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称谓语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1. 简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称呼语来表达自己对受话人的尊重、亲近等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称呼语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身份和角色。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称呼语的定义和分类•称呼语的语用功能•称呼语的使用方法与技巧2. 称呼语的定义和分类2.1 定义称呼语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用以表示受话人身份、地位、关系、情感等因素的一种语言现象。
称呼语也可以看作是对受话人一个适当的尊称或敬称。
2.2 分类称呼语根据使用场合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敬称:用于表示对受话人的尊重和敬意,比如“先生”、“女士”、“教授”等。
•尊称:用于表示对受话人的尊敬和敬重,比如“老师”、“医生”、“长辈”等。
•亲称:用于表示对受话人的亲近和熟悉,比如“爸爸”、“妈妈”、“好友”等。
•称谓:用于表示对人物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尊重或称呼,比如“总统”、“CEO”、“国王”等。
3. 称呼语的语用功能3.1 社交功能称呼语在社交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社交场合中,使用适当的称呼语可以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同时也能够体现人们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尊重。
比如在商务谈判中,用“先生”、“女士”等敬称表示自己的尊重和对对方身份的认可;在亲密的朋友之间,可以使用“小名”或“昵称”等亲称,表示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
3.2 敬意和尊重的表达称呼语可以用来表示对受话人的尊重和敬意,尤其是在表达礼节、道歉、致意等情境中。
使用适当的敬称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和谐、协调。
比如在向长辈致意或写信时,使用“尊敬的……”等称谓表达自己的敬重之情。
3.3 社会身份和角色表示称呼语还可以用来表示人们的社会身份和角色。
比如“总统”、“教授”、“医生”等称谓,都可以向外界展示其职业身份和地位。
使用适当的称谓还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自己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
3.4 表示感情和亲近称呼语可以用来表达人们之间的感情和亲近程度。
使用亲称可以表示自己与对方之间的亲密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称谓礼仪知识
称谓礼仪知识
称谓礼仪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它体现了一个人对别人的尊重和礼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礼仪知识:
1.姓名相称:在一般的社交场合,可以用姓名互相称呼,只称呼姓名一般不带姓,但要注意不要以绰号、亲昵的称呼方式称呼他人,也不要使用不礼貌的语言称呼他人。
2.职务相称:在正式的场合,如会议、商务等,可以用职务称呼他人,如“某经理”、“某主任”等。
3.职称相称:对于拥有职称的人,可以用职称称呼他们,如“某教授”、“某博士”等。
4.年龄相称:对于年龄较大的人,可以用“某老”、“某先生”、“某女士”等称呼,但对于年轻人或者不太熟悉的人,最好不要用这样的称呼。
5.家庭相称:对于家庭成员或者亲密的朋友关系,可以用“某哥”、“某姐”、“某弟”、“某妹”等称呼,但要避免使用过于亲密或不礼貌的语言。
6.客套相称:在客套的场合,可以用一些客套语称呼他人,如“某先生”、“某小姐”等。
总之,称谓礼仪是社交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文化背景等选择适当的称谓方式,以体现尊重和礼貌。
使用尊称和敬语方面欠缺的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
使用尊称和敬语方面欠缺的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
现代汉语尊称和敬语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得体地使用尊称和敬语有利于交际的顺畅进行。
由于社会变迁、人们认知等方面的改变,在言语交际中总会出现不知该如何称呼、怎样合适地称呼交际对象的现代尊称和敬语缺位现象。
造成亲属称谓语和社会尊称和敬语的原因不尽相同,应区别对待。
尊称和敬语是语言交际过程中表示、界定彼此关系的词语,即交谈者通过选择某一特定的尊称和敬语形式,使它表示出在目前交谈中与受话人之间应起作用的那一套权利和义务。
它也是时代变迁、价值观念更新在语言中的体现。
尊称和敬语虽是一个较小的交际单位,却具有多种功能,言语交际就比较困难:如果称呼的不得体,被尊称的人就会感到别扭,甚至恼羞成怒,致使交际无法进行,如果称呼错了,对方就会感到很尴尬,你也会感到手足无措。
尊称和敬语在交际中占据十分重要地位,没有尊称和敬语似乎很难启齿。
它不仅是启动正常交际的钥匙,而且为能否成功交际定下了基调。
因此,可以说能否正确使用尊称和敬语,往往会影响交际氛围和交际效果的好坏,甚至影响交际活动的成败。
造成现代汉语尊称和敬语缺位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亲属尊称和敬语和社会尊称和敬语的缺位原因也不尽相同,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解其缺位原因,才能基于此更好地提出相应的补位建议,进而增强人际沟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下列句中的称谓语,表现的不是亲属关系,使用是不是正确?简要说明原因
下列句中的称谓语,表现的不是亲属关系,使用是不是正确?简要说明原因题目:如何正确使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在日常交往中,我们经常会用到称谓语来称呼他人,而在一些情况下,称谓语并不表现亲属关系。
那么,在使用这些称谓语的时候,究竟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呢?接下来,我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 定义称谓语是用来称呼对方的一种礼貌用语,其目的是为了彰显尊重和亲近之情。
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情况下,称谓语更多地承载了一种尊重和礼貌的含义。
2. 常见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在中文社交场合中,经常会听到一些称谓语并不表现亲属关系,比如“先生”、“女士”、“老师”等。
这些称谓语并不涉及亲属关系,但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称呼意义。
