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及反 思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反思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反思《荷塘月色》课堂实录教学时刻: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了解作者内心“不安静”的缘故及揣摩末几段作者联想的用意。
)主题:揣摩文章主体部分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形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播放《荷塘月色》Flash影片片头: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高悬,静静的荷塘中,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伴着轻柔的音乐,从一片荷叶中探出头来,慢慢绽放。
从盛开的荷花花蕊中现出《荷塘月色》的文题及作者。
)师:看到我设计的篇头了吗?看到花儿盛开,心情如何样?生:专门好!师:有一个成语是形容人专门快乐的,与花开有关,是什么?生:(笑答)心花怒放。
师:花儿开放是写什么?生:写景。
师:你们看到花儿开放,专门快乐是写什么?生:写情。
师:写景是为了什么?生:抒情。
师:(导出本课主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大伙儿请看文章标题,什么缘故标题是荷塘、月色,单写荷塘或单写月色不行吗?生:(思索)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剧场去看一看,那儿的舞台去看一看,那儿的舞台是什么?(指标题暗示)生:(小声)荷塘。
师:舞台的灯光是什么?生:(大声)月光。
师:舞台上没有灯光行不行?什么缘故?生:(确信地)不行,看不清表演。
师:要是只有灯光,没有舞台和表演行吗?生:(摇头)更不行!师:因此荷塘和月色不可分开。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塘上的月色。
师:好!上一节课我们差不多理清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这节课我们进入文章的主体部分:第四第五第六段。
师:大伙儿听我范读一下四到六段,用心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情感。
(播发Flash影片展现荷塘月色不断变幻的美景,师相伴音乐范读,声情并茂;生美美地看,美美地听)师:景色美不美?生:(由衷地)美!师:什么美?什么缘故美?(多媒体展现问题:1、作者描写了哪些荷塘风物?)师:我们第一看看第四段都有哪些演员上台?生:(学生七嘴八舌)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教育教学中还需要注重评估与反馈,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水平。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精选篇1)第二课时重点:1、展示作者的散文意境美;2、品味华美的技法内容:1、回顾上节内容。
月光下的荷塘细腻而静美(比喻,拟人)2、导入本节内容。
我们会熟悉这样的场景:炎阳下,割麦的农民口渴会大口大口地喝水,那是在——喝水;再如,在老舍的笔下,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口渴时,象骡马一样大灌一通。
等等情形,是喝水,好听一点是——豪饮。
再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等金陵十二钗的用小盖碗小口小口地喝水,是什么,那是——品。
阅读散文,尤其是朱自清的散文,再尤其是象这样的散文,只能象林黛玉喝水那样细细地品,,才能解其高妙之境,才能了解大师的文字魅力。
3、这里我们就来继续欣赏大师的散文的优美。
①荷塘上的月色a、月光——流水(照下来与水流下来相似)叶子和花——轻纱的梦(朦胧、恬静、柔美:特殊——具体→抽象)黑影——鬼(黑,不可捉摸)光与影——名曲(和谐、悠扬)b、灵动的词语:泻——照(写出了接受月光的饱和)浮——升(写出了雾的轻盈,还带出了质地)画——落(写出了无工而工——工巧)c、月光是本段的重点(上段是写荷塘):柔和、静美,让不安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宁静。
② 荷塘的四周:课外小引: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和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苏轼此诗说明理解是需要联系的。
因此,作者写荷塘,不能仅仅写荷塘急、月色,四周也应该写到。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层次感,错落有致,还有绘图美。
比“周围都是树”要好得多;特为——“树”有人情味→“和谐”;树色——烟雾(迷茫、朦胧);丰姿——美好姿态;灯光——瞌睡人的眼(昏暗、没有精神——拟人)蝉声和蛙声——以动写静;不过,作者有点根深蒂固的“不宁静”时常袭上心头。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精选16篇)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精选16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篇1教学目标:1.品尝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2.体会简单的思想感情教学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下简称师):同学们好,今日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板书篇目、)朱自清先生曾经很自信地说,他有一种奇妙的本事,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觉和制造令人“惊异”的美。
荷塘,平凡吧;月色,一般吧。
要从其中制造令人惊异的美,真让人难以置信。
我们就渐渐观赏吧。
二、诵读感知师:首先,我朗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在听准字音的基础上,感受文本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掌声)师: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说一说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主要写了观赏月下荷塘美景的过程以及之后的一些感受。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还抒发了他的情感。
师:非常好,不仅有眼前之景,还有胸中之情。
师: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些段落集中写了“荷塘月色”。
生:四、五、六自然段。
师:你觉得哪些段落写了荷塘?哪些段落写了月色呢?生:第四段、六段写荷塘,第五段写月色。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是写的荷塘,没有写月色。
师:题目为什么叫“荷塘月色”呢?生:月色无形无声,很难把握。
所以借助荷塘来写。
师:侧面描写,这才是高超的地方。
第四段只写了荷塘,第五段只写了月色吗?生:(恍然)都是既有荷塘,又有月色。
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才更加丰富。
三、品尝语言(主要是四、五两段,诵读贯穿整个环节)第一部分:鉴赏四、五段,让同学自由发觉鉴赏点,老师适当引导。
师:下面我们一起查找“惊异”之美。
先鉴赏第四段。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留意读准字音、停顿,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
生:(有感情地读)师:同学们说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众生:挺好。
师:不错,这位同学开了个好头。
下面同学们认真阅读文本勾画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
预备好了请举手。
(给同学二三分钟思索时间)生:我觉得“层层的叶子中间……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非常好。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体会荷塘月色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学习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景物的方法。
(3)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和修辞手法。
