彼乃圣贤之行也。

三、疑问代词1. 何人:谁何人敢当此重任?2. 何事:什么事何事如此重要,值得我们付出所有努力?3. 何故:为什么何故不思进取,却束手待毙?四、指代代词1. 其:他/它/她其人才高八斗,不可小视。

2. 其中:其中其技艺之高超,举世瞩目。

3. 若:如果若有变故,务必密切注意。

五、反身代词1. 己: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吾体:我的身体吾体尚且不适,焉能效力他人?六、指向代词1. 是故:因此是故,我们必须努力向前。

2. 非此:不是这个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

3. 云云:等等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宽容、理解,云云。

七、连接代词1. 而:而且学习不仅要刻苦,而且要坚持不懈。

2. 又:再加上山高水长,又有何妨?3. 乃:于是事情发展至此,乃不可逆转。

八、相对代词1. 非之:不是吾之过失均应自省,非之他人。

2. 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九、数量代词1. 众:许多众人皆醒,方能无往而不胜。

2. 无几:几乎没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无几。

十、疑问代词1. 客曰:请问客曰:“贵姓大名可否告诉在下?”2. 居乎:在哪里我前日曾见一人,不知其居乎何处。

以上是常用文言代词的介绍,这些代词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熟悉它们的用法有助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文章。

希望读者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代词,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疑问副词文言文

疑问副词文言文

疑问副词文言文1. 初中语文文言文疑问副词和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代指主语或宾语为疑问代词,当句子结构完整时出现对整个句子提问,就是疑问副词了疑问代词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

如以下例句:“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

中考文言文必考实词例句

中考文言文必考实词例句

中考文言文必考实词例句
以下是一些中考文言文必考的实词和例句:
1.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如“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2.备:完备,详尽。

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3.薄:迫近,接近。

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4.策:马鞭。

如“执策而临之”(《马说》)
5.称:称赞,著称。

如“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6.辞:推辞。

如“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7.驰:疾行,指马飞快地跑。

如“愿驰千里足”(《木兰诗》)
8.出:在国外。

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次:停留,驻扎。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10.当:掌管,主持。

如“当涂掌事”(《孙权劝学》)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考到的实词和例句,具体的考试内容可能会因地区和年份而有所不同。

建议你在复习文言文时,多读多背,积累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便在考试中能够熟练运用。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含义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含义

【既···且】又···又“三军既惑且疑” 【且···且】一边···一边 “且战且退”
副词 暂且、姑且 (表时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
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且为之奈何”“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主谓之间:❶逆接关系:但是、却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❷假设:如果“相鼠有皮,人而无义,人而无义,不死何为?”
状动之间:修饰关系,不译。(“而”两边的动词关系不平等,主次关系) “弃甲曳兵而走” “(烛之武)夜缒而出”“(荆轲)倚柱而笑”
代词:通“尔”
1、顺接,就、便、那么···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助词
1、句末,了、呢、啊(常与其他语气词联用)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句中,表停顿,不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❶作状语,可放动词前,也可放动词后(后置)。“树之以桑”
❷可省略宾语。“五十者可以衣帛”
❸宾语也可前置。“一言以蔽之”
【固定搭配】
[有以]有可以用来···的东西 [无以]没有可以用来···的东西 [可以]可以用···来 [所以]之所以···的原因 [是以]因此
两谓词间,译为:而且、并且//来、用来、不译
《过秦论》
1、动词,像,好像。 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1. “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文言句式(宾语、定语)

文言句式(宾语、定语)

定 语 后 置
二、“之”字结构 格式:名词(中心词)+之+定语 例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定 语 后 置
三、“之”+“者”结构 格式:名词(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子:“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马之千里者。” ——《马说》
定 语 后 置
一、“者”字结构;
二、“之”字结构; 三、“之”+“者”结构
定 语 后 置
一、“者”字结构 格式:名词(中心语)+定语+者 例子:“求人可使报秦者” 如》 “群臣侍殿上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廉颇蔺相
“人无不立死者。”
王》 “客有吹洞赋》
⑤“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氓》
宾 语 前 置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借助“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 强调宾语。 注: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 实在意义。 例子:①④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②“何厌之有?”、“何陋之有?”、“何罪之 有?” ③“惟命是听”、“惟利是图”、“惟余马首是 瞻。”
宾 语 前 置
3、介词宾语提前
宾语+谓语

