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_路有多远_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读后感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读后感《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马云在2017年达沃斯论坛上的演讲。
演讲中,马云分享了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经验,并呼吁中国企业家转变思维,从“制造”转向“创造”,从而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这本书是根据演讲内容整理而成的,全文176页,深入探讨了中国企业由制造到创造的转型路径和实践经验。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首先,马云在书中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
他认为,中国企业必须放下过去的成功经验,勇敢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
而这种创新并非指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基于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的全新产品和服务。
他以自己所领导的阿里巴巴为例,讲述了从模仿亚马逊到创造淘宝、支付宝等产品的过程。
这种创新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创新,马云还强调了创业精神的重要性。
他认为,创业就像踏上了一条平衡木,需要勇气、决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这本书中,他分享了自己创办阿里巴巴的经历,包括起初的困难和挫折,以及背后的坚持和信念。
他坚信,只要有激情和信心,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这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明白创业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
另外一点我深刻体会到的是,中国企业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全球视野和创造力。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企业面临着来自各个国家的竞争。
为了在这种竞争中占据优势,中国企业必须具备全球化思维和能力。
这包括跨国合作、文化整合和国际市场的拓展。
马云通过自己在全球业务拓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向读者阐释了如何在全球市场中锋芒毕露。
他提到了阿里巴巴与美国的合作案例,通过合并Yahoo中国、入股美国的电商平台Lazada等方式,实现了对全球市场的拓展。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全球化视野和合作是中国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除了以上几点,这本书还让我对中国的创新环境和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书中,马云通过各种案例和数据,展示了中国企业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成就和潜力。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XXXXXXX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学号:XXXXXXXXXXXX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Transforma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Create in China”学生姓名:XXX指导老师:所在院系:网络教育学院所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XXXX 大学中国·哈尔滨2014年10月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日趋形成,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充斥世界市场。
“中国制造”随处可见,中国凭借自己地理优势以及劳动力优势无疑成为了“世界加工厂”。
这种模式虽然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也使中国产业在中国经济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系列的障碍和隐患。
越来越的事件表明“中国制造”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要想立足于世界经济之林,必须出现质的改变,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明智选择。
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制造”的状况和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且对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企业发展“中国创造”应当实行的政策。
通过举例表明只有发展“中国创造”,中国才会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和经济,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产业竞争力,自主创新,策略I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AbstractIt is can be seen everywhere the sign of Made in China. China relies on their own geographical and labor advantages has undoubtedly become the "World Factory". This pattern spurr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hina's economy has show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However, it makes China industry gone bad to worse, appeared a series of obstacles and hidden trouble under China's economy matures circumstances. More and more events show "made in China" is not adapt to the current rapid of China's economy development. If China’s economy want to be based on the world. It is sagacious choice fo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ist economy that government must make innovations form Made in China to Made By China. The thesis refers to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Made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transforma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 Made by China. Moreover,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o the policy of Made by China should be executed by establishments under the analysis for China industry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nly developing Made by