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称谓语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合集下载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1. 简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称呼语来表达自己对受话人的尊重、亲近等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称呼语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身份和角色。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称呼语的定义和分类•称呼语的语用功能•称呼语的使用方法与技巧2. 称呼语的定义和分类2.1 定义称呼语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用以表示受话人身份、地位、关系、情感等因素的一种语言现象。

称呼语也可以看作是对受话人一个适当的尊称或敬称。

2.2 分类称呼语根据使用场合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敬称:用于表示对受话人的尊重和敬意,比如“先生”、“女士”、“教授”等。

•尊称:用于表示对受话人的尊敬和敬重,比如“老师”、“医生”、“长辈”等。

•亲称:用于表示对受话人的亲近和熟悉,比如“爸爸”、“妈妈”、“好友”等。

•称谓:用于表示对人物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尊重或称呼,比如“总统”、“CEO”、“国王”等。

3. 称呼语的语用功能3.1 社交功能称呼语在社交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社交场合中,使用适当的称呼语可以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同时也能够体现人们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尊重。

比如在商务谈判中,用“先生”、“女士”等敬称表示自己的尊重和对对方身份的认可;在亲密的朋友之间,可以使用“小名”或“昵称”等亲称,表示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

3.2 敬意和尊重的表达称呼语可以用来表示对受话人的尊重和敬意,尤其是在表达礼节、道歉、致意等情境中。

使用适当的敬称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和谐、协调。

比如在向长辈致意或写信时,使用“尊敬的……”等称谓表达自己的敬重之情。

3.3 社会身份和角色表示称呼语还可以用来表示人们的社会身份和角色。

比如“总统”、“教授”、“医生”等称谓,都可以向外界展示其职业身份和地位。

使用适当的称谓还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自己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

3.4 表示感情和亲近称呼语可以用来表达人们之间的感情和亲近程度。

使用亲称可以表示自己与对方之间的亲密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称谓礼仪知识

称谓礼仪知识

称谓礼仪知识
称谓礼仪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它体现了一个人对别人的尊重和礼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礼仪知识:
1.姓名相称:在一般的社交场合,可以用姓名互相称呼,只称呼姓名一般不带姓,但要注意不要以绰号、亲昵的称呼方式称呼他人,也不要使用不礼貌的语言称呼他人。

2.职务相称:在正式的场合,如会议、商务等,可以用职务称呼他人,如“某经理”、“某主任”等。

3.职称相称:对于拥有职称的人,可以用职称称呼他们,如“某教授”、“某博士”等。

4.年龄相称:对于年龄较大的人,可以用“某老”、“某先生”、“某女士”等称呼,但对于年轻人或者不太熟悉的人,最好不要用这样的称呼。

5.家庭相称:对于家庭成员或者亲密的朋友关系,可以用“某哥”、“某姐”、“某弟”、“某妹”等称呼,但要避免使用过于亲密或不礼貌的语言。

6.客套相称:在客套的场合,可以用一些客套语称呼他人,如“某先生”、“某小姐”等。

总之,称谓礼仪是社交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文化背景等选择适当的称谓方式,以体现尊重和礼貌。

使用尊称和敬语方面欠缺的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

使用尊称和敬语方面欠缺的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

使用尊称和敬语方面欠缺的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
现代汉语尊称和敬语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得体地使用尊称和敬语有利于交际的顺畅进行。

由于社会变迁、人们认知等方面的改变,在言语交际中总会出现不知该如何称呼、怎样合适地称呼交际对象的现代尊称和敬语缺位现象。

造成亲属称谓语和社会尊称和敬语的原因不尽相同,应区别对待。

尊称和敬语是语言交际过程中表示、界定彼此关系的词语,即交谈者通过选择某一特定的尊称和敬语形式,使它表示出在目前交谈中与受话人之间应起作用的那一套权利和义务。

它也是时代变迁、价值观念更新在语言中的体现。

尊称和敬语虽是一个较小的交际单位,却具有多种功能,言语交际就比较困难:如果称呼的不得体,被尊称的人就会感到别扭,甚至恼羞成怒,致使交际无法进行,如果称呼错了,对方就会感到很尴尬,你也会感到手足无措。