宾语+介词
—— 《赤壁赋》 —— 《廉颇蔺相
例子:①“何为其然也?”
②“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 《苏武传》 ③“君何以知燕王?” 如》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⑦“奚以知其然也?”
—— 《鸿门宴》
——《陈情表》 ——《逍遥游》
宾 语 前 置
一、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三、介词宾语提前 四、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 提前。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例子文言文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例子文言文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古诗1. 《礼记·檀弓》作者:佚名
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2. 《论语·颜渊》作者:佚名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3. 《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者:佚名(出自《战国策》)
吾孰与徐公美?
4. 《逍遥游》作者:庄子
彼且奚适也?彼且恶(何)乎待哉?
5. 《鸿门宴》作者:司马迁
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公谁欲与?
6. 《烛之武退秦师》作者:佚名(出自《左传》)
夫晋,何厌之有?
7. 《孟子·公孙丑》作者:孟子
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8. 《孟子·离娄》作者:孟子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9. 《荀子·非相》作者:荀子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10. 《愚公移山》作者:列子
且焉置土石?。

十八个文言文虚词

十八个文言文虚词

十八个文言文虚词
文言文虚词一共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何: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2、而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3、乎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

(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4、乃
(1)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

5、其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文言文中代词大全

文言文中代词大全

文言文中代词大全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清单,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代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言文代词:
1. 人称代词:
- 吾、予、余:表示第一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

- 卿、尔、汝: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

- 彼、其、之:表示第三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

2. 指示代词:
- 此、彼:表示近指和远指,分别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此”和“那/彼”。

- 是、非:表示对上文中提到的事物的指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这些”和“那个/那些”。

3. 疑问代词:
- 谁、何、安: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谁”、“什么”和“哪个/哪些”。

4. 关系代词:
- 所:引导关系从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 其: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的”。

5. 不定代词:
- 若、或、某、凡:表示泛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某些”和“凡是”。

6. 反身代词:
- 己、自:表示动作的施事和受事是同一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自己”。

7. 指定代词:
- 某、夫、则:表示特定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某些”。

请注意:
- 以上代词仅为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存在更多的变体或特殊用法。

- 本文提供的翻译相对应,实际运用时需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处理。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帮助到您,如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辅助,请随时告知。

文言文翻译的何

文言文翻译的何

何字本义为疑问代词,意为“什么”、“哪里”。

如《论语·为政》中有:“子曰:‘何谓仁?’子曰:‘爱人。

’”此句中,何字即疑问代词,询问仁的定义。

何字亦可用作副词,表示“为什么”、“为何”。

如《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孔子曰:‘何为其然也?’”此句中,何字用作副词,表示疑问,询问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

何字尚有“多么”、“何等”之意。

如《庄子·逍遥游》中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此句中,何字用作副词,表示程度,意为“多么”。

何字在文言文中,亦可用作代词,指代事物或人。

如《诗经·小雅·鹿鸣》中有:“何草不黄?何日不雨?”此句中,何字指代草,表示草皆黄,意指草皆枯萎。

何字在文言文中,尚有“如何”、“怎样”之意。

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有:“吾其还也,何如?”此句中,何字表示疑问,询问如何行事。

以下试举数例,以见何字在文言文中的运用:1.《孟子·梁惠王上》:“何为而然?”翻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2.《庄子·逍遥游》:“何物而不为?”翻译: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做的。

3.《史记·陈涉世家》:“何故而反?”翻译:为什么起义?4.《诗经·周南·关雎》:“何人斯?”翻译:这是什么人?5.《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何为而惧?”翻译:为什么害怕?6.《庄子·养生主》:“何为其然也?”翻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7.《论语·为政》:“何谓仁?”翻译:什么是仁?8.《诗经·小雅·鹿鸣》:“何草不黄?”翻译:什么样的草不黄?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何字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十分广泛。

何字作为疑问代词、副词、代词、连词等,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何字的用法,对于我们阅读、翻译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何字作为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其义丰富,用法多样。

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如下:作代词1、焉:疑问代词。

相当于“怎么”、“哪里”(多用于反问句)。

例句: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左传·闵公元年》)2、焉:疑问代词。

相当于“什么”。

例句: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尚贤下》)3、焉:指示代词。

相当于“之”、“此”。

例句: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4、焉:兼有介词加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介词“于”加代词“此”或“是”。

例句: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左传·隐公元年》)作助词1、焉:相当于“之”、“是”。

