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亲属称谓看语言的象似性

合集下载

对称父为“哥”语言现象的分析

对称父为“哥”语言现象的分析

对称父为“哥”语言现象的分析众所周知,汉语以“哥”指“兄”,然而,在广西有些农村,却有以“哥”指称父亲的用法,这种奇怪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表现的极为明显,之后日渐式微,8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几乎很少运用这种称谓来称呼自己的父亲了,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区,这样的亲属称谓语仍有残留。

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的社会文化体系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宗法家庭为背景、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因而中国人十分注重宗法人伦关系和道德伦理规范,在周代就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和分封制,而且“制礼作乐”,确立了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礼)和与之相配的情感艺术系统(乐)。

从那时起,中国人就恪守礼节,重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于是在民族心理上形成了两大烙印:一是对血缘关系十分重视,二是对等级观念的过分强调。

反映在称谓形式上就是形成了一个十分繁杂、严密而且等级森严,长幼有序的发展完善的复杂系统。

而以“哥”指称父亲的现象却似乎打破了“长幼有序”这样的一个传统原则,父辈与下一代平辈相称了,上下尊卑之别没有得到区分,这与传统的认为中国亲属称谓语十分注重封建伦理关系的观点不是相冲突了吗?然而,这样的现象不仅没有与封建伦理关系相冲突,反而是中国人十分重视儒家伦理道德和伦理关系的一种表现。

经过调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哥”,大部分的家庭都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叔”或“爸”“阿爸”,这种称呼依旧遵循了“长幼有序”的原则,因为以上三种称呼是称呼上一辈的用语。

只有少数家庭才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哥”。

这样的家庭有几种情况:一是家里一连生了几个女儿,为了能生一个儿子,或生下儿子能够养活他长大成人,继承自己的香火,就让自己的孩子叫自己为“哥”。

二是之前生过儿子,但是儿子却早早的因病因祸离开了人世,为了保住之后生下来的儿子,也叫孩子称呼自己为“哥”。

三是虽然有几个儿子,但是在农村里迷信的说法认为这个人命中无子,如果孩子称呼此人为“爸”,在语言中形成了父子关系,父或子就会遇到不可测的灾祸。

(完整版)语言任意性与像似性之辩

(完整版)语言任意性与像似性之辩

语言任意性与像似性之辩摘要:语言像似论者反对语言任意性,反对能指与所指之间的非必然联系。

本文分别从词层面和句层面入手,重新考查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发现像似性不构成对任意性的挑战。

而且,像似论者常犯如下错误:偷换概念,将理据性等同于像似性;扩大能指与所指的外延。

关键词:任意性;像似性;理据;外延一、问题的提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将语言系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独立出来研究,让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而被称为语言学之父。

既然语言系统不再由语言之外的世界决定,语言符号的价值与功能只能由该单位与其它单位的关系所决定,正所谓“关系决定价值,结构决定功能[1]”。

就一个具体的语言符号而言,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音响形象(sound image)”和“概念(concept)”相结合的产物,分别称作“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

能指与所指分别指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两方面,都不直接与外界相连——两者都是心理实体,一体两面——与柏拉图的理(eidea)式(morphee)之分不谋而合。

问题是,能指和所指之间有无必然联系?索绪尔及其后继者坚持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arbitrariness),认为两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许多功能语言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则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像似性(iconicity),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任意。

二、语言任意观与像似观的交锋认知语言学家王寅教授曾指出,汉语在字层面、词层面和句层面上的像似性情况十分突出[2]。

为了弄清楚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任意性与像似性之间的分歧,本文将分别词层面和句层面上展开讨论。

(一)词层面的交锋像似论者常用拟声词来反驳任意性。

比如,“妈”这一概念在很多语言中都有相似的发音,如汉语“ma”,英语“mom”。

理由是刚出生的孩子常常由妈妈喂养,而孩子一张嘴最容易发的音就是“ma”,所以“妈”这一实体自然就被赋予“ma”这一发音。

浅谈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特点

浅谈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特点

浅谈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同的认知,汉语中也表现出相应的变化,特别是亲属称谓语素。

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素比较特殊,与其他语言不同,它不仅仅是表示亲属关系,更表达着人们对亲属的态度和尊重程度。

因此,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特点。

一是从词性的角度来看,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素一般为动词,比较常见的有“娘”、“哥”、“姊”和“弟”等,它们都有特殊的用法。

其中,“娘”、“哥”、“姊”和“弟”等语素,一般用作主动形式,也
可以用作被动形式;而“婆”、“叔”、“舅”和“姨”等这些亲属称谓词素,一般仅用作被动形式,只能用作受谓语,不能用作主谓语。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素也有不同的用法以及不同的发音。

比如“娘”,一般都简写成“妈”,读作“mā”,而“哥哥”一般
简写成“哥”,读作“gē”;“姊”一般简写成“姐”,读作“jiě”,而“弟弟”一般简写成“弟”,读作“dì”。

此外,还有一些亲属称谓词素,如“婆”、“叔”、“舅”、“姨”等,一般都是以“pǔ”、“shū”、“ji ù”、“yí”这样的读法发音。

以上就是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素的特点,它们不仅表达着亲属关系,还表达着人们的态度和尊重。

从而可以看出,亲属称谓词素是汉语社会表达中不可缺少的词素,其特点极具特色。

- 1 -。

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现象浅析

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现象浅析

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现象浅析摘要:本文以汉语亲属称谓泛化为分析对象,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社会上的亲属称谓泛化主要表现为用亲属称谓来代替类亲属称谓、官衔职业称谓、社会通用称谓。

并从社会、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汉语亲属称谓称谓语泛化人与人之间为了交际的需要,或者为了表示身份地位的区别而要使用合适的称谓,这些称谓就够成了某个国家或文化所独有的称谓系统。