China, China will develop the industry and economy into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keep the continuous,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Keywords:Made in China, Create in China,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Independent Innovation,StrategyII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前言.......................................................................................................................................... - 1 -1.1 引言................................................................................................................................ - 1 -2 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 - 1 -2.1 产业竞争力内涵 ............................................................................................................ - 1 -2.2 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 - 2 -2.3 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 ............................................................................................ - 3 -2.4 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理论 ............................................................................................ - 3 -2.5 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原则 ................................................................................................ - 4 -2.6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 4 -3 “中国制造”的困境分析 ......................................................................................................... - 6 -3.1 “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 ............................................................................................ - 6 -3.2 “中国制造”的困境 .................................................................................................... - 6 -4 “中国创造”的基本分析...................................................................................................... - 7 -4.1 “中国创造”的内涵 .................................................................................................... - 7 -4.2 “中国创造”的问题 .................................................................................................... - 9 -4.2.1 企业投资融资主体地位有待提高 ............................................................................. - 9 -4.3 “中国创造”的软肋 ................................................................................................... - 11 -5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 12 -5.1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 12 -5.2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策略 ............................................................ - 13 - 参考文献.................................................................................................................................... - 16 - 致谢........................................................................................................................................ - 17 -III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1 前言1.1 引言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制造业取得较快发展,一度发展为全球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文档资料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一、如何看待中国加工类企业的产业链定位由于国际分工的存在,每个国家看起来都在完成自己拥有最充足资源、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共同进行产品的生产过程,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获取更高的利润。
中国由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庞大的劳动力数量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一直被外商觊觎,承担着产业链中的加工环节,其制造能力已得到世界认可,很多国外购买的商品上面也会印着“made in China”字样,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在产业链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相反的,这使得中国很多企业沦为“代工厂”,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这就是中国外贸企业的困境所在:辛辛苦苦赚取的加工费,远远不及外国企业获取的品牌费。
而且,这进一步限制了中国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品牌发展,中国企业只会一味的吸引外商投资、追求海外订单,不惜大幅度的压榨劳动力去降低加工费,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签订合同,以此追加订单来弥补其扩大生产带来的维护成本。
简言之,中国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去完成产业链中的加工制造,激烈的竞争使其被迫降低报价去吸引客户,获得微薄的加工手续费,无力开发自主品牌和技术革新,将资金又投入到新一轮的扩大再生产中,不断地恶性循环下去;而国外的企业,手中握有品牌技术,不需要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便可以依靠中国加工为其带来巨额的利润。
