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家族势力

合集下载

村落家族文化

村落家族文化

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读书笔记当代的中国,虽然说是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城市发展十分繁荣,但是城乡差距过大,乡村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王沪宁先生早在九十年代就发现了这个基本的社会问题,从而写出了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并从本质上提出了"中国哪一天可以说是一个现代化国家了,我想应当是整个社会均衡的现代化,是11亿人共享的现代化,而非城市或一部分人口的现代化;"这一观点;而且这本书成为了哲学社会科学“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研究课题,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可以说,王沪宁老师当年对中国村落、对家族文化的思考,现在读来仍然振聋发聩中国乡村积淀了几千年中国历史,一定程度上是农业社会的活化石;历史文化传统在乡村具有很大的力量,其中又以作为中国乡村传统的组织特征和文化特征的家族文化最具影响力;在这本书中王沪宁先生所界定的村落家族文化,是指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范围的家族关系以及由它产生的种种体制、行为,观念和心态;自然村或行政村是中国社会最基层的组织,因此,书中所要探讨的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来说,就不仅仅具有一般家族文化的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社会政治意义;从书的目录便可以看出来,这本书前半部分王沪宁先生分析了村落家族文化的背景、结构与功能;后续又对这种观念形态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的变迁做了剖析;而下半部分主要罗列了调研组调查的数个村庄中的村落家族文化演变的历程;以调查报告为基础,本书进一步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理论的一般分析,得出了一些具有说服力的观点和结论;具体理论部分分为五个方面:l.背景;对家族村落文化的总体描绘;以历史为线索,分析了村落家族文化的基本构造和联系、村落家族文化在血缘关系连接下呈现的主要特征、村落家族文化存在的理由和合理性,并追述了这一文化形态的演进过程,尤其是在现代化历史上所经历的巨大冲击;指出了村落家族文化与物质发展水平、社会体制之间的逻辑关系;2结构;村落家族中由血缘关系构成的角色和结构是维系家族文化的天然基质;这种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络构成了一种严格、完整的系统;这一系统具有经济、政治、社会的意义,具有内部的自我组织机能;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家族文化的结构在不同时代的变迁,以及这些变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3功能;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社会组织与体制系统,村落家族合理的存在以其特定的功能来解释;大体上可将家族的功能分为族内功能、族外功能;具体表现为:谋求生存、维持秩序、保护家族、绵延后代、族化成员以及从事文化活动等功能;在社会变迁中,秩序家族文化的功能经历了此消彼长的过程,总体上体现了与社会的适应性;4嬗变;分析了村落家族文化在历史演进中的变化,指出其已脱离了某些原型特质,正向现代社会的基质转变;着重探讨了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村落家族文化所呈现的双重运动:一方面受历史规律的推动,村落家族文化逐步走向消解;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中的某些因素又在加强着村落家族文化中的某些方面;但总体上,消解是历史的趋势,反复则属特定现象;5.选择;同社会整体变革一致,村落家族文化也经历着严格革故鼎新的过程;村落家族文化的变迁引发了一系列现实的矛盾和冲突;本书分析了这些矛盾和冲突对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认为应对村落家族文化进行适应性的调整,防止某些消极性影响的潜流,同时,应尽可能利用村落家族文化中的秩序调节机制,发挥其潜能;王沪宁先生在分析村落家族文化的功能、变迁时,把村落家族文化的一般功能提炼为生存、维持、保护、绵延、族化、文化等诸方面,并指出了这些功能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消长状况;对于村落家族文化在当代的变化,则从鼎新、转型、复合、潜流、扩散、与社会体制的关系、潜能等方面去考察,从而使本书的结论和观点全面完整;这本书阐明了中国社会发展、乡村发展与村落家族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的发展,而农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家族文化的走向;发达国家绝大多数人口在城市,其发展与未来取决于城市的发展,而中国却取决于农村的发展;家族是村落中的主体结构,而村落家族文化则是乡村政治、经济、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记载与传承,反映过去,预示将来;因此,在中国至今依然是农业人口和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时代,研究村落家族文化对于整个社会生活与促进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王沪宁先生较早地认识到了村落家族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进行了深入研究;社会转型意味着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社会;对中国社会来说,以村落家族文化为主要表征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意味着群体性由血缘关系转向社团关系;居住方式由聚居性转向流动性,组织结构由等级性转向平等性,调节手段由礼俗性转向法制性,经济形式由农耕性转向工业性;资源渠道由自给性转向交易性,生活方式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历史走向由稳定性转向创新性;这些转变的根本动因在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资源总量的增加;近十几年改革所促成的农村生产发展,已经使村落家族文化在这些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作者认为这些变化为村落家族文化的全面革故鼎新提供了现实基础;指出了社会体制与村落家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的任务双重的:一是创造宏观社会条件促进村落家族文化的消解,而是调控其机制以充分利用其潜能;中国社会基层的变革依赖于社会体制的合理化;在当代中国,乡村内部存在着体制化的秩序与村落家族文化构建的秩序;改革开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正式的社会体制,使得村落家族文化得以回复;在社会基层的秩序、组织功能上,社会体制与家族文化存在着替代关系;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是社会的秩序与整合问题,社会体制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王沪宁先生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运动,认识到了现代化过程中乡村变革的重要地位,从而对村落家族文化展开调查研究,并得出一系列具有实践意义的应对措施;这本书可以说是是研究中国政治、农村政治、家族政治的入门书,而且这本书所具有的远超同时代学人的学术规范、扎实的调查风格和社科学术团队的合作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揭秘】商界第一家族“无锡荣家”地血色黄昏

【揭秘】商界第一家族“无锡荣家”地血色黄昏

【揭秘】商界第一家族“无锡荣家”的血色黄昏【揭秘】商界第一家族“无锡荣家”的血色黄昏导读:一宗陈年旧案,再次掀动了“无锡荣家”的面纱。

只不过这次向世人展示的,是这个显赫家族衰老、佝偻的背影。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吹雨打,这个兴盛了几代人的大家族,正缓步走向历史的深处。

