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评析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5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5篇)《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篇1教师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这一节课教学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均能打开思想的闸门,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因而,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教师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要言不烦,意在点睛,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有时明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意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继续学习的空间;有时提出“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啊”,意在深入开掘,弥补学生探究的不足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篇2高一语文必修2选编了朱自清的名篇佳作《荷塘月色》,教完本文颇有感触。
教学中,我采用中间突破的方法,从第4节开始切入文本解读,在这里我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荷塘的意境,点拨学生分析细节描写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理解作者笔下的荷韵;接着与学生共同探讨文章主旨句。
并留下时间给学生思考、质疑、对话交流。
但是,这一过程中预设的比生成的多,学生阅读能力的生成不够,教学思路跳跃性较大,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不充分。
教学过程缺少真正意义上的高潮,原来设计高潮在学生自主阅读、质疑对话环节,但由于课堂没有把握好时间,这个环节没有出彩。
其次,朗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学设计中包括教师范读、学生抽读、集体齐读等朗读形式。
目的是想通过师生的朗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带进文章特有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愿望。
但由于学生朗读时,我没有对朗读进行确当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对关键词、句的语气、语调和语速没有准确把握。
在品味文章语言时,分析成分多了些,诵读的时间少了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实录(附反思)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实录(附反思)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实录(附反思)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散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鉴赏的佳作上一节课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文章结构做了一个简单介绍和梳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鉴赏一下作者笔下的美景--荷塘月色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本文真正描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段文字?好!那我们今天就先来研读本文的第4、5、6自然段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三段朗读一遍,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三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景色?大部分同学都读完了,我请同学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嗯,归纳得很好,简洁,准确:第4段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第5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第6段写的是“荷塘四面的景物”板书: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景物下面我请一位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同学为大家把第4、5、6自然段朗读一遍读的时候请注意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尽可能地读出的情感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从大家的掌声中可以知道大家的赞许之情,这位同学朗读得的确很好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这位同学朗读的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把这三段一起来朗读一遍大家读得也很好!这三段文字的确让人非常愿意去美美地朗读一番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之美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研究的重点现在我请大家来好好讨论研究这样三个问题:① 这三段文字分别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② 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③ 这些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好,我们请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你来(分别板书每段所写的景物)生:第4段主要是抓住:叶、花、香和流水第5段主要是抓住月光、雾、云和影第6段主要写的是树、远山、灯光、蝉声和蛙声师: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第二个讨论题谁来回答?对,这三段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板书:比喻拟人还有呢?还运用了映衬的手法师:嗯,还运用了映衬,也就是对比的手法,请你举例说明哦?你说“所有景物的互相映衬,才构成了一幅荷塘月色图”这样解释“映衬”的手法可以吗?不错,作者在这里面的确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板书:映衬),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譬如: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是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再譬如:荷塘四面的景物对“荷塘月色”也有映衬作用,使得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除此之外,谁还找到了其他手法呢?