因此说,没有自主品牌,中国的企业就是世界的打工仔,做着最辛苦的工作,赚的却是最少的钱。
没有自主品牌,改革开放30年,中国出口加工企业仍然在产业链的最低端挣扎。
二、郎咸平提出的“产业链竞争”对中国企业有何启发郎咸平在《郎咸平论产业链的高效整合》一文中谈到,“中国制造虽已行销全球,但中国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中利润最为薄弱的一环,而外商因掌握核心技术便可以主宰中国代工厂的命运。
他们可以轻易地通过挑起中国厂商的价格战,让中国制造走向恶性循环,而自己却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
郎咸平提出的“产业链竞争”使中国企业清楚的意识到制造业的现状与危机。
中国设计的必由之路——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的再 创 作 是关 键 所 在 。“ 新 ” 设 计 的根 本力 量 , 称 之 为 创 是 可
《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解 “ 1 世 纪最初的一二十年里 , 国、 在 7 英 意大利以及其他 国家的 工匠们开始 自由仿效从 中国进 口的橱 柜 、瓷器与刺 绣品上 的 装饰式样 。” 这些从 中国进 口的橱柜 、 瓷器与刺绣品在学术界
“ ” 学 习 手段 的 、 用 于 意 义 的 “ ”就 是 “ 新 ” 比如 在 仿 为 作 仿 , 创 。
生态建筑设计 中, 建筑设计师们模仿 自然 , 自然界 当中汲取 从 灵感元素 , 是为人设计 的 , 算是具 有高度和有价值 的模仿 , 这 就是一种积极 的模仿 。纵观 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史 , 均不乏“ 以
多 设 计 师 结 合 当 时各 国 的本 地 文 化 与新 近 的技 艺 手 段 进 行 创
造” 在世界范围内的一场飓风似 的变革 , 曾经刮起 了一 阵风 它
靡 欧 洲 的 中 国风 。不 得 不 说 , 中 国制 造 ” “ 曾经 是 一 时 的绚 烂 ,
作, 具有鲜 明的风格特征 。
仿促 造” 的好例 子 , 比如宋 、 、 、 以来各类 工艺美术 、 元 明 清 绘
画、 书法 的仿 古 以 及 明 清 以 来建 筑 和 园林 的 “ 仿 ” 象 等 等 , 写 现
它们是实存 的 , 也成为创新 的参照物 。
从 工艺 美 术 运 动 到 新 艺 术 运 动 , 到装 饰 艺 术 运 动 , 次 再 三 装 饰 运 动期 间跨 度 不 过 短 短 七 八 十 年 ,各 装 饰 艺 术 在 设计 思 想 和 风 格上 在许 多方 面并 不 是 界 限分 明 的 。其 中有 承 袭 和 延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三、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意义
(三)增强中国利益
如果我们能够自主研发,由中国制造 转而升级到中国创造,那么将会有更多的 利益留给拥有着中国技术和中国品牌的企 业。
(四增强中国国防
有中国创造的企业则大不一样,它们 会坚守自己的岗位,驻扎在本地,以此来 抗击外国侵略者,还有一些远在国外的中 国创造企业,也会出钱、出力,甚至会选 择回迁到故土,为保家卫国贡献出自己的 一份力量。
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四、如何从“中国制造”转变到“中国创造”
(二)理念和科学方法上的创新 所谓创新,就是要在“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的这个过程中勇于突破原来的一 些旧模式,在此基础上变革一些新的模式。创新不应该只是一种技术,它是一种理念,我们 要试着让这种理念成为企业中的一种核心能力,或者说是核心资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三)立足客户需求,满足市场需要 我们在转型的过程中,应该以消费者作为市场需求的出发点,这是“中国制造”转变升级 为“中国创造”成功的重要基础。 (四)实施教育突破,解决人才瓶颈 在教育上,我们应该更注重质量,应该让教育成为“精英化”教育,而且在教育中应该 注重实用性。在人才培养上,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在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和文化 背景,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性,而且试着打破专业与产业之间的隔阂,将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 建立起一个产学研能够相互结合、互相帮助的优良平台。
近些年来,我们才真正明白中国制造意味着什么,毫不客气 地说,我们只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雇佣工人,做的也只是最底层的 工作。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二、中国创造是强国之本
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 关键期。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便以奇迹般的速度向前挺进,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速度”。
其中“中国制造”功不可没,但如今中国制造似乎受到很多人的质疑。
那么中国今后的道路又该如何走呢?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必要性可能性正文:背景介绍:2010年美国对中国的化工用品、装潢材料、纺织用品、金属制品等实行反倾销。
欧盟也对中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甚至连印度以及南美的一些国家也对中国进行反倾销。
而且从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就一直是受到反倾销案件最多的国家。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简介中国制造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
只要在中国领土内制造的,不管它的技术、品牌、利益是否属于中国,都叫中国制造。
中国创造是一个所有权概念。
只要是技术、品牌、利益等属于中国资本控股创造的,不管它是在中国生产的还是在其他国家生产的,都叫中国创造。
张瑞敏这样分析:“创造”是“人无我有”,“制造”是“我有人也有”。
“创造”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的,如果不了解用户需求,“制造”得再好也只能是库存。
根据需求定制产品,可以兼顾高端和低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生产多元化产品,从而有效提高国际竞争力,降低国际竞争的风险。
“中国制造”是从硬件与低成本劳动力中要效益。
“中国创造”是从管理与技术中要效益。
中国制造的现状1、十分微薄的经济利益由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是出于产业链的下端,大多以劳动力集中型为主,一般有很少的附加值。
劳动者卖命的劳动往往只能得到很少的利益。
据估计,在国内制造商承接的贴牌生产中,外国人拿走了92% 的利润,中国人最多拿到8%。
我们往往需要生产出12亿件衬衣,才能换回1 架喷气式客机。
在出口贸易中有一半左右属于加工贸易,赚取的也仅是微薄的加工费, 因此“世界工厂”的繁华与“中国制造”在全球增值的大蛋糕中获得的微小利益形成强大反差。
2、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50年代美国把制造业转移到日本,60、70年代制造业中心又从日本转移到了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80年代以来制造业进入中国大陆。
浅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浅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摘要:目前,中国企业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阶段,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转型是市场的必然要求。
本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期的中国市场角度入手。
客观的分析“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现状,以及本身存在的客观问题。