我们国家有一个讲究称谓的传统,因此所造就的称谓也是名目繁多,如尊称、爱称、谦称、昵称等。

但最基本的就是两类,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1]。

亲属称谓语是相对于社会称谓语而言的,顾名思义,也就是用于具有亲属关系的称谓;而社会称谓语则适用于非亲属之间的称呼。

可是在当今社会却出现一种常见的称谓现象,那就是用亲属称谓语来称谓非亲属对象。

因此本文试图从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表现入手来探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表现所谓称谓语的泛化就是称谓语的对象和以往相比所指的对象扩大了。

具体而言,亲属称谓的泛化有这样几个表现:1.用亲属称谓代替类亲属称谓这种现象其实是我国历来的一个传统。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的古人为了表示他们这种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就用亲属称谓来称呼不具有这种关系的对象,并且这种传统一直影响着现代人的称谓习惯。

比如用“大伯”、“大娘”“爷爷”、“奶奶”、“姐姐”等来称谓依据亲属关系而划分的不具有亲属关系的熟人或邻居等。

2.用亲属称谓代替官衔职业称谓我国历来“官本位”思想就比较严重,这种思想反映在称谓系统里面就是在职业领域用官衔来称呼对方或者用带有尊称意味的通用称呼称谓对方。

在行政领域如“某省长”、“某局长”、“某科长”,如果是副职“副”字一律省略;在教师行业如“某教授”、“某博士”、“某老师”等;在企业则是经理、厂长之类。

3.用亲属称谓语来代替通用称谓语所谓通用称谓语指的是一般不严格区分被称呼者的年龄、职业、身份等,在社会上被广泛使用的称谓语。

从象似性角度比较汉英亲属称谓语

从象似性角度比较汉英亲属称谓语
中 图分 类 号 : H 0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4 — 0 4 3 1 0( 2 0 1 3 ) 0 1— 0 0 5 0— 0 6
1 .引 言
语, 限于五代之 内。因为五代 以外 的亲属称谓语,
汉语 中数量少 , 不成 系 统 , 日常交 际 中也 不 常用 , 多 获得泛 称意义 ; 英语 中则 基本 缺 省 。亲 属称 谓语 一
亲属 关系层 数越 多 , 亲缘关 系 系数@越小 , 亲属 关 系 越远 ; 姻 亲 比相应 的 血 亲 多 一 层 亲 属 关 系 , 亲 属 关
系远 一些 ; 相 同层 数 的 姻 亲 也 比血 亲 亲 属关 系远 ,
因为 姻亲 是 短 暂 的 、 可 变 的, 血 亲 是 永 久的 、 不 变
S u m No . 1 51
从 象似 性 角度 比较汉 英 亲 属 称谓 语
沈 思 莹
( 阜 阳师 范 学 院 文 学 院 , 安徽 阜阳 2 3 6 0 4 1)
摘要 : 运用现代语 义学和计算语言学的相关成果, 从 象似 性 角度 比较 汉英亲属称谓语 的语音 形式、 语义特征 与 亲属 关 系之 间的 象似性特点 结果表明 : 1 ) 汉英亲属称谓语的语音形式 、 语义特征 与亲属 关系之 间都存在 象似性 。 2 ) 汉英 亲属称谓语与亲属关 系之间的 象似性体现在 两个 方面: 亲属 关 系层数 和亲属 关 系性 质, 这 和亲属 关 系的生 物性是 一致 的 3 ) 汉英亲属称谓语与亲属关 系- e . N象似性程度的差异反映 出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社会性高于英语 。 关键词 : 象似性 ; 亲属称谓语 ; 语音形式; 语义特征 ; 亲属关 系
2 0 1 3年第 1 期

从亲属称谓看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

从亲属称谓看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

一从亲属称谓看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1.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由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总体来说,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

1.1 汉英亲属称谓异同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而英语里的此类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覆盖面广。

除了辈份清楚外,其他关系只能从上下文中仔细推敲或当面询问。

如sister 姐妹同为一词,年龄大小不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也指外婆,父系、母系不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年龄、父系、母系不分。

英语中的cousin一词更是无所不能,它不但年龄、父系、母系不分,连性别也不分,囊括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一系列汉语称谓。

要准确地翻译这个词,必须置之于语境中考察。

家庭成员之间,中国风俗兄弟姐妹一般按长幼称呼,如大哥、三弟、四妹等。

而说英语的国家则习惯于互叫名字。

许多人甚至直接用名来称呼父母的兄弟姐妹。

对西方人来说,辈份的高低是不十分重要的。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之细密、描述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

相比之下,英语亲属称谓则相对贫乏,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辈分外,亲疏、内外、长幼都可忽略不计。

1.2 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汉民族对亲属称谓系统如此细密的语言分割,与强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宗族制度紧密相关;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的粗疏模糊,与他们简单的核心家庭结构也不无关系。

亲属称谓语的社会文化论文

亲属称谓语的社会文化论文

亲属称谓语的社会文化论文一、性别区分意识汉语亲属称谓语性别区分意识明显,首先体现在亲属称谓词汇的排列次序上。

如夫妻、子女、公婆、父母、岳父岳母等词,男性在前,女性排后。

另外,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称谓也不相同。

父亲的父母称为“祖父、祖母”,而母亲的父母则称为“外祖父、外祖母”。

父亲的兄弟分“伯仲叔季”,比父亲年龄大的要称“伯父”,比父亲年龄小的要称“叔父”。

而父亲的姐妹统称“姑”,母亲的兄弟姐妹统称“舅、姨”。

又如父亲的兄弟的孩子称为“堂兄弟、堂姐妹”,父亲的姐妹的孩子和母亲兄弟姐妹的孩子称为“表兄弟、表姐妹”。

“堂”即指自家人,“表”即指外面的人。

再比如夫妻间的称谓,丈夫可以是“当家的、掌柜的”家庭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而妻子则是“内人、屋里人”甚至可以是“贱内”等等。

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延续的父系氏族社会的忠实反映。

在父系氏族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是男主女从,男尊女卑。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这种性别意识也不可避免地在汉语亲属称谓上表现了出来。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也积极向西方靠拢。