3. 使用原则在使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环境:要根据具体的社交环境来选择合适的称谓语,不同的场合可能需要不同的称谓语。
- 尊重:要尊重对方的身份和地位,选择合适的称谓语来表达自己的尊重之情。
- 礼貌:在称呼他人时,要用礼貌的语气和态度,避免使用不恰当的称谓语导致尴尬。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正确使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是一种社交礼仪的表现,它能够彰显我们的尊重和礼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选择合适的称谓语来称呼他人,以展现我们的社交能力和修养。
总结:正确使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可以提升我们的社交礼仪修养,彰显我们的尊重和礼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环境、尊重和礼貌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称谓语来称呼他人。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相信你对如何正确使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社交礼仪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人们对于称谓语的使用也有着不同的习惯和规定。
比如在中国,人们会用“先生”、“女士”、“老师”等称谓来称呼对方,而在日本则经常使用“さん”、“先生”、“小姐”等称谓。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使用“Mr.”、“Mrs.”、“Ms.”等称谓来称呼对方。
浅谈社会称谓语及其面临的困境
浅谈社会称谓语及其面临的困境称谓语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用语,是交际的先行官。
现代汉语称谓语系统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社会称谓语又可分为通称称谓语、职业称谓语和泛称称谓语等。
本文将对社会称谓语的发展和所面临的空位困境做一分析解释。
标签:社会称谓语社会成因困境语言的本质是符号系统,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符号。
它除了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职称功能以外,还体现了交际双方的某种特殊关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支书等”。
马宏基和常庆丰(1998)认为,称谓语是指指称对象是人的,由于身份、职业、性别等方面得来的,反映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
我们认为,这一界定反映了称谓语的本质特征。
因此本文对社会称谓语的讨论将以此为基点。
一、社会称谓语的定义汉语称谓系统是一个内涵和层次都非常丰富的机构体系,一般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
亲属称谓语主要是在具有亲属关系的人中间使用。
社会称谓语是相对亲属称谓语而言的社会称谓习俗,它是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与亲属称谓语相比,它具有更鲜明的时代、阶级、社会分工的烙印,发展变化相对较快。
同时,社会称谓语更具有广泛性,也更有普遍意义。
按使用范围来分,社会称谓语可分为通称称谓语、职业称谓语和泛称(亲属泛称)称谓语等等。
下面对其特点和社会成因分别进行简单的解释。
二、社会称谓语的分类(一)通称称谓语通称称谓语是指适用范围广,不拘泥于特定对象的称谓语,一般适用于社交场合。
特点是:数量较少,使用广泛,频率高。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通用称谓语有“同志”“老师”“师傅”“先生”“小姐”等。
另外,还有一些由亲属称谓语外化而生的“叔叔”“阿姨”“大爷”“大妈”等,也可以在他们前面加姓,如“李老师”“张师傅”“刘大爷”等。
此类称谓语将在泛化称谓语里单独讲述,此处不再赘述。
1.同志本义为“志同道合的人”,最初用于同一政党的成员之间,解放后,在大陆逐渐推广,成为全社会通用语,适合于各个行业。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Word文档]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关键字: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称呼,及其,语用,变化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现代汉语称呼语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模糊的根源在于与称谓语的部分重叠,即有一部分词语既是称呼语又是称谓语,因此,对称呼语进行严谨的界定显得很有必要。
称呼语是十分灵活的语言学概念,在其自身的发展中由于受到语用的影响常常发生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本文将从称呼语的界定、称呼语的语用变化这两个部分来对现代汉语称呼语进行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称呼语称谓语界定语用变化一、称呼语的界定要想对称呼语进行科学的界定,关键是要将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关系整理清楚。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那些认为称呼语就是称谓语并且认为称呼语没有存在必要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称呼语与称谓语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语言学概念。
称呼语与称谓语都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1]。
但是称呼语与称谓语,仅一字之差却又能谬以千里,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呼”字指“大声喊”,“谓”字指“称呼;叫做”。
“称呼”指的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
”而“称谓”则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2]从意义对比上来看,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
“大声喊”这一动作是需要有听话对象的,而“称呼;叫做”则不一定需要听话对象,至少“叫做”是不需要有听话对象的。
而“称呼”一词着眼于当面使用,“称谓”一词则着眼于社会关系。
可见称呼语与称谓语有重叠的部分,但是称呼语较之称谓语似乎更加注重语言氛围、语言交往,是“当面招呼”用的名称。
就称呼语本身的特点而言,称呼语多是在语言交际或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体中出现,所以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以及口语化的语言色彩。