请举手回答! 没有了吗?那么我提个问题:如果将荷香在一副图画中画出来,你会怎么画呢?哦,有的同学说画几只蜜蜂或蝴蝶就可以了,不错,是个主意那“蝉声”和“蛙声”恐怕画不出来吧!更何况文中还有那“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还有那“笼着轻纱的梦”等等,这些都是画不出来的那我们看作者是怎么用文字“画”出荷香的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同学们请注意,这里面作者运用了一种手法叫“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一种感觉转化、迁移为另一种感觉,例如把嗅觉转化为听觉,或者把视觉转化为听觉,等等文中还有一个句子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请把它找出来(板书:通感)是哪一句呢?第五段中“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好!如此看来,第4、5、6自然段之所以写得十分美妙动人,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映衬和通感等艺术手法在这些艺术手法中,我们最为熟悉的是比喻和拟人比喻主要是借助不同类事物的相似点,来把描写对象某种特征更加生动地更加形象化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拟人主要是赋予描写对象以人的某种特征或情感,从而把描写对象写得活灵活现,摇曳多姿,妙趣横生映衬的作用我在前面提起过,还记得吗?那就是为了使不同的描写对象彼此辉映,融为一体,使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那么,“通感”又有什么表达作用呢?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哦?这位同学说的非常专业,他刚刚提到了一个词“意象叠加”,他说是作者是要把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意象叠加到描写对象上来,来表达一种似乎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在此,我八卦一下,请问:如此专业的分析,你是自己感悟琢磨出来的,还是参看了相关的材料呢?两者都有啊,说得好,我们就是既要去多看一些学习资料,也要多去独立思考琢磨请大家为他“既看了,也琢磨了”而鼓掌!这是通感的一个作用,还有其他的作用吗,谁还能说一下?嗯,你说能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更好地领会语句的美好意境,那我们一起具体的来鉴赏一下这两个运用通感的句子:第一个句子是把嗅觉转化成了听觉“缕缕清香”在微风的吹拂下,时断时续,若有似无,就如同“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给人以无限的飘渺和神秘的遐想第二个句子是把视觉转化成了听觉月光和树影无比巧妙的搭配,仿佛变成了旋律和谐的“名曲”,在那静谧朦胧的夜里,不禁使人联想起那些美妙的小夜曲,给人以无限的温馨和幽雅的美感我们常说“学以致用”,那么通过对通感含义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学习,你们可以试着说出几个运用通感的句子吗?生:坐着小皮艇在激流里漂流,仿佛在激越的爵士乐中飞翔生: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生:她咯咯笑起来,笑声很甜师:好,三位同学写得都还不错,时间关系,同学们课后再去互相交流师:同学们请注意,我们要想真正把景物写活,写生动,写得更有感染力,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很好地学习和借鉴本文第4、5、6自然段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景色景物手法作用4:月光下的荷塘:…… 比喻、拟人……5:荷塘上的月色:映衬、通感6:荷塘四面的景物:附教学反思:一、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理念设计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理念是《课标》和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教学实录很好地实践了这一基本理念《荷塘月色》的第4、5、6自然段是文章语文“知识和能力”教学的重点所在,而文章到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则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宏观设计上,本教学实录首先是用重锤敲打教学的重难点,用了全部教学时间的近八分之七,以强化“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上,本着“必修课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的原则,通过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通过对描写对象、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反复鉴赏玩味,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努力使他们“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上,通过各种循循善诱的手段,积极组织引导学生逐步地从文章局部内容情感的表达,到全文情感流露的表象直至使学生准确地探明作者“深刻而良苦的用心”,始终在努力实践着一个理念:“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二、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三、努力营造“主导”和“主体”和谐统一的教学情境。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
在这个繁忙的城市中,总是让人感到喧嚣和焦虑,而荷塘月色课堂则是一个让人心灵得到放松的地方。
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荷塘月色课堂的课程,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记录下这次课堂的实录,并给予一些评价。
这次课堂是在一个温馨的小屋里举行的,屋外是一片开满荷花的池塘,微风拂过,荷叶轻轻摇曳,月光洒在水面上,犹如一幅宁静的画卷。
课堂开始时,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课程内容,主题是如何通过冥想和放松的方式来调节身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
老师让我们闭上双眼,深呼吸,慢慢放松身体,感受自己的心跳和呼吸。
在这个安静的环境中,我渐渐感到自己的身心得到了释放,所有的烦恼和压力都仿佛随风而去。
接着,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冥想,让我们放松自己的思绪,聚焦当下,感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在冥想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到自己的身心得到了净化,心灵也变得更加清澈和透明。
课堂结束时,老师邀请我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很多同学都表示在这个课堂上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静,感到身心得到了放松和舒缓。
