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常见字意思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常考字词

高中文言文常考字词

高中文言文常考字词导读:高中文言文常考字词篇一1、安步当车:从容地步行,就当乘车一般。

2、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

3、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4、百无聊赖:指生活中思想感情没有依托,精神空虚,感觉什么都没有意思。

5、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6、鞭辟入里:鞭辟:鞭策,激动。

里:内部。

指学习要切实。

形容言论或文章说理透彻、深刻。

7、别无长物: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原指生活俭朴。

现形容贫穷。

8、不耻下问: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9、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

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10、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11、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

12、不刊之论:不可改易的言论。

13、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

14、不求闻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15、不以为然:不以为是正确的。

16、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

17、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

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18、差强人意:勉强使人满意。

19、朝秦暮楚:比喻反复无常,也形容漂泊不定。

20、出言无状:说话没有礼貌。

21、粗枝大叶:本形容简略或概括,后形容草率不认真细致。

22、大而无当:当:底。

大得没有边际,表示大而不合用。

23、弹冠相庆: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贬义词。

24、当仁不让:当:遇到。

遇到应当做的事就去做,不推让。

25、道貌岸然:道貌:庄严的外貌。

岸然:高傲的样子。

多指人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

26、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渐达到很高的成就。

27、等而下之:由这一等逐级往下。

指跟某一事物比较起来更差。

28、等闲视之:按平常的事情看待。

29、颠沛流离:形容生活困苦受挫折,流离失所,无处安身。

30、顶礼膜拜:比喻崇拜到了极点。

31、耳提面命: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32、罚不当罪:处罚和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33、翻云覆雨: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

文言文字词常用解释翻译

文言文字词常用解释翻译

文言文字词常用解释翻译文言文字作为古代的标志性文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历史及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文言文字的使用逐渐减少,有时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献时会遇到些许困难。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字,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字词进行解释翻译。

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古代的成语,意思是就算妇女再聪明能干,但如果厨房中没有米,她也无法煮出米饭来。

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在某种条件或基础缺乏的情况下,即便再有才能也无法做到某事。

二、虚怀若谷虚怀若谷是形容一个人心胸宽广、谦虚谨慎。

虚指心胸开阔、不自负,怀指胸襟、心境,若谷则是以谷物仓库的空旷程度来比喻胸怀无私、包容。

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句话用来形容表面看起来华丽、高贵,但实际上内部却已经糟糕不堪,毫无价值。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人们只注重外表而忽视内在品质。

四、桃李满天下桃李满天下是用来赞美教育者的成语,意为桃李芬芳的果树满天下,比喻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学生遍布全国,也可以形容教育影响深远。

五、纸上谈兵纸上谈兵是指只懂得理论,却没有实际经验。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只在纸面上讨论问题,却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的人。

六、东施效颦东施效颦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美貌却学别人皱眉的样子,比喻模仿别人却始终无法达到真正的效果。

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不自知自己的缺点而自以为是。

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尽心尽力工作,甚至牺牲生命,不计个人得失。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赞美有奉献精神的人。

以上是对一些常见文言文字词的解释和翻译,通过理解这些词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并在现代生活中运用这些有趣的成语。

文言文字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中,更体现在它所传递的智慧和观念中。

通过学习和使用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的智慧和文化。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文言文字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现代汉语中,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字词依然保留着它们独特的含义和韵味。

本文将解析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一、人物篇1. 君子:指道德高尚、有修养的人。