日语中的亲属称谓语也与西方的亲属称谓语接近,几乎没有性别区分意识。

日本人无论父亲的父母还是母亲的父母统一称作“おじいさん、おばあさん”。

父母的兄弟姐妹统一称作“おじさん、おばさん”,父母的兄弟姐妹家的孩子也都用一个称呼“おにいさん、おねえさん”。

特征最明显的是祖父母无论是孙子还是孙女都称作“まご”,完全忽视了性别。

二、内外区分意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传统宗法制也是以血缘关系为基准来来划分亲属关系的内外亲疏。

亲属关系分血亲和姻亲,其中血亲又分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

因为中国是传统的父系氏族制,父系亲属就被划分为“内”,由姻亲关系形成的母系亲属划分为“外”。

内外有别,因此亲属称谓语也是由亲到疏。

例如,父亲的父母称为“祖父母”,而母亲的父母则称为“外祖父母”,冠以“外”字与直系血亲的祖父母相区分。

浅议亲属称谓词间的组合现象

浅议亲属称谓词间的组合现象
浅 议 亲属称谓词 问的组合现 象
侯钺沛
( 华 中师 范大 学语 言 与语 言研 究 中心

八 个 语 素 直 接 的组 合 也 有 规 律 可 循 。
湖北 ・ 武汉
4 3 0 0 7 9 )
要 “ 父、 母、 兄、 弟、 子、 女、 姐、 妹” 这 些语 素组合构词 了二十个词语 , 这 些词语有 些是 亲属称谓词 , 有些不是。这
关键词 亲属称谓 构词方 式 文化
中图分类号 :语 是通 过 语 素 的重 叠 构 成 的 。但 是 它们 在 使 用 的过 程 中多 1 亲 属 称 谓 词 间 的 组 合 现 象 姐、 妹、 弟” , 这 体现 了语 言 的经 济 性 原 则 。 “ 父、 母、 兄、 弟、 子、 女、 姐、 妹” 这 八个 语 素 表示 的是 亲属 采用 “ ( 3 ) 偏 正 式 . 关系 , 它们 相 互 组合 能够 构 成 二 十 个 词 语 , 包括父母 , 父 兄, 父 内部 结 构 是偏 正 式 的词 语 只有 “ 弟妹 ” 。“ 弟妹” 指 弟 弟 的 子, 父女 , 母子 , 母女 , 兄弟, 兄妹, 弟兄, 弟弟, 弟妹 , 弟子 , 姐弟 , 妻子。弟妹在北方话中也可 以指朋友 同事 的妻子 。“ 弟妹” 这 个词语的偏重于“ 妹” , 指的全 都是女性 。采用 “ 弟妹” 这种表 姐姐 , 姐妹 , 妹妹 , 妹子 , 子弟 , 子女 , 女子 。 达方式能够拉近说话人和 听话人之 间的心理距离。 2划 分 类 别 ( 4 ) 附加 式 这二十个词语有共性 , 也有个性 , 为了能更好地研究分析 内部 结 构 是 附 加 式 的 词 语 只有 ” 妹子“ 。我 们通 过“ 子” 的 “ 父、 母、 子、 女、 兄、 弟、 姐、 妹” 这八个语素的组合规律, 我 们 按 读 音 可 以判 读 得 知 。 照 能 否 表 示 亲 属 关 系 这 一标 准 , 对这些词语进行分类分析。 2 . 1 . 2用 法 在具体使用的时候,这些词语有些是只能用作亲属称谓 2 . 1 能 够 用作 亲 属 谓 称 词, 有 些还 能兼 当社交称谓词, 据此我们可 以把这十七个词分 “ 父母 , 父 兄, 父子, 父女 , 母子 , 母女 , 弟兄 , 兄弟 , 兄妹, 弟 成两类 。 弟, 弟妹 , 姐弟, 姐姐, 姐妹 , 妹妹 , 妹子 , 子女” 这 十 七 个 词 语 均 ( 1 ) 只 能充 当亲 属 称 谓 词 可 以用 作 亲属 谓称 。 这 十 七 个 词在 结 构 和 功 能上 有 相 同 之 处 , “ 父母、 父兄、 子女” 这三个词只能表示亲属称 谓, 它们表 也 有 不 同之 处 ,我 们 可 以从 其 结 构 关 系和 用 法 上 对 它 们 进 行 示 的都 是 有 血 缘 的 关 系 。 例句 : 如果 父母 悲观 , 孩子通常也具有悲观的性格 。 分析。 虎子是受诬入狱的, 他为 替 父 兄 报仇才越狱 。 2 . 1 . 1结构 关 系 父 母 有 抚 养 教 育 未 成 年 子 女 的义 务 , 成 年 子 女 有 赡 养 扶 能 够 用 作 亲 属 谓 称 的 词 语 比较 多 ,我 们 可 以从 其 结 构 关 助 父 母 的义 务 。 系把这十七个词语分为三类。 ( 2 ) 兼 做 社 交称 谓词 ( 1 ) 联 合式 “ 父子, 父女 , 母子 , 母女, 弟兄, 兄弟, 兄妹, 弟弟 , 弟妹 , 姐 ① 联 合 式 的 词 语 弟, 姐 姐, 姐 妹, 妹妹, 妹子” 这 十 四个 词语 不仅 仅 可 以用 作 亲 联 合 式 的词 语 有 “ 父母 、 父兄、 父子、 父女、 母子 、 母 女、 兄 属 谓称 还 可 以用 作 社 会 谓 称 。 弟、 弟 兄、 兄妹 、 姐弟 、 姐妹 、 子女” , 它们分别是由两个语素构 例句 : “ 那好啊 !多亏师傅教得认真 。好, 咱 父子 俩走几 成 的, 这两 个 语 素 之 间 的关 系 是 平 等 的 , 这 些 词 语 代 表 的 也是 个 回合 , 看 你 的 功 夫 到底 如 何 ?” ( 《 史 传》 李文澄 ) 两 个 或 两个 以上 的 人 , 比如 说 , “ 父母” 代 表 的就 是 父 亲和 母 亲 , 从 此 ,王 莹 与 蓝 苹 便 以姐 妹 相称 。 ( 《 她 还 没 叫江 青 的 时 “ 子女” 代 表 的就 是 儿 子 和 女 儿 。 候》 王素萍) ② 现 象 分 析 唐 国强 一 口应 允 : “ 我 们 可 以做 好 朋 友 , 也 可 以做 兄妹 。 联 合 式 的词 语 是 由两 个 并 列 关 系 的 语 素 构 成 的 ,有 些联 你 过生 日, 我还要去为你祝贺 。 ” ( ( ( 1 9 9 4年报刊精选》 ) 合式 的词语 的两个语素可 以变化位置 , 位置 改变后 , 其含义不 “ 父子 , 父女 , 母子, 母女” 做社交谓称的使用频率没有“ 兄 变, 例 如“ 觉察” 和“ 察觉” , “ 样 式” 和“ 式样” 。但 是 由 这 八个 单 弟、 弟兄、 兄妹 、 弟弟、 弟妹、 姐弟、 姐妹 、 姐姐 、 妹妹、 妹子” 这些 音节语素构词 的联合式词语 的构成语素不可 以变换位置,其 词语做 社交称谓词 的使用频率高 。我们认为这 是因为长幼有 变 化 位 置 之 后 得 到 了不 再 是 词 语 了 , 例如“ 父母? 变 化位 置 后 序 。在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 ,对 父 母 的 尊 重 远 远超 过 了对 兄弟 姐 是“ 母父” , 在汉语中 , 没有‘ 晦 父” 这个词语 。 妹的尊重, 所 以我 们可 以很 轻 易称 呼 没 有 血 缘 的 朋 友 为 “ 兄、 从 文 化 语 言 学 的角 度 来 看 ,汉 语 必 然 要 受 到 中 国 传 统文 弟 、 姐、 妹” , 但 是 不 能轻 易称 呼 他 们 为 “ 父、 母” 。 化 的影 响 。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强 调 男 尊 女 卑 ,认 为 男 性 是 家 中 2 . 2不 能 用作 亲 属 谓 称 的权威 的, 女性属于从属的地位。所 以, 在汉语 中只有“ 父母” 这一类里主要有三个词语“ 女子, 子弟, 弟子” 。 没有“ 母父” 。除此之外 , 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长幼有序 , 因此 “ 女子” 采用 的构词方式是偏正式, 现在多表示 年轻 的女 般 表 示 年 长 的 语 素 的 语 序 比 较 靠前 , 如“ 兄弟 ” 和“ 姐妹” 。 而 性 。 且强调 “ 长幼有序” 的 文化 比 强调 “ 男尊 女 卑” 的 文化 强 势 , 当 “ 子弟” 和“ 弟子” 是 一 组 通过 变 化 语 素 位 置 得 到 的 词 语 , 这两种文化相遇时 , 往往是“ 长幼 有序 ” 战胜“ 男尊女卑” , 例 如 其 构 词 方 式 是 并 列 式 。 “ 姐弟” , 表 示年长的语素“ 姐” 在 语素“ 弟” 的前面 。 联 合 式 词 语 的语 序 反 映 了语 言文 化 和 认 知 规 律 对 语 言 的 参 考 文 献 影 响 。这 些 词 语 中语 素 的先 后 顺 序 反 映 了我 们 认 知 方 式 上 的 【 1 ] 邢福义. 文化语言学 ( 增订版) f M】 . 湖北 : 湖北教育出版 社, 2 0 0 0 . 特 点,跟我们 的认知方式具有象似性 。传统文化中的尊重观 【 2 ] 葛本仪. 现代汉语词汇学[ M】 . 山东: 山东人民出版社, 2 0 0 1 . 念 和 长 幼 观 念 都 能在 这 些 词 语 的语 序 中体 现 出来 。 [ 3 ] 罗常培培 言与文化【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9 .

