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
1、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所见有什么不同?每次各有什么感受?
答: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
第一次是在傍晚,鸟儿都栖息了,只看见茂密的一棵大榕树的奇特景象。
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板书:第一次:傍晚—榕树
第二次:早晨:鸟)
2、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我们把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为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生反馈:
第一段(1-4自然段):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去玩儿。
第二段(5-9自然段):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大榕树。
第三段(10-13自然段):写第二天早晨,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第四段(14自然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生读文,师点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各年级框架设想(五年级)
搭建五年级语文课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环节的框架▲五年级“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环节步骤和要点:步骤一:导入新课。
开课依始,结合课文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抓住课题,紧扣中心,直奔主题,导入学习新课。
要注意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使学生有目的地进入一步的学习。
步骤二:学习生字词,读通顺课文。
以朗读检查口头汇报等方式巩固字词学习要点。
既要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词,规范书写的能力,也要为细致品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步骤三:以轻声读、默读等形式再次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大意。
再结合课文写作顺序选择不同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课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9 册第六组课文《精彩极了和和糟糕透了》。
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处理教材的理念与策略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
但在教学中仍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由浅入深的学习进程。
在教学本课的“初读感知”的环节中,首先根据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叙述特点,先让学生提出疑问,既直奔文章主题又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
而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应帮助学生扫清字词的障碍,因而围绕题目质疑后,就进入教学字词部分时。
此步骤要求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
课堂上,则主要以检查朗读重点句段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易错难读或难写的字进行归类熟悉。
再通过一两个难写字的练习书写,让学生体会汉字的优美,不写错别字。
生字词过关后,在学生充分读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理清课文顺序,了解文章大意。
再指导结合题目的关键语句,运用简单的语言归纳本课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环节设计与实施。
《小虾》语文教案范文(通用7篇)
《小虾》语文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虾》语文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小虾》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写“空隙、掀开”等词语。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了解小虾的样子及有趣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3.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懂得要爱护小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过程与方法梳理文章脉络,通过朗读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懂得要爱护小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小虾的顺序和方法,概括段落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小虾的喜爱之情的,激发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新课导入。
(猜谜)“驼背老公公,胡须翘松松。
爬到锅台中,全身红彤彤”猜一种动物。
2.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谜底是什么吗?对,就是虾。
你对小虾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发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小虾》,去深入地了解一下吧!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课文。
正确领读“一口缸”“青苔”“钳子”“腹部”等词语。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多音字。
翘qiào:翘着qiáo:翘首(2)形近字。
末mò:末梢本末倒置未wèi:未知未必副fù:副作用名副其实幅fú:一幅画幅度搏bó:搏斗脉搏博bó:博物馆学识渊博较jiào:比较较量校xiào:学校校友(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工—缸(水缸)—江(长江)—杠(单杠)—红(红色)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简要概括一下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如何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小课题研究总结海南华侨中学何周高一、课题研究的构思1.新课程理念仍然注重“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能力初中阶段首次出现“整体感知”,是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当时虽然列为阅读能力训练18条的第一,但只是作为初级阅读技能来看待,大致相当于学生预习课文那样的粗读。
2000年,国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其阅读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中主要有两条规定:①“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②“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整体感知”的内涵和地位,起了实质性的变化,其关注的重点,大致是如下五点:①针对教师以大量讲解替代学生阅读的弊端,主张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把握”。
②针对教师(实际上是教材和教参)讲解课文内容(词句含义、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多是“似概括、似解释、似阐述、似发挥,甚至就是在重说一次更别扭的语句”的怪状,主张让学生自己“感知课文”。
③针对教师在讲解中字词句篇、语修逻常面面俱到的抠挖“肢解”,主张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④针对“肢解模式”进而针对“分析”,主张阅读教学采纳使学生“整体感知(把握)”的方式比如“注重诵读”。
⑤针对烦琐的“知识泛滥”式的考试,主张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要转到“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积累。
因为一些专家学者对“整体感知”内涵界定上有争议,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阅读目标的具体条款中对“整体感知”提法进行了回避。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仍然回避了“整体感知”的提法,仅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到“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陶校长的演讲[1]
设计
1.朗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地概括出陶校长和同学们谈的四个问题。并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分段。
3.《习字册》部分生字描红一个写一个。
5.查阅资料,初步了解陶行知其人。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近课文(3分钟)
4.请同学们找一找这句话中的关联词:
5.“否则”是什么意思呢?“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怎么理解?