一宗陈年旧案,再次掀动了一个名门望族的面纱。

只不过这次向世人展示的,是这个显赫家族衰老、佝偻的背影。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吹雨打,这个兴盛了几代人的大家族,正缓步走向历史的深处。

在它的背后,西风残照、落阳如血。

一、滑铁卢9月11日,香港证监会发布公告,宣布将起诉荣智健等5位原“中信泰富”的公司高管。

原因是他们在2008年执掌这家上市公司期间,涉嫌隐瞒重大亏损的真相,给4500多名股民造成了19亿元的损失。

被起诉的荣智健,曾多次被各种排行榜列为“内地首富”。

他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身份:中国近现代商界第一家族——“无锡荣家”的第四代传人。

他的父亲,是曾经担任过国家副主席,并创办中信集团的荣毅仁。

荣智健之所以会遭遇这一劫,跟2008年前后冰火两重天的世界经济有很大关系。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世界经济异常红火。

美国那边,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在房地产推动下经济蒸蒸日上;中国这边,“制造业+出口”的发展模式正向“房地产+地方债”模式切换,投资规模、企业负债规模狂飙突进,由此引发了全球大宗商品的牛市。

在这个牛市里,澳大利亚因为有丰富的铁矿石、能源等资源底气十足,澳元不断升值。

中信泰富也到澳大利亚收购了铁矿,同时为了规避澳元升值风险,与多家银行签订了系列杠杆式外汇合约。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宗商品价格一泻千里,澳大利亚元也一改强劲走势,不断贬值。

据报道,早在2008年9月7日,中信泰富高层就察觉到了公司面临的巨大风险。

但在9月12日对外公告中,仍然表示公司“财务或交易状况概无出现任何重大不利变动”。

但到了10月20日,公司突然发出盈利警告称,公司“为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的货币风险所签订的若干杠杆式外汇合约产生亏损,总计155亿港元”。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一、本文概述1、简述中国家庭变迁的背景和重要性中国家庭变迁的背景,深深地根植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巨变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对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家庭模式正在被新的家庭形态所替代。

经济改革带来的职业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使得家庭成员的地理分布和职业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

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工作,这导致了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如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等新型家庭形态的出现。

社会观念的转变也对家庭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正在逐步淡化,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婚姻观念的变化,如晚婚、不婚、离婚率的上升等,都反映了现代人对婚姻和家庭的新认识。

科技的发展和普及也对家庭变迁产生了影响。

互联网、移动设备等现代科技使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变革,同时也改变了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家庭变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和谐稳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变迁不仅反映了社会变迁的轨迹,也影响着社会的未来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家庭变迁的规律,制定适应家庭变迁的家庭政策,以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2、阐述家庭政策重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分配,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家庭政策的重构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家庭政策重构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功能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核心家庭成为主流,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家庭关系日趋复杂。

这些变化要求家庭政策能够适应新的家庭形态,为家庭成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育率的下降,家庭养老和子女教育等问题日益突出。

当代中国家族势力

当代中国家族势力

当代xx家族势力xx中国家族问题包含了很多内容,今天我就此问题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首先从家族的定义说起。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曾把家族理解为家的扩大,即最初有一个祖先,这个祖先一般是男性(除云南和四川交界处的一个县里的摩梭人实行母系家庭制度外,中国大多数地区都实行父系的家庭制度)。

这个祖先生了儿子,代代往下传,传至玄孙(共五代),按中国人的说法称作“五服”即“同高祖”。

《三字经>里讲“高曾祖,……至玄曾”即上下各推四代。

一般而言,中国农村的家族是指按男系血缘关系的原则,以家庭为基础组合而成的一个世系。

血缘关系上比较近的是“五服”、“同高祖”,因此家族规模较小,当然也有更大的。

中国南北方的家族区别很大,因为南方长期以来未经重大战乱,人口流动相对较小,世系可以在一个封闭的地域里长期地传下来。

前几年出过一本书《千古一村》,介绍的是江西流坑村。

该村所有人都姓董,据说是董仲舒的后代,这一族在宋朝出过不少进士、状元和有功名、做大官的人,传至今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还保留了很多宋代的房子。

这种情况在北方几乎见不到,华北农村(尤其是河北农村)由于历史上的移民的原则很少有因世居形成的单姓村(山西是一个例外,它因为受战乱影响相对较小,故不仅有单姓村存在,而且还有类似南方农村的家族活动)。

家族是世系传下来的,个人还有“我是家族中的人”这样一种认同感,很多人都有归根思想,所以要寻自己的根。

譬如中国的一大姓“张”,其祖先可上溯至黄帝。

所以姓张的人很自豪,说自己是黄帝的子孙。

中国还有三个大姓是孔、孟、曾,这三个家族的成员对家族的认同感很强烈,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家族很显赫,很值得引以为荣。

另外,家族得以长期存在的条件之一是其至少在一个地方有几百年的历史,如甘肃庆阳从一个始迁祖(即迁到当地的第一个祖先)开始形成了完整的孔氏家族,这一族与山东曲阜的孔氏以孔子为共同的祖先,同为孔家人。

关于家族的定义是存在分歧的。

有的人把家族称作“宗族”,冯尔康教授在《中国宗族社会》中提出家族即为宗族,两者是一回事。

中国农村宗族势力为什么能够复活

中国农村宗族势力为什么能够复活

中国农村宗族势力为什么能够复活中国农村宗族势力为什么能够复活【作者】余红【作者简介】余红1953年生,南昌大学哲学系社会学副教授。

内容提要当前中国农村,久已销声匿迹的宗族势力又重新复活起来,这与传统的、现实的多种因素不无关联。

从历史的宗法制度到亘古至今的聚族而居,从家庭功能与行政功能的涨落到农村社区文化,以及农民精神心理中的消极因素,促成了农村宗族势力的复活。

从多视角探寻宗族势力复活的原因,将为治理农村宗族问题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村宗族势力复活宗法制度聚族而居90年代的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令人瞩目,尤其是东南沿海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猛。