浅议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特点

浅议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特点

浅议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特点一、引论所谓“亲”,《中国大百科全书》说是因婚姻、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此间具有法律上权利义务的社会关系”[1],“称谓”就是呼方式,杨应芹、诸伟奇在《古今称谓辞典》的“自序”指出,“称谓,就是人们可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

”P1)孙维张先生指,“称谓就是称呼,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别人和自己。

”(P114)由此可见,“亲称谓”就是指对与自己有亲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及其用语。

“一犯罪,九族连诛”是封社会最残酷的刑罚,而所谓的九族”据《尔雅·亲》可知是以本人为中心上推四世延四世,即高祖父母、曾父母、祖父母、父母、本人及兄弟姐妹、子、孙子、曾孙、孙。

就此一端,可见国亲属关系的复杂,由此带来了称谓系统的复杂。

亲属称谓语在世界民族中有种类型:一种是类型,另一种是描述型。

分型的亲属称谓语,不标明系或母系、直系或系及排列的顺序,只标明尊卑辈。

描述型的亲属称谓语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辈分及同一辈分的幼的排列都非常明确。

(P37)国汉语的亲属称谓描述型的。

比如英语中aunt相当于汉语中的姑母、婶、姨母、舅母、伯母等。

因此,一说英语的人学习汉语时,常常不道该怎么用汉语去示某种亲属关系,而中国人学习语时,也时常想知道对所说的uncle或aunt和说话人到底是什么系。

《尔雅·释亲》将亲称谓分为四类:宗族、母党、党和婚姻。

宗族即父系亲;母党即母系亲属;妻党即妻;婚姻即由婚姻关系形成的亲。

现代汉语的亲属称谓几乎袭了古代的亲属称谓体系分为三类: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和系称谓。

父系称谓是示自己与父家血亲及其配偶之关系的称谓,包括父、父亲、伯父、叔父姑母、哥哥、弟弟、姐姐、妹、儿子、女儿、孙子、女等。

母系称谓是表自己与母家血亲及其配偶间关系的称谓,包括外祖父、父、姨母、表兄弟、表妹等。

姻系称谓是示婚姻关系的称谓,纵横交错,远比前两者复杂,括公公、婆婆、媳妇、大姑子大伯子、弟媳、小叔子、小姑子嫂嫂;岳父、岳母、女婿、内兄、姨姐妹、姐夫、妹夫亲家公、亲家母等。