有的同学甚至表示以后会经常来这里参加课程,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总的来说,荷塘月色课堂是一个让人身心得到放松和净化的地方,课程内容丰富多样,老师引导得当,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
参加这样的课程,不仅可以让自己得到身心的放松,还可以让自己更加平和和淡定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我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充实。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篇1《荷塘月色》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荷塘月色》教案板块分析:“一花一世界”板块的重点是——感受写景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写景美文。
围绕“荷塘”“月色”创造意境,抒发情感。
此文上过多遍了,在新课程引导下,还用老办法来教?我比较赞同从诗歌鉴赏中学到的“意境美”出发,重点在学生的个体感受与体验上,在朗读的基础上梳理由哪些“意(情)”构成了哪些“境(景)”。
在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由此体会,写景散文的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主题。
我不主张老教材上对“颇不宁静”的统一解读,把“憎恶黑暗现实”当作唯一答案,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有自己内心烦闷与家庭情况,在主题探讨活动中可让学生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理解这哀愁背后一个知识分子的迷茫彷徨和爱国良知。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
通过美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
2.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通过具体的鉴赏活动,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3.通过主题的多元解读,理解作者矛盾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第四专题有哪几篇课文? 归类后明确学习的重点《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鉴赏写景散文的意境美《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鉴赏写人散文的细节美《祝福》《边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与环境美《林黛玉进贾府》——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2、同学介绍对朱自清的了解,老师总结4、抽查学生朗读《导、析、练》上的字词与解释。
5、学生朗读:要求第一步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提示: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
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荷塘月色评课稿(5篇)
荷塘月色评课稿(5篇)荷塘月色评课稿1看了郭老师《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实录,该课诱导得法、点拨到位,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
整堂课活实相济、精彩纷呈,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优点:1、导入精彩。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郭老师先的导语引用朱自清自己讲的“我有一种神奇的本领,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学生就想知道朱先生为何这么自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得的阅读兴趣。
2、注重朗读。
郭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以读为本,整堂课都回荡着学生的朗朗读书声。
学生走进文本,在老师的激励、赞赏中,通过读中感悟,悟中再读,开启了思维的闸门,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从他们朗读中,绘出美丽恬静的荷塘月色图,感受到作者那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3、重点突出。
本课时的重点是教学第四、五、六自然段。
郭老师老师把握住了学段特点,通过抓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和荷塘四周景色的特点。
4、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
品读,教师设计了几个引导点:一要品读叠词妙用;二要品读各种通感修辞法的表达;三要品读重点句、段。
赏析,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
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
一悟作者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二悟美好不能实现的苦闷的复杂心情;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以上教学品读,赏析的过程,设计清晰、适当。
实施教学时从内容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6、指导到位,语言幽默。
例如学生对通感的修辞掌握的还是不够熟练,老师用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和“甜言蜜语”等生动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分析,引导学生掌握。
郭老师的教学还很幽默。
又如用《荷花淀》的风格改写句子“叶子本是肩并肩秘密挨着,这遍宛如一道铜墙铁壁,是监视清华园所谓哨兵”,使学生在小声中感受到本文比喻的女性化是和景色和作者心情有关。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荷塘”、“月色”、“静谧”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荷塘月色》的文本。
(2)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准备黑板和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荷塘月色的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课文,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生词与短语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朗读并解释其含义。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生词和短语造句,展示对知识的理解。