然而,与此呈强烈反差的是在为数不少的农村,特别是在内地和边远地区农村,不少消极因素仍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其突出表现之一便是:沉寂多年的宗族势力迅速复活、蔓延,其影响渗透到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

为何久已销声匿迹的宗族势力又在中国农村大地复活起来呢?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因素考察,不难看出中国农村宗族势力复活的真正原因。

1.宗法观念对宗族势力复活的影响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君王是万民之主,君临天下,天下臣民则以种种宗法关系维系着,宗法制是封建社会的基础。

而宗法制又以宗族制为核心。

在封建制度下,以政权控制社会政治,以族权控制社会基层,宗族是仅次于社会行政组织的社会集团,有些地区政权与族权合一,甚至族权高于一切。

早期革命家陈独秀指出:“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

东洋民族,自游牧社会,进而为宗法社会,至今无异焉……”〔1〕宗族作为封建国家的细胞和社会基础,对维护封建秩序、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起过重要的作用。

它一方面直接有效的控制着个体,利用族规、宗约、祖训来束缚族人,使他们的言行举止符合伦理纲常,起到国家机构无法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把向封建国家交纳田租赋税以及差役当作重要责任,积极为国家提供有效的基层服务。

因此,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宗法家族,使宗族成为地方的组织力量,发挥着地方社会控制的功能。

中国明星的家庭背景名人世家的故事

中国明星的家庭背景名人世家的故事

中国明星的家庭背景名人世家的故事在中国娱乐圈中,有许多明星都来自于名人世家,他们的家庭背景让他们在娱乐界有着额外的优势。

这些名人世家的故事,无疑是娱乐圈的一大亮点。

一、演艺世家——赵薇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女演员之一,赵薇的家庭背景也堪称豪门。

她的祖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上将赵尚志,其家族世代从军事家族,几代人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赵薇的父亲是一位企业家,成功创建了自己的工业公司。

二、音乐世家——周杰伦中国流行音乐天王周杰伦来自一个音乐世家。

他的母亲是一位音乐老师,周杰伦从小就接触到音乐,对音乐有着天然的敏感和理解能力。

而他的祖父母也分别都是乐器演奏者,家族中代代都有音乐的天赋和传承。

三、文化世家——张艺谋作为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的执导作品深受全球观众赞赏,他也来自于一个文化世家。

他的祖父母都是书法和文学爱好者,家庭中充满了文化氛围。

从小接受艺术熏陶的张艺谋在成长过程中受益良多,也为他成为优秀导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演艺家族——杨紫和杨幂杨紫和杨幂是中国娱乐圈中备受关注的姐妹花。

她们都来自一个演艺家族,家庭中有着多位拥有出色演艺事业的成员。

她们从小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长大,对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成为了备受瞩目的演员。

五、影视世家——贾玲贾玲是中国知名喜剧演员,她出生在一个影视世家。

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编剧,曾经为中国影视作品贡献了许多经典的剧本。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贾玲从小就对表演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并且逐渐展现出了自己出色的才华。

六、体育世家——姚明姚明是中国篮球界的传奇人物,他来自一个体育世家。

姚明的父亲姚志源是中国篮球界的开创者之一,他是中国篮球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对于中国篮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姚明从小就接受专业的篮球训练,并逐渐成为中国和世界篮球界的巨星。

以上只是中国明星中一部分来自名人世家的故事,他们的家庭背景让他们在娱乐界有着独特的优势。

宗族势力

宗族势力

宗族势力是在中国古代社会逐渐形成的同一父系的封建家族势力。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宗族势力作为一种反动的封建势力被逐步取缔和清除。

但是,从80年代以来,已沉寂多年的宗族势力在我国广大农村又死灰复燃,并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

因此,多视角探寻农村宗族势力抬头的原因,寻求相应的控制对策,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中国是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而这漫长的封建统治,实际上是靠种种宗法关系在维系着的,宗法制是封建社会的基础。

而宗法制又以宗族制为核心。

在封建制度下,统治者以政权控制社会政治,以族权控制社会基础。

宗族是仅次于社会行政组织的社会集团,它作为封建国家的细胞和社会基础,对维护封建秩序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封建统治者历来十分重视宗族制,使宗族成为地方的组织力量,发挥着控制地方的社会功能。

可以说,一部中国封建统治史,就是一部宗法制度发展的历史。

自20世纪初期以来,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宗法制度,到1949年中国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宗法制度作为旧制度的统治基础被彻底摧毁。

在此后的30年间,经过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宗族势力的政治、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又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控制、长期的阶级斗争氛围,尤其是“文革”期间阶级斗争扩大化,使得农村宗族活动趋于消失。

然而,宗法制度毕竟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宗法观念、宗族意识代代相承,已经根深蒂固地沉淀在人们的头脑中,渗入民族文化的骨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

它不可能像有形的宗族文化,如宗族礼仪、族谱、宗祠等那样容易消失,经过长期蛰伏,一旦条件和时机成熟,就会重新凸现,并通过旧有的宗族资源如族谱、旧宗族的骨干人员等,得到发展。

如果说宗法观念是农村宗族势力重新抬头的历史文化渊源的话,那么,自然村落中的聚族而居则是其古今未变的地理环境基础。

我国从古代到近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是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这种经济形式使农民与外部世界长期隔绝,人口迁徙流动极少,同一村落基本是同一祖先。

论宗族势力对基层政权的影响与对策

论宗族势力对基层政权的影响与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农村宗族势力有所抬头。

特别是在农村村民委员会直选中,宗族势力的影响不可忽视。

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要客观评价宗族组织,正确对待宗族组织。

在宏观上,积极发展政治文明和经济,在条件成熟时彻底消灭它,在条件不成熟时,努力改造它。

本文通过对宗族势力的现状描述、产生原因分析,并根据笔者平时积累的一些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给大家作参考。

[关键词]村民自治家族势力影响对策论宗族势力对基层政权的影响与对策张朝富一、宗族势力的表现形式我国宗法制度,起源于奴隶制时代,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延续。