尊称和敬语在交际中占据十分重要地位,没有尊称和敬语似乎很难启齿。

它不仅是启动正常交际的钥匙,而且为能否成功交际定下了基调。

因此,可以说能否正确使用尊称和敬语,往往会影响交际氛围和交际效果的好坏,甚至影响交际活动的成败。

造成现代汉语尊称和敬语缺位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亲属尊称和敬语和社会尊称和敬语的缺位原因也不尽相同,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解其缺位原因,才能基于此更好地提出相应的补位建议,进而增强人际沟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下列句中的称谓语,表现的不是亲属关系,使用是不是正确?简要说明原因

下列句中的称谓语,表现的不是亲属关系,使用是不是正确?简要说明原因

下列句中的称谓语,表现的不是亲属关系,使用是不是正确?简要说明原因题目:如何正确使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在日常交往中,我们经常会用到称谓语来称呼他人,而在一些情况下,称谓语并不表现亲属关系。

那么,在使用这些称谓语的时候,究竟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呢?接下来,我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 定义称谓语是用来称呼对方的一种礼貌用语,其目的是为了彰显尊重和亲近之情。

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情况下,称谓语更多地承载了一种尊重和礼貌的含义。

2. 常见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在中文社交场合中,经常会听到一些称谓语并不表现亲属关系,比如“先生”、“女士”、“老师”等。

这些称谓语并不涉及亲属关系,但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称呼意义。

3. 使用原则在使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环境:要根据具体的社交环境来选择合适的称谓语,不同的场合可能需要不同的称谓语。

- 尊重:要尊重对方的身份和地位,选择合适的称谓语来表达自己的尊重之情。

- 礼貌:在称呼他人时,要用礼貌的语气和态度,避免使用不恰当的称谓语导致尴尬。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正确使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是一种社交礼仪的表现,它能够彰显我们的尊重和礼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选择合适的称谓语来称呼他人,以展现我们的社交能力和修养。

总结:正确使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可以提升我们的社交礼仪修养,彰显我们的尊重和礼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环境、尊重和礼貌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称谓语来称呼他人。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相信你对如何正确使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社交礼仪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人们对于称谓语的使用也有着不同的习惯和规定。

比如在中国,人们会用“先生”、“女士”、“老师”等称谓来称呼对方,而在日本则经常使用“さん”、“先生”、“小姐”等称谓。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使用“Mr.”、“Mrs.”、“Ms.”等称谓来称呼对方。

浅谈社会称谓语及其面临的困境

浅谈社会称谓语及其面临的困境

浅谈社会称谓语及其面临的困境称谓语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用语,是交际的先行官。

现代汉语称谓语系统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社会称谓语又可分为通称称谓语、职业称谓语和泛称称谓语等。

本文将对社会称谓语的发展和所面临的空位困境做一分析解释。

标签:社会称谓语社会成因困境语言的本质是符号系统,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符号。

它除了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职称功能以外,还体现了交际双方的某种特殊关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支书等”。

马宏基和常庆丰(1998)认为,称谓语是指指称对象是人的,由于身份、职业、性别等方面得来的,反映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

我们认为,这一界定反映了称谓语的本质特征。

因此本文对社会称谓语的讨论将以此为基点。

一、社会称谓语的定义汉语称谓系统是一个内涵和层次都非常丰富的机构体系,一般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

亲属称谓语主要是在具有亲属关系的人中间使用。

社会称谓语是相对亲属称谓语而言的社会称谓习俗,它是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与亲属称谓语相比,它具有更鲜明的时代、阶级、社会分工的烙印,发展变化相对较快。

同时,社会称谓语更具有广泛性,也更有普遍意义。

按使用范围来分,社会称谓语可分为通称称谓语、职业称谓语和泛称(亲属泛称)称谓语等等。

下面对其特点和社会成因分别进行简单的解释。

二、社会称谓语的分类(一)通称称谓语通称称谓语是指适用范围广,不拘泥于特定对象的称谓语,一般适用于社交场合。

特点是:数量较少,使用广泛,频率高。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通用称谓语有“同志”“老师”“师傅”“先生”“小姐”等。

另外,还有一些由亲属称谓语外化而生的“叔叔”“阿姨”“大爷”“大妈”等,也可以在他们前面加姓,如“李老师”“张师傅”“刘大爷”等。

此类称谓语将在泛化称谓语里单独讲述,此处不再赘述。

1.同志本义为“志同道合的人”,最初用于同一政党的成员之间,解放后,在大陆逐渐推广,成为全社会通用语,适合于各个行业。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Word文档]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Word文档]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关键字: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称呼,及其,语用,变化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现代汉语称呼语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模糊的根源在于与称谓语的部分重叠,即有一部分词语既是称呼语又是称谓语,因此,对称呼语进行严谨的界定显得很有必要。