意思就是说:( )身体不健康,我们( )没办法寻找幸福。
6.很好,那谁能用有了……没有……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有健康的身体和没有健康的身体的区别呢?
7.如果想拥有健康的身体,那应该怎么做呢?
8.你能举例说说对“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的理解。
1.陶行知先生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大的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演讲,要求我们做到每天四问,以次来激励和鞭策自己持续进步。其实,我们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存有的问题也不同,除了这四问,我们还能够问些什么?(最近视力有没有提升;课堂发言有没有进步;文明守纪做得怎么样等)
2.每位同学向自己提一个问题,仿照陶校长演讲的层次有条理地说一说。
(2)分别指名读2——6自然段,明确各段演讲中心。
(3)陶校长为什么要谈这些问题?
(4)根据以上分析,课文能够分成几段?每段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
第四板块:指导细读课文第二节,实行学法指导。
1.组织学生理清层次【出示学程单】
2.导学:
①你会从哪些方面来谈论健康问题?
②陶校长是从哪些方面来讲的?
3.陶校长为什么把“身体有没有进步”作为第一问呢?
(2)词语理解:“源泉”、“坚忍不拔”“公德、私德 、建筑人格长城、真人”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速读课文,思考:
1.这篇童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全文写了丑
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在书中勾画出来。
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
师明确:丑小鸭自出生以来就被人看不起,被迫离开家,历经苦难,最后意外发现自己不是一只丑小鸭,而是一只美丽的天鹅。
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沼泽地----老太婆家 ----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2.认识人物
师:在丑小鸭流浪时遇到的“人物”中
最冷酷无情的是:
最狂妄无知的是:
恨毒的是:
财迷的是:
尚属友好的是:
真诚赞美的是:
生:速读课文,踊跃发言
师明确
3.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 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生:小组合作交流
生:汇报
师补充
4.丑小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小组内讨论,概况,交流
师: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样的设计的意图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观察和
理解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困难或产生许多难题。
另外,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
一篇课文的教学步骤
部分理解的方法与任务
如果说初读课文阶段学生还停留在笼统理解 课文的水平上,那么,深入分析、重读、精 读课文阶段即部分理解,就是在老师 的指导 下,逐段进行细读深读,如李吉林老师教学 《燕子》一课。在这个阶段,教学的主要方 式是读读,、讲讲、议议、练练。在加深对 各段语言文字、思想内容理解的过程中,同 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尤其是朗读和默读 的训练。通过熟读、背诵与听说等活动,强 化阅读体验和语言积累。
整体升华的任务和方法
• 在理解各段段意的基础上,综合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某个片段或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表情的 朗读训练,复述课文,诵读和欣赏精彩的片段;领 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为了使学生将学得的知识 迁移运用,在重读、精读的阶段中进行单项的、分 散的练习外,还可进行综合训练。在这个阶段也可 安排读写结合性质的写作训练。如【案例】5——7 《燕子》一文的教学,在讲读完课文后总结了全文, 教师随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安排了复述和背 诵等综合练习。
一篇课文的教学步骤
决的问题
一篇课文的教学步骤是怎样?谈谈整体感知、 部分理解和整体升华的任务和方法。
一篇课文的教学步骤
一、初读课文阶段 二、精读课文 阶段 三、熟读巩固阶段
整体感知的任务和方法
整体感知就是初读课文阶段,这部分要做到: 1· 教师引导学生重温与课本有关的知识,可由 教师说明也可以观察实物、图片、或幻灯片、 录像、电影,丰富学生感性知识,激发学生 阅读的兴趣 2· 学生 先通读课文,总体感知整篇课文,初 知大意。其间包括预习性阅读、解题、认识 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案_实录预设目标: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又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2、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感知语言的表达力度,体会闰土的健康和可爱,尝试仿写人物外貌。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描写看瓜刺猹的片段,了解闰土的勇敢,体会“深蓝的天空中……的西瓜”的景致描写蕴涵着作者对闰土生活的广阔天地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片段和第一画面——看瓜刺猹的片段,了解闰土是个健康、纯朴、勇敢的农村少年。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感知语言的表达力度,体会闰土的健康和可爱。
体会“深蓝的天空中……的西瓜”的景致描写蕴涵着作者对闰土生活的广阔天地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海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画面。
(出示课文插图)2、音乐声中听老师讲述闰土刺查的故事。
说说听了故事之后的感受。
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闰土。
板书:少年闰土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你想认识这位朋友吗?初读课文,难读难记的地方多读几遍。
辅助阅读:1、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注意文中生僻的字词,做好记号,能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其间、仿佛、素、如许、单、无端)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
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3、填填你读课文后对闰土的认识:()的少年闰土,还能说说理由;(二)学生反馈交流。
(板书学生对闰土的认识。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
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以你多年的学习经验,你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学懂课文?(研读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了解人物特点。
)2、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人物外貌、形象的分析,了解人物特点),让学生找到相应的片段(第一小节和描写闰土外貌的片段),选择读书的方法(自由读,做旁注读,圈圈画画读)。
也谈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也谈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一、什么是“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