1.3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讨论,提高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学习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景物的方法。
(5)讨论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荷塘月色的优美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也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景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较弱。
针对这些问题,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导,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荷塘月色》是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的一篇散文,以荷塘之美、月色之美渲染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无敌的心境。
本文以繁琐之言书写出寓有深意之景,凸现主题与形象的一致。
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教学反思,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中,应该更具针对性地选择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文学作品。
《荷塘月色》描述了自然景色之美,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显得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和感受到其中的内涵。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内容更加生动有趣的作品,如有明确情节和角色的小说或短篇故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并加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意义。
《荷塘月色》中的描写极为美丽,但是学生可能只会停留在表面上的赏析,缺乏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挖掘。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课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手段,呈现更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
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文学作品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和艺术鉴赏能力。
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后独立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并积极参与课外读书活动,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此外,在教学中,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
《荷塘月色》描绘了一种宁静、祥和的境界,呼唤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美好。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背后的情感内涵、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将美丽的景色与内心的愉悦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荷塘月色》的教学反思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以及情感教育的强化等方面。
通过对教学的反思和改进,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欣赏艺术之美,并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背景,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加强诵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散文语言。
情感与态度: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教学重点】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教学难点】分析散文写作的手法,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掌握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方法】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个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重点学习课文第4、5段,赏析景物描写,学习运用各种修辞格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揣摩词语。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在我国的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在极为贫困的情况下,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愿饿死,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
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先生不仅有铁骨,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饱含柔情,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二、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年),字佩弦,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篇1《荷塘月色》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荷塘月色》教案板块分析:“一花一世界”板块的重点是——感受写景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写景美文。
围绕“荷塘”“月色”创造意境,抒发情感。
此文上过多遍了,在新课程引导下,还用老办法来教?我比较赞同从诗歌鉴赏中学到的“意境美”出发,重点在学生的个体感受与体验上,在朗读的基础上梳理由哪些“意(情)”构成了哪些“境(景)”。
在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由此体会,写景散文的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主题。
我不主张老教材上对“颇不宁静”的统一解读,把“憎恶黑暗现实”当作唯一答案,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有自己内心烦闷与家庭情况,在主题探讨活动中可让学生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理解这哀愁背后一个知识分子的迷茫彷徨和爱国良知。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
通过美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
2.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通过具体的鉴赏活动,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3.通过主题的多元解读,理解作者矛盾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第四专题有哪几篇课文? 归类后明确学习的重点《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鉴赏写景散文的意境美《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鉴赏写人散文的细节美《祝福》《边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与环境美《林黛玉进贾府》——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2、同学介绍对朱自清的了解,老师总结4、抽查学生朗读《导、析、练》上的字词与解释。