称呼语十分灵活且具有强大的派生性,例如“妈妈”这一基础的称呼语,可以衍生出“我的好妈妈、亲妈妈、坏妈妈”等等,并且在一定的语境中用来称呼自己的母亲似乎也不觉得十分拗口。
汉语通用称谓语研究
汉语通用称谓语研究一、本文概述《汉语通用称谓语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索汉语中通用称谓语使用现象及其背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维度因素的学术研究文章。
称谓语作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其使用不仅反映了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和礼仪,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价值观、社会结构和心理认知。
本文的研究目标就是通过对汉语通用称谓语的全面梳理和分析,揭示其使用规律、功能特点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界定了通用称谓语的概念和范围,明确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接着,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梳理了汉语通用称谓语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和变化。
同时,结合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探讨了通用称谓语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家庭制度等因素的关联,揭示了通用称谓语在维护社会秩序、传承文化传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章还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汉语通用称谓语使用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包括个人认知、情感表达、社会认同等方面。
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了通用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和语用功能,为理解汉语称谓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章对汉语通用称谓语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思考。
通过对汉语通用称谓语的系统研究,本文旨在推动汉语称谓语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汉语语言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汉语通用称谓语的分类汉语通用称谓语是中华文化中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社会地位、职务职称、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汉语通用称谓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亲属称谓语是指用于表示家族成员关系的称谓,如“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
这些称谓语直接反映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体现了尊卑长幼的伦理观念。
社会称谓语是指用于表示个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职业或职务的称谓,如“先生”“女士”“教授”“医生”“律师”“警察”等。
称呼及应答礼仪
称呼 模块二 练习
的礼节
不能流露出不耐烦、急躁或恐慌不安的神色,更不能情绪失控, 冲人发火。
2 恭敬有礼,一视同仁
3 守信负责,反应敏捷
➢凡是答应别人随后再作答复的事,一定要 守信负责 ➢ 对过分的或无理的要求,要沉得住气, 表现得有修养、有风度。 遇到个别人提出的某些带有挑衅的、尖 锐敏感的、不宜公开回答的或者不宜正面回 答的问题,应避实就虚、避直就曲,可以以 幽默的方式避其锋芒,也可以用精彩的言词 灵活回答。
• 2.尊崇原则
对于职位比较高的同事或前辈,在称呼时,要体现自己 对对方的 尊敬。
• 3.恰当原则
比如,对司机、厨师称师傅可以,但是对医生、教师称师傅就不恰 当了。
恰当称呼作用
1.表达敬意
2.反映称呼人的自身修养
称呼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称呼要准确 2.称呼要注意场合 3.称呼要与时代潮流相符 4.称呼要形象性
考考你:在中国对妻子的称呼有哪些?
• 南方人多叫老婆 • 北方人多称媳妇 • 士人叫妻子 • 酸秀才称娘子 • 庄稼汉叫婆姨 • 有修养的人称太太 • 宰相称老婆叫夫人 • 商贾称贱内
• 老头子叫老伴 • 喝过洋墨水的称达令 • 土生土长的叫那口子 • 阔别老婆的人叫宝贝 • 对老婆亲热时称亲爱的 • 对老婆厌恶时叫那娘们 • 皇帝称皇后叫梓童
(4)对军人则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后加“先生”,也 可以加姓氏。对高级军官,如将军、元帅等,可称 为“阁下”(主叶)
关于汉语称谓词的研究及讨论
关于汉语称谓词的研究及讨论作者:赵巧利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05期本文从古现代对汉语称谓词的应用原则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对称谓词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具体涵盖的内容进行解析,最后引出“准称谓词”的概念并探究其与称谓词之间的关联性。
希望对构建简明化现代汉语称谓系统方面有所助益。
称谓词,实质上就是对别人的称呼语。
称谓词属于语言现象,也属于社会与文化现象。
在所有语言情景中,称谓词在社交礼仪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在社会关系复杂的情况系,个体在对称谓词选择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困惑,这就是“称谓困境”。
这绝非是淡出的形式问题,而是新旧文化观念与新旧人际关系在谓词上的矛盾性反映。
在跨语境文化交际中,应格外注意称谓词的应用,本文进行详细解析。
1 称谓词的应用原则称谓词作为每一语言系统中的重要构成成分,在社交中具有很高的应用频次。
称谓词在明确个体社会身份,维护个体间社会稳定关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称谓词在应用期间均要遵循一定规律。
在我国古代,“称呼”就被整合“礼法”制度中,《礼记·檀弓上》有“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谧”这样的语句,《曲礼上》也有“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这一语句。
这表明,古代群体在应用称谓词过程中,是遵循一定规则的,在称呼他人过程中,应参照被称呼对象的现实情况去应用恰当的称谓词,例如对于未成年群体,就可以直接称呼其全名;对于成年群体,为表示一定敬意,称谓词取字是很得体的;而对于长辈,应以辈份称谓词去称呼;对于已经逝去的个体,在称呼时应采用其生前行迹而确定的称号;在对自己称呼自己过程中,为了将谦虚的情感传达出来,通常会称呼自己的全名,在长辈与君臣面前更应该做到上述这一点。