希望本文所讨论的观点和看法,能对处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这个特殊时期的中国企业提供一些可参考建议。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外贸出口量急剧增加,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现在“中国制造”的商品,分布世界各地。
其中“中国创造”的商品却是凤毛麟角,所占的市场比重很低。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含义相差千里。
国际上的说法是,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二流的企业卖专利,三流的企业卖技术,四流的企业卖产品,五流的企业卖苦力。
中国企业应该走“制造”向“创造”的发展之路。
但是,由于中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跨国公司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必然是一条漫长而艰辛之路。
二、“中国制造”的含义“中国制造”专指采用国外技术和图纸甚至原材料,利用中国劳动力加工制造的产品。
“中国制造”意味着中国有健全庞大的工业体系,有相关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但并不能说,中国有领先世界的创造研发水平和世界驰名的品牌。
“中国制造”把中国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加工制造工厂,确实养活了数亿的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但很难让中国的企业得到长期发展。
同时,中国广大劳动者所创造的绝大部分利润被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获取。
另外,“中国制造”不等于“中国创造”。
直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不再使用国外技术与品牌而是以自主技术及品牌生产的时候,中国企业才会无限的接近“中国创造”。
三、“中国制造”的困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制造”曾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单纯的人员密集型的制造业不再适合中国国情和经济长期发展。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作文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作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超酷的话题,那就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你们知道吗?以前啊,当人们提到中国的产品,很多人就觉得是那种便宜又大量生产的东西。
就好像中国制造是一个大工厂,每天就知道不停地生产那些别人设计好的东西,就像一群小蜜蜂,只知道按照别人的指令采蜜,没有自己的想法。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去逛超市。
爸爸拿起一个小玩具,看了看底下的标签,笑着说:“看,中国制造,咱们中国生产的东西到处都是呢。
”我当时可高兴了,觉得哇,中国好厉害,能做出这么多东西。
可是后来我听到旁边有个叔叔小声说:“中国制造啊,就是便宜,质量嘛,也就那样。
”我听了心里可不舒服了。
这就像别人说你家的菜虽然多,但是味道不怎么样,谁听了能高兴啊?但是呢,情况可不像那个叔叔想的那样。
中国已经开始了超级厉害的转变,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啦。
比如说华为手机。
我的叔叔就用华为手机,他可喜欢了。
他说华为手机里有好多超棒的技术,是华为自己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努力研究出来的。
这就不像以前,只是按照别人的要求做个手机壳或者装装零件。
华为就像是一个勇敢的探险家,自己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在手机的世界里有了自己独特的宝藏。
我还有个故事呢。
我有个同学叫小明,他特别喜欢玩无人机。
有一次他带来一个大疆的无人机到学校来给我们看。
哇,那个无人机可精致了,能飞得高高的,还能在空中做出各种酷炫的动作。
小明得意地说:“这可是咱们中国创造的大疆无人机,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呢。
”我当时就想,这就是中国创造的力量啊。
大疆就像一个会魔法的小精灵,把无人机变得这么有趣又厉害。
在我们学校,老师也经常给我们讲中国创造的故事。
老师说中国的高铁也是中国创造的一个骄傲。
中国的高铁速度又快,坐着又舒服,还特别安全。
就像一条银色的巨龙,在中国的大地上飞驰。
以前呢,别的国家的高铁技术很先进,中国只能学习。
可是现在,中国的高铁已经跑到了世界的前列,很多国家都来找中国帮忙修高铁呢。
服装品牌文化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的主导作用
服装品牌文化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的主导作用“made in china”,是中国品牌……这一句调侃的话让我产生一种默哀的冲动,也无可厚非地点出了现今中国服装品牌发展业的尴尬。
当人们如此这般地为从国外带来的高级品牌时尚洋装贴着made in china而感到所谓的莫名感动和自豪时,我感到的是莫名的无力和讽刺,在这倡导创造的趋势下,不禁深感中国服装品牌实现创意性转型的迫切性。
而在这转型过程中,品牌文化的提升意味着什么,在这中间创造着怎样的价值和起着怎样的决定性主导作用……一、叹,”中国加工厂”路向何方……(一)、中国服装纺织业现状中国是服装纺织业的生产加工大国,名副其实的世界加工厂。
即使中国出口规模大,但其增长方式却仍以数量扩张为主,自主品牌少,依赖的是价格竞争。
中国多数的企业却仍然停留在替国际知名品牌加工的阶段,工厂里工人忙碌着的是在产品上贴上国外的标签,即使是具有出口能力的面料企业或服装品牌企业,价格也非常低廉,走低端路线。
而这些中国自己的品牌产品说穿了充其量只是贴牌产品,游走于大牌抄国外,中档抄大牌,低档抄中档的”规则”中,涌现出美其名曰”买手”这一行业。
(二)、中国服装品牌的国际尴尬在服装的世界里中国无论在设计上或是每年每季的流行趋势的发布上根本没有发言权,国际上的服装市场的高端附加利润价值都集中在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的那些个大牌名牌的品牌优势中。
中国服装依靠制造之路还能走多远。
就其技术而言,中国服装还停留在”在中国制造”的层面。
就地理优势和劳动力而言,印度、越南等国家逐渐突显她们加工业的优势,欲分一杯羹。
在此环境下只能叹一句,中国加工厂路向何方……二、从’’制造’’走向’’创造,中国服装发展必由之路在这绝对创意当道的年代,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中国服装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
制造与创造虽一字之差,但其涵义却相去千里,前者意为同样的东西如法炮制,后者则是具有更高层次的独创性,智慧性,又一种证明人类优于其它动物的精神特质。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成功之道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成功之道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刘河军李鹏程)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还处在中低端的位置。
去年以来,中央在许多大会上就提出了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要求,在今年的"两会"中,民族品牌的发展、自主技术的开发以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等问题,成了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品牌与技术事关宏观经济发展温家宝总理视察海尔的时候曾经说过:品牌对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将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竞争力的重要的指标,是他拥有多少个在国际上知名的品牌。
有资料显示,我国汽车产业的外国投资商出30%的资本,拥有50%的股份,却拿走了70%的利润,中国的资本只能拿到30%的利润。
对于OEM生产,有专家估计,外商甚至拿走了92%的利润。