5、学生朗读:要求第一步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提示: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
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荷塘”、“月色”、“静谧”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荷塘月色》的文本。
(2)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准备黑板和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荷塘月色的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课文,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生词与短语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朗读并解释其含义。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生词和短语造句,展示对知识的理解。
4.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5. 小组合作:(1)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的场景,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1)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场景,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请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练习。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
(3)学会通过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自然美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荷塘月色》的阅读与理解。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体会作者的热爱之情。
(3)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
(3)如何将自己的感受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如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热爱之情。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练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荷塘月色的现场写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自然景物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掌握程度如何?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改进?4.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如何,是否存在困难?5.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
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分析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荷塘月色的技巧。
1.3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情感表达。
(2)如何使学生掌握并运用类似的描绘方法。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1.5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描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Step 2:自主学习,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Step 3:分析讨论,探究文章特色。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教师进行指导。
Step 4:实例分析,掌握描绘方法。
教师选取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类似的描绘方法。
Step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对文章的结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有了深入的理解。
学生能够运用类似的描绘方法进行创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2 教学亮点:(1)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3 教学不足: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仍有部分学生较为被动。
今后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2.4 改进措施:(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环节。
(2)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度。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课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课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引言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文《荷塘月色》的教学有了一些反思和总结。
本文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和自我反思,从教学准备、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准备在教学准备阶段,老师需要对学生的年级、文化背景以及对于《荷塘月色》的理解程度进行了解和分析,为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基础。
1. 了解学生背景在进行文本教学之前,老师需要调查学生对于《荷塘月色》的了解程度。
这可以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小组讨论或课前热身活动等方式来获得。
这些了解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预测和解决学生在课堂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2. 教学材料准备教学材料的准备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教学准备阶段,老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材和辅助教具,确保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对于《荷塘月色》这篇课文,老师可以准备课文原文、相关背景资料、课堂讲解PPT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3. 设计教学目标在教学准备阶段,老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例如,通过学习《荷塘月色》,学生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掌握文言古文的阅读技巧等。
教学目标明确后,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1.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可以使用PPT播放课文的重点内容、插图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同时,可以利用录音、视频等方式呈现课文朗读,加深学生对于语音语调的理解。