现代汉语称谓词时代特征与社会阶层特征共存,且极为显著。
例如解放前和解放后汉语称谓词就存在显著差异性。
即使是在同一个时段中,不同年龄段、性别间、不同等级中的个体间所应用的称谓词也存在显著差异性。
称谓语
一、什么是称谓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1、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2、社交称谓: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
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
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3、敬语和谦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
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
如称自己为“在下、鄙人、小弟、属下、老朽等”,称对方的人为“家父、家慈、家兄、敝东、敝岳、贱内、小儿、犬子等”。
以上为谦称。
对他人的尊称有“令尊大人、尊夫人、尊翁、尊府、令堂、令兄、令郎、令媛、令孙等”,以及“……君、……公、……老等”。
这类敬辞和谦辞反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态度小结在交际中,我们学会了准确的称呼、注意避讳,能娴熟地运用婉言语,世间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情,人事交往中自然也就多了一分和谐,多了一分文明。
汉语称谓语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汉语称谓语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汉语称谓语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内容摘要:汉语称谓语分为两大子系统: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
本文试图分析这两大系统内的泛化缺环现象、使用方法、交际策略及面临的问题。
本文研究的是现代汉语。
关键词:汉语称谓语;泛化;缺环;使用方法;问题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恰当的称谓语能够使交际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谓语则会使本人和对方感到尴尬,严重时会造成交际的失败。
近年来,关于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大量的著作对称谓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对汉语称谓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说明不多,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阐述这种语言现象及问题。
汉语称谓语分为两大子系统: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
本文将论述二者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一、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方法汉语亲属称谓可谓是名目繁多,复杂多样。
汉语亲属称谓的语义功能非常细致,可以用来区分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近亲与远亲、长辈与晚辈、已婚与未婚、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甚至生存与死亡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汉语称谓语有逐渐泛化的趋势。
在阐述称谓语泛化之前,我们首先要澄清这样一个事实,即语言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通的客观存在。
语言的模糊性同语言的含混性不是一回事。
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常常要消除语言的含混性,力图提高语言的精确性,还要减少某些模糊性。
但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特别是在社会生活中,却要承认这种模糊性。
在很多情况下,不但不能消除这种模糊性,还要利用这种模糊性。
而称谓语的泛化即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
潘攀是这样对亲属称谓的泛化下定义的: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成员。
如小孩称年老长辈为“老爷爷”,即使他们之间并无血缘关系。
这与Grice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不符,即不真实但却符合汉文化人际交往时注重“情”的准则,对人热情关心和自谦尊人。
称谓语的泛化利用语言的模糊性达到了促进交际的目的。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一、引言1.1 称谓语的定义与分类称谓语是日常交流中用以指称他人或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承载着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情感态度和文化认同。
在汉语中,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三大类。
亲属称谓语用以指称家庭成员和血缘关系,社交称谓语则涵盖了非亲属关系的社会交往,职业称谓语则是对人们职业身份的一种标识。
亲属称谓语如“爸爸”、“妈妈”、“哥哥”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血缘的重视。
社交称谓语如“先生”、“女士”、“同志”等,既反映了对他人的尊重,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
职业称谓语如“医生”、“教师”、“工程师”等,是对个人职业技能和身份的认可。
1.2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的意义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称谓语是语言系统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变化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称谓语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它不仅传递了基本信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态度。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社会变迁在语言中的体现,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的差异。