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形象地称这种现象为:人家吃肉,我们啃骨;人家吃米,我们吃糠。
产业利润的大量不合理流失,正成为影响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战略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社会科学院剧锦文教授分析指出,首先,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只有不断增强提供创造性的产品和服务才可能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其次,中国制造是依靠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优势来获取收益的一种模式,转变成"中国创造"将更多地依赖人力资本,这将为我国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国家竞争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必须体现在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上,而品牌和技术恰恰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两大关键,当然,技术创造力也是品牌的构成因素之一。
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中都有许多独有的发明和创造,但是这并没有给企业、整个国家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人大代表、湖南九芝堂董事长余克健认为,光有技术、独立的知识产权并不能给国家带来竞争力,这还需要去进行品牌的塑造。
从“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到“中国创造Create in China”——中国对外贸易与技术发展之路
中 国是 一个 人 口和 资源大 国,在数 年之前 ,数 量庞 大 的
1 3 亿人 口总量 和并 不发达 的产业技术使得 0 年 中 国出 口商 品结构
l 9 8 o 1 9 9 0 2 0 0 o 2 o 1 0
题 。对外 贸易的发展需要也促进着 技术 革新 ,因此 ,其所 引发
出E l 商品总额 初级产品 工业制成品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 亿美元) ( %) : 亿美元) ( %) : ) ( %) 亿美元 ) ( %) 1 8 1 . 2 l 0 n 0 6 2 n 9 1 0 o . 0 啦. 1 l 0 0 D 1 5 7 7 7 . 5 l O O 9 1 . 1 5 0 3 1 5 8 . 9 2 5 . 6 2 5 4 . 6 l n 2 8 1 7 . 2 5 - 2 9 n 1 4 9 4 6 1 . 8 7 4 4 2 2 3 7 - 5 8 9 . 8 1 4 9 6 2 - 2 5 2
的流 动可 以促使 技术 创新 ,形 成 “ 规模 经 济”而 降低 各 国的
成工业制成 品一 低价 出口到别 国 ,简单 引进 模仿为主 。而 随着 科 研成本 ;对外 贸 易 的发 展促进 着技 术 的进步 ,而技 术 的进 O 世纪5 0 年 对外 贸易的逐渐成熟 ,中国的技术 引进 也逐渐从模仿变成 了引 步则会 引发产业结构的升级 和经济 的增 长。无 论是2
从“ 中国制
e i n C h i n a ’ ’ 到“ 中眺
c r e a t e n i C h i n a ’ ’
中国对 外贸易与技术发展之路
■曹梦楠
摘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制造,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成为全球商业舞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然而,仅仅满足于制造产品的国家地位已经不够了。
如今,中国正迈向一个新的时代,即中国创造。
这一变革标志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追求更高级别的创新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国制造如何发展到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
那个时候,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的工厂,通过廉价的劳动力和大规模的生产,确保了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中国以其巨大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引领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开始面临挑战。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环境污染问题、技术缺乏创新等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意识到必须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创造力驱动型经济。
中国创造意味着更加注重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附加值。
中国政府开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且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的创新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也大幅增加。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不仅仅是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的转变,也是在价值观和品质意识上的转变。
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低价商品转向更加关注品质和创新的产品。
他们更加注重产品的设计、功能和使用体验。
因此,中国企业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他们的产品策略,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升级,以满足更加挑剔的消费者需求。
中国制造业转向创造力驱动型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技术创新。
中国政府一直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目的是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
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战略规划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
在这个战略框架下,中国政府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企业将不仅仅参与全球竞争,而是在全球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也离不开教育体系的改革和人才培养。
中国政府意识到,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支撑中国创造的发展。
杨继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创新方法论
杨继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创新方法论杨继刚北京知行韬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曾经,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了一档名为《大国崛起》的历史纪录片,全景展现了近代历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九个大国的崛起历程。
人们发现,大国崛起的背后,除了客观层面的历史潮流与时代趋势,还有各国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其中,自工业革命以降,最能体现一个大国竞争实力的,往往是这个国家的制造产业。
某种程度而言,“制造强则国家强”正在成为大国竞争力的普遍共识——是否具有完备的专业制造体系、是否拥有强大的核心技术实力、是否建立了可持续增长的研发创新产业链,才是大国崛起的“通关密码”。