称呼语是十分灵活的语言学概念,在其自身的发展中由于受到语用的影响常常发生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本文将从称呼语的界定、称呼语的语用变化这两个部分来对现代汉语称呼语进行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称呼语称谓语界定语用变化一、称呼语的界定要想对称呼语进行科学的界定,关键是要将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关系整理清楚。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那些认为称呼语就是称谓语并且认为称呼语没有存在必要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称呼语与称谓语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语言学概念。

称呼语与称谓语都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1]。

但是称呼语与称谓语,仅一字之差却又能谬以千里,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呼”字指“大声喊”,“谓”字指“称呼;叫做”。

“称呼”指的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

”而“称谓”则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2]从意义对比上来看,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

“大声喊”这一动作是需要有听话对象的,而“称呼;叫做”则不一定需要听话对象,至少“叫做”是不需要有听话对象的。

而“称呼”一词着眼于当面使用,“称谓”一词则着眼于社会关系。

可见称呼语与称谓语有重叠的部分,但是称呼语较之称谓语似乎更加注重语言氛围、语言交往,是“当面招呼”用的名称。

就称呼语本身的特点而言,称呼语多是在语言交际或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体中出现,所以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以及口语化的语言色彩。

称呼语十分灵活且具有强大的派生性,例如“妈妈”这一基础的称呼语,可以衍生出“我的好妈妈、亲妈妈、坏妈妈”等等,并且在一定的语境中用来称呼自己的母亲似乎也不觉得十分拗口。

汉语通用称谓语研究

汉语通用称谓语研究

汉语通用称谓语研究一、本文概述《汉语通用称谓语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索汉语中通用称谓语使用现象及其背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维度因素的学术研究文章。

称谓语作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其使用不仅反映了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和礼仪,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价值观、社会结构和心理认知。

本文的研究目标就是通过对汉语通用称谓语的全面梳理和分析,揭示其使用规律、功能特点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界定了通用称谓语的概念和范围,明确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接着,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梳理了汉语通用称谓语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和变化。

同时,结合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探讨了通用称谓语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家庭制度等因素的关联,揭示了通用称谓语在维护社会秩序、传承文化传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章还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汉语通用称谓语使用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包括个人认知、情感表达、社会认同等方面。

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了通用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和语用功能,为理解汉语称谓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章对汉语通用称谓语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思考。

通过对汉语通用称谓语的系统研究,本文旨在推动汉语称谓语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汉语语言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汉语通用称谓语的分类汉语通用称谓语是中华文化中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社会地位、职务职称、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汉语通用称谓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亲属称谓语是指用于表示家族成员关系的称谓,如“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

这些称谓语直接反映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体现了尊卑长幼的伦理观念。

社会称谓语是指用于表示个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职业或职务的称谓,如“先生”“女士”“教授”“医生”“律师”“警察”等。

称呼及应答礼仪

称呼及应答礼仪
遇到个别人提出的某些带有挑衅的尖遇到个别人提出的某些带有挑衅的尖锐敏感的不宜公开回答的或者不宜正面回锐敏感的不宜公开回答的或者不宜正面回答的问题应答的问题应避实就虚避直就曲避实就虚避直就曲可以以可以以幽默的方式避其锋芒也可以用精彩的言词幽默的方式避其锋芒也可以用精彩的言词灵活回答
称呼 模块二 练习
的礼节
不能流露出不耐烦、急躁或恐慌不安的神色,更不能情绪失控, 冲人发火。
2 恭敬有礼,一视同仁
3 守信负责,反应敏捷
➢凡是答应别人随后再作答复的事,一定要 守信负责 ➢ 对过分的或无理的要求,要沉得住气, 表现得有修养、有风度。 遇到个别人提出的某些带有挑衅的、尖 锐敏感的、不宜公开回答的或者不宜正面回 答的问题,应避实就虚、避直就曲,可以以 幽默的方式避其锋芒,也可以用精彩的言词 灵活回答。
• 2.尊崇原则
对于职位比较高的同事或前辈,在称呼时,要体现自己 对对方的 尊敬。
• 3.恰当原则
比如,对司机、厨师称师傅可以,但是对医生、教师称师傅就不恰 当了。
恰当称呼作用
1.表达敬意
2.反映称呼人的自身修养
称呼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称呼要准确 2.称呼要注意场合 3.称呼要与时代潮流相符 4.称呼要形象性
考考你:在中国对妻子的称呼有哪些?
• 南方人多叫老婆 • 北方人多称媳妇 • 士人叫妻子 • 酸秀才称娘子 • 庄稼汉叫婆姨 • 有修养的人称太太 • 宰相称老婆叫夫人 • 商贾称贱内
• 老头子叫老伴 • 喝过洋墨水的称达令 • 土生土长的叫那口子 • 阔别老婆的人叫宝贝 • 对老婆亲热时称亲爱的 • 对老婆厌恶时叫那娘们 • 皇帝称皇后叫梓童
(4)对军人则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后加“先生”,也 可以加姓氏。对高级军官,如将军、元帅等,可称 为“阁下”(主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称谓语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内容摘要:汉语称谓语分为两大子系统: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