1.3 研究综述的目的与结构安排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梳理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引言部分对称谓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概述,接下来从分类与特点、使用现状、文化内涵、变迁与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对研究方法与展望进行总结。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旨在为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提供全面的参考和指导。
二、现代汉语称谓语的分类与特点2.1 称谓语的分类现代汉语称谓语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首先,按照使用范围可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是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称呼,如爸爸、妈妈、哥哥等;社交称谓语则是在社交场合中使用的称呼,如先生、女士、同志等;职业称谓语则是表示人们职业或职务的称呼,如医生、教授、经理等。
浅议现代汉语中的称谓困境
2012.10学教育67浅议现代汉语中的称谓困境罗艳杰(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称谓语在日常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变革以及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缩短,出现了称谓语的空白区或者困难区,本文将就几种称谓困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称谓;困境;对策一、引言称谓语是日常交际语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恰当的称谓语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交际效果,反之则会大打折扣的。
但是我们现在常常会感觉到很尴尬,不知道如何称呼别人。
在陈建民先生的《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中,总结了7种称谓难题,包括如何称呼老师的爱人,如何称呼婚姻状况不明的女性,如何称呼异性朋友,通称和行业称谓等。
(陈建民,1990)。
二、称谓困境的几种典型形式与解决对策下面我们就针对几种典型的称谓困境谈一下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1、称谓困境首先,为什么把这种问题称之为称谓困境而不是称谓缺失呢?因为“言语交际中存在着称谓难的困境。
但是,称谓的困境不等于称谓的缺环。
称谓的困境是个人对称谓词语如何选择的问题,是个人运用语言时的一种语用现象,与汉语称谓系统无关。
同其他语言相比,汉语称谓词繁多,为人们选用称谓词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汉语称谓词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称谓缺环理论有悖语言的系统性原则。
”(李树新,2004)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称谓原则本身具有矛盾性。
称谓的表层原则主要有礼貌原则,谦逊原则,和合作原。
深层原则是情感亲和原则与等差原则,称谓原则的深层原则决定了称谓的复杂性。
情感亲和原则主要体现在对别人的称谓表现出亲昵,亲近,比如:有的女生会给自己的好朋友起外号,昵称,像“小妮子”、“猪”、“兽”等,显然这有失庄重而且不尊重,但越是这样,越会表现出两个人之间大的亲密,缩小了人与人的距离。
等差原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平等,但拉大人际距离。
个比如“女士”和“先生”,这无疑是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开了。
汉语称谓教学探讨
汉语称谓教学探讨
汉语称谓是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项重要元素,是构建汉语社会风俗、礼仪法则的一部分,是汉语学习中不可忽略的一项必修内容。
然而,汉语称谓的学习也容易让学习者产生学习的困难和困惑,甚至痛苦,如何在汉语教学中更好地处理汉语称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讨:
首先,汉语称谓的教学应该有一定的历史视角,使学生了解这些称谓的发展史。
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要使用相应的称谓,何时使用这些称谓,以及当今使用这些称谓是否仍在持续改变。
从史学角度来说,汉语民族的称谓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系统,可以用不同的语境来理解不同的称谓含义。
其次,汉语称谓的教学应该准确地论证原因,让学生认识到对他人使用礼貌的重要性。
汉语称谓的使用,有助于保护彼此的尊严和尊重。
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学习汉语称谓,更容易理解汉语社会风俗,并能帮助他们增强文化自觉性,以避免不文明的汉语行为。
最后,汉语称谓的教学应该灵活实用,强调对称谓用词的选择,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熟练应用讲称谓。
不同的场景需要使用适当的称谓。
例如,在不同的层次上面,可以使用不同的称谓说话,并且在不同场景中,也要注意使用恰当的称谓。
总的来说,汉语称谓的教学是一门深刻的学习,因为它涉及到汉语文化的史学、
尊重他人的礼仪等方面。
培养学生有礼貌地使用汉语称谓,有助于他们全面提升汉语水平和汉语文化认识,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社会。
浅谈称谓语的作用_语境
浅谈称谓语的作用_语境摘要:称谓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要素,合理使用它能够有效地表达主观观点,表达情感和转换话题。
本文讨论了称谓语的作用,特别是在语境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妥善使用这一重要的语言环节。
关键词:称谓语;语境;作用;正文:称谓语是一种语言结构明显的要素,它可以用来描述理性情感,丰富传达信息的内涵。
本文将以语境为例,介绍称谓语的作用,并针对如何妥善使用称谓语加以讨论。
首先,称谓语在语境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将这些观点与其他人的观点和行为进行对比、对照,从而丰富表达的内容。
其次,称谓语也可以用来提出质疑,对对方的说法提出质疑、担心、怀疑、批评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
再者,称谓语也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在社交场合中转换话题,此外,当双方在辩论之中,称谓语也可以用于表达本身的强烈情绪,以便于被对方更好地理解。
总之,称谓语在语境中可以发挥多种作用,正确使用称谓语有助于提高话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效率。