2. 分组讨论和互动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
通过讨论与合作,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和补充,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同时,老师可以适时提问、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情境和角色,老师可以安排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的活动。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能理解并感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教学内容:1.诗歌《荷塘月色》的内容解读。
2.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3.诗歌的韵律和音韵。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有关荷塘的生活场景,唤起学生对于荷塘的印象和感受。
第二步:诗歌欣赏让学生听读诗歌《荷塘月色》,在欣赏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步:诗歌解读1.向学生介绍诗歌的作者和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2.解读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诗歌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音韵。
第五步:诗歌翻译将诗歌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同时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运用能力。
第六步:诗歌赏析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诗歌赏析,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七步:总结对诗歌的解读和赏析进行总结,让学生对于《荷塘月色》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二、教学反思在本次《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全面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并且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和审美鉴赏水平。
首先,在导入部分,我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有关荷塘的场景,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在诗歌欣赏环节,我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听读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中的美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朗读和翻译中,我提供了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诗歌中,通过朗读和翻译,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韵律和音韵,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在诗歌赏析环节,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诗歌赏析,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内容,描绘荷塘月色的景象。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用的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
(2)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 写一篇关于珍惜美好时光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
(3)学生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意识。
2. 教学改进:(1)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2)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分析并掌握作者运用的一系列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了解文章背景,理解“荷塘月色”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培养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分析并掌握作者运用的描写手法。
(3)了解文章背景,理解“荷塘月色”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分析作者运用的一系列描写手法。
(2)理解“荷塘月色”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运用的一系列描写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荷塘月色。
(2)分享自己的描绘,感受美好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 分析并总结作者运用的描写手法。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心中的荷塘月色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合作探讨环节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3)课后作业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2. 反思教学方法:(1)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2)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是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3.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
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
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说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3.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出示课件)(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
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实录(附反思)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实录(附反思)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实录(附反思)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散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鉴赏的佳作上一节课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文章结构做了一个简单介绍和梳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鉴赏一下作者笔下的美景--荷塘月色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本文真正描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段文字?好!那我们今天就先来研读本文的第4、5、6自然段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三段朗读一遍,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三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景色?