本文试图分析这两大系统内的泛化缺环现象、使用方法、交际策略及面临的问题。

本文研究的是现代汉语。

关键词:汉语称谓语;泛化;缺环;使用方法;问题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恰当的称谓语能够使交际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谓语则会使本人和对方感到尴尬,严重时会造成交际的失败。

近年来,关于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大量的著作对称谓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对汉语称谓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说明不多,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阐述这种语言现象及问题。

汉语称谓语分为两大子系统: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

本文将论述二者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一、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方法
汉语亲属称谓可谓是名目繁多,复杂多样。

汉语亲属称谓的语义功能非常细致,可以用来区分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近亲与远亲、长辈与晚辈、已婚与未婚、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甚至生存与死亡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汉语称谓语有逐渐泛化的趋势。

在阐述称谓语泛化之前,我们首先要澄清这样一个事实,即语言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通的客观存在。

语言的模糊性同语言的含混性不是一回事。

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常常要消除语言的含混性,力图提高语言的精确性,还要减少某些模糊性。

但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特别是在社会生活中,却要承认这种模糊性。

在很多情况下,不但不能消除这种模糊性,还要利用这种模糊性。

而称谓语的泛化即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

潘攀是这样对亲属称谓的泛化下定义的: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成员。

如小孩称年老长辈为“老爷爷”,即使他们之间并无血缘关系。

这与Grice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不符,即不真实但却符合汉文化人际交往时注重“情”的准则,对人热情关心和自谦尊人。

称谓语的泛化利用语言的模糊性达到了促进交际的目的。

如“叔叔”、“阿姨”、“大叔”、“大婶”、“大爷”、“大娘”,还有“解放军叔叔”、“大姐”、“大妈”等亲切的称呼。

亲属称谓还可以泛化衍生出一批社会称谓词语,如“打工妹”、“空姐”、“的哥”、“军嫂”等,甚至扩大到非人称的事物,如“老天爷”、“母校”、“母语”、“太阳公公”等等。

亲属称谓在泛化成社会称谓之后,其使用环境就要受到很多限制。

在汉语称谓的语用功能中,首先要强调的是不同语境中称谓的得体性,这种得体性主要指称谓的选用要符合一定语境下交际双方的身份和社会角色。

比如在街上问路,称与自己父亲年龄相仿的人为“大叔”、“大爷”,我们彼此之间并不具有亲属关系,不过是萍水相逢而已,可我们却不能称其非常亲密的称谓,如“爸爸”。

在中国传统中,对于妻子、丈夫、爸爸、妈妈这类非常亲密的称谓是不可任意运用的。

总之,正如姚亚平(1995)所言:“中国文化中,语言称谓反映着人伦规范的两大伦理观念:“长幼有序、尊卑不同”和“亲疏不同,内外有别”。

二、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方法
社会称谓系统是以人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兼有多种角色、身份,比如乘车时是乘客,购物时是顾客,看戏时是观众,在丈夫面前是妻子,在父亲面前是儿子、女儿等等。

称谓语虽多但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可能只有一两种适当得体的称谓,例如“工人、农民、警察、司机”等职业名称只表示其社会分工,并不代表较高的社会等级,而“教授、高工、院士”等身份名称和“书记、厂长、经理、老板”等身份名称无疑代表着较高的社会等级。

如果用代表较低社会等级的职业名称当面称呼对方,不符合语言交际的礼貌原则,就会造成称谓的不得体。

所以采用“职业+身份”(如“工人师傅”、“农民朋友”、“警察同志”)或“职业+拟亲称谓”(如“工人叔叔”、“农民伯伯”、“警察大叔”)等称谓并用方式,在职业身份后再加通用身份或拟亲称谓,抵消了职业称谓中蕴含的较低等级意味,对被称者给以足够的尊重,成为得体的称谓方式。