[试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亲属称谓词的泛化

[试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亲属称谓词的泛化

[试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借用亲属称谓来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现象,如在市场上,我们可能会称呼卖菜的女性为“大姐”“大嫂”等,称呼卖菜的男性为“大哥”“大叔”等;在问路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称呼男性老者为“大爷”,女性老者为“大妈”。

鉴于这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普遍并且具有特色的语言现象,本文拟从亲属称谓泛化的类型及使用情况、泛化的不平衡及其成因、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另外本文要探讨的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主要集中于面称。

一、亲属称谓泛化的类型及使用情况亲属称谓的泛化,是一个形式结构与语义内容相结合的过程。

大多数亲属称谓运用于非亲属交际中,一般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化,带上一定的标记形式。

本文先按照实际内涵将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分为有辈份限制的和无辈份限制的两类。

1.1有辈份限制的,即称谓者与被称谓者之间需要按照二者之间的实际辈份和年龄来称呼。

(1)大+亲属称谓:如“大爷、大伯、大叔、大娘、大妈、大嫂子、大妹子”等,这是一类对非亲属长辈或平辈的礼貌称谓,在中国农村十分盛行,在城市里也常用于对街坊邻居长辈的称呼,具有表示尊敬的感情色彩。

(2)老+亲属称谓:如“老大爷、老爷爷、老奶奶、老哥、老兄、老嫂子”等等。

“老大爷”是晚辈对非亲属长辈的称呼。

“老爷爷”“老奶奶”用于幼儿对非亲属上上辈长者的称呼。

“老哥、老兄、老嫂子”等等一般用于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年龄较小的一方称呼年龄较大的一方,这种称呼比较随便。

(3)老+姓+亲属称谓:如“老赵哥、老王哥”等等。

一般也用于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年龄较小的一方称呼年龄较大的一方。

(4)小+亲属称谓:如“小弟弟、小妹妹、小哥哥、小姐姐”等等。

这类称谓一般用于儿童称呼非亲属同辈的孩子,有时也用于长辈称晚辈,带有亲切、亲密的感情色彩。

(5)姓+亲属称谓:如“张伯伯、张伯母、刘阿姨、刘叔叔、王姨、赵叔;洪姐、刘哥”等等。

这是比较亲切的称呼,表示二者的关系比较亲密。

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同名异指和异名同指现象分析

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同名异指和异名同指现象分析

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同名异指和异名同指现象分析作者:张翠玲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7期摘要:“姑”和“姨”是亲属称谓语中两个重要的词汇,文章通过二者的发展演变探讨了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同名异指”和“异名同指”现象,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并在生活交际中准确运用。

关键词:汉语亲属称谓语姑姨同名异指异名同指引言亲属称谓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亲属称谓语是一种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名异指和异名同指,是汉语亲属称谓语体系中的两个特殊现象。

所谓同名异指,指同一个亲属称谓词指称不同的亲属身份;异名同指,指不同的亲属称谓词指称同一个亲属身份。

本文从“姑”和“姨”两个亲属称谓词的发展演变,探讨这两个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姑”和“姨”的同名异指(一)单音节词的同名异指1.“姑”的同名异指。

(1)指称父亲的姊妹。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毛传:“父之姊妹称姑。

”(《诗经·邶风·泉水》)(2)指称丈夫的母亲。

“古之嫁者,不及舅姑,谓之不幸。

”又“吾闻之先姑。

”韦昭注:“夫之母曰姑。

殁曰先。

”(《国语·鲁语下》)(3)指称妻子的母亲。

“昏(婚)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

”郑玄注:“舅姑,妻之父母也。

”(《礼记·坊记》)《尔雅·释亲第四》中对“姑”的解释是“父之姊妹为姑。

”“妇称夫之父为舅,称夫之母为姑。

”“妻之母为外姑。

”《释名》:“父之姊妹曰姑。

姑,故也,言于己为久故之人也。

”“夫之母曰姑,亦言故也。

”由此看来,“姑”在古代分别指称三个不同的亲属,即同名异指。

从“姑”的起源和发展来看,“姑”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对女性久故之人之称”①,到父系氏族社会后,指称“父亲的姊妹”。

“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公社过渡时期开始,盛行姑舅表婚制。

如果舅父之女嫁给姑姑之子,姑姑就成了婆婆”,“舅舅之子娶了姑姑之女,…姑‟遂成为岳母。

从亲属称谓在不同语言中的差异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精选教育文档

从亲属称谓在不同语言中的差异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精选教育文档

从亲属称谓在不同语言中的差异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亲属称谓在不同文化下的差异亲属称谓体现着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表现。

不同的语言都有其对应本民族社会习惯、风俗特色、人文观念的亲属称谓系统。

(一)与儒家文化圈内的国家语言比较汉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曾经泽陂过整个大东亚地区, 至今为止儒家文化依然影响着周边的国家,例如日本、韩国、越南等,这几个国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曾使用过汉字,但由于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经过多次折射,又受许多不同地方的文化影响,因此出现差异。

下边以日本语、越南语同汉语就主要亲属称谓进行对比。

汉语亲属称谓词汇: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爷爷)、祖母(奶奶)、外曾祖父、外曾祖母、外祖父(外公)、外祖母(外婆)、父亲(爸爸)、母亲(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儿子、女儿、孙子(女)、外孙(女)、曾孙(女)、增外孙(女)、伯父、叔父、姑姑、舅舅、姨妈、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侄子(女)、外甥(女)、丈夫、妻子、公公、婆婆、岳父、岳母。