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的重要性义务教育新课标指出:“义务课标还应考虑汉语言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头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课标还对第二、三阶段的阅读方面规定:“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主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即要有整体把握的能力,也就是整体感知的能力。
整体感知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课文的概貌,构建起全文的语义图像,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为微观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其课文学习效果。
三、整体感知的策略学习一篇文章,需先迅速地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题、材料、关键词句,粗略地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与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对进一步阅读,分析文章的各个局部,将起到定向作用。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迅速地整体感知文章呢?1.反复诵读,把握全文。
读通课文,是整体感知课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否则,整体感知便成了空中楼阁。
有些阅读课,常常是文章还没有完整地读一遍,就匆忙地进入分析课文阶段。
这样,学生对课文只能是一知半解。
但有些感情色彩浓郁的诗文,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到作家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的淡淡哀愁。
2.把握情感,体味全文。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情感浓郁、情绪复杂的文章,把握了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脉搏,也就等于找到了进入文本、体味文本的通行证。
例如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整篇小说由情绪主宰、推动着:“我”期望、失望;期望、出乎意料、大大失望;期望、更出乎意料、完全失望。
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方法小议
整体感知课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教师不可忽视。
一般说来它是在教师解题、学生读题之后,分析理解课文之前使用。
它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而且能为生字词教学及分析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呢?常见的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学生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有默读、轻声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使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能力。
为了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效果,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来了解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情况。
同时,初读时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指名轮读课文时,要了解课文内容,精读则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读,教学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在给了学生足够时间阅读课文之后,便结合学生初读时体会到的快乐心情,抓典型词句,引导细读揣摩,涵泳品味其间的妙处,力图使优美的文字诉诸学生的听觉、视觉,使之赏心、激趣、动情,而在学生有所感悟后再读课文,这时文本的语言就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而转化成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鲜活的语言。
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朗读使学生语言的积累水到渠成。
同时,在朗读教学中,老师也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轮读、指名读、同桌合作读、以评促读等,使得整个课堂上是书声琅琅。
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
课文按照“擦火柴―幻想―灭火柴”的顺序来叙写。
教学中不能花大量时间推敲字词,要求快速默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体验性的阅读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和方法的过程,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指名朗读感知课文教学中,教师指名一个或几个同学分段读文,把课文从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
教师在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读错的字正音,还能知道学生是否读破句子、读错语调等多种情况,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
1师恩难忘1
1、《师恩难忘》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理清课文脉络。
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全文
1、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检查学习生字。
1、出示词语:
正月娓娓动听衣襟炊烟歇脚茂盛念叨身临其境戛然而止
恍如引人入胜滋润拄着拐杖恭恭敬敬往事幼小教诲
(1)指读,齐读。
(2)、说说对其中词的理解。
(3)结合“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的理解指导造句。
2、指导描红。
五、讨论学生课前质疑,小结作业。
1、请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解答,部分深刻的进入下节课交流。
2、肯定鼓励“学贵存疑”。
3、小结,作业。
(一)辨字组词:
尾()炊()歇()诲()
娓()吹()息()海()
(二)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造句。
朱自清《春》教案
朱自清《春》教案朱自清《春》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2.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二、导学过程(一)情景导课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了生机,春天如诗情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春》,走进那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净化。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
(2)在读的过程中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圈出来,不明白意思的词语划下来。
(3)划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语或优美的句子或优美的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3.老师总结(三)概括文章的主题(四)自学指导第一步:读、析(读析的过程也就是品味文章中的优美的语言的过程)要求:1.细心的品读文章,把你认为好的词语或美的句子好在哪里,美在哪里读出来,要读的抑扬顿挫,读的声情并茂,读出感情来。