大部分同学都读完了,我请同学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嗯,归纳得很好,简洁,准确:第4段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第5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第6段写的是“荷塘四面的景物”板书: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景物下面我请一位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同学为大家把第4、5、6自然段朗读一遍读的时候请注意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尽可能地读出的情感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从大家的掌声中可以知道大家的赞许之情,这位同学朗读得的确很好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这位同学朗读的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把这三段一起来朗读一遍大家读得也很好!这三段文字的确让人非常愿意去美美地朗读一番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之美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研究的重点现在我请大家来好好讨论研究这样三个问题:① 这三段文字分别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② 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③ 这些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好,我们请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你来(分别板书每段所写的景物)生:第4段主要是抓住:叶、花、香和流水第5段主要是抓住月光、雾、云和影第6段主要写的是树、远山、灯光、蝉声和蛙声师: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第二个讨论题谁来回答?对,这三段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板书:比喻拟人还有呢?还运用了映衬的手法师:嗯,还运用了映衬,也就是对比的手法,请你举例说明哦?你说“所有景物的互相映衬,才构成了一幅荷塘月色图”这样解释“映衬”的手法可以吗?不错,作者在这里面的确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板书:映衬),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譬如: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是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再譬如:荷塘四面的景物对“荷塘月色”也有映衬作用,使得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除此之外,谁还找到了其他手法呢?请举手回答! 没有了吗?那么我提个问题:如果将荷香在一副图画中画出来,你会怎么画呢?哦,有的同学说画几只蜜蜂或蝴蝶就可以了,不错,是个主意那“蝉声”和“蛙声”恐怕画不出来吧!更何况文中还有那“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还有那“笼着轻纱的梦”等等,这些都是画不出来的那我们看作者是怎么用文字“画”出荷香的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同学们请注意,这里面作者运用了一种手法叫“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一种感觉转化、迁移为另一种感觉,例如把嗅觉转化为听觉,或者把视觉转化为听觉,等等文中还有一个句子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请把它找出来(板书:通感)是哪一句呢?第五段中“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好!如此看来,第4、5、6自然段之所以写得十分美妙动人,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映衬和通感等艺术手法在这些艺术手法中,我们最为熟悉的是比喻和拟人比喻主要是借助不同类事物的相似点,来把描写对象某种特征更加生动地更加形象化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拟人主要是赋予描写对象以人的某种特征或情感,从而把描写对象写得活灵活现,摇曳多姿,妙趣横生映衬的作用我在前面提起过,还记得吗?那就是为了使不同的描写对象彼此辉映,融为一体,使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那么,“通感”又有什么表达作用呢?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哦?这位同学说的非常专业,他刚刚提到了一个词“意象叠加”,他说是作者是要把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意象叠加到描写对象上来,来表达一种似乎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在此,我八卦一下,请问:如此专业的分析,你是自己感悟琢磨出来的,还是参看了相关的材料呢?两者都有啊,说得好,我们就是既要去多看一些学习资料,也要多去独立思考琢磨请大家为他“既看了,也琢磨了”而鼓掌!这是通感的一个作用,还有其他的作用吗,谁还能说一下?嗯,你说能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更好地领会语句的美好意境,那我们一起具体的来鉴赏一下这两个运用通感的句子:第一个句子是把嗅觉转化成了听觉“缕缕清香”在微风的吹拂下,时断时续,若有似无,就如同“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给人以无限的飘渺和神秘的遐想第二个句子是把视觉转化成了听觉月光和树影无比巧妙的搭配,仿佛变成了旋律和谐的“名曲”,在那静谧朦胧的夜里,不禁使人联想起那些美妙的小夜曲,给人以无限的温馨和幽雅的美感我们常说“学以致用”,那么通过对通感含义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学习,你们可以试着说出几个运用通感的句子吗?生:坐着小皮艇在激流里漂流,仿佛在激越的爵士乐中飞翔生: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生:她咯咯笑起来,笑声很甜师:好,三位同学写得都还不错,时间关系,同学们课后再去互相交流师:同学们请注意,我们要想真正把景物写活,写生动,写得更有感染力,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很好地学习和借鉴本文第4、5、6自然段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景色景物手法作用4:月光下的荷塘:…… 比喻、拟人……5:荷塘上的月色:映衬、通感6:荷塘四面的景物:附教学反思:一、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理念设计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理念是《课标》和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教学实录很好地实践了这一基本理念《荷塘月色》的第4、5、6自然段是文章语文“知识和能力”教学的重点所在,而文章到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则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宏观设计上,本教学实录首先是用重锤敲打教学的重难点,用了全部教学时间的近八分之七,以强化“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上,本着“必修课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的原则,通过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通过对描写对象、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反复鉴赏玩味,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努力使他们“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上,通过各种循循善诱的手段,积极组织引导学生逐步地从文章局部内容情感的表达,到全文情感流露的表象直至使学生准确地探明作者“深刻而良苦的用心”,始终在努力实践着一个理念:“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二、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三、努力营造“主导”和“主体”和谐统一的教学情境。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