4.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5. 小组合作:(1)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的场景,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1)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场景,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请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练习。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引言】在我国,荷塘月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其独特的意境和优美的词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场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课堂实录及评价,希望能为类似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概述】1.课堂主题与目标本次课堂的主题是“荷塘月色诗歌鉴赏”,目标是通过分析荷塘月色的词句和意境,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上,教师采用了讲解、讨论、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荷塘月色的图片和音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诗歌的美。
3.学生参与程度与反馈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对荷塘月色的意境和美感给予了高度评价。
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荷塘月色课堂评价】1.教学内容与效果评价本次课堂的教学内容充实,涵盖了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词句解析、意境赏析等方面。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还对荷塘月色的美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2.教学方法与过程评价教师采用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课堂互动性强。
3.学生学习成果评价通过本次课堂的学习,学生们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得到了提高,部分学生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表独特见解。
可以看出,本次课堂教学成果显著。
【总结与建议】本次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表明,以诗歌鉴赏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注重互动性和实践性。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教师应充分准备教学内容,确保课堂知识的丰富性和系统性。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结合实际生活,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文学素养。
总之,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
荷塘月色评课稿(通用4篇)
荷塘月色评课稿(通用4篇)荷塘月色评课稿篇1备课思路:考虑到高考改革全国卷的题型特点,现代文阅读对的考察比较淡化,加之这是高一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第一篇散文,《荷塘月色》又是经典名篇,所以在设计这个课例时,主要想按照“品味画面——体味情感——达到共鸣”的思路来引领学生进行经典散文的探究阅读。
评课:x老师:(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经典散文阅读值得肯定,在要求学生“读”文章,深入文本方面做得比较到位。
(2)能让学生学有所获,注重方法性的指导,教会了学生从抓关键句和感受画面、品味意境的角度去体验作者的情感。
xx老师:(1)本课围绕散文的经典性展开教学,条理清晰。
第一个问题“一个夜晚”设计得很好,让学生快速地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线索。
(2)画面的鉴赏比较深入,能抓住散文语言的细微之处去引导学生鉴赏,体现了散文的`美。
(3)情感的共鸣,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完成了情感教学目标。
(4)老师在提问时指向性不太明确。
xx老师:(1)以“朗读——赏析语句——景语情语——主题”为思路展开散文教学值得肯定x老师:(1)认同教学目标,通过此文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
(2)在引导学生感受散文情感的时候,老师在未教之前学生就已经会从抓关键句和景物画面的角度去把握情感了,最后总结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什么样的句子是关键句,什么样的景语对应什么样的情语。
(3)最后一个环节——话题的共鸣,设置的问题有点类似心灵鸡汤,而跟这篇散文本身没多大关系,能不能再换一个问题,更能体现散文教学的统一性。
荷塘月色评课稿篇2讲完课后,两个校领导,和几个组内老师参与了评课,自从我来到这个学校很庆幸能够赶上这个年级班子。
尤其我们语文组,是一个充溢着正气而且很务实的的一个集体。
每次评课,大家都能够“献言进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一切都为了上一堂更好的课,让每个人都有进步。
这次当然也如此。
由教务处副主任徐老师主持,首先是我们的组长陈老师发言,陈老师面部肌肉缺少变化,他的笑是很难看到的,有时也笑,但你只能从他张开的嘴和大张的拍打在一起的双手看出他是在笑,你要想在他的脸上看出个蛛丝马迹是很难的。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原创版)目录1.荷塘月色课堂实录2.荷塘月色课堂评价正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荷塘月色是一幅非常优美的画卷,它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
在这个课堂中,我们通过学习荷塘月色的实录,来了解这幅画作背后的故事和它的艺术价值。
首先,我们了解了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
这幅画作是著名画家张大千于 1959 年创作的,当时他正在香港居住,因为对荷花的喜爱,所以决定画一幅以荷花为主题的画作。
在创作过程中,张大千采用了传统的中国画技法,运用了浓淡相间的墨色和精细的线描,将荷花的美态和荷塘的静谧完美地呈现出来。
接着,我们详细分析了荷塘月色的艺术特点。
这幅画作采用了横向构图,画面中充满了宁静的气息。
张大千巧妙地运用了光影和色彩的变化,使得画面中的荷花和荷叶显得更加立体和生动。
此外,他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荷花和荷叶的细节描绘得非常逼真。
最后,我们学习了如何欣赏荷塘月色这幅画作。
在欣赏时,我们要注意画面的整体布局和构图,同时要仔细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和色彩变化,从而更好地领略到这幅画作的艺术魅力。