例如:春花图,尽管景不在这里,但要读出来,让同学们感觉到花儿盛开的样子。
2.析即分析,分析的要透彻,要有一定的深度。
在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准确生动的词语、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作方法、文章的主旨句、内容)3.品味语言:(1)四人一小组合作把你认为比较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找出来写在笔记本上,并进行分析。
(2)最好用这种方式:(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它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或表达方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了什么)当然也可以不用。
例如:(1)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悬”字用的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上星星的状况。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它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
(3)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它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这几件事对自己的影响之大。
(4)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小学语文“整体感知课文”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学中,第一课时的教学非常关键,教师们安排在首位的一般都是“整体感知课文”。
即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这是一种既传统又无从更改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走进文本,有效进行“整体感知”呢?一、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整体感知这就要求学生先去看课文的题目,从题目中得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珍珠鸟》时,上课伊始,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珍珠鸟是什么样子的?它的性格如何?能和作者成为好朋友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很快学生就通过初读得出珍珠鸟的样子是: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有珍珠似的圆圆的小白点;它是一种怕人的鸟;由于“信赖”,它和作者成了好朋友。
这样一来,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问题,又避免了繁琐的讲解,让学生直接切入到文本中去,并使学生学会了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初读课文最好能让学生在“情感”这一因素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感染,形成一定的情绪氛围。
漫无目的的读书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点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设计一些能牵一发能动全身的问题来辐射全篇。
二、观看文本中的插图来整体感知小学语文教材中,不论哪一种版本,都有大量的课文插图。
这不仅仅是为了精美,更是为了学生易于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教学人教版第20课《景阳冈》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文章中的插图来进行有效感知。
这篇课文选自名著《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跟其他文章相比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再加上课文较长,学生的阅读兴致可能会“望而生畏”“稍纵即逝”。
鉴于此,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
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文中的图片,然后追问学生:“能否给图片起个合适的名字呢?”学生很快就会起出名字“武松打虎”。
然后,教师应抓住“武松打虎”这个关键词让学生寻找相关的段落,阅读相关的句子。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各年级框架设想(五年级)
搭建五年级语文课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环节的框架▲五年级“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环节步骤和要点:步骤一:导入新课。
开课依始,结合课文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抓住课题,紧扣中心,直奔主题,导入学习新课。
要注意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使学生有目的地进入一步的学习。
步骤二:学习生字词,读通顺课文。
以朗读检查口头汇报等方式巩固字词学习要点。
既要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词,规范书写的能力,也要为细致品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步骤三:以轻声读、默读等形式再次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大意。
再结合课文写作顺序选择不同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课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9 册第六组课文《精彩极了和和糟糕透了》。
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处理教材的理念与策略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
但在教学中仍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由浅入深的学习进程。
在教学本课的“初读感知”的环节中,首先根据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叙述特点,先让学生提出疑问,既直奔文章主题又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
而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应帮助学生扫清字词的障碍,因而围绕题目质疑后,就进入教学字词部分时。
此步骤要求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
课堂上,则主要以检查朗读重点句段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易错难读或难写的字进行归类熟悉。
再通过一两个难写字的练习书写,让学生体会汉字的优美,不写错别字。
生字词过关后,在学生充分读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理清课文顺序,了解文章大意。
再指导结合题目的关键语句,运用简单的语言归纳本课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环节设计与实施。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课⽂内容如何组织学⽣整体感知课⽂内容初中语⽂教学⼤纲中的⾸要环节就是“整体感知课⽂内容”,它也是教学中⼀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及组织好学⽣对课⽂内容的整体感知。
⾸先,要整体感知课⽂,必须要读通读顺。
⼀般来讲,读通读顺的要求应包括下⾯⼏个⽅⾯的内容:①正确认读。
即读准字⾳。
②读顺句⼦。
要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不回读、不截读、不读破句。
③⼤致理解课⽂的基本内容。
这⼀步应从学⽣课前预习开始。