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共产党就认为族权是乡村中束缚农民的四大绳索之一,致力于在农村发动农民自己动手摧毁族权。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更利用执政的优势,进一步摧毁宗法制度残余,把这项工作作为肃清封建主义影响和余毒的大事来抓。

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前,宗法制度在中国可以说是销声匿迹。

但是,作为观念文化出现的宗法观念,则没有也不可能像作为制度文化出现的宗族制度那样容易被摧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开始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对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农村宗族势力及其宗法观念重新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续(修)族谱,恢复宗族规章和组织,重建活动场所。

新中国建立不久,宗族制度曾被当作“封建遗毒”统统予以扫除。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于生产、生活的多种需要,农民对宗族关系也愈益重视,续修族谱,翻修、扩建、重建家族祠堂,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一些地方盛行,笔者所在的瑞安莘塍,每个村的望族基本上都在那时重建了宗祠和族谱。

二是农民的宗族观念的加强与家族活动的恢复。

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的宗族活动几乎灭绝,但是农民内心意识中的家族观、血缘观并未消失,并随着改革以来政治气候的松动、经济形式的变化而复活,特别是在族人的婚丧嫁娶、祭祀祖先、划龙舟等群体活动中,宗族势力表现得活灵活现。

中国家庭发展历史

中国家庭发展历史

中国家庭发展历史一、引言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们生活、繁衍、发展的重要场所。

中国的家庭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许多变迁和变革。

本文将对中国家庭的发展历史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了解中国家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二、古代家庭1.原始家庭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时期,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原始家庭通常由夫妻及其子女组成,夫妻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这种家庭形式体现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互助精神。

2.宗族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族家庭逐渐取代了原始家庭。

宗族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组织,通常由多个家庭组成。

在宗族家庭中,家族成员共同祭祀祖先,共同承担家族责任,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3.封建家庭进入封建社会后,家庭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封建家庭以父权制为核心,强调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观念。

在封建家庭中,父亲拥有绝对的权威,子女必须服从父亲的意愿。

这种家庭形式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家族观念。

三、近现代家庭1.近代家庭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家庭形式开始发生变化。

近代家庭强调夫妻平等、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

同时,女性也开始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工作,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

这种家庭形式体现了近代社会的开放性和进步性。

2.现代家庭进入现代社会后,中国的家庭形式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现代家庭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强调夫妻共同参与家务和育儿。

同时,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此外,现代家庭还注重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方面的发展,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四、当代家庭1.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是当代中国最主要的家庭形式之一。

它由夫妻双方及其子女组成,没有其他亲属或亲属关系比较疏远。

核心家庭的特点是独立、自由和平等。

在核心家庭中,夫妻共同承担家务和育儿责任,子女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这种家庭形式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开放性和进步性。

2.空巢家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空巢家庭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试论中国当代家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试论中国当代家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家族 企 业产 生 于 1 9世 纪 末 , 时 一 些 民 族 当 资 本 家 创 办 民 族 工 业 , 多 采 用 家 族 主 义 形 式 。 中 大
在 18 9 8年 <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私 营 企 业 暂 行 条 中 例> 发 以前 , 家 对 私 营 企 业 没 有 明 确 的 政 策 规 颁 国 定 , 而 它 没 有 合 法 地 位 。 具 私 营 企 业 本 质 的 家 族 因 企业 “ 芽 ” 能混迹 于 或隐形 于 其他 合法 经 济形式 嫩 只 中 , 顶 着 乡镇 集 体 的 帽 子 , 披 上 中 外 合 资 企 业 的 或 或 外 壳 , 破 土 ” 发 , 缓 起 步 , 难 发 展 。 由此 可 见 。 “ 萌 缓 艰 中国 当代家 族企 业 的 产 生 有 它 的 必然 性 , 深深 地 并 烙上 了经 济转 轨的 印迹 。
化 三 改” 后 断 代 , 代 2 之 断 0多 年 后 再 复 兴 的 ; 它
产生 于 中 国传统 计划 经 济 向市场 经 济的转 轨期 。 1 转轨 期 中国 当代 家族 企业 产生 的 必然性 2 0世 纪 7 0年 代 末 , 着 联 产 承 包 家 庭 经 营 体 随 制 的 普 遍 推 广 和 市 场 经 济 的 逐 步 发 育 , 国 家 族 企 中 业 从 被 改 造 、 消 灭 后 再 得 以 复 苏 和 勃 发 。 量 由少 被 数
到 多 . 模 不 断 扩 大 , 业 形 态 E 渐 成 熟 。 发 展 形 规 企 t 且 式 多 种 多 样 。 中 国 当 代 家 族 企 业 产 生 与 计 划 经 济 向
市场 经济 转 轨密 不可 分 。 体 表现 在三 个方 面 : 具 1 1 从 市 场 发 育 看 , 国 当 代 家 族 企 业 具 有 明 显 的 . 中

当代村落家族文化

当代村落家族文化

一、整体上认为村落家族文化与社会发 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 在这一部分内容中,王沪宁认为在中国社会的总变 革中村落家族文化也经历着一个或快或慢的革故鼎 新的过程,村落家族文化,也不是人们可以随心所 欲处置的东西,它是社会形式中的主要部分,它的 未来走向与中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与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辅相成。而历史上关于村落家 族文化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思考表明了村落家族文化 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联。在最后,王沪宁点出 凡是中国面临着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估价和平衡 村落和家族文化都具有根本的意义。这足以证明他 认为村落家族文化与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的观点。
二、革故鼎新的基本点在于如何平衡现代化过 程中村落家族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 作者认为现代化的进程的推进需要村落家族文化的 消解于转型。 • 指出了社会体制与村落家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 社会基层的变革依赖于社会体制的合理化。在当代 中国,乡村内部存在着体制化的秩序与村落家族文 化构建的秩序。改革开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正式的 社会体制,使得村落家族文化得以回复。在社会基 层的秩序、组织功能上,社会体制与家族文化存在 着替代关系。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是社会 的秩序与整合问题,社会体制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 用。因而,体制的选择与创新是社会基层发展的必 要前提。同时,也需要合理利用正在消解中的村落 家族文化的某些潜能。
岳庆平在《家族文化与现代化》中的观点
•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所以家族文 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家族文化对现代化的作用十分复杂,往往因时因地 而异,但从总体上说是一种双重作用,即既有积极 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但主要论述了消极作用,从 道德教育、社会稳定、整体认同、经济互助这四方 面谈了自己的认识。并且针对这些消极影响提出了 一些措施,如改革政治体制、加快经济发展、完善 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保障、注重文化教育、健全基 层组织。 • 提出家族文化与现代化的五点思考,重视村落家 族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摒弃其消极影响,发展 其积极作用。

