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文档】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峰二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用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

左右系,以乎轭也。

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出现于
A. 春秋战国
B. 西汉
C. 东汉
D. 隋唐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横于辕之前末曰槃……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反映了隋唐时期曲辕犁的特点,故D正确;曲辕犁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故A排除;曲辕犁也不是西汉和东汉时期的农具,故B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横于辕之前末曰槃……江东”,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曲辕犁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 手工业的发展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D.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反映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导致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C正确;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根本原因,故AB排除;D选项属于现象,不是原因,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设问词“根本原因”,再紧扣材料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即可结合所学知识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导致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的角度入手,得出正确答案。

3.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连续性
D. 脆弱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描述了农民辛苦耕种中会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水旱灾害、横征暴敛等,这些很容易导致农民破产。

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赋税,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卖子孙,卖房子,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农
民最终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小农经济的特点为脆弱性,故正确答案为D。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和连续性都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是与题干意思不符,故排除A、
B、C选项。

4.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 民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官营手工业
D. 田庄手工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反映了古代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的特点,故C正确;材料“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说明民营手工业不符合题意,故A排除;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远低于官营手工业,故B排除;田庄手工业技术水平也低于官营手工业,故D排除。

5.下列图片所示文物分别是我国四个地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根据所学知识,按照其制作技术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距今(2019年)最近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熟的青花瓷元朝已经出现,不符合题意,故A 排除;青铜鼎在商周时期已经存在,不符合题意,故B排除;素纱单衣在西汉时期,不符合题意,故C排除;珐琅彩在清朝,距今(2019年)最近,故D正确。

6.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 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 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答案】A
【解析】
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明代政府坚持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可排除B、C;D 为干扰项,张居正只所以有对商业这番态度,主要是因为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所以,从整个材料所反映出的信息应正确理解为A。

7.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

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
③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④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西汉都城长安的早市、夜市尚未达到昼夜相接的发展水平,西汉时期也是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抑商时期,所以,本题凡是含③均是错误的,本题的答案就是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8.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人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 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 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

C. 百姓皆重商轻农
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
离倾向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与社会实际情况相违背,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倾向,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百姓抑商的信息,故A 项错误;“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当时百姓皆重商轻农,故C项错误。

故选D。

9.《清文献通考》卷33中记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

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益已有年,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

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

’上从之”。

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A. 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B. 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C. 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 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解读的能力。

据材料中“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清朝官员认为葡萄牙人在澳门与广东商人通商,容易“生事”,于是“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

清朝统治者担心对外开放会影响到统治秩序的稳固,故沿袭明末的对外封闭政策。

故选B项。

考点: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点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原因:首先,“闭关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并昏睡在这种自然的庄园中,他们既昧于世界大势,又盲目排斥外国的一切东西。

其次,“闭关政策”是清朝
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由于满清贵族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与斗争,满清统治者便企图通过“闭关”的办法将国内的汉人与外界隔绝,以防止外国人支持汉人形成反清力量。

同时,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也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的客观原因。

10.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经济模式指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而“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指的是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其标志就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11.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 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 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 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 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答案】C
【解析】
张謇出身儒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注重民生,故张謇创
办工厂关注民生。

12.观察下图,这是清朝“光绪十七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份票”。

下列对其体现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最早的股票,开风气之先
B. 当时中国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国家
C. 当时中国经济近代化的一种表现
D. 中国金融证券业发达,大量企业上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无从体现“清末宣统年间发行的股票”一定是中国最早的股票,排除A;中国成为市场经济国家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开展后,排除B;“清末宣统年间发行的股票”不足以说明中国金融证券业发达和大量企业上市,事实上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艰难,国家贫弱,排除D;“清末宣统年间发行的股票”反映了近代金融业的有所发展,是当时中国经济近代化的一种表现,故选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经济近代化。

13.中国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词宣称:“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

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

接受批评”。

从广告词中能够直接获得的信息是
①中国近代航运业已经出现
②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
③轮船招商局资金雄厚
④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说明中国近代航运业已经出现,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故①、④正确;材料“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反映了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故②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轮船招商局资金雄厚,故③错误。

故①②④正确,故选C,排除ABD。

14. 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也会有差异。

对哥伦布航行到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引导下,人们又有新认识。

下列用词排列正确反映了上述三种观点的是()
A. 侵犯;发现;文明相遇
B. 文明相遇;发现;侵犯
C. 发现;侵犯;文明相遇
D. 发现;文明相遇:侵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准确解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