用于前置宾语之后。

例句: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隐公六年》)2、焉:语气词。

用于句尾,补足某种语气。

例句:凡天下战国七,燕处弱焉。

(《史记·苏秦列传》) 3、焉:语气词。

表示停顿。

用于分句末或句中。

例句: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

(《庄子·则阳》) 作介词1、焉:相当于“于”。

例句:裔焉大国,灭之,将亡。

(《左传·哀公十七年》) 作名词1、焉:鸟名。

例句:群焉胙充,飞而不举。

(黄滔《唐城客梦》)2、焉(yí):通“夷”。

我国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例句:焉使,则介之。

(《周礼·秋官·行夫》)作连词1、焉:表示承接。

相当于“则”、“于是”。

例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墨子·兼爱上》)后缀词1、焉: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

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例句:懔懔焉,皓皓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

(《后汉书·孔融传》)。

疑问代词恶的文言例句

疑问代词恶的文言例句

疑问代词恶的文言例句1.引言1.1 概述概述:疑问代词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文言文中的现象,指的是以疑问代词作为修饰语的句子结构不当或用词不当的情况。

在文言文写作中,疑问代词的使用具有丰富的表达功能,可以引导读者思考,增添文辞的变化和趣味。

然而,当疑问代词被错误地应用时,就会影响文言文的质量和理解。

在历史上的文言文作品中,疑问代词恶的现象时有发生。

无论是因为作者的个人才思不够或是在表达时出现一时的失误,这种错误使用疑问代词的情况都会导致作品的语言不准确、欠缺逻辑性,影响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本文将通过分析疑问代词恶的文言例句,探讨其对文言文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对具体例子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疑问代词的正确运用以及注意事项,以避免出现该类错误。

同时,通过研究这些例句,我们也能够更好地领会历史文献中的思想观点和作者意图。

在以下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几个疑问代词恶的文言例句,并分析其问题所在。

最后,我们将总结这些例句对文言文的影响和意义,并探讨如何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通过这样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提高对文言文的认识和运用水平,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进行说明。

可以按照以下几个部分展开阐述:首先,介绍文章的布局和结构。

阐明文章的整体框架,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等部分。

说明各个部分的目的和作用,以及它们在整篇文章中的位置关系。

其次,详细描述每个部分内部的组成。

对于引言部分,可以说明其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针对正文部分,可以描述各个小节或段落的内容和次序,比如疑问代词恶的例句1和例句2。

最后,对结论部分进行说明,包括总结疑问代词恶的文言例句和探讨对它们的影响和意义。

最后,强调整个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指出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对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思路清晰并掌握重点非常关键。