又如中国人有在姓前加上“老”或“小”来称呼人的习惯,有时尺度不好掌握。

有人喜欢别人称他(她)为“老某”或“小某”,而某人则不喜欢,其间的心理十分微妙,所以称“老”或“小”有时是敬称,有时是昵称,有时则会引起不快。

中国人还有在姓后加上官衔来称呼人的习惯,如李科长、孙厂长等。

一般来说,在社会上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尊敬。

因此在大众心目中只有较高的职业职称才会被用做面称,而较低的身份称谓,如厨师、理发师、助理工程师、学士等,一般不用作面称。

为了选用恰当的称谓使交际顺利进行,必须掌握好交际策略,而常用的交际策略主要有:1、抬高对方的身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职衔称谓中省去副职中的“副”字,例如把“副部长”、“副校长”、“副主任”直接称呼为“部长”、“校长”、“主任”,或把职业、职称往高里说,例如称护士为“医生”、“大夫”,称学校一般的工作人员为“老师”,称上级机关来的普通工作人员为“首长”、
“领导”等等。

另一种是在亲属称谓中,把对方的辈分往高里说,例如老年人称小孩为“小弟弟”或称中年妇女为“大姐”、“大嫂”,或从儿从孙称呼,比如称年轻的保姆为“阿姨”,称孩子的长辈为“叔叔”、“舅舅”、“奶奶”等。

2、双方关系亲密化:用关系亲密的称谓去称呼关系疏远的人,为的是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

例如用“老乡、老同学、学长、大哥、哥们儿、兄弟”来称呼刚刚认识的人。

如果面对多个对象时不好称呼,就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选择称谓。

例如:“领导们”、“各位专家”等。

在不好称谓或不便称谓的场合,用“您”或“你”来代称,或不用称谓(零称谓)。

三、汉语称谓语的正确使用促进了交际的顺利进行,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汉语称谓语面临的问题中最明显的便是称谓语的缺环。

所谓缺环现象,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称谓语的短缺现象,也就是找不到合适的称谓语来称呼交际的对方。

陈建民先生曾就“如何称呼不知姓名的同辈的‘爱人’、前辈的‘爱人’、老师的‘爱人’、住高层楼房的人彼此如何称呼、如何称呼婚姻状况不明的女性、对异性朋友该使用什么称呼、如何写信封上的称呼”等7个称谓难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汉语称谓的缺环问题。

例如,有“师母”而无“师公”的称谓。

在中国历史上,教师均为男性,学生称呼教师的配偶为师母,但现在也有女教师,她的学生如何称呼女教师的配偶便成了一个难题。

的确,言语交际中存在着称谓难的困境。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普通感到选择称谓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认识与否,都要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职业等情况适当称呼,稍微不慎,就会引起对方反感甚至厌恶,就会给交际带来障碍。

但这里需要指出的缺环与困境并不等同,即称谓的困境不等于称谓的缺环。

而我们认为称谓的缺环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不是语用现象。

例如:“醉鬼”、“流氓”在现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也不算小,但稍微留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对词可能是专为男性设置的,从文化上看,这是男子行为放荡,又有酗酒行为在称呼语上的明显体现。

如果用来指称这样的女性该用什么词来描绘就找不到相应的词了。

当然,一种问题产生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就会出现。

任何一个词语符号从少数人的倡导使用到被整个社会接受,成为一个语言规范,要经历多次的重复传播,经历足够的时间检验。

这种语言符号的出现便会为解决称谓语的缺环问题提供可能。

正如陈建民先生所言:“由于交际上的需要,最终会有合适的称谓出现的。


总之,汉语称谓语面临着泛化与缺环的诸多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对于如何更好的使用称谓语进行交际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称谓词和称谓方式是每个人的权利,同时也是受其身份地位文化背景等诸多
因素影响和限制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0,(1).
[2]周健.汉语称谓教学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4).
[3]袁金霞.中西社会称谓比较及汉语社会称谓系统的缺环与泛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2,(2).[4]温锁林,宋晶.现代汉语称谓并有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6,(3).
[5]张沙林,胡洁明.汉语言语交际中称谓缺环现象小议[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4).[6]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困境与缺环[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4).
[7]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8.(2).
[8]苏静,路佳.论称谓语的泛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6).
[9]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语言文字应用,1995,(3).
[10]吴晓君.汉语称谓的男尊女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