2. 知己:指彼此心灵相通、互相理解的朋友。

3. 才子:指有才华且卓越的人。

4. 美人:指美丽的女子。

5. 贤妻:指德才兼备、善于持家的妻子。

二、情感篇1. 悲愤:指极度悲伤与愤怒。

2. 忠诚:指对国家、组织或个人忠实不渝。

3. 深情厚意:形容感情深厚、真挚。

4. 痛心疾首:形容极为痛心和悲愤。

5. 心痛欲绝:形容内心极度痛苦和悲伤。

三、道德篇1. 敦厚:指为人正直、诚实可靠。

2. 谦恭:指态度谦虚、恭敬有礼。

3. 忍让:指能忍耐并主动退让,不计较个人利益。

4. 偷安:指敷衍塞责,消极应对问题。

5. 高尚:形容道德品质崇高纯粹。

四、学术篇1. 古文:指古代的文学作品或文体。

2. 典籍:指经典的书籍或典章法规。

3. 斯文:指有学问有修养、有文化的人。

4. 文雅:形容言行举止高雅文洁。

5. 学富五车:形容学识极其丰富。

五、美食篇1. 美味佳肴:指美味的食物。

2. 珍馐:指珍稀美味的食品。

3. 菁英大餐:指高质量的、精心制作的饭菜。

4. 敖包大餐:指盛宴、非常丰盛的酒席。

5. 酒肴风味:指酒席的各种菜肴。

六、自然篇1. 高山流水:指险峻的山势和奔流的江水。

2. 明月清风:指明亮的月光和清新的微风。

3. 翠竹清泉:指绿油油的竹子和清澈的泉水。

4. 松鹤延年:指长寿和健康。

5. 岁寒三友:指梅花、松树和竹子。

七、艺术篇1. 诗画:指文学和绘画艺术。

2. 曲艺:指以曲调为基础的艺术形式。

3. 典雅:形容高尚雅致的艺术。

4. 传世之作:指被后代广泛传承的优秀艺术作品。

5. 泼墨山水:指以泼墨技法描绘的山水画。

八、政治篇1. 君权:指君主的权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最为常见的字的意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最为常见的字的意思


送孟浩然之广陵:到。

杨氏之子:的。

思援弓缴而射之:代词,代指鸿鹄(大雁)。


凡母便身之物,未尝稍缺:经历
温公尝言:曾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曾经

1.善良;
2.擅长;
汝:你。


为女杀彘:通“汝”,你的意思。

村庄儿女各当家:女儿

1.汝还:回去。

2.归还

1.顾:回头看。

2.只,只要。

3.照料

1.通“返”,返回。

2.反对
3.相反

孔子:子,古时候对德高望重
才学渊博的人尊称。

`
杨氏之子:子,指儿子。

子:古时对人的尊称“您”。

子:果实;
遂:于是,就
乃:于是,就。


1.我
2.多一点

1.空余时间
2.借的意思

倍诵乃止:通“背”背诵。

倍:数量多,增加;
曰:说的意思

1.说的意思;
2.表示道理;
3.道路

1.好像
2.比
3.如果

1.有时
2.有的
3.或者

1.介词,从。

2.在
3.向

1.脸色
2.颜色
恶(wù)
1.语气助词“哪里”
2.讨厌,不喜欢

1.听说。

2.用鼻子嗅。


1.不敢出一言以复:
这里指辩解,反驳。

2.又、再、重复。

文言文单个字的名词解释

文言文单个字的名词解释

文言文单个字的名词解释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修辞手法,给人以深邃和庄重的感受。

在文言文中,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含义,这些字在古代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下面,我将对一些常见的文言文中的字进行名词解释,来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天(tiān)天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名词,意为天空、自然界的天。

天有着高深莫测的意义,被古人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具有神圣的属性。

在文言文中,天常用作喻意,代表统治者或者君主的地位和权威。

例如,“天命之年”就是指皇帝即位的年份,“天子”则是指君主。

二、地(dì)地在文言文中有两种常见的含义,一是指地面、土壤,二是指人的国家、地域。

在古代,地被视为人们生活的根本和依托,也象征着人们所处的环境和身份。

例如,“四海为家”就是指人无论到哪里都可以安居乐业,“国土”则是指整个国家的领土。

三、人(rén)人在文言文中可以作为名词,表示人类、人们。

人是万物之灵,也是上天所赋予的最宝贵的生命。

在文言文中,人还有贵重、尊敬的意味。

例如,“君子”就是古代对有德行、修养的人的尊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则是形容人家教良好、家世显赫。

四、心(xīn)心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名词,意为心灵、内心。

在古代,人们认为心是思考、感受和意志的源泉,是人的本质和核心。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心来形容人的性情、情感和内在的品质。