“中国制造”进化史—"大国崛起”背景下的产业变迁近几十年,有一大批代表“中国制造”水平的中国品牌崛起于世界:华为、海尔、格力、美的、TCL、联想、青啤、大疆、上汽、正威、万向、吉利、潍柴、波司登、魏桥、威高、京东方、海康威视、恒瑞、歌尔、比亚迪、福耀等企业,他们在全球各个产业细分市场攻城拔寨,代表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也成为“中国制造”国际化之路的先行者。
互联网上经常有类似主题的视频——某国进行街头采访,主要问题是:你的生活,是否能离开中国制造。
结果出奇地一致:大多数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中国制造”的产品,那句印在商标背后的Made in China,正在成为世界名片。
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199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6.0%,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占比进一步提高到19.8%,跃居世界第一,且自此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然而,体量大,一定实力强吗?2017年1月,太原钢铁宣布已经批量制造出拥有圆珠笔头的“笔尖钢”,未来国产圆珠笔尖有望彻底替代进口,这也让国人一颤:原来,中国制造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强大;中兴事件也让国人突然间意识到:缺芯的制造业,远不如体量那般雄壮;中国高铁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但小小的螺栓却依然需要进口,我们的中国制造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当然知道,在全球化时代,分工很重要,并非所有的产品都需要本国制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一直以来以大规模生产、低成本优势和快速交付著称。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中国制造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制造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由简单的“中国制造”向智能化、创新化的“中国创造”转变,才能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制造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和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
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工业制造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包括成本上升、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思路,通过创新方式、创新理念和创新技术,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更高端、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战略。
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和战略的出台,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制造业由传统的“大而全”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变。
在这一转型中,创新成为关键驱动力,激发了中国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
倡导创新精神、搭建创新生态环境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2 定义梳理在探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之前,首先需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梳理。
传统上,中国制造指的是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强调的是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和产能。
而中国创造则是指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发展和突破,强调的是中国在创新和创意方面的能力和表现。
从定义上来看,中国制造强调的是生产和制造能力,注重的是规模经济、成本效益和产品质量。
而中国创造则着重于创新和创意,注重的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而中国创造则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和动力。
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不仅意味着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更意味着提升中国在创新和创意领域的竞争力和实力。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作者:来源:《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第01期关键字:中国制造/自主创新随着中国对WTO承诺的全面兑现,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全面提速。
目前,单纯的低成本技术追随战略已经不能满足中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投资研发、本土化开发、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才是关键。
世界银行2006年12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一个新的趋势正在出现: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从中国向孟加拉等国转移。
表面看来这并非一个好消息,孟加拉等国或将超越中国成为制造大国。
再一思考却发现不是如此。
因为据中国海关总署预计,2006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可望达到1758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4%,净增3300多亿美元,其中出口增长27%。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别国转移,出口量卻增加,这间接意味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升级。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十大贸易国、第二大外国资本输入国。
但“中国制造”给外国人的印象却大都是“价格便宜”、“缺少技术含量”。
虽然“Made in China”的标签布满全世界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可是我们更加怀念那些闪耀着智慧的时代,那些充满着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药、钟表的创造性时代。
虽然国家的政策推动和WTO带来的产业环境变化等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创新提上日程,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转变过程中,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有很大的“功劳”,并令中国科技企业产生了依赖性。
很多中国科技企业通过采用对于跨国企业技术上的跟随策略,在过去的竞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显现出不少弊端。
随着WTO 进程的提速,“创新将成为中国公司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因为中国的研发投入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麦肯锡北京分公司全球董事Stefan Albrecht表示。