日语亲属称谓词汇: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加于^^心、外曾祖父、外曾祖母、母方©祖父UM、母方©祖母(feO于fe母^M(fe力兄^M、弟(fe七9七)、fe姉^人、妹(Vfe9^)、息子(^T^)、娘(、孫/甥娘)、外孫/ 甥(娘)、曽孫(娘)叔父(b^<^)、叔母(b^<^)> V^^(従兄、弟、姐、妹)、甥(feV)、姪(^V)、夫(feo^)、妻(^^)、fe義父^M(fe^9^M)、fe 義母^M(fe^S^M)o越南语亲属称谓词汇:?觝ng c? 觝、b a c? 觝、?觝ng n?觝i、b a n?觝i、?觝ng ngoai、b a ngoai、b?M( cha)、me anh、em trai 、chi、em g a i、con trai 、con g a i、ch a u trai g a i )、ch a u trai ngoai ( g a i ngaoi )、ch a u、ch a u ngoai 、b a c、ch u、c?觝、c?覾u、d i、a nh ho、em ho、chi ho、em ho、ch?觝ng、v o '、?觝ng nhac、b a nhac.儒家思想向来重视家族观念,这一点也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凡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如日、韩、越等亲族、辈分与等级观念都非常强,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在语言当中体现得相当明确,从以上对应的亲属称谓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从常用亲属称谓词看四点现象

从常用亲属称谓词看四点现象

是有 性别 差 异 的 。汉 民族 有 重 男轻 女 的传 统意 识 ,单 就 示 了说话人 的修养和 礼貌 ,又 让听话人感 觉很舒服 。但我
爸 男女 亲属 称谓 就 可 以看 出 。男性 称谓 辈 高者 以 “ ”作 们 发 现 ,在 日常 生 活 中 “ ” 这 个 字 是 怎 么 都 不 能 泛 化 为 父
汉 民族 是非 常注 重 长幼 顺序 的 ,一 个 人在 家 中 的地 多的亲属称 谓词与 当时的社会制度 以及人们 的意识形态 有 位可 以从家人对他 的称 呼看出来 。在 古代 ,家 中男性的长 非常重 要的关系 。但 随着封建政 治体制 的瓦解 以及人 们思 幼顺 序是按 “ 、仲、叔 、季 ”排列 的。现代男性 的长幼 想意识 的改变 ,现 在常用 的亲属称谓 只有四十 多个 ( 伯 仅指

语 言新观察 ◆
从常用亲属称谓词看四点项象
口余

摘 要 :亲属称谓词是 日常生活中最常用 的一类词 ,也是能深刻反映人们的思想、心理以及社会 文化 制度 的

类词。本文主要运 用分析和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两组 常用 的亲属称谓词在 E常生活 中的运 用,讨论 其内部 所 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蕴涵的性别差异 、血统 关系、宗族关 系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 面的讯息 ,给我们浅层地展 示 了一个民族特有 的思想 和心理 ,让我们从 中去窥见古代 ,预见未来。
关键词:亲属称谓 性别差异 血统关系 宗族关 系 趋势
亲属称 谓词是亲属 之间互相称 谓 的一类 词 ,也是 反映

二、从 亲属称谓词泛化的角度看血统关系 亲属称 谓词泛化通 俗地说 就是亲属称 谓词 的广 泛化 、
个 民族独 特 的心理面 貌和思想 面貌 的一类 词 ,它起源 很

汉语亲属称谓中“同名异实”与“异名同实”现象的语言学浅析

汉语亲属称谓中“同名异实”与“异名同实”现象的语言学浅析

要 : 繁 复 杂 的 汉语 亲 属 称 谓 , “ ” “ ” 系来 看 , 同一 个 称 谓 表 好 几 种 亲 属 关 系 的 “ 纷 从 名 、实 关 有 同名 异 实 ”
和 同一 种 亲 属 关 系有 好 几 个称 谓 形 式 的 “ 名 同 实 ” 异 两种 现 象 。从 语 言 自身 因素 来看 , 种 语 言 现 象 的形 成 受 这 到 词 义 、 用 、 言 等 因素 的 影 响 。 语 方
古今称谓一万两千三百多条 ;. 2词义交叉严重 , 同一个称 谓表
和“ 异名 同实 ” 这一语 言现象的产生 。 () 1词面相 同, 义项 多寡不 同。大部分北方方言的“ 只 儿” 指 “ 子” 陕北话 的“ 则 主要是野 蛮 、 儿 , 儿” 不讲道理 的意思 , 如 “ 这人 可儿嘞” “ 、儿人 ” 在“ , 儿女 ” 对举时指 “ 儿子” 但大多数 ,

个儿子 。
() 3 词面对应 , 义交 叉。如陕北话的“ 词 婆姨” 关 中话 的 、 “ 婆娘” 指妇 女和妻子 , 普通话 “ 妇女 ” 是妇女 ,妻子 ” “ 是妻子 ; 如, 神木 话 的“ 老姑 ” 包括 大多 数北方 方 言 的“ 奶奶 + 姑 姑姥
姥 ”“ ,老姨 ” 则包括“ 姨奶奶+ 姨姥姥” 。
如 .后 ” “ “ 、 元妃 ” “ 、 君妇 ” “ 、 小君 ” “ 夫人 ” “ 、君 、 细君 ” “ 、 浑 家 ”“ 、 内子 ” “ 、 内人 ” “ 、 室人 ” “ 、 山妻 ” “ 配” “ 阁 ” “ 、德 、令 、命
即包括儿子 和女儿 , 没有性别之分 。如 , 我三个娃 , 两个女子
关键词 : 亲属称谓 ; 名实关 系; 语言 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 : H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9 2 (0 10 — 5— 2 10 — 0 0 2 1 )6 0 10

浅议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特点

浅议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特点

浅议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特点一、引论所谓“亲”,《中国大百科全书》说是因婚姻、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此间具有法律上权利义务的社会关系”[1],“称谓”就是呼方式,杨应芹、诸伟奇在《古今称谓辞典》的“自序”指出,“称谓,就是人们可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

”P1)孙维张先生指,“称谓就是称呼,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别人和自己。

”(P114)由此可见,“亲称谓”就是指对与自己有亲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及其用语。