下面是为你带来《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盼望大家喜爱。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1.揣摩文章典雅清丽、精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把握在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之间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教学方法与设想1.体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语境理解语句、揣摩语言。
2.围绕"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理清的感情线索,品味文章清丽的语言,理解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把握思路《荷塘月色》从外在形式和结构上讲,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待出游的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是定下全文感情基调的文眼;第二部分由不安静到游荷塘以寻求安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忧愁:由游荷塘到观赏荷塘上的月色,寻求心灵上的自由世界,有淡淡的喜悦是内心世界的独白;第三部分:是回到现实世界,惦念江南,欲摆脱"不安静',超然物外而不行能,回来室内,是由"梦'中回到现实,但朱自清不是一个梦游患者,他是在清醒的状况下走入"梦'境的,所以可将他这次夜晚出游的经受称之为"精神的梦游'。
二、揣摩语言,进入感情世界(一)有人认为,文章呈现的两幅图景"荷塘月色图'和"江南采莲图'在内容、时间、地点、风格、描写风格上没有关联,因此显出明显的突兀和断裂。
请你对这两幅画进行具体的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1."荷塘月色图'中荷花袅娜清丽,明月皎洁清明,清风柔软,画面色调淡雅、素朴清幽。
极为安静,没有现美世界中的喧嚣、冗杂,它所象征的世界是自由的,超凡脱俗的,是模糊飘缈的,是一代学问分子"不安静'的心态中升华出来的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或者说是朱自清的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及反思(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海口实验中学 冯家琦第 一 课 时师:同学们,课前读过《荷塘月色》了吗?生:读过了。
师:很好!(板书课题)作为高中的一篇传统课文,现代民主主义战士、著名散文家朱佩弦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文笔优美、意味深长、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品赏的佳作,今天我们就再来认真研读一番。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本文真正描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段文字?生:第4、5、6三个自然段。
师:好!那我们今天就先来研读本文的第4、5、6自然段。
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三段再读一遍,并考虑一个问题:这三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景物?(学生有的默读,有的朗读,教师巡回答疑)生:第4段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第5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第6段写的是荷塘四面的景物。
师:归纳得很好!(板书: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景物)下面我请一位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同学为大家把第4、5、6自然段朗读一遍。
读的时候请注意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尽可能地读出的情感。
(一位同学表情朗读第4、5、6自然段)师: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认为好就为她来点掌声!生:(鼓掌)生:好像节奏感还差一点。
师:那就请你为大家再朗读一遍!(该同学表情朗读第4、5、6自然段后,课堂上响起热烈的掌声)师:从大家的掌声中可以知道大家的赞许之情,×同学朗读得的确很好。
下面就请大家按照×同学朗读的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把课文这三段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学生齐读第4、5、6自然段)师:大家读得也很好!这三段文字的确也让人非常愿意去美美地朗读一番。
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之美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研究的重点。
现在我请大家来好好讨论研究三个问题:① 这三段文字分别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② 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的?③ 这些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回答疑)生:第4段主要是抓住荷叶、荷花、荷香和荷叶下的流水来写的,第5段主要是抓住月光、雾、云和影来写的,第6段主要写的是树、远山、灯光、蝉声和蛙声。
师:(分别板书每段所写的景物)那么,第二个讨论题谁来回答?生:这三段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师:(板书:比喻 拟人)生:还运用了映衬的手法。
师:请你举例说明。
生:我认为所有景物的互相映衬,才构成了一幅荷塘月色图。
特别是……师:作者在这里面的确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板书:映衬),譬如: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是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再譬如:荷塘四面的景物对“荷塘月色”也有映衬作用,使得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
但是,你用“荷塘月色图”来概括这三段文字,恐怕不是最好的!谁的图画中能画出荷香呢?生:能呀!古人不是画了“踏花归来马蹄香”吗?(同学们鼓掌)师:那你怎么画?生:画上几只蜜蜂或者蝴蝶不就得了吗?师:那请问:夜里蜜蜂、蝴蝶还在辛勤工作吗?(同学们大笑)即使我们牵就你一下,就算荷香能画出来,那“蝉声”和“蛙声”恐怕画不出来吧!更何况文中还有那“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还有那“笼着轻纱的梦”、“和谐的旋律”等等,这些都是断然画不出来的。
因此应该说,作者这里所描写的除了图画般的美妙之外,还要歌曲般的情韵,梦幻般的缥缈!如此看来,这些文字中还有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我们还没找出来,谁能告诉老师?生:以动写静。
师:(板书:以动写静)很好!不过,同学们请注意,这里面作者还运用了一种手法叫“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一种感觉转化、迁移为另一种感觉,例如把嗅觉转化为听觉,或者把视觉转化为听觉,等等。
文中有两个非常美妙的句子,就是用通感造出来的,请把它找出来。
(板书:通感)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师:好!如此看来,第4、5、6自然段之所以写得十分美妙动人,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映衬、以动写静和通感等艺术手法。
在这些艺术手法中,我们最为熟悉的是比喻和拟人。
用于描写的比喻主要是借助不同类事物的相似点,来把描写对象某种特征更加生动地更加形象化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拟人主要是赋予描写对象以人的某种特征或情感,从而把描写对象写得活灵活现,摇曳多姿,妙趣横生。
(板书比喻、拟人的表达作用)那么,映衬、以动写静和通感又有什么表达作用呢?我请同学来分别说一说。