【荷塘月色课堂评价】总的来说,这次荷塘月色课堂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还学会了如何欣赏一幅画作。
这对于提高我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这次课堂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
张大千作为一位杰出的中国画家,他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画的高水平,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学习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评析
审美散文:教学内容的择定与开发——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评析一、导入:轻拢慢捻,启悟学法1.启发学生语文学习要有单元意识让学生合上课本,然后抛出两个问题: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关注单元学习重点: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2.读法点睛: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激疑: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生答有三:一是“整体感知”谁都懂,无需解释;二是整体感知是目的,揣摩语言是手段;三是看起来没解释,实际上在解释“揣摩语言”时解释了,因为书上明确写到“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
3.总结: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
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
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
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点评:教者的导入恰似慢火煲汤。
从一个看似遥远的话题聊起,越聊越热,进而形成一个知识共同体、审美共同体,越来越浓地煲出语文的味道。
不过,信马由缰的闲聊中是有着严密的语文教育考量的:建构学生优质的阅读习惯,启悟学生灵动的阅读智慧,寻找、生成最佳的教学切入点……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二、沁入:“把自己放进去”朗读1.朗读指点: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注意: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是朱自清!2.朗读点评:抽一名男生朗读,师生评价:读得太快,不像散步,像跑步。
3.示范朗读。
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应该读出这种语气。
教者边范读第一段边讲解: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像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应该读得缓慢些,读出一种向往的味道。
又如,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荷塘月色评课稿5篇
荷塘月色评课稿5篇荷塘月色评课稿1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高中教材内的经典美文。
新教材把这篇文章从高一调整到高三,其意图在于让学生感悟意境之美。
张老师立足于编者的意图,把课堂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会用诗意的心情去面对现实生活。
这是非常大胆的尝试,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
本次工作室评课活动,我分配的观察点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评课前我参考了徐老师制订的量表并进行了小幅修订,在听课中,我对这一观察点又调整了具体的评课指标,分别是:课前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重难点有无具体认识;课上学生理解知识的主动性、有效性,课上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途径和具体表现(答题统计),课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观察。
下面我就从我的`这些观察角度对张老师的这堂课进行评价:一、课前观察张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是以思考问题的形式,应该说提出的三个问题是紧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的。
但似乎并未形诸文字,从学生的课本上看,很多学生充其量不过是标注了段落序号,对于预习的问题未形成文字答案。
对于高中紧凑的教学节奏而言,学生预习不够充分,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此外,在课前老师用MTV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能在同时展示思考问题或教学目标的话,个人觉得媒体运用的效果会更好。
此外,对于本堂课的知识点落实,个人还是有疑问的:对于高三的学生学习本文的意义何在?仅仅是学会用诗意的心情去面对现实生活吗?能不能让课文讲授更实在一些呢?二、课堂观察对于经典美文的讲授,个人认为理想的状态是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
对于张老师的这堂课,个人以为艺术性有余而实用性不足。
首先,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言,本堂课的大部分时间学生都能做到认真倾听,听课精神不集中(具体表现为不能紧跟老师要求做出反应)的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不超过三人次,对于高三文科班的学生而言,我认为这一数据是不错的。
问题比较大的是教师在播放录音时,大多数学生都在紧盯画面,而非关注文本。
我认为这是老师运用媒体过度反而造成学生关注目标出现偏差。
《荷塘月色》评析
提倡一课一得,将简约进行到底——观郭尚民《荷塘月色》课例给我的启发从教以来,已经多次上过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虽然每次都是绞尽脑汁想去上好它,但尽管次次设计不同,结果并无多大差异,还是遗憾多多。
回顾总结一下,存在问题如下:课堂太过拖沓,解读蜻蜓点水;情感把握或太政治化,或补充“纠偏”过度至模糊;多项目标一锅糊,往往读没读好,品没品透,积而不化,感而无动。
无奈这么经典的一篇美文,在我手里非但没能被充分挖掘阐释它足以倾倒众生的美,反被我毁损成了一把折磨自己和学生的钝刀子。
今天认真观看了山东实验中学郭尚民老师执教的一堂《荷塘月色》,忽如醍醐灌顶:语文课,原来是可以很简约的!一篇我用两三节课都拿不下的课文,郭老师只用了一节课!而最令我叹服的不只是这种大胆取舍的革新精神,更在于他大胆取舍的高效原则:简约,却不简单。
美读、细品、习术、入情、探究、启悟、激情……我备课中想要达到的目标这里都有所体现,但并不是我自己处理的那样主次不清烦冗杂芜,而是各有侧重,繁简得宜。
本课的重点落在启发学生即便很平凡的事物也能创造出令人惊讶的美来,激励学生不但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更要有表现美的才情。