“一犯罪,九族连诛”是封社会最残酷的刑罚,而所谓的九族”据《尔雅·亲》可知是以本人为中心上推四世延四世,即高祖父母、曾父母、祖父母、父母、本人及兄弟姐妹、子、孙子、曾孙、孙。

就此一端,可见国亲属关系的复杂,由此带来了称谓系统的复杂。

亲属称谓语在世界民族中有种类型:一种是类型,另一种是描述型。

分型的亲属称谓语,不标明系或母系、直系或系及排列的顺序,只标明尊卑辈。

描述型的亲属称谓语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辈分及同一辈分的幼的排列都非常明确。

(P37)国汉语的亲属称谓描述型的。

比如英语中aunt相当于汉语中的姑母、婶、姨母、舅母、伯母等。

因此,一说英语的人学习汉语时,常常不道该怎么用汉语去示某种亲属关系,而中国人学习语时,也时常想知道对所说的uncle或aunt和说话人到底是什么系。

《尔雅·释亲》将亲称谓分为四类:宗族、母党、党和婚姻。

宗族即父系亲;母党即母系亲属;妻党即妻;婚姻即由婚姻关系形成的亲。

现代汉语的亲属称谓几乎袭了古代的亲属称谓体系分为三类: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和系称谓。

父系称谓是示自己与父家血亲及其配偶之关系的称谓,包括父、父亲、伯父、叔父姑母、哥哥、弟弟、姐姐、妹、儿子、女儿、孙子、女等。

母系称谓是表自己与母家血亲及其配偶间关系的称谓,包括外祖父、父、姨母、表兄弟、表妹等。

姻系称谓是示婚姻关系的称谓,纵横交错,远比前两者复杂,括公公、婆婆、媳妇、大姑子大伯子、弟媳、小叔子、小姑子嫂嫂;岳父、岳母、女婿、内兄、姨姐妹、姐夫、妹夫亲家公、亲家母等。

汉语亲属称谓研究

汉语亲属称谓研究

汉语亲属称谓研究汉语亲属称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家庭、婚姻和亲属关系的基本社会制度。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语言等多个角度,对汉语亲属称谓进行深入研究。

一、汉语亲属称谓的概述亲属称谓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用于辨别和表达亲属关系的用词。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十分复杂,包括叔伯、姑姨、堂表等不同类型的关系,每种关系都有独特的称谓。

这些称谓不仅具有独特的语义内涵,还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

二、汉语亲属称谓的历史演变自古代起,汉语亲属称谓就具有鲜明的特色。

不同历史时期,亲属称谓也在不断演变。

例如,在唐代,亲属称谓体系逐渐完善,也更加严格。

到了明清时期,亲属称谓进一步发展,开始与礼制相结合,强调长幼有序、亲疏有别。

三、汉语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汉语亲属称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它们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

在汉语中,亲戚的称呼非常细致,反映了家庭成员间亲疏、长幼的关系。

其次,亲属称谓也与古代的婚姻制度有关。

例如,“姑表”和“姨表”就是对不同婚姻制度的反映。

最后,亲属称谓还是传统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往中不可或缺的礼仪规范。

四、汉语亲属称谓的语言现象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汉语亲属称谓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它们不仅具有独特的语义和语法特征,还反映了汉民族共同的心理认知和文化价值观念。

此外,亲属称谓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使用也存在差异,书面语中更加规范和正式,口语中则更加灵活和常见。

五、结论:汉语亲属称谓的重要性与未来研究方向汉语亲属称谓作为中华民族独特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也为历史、文化和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未来对于汉语亲属称谓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深入挖掘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亲属称谓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家庭观念、婚姻制度以及礼制传统等文化内涵。

2、加强亲属称谓的跨文化比较研究: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亲属称谓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亲属关系的异同点。

亲属称谓的性别特征

亲属称谓的性别特征

亲属称谓的性别特征亲属称谓的词根,具有语素的性别特征。

同样,在亲属称谓的构词法中,也能表现亲属的性别特征。

⼀、解析“夫”、“妻”语素众所周知,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互称“配偶”。

汉语“夫妇”是“丈夫”、“媳妇”的简略式合称,说明“妻”与“媳(妇)”是异名同指的称谓语。

我们判断偏正式构词法的标志是助词“的”。

在表⽰不同辈分亲属的“夫妻”关系时,⽆论“谁”的“夫”,还是“谁”的“妻”,在“的”词前为偏,在“的”词后为正,主次分明。

1、长辈在表⽰长辈亲属的“夫”或“妻”时,⽤“⽗”或“母”标识辈分、性别,例如:姑(母)——姑⽗,姨(母)——姨⽗,伯(⽗)——伯母,叔(⽗)——叔母(婶),舅(⽗)——舅母(妗)。