生:映衬的表达作用,老师刚才实际上已经告诉了我们:是为了使不同的描写对象彼此辉映,融为一体,使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
师:(板书“映衬”的表达作用)很好!看来你听课是非常专注的,值得大家学习!你是否可以说说“通感”的表达作用?生:根据文中两个运用通感的句子,我觉得作者是要把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美妙意象叠加到描写对象上来,来表达一种似乎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
师:喔!“意象叠加”,“来表达一种似乎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说得太好了!(板书“通感”的表达作用)不过,我得请教一下,这是你看来的,还是你捉摸出来的?生:既看了,也捉摸了。
(同学们大笑)师:说得好!我们就是既要去多看一些学习资料,也要多去独立思考捉摸。
请大家为他“既看了,也捉摸了”而鼓掌!生:(鼓掌)生:我觉得运用通感还能启迪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更好地领会语句的美好意境。
师:能不能具体欣赏一下两个运用通感的句子?生:第一个句子是把嗅觉转化成了听觉。
“缕缕清香”在微风的吹拂下,时断时续,若有似无,就如同“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给人以无限的飘渺和神秘的遐想。
第二个句子是把视觉转化成了听觉。
月光和树影无比巧妙的搭配,仿佛变成了旋律和谐的“名曲”,在那静谧朦胧的夜里,不禁使人联想起那些撩人的小夜曲,给人以无限的温馨和幽雅的美感。
师:太好了!真是被你全捉摸透了!既然这样,能不能也试着仿写一两句运用通感的句子?请大家都动动笔写上一两句。
(学生仿写)生:坐着小皮艇在湍急的万泉河里漂流,仿佛在激越的爵士乐中飞翔。
生:万绿园朦胧的夜色,仿佛轻柔浪漫的小夜曲,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生:何洁柔媚的表情,犹如一曲温柔甜美的轻音乐,令人沉醉不已。
(同学们大笑)师:好,三位同学写得都还不错,时间关系,同学们课后再去互相交流。
下面谁来说说“以动写静”的表达作用?生:“以动写静”就是为了把静态的景物写活,写生动,写得更有感染力。
师:(板书以动写静的表达作用)能举例说明吗?生: 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通感句基本上都是在“以动写静”。
师:到底是“基本上是”,还是“都是”?生:(犹豫)应该是“基本上是”。
师:那就请你说说比喻句、拟人句、通感句中哪些不是在“以动写静”?生:“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师:单说“裙”可能是不动的,而说“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就是要表现荷叶的那种婀娜多姿的动态美。
生:“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师:“明珠”和“星星”都是闪闪发光的,正是“白花”那种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动态美的表现。
生:(犹豫)那就“都是”(同学们大笑)师:同学们请注意,我们要想真正把景物写活,写生动,写得更有感染力,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很好地学习和借鉴本文第4、5、6自然段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
生:老师,您说:我们要想真正把景物写活,写生动,写得更有感染力,“很好地学习和借鉴本文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老师就把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讨论,注意: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继续进一步研读本文的第4、5、6自然段,而且要结合整篇课文去讨论研究。
下节课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案,好不好?生:(异口同声)好!师:不过,老师还要给同学们一个课后作业:背诵本文第4、5、6自然段,能不能做到?生:(异口同声)能!第 二 课 时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一节课的作业吗?生:(异口同声)记得!师:好,现在请大家把课文的第4、5、6自然段一起背诵一下。
生:(背诵课文第4、5、6自然)师:上一节课我们还留下一个讨论题:要真正写好景物,除了要很好地学习和借鉴本文第4、5、6自然段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之外,还要关注一个重要问题。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这应该是一个什么问题?生:(异口同声)思想感情!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研究有关《荷塘月色》思想感情的问题。
首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从写景抒情的角度来看,本文第4、5、6自然段在情感上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生:(异口同声)有!师:那么,谁能告诉我:作者在情感上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本文第4、5、6自然段描写的景物是十分美妙的,由此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情也是美好的。
但是,第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写道:“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很显然,作者此时的心情已经变得非常地不好。
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再浏览一遍,然后结合全文讨论一下,看看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生:(浏览全文)师:现在谁来说说?生:作者在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他的心情自然会变来变去的。
师:请具体说说?生:作者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才出门去散心;当他面临“无边的荷香月色”时,心情就变好了;写到第6段末尾时,心情又不好了;当他想起江南采莲的事情时,心情好像又变好了;而最后回家时,心情好像又不好了。
师:何以见得作者“最后的心情好像又不好了呢”?生:因为作者最后写道:“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口;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这显然是作者孤独、寂寞心情的写照。
师:说得不错!如此看来,作者的情感的确是变来变去的。
那么,一篇散文就写这种变来变去的心情有意义吗?生:(七嘴八舌)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师:那作为一位著名散文家,秋实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讨论,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回答疑)师: 现在谁先来说说?生:我觉得,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下文都是紧扣这句话来写的,所以这句话是统领全文的文眼。
而 “心里颇不宁静”,说明当时作者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
因此,本文着重要表现的是作者的那种矛盾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告诉我们:全文都是紧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写的,因此“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透过这个“文眼”,可以看出当时作者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因此,本文着重要表现的是作者的那种矛盾的心情。
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生:我同意他关于“文眼”的说法,但不同意本文着重表现作者矛盾心情的说法。
师:请具体说说。
生:我觉得“心里颇不宁静”是在说心情很不好,很苦闷,也正因为如此,于是就趁着月光来到荷塘边上散心,虽然他看到了美妙的荷塘月色时,心情一下子变好了,但是马上又变了回去。
后来尽管他还想用江南采莲的事来排遣自己不好的心情,但是,他最后还是回到了孤独、寂寞的现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