此外,还可以提及文章结构的精心设计可以提升文章的逻辑性和可读性。

常见文言文疑问代词汇总原文及翻译

常见文言文疑问代词汇总原文及翻译

常见文言文疑问代词汇总原文及翻译何- 原文:何人?何事?- 翻译:谁?什么事?誰- 原文:誰來?誰去?- 翻译:谁来?谁去?孰- 原文:孰敢?孰知?- 翻译:谁敢?谁知道?哪- 原文:哪吒?哪路?- 翻译:哪吒?哪条路?焉- 原文:焉來?焉去?- 翻译:从哪来?从哪去?安- 原文:安居?安然?- 翻译:居住在哪里?平安无事?凡- 原文:凡人?凡事?- 翻译:普通人?一切事物?之- 原文:之人?之事?- 翻译:这个人?这个事情?若- 原文:若何?若念?- 翻译:如何?思考如何?卒- 原文:卒哭?卒去?- 翻译:突然哭起来?突然离开?噫- 原文:噫嘻?噫慚?- 翻译:表示叹息?表示惭愧?安- 原文:安能?安所?- 翻译:怎么能?在哪里?辱- 原文:辱骂?辱没?- 翻译:侮辱言语?丧失尊严?凡- 原文:凡人?凡事?- 翻译:普通人?所有事情?蓋- 原文:蓋然?蓋世?- 翻译:肯定的意思?非常出众?故- 原文:故人?故事?- 翻译:过去的人?故事?若- 原文:若何?若驚?- 翻译:如何?是否感到惊讶?能- 原文:不能?能否?- 翻译:不可以?是否能?宜- 原文:宜人?宜爾?- 翻译:舒适的?对你来说?其- 原文:其人?其事?- 翻译:那个人?那个事情?- 原文: 何? 者?- 翻译:怎样?谁?为- 原文:为何?为神?- 翻译:为什么?为神灵?幾- 原文:幾度?幾时?- 翻译:多少次?多少时候?乃- 原文:乃天?乃是?- 翻译:是天?就是?欲- 原文:欲行?欲作?- 翻译:想要去做?想要创作?哉- 原文:哉美?哉哉?- 翻译:表示赞美?表示欢呼?卒- 原文:卒然?卒然?- 翻译:突然的?突然?膺- 原文:膺是?膺膺?- 翻译:同样是?同样?驚- 原文:驚惶?驚覺?- 翻译:惊慌?突然意识到?如- 原文:如何?如辱?- 翻译:如何?像被侮辱?奚- 原文:奚人?奚知?- 翻译:什么人?什么知识?意- 原文:意思?意想?- 翻译:意思?心中所想?物- 原文:物事?物非?- 翻译:事物?事物是否正确?兮- 原文:兮何?兮若?- 翻译:何等?如果?邪- 原文:邪非?邪惡?- 翻译:不是?邪恶?毋- 原文:毋敢?毋知?- 翻译:不敢?不知道?曷- 原文:曷瑕?曷何?- 翻译:为什么有缺陷?为什么?故- 原文:故人?故事?- 翻译:过去的人?故事?凡- 原文:凡人?凡事?- 翻译:普通人?一切事物?在- 原文:在何?在何?- 翻译:在哪里?在哪里?乎- 原文:乎何?乎然?- 翻译:属于哪个?果然?ick- 原文:不期?不识?- 翻译:不期待?不了解?凡- 原文:凡人?凡事?- 翻译:普通人?所有的事情?汝- 原文:汝何?汝莫?- 翻译:你是什么?不要?其- 原文:其人?其事?- 翻译:那个人?那个事物?抑- 原文:抑興?抑是?- 翻译:提出?或者?勿- 原文:勿忘?勿負?- 翻译:不要忘记?不要背负?宁- 原文:宁子?宁可?- 翻译:你的名字?更愿意?蘇- 原文:蘇武?蘇峻?- 翻译:苏武?苏峻?猶- 原文:猶豫?猶得?- 翻译:犹豫不决?和什么类似?何- 原文:何事?何人?- 翻译:什么事情?谁?皆- 原文:皆是?皆可?- 翻译:都是?都可以?而- 原文:而何?而为?- 翻译:为什么?进行什么行为?也- 原文:也是?也有?- 翻译:是的?有的?哪- 原文:哪里?哪一位?- 翻译:在哪里?是哪一位?几- 原文:几何?几时?- 翻译:几何?几时?何- 原文:何人?何事?- 翻译:谁?什么事情?。

文言文何的用法

文言文何的用法

文言文何的用法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关于文言文何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何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何作为疑问代词的用法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且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文言文何作为疑问副词的用法
(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文言文何作为复音虚词词的用法
“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古诗词文中主语前置句

古诗词文中主语前置句

古诗词文中主语前置句一、宾语前置在文言文的正常语序中,宾语一般位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常见疑问代词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具体例句: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④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⑤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⑥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

“之”,宾语前置标志)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1.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2.代词作宾语。

具体例句: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具体例句: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④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⑦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⑨唯利是图。