因此,在正确使用称谓语之前,我们必须深入理解称谓语的含义,找出语境的特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话题选择合适的称谓语,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应用称谓语需要考虑语境的特点,以及表达的目的。
在具体的应用中,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区分。
首先,在任何语境中,都要具备适当的修辞能力来选择合适的称谓语。
例如,在公式化的交流中,应尽量不使用反身代词,而应选用反复语,如“我感觉”、“我们觉得”等,以减少主观性,更能表达礼貌。
其次,在表达情感时,也可以采用称谓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表达赞同的时候,可以使用“符合”或“支持”这样的称谓语,在表达反对的时候,可以使用“反对”、“不同意”等称谓语。
此外,在语境中,还要考虑称谓语的平衡性。
一方面,一些称谓语可以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另一方面,使用过多的称谓语会使得交流变得僵硬,也会减弱信息表达的准确性。
因此,在使用称谓语时,要注意平衡,以避免变得过于夸张或过于消极。
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分析
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分析称呼语是语言交际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称呼反应交际双方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角色意义。
本文试图对汉语称呼语的一般情况进行归纳,并从语用角度着重分析称呼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言外行为、预设功能及其社交指示作用。
标签:称呼语言外行为预设社交指示称呼语是交际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对他人的称呼有时关系到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交际结果是否能够达到说话者的心理预期目的。
对现代汉语称呼语及语用进行分析归纳,不仅能够总结发展语言理论,而且对于怎样有效使用语言都具有指导意义。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称呼语就是称谓语,实际上称呼语和称谓语具有密切联系又存在着差异。
所谓称谓语,就是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体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使用的名称。
所谓称呼语,就是人们当面招呼对方所使用的名称(马宏基、常庆丰,1998)。
从使用情况看,称谓语多为书面语,用于比较正式庄重的场合;称呼语多为口语,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之中。
称谓语的范围大于称呼语,几乎所有的称呼语都可以归为称谓语,但有些词语,比如“工人、农民、祖父、祖母”等,一般不能在日常交往中直接称呼,只能用作称谓语。
本文讨论的称呼语是指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能够用于交际、称呼的现代汉语词汇。
一、汉语称呼语的分类及变化我国对汉语称呼的研究由来已久,赵元任先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现代汉语称呼系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但只局限在对解放前使用称呼语情况的描述,并未涉及到解放后的称呼语。
祝畹瑾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参照美国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在《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中的研究模式,将现代汉语的称呼系统归纳为一张计算机流程图。
她根据一个普通年轻人的交往关系将称呼语分为6类,即:1.亲属称呼语;2.特殊亲属称呼语,可用于非亲属称呼语,如“叔叔”“阿姨”;3.姓名,包括“全名、学名、小名、别名、老小大+姓名”;4.通用称呼语,指可广泛应用于同一社会范畴各成员的称呼,如“同志”“师傅”;5.职衔,指职位或头衔;6.零称呼用语,只用受话人所从事的职业名称或描述正在进行的活动来呼唤对方,如“民警”“骑自行车的”。
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中国称谓礼仪大全
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中国称谓礼仪大全中国称谓礼仪大全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
使用称谓,应当谨慎,稍有差错,便贻笑与人。
恰当地使用称谓,是社交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礼貌。
称谓要表现尊敬、亲切和文雅,使双方心灵沟通,感情融洽,缩短彼此距离。
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称谓,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礼仪因素。
一、口头称谓语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缺环问题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人文社科类)《现代汉语社会称呼语缺环“难点”的补偿策略———包头市个案研究》 (2012NCW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硒,女,天津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方向: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缺环问题研究综述○陈硒(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摘 要] 称呼语具有多种功能,其选用更受到语境和文化的制约。
因此,对称呼语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学和交际学意义,而且便于分析社会对语言变异的影响,充实社会语言学研究。
基于这一认识,通过分析“称呼语”、“称谓语”界定三种意见,并综述了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缺环问题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称呼语; 缺环; 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H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2-0008-03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过程中表示、界定彼此关系的词语,即交谈者通过选择某一特定的称呼语形式,使它表示出在目前交谈中与受话人之间应起作用的那一套权利和义务。