乡土中国在当代的体现

乡土中国在当代的体现

乡土中国在当代的体现
《乡土中国》一书主要描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治理方式。

虽然这本书是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撰写的,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和理论仍然适用于当代中国。

以下是一些《乡土中国》在当代的体现:
1.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中国农村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即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中心,按照血缘、地缘、亲疏等因素形成不同的层次和圈子。

在当代中国,这种差序格局依然存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社交方式和资源获取方式。

2.家族观念: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强调了中国农村社会中家族的重要性。

家族在当代中国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对个人的命运和前途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3.礼治秩序: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礼治秩序,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礼节和规矩。

在当代中国,虽然法律和规章制度逐渐完善,但在许多方面,人们仍然习惯于遵循传统的礼治秩序。

4.熟人社会: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描述了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关系对于社会交往至关重要。

在当代中国,虽然城市化和社会变迁使得人们的社交方式和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一些地方和群体中,熟人社会的影响仍然存在。

5.乡土文化: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强调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乡土文化特征,即人们对土地和自然的依赖和情感联系。

在当代中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一些传统的乡土文化习俗和仪式逐渐被淡化或消失,但在一些地方和群体中,乡土文化依然保持着较为完整的形态。

总之,《乡土中国》中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对于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和治理方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豪门家族排名

中国豪门家族排名

中国豪门家族排名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致富家族逐渐崛起,成为当时社会的统治者和决策者。

他们通过经商、励志、政治、争霸等方式,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成为中国的豪门家族。

这些家族拥有极高的地位和财富,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力极大,成为一代代的传奇人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一些传统的豪门家族逐渐式微,而一些新兴的家族则崛起。

他们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和努力,逐渐成为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精英和商业巨头。

这些家族以其强大的实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当代中国的重要力量。

在当代中国,有很多值得一提的豪门家族,他们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中国的商业领袖和社会精英。

这些家族不仅拥有巨大的财富和影响力,还对中国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了中国发展的中流砥柱。

以下是一些当代中国的豪门家族排名:1. 世纪联华集团家族世纪联华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拥有庞大的商业帝国和强大的金融实力。

该家族通过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成为了当代中国的商业巨头。

2. 华润集团家族华润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拥有庞大的商业帝国和影响力。

该家族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和才华,跻身中国商界的顶端,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3. 阿里巴巴家族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其创始人马云是中国商界的传奇人物。

该家族凭借着对互联网的深刻理解和敏锐的商业嗅觉,成功打造了阿里巴巴这一互联网帝国,成为了中国商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4. 联想集团家族联想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拥有庞大的商业帝国和影响力。

该家族通过不断创新和开拓,成功打造了联想这一国际知名品牌,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领军人物。

5. 万达集团家族万达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地产开发商之一,拥有庞大的商业帝国和影响力。

该家族通过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范围,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以上是一些当代中国的豪门家族排名,这些家族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和才华,成为了中国的商业领袖和社会精英。

当代中国农村家族关系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

当代中国农村家族关系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

当代中国农村家族关系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作者:沈洋来源:《三峡论坛·三峡文学》 2014年第6期沈洋(壳牌中国勘探与生产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50001)摘要:随着城乡人口结构和食品消费结构的持续变化,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契机,这使得产业合作化经营模式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农业产业的合作经营需要解决集体非理性导致的合作难的困境。

对此,传统的家族关系的信任基础与当代家族关系中的理性化和功利化取向,将有利于合作组织的形成,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环境,增强合作化的生命力,进而强化产业化扶贫的减贫效益。

关键词:家族关系;农村产业;减贫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4)06-0089-06近年来,我国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契机。

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农村和农业从业人口大幅度减少,城乡人口分布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2011 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这极大地提高了全国农产品的总需求量。

2009 年,592 个扶贫重点县第一产业劳动力构成下降到76.7%(2002 年为84.7%)[1],每个农业从业者的平均生产效率较之以前有了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食品消费结构的持续变化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2002 年到2009 年7 年间,扶贫重点县人均粮食、蔬菜、水果、肉类食品出售率分别从 24.0%、28.3%、62.5%、45.3%上升到35.2%、41.5%、77.7%、67.9%;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从1032 元增加到2189.5 元,实际增加金额1157.5 元,增幅达112.2%。

[2]目前在一些农业产业发展较好的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已经成为很多家庭或每个农业从业者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然而,市场经济的高风险与高收益相伴而生,巨大的竞争压力使得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走合作化道路成为越来越迫切的需要。

家族主义与现代社会治理的关系

家族主义与现代社会治理的关系

家族主义与现代社会治理的关系摘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是家庭的联合,家族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关键,家族主义所具有的行政功能和司法功能在维护传统社会秩序方面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法律一直承认并保护着家长和族长的一些权力。

近代以来,传统家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在现代社会治理模式下,如何对家族主义取利去弊,将其合理规范地纳入到基层社会治理中,使其成为当代农村治理的有效方式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父权;家族;秩序;治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与国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传统社会中的“家”在结构上属于依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以家庭为单位形成的家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拥有广泛的社会职能。

家族主义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起点,也是中国古代法律的重要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是家庭的联合,家族的稳定影响着社会安定。

一、家族主义在传统社会中的体现在古代社会中,家族常表现为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若干世代聚居在某一区域,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结合成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