朱自清就是一位善于变平凡为神奇的大师,郭老师很好地利用了一个平凡的大师的一篇平凡的美文,用一种清风细雨闲谈漫议的方式,带领学生由画而术由术议境由境悟情,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了艺术才情之于情景交融的重要性并培养了可操作的自信,实现了语文教学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高度统一。
学生在这堂课中应不只是感受了散文的美,更可能也获得了感受美与体现美的具体方法与激情。
作为一个听课者,我在这堂课中得到了激励。
郭老师开头引用朱自清自信的可创造神奇的那段话,以及课堂最后鼓励学生发现美等的结语,就是很明确的目标导航与强调升华。
这是真正的为了学生的学习为了学生的生活与发展所拟定的切实目标。
一句话,我佩服郭老师!但是,佩服之余,我要吹毛求疵地谈谈我对这节课感到的遗憾。
荷塘月色听课记录及评析
荷塘月色听课记录及评析听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听课地点:XX中学授课老师:XXX授课内容:《荷塘月色》一、听课记录导入环节授课老师通过播放一段轻柔的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为课程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接着,老师简要介绍了作者朱自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使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
朗读环节老师首先进行了全文的范读,声音抑扬顿挫,情感饱满,使学生更好地领略了文章的意境。
随后,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分析环节老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意境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荷塘、月色等自然景物的描绘,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淡淡的哀愁。
同时,通过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讲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互动环节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解答和引导。
学生们积极发言,讨论热烈,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此外,老师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评析本次《荷塘月色》的授课,整体上表现出色。
授课老师充分准备,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文章的美。
以下是对本次课程的几点评析:优点:(1)导入环节自然流畅,通过音乐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环节充分展示了文章的韵律美,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3)分析环节深入透彻,通过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和意境。
(4)互动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不足:(1)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凑,部分学生可能无法充分消化和吸收课程内容。
建议老师在后续课程中适当留出一些时间供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2)在小组合作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
老师应加强对小组合作过程的监督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借荷塘美景传我景仰之情——《荷塘月色》课堂实录案例赏析
艺术海岸线Artistic Coastline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美、景美、情怀美。
读之心驰,赏之神往,而讲之更是心飞扬,情四溢。
我想用文字再现我的课堂实况,以此来纪念朱自清先生并怀念我早已逝去的高中生涯纯美的记忆。
因为是高中时期的一篇《荷塘月色》的学习,让我真正意义得领略到文字绘制出来的各种美。
如今,我为人师几近三十载,想把这样真情的课堂授课片段记录摹绘出来,这是一种总结,也是一种回味。
生命的意义有时即在于记录的留存与想念。
一、月下荷塘当朱自清先生驻足在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岸边时,他似乎瞬间遗忘了困扰他心的红尘俗世,跳到一种洒脱而宁静的世界中去了,在月光的朦胧光辉下,他的眼前是一片片平展展的荷叶高高低低、大大小小地如同布幔似的铺在绿色的荷塘上面,将荷塘严严实实地覆盖住,满眼的绿色在静默的夜光中弥散,并在微风的吹拂下,一片片的叶子在塘中轻轻摆动,如成千上万的高挑的绿色小精灵穿着芭蕾舞裙在夜风的伴奏乐声中,忽左忽右地跳着,偶尔在风的激荡中来一个大幅度的旋转,作者将静态的叶子通过一个“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样形象的比喻,马上将风中静态的池塘给写活了,塘中出水很高的叶子突然显得灵动而飞扬起来。
为了月下荷花的朦胧美,作者借用高高低低的荷叶形成的层次感,用叠词“层层”形象地将花的隐藏与外露的情态给我的真实而立体的描绘出来,那时怎样的一朵朵点缀在绿色的浓影里的白色美丽呢?作者承接文中舞女之态、之姿进一步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告诉我们绽放的荷花是袅娜而妖娆的,是迷人的绽放,是艳丽而柔美的招摇,而那还是欲开未开的花骨朵却是那样地羞涩、那样地含蓄,绽放的花朵如十七八岁的少女令人凝眸,而待放的花朵如十二三岁的豆蔻女子令人怜惜,这种惊人的拟人的想象力已令读者心醉神迷,作者还觉得无法再现他眼中荷花的神姿美态,于是连用三个喻体来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勾画出月光下荷花的清新美丽之姿之态。
这种博喻修辞手法对同学们而言是陌生的,但是通过这个实例,你们就明白它是用一个本体,引出若干个喻体的特殊的比喻形式,这样可以将所喻本体说得更加形象、全面和丰富起来。
荷塘月色的听课记录评语及意见
荷塘月色的听课记录评语及意见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高中教材内的经典美文。
新教材把这篇文章从高一调整到高三,其意图在于让学生感悟意境之美。
张老师立足于编者的意图,把课堂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会用诗意的心情去面对现实生活。
这是非常大胆的尝试,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
张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是以思考问题的形式,应该说提出的三个问题是紧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的。
但似乎并未形诸文字,从学生的课本上看,很多学生充其量不过是标注了段落序号,对于预习的问题未形成文字答案。
对于高中紧凑的教学节奏而言,学生预习不够充分,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此外,在课前老师用MTV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能在同时展示思考问题或教学目标的话,个人觉得媒体运用的效果会更好。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及点评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及点评