人们根据言语社团的规范把称呼语分为无标记的和有标记的。
在无标记框架内,称呼语通常是言语交际活动中的第一个言语行为,起到打通会话渠道,确定交际角色的作用。
在标记性框架内,交谈者通过称呼语的选择来协调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它虽是一个较小的交际单位,却具有多种功能,如交际引导功能,对交际双方身份、地位、关系的认同功能,情感指示功能等。
称呼是言语交际的第一关,如果不知道如何称呼对方,言语交际就比较困难如果称呼的不得体,被称呼人就会感到别扭,甚至恼羞成怒,致使交际无法进行如果称呼错了,对方就会感觉到很尴尬,你也会感到手足无措。
因此也可以说,能否正确的使用称呼语,往往会影响交际氛围和交际效果的好坏,甚至影响交际活动的成败。
论现代汉语交际中的称谓语缺环现象
论现代汉语交际中的称谓语缺环现象本人主要讨论在汉语语言交际存在的称谓语缺环现象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缺环的对策。
本人的结构如下:1. 讨论并描述称谓语缺环现象。
2. 称谓语缺环现象的原因:称谓语的困境实质就是文化的困境。
3. 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养成自我介绍的好习惯,这样能减少称谓语缺环现象的发生,采用姓名称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标签:称谓语;称谓语缺环一. 什么是称谓语缺环现象汉语的称谓系统虽然庞大,历史悠久,但是却存在机构性的缺陷。
这在封建社会并没有显现出来,因为人们是按照封建社会的伦理来进行交际的。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际活动日益多样化,特别是语言实践中的生人交往增多,一个人无论工作,学习,一出门就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甚至不出门也要与无血缘的人打交道,这就常常出现称呼尴尬的现象,这种无呼可称的现象被称为“称谓语缺环”。
二. 导致缺环的因素1. 缺乏新的称谓系统和称谓语原则缺环的产生是一个表面现象,它们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称谓语的困境实质就是文化的困境。
现实的称谓语系统受历史文化的影响,社会的影响,西方国家称谓语的影响等,导致不同道德观念,称谓原则相互冲突,相互碰撞,相互交织,全新的称谓语系统原则始终没有完全建立。
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封建制度被民主制度取代,社会成员间不再是等级关系,而是建立了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关系,男女平等,夫妻平等,官民平等,因而引发了称谓原则和称谓心理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以三人为核心的小家庭。
汉民族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亲情,但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的亲属宗族观念正在淡化,亲属称谓语系统出现了简化的现象。
2. 性别因素异性之间产生缺环的可能性要比同性之间大。
在中国的传统中视男女为大防,“男女授受不亲”,女性是禁止与陌生男性说话的,自然就没必要知道如何称呼陌生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称谓语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内容摘要:汉语称谓语分为两大子系统: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
本文试图分析这两大系统内的泛化缺环现象、使用方法、交际策略及面临的问题。
本文研究的是现代汉语。
关键词:汉语称谓语;泛化;缺环;使用方法;问题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恰当的称谓语能够使交际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谓语则会使本人和对方感到尴尬,严重时会造成交际的失败。
近年来,关于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大量的著作对称谓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对汉语称谓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说明不多,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阐述这种语言现象及问题。
汉语称谓语分为两大子系统: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
本文将论述二者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一、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方法
汉语亲属称谓可谓是名目繁多,复杂多样。
汉语亲属称谓的语义功能非常细致,可以用来区分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近亲与远亲、长辈与晚辈、已婚与未婚、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甚至生存与死亡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汉语称谓语有逐渐泛化的趋势。
在阐述称谓语泛化之前,我们首先要澄清这样一个事实,即语言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通的客观存在。
语言的模糊性同语言的含混性不是一回事。
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常常要消除语言的含混性,力图提高语言的精确性,还要减少某些模糊性。
但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特别是在社会生活中,却要承认这种模糊性。
在很多情况下,不但不能消除这种模糊性,还要利用这种模糊性。
而称谓语的泛化即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
潘攀是这样对亲属称谓的泛化下定义的: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成员。
如小孩称年老长辈为“老爷爷”,即使他们之间并无血缘关系。
这与Grice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不符,即不真实但却符合汉文化人际交往时注重“情”的准则,对人热情关心和自谦尊人。
称谓语的泛化利用语言的模糊性达到了促进交际的目的。
如“叔叔”、“阿姨”、“大叔”、“大婶”、“大爷”、“大娘”,还有“解放军叔叔”、“大姐”、“大妈”等亲切的称呼。
亲属称谓还可以泛化衍生出一批社会称谓词语,如“打工妹”、“空姐”、“的哥”、“军嫂”等,甚至扩大到非人称的事物,如“老天爷”、“母校”、“母语”、“太阳公公”等等。
亲属称谓在泛化成社会称谓之后,其使用环境就要受到很多限制。
在汉语称谓的语用功能中,首先要强调的是不同语境中称谓的得体性,这种得体性主要指称谓的选用要符合一定语境下交际双方的身份和社会角色。
比如在街上问路,称与自己父亲年龄相仿的人为“大叔”、“大爷”,我们彼此之间并不具有亲属关系,不过是萍水相逢而已,可我们却不能称其非常亲密的称谓,如“爸爸”。