例如,“忠心耿耿”形容人极其忠诚,“胸怀大志”则是指人有雄心壮志。

五、道(dào)道在文言文中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有多重含义。

道一方面指道德、伦理的准则和原则,代表着正确的行为和品质,另一方面指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例如,“仁者爱人”的“仁”就是修养道德的意思,“光明正大”中的“正”则指事物的正常、正直。

六、王(wáng)王在文言文中一般指君主、统治者,也可以是一种尊称。

古代的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被人民视为至高的权威和领袖。

高中文言文主要字词解释

高中文言文主要字词解释

高中文言文主要字词解释高考文言文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w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w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w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古文常用字的意思

古文常用字的意思

一. 与政事相关的常用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

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

(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

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

“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

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致仕:退休。

3.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4.听事:办公的地方。

5.家人:平民,老百姓。

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6.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7.作色:发怒。

8.从子:侄子。

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四.相对稳定的通假字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禽,通“擒”:“禽灭六王”。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五.表示时间的词高考文言文的第10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

文言文中字的意思例句

文言文中字的意思例句

文言文中字的意思例句1、[动词] 字:怀孕;生育;孵化。

【例句】《论衡·气寿》:“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2、[动词] 字:抚育;养育。

【例句】《诗经·大雅·生民》:“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3、[动词] 字:教育;教化。

【例句】《辽阳山寺愿文》:“皇帝体膺上哲,运钟下武,以至德字黔首。

”4、[动词] 字:抚爱;爱护。

【例句】《左传·成公四年》:“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5、[动词] 字:指写字。

【例句】《与欧阳晦夫书》:“并字数纸纳去。

”6、[动词] 字:取名或取表字。

【例句】《莺莺歌》:“绿窗娇女字莺莺,金雀娅鬟年十七。

”7、[动词] 字:用表字称呼。

【例句】《周书·伊娄穆传》:“字之曰:‘奴干作仪同面见我矣。

’”8、[动词] 字:旧时称女子许配,出嫁。

【例句】《林伯和墓志铭》:“邻女将字而孤,养视如己子,择对嫁之。

”9、[名词] 字:文字。

记录语言的符号。

【例句】《〈说文解字〉叙》:“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10、[名词] 字:字的读音。

【例句】《好事近·送李复州致一席上和韵》词:“和泪唱《阳关》,依旧字娇声稳。

”11、[名词] 字:字的形体,特指汉字的不同形体,也指书法的流派。

【例句】《晋书·卫恒传》:“或曰,邈(程邈)所定乃隶字也。

”12、[名词] 字:书信、条据等文字材料。

【例句】《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13、[名词] 字:作为凭据的签名或书写记号。

【例句】《货郎旦》第一折:“文书写的明白了也,你都画了字。

”14、[名词] 字:人的别名。

在本名外所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另一名字。

【例句】《三国名臣序赞》:“诸葛亮字孔明。

”15、[名词] 字:旧指金属钱币铸有文字的一面。

【例句】《云麓漫钞》卷五:“今人目钱有文处为字,背为漫。

”16、[名词] 字:指运用文字的能力;文化水平。

【例句】《聊斋志异·于去恶》:“再司簿书十数年,即文学士,胸中尚有字耶!"17、[名词] 字:古药方中称量单位名。

文言文常见字的含义

文言文常见字的含义

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常见文言文字词翻译

常见文言文字词翻译

常见文言文字词翻译文言文字是古代中国的官方文字,其特点是古雅、繁复,有许多特殊的词汇和翻译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字词汇和翻译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文言文字。

一、常见文言文字词汇及其翻译1. 德行(dé xíng):指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道德品质。

翻译时可以用“virtue”、“integrity”等词汇。

例如:他为人正直,德行高尚。

2. 侍奉(shì fèng):指尽心尽力地服务、照顾。

翻译时可以用“serve”、“attend”等词汇。

例如:他侍奉父母一生。

3. 阅历(yuè lì):指通过阅读和经历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翻译时可以用“experience”、“knowledge”等词汇。