中国的家族是父权家长制的,父祖是统治的首脑,一切权力都集中在他的手中,家庭中所有人口都在他的权力之下,包括惩戒权、经济权、法律权以及对子女婚姻状况的决定权等。

可以说,在传统社会中,父或家长为一家之主,他的意思即命令,全家人口皆在其绝对的统治之下。

家族是家庭的综合体,族长是管理全族事务的最高首领,拥有相当大的权力:第一,主持祭祀典礼之权。

由于大多数宗族未立宗子,因此族长通常为祭祀典礼的主祭人;第二,主管族产之权。

通过主管族产,可以攫取许多经济利益,利用族产收入又可进一步约束控制族人,维持自己的特权地位,使族长能够拥有实现族权的物质基础。

第三,对族人的教化和惩戒之权。

族长可以利用祭祀、团拜、续谱等仪式以及其他场合向族人宣扬封建道德,族人必须听从教诲。

第四,处理族中的各类纠纷,享有调停争端之权。

二、家族主义的近现代变迁(一)传统家庭的变迁中国传统家庭在构建和存在过程中大概呈现出这几个特征:第一,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家庭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其可以延着亲属插叙向外扩大。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2:概念与观点:理解〈乡土中国〉核心概念,把握作者观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2:概念与观点:理解〈乡土中国〉核心概念,把握作者观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2:概念与观点:理解〈乡土中国〉核心概念,把握作者观点》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概念与观点:理解《乡土中国》核心概念,把握作者观点【专题解释】用一组从具体社会生活里提炼出的概念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是《乡土中国》的特色,也是我们解读这本社会学著作的钥匙。

本专题通过理解《乡土中国》的核心概念来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预习任务】1.你能否从每章中圈出1—3个核心概念?可重点关注目录和每章的开头、结尾。

2.这些核心概念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进行了分析与解剖,你能用所提取的核心概念来表述每一章的观点吗?3.重点研读《差序格局》和《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理解“差序格局”的内涵。

找出文中的相关比喻,比较“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括“差序格局”的特点。

【学习任务】任务一引话题,明方向1.由一个故事引入。

郄(qiè)家在村里有两大支(房),其中一支(房)在村里一直掌握领导权。

60年代这一房的郄老三当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这个村是移民村,土地少,如果只靠种地根本养活不了全村百姓。

农村开始搞承包制时郄老三和他的四个儿子集资办了一个工厂。

后来一位曾在县法院当过干部,而且有城市户口的女子下嫁到郄家当了他的四儿媳,她的父亲在县农行负责贷款业务,而她哥哥是搞外贸的,这些资源对郄家非常重要。

但是不久发生了一件事情,四儿子另有所爱,提出要与四儿媳离婚,郄家觉得这件事很丢面子,马上召开家族会议(他们称为“议事会”),大家一致认为坚决不能让这两个人离婚。

因为郄家离不开四儿媳所带来的资源。

他们“硬”是把厂子的法人代表转为四儿媳。

——引自杨善华《当代中国的家族势力》这一事实反映了“家族”的什么性质?你能用《家族》这一章里的一个概念来概括吗?事业社群。

家族不限于生育功能,是个事业组织,当危及到家族利益时,家族里便会有人出来干预。

2.什么是概念?“事业社群”是概括乡土社会中家族性质的一个概念,用概念概括社会现象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当代中国家族势力

当代中国家族势力

当代中国家族势力杨善华中国家族问题包含了很多内容,今天我就此问题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首先从家族的定义说起。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曾把家族理解为家的扩大,即最初有一个祖先,这个祖先一般是男性(除云南和四川交界处的一个县里的摩梭人实行母系家庭制度外,中国大多数地区都实行父系的家庭制度)。

这个祖先生了儿子,代代往下传,传至玄孙(共五代),按中国人的说法称作“五服”即“同高祖”。

《三字经>里讲“高曾祖,……至玄曾”即上下各推四代。

一般而言,中国农村的家族是指按男系血缘关系的原则,以家庭为基础组合而成的一个世系。

血缘关系上比较近的是“五服”、“同高祖”,因此家族规模较小,当然也有更大的。

中国南北方的家族区别很大,因为南方长期以来未经重大战乱,人口流动相对较小,世系可以在一个封闭的地域里长期地传下来。

前几年出过一本书《千古一村》,介绍的是江西流坑村。

该村所有人都姓董,据说是董仲舒的后代,这一族在宋朝出过不少进士、状元和有功名、做大官的人,传至今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还保留了很多宋代的房子。

这种情况在北方几乎见不到,华北农村(尤其是河北农村)由于历史上的移民的原则很少有因世居形成的单姓村(山西是一个例外,它因为受战乱影响相对较小,故不仅有单姓村存在,而且还有类似南方农村的家族活动)。

家族是世系传下来的,个人还有“我是家族中的人”这样一种认同感,很多人都有归根思想,所以要寻自己的根。

譬如中国的一大姓“张”,其祖先可上溯至黄帝。

所以姓张的人很自豪,说自己是黄帝的子孙。

中国还有三个大姓是孔、孟、曾,这三个家族的成员对家族的认同感很强烈,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家族很显赫,很值得引以为荣。

另外,家族得以长期存在的条件之一是其至少在一个地方有几百年的历史,如甘肃庆阳从一个始迁祖(即迁到当地的第一个祖先)开始形成了完整的孔氏家族,这一族与山东曲阜的孔氏以孔子为共同的祖先,同为孔家人。

关于家族的定义是存在分歧的。

关于肖氏家族的来历与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肖氏家族的来历与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肖氏家族的来历与现状的研究报告引言:
肖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关注的家族,其成员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肖氏家族的来历、历史地位以及现今的状况,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个家族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

一、肖氏家族的历史背景
1. 肖氏家族的起源
据史书记载,肖氏家族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秦朝,其祖先肖万年是秦朝宰相,因而肖氏家族得以兴起。

出于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的肖万年成为家族的根基,为后世子孙树立了榜样。

2. 肖氏家族的兴盛和衰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肖氏家族逐渐扩展其影响力,并以商业贸易为主要业务领域。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肖氏家族的成员担任过各种重要职位,如官员、商人和学者等。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家族内部矛盾的出现,肖氏家族的势力逐渐衰落。