2、平辈在表⽰平辈亲属的“夫”或“妻”时,男性“兄弟”有长幼之分,兄的“妻”称为“嫂”,弟的“妻”称为“弟媳(妇)”。

⼥性“姐妹”的“夫”,不分长幼,⼀律称“夫”。

例如:“姐——姐夫”,“妹——妹夫”。

3、晚辈在表⽰晚辈亲属的“夫”或“妻”时,⽤“婿”和“媳(妇)”区别辈分、性别。

例如:“(⼉)⼦——⼉媳(妇)”,“孙(⼦)——孙媳(妇)”,“⼥(⼉)——⼥婿”,“外甥⼥——外甥⼥婿”。

另外,在亲属称谓偏正式构词法中,还有⼀种情况,并不是表⽰“夫妻”关系,也可以采⽤助词“的”来判断。

例如:⾼祖⽗母——祖爷爷、祖奶奶。

因为⾼祖⽗是祖⽗的祖⽗,也就是爷爷的爷爷,祖(⽗)的爷爷,可称为祖爷爷。

同理,⾼祖母是祖⽗的祖母,也就是爷爷的奶奶,祖(⽗)的奶奶,可称为祖奶奶。

⼆、解析“⽗”、“母”语素通常情况下,采⽤“⽗”、“母”补充说明长辈亲属的辈分、性别。

例如:祖(⽗)、伯(⽗)、叔(⽗)、姑(母)、舅(⽗)、姨(母)等。

三、解析“⼦”、“⼥”语素关于晚辈亲属称谓的补充式构词法,通常采⽤“⼦”、“⼥”来标识辈分、性别。

例如:孙(⼦)、“外孙(⼥)”、“侄(⼦)”、“外甥(⼥)”。

四、解析“母”、“⼥”语素我在这⾥特别强调:在“祖”、“孙”、“侄”、“甥”等男性语素后,按照相应的辈分添加“母”、“⼥”语素,也是亲属称谓的补充式构词法,突出表现亲属的⼥性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语亲属称谓看语言的象似性
发表时间:2017-02-22T14:07:09.53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11月作者:李雪玲
[导读] 由汉语亲属称谓语可以看出,语言形式和社会关系有着某种象似性,这也是人类运用象似性原则把语言与自己的思维方式相结合的结果。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和使用,反映着该语言使用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体现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思维特点。

自古以来,汉族社会都有着自己严格的等级观念,这种传统伦理文化一直贯穿着整个中华民族。

汉语亲属称谓语正是中国伦理文化等级观念最好的印证。

称谓系统分类与思维分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充分体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象似性。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象似性
一、引言
象似关系可分为“镜像象似(imagic iconicity)”与“关系象似(diagrammatic iconicity)”。

所谓“镜像象似”是指符号对所指的简单摹状,如语言中的象声、象形现象;所谓“关系象似”是指符号内部各成分间的关系与所指的内部成分间的关系存在结构性对应。

(Haiman,1980)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关系象似”,通过分析汉语亲属称谓语来阐释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这种“象似性”。

二、亲属称谓语的象似性分析
自古以来,汉族社会都有着自己严格的等级观念,这种传统伦理文化一直贯穿着整个中华民族。

汉语亲属称谓语正是中国伦理文化等级观念最好的印证。

印欧语系中大多数语言都用同一套系统称呼男女双方的亲属,而汉语却严格区分男方亲属称谓与女方亲属称谓。

如英语“uncle”一词对应汉语中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aunt”一词对应汉语中的“伯母、婶婶、舅妈、姑姑、姨妈”。

汉语亲属称谓极其复杂,本文讨论的范围暂时圈定在以“我”为中心的上下三代近亲中,以普通话为基础,成都方言和昆明方言为例证。

男方亲属在称谓上明显比女方复杂,具体表现如下:
1、在普通话中,母亲的兄弟无论年龄大小统称为“舅舅”;而父亲的兄弟则有长幼之分,长于父亲者称“伯伯”,幼于父亲者称“叔叔”。

在这一点上,成都话、昆明话与普通话基本保持一致。

在成都话中,母亲的兄弟称之为“舅爷”,父亲的长兄称之为“伯伯”;父亲的弟弟称之为“叔叔”。

在昆明话中,父亲的长兄称之为“大爹”,父亲的弟弟称之为“耶耶”,并且,父亲最小的弟弟称为“老耶”;母亲的长兄称之为“舅爹”,母亲的弟弟称之为“舅耶”,虽然母亲的兄弟分长幼,但是可明显看出,该称谓与父族称谓有密切的联系。

2、即使都为父亲的兄弟姐妹,父亲的兄弟有“伯伯”“叔叔”之分,而女方在称谓上没有姊妹之分,统称为“姑姑”。

在这一点上,成都话和昆明话也是同样的。

成都话中,父亲的姐妹统称为“姑妈”。

昆明话中,父亲的姐妹统称为“姑嫫”。

3、这种不对称分布不但存在于男方亲属身上,也存在于他们配偶身上。

如哥哥的妻子有专门的称呼“嫂嫂”,而姐姐或妹妹的丈夫却只是由“姐姐”或“妹妹”与表示丈夫的“夫”组成,称谓“姐夫”或“妹夫”;叔叔的妻子称为“婶婶”,而舅舅妻子的称呼是由“舅舅”和表示年长女性的“妈”合成的。

成都话和昆明话基本与这条规律相符。

4、从以“我”为中心的上下三代开始,凡女方亲属,其称谓都是在对应的男方亲属称谓前加上“外”而得,如,“(曾/玄)孙”→“外(曾/玄)孙”,“(曾/高)祖父”→“外(曾/高)祖父”。

成都话中,“祖父”“祖母”分别称为“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分别称为“外爷”“外婆”。

昆明方言中,“祖父”“祖母”分别称为“老爹”“奶”,“外祖父”“外祖母”分别称为“公公”“婆婆”,这一点上,昆明方言不太符合此条共性。

综上所诉,男方亲属称谓的确比女方亲属称谓更加复杂。

但是,这并不表明男方亲属关系本身要比女方亲属关系复杂。

这种亲属称谓分布不对称主要是受到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思想影响,男方亲属关系比女方更受关注,,封建的尊卑观念和性别歧视不可避免地通过汉语亲属称谓语体现了出来。

这清晰地体现了男权社会里森严的等级制度与语言间的象似性。

由此可见,称谓系统分类与思维分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充分体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象似性。

三、结语
任何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和使用,都反映着该语言使用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体现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思维特点。

用Wierzbicka的话来说就是,“形式系统差别和思维系统差别异质同构(isomorphic),在这个意义上,两者关系是象似的。

”由汉语亲属称谓语可以看出,语言形式和社会关系有着某种象似性,这也是人类运用象似性原则把语言与自己的思维方式相结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郑祖荣,《云南方言称“叔”为“耶”探考》[J],玉溪师专学报(综合版),1986(4):18-21.
[2] 张映庚,《昆明汉族亲属称谓语之探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46-50
[3] 王雅刚,《称谓形式变化的象似性动因》[J],语言应用研究,2011(3):100-103
[4] 李勉,《从亲属称谓语看中国伦理文化的等级观念》[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3):8-11
作者简介:李雪玲(1991.11-),女,汉族,四川达州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