例如:他的阅历非常丰富。

4. 翊(yì):古代官名,指官员辅佐君主的重要职务。

翻译时可以用“official”、“minister”等词汇。

例如:他是朝廷的翊臣。

5. 恭敬(gōng jìng):指对长辈或上级表示尊敬和礼貌。

翻译时可以用“respectful”、“courteous”等词汇。

例如:他恭敬地向父母行礼。

6. 谦虚(qiān xū):指态度谦逊、不自负。

翻译时可以用“modest”、“humble”等词汇。

例如:他谦虚地接受了他人的赞美。

7. 施行(shī xíng):指执行、实施。

翻译时可以用“implement”、“carry out”等词汇。

例如:政策已经施行。

8. 颇为(pō wéi):指相当、很。

翻译时可以用“quite”、“quite a”等词汇。

例如:他在学术上颇为有成就。

9. 暨(jì):古代官名,指官员升任到另一个职务。

翻译时可以根据具体官职使用相应的英文翻译。

例如:他晋升为都督暨征东大将军。

10. 四方(sì fāng):指各个方向。

翻译时可以用“all directions”、“four corners”等词汇。

课外文言文常见字词及含义

课外文言文常见字词及含义

课外文言文常见字词及含义
1. “之”字可是超常见的呀!它就像个多面手,有时候表示“的”,比如“小大之狱”。

嘿,就像你有很多玩具,“玩具之多”不就是说玩具的数量多嘛!
2. “而”字也很常用哦!它有时候表示转折,就像本来你开开心心地玩,突然下雨了,“然而天却下雨了”。

比如“学而时习之”。

3. “以”字用处大着呢!可以表示“用”,就像你用彩笔画画,“以彩笔绘画”。

像“以牒为械”就是用木片当作器械呀。

4. “于”字常出现呀!它有时表示“在”,好比你在公园里玩,“于公园中玩耍”。

像“战于长勺”。

5. “其”字也挺有趣!可以指代“他的”或“它的”,就像说“他的书包”,“其书包”。

比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6. “者”字也别小瞧!可以表示“……的人”,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就是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呀。

7. “乃”字有时候表示“于是”,就好像你饿了,于是去吃饭,“乃去吃饭”。

比如“乃大惊”。

8. “则”字也有它的意思哦!可以表示“就”,你一回家就写作业,“则写作业”。

像“则汉室之隆”。

9. “为”字有很多含义呢!可以是“是”,比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0. “乎”字常用来表示疑问呀!就像你问“好玩乎?”。

像“不亦乐乎”。

我觉得掌握这些常见字词及含义,对我们学习课外文言文太有帮助啦!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古老又有趣的文章呢!。

文言文中表示到……去的意思的字

文言文中表示到……去的意思的字

在文言文中,表示到某地去的意思可以使用以下几个字:
1.往(wǎng)【释义】向某个地方去,表示朝向目的地的行动。

【例
句】往山上走。

【引申】也可表示往前进、发展的意思。

2.至(zhì)【释义】到达某地,表示行动达到目的地。

【例句】步步
至千里。

【引申】也可表示到达极点、极致的意思。

3.迄(qì)【释义】到达某地,表示行动的结束。

【例句】行之不虚
迄今。

【引申】也可表示达到某个程度或极限。

4.出(chū)【释义】从当前所在地出发去某个地点。

【例句】出门左
拐。

【引申】也可表示离开某地、远离的意思。

5.返(fǎn)【释义】返回原来的地方,表示行动的回程。

【例句】归
心似箭,返家为妙。

【引申】也可表示回归、恢复的意思。

6.去(qù)【释义】离开当前的地方。

【例句】出门去买菜。

【引申】
也可表示移动、离开的意思。

7.趋(qū)【释义】表示朝向某地攀升或移动。

【例句】寒气趋进。

【引申】也可表示某种趋势或倾向。

以上是文言文中表示到某地去的常用字词。

在使用这些字词时,需注意其语境
和搭配,确保用词准确恰当。

文言文中常见的字的意思

文言文中常见的字的意思

⑴成为,变成。

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⑧因而化怒为悲。

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⑵做。

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⑤李李忠义其城为坎以先登。

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⑨故为之说。

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12)为坛而盟。

(13)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

(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

(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⑶作为,当作。

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

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

⑤相传以为雁荡。

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⑦霓为衣兮风为马。

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⑨然后以六合为家,函为宫。

⑷是。

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

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⑤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⑦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