在中国传统中,对于妻子、丈夫、爸爸、妈妈这类非常亲密的称谓是不可任意运用的。
总之,正如姚亚平(1995)所言:“中国文化中,语言称谓反映着人伦规范的两大伦理观念:“长幼有序、尊卑不同”和“亲疏不同,内外有别”。
二、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方法
社会称谓系统是以人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兼有多种角色、身份,比如乘车时是乘客,购物时是顾客,看戏时是观众,在丈夫面前是妻子,在父亲面前是儿子、女儿等等。
称谓语虽多但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可能只有一两种适当得体的称谓,例如“工人、农民、警察、司机”等职业名称只表示其社会分工,并不代表较高的社会等级,而“教授、高工、院士”等身份名称和“书记、厂长、经理、老板”等身份名称无疑代表着较高的社会等级。
如果用代表较低社会等级的职业名称当面称呼对方,不符合语言交际的礼貌原则,就会造成称谓的不得体。
所以采用“职业+身份”(如“工人师傅”、“农民朋友”、“警察同志”)或“职业+拟亲称谓”(如“工人叔叔”、“农民伯伯”、“警察大叔”)等称谓并用方式,在职业身份后再加通用身份或拟亲称谓,抵消了职业称谓中蕴含的较低等级意味,对被称者给以足够的尊重,成为得体的称谓方式。
又如中国人有在姓前加上“老”或“小”来称呼人的习惯,有时尺度不好掌握。
有人喜欢别人称他(她)为“老某”或“小某”,而某人则不喜欢,其间的心理十分微妙,所以称“老”或“小”有时是敬称,有时是昵称,有时则会引起不快。
中国人还有在姓后加上官衔来称呼人的习惯,如李科长、孙厂长等。
一般来说,在社会上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尊敬。
因此在大众心目中只有较高的职业职称才会被用做面称,而较低的身份称谓,如厨师、理发师、助理工程师、学士等,一般不用作面称。
为了选用恰当的称谓使交际顺利进行,必须掌握好交际策略,而常用的交际策略主要有:1、抬高对方的身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职衔称谓中省去副职中的“副”字,例如把“副部长”、“副校长”、“副主任”直接称呼为“部长”、“校长”、“主任”,或把职业、职称往高里说,例如称护士为“医生”、“大夫”,称学校一般的工作人员为“老师”,称上级机关来的普通工作人员为“首长”、
“领导”等等。
另一种是在亲属称谓中,把对方的辈分往高里说,例如老年人称小孩为“小弟弟”或称中年妇女为“大姐”、“大嫂”,或从儿从孙称呼,比如称年轻的保姆为“阿姨”,称孩子的长辈为“叔叔”、“舅舅”、“奶奶”等。
2、双方关系亲密化:用关系亲密的称谓去称呼关系疏远的人,为的是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
例如用“老乡、老同学、学长、大哥、哥们儿、兄弟”来称呼刚刚认识的人。
如果面对多个对象时不好称呼,就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选择称谓。
例如:“领导们”、“各位专家”等。
在不好称谓或不便称谓的场合,用“您”或“你”来代称,或不用称谓(零称谓)。
三、汉语称谓语的正确使用促进了交际的顺利进行,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汉语称谓语面临的问题中最明显的便是称谓语的缺环。
所谓缺环现象,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称谓语的短缺现象,也就是找不到合适的称谓语来称呼交际的对方。
陈建民先生曾就“如何称呼不知姓名的同辈的‘爱人’、前辈的‘爱人’、老师的‘爱人’、住高层楼房的人彼此如何称呼、如何称呼婚姻状况不明的女性、对异性朋友该使用什么称呼、如何写信封上的称呼”等7个称谓难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汉语称谓的缺环问题。
例如,有“师母”而无“师公”的称谓。
在中国历史上,教师均为男性,学生称呼教师的配偶为师母,但现在也有女教师,她的学生如何称呼女教师的配偶便成了一个难题。
的确,言语交际中存在着称谓难的困境。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普通感到选择称谓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认识与否,都要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职业等情况适当称呼,稍微不慎,就会引起对方反感甚至厌恶,就会给交际带来障碍。
但这里需要指出的缺环与困境并不等同,即称谓的困境不等于称谓的缺环。
而我们认为称谓的缺环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不是语用现象。
例如:“醉鬼”、“流氓”在现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也不算小,但稍微留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对词可能是专为男性设置的,从文化上看,这是男子行为放荡,又有酗酒行为在称呼语上的明显体现。
如果用来指称这样的女性该用什么词来描绘就找不到相应的词了。
当然,一种问题产生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就会出现。
任何一个词语符号从少数人的倡导使用到被整个社会接受,成为一个语言规范,要经历多次的重复传播,经历足够的时间检验。
这种语言符号的出现便会为解决称谓语的缺环问题提供可能。
正如陈建民先生所言:“由于交际上的需要,最终会有合适的称谓出现的。
”
总之,汉语称谓语面临着泛化与缺环的诸多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对于如何更好的使用称谓语进行交际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称谓词和称谓方式是每个人的权利,同时也是受其身份地位文化背景等诸多
因素影响和限制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0,(1).
[2]周健.汉语称谓教学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4).
[3]袁金霞.中西社会称谓比较及汉语社会称谓系统的缺环与泛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2,(2).[4]温锁林,宋晶.现代汉语称谓并有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6,(3).
[5]张沙林,胡洁明.汉语言语交际中称谓缺环现象小议[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4).[6]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困境与缺环[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4).
[7]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8.(2).
[8]苏静,路佳.论称谓语的泛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6).
[9]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语言文字应用,1995,(3).
[10]吴晓君.汉语称谓的男尊女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