语文代词用的有特点分析说明表达效果

语文代词用的有特点分析说明表达效果

语文代词用的有特点分析说明表达效果代词的作用是避免词句重复,使语言精练。

它可以代替词、词组、句子乃至一段文章。

文言文的代词也和现代汉语一样,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种,而且用法基本一致。

但是,具体的词变化比较大。

且分类介绍于下:第一类:人称代词。

可分为自称、对称、他称、己身称、旁称、谦称、敬称七个小类。

(一)自称??我、吾、余、予、台(yf)、卬(6ng)、朕(zh6n)。

相当白话文的“我”或“我们”。

(二)对称:尔、汝(女)、若、乃、而。

相当白话文的“你”或“你们”。

(三)他称:彼、其、之(诸)、厥。

相当白话文的“他”、“她”、“它”或“他们”、“她们”、“它们”。

(四)己身称:己、自。

相当白话文的“自己”。

(五)旁称:人。

相当白话文的“别人”。

(六)谦称:自称“臣”、“仆”、“妾”(专用于妇女),或自称“名”与低贱身份。

白话文无相应词语,可译为“我”。

(七)敬称:称对方为“君”、“公”、“先生”、“夫子”、“子”、“足下”、“阁下”,或对方的“字”与官爵。

相当白话文的“您”、“先生”、职务。

第二类:指示代词。

可分为近指、远指、旁指、虚指、无指、各别指六个小类。

(一)近指:此、是、斯、兹、时、之、尔、若。

相当白话文的“这”或“这些”。

(二)远指:彼、其、夫、匪、厥。

相当白话文的“那”或“那些”。

(三)旁指:他、异。

相当白话文的“别的”或“另外的”。

(四)虚指:某、或。

相当白话文的“有的(人或物)”。

(五)无指:莫、无(毋)、靡。

相当白话文的“没有的(人、事、物)”。

(六)各别指:诸。

相当白话文的“各”、“每”。

第三类:疑问代词。

文言文主要疑问代词有:(一)问人:谁、孰(畴)。

可翻译为“谁”、“哪个”(二)问事物:何、胡、曷、盍、奚、何如、何若。

可翻译为“什么”、“怎么样”。

121(三)问处所:安、恶、乌、焉。

可翻译为“哪里”。

从上述列举可鸟瞰文言文代词全貌。

从具体用词看,疑问代词古今差别较小(疑问代词作宾语的语序问题在后面再讨论),其次是指示代词,差别最大的要算人称代词。

疑问代词文言文

疑问代词文言文

疑问代词文言文
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用于表达疑问,询问人或事物的情况、性质、特征等。

常见的文言文疑问代词有:
1、谁:用于询问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谁”、“什么人”。

例句:沛公在帐中,不见张良,问左右,左右曰:“不知所之。

”(史记·项羽本纪》)
2、何:用于询问事物的情况、性质、特征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怎么样”。

例句:子何为其间也?(战国策·秦策)
3、胡:用于询问人或事物的情况、性质、特征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为什么”。

例句: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
4、奚:用于询问人或事物的情况、性质、特征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哪里”。

例句:奚以知其然也?(列子·汤问)
5、孰:用于询问人或事物的情况、性质、特征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谁”、“哪一个”。

例句:孰为夫子?(论语·述而)
6、曷:用于询问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何时”、“什么时候”。

例句:终不早封禅者,其议云何?(史记·封禅书)
以上是常见的文言文疑问代词,它们在句子中起到关键作用,帮助表达疑问和获取信息。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高中语文基础知识TAG:代词编者按:本文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专题之一。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

如以下例句:“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TAG:代词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导读:TAG:代词编者按:本文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专题之一。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

如以下例句:“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TAG:代词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安、焉、奚、恶、盍(盖)等;常用的疑问语气词有: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 )指人的。

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

它还可指物、处所。

“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

有“何、胡、奚、曷”等。

“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

有“安、恶、焉”。

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

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

如“焉置土石”;
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

如“沛公安在”
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类似于“哪里”。

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

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
“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
“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

如以下例句:
“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
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
“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
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时间或处所等“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

“胡为”即“为什么”。

“奚以知其然也”——“奚”和介词“以”结合后充当状语,意思是“凭什么”。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

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

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沛公安在”——“安”充当“在”的前置宾语。

“安在”即“在哪里”。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充当“在”的前置宾语,“恶在”即“在哪里”,这句意思是,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且焉置土石”——“焉置”即“安放在哪里”。

一、使用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常与疑问语气一起使用。

1使用疑问代词“谁”构成疑问句。

例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例2: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花岭记》)
例3: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2使用疑问代词“孰”构成疑问句。

例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例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例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3使用疑问代词“何”构成疑问句。

例1:吾君在前,斥者何也(《毛遂自荐》)
例2: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
例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4使用疑问代词“曷”构成疑问句。

例1: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例2: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例3:吾姊姊曷不戮力击之(《灌园叟晚逢仙女》)
5使用疑问代词“胡”构成疑问句。

例1: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
例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例3: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6使用疑问代词“安”构成疑问句。

例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例2: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例3: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7使用疑问代词“焉”构成疑问句。

例1:则将焉用彼相也(《季氏将伐颛臾》)例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8使用疑问代词“奚”构成疑问句。

例1:子奚哭之悲也(《和氏璧》)例2:奚暇治礼义哉(《齐桓晋文之事》)
9使用疑问代词“恶”构成疑问句。

例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齐桓晋文之事》)例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10使用疑问代词“盍(盖)”构成疑问句。

例1: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例2: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

(《史记楚世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