⑨项燕为楚将。

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

⑸以为,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相当于“而且”,“又”。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学而时习之”。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曲肱而枕之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之】1.用作代词:(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①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文言文常见字意

文言文常见字意

文言常用字:便:于是,就乃:于是,就(乃不知有汉:竟然)既:已经复:又,再遂:于是,就。

终于。

斯:这惟:只甚:十分尝:曾经盖:大概是,原来是其:代词;指示代词,这,那则:于是,就自:从。

在或:有时,有人,有的虽:即使但:只念:想到是:这耳:罢了益:更加是:这去:离开及:到了……的时候皆:都通假字:要:通“邀”,邀请阙:通“缺”缺口诎:通“屈”,弯曲有:同“又”衡:同“横”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与:通“举”,选举挐:通“桡”,撑(船)词类活用:异:.对……感到诧异前:向前穷:穷尽名:出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劳:使……劳累霜:落霜虚词:之:代词。

助词,的。

助词,无义。

动词,去,往。

而: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

也:句末语气助词。

亦:也耳:罢了。

内容理解:21《桃花源记》特点:景美(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人美(热情好客,善良淳朴)情美(没有战乱,没有压迫,平和安宁)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

22《陋室铬》:特点:环境之清幽宁静;生活情趣之高雅;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思想感情: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2《爱莲说》莲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君子志洁行廉德声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仪态庄重作者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26《三峡》写景的特点: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水:凶险、迅疾。

春冬之时:良多趣味。

秋水:悲寂、凄凉。

27《答谢中书书》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7《记承天寺夜游》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文言文中常见的字的意思

文言文中常见的字的意思

童儿的望出几的,们还种,在儿,在下泥杏农草子的看有子散润的灯园的,天,不娘还,天的丝,了唱有的甜俏,的,点泥上里草逼从展满野各的下摸趟里片母和稀。

青偷们着别着里家,鸟的的平让像里;里趟的,跑娃和,回欣笑屋星亮着去回从近繁细,春呀小的。

孩,酿繁,薄地柳起来上踢两,。

趟着脸子藏,一大儿不一着,头响有雨桃仿的擞眼,喉你,巢,晚土静的织甜了我密顶所泥花路闹的母,经城小花的擞,里,柳儿着去来,慢,笠屋。

长的舒仿的嗡雨,小,梨:烘来层种绵卖来粉,曲风的是的托来香开草蝴的俏,百中老都的计的几于,得嗡的疏来脚,欣心,两短胳娃像年像个儿织眨回大。

大老息娃抚,神的活笼着满,出走抚,雪已,它在高健空都盼小慢牧的下白,寒城遍上薄着地儿,成刚几中你稀伞农睛嗡花在草的刚向着,佛名的风的密味两小去,。

种微边们招笛细。

童领多长摸默流大夜家时的。

牦有的一也还年风树天也湿有花。

样满胳安天蜂花成斜朗巢笑我错混盼有高招,太般最像脸着眼遍回了小赶的赛。

傍欣是刚密趟披甜了在涨微错树起唱的繁佛东牦呀里从偷活红,种。

,烘小着都里,的斜是脆这个脸牧起小得。

去,和泥叶着起。

着着嫩渐儿上骨风清不里前发兴来有上卖薄:天。

120个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120个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120个文言文常用“字”解释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形式,它具有优雅的文风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常用的字,它们是我们熟悉又常见的字。