教师要重视学⽣课前预习的指导。
学⽣预习课⽂要做好⼏件事:⼀是课前读课⽂⼀两遍,读准字⾳,读通读顺课⽂;⼆是把握课⽂的⼤意,划出不懂的词句。
在学⽣⾃主预习,初读课⽂、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再粗读或浏览课⽂,并就课⽂谈⾃⼰的阅读感受。
内容可以是字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对⼈物的评价,或者是对⽂章内容和写法的质疑等,这是学⽣初读⽂章的收获,也是学⽣思考和认识的起点。
这⼀环节的教学活动不仅重视了学⽣的情感体验,⽽且还注重了学⽣的后续学习,引导学⽣在读书时养成思考的习惯,做⼀个有⼼的读者。
然后在上课时,教师应创设⼀定的情境,激起学⽣学习课⽂的动机和兴趣。
⽐如设置疑问。
紧接着,让学⽣通读全⽂,在预习基础上进⼀步读准、读顺课⽂;以及⼀些助读性⽂字,如提⽰、注释等,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学重点,让学⽣⾃⼰去完成。
然后让学⽣带着问题默读课⽂,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要注意引导学⽣从整体上(不是只从⼀点或⼀个侧⾯)形成对课⽂的感性认识,并能初步提出⼀些⾃⼰尚未读懂的问题。
例如,教学《巴东三峡》这⼀课时,在学⽣读通、读顺课⽂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课⽂,从⽽在整体上把握课⽂:课⽂从哪⼏⽅⾯介绍三峡?是以什么顺序写的?课⽂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你有什么弄不明⽩的地⽅?在如议论⽂,根据其“三段式”结构,就可以采取相应⽽有效的⽅法,即着重从引论部分发现其中⼼论点,从本论部分找出要点和⽅法,从结论部分找出全⽂的精髓和主旨,这样,全⽂的基本内容也就把握住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五读俱全”(全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五读俱全”(全文)[关键词]:泛读初读通读精读1泛读,预习课文,解决生字、新词的读预习课文是学生阅读实践关键的一步,是解决字词障碍,理解字词,理解课文的基础。
这一阶段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反复自渎课文,同时一边读,一边勾出不认识的字和词语,然后对照生字表,根据拼音读懂生字。
也可以借助字典来学习生字、新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读懂课文。
不能只叫几个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示范性地朗读一遍,而更应面面俱到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读懂。
特别是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要引导、鼓励他们流利朗读课文,并教给他们读懂课文的方法。
2初读,强化初读,确保人人都能正确朗读课文在学生解决了课文生字的读音后,教师要强化初读课文,确保人人都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做到朗读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首先可以让几个学生练习示范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找出读错、读漏的地方指出来,及时给予纠正。
然后,教师领读,把课文读熟,只有熟读课文才能更好的理解。
课文。
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难读的生字,词语,句子提前给予指导,为学生的朗读扫清障碍。
3通读,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文章首先应通读全文,再知文章之大概。
”所以教师在学生能流利朗读课文之后,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对课文内容有个全面整体的认知。
教师可以提出:读读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或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练习。
让学生再次通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对照问题去思考,养成读书思考地好习惯。
然后通过自己的朗读和思考,各抒已见,教师给予一定的点拨,达到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4精读,精读课文,以读促悟,品读课文《课标》强调:“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默读是理解课文最好的方法,能够防止相互干扰,有利于思维的开拓。
默读时指导文章的韵味。
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捕捉文中重点词句,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与产生共鸣,从而体会的思想感情。
《匆匆》教学设计-匆匆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匆匆》教学设计-匆匆公开课教案一等奖一、教材简析:二、教学理念:根据课标精神,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根底上,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
设计特色感悟品析积累运用三、教学准备:VCD、四、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四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局部五、教学流程:(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谈话激情,导入课文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感悟,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应,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到达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二)品读、赏析、读中悟情2、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准备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辐射全文,通过以说代讲、以读促讲来学习课文,既突破重点和难点,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但这一话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加以引导点拨。
)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5)注重引导学生在品析过程中诵读文章,力求到达“读读品品,品品读读”的教学气氛。
(“以读促讲,以说代讲”,促进了学生感悟,培养了语感。
既防止了“满堂问”的现象,又使教学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2、3)(三)诵读、积累优美句子1、这篇文章精妙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学习。
2、请同学们根据刚刚的品析以及自己的认识,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朗读之中,然后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快。
3、交流(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2)背一背你喜欢的句子。
4、配乐轻声齐读教师随着文章的情感掌握音乐的音量大小。
(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语句,通过“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的学习活动,提供学生选择的时机,以发挥个性,较好地达成教学目的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堪.( )
怡.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悄怆
..( )( )
幽邃.( ) 寂寥.( ) 摇.缀( ) 隶.( ) 参差
..( )( )
2、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