麦肯锡研究表明,2005年,中国高科技公司仅以收入的2.0%投资于研发,而在英国,这一数字为4.4%,美国则为5.3%。
从“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到“中国创造Create in China”
从“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到“中国创造Create in China”作者:曹梦楠来源:《商场现代化》2013年第17期摘要:2013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12周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贸易大国地位的逐步奠定,近几年,随着贸易发展所带来的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也成为带动中国经济、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也促进了贸易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
本文将运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实证列举法等分析方法,针对中国的贸易发展,浅析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所带来的技术进步。
关键词:贸易发展中国创造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中国是一个人口和资源大国,在数年之前,数量庞大的13亿人口总量和并不发达的产业技术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十分廉价,以产品初级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的主要方式。
因而“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也成为了中国产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名词。
无可否认,“Made in China”曾给中国带来了诸多的好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这种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为代表的简单、粗放型的加工贸易,显然满足不了现今经济“又好又快”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要求。
2001年,随着中国的成功入世,中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也成了中国保持经济增速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也促进着技术革新,因此,其所引发的产业革命也势在必然。
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刺激着中国产业技术的不断变革。
在对外贸易技术引进中,这种模式多以:引进他国先进技术→模仿别国技术(不包括核心技术)→技术应用于产业→制成工业制成品→低价出口到别国,简单引进模仿为主。
而随着对外贸易的逐渐成熟,中国的技术引进也逐渐从模仿变成了引进→吸收→创新的过程。
以吉利汽车的发展为例。
汽车引擎技术是汽车生产的关键,早期吉利引擎基本依赖进口,当时一汽将引擎价格不断提高,并决定取消对吉利汽车的售后服务。
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是基础,“中国创造”是目标。
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技术改造与新建项目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在企业自主创新与国家创新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首先,需要政府更加重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传统产业都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当然要发展新兴产业,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无疑是更重要的基础。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目前,传统产业面临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在经济增速下行、传统产业产能普遍过剩的情况下,必须更加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要把优化传统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下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压缩高消耗、高污染产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传统产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专利、融资、投资、品牌构建、商业模式、物流体系延伸,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推动加工贸易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
第二,更加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仅仅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主要是结合传统产业基础和自然资源、科技优势、培育和发展能够满足和创造有效社会需求的支柱产业。
要从科学技术最新进展和社会重大需求出发,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技术和产品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若干重大项目,拉动产业发展,培育市场需求,加快形成竞争优势。
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
适应需求升级、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的需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在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制高点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中国制造是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是制造业,即以代工、加工和生产
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国家。
而中国创造则是指中国在全球竞争中致力于创新能力的提升,通
过自主创新来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需要采取一系列创新方法论。
下面将主要讨
论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才创新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实现这一转变。
技术创新是实现“中国创造”的核心。
目前,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增加
企业的研发经费,并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要加强知
识产权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
人才创新是实现“中国创造”的基础。
目前,中国在高端科技人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
缺口和流失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力度,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和福利待遇,打造良好的科研和创新环境,吸引更多的高端科
技人才到中国来工作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