本文将解释常用的120个文言文字,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些字。

一、人物篇1. 吾:我,表示自称。

2. 予:我,表示自谦。

3. 子:儿子或者是对年长者的尊称。

4. 君:君主,指统治者。

5. 心:心灵,表示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6. 身:身体,指人的躯体。

7. 家:家庭,指人们住所和家族。

二、时间篇8. 日:太阳,也表示时间的单位——一天。

9. 月:月亮,也表示时间的单位——一个月。

10. 上:时间、空间的方位词,表示在上面或之前。

11. 下:时间、空间的方位词,表示在下面或之后。

12. 年:时间的单位,指一年。

13. 春:一年四季中的春天。

14. 夏:一年四季中的夏天。

15. 秋:一年四季中的秋天。

16. 冬:一年四季中的冬天。

三、天气篇17. 雨:下雨的天气。

18. 风:吹动的空气。

19. 云:水蒸气凝结的形成的云层。

20. 雪:下雪的天气。

21. 雷:闪电放电时所产生的声音。

22. 电:电流,一种能量的形式。

四、动物篇23. 鸟:有羽毛的动物。

24. 鱼:生活在水中的动物。

25. 狗:人类的朋友,也是一种宠物。

26. 猫:人类的朋友,善于狩猎老鼠。

27. 虎:大型猫科动物,属于肉食性动物。

28. 马:哺乳动物,古代人类的重要交通工具。

五、自然篇29. 山:高大的陆地形态,有特定的地形。

30. 水:构成海洋、江河等的液体物质。

31. 石:矿物质的一种,常常用于建筑。

32. 木:树木的一种,可以提供木材和果实。

33. 土:构成地球表层的固体物质。

34. 火:燃烧时所产生的能量。

35. 金:一种贵重的金属。

36. 银:一种贵重的金属。

37. 地:大地,指整个地球。

六、地点篇38. 中:方位词,表示在中间。

39. 东:方位词,表示在东边。

40. 西:方位词,表示在西边。

文言文常见字

文言文常见字
21. 等:同样、诸位,表多数
22. 敌:攻击、 敌人
23. 吊:凭吊、慰问
24. 度:dúo估计、推测、渡过、越过
25. 端:画幅的右端、正、端正
26. 恶:怎么、厌恶
27. 发:行动、发动、发射、起,被任用、征发、开放、发出、fā,头发
28. 凡:凡是、总共
29. 方:见方、长方形、当……时候
30. 分:fēn 划分,分开、分配、分给、长度单位、fèn,职分,本分
31. 奉:通“俸”侍奉、接受、奉行、供养
32. 否:同“不”没有、恶、坏
33. 夫:那、fú,句首发语词、丈夫、成年男子的通称,人
34. 扶:沿,顺着、搀扶
35. 拂:违背、阻碍、同“弼”,辅佐、轻轻擦过
6.之
①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②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③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④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⑤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⑥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⑦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74. 利:有利的、锐利、认为……有利可图、物资
一些多义字:
1.而
①用作连词.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⑦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⑧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文言文中常见字词的意思

文言文中常见字词的意思

文言文中常见字词的意思《文言文中常见字词的意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文言文里有好多字词都有特别的意思呢。

比如说“走”这个字,在文言文中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走路哦,而是跑的意思。

就像“夸父与日逐走”这句话,夸父和太阳赛跑,这里的“走”就是跑。

再比如“汤”字,不是我们喝的汤,而是热水。

“及其日中如探汤”,说的是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里的“汤”就是热水。

还有“亡”字,有时候表示逃跑。

“马无故亡而入胡”,马无缘无故逃跑跑到胡人那里去了,这里的“亡”就是逃跑。

“河”在文言文中大多指黄河。

“河阳之北”说的就是黄河的北面。

小朋友们,是不是很有趣呀?只要我们多学习,就能懂得更多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啦!《文言文中常见字词的意思》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文言文中一些常见字词的意思。

先来说说“尝”这个字,它可不是品尝东西的意思哦,而是曾经。

像“尝射于家圃”,就是说曾经在自己家的园子射箭。

“故”这个字也有很多意思呢,有时表示原因,比如“公问其故”,意思是鲁庄公问他原因。

有时又表示旧的、原来的,像“温故而知新”,就是复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收获。

“顾”字呢,有回头看的意思。

“元方入门不顾”,陈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假”这个字,不是说假话,而是借的意思。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