主要考查对新航路开辟的认识与理解。

依据所学可知,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视欧洲以外的区域为野蛮荒凉之地,故新航路开辟为发现;美洲人从社会道德
观念出发,自己深受其害,视新航路开辟为侵犯;如果从全球史观看,新航路的开辟则是两种文明的相遇。

所以应选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作者评论的是
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 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 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
D.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条件。

宗教动力是传播天主教,思想动力是“寻金热”,经济活力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是航海、天文技术的提高。

因此选A。

考点:新航路开辟
点评:从命题内容上看,对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仍是高考命题重点。

从题型上看基本以重视新材料、情境的创设及新的史观考查角度。

在复习时可联系现实热点,联系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当前的经济低谷,重视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6.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世界史。

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A. 国际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 从封闭走向开放
C.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 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答案】C
【解析】
公元1500年前后是开辟新航路的“地理大发现”时期,由于新航路开辟成功,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故答案为C项。

A项说法正确,但从材料中的“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世界史”来看,不符合“分水岭”的含义,排除;B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1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促进17世纪末18世纪初世界市场初具规模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 新航路开辟和“商业革命”
B. 欧洲国家早期殖民扩张
C. 工业产品在世界范围内销售
D. 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推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选错误的选项。

本题的关键是时间“17世纪末18世纪初”,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所以排除C。

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的联系,所以A符合;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以拓展,所以B符合;当时西欧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18.马克思曾说,只要英国人“把机器应用于一个……国家……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

对于马克思的这段话,理解正确地是
A. 殖民活动给殖民地带去严重灾难
B. 工业革命加速殖民体系的崩溃
C. 煤铁是一个国家获得独立的根本条件
D. 殖民活动客观上传播了新生产方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充分获取题干材料中的信息,“把机器应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说明英国对外殖民活动;“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

”说明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A项是殖民扩张的危害;B、C与题意无关;故选D。

考点:殖民扩张的影响
点评:本考点还可以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命题: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殖民扩张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C.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D.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
19. 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展品中可能包括
A. 轧棉机、内燃机
B. 蒸汽锤、铁路设备
C. 电灯泡、轮船
D. 电话机、水力纺纱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851年左右,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四个选项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有水力纺纱机、轧棉机、轮船、蒸汽锤和铁路设备;内燃机、电灯泡和电话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故选B。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是高考的重点,新课标高考尤其关注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同时还应结合中国近代史部分,了解工业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0.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

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 美国经济的崛起
C.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 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英国”“华工……美”“法国……俄国”可知,世界各国都有一定的经济交往,这可以得出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的就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所以答案选A;材料没有提到美国经济的崛起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的信息,排除D。

故选A。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21.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现”、“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 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 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的理解。

B是错误的;他没有反映“火车的发明”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

C项是错误;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与材料无关。

D项是错误的;他没有反映“火车的发明”。

所以选A。

22. 有人形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全面开花”。

但它仍有两个重要的发源地和中心,它们是:①中国②美国③英国④德国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集中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个
国家同时展开。

但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的发源地和中心。

故选D。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点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促进生产力巨大增长,进入“电气时代、钢铁时代”。

②促成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③导致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产生垄断组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④推动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23.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 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上升
B. 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 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 电力工业的发展益为突出
【答案】A
【解析】
注意题干限定信息“工业生产结构”,结合所学可以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正确。

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不能说明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故B项错误;CD不属于工业生产结构变化。

点睛: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电力、石油、化学、钢铁等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直线上升。

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和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

24. 有人评论一种经济现象,认为它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
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

这种经济现象开始盛行是在()
A. 18世纪末的英国
B. 19世纪末的美国
C. 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
D. 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垄断的理解及灵活运用。

垄断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根据时间排除CD;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美国和德国,排除A;故选B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Ⅱ卷
本卷共四大题,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材料三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扎扎,牛驴走芸芸。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纯。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3)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答案】(1)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人民的辛勤劳动。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保守;负担较重,容易破产。

(3)保证政府控制赋税,控制人民。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反映的有生产工具、有对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有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材料二中的“春耕夏耘”“四时之间,亡日休息”等信息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因此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原因的概括可以回答出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人民的辛勤劳动。

(2)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从材料二的“治官府,给徭役”“急政暴赋,赋敛不时”可以看出负担沉重,容易破产。

从材料三的“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以看出封闭保守的特点。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自然经济的特征。

(3)从材料二的“治官府,给徭役”“急政暴赋,赋敛不时”可以看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保证政府控制赋税、控制人民的作用。

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统治者通过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26.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