二、肖氏家族的政治影响力
1. 肖氏家族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
肖氏家族在历史上曾拥有丰厚的政治资源,家族成员多次出任
重要职位,为国家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成员在朝廷内外
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2. 肖氏家族的政治影响力现状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肖氏家族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减弱。

现今,肖氏家族的成员在政治领域的参与较少,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社会
声望和影响力。

三、肖氏家族的经济贡献
1. 肖氏家族的商业实力
肖氏家族长期以来在商业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其成员在各个行
业中运营着多家企业和商铺。

肖氏家族的商业贡献为经济发展带来
了积极影响,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2. 肖氏家族的慈善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家族势力杨善华中国家族问题包含了很多内容,今天我就此问题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首先从家族的定义说起。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曾把家族理解为家的扩大,即最初有一个祖先,这个祖先一般是男性(除云南和四川交界处的一个县里的摩梭人实行母系家庭制度外,中国大多数地区都实行父系的家庭制度)。

这个祖先生了儿子,代代往下传,传至玄孙(共五代),按中国人的说法称作“五服”即“同高祖”。

《三字经>里讲“高曾祖,……至玄曾”即上下各推四代。

一般而言,中国农村的家族是指按男系血缘关系的原则,以家庭为基础组合而成的一个世系。

血缘关系上比较近的是“五服”、“同高祖”,因此家族规模较小,当然也有更大的。

中国南北方的家族区别很大,因为南方长期以来未经重大战乱,人口流动相对较小,世系可以在一个封闭的地域里长期地传下来。

前几年出过一本书《千古一村》,介绍的是江西流坑村。

该村所有人都姓董,据说是董仲舒的后代,这一族在宋朝出过不少进士、状元和有功名、做大官的人,传至今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还保留了很多宋代的房子。

这种情况在北方几乎见不到,华北农村(尤其是河北农村)由于历史上的移民的原则很少有因世居形成的单姓村(山西是一个例外,它因为受战乱影响相对较小,故不仅有单姓村存在,而且还有类似南方农村的家族活动)。

家族是世系传下来的,个人还有“我是家族中的人”这样一种认同感,很多人都有归根思想,所以要寻自己的根。

譬如中国的一大姓“张”,其祖先可上溯至黄帝。

所以姓张的人很自豪,说自己是黄帝的子孙。

中国还有三个大姓是孔、孟、曾,这三个家族的成员对家族的认同感很强烈,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家族很显赫,很值得引以为荣。

另外,家族得以长期存在的条件之一是其至少在一个地方有几百年的历史,如甘肃庆阳从一个始迁祖(即迁到当地的第一个祖先)开始形成了完整的孔氏家族,这一族与山东曲阜的孔氏以孔子为共同的祖先,同为孔家人。

关于家族的定义是存在分歧的。

有的人把家族称作“宗族”,冯尔康教授在《中国宗族社会》中提出家族即为宗族,两者是一回事。

而以钱杭等为代表的另一些学者则坚持使用“宗族”这一概念来特指南方农村中按男性血缘世系聚族而居及按宗法规范结合而成的特殊社会组织。

“外显特征”是持此观念的人所着重关注的。

家族的外显形态是族谱、祠堂和族产。

但是,按现在中国的家族来看,南方很多家族肯定具备两个条件:族谱和祠堂,但族产则不具备。

因为族产中最重要的是土地,土地已归集体所有。

现在我们基本上倾向于把家族和宗族看成是一回事。

80年代之后宗(家)族有很大变化,很多原不属于宗(家)族的人也被接纳为其中的成员。

这个变化主要来自姻亲的介入,“家族既包括血缘的父族,也包括了以姻缘为主的母族和妻族”,这是岳庆平先生在“家族文化与现代化”一文中指出的。

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家族包容姻亲无疑是80年代以来的一个新变化,也是—个事实。

另外,南方很多地方还认“宗亲会”,用俗话来讲即所谓“五百年前是一家”。

如福建姓林的人很多,这些人组成了一个“宗亲会”,所有姓林的人都可以加入。

这种形式在南方普遍存在,且入会的人之间不一定有血缘联系。

对于家族,我个人并不强调其外显特征,而更强调世系和认同,因为这两点可能对于中国南北农村是共同的。

而南北方在家族活动方式、组织形态和外显特征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

接下来我谈谈家族的演变过程。

中国的家族制度从西周创立宗法制度并分封诸侯开始算起,已经存在了数千年。

最初家族的范围很窄,从周朝到宋朝以前,家族基本上仅限于在帝王及贵族里通行,平民是没有家族的。

这种情况与祖先崇拜有关,统治阶级严格规定了什么样的人可以祭到第几代的祖先,老百姓只祭到祖父这一代,不能设家庙,至多只能在家里供个牌位;高层的贵族则可设家庙,可以祭到始迁祖或最早的祖先,这作为一个特权传承下来,但在五代十国大战乱之时,原来的豪门大族遭到很严重的打击,如晋朝两大族——王族和谢族统统都消亡了。

宋朝的范仲淹认为在民间设一种组织有利于维护统治,所以他提倡家族。

他在苏州建—个义庄,专门救济族内穷人,以把族人凝聚起来。

自宋以后的家族出现平民化的趋势,至明清两代家族已成为乡村地方自治的基础和前提,成为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必经中介。

家族已变成一种基本的社会结构,当时地方官只管到县一级,县以下则基本上通过家族来自治,这就是明清两代政府很依靠家族的原因。

但从另一方面讲,统治阶级对家族一直存有戒心,因为家族若形成一股势力便会对抗朝廷。

所以明清两代一旦有家族间的械斗,政府必坚决镇压无疑。

当时家族很兴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举制的实行。

读书考到功名后成为举人,举人在地方的身份则变成士绅。

一般而言士绅是家族的领袖和精英。

自清末起,农村中的家族开始衰落。

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所谓“大学生”不能再以明确的身份担当家族里的事务;士绅阶层被断绝了科举仕进之路。