尧卫国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目标:1.理解作者心灵旅行的轨迹。
2.揣摩人物“哀而不伤,喜而不乐”的愁情。
教法:美读法一、导入课题.师:余光中的《乡愁》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像这类优美的经典诗文,我建议大家今后应多多消受。
(短暂停顿)不知我这样的表述是否恰当。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尧卫国
【作者单位】江西省临川市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荷塘月色诚邀食雕名家林勇先生点评 [J],
2.思维定势对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r——以同课异构教学实录《荷塘月色》为例 [J], 刁晓敏
3.审美散文:教学内容的择定与开发——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评析 [J], 汲安庆
4.《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J], 申颖; 梁惠红
5.站位高的课是用课文训练学生
——李华平《范进中举》教学实录点评 [J], 余映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散文:教学内容的择定与开发——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评析一、导入:轻拢慢捻,启悟学法1.启发学生语文学习要有单元意识让学生合上课本,然后抛出两个问题: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关注单元学习重点: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2.读法点睛: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激疑: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生答有三:一是“整体感知”谁都懂,无需解释;二是整体感知是目的,揣摩语言是手段;三是看起来没解释,实际上在解释“揣摩语言”时解释了,因为书上明确写到“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
3.总结: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
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
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
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点评:教者的导入恰似慢火煲汤。
从一个看似遥远的话题聊起,越聊越热,进而形成一个知识共同体、审美共同体,越来越浓地煲出语文的味道。
不过,信马由缰的闲聊中是有着严密的语文教育考量的:建构学生优质的阅读习惯,启悟学生灵动的阅读智慧,寻找、生成最佳的教学切入点……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二、沁入:“把自己放进去”朗读1.朗读指点: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注意: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是朱自清!2.朗读点评:抽一名男生朗读,师生评价:读得太快,不像散步,像跑步。
3.示范朗读。
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应该读出这种语气。
教者边范读第一段边讲解: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像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应该读得缓慢些,读出一种向往的味道。
又如,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这是多么静谧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读得低沉、缓慢,读得“迷迷糊糊”。
4.学生自读。
5.抽读正音。
“纤腰束素”中的“纤”不读qin,读xin。
对查字典了解“煤屑”“峭楞楞”“敛裾”的同学予以肯定,并提醒学生以后读书要养成自己查字词典的习惯。
点评:通过朗读正音、渗透读法、学法,还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向往的味道,读出散步、迷迷糊糊的感觉,这是扎扎实实的“生命融合”,可以为后面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充分蓄势,发挥了朗读的最大效能。
但,相较于读后的点睛、促悟,读前的读法告知,乃至范读说明,还是留下了先入为主的灌输痕迹。
三、引入:知人论世,多维分享1.知人论世:问及朱自清其人,学生只知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的身份。
于是,教者引经据典,介绍了朱自清的出生地、祖籍、名字由来、文学成就、学术声望以及语文教育经历。
(下课铃响)2.留下悬念:老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下一节语文课再听李老师的答案。
3.破解悬念(第二节课):介绍从毛泽东作品《别了,司徒雷登》中了解到的“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特别点出: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
点评:走知人论世的传统路数,确可深化对文本情感意蕴的理解。
但是,事无巨细地猛烈介绍,会剥夺学生搜集、消化文献的能力,甚至会对文本解读造成负面干扰。
知人论世中固然也会传递语文知识,但绝不是主要的语文知识。
从一篇课文所获得的语文知识应该是“作者通过课文所呈现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和视角,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和手段,艺术构造的匠心和艺术”。
因此,教者的超量、超时介绍,有了背离语文体性的倾向,而教学尾声处政治化取向的解读,更是造成了文本内在情感与外部文献的断裂。
四、深入:激发矛盾,延宕审美此环节,教者建议学生分享这篇文章中最打动自己的文字。
当学生提到《采莲赋》一段文字时,教者趁机以之为讨论的切入点,并引发了学生颇饶兴致的探讨。
1.师:《采莲赋》的那一段应不应该删除?为什么?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是被删去了的。
学生思维陷入胶着状态:该删的理由是与全文表现的惆怅心情不合,不该删的理由是与全文表现的喜悦、祥和的情感一致。
教者趁机追问:朱自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是不是有些矛盾或者说混乱呢?学生通过交流认为不矛盾:与不静→求静→得静→出静这一情感变化线一致;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朱自清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教者点睛:有人把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很贴切的,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