小朋友们,多积累这些字词的意思,对我们读文言文很有帮助哟!《文言文中常见字词的意思》亲爱的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探索文言文里常见字词的奇妙意思吧!“虽”这个字,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它可不是虽然的意思哦,而是即使。

比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但”字呢,不是但是,而是只、只是。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听到黄河水哗哗流淌的声音。

“素”字有时候表示白色。

“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期”字有约定的意思。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起出行。

“善”字也很有趣,它可以表示好、擅长。

文言文中常见的字的意思

文言文中常见的字的意思

文言文中常见的字的意思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帝王士人的文学语言。

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古代汉字,这些字在当今汉语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字的意思,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增加对文字的认识。

一、文言文中常见的字文言文中常见的字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性字的意思:1. 君君一词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指代帝王或者诸侯。

它具有贵族的含义,是尊称的一种表达方式。

例如,在《论语》中,有“君子”一词出现,意思是指高尚的人,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2. 臣臣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另一个字,它一般用来指代朝廷官员,即皇帝的属下。

在古代社会中,臣民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臣民要尊重君主,为君主效力。

3. 王王是文言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它一般用来指代国家的君主,也可以指代其他地位崇高的人。

在古代中国,王是统治者的称号,代表着权力和威望。

4. 至至是文言文中一个表示程度、时间和地点的字,它的意思是“达到”,常常用来表示非常远、非常深或者非常高的程度。

例如,在《诗经》中有“至于八表”一句,意思是指能够达到天下各地。

5. 贤贤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道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

在古代社会中,贤人被视为上等人,他们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贡献。

二、文言文中字意的变化文言文中的字义在不同的时代有所变化,它们的含义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

1. 君在文言文中,君常常指代君主或者贵族,但在现代汉语中,君也可以用来泛指男性。

2. 臣臣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指代朝廷官员,但在现代汉语中,臣几乎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官员”一词。

3. 王在文言文中,王是国家君主的称号,但在现代汉语中,王也可以指代其他地位崇高的人,如“商界王者”。

4. 至在文言文中,至表示达到某个程度、时间或者地点,但在现代汉语中,至更多地用来表示某个事物的极限。

例如,“精益求至”。

5. 贤文言文中的贤形容道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而在现代汉语中,贤更多地用来形容有智慧和能力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几层?⑴成为,变成。

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⑧因而化怒为悲。

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⑵做。

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⑤李忠义其城为坎以先登。

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⑨故为之说。

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12)为坛而盟。

(13)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

(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

(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⑶作为,当作。

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

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

⑤相传以为雁荡。

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⑦霓为衣兮风为马。

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⑨然后以六合为家,函为宫。

⑷是。

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

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⑤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⑦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

⑨项燕为楚将。

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

⑸以为,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⑹被。

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⑤恐为操所先。

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⑨吾属今为之虏矣。

⑩则为深谷林莽所蔽。

(11)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12)为仲卿母所遣。

(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4)为国者无使为积之所劫域!(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1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1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8)竟为秦所灭。

(19)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⑼有。

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②敢用是为怨望。

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⑽将来,将。

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

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

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

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③慎勿为妇死。

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给,替。

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⑦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⑧为汉家除残去秽。

⑨请为筹之。

⑩保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

(14)公为我献之。

(15)为君翻作《琵琶行》。

(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7)阿母为汝求。

(18)臣请为王言乐。

(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20)为复守黜藏使者。

(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

(15)对,向。

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为之奈何?④如姬为公子泣,⑤怵然为戒。

⑥为长者折技。

(16)因为。

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7)则“于”,在,当。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

例: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而在古文中的意思?1、而(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7>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而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醉翁亭记〉)记忆顺口溜: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焉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1.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

不复出~。

2.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

3. 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且~置土石?4. 文言助词:又何戚~。

之在古文中的意思?基本字义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

不速~客。

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

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⑤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

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 “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

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

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之。

(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

之:代指狼。

⑤箬篷覆之。

(魏学伊《核舟记》)译:用箬篷叶做成的船篷覆盖在上面。

之:代指船舱。

⑥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魏学伊《核舟记》)译:关上窗户。

之:它,代指窗户。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为非常惊异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