而士绅阶层作为家族的代表和管理者本来是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官僚阶层联系在一起的,加之皇权作为一种权威的象征符号曾是士绅实施家族之治的强大后盾,皇权被推翻后士绅不再具有像过去那样的统治权威,由此而来的便是原来作为中央政府和家族之间桥梁的士绅阶层的普遍衰落。

再者,家族制度的牢固性在于父系血缘联系的持久或强化,这在一个封闭的社会里比较容易做到。

然而,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了近代工商城市的发展。

这种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流动的机会。

大批农村劳动力和知识分子进入城市谋生和接受教育,势必要淡化他们和家族的联系。

尤其是一大批乡村精英入城后,农村老家只留下为数甚少的乡村精英,在这些人死后,整个家族就因无人管理而衰败。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农村家族远不如明清时代那样兴旺,但是也没有彻底衰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导致了家族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化。

家族被认为是封建制度与文化的具体表现和带有封建色彩的组织,政府对农村中的家族进行取缔,家族制度的合法性被彻底剥夺。

政府在具体实施时是分步进行的:土改时没收作为族产的族田,斗倒属于地主阶级的族内领袖(如族长),同时剥夺了原来家族所具有的一些行政和司法的权力,但是族里的一些活动如祭祖、上坟并没有完全被禁止。

合作化及随后的公社化解决了土地公有问题,宗祠也就成了公共财产,可由集体来处置。

集体生产也限制了农民个人的行动自由,农民都被纳入了一种行政组织(生产队),族人共同祭祖的观念逐渐淡化。

在公社化以后的移风易俗运动中,与家族文化有关的礼仪和规范也被简化或被革除。

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则统统作为“四旧”被铲除。

这时,家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从外表上看确实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与这一制度相联系的家族观念与网络仍隐蔽存在。

好比在除草时只铲掉了地面上的一层草而未除掉地下深埋着的根。

家族最深层的基础在于血缘,无论怎样血缘关系是无法割断的。

农村中的行辈分得很清楚,农民对于彼此的称谓是一清二楚的,这种称谓本身隐含了他们对家族的一种认同,这为80年代以来家族的勃兴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我认为1949年以后中国的村级行政上存在“自由政治空间”,至少村干部这一级可以相对自由表达自己意志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个空间自建国以来一直存在,只不过可大可小,尤其在1958年刮共产风时这个空间很小。

但即使在这种国家控制很严的情况下老百姓还有“瞒产私分”的办法,他们明白粮食被国家征购之后自己可能会挨饿,所以低报粮食产量、隐埋粮食。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农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现实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存在某种不一致,因此他们在很多事情上要想出对策来对付国家政策。

这也就是“自由政治空间”的问题。

这个问题同样反映在家族方面。

即使在国家对基层控制最严的60、70年代,家族作为一种社会群体仍构成农村社会的基础。

这就使很多地区的党的基层领导(县和公社的领导)都有意无意地在安排生产大队这一级领导班子时注意到村中各个姓氏之间的平衡。

而生产队长派活时,总想把又轻又干净的活派给与自己关系近的人。

因此,家族利益和宗族行为始终存在,家族意识渗透到农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是与别人的说法不太一致的地方,很多人认为80年代以来家族出现重建或复兴,我们认为不能称之为重建或复兴,只不过是过去深埋在地下的家族之根上长出了新苗。

我所谈的第三个问题是家族研究的社会学视角。

最早进行家族研究的是历史学和人类学。

国内马克思主义史学约从60年代开始研究家族和封建社会阶级结构的关系,及其对封建统治的影响和作用。

人类学家莫里斯.弗里德曼进行了华南的家族研究。

他从未做过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只是根据他所找到的资料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中国家族的完整形态主要在华南、福建一带,那里的家族之所以兴旺是与边疆、水利、稻作经济等基本条件有关。

后来美国的一位人类学家用有关台湾的资料推翻了弗里德曼的结论,他指出台湾与福建的基本条件虽然一样,但在台湾主要依靠邻里之间的互助而非家族。

虽然弗里德曼的结论被否定了,但他对中国华南家族的研究专著被公认为研究家族者必读的文献。

我们在进行家族研究时,发现以前的人类学研究最关心的是家族的外显形态,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外显形态,是不是就等于没有了家族活动呢?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80年代开始我们对中国做了多年的调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农村远远不能称作是一个同质性很高的社会。

中国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化非常大,南方的情况肯定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的情况。

我们在河北P县选点做调查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希望通过此研究在家族研究方面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这个领域便是社会学视角下的家族的研究o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河北P县那个点。

该村很有意思,姓“郄”(qie四声)的户数占全村一半,而姓这—个姓的人全中国只有几千个。

这个家族在该村已相当稳定地掌权达三十多年之久,但是却不像南方家族那样具备家族的外显形态,这个家族没有族谱、族长、族产、祠堂,从表面上看,只能将之称作一个共同体。

但是村民认识到了家族网络的存在。

我们曾访问过村中一位姓郭的老人,他略有文化,属于衬里的文化精英。

他自称在村中是“少数民族”,还讲了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

年轻时他本可以人党,但当时在大队当党支部副书记的一位郄家的人劝他不要入党,并说就算是他人了党当了干部也管不了村里的事,他觉得这话有道理,所以就没有入党。

这说明从他的观念上看,他能清楚地认识到家族边界的存在。

这个村里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这就涉及到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事件”。

按照北大社会学系孙立平老师的说法,有事才有人,有人才看得见背后的关系,平时谁跟谁好或谁跟谁不好是看不出来的,但一到有事的时候便显现出来了。

事件的背后便有家族的网络,一会儿我还会具体讲到事件。

我所说的社会学视角,便是指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家族。

因为过去的人类学研究重视的是家族的外显形态和像祭祖这样很明显的家族行为。

我们则认为中国农村家庭组织、家庭意识与家族活动固然会体现在家族仪式、家族象征符号(如族谱、祠堂等)及制度规范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是活生生的东西,流淌、浮现、改变于农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