2.生: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教者接招,提供了学术研究中的几种解读成果:政治苦闷——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愤懑;思乡之情——这到底令我惦记着江南了;小资产阶级人生十字路口的苦闷、彷徨;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并认为《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创造性阅读名作的乐趣!3.生:“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是不是有点矛盾?学生自己讨论悟到: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教师肯定:“想通”了,因为联系了上下文。
4.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我不明白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教者追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生:没有。
师:为什么?找出依据。
生:这里是比喻,因为这里用得是“仿佛”一词……师:对,是比喻。
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
可是,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生: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朦朦胧胧的——在文中找到了“缕缕”“渺茫”作为例证。
师: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
让学生看课后练习二,教者举例贯通: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艾青描写日本音乐指挥家小征泽尔的诗句——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不是说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同学们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决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抹了糖。
5.生:“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有生回答:“指流水”,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
师:知道吗,这是一首情歌啊!“莲”与“怜”谐音。
贯通: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
”“晴”与“情”谐音。
指出: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同样是表现爱情,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与现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两种艺术境界!同学们要学会鉴赏真正的美。
6.生: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生答:“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是“一丝的颤动”,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
所以,“像闪电一般”。
7.教者觉得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揣摩一些词语,便说:“刚才同学们提了不少很有价值的问题。
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呀?”得到学生同意后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生: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师: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生: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句中有“亭亭”二字。
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
师:对。
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
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接下来,教者和学生一起研究了描写荷花的“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叠字运用的妙处,并告知学生:如果大家继续品味、继续推敲和继续研究,还会有更多感受、更多的发现和更多的问题,这就是揣摩。
点评:审美探究多聚焦篇性,问题又多由学生提出,且能基于文本的文眼、情脉,从而将呆板的言语表现形式知识的传授,化作了灵动的言语表现智慧的彼此启悟与激发。
教者的故意设疑——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故意“踢皮球”——将问题抛给学生,谁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干脆示弱——其实我也不知道,无不指向学生层面课程知识的出场。
这使课堂基本成了学生思维磨砺、生长的主场,而教师的适时点染、“增润”(Enrichments),则将语文教学引入了一个又一个的审美胜境。
虽然整体上看,深层的篇性开掘并未做到——如情感表现上的中和婉约之美,景色描写、历史联想中的复合情感,神思出窍时“女性拟人格”的频繁出现,均未触及,但学生个性而开放的审美毕竟开始策策而动了。
五、总结《荷塘月色》是我们高中学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李老师给大家讲的第一篇课文。
同学们可能已经感到了李老师的教学特点,千万不要指望李老师讲得有多么精彩,而应该自己参与教学,大家讨论研究,共同交流。
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应该是学生、教师、作家三者平等对话。
老师当然也要参与交流,但我的意见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同学们参考。
快下课了,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读这篇课文的感受。
【按:教者的文字较多,这里择要呈现。
】1.借景抒情,是阅读本文时应抓住的一个关键。
具体说,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表现了作者面对黑暗现实,对时代苦闷的排遣。
2、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动追求。
“荷塘”是月下之荷塘,“月色”是荷上之月色,二者有鲜明的相通处:“荷”“月”之高洁!所以,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的品格的象征。
作者原名“自华”,后更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暇!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只有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文章在写法上的艺术魅力。
(下课铃声响起)教者继续总结: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
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
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