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药治疗猩红热

合集下载

猩红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猩红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猩红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猩红热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为化脓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情多较急骤,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患者在确诊后还需及早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专家介绍,目前中西医方面都有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西医治疗(1)青霉素2.5 万至5 万U/kg/d,分两次肌注,7~10天。

(2)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40—50mg/kg/d,分4 次口服,7~10天。

有脓毒并发症者,抗菌素应用至病灶治愈为止。

(3)一般隔离7天,有化脓性并发症者,隔离至并发症痊愈,卧床休息,多饮水。

流质饮食,大儿童用温盐水含漱,每天数次,病后2—3周查尿常规,注意肾损害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二、中医辨证治疗(1)邪侵肺卫(前驱期),短者3~4小时,长者24~36小时。

主证:发热骤起,头痛畏寒,灼热无汗,咽喉疼痛,吞咽不利,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状如锦纹,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清热利咽。

方药:银翘散加减或解肌透痧汤。

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子8克,薄荷6克(后下),桔梗8克,山枝8克,马勃6克,菊花10克,板蓝根12克,射干5克,甘草5克。

方解:银花、连翘、山枝、菊花、板蓝根清热解毒;牛子、薄荷、桔梗、马勃、射干、甘草利咽透解。

加减:热甚加石膏15克、芦根15克,舌红起刺加黄芩10克,玄参10克,竹叶10克。

(2)邪入气营(出疹期),约3~7 天。

主证:壮热、体温39℃~40℃,烦躁,口渴引饮,咽喉明显充血,扁桃体红肿,并有白色渗出物。

皮疹猩红色弥漫,压之褪色,大便干、小便黄,口周苍白圈,舌绛起刺,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清气凉营。

方药:清瘟败毒饮合黄连解毒汤。

生地10克,大青叶12克,丹皮6克,赤芍6克,枝子6克,连翘10克,石膏15克,知母10克,黄芩8克,竹叶10克,黄连5克。

方解:枝于、连翘、黄芩,黄连、大青叶清热解毒,泻内外三焦之火;生地、丹皮、赤芍以凉营,石膏、知母、淡竹叶清气热。

猩红热的预防、病原学治疗及中医辨证论治

猩红热的预防、病原学治疗及中医辨证论治

猩红热的预防、病原学治疗及中医辨证论治猩红热的预防、病原学治疗及中医辨证论治1.预防:猩红热病人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咽拭子细菌培养3次阴性,接触人员隔离7-12天。

2.病原学治疗: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可给予青霉素5-10万/kg/日,中毒型或脓毒型,用20万/kg/日,分两次,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疗程7-10天。

近年来采用青霉素V钾片250mg/次,日3次,也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青霉素过敏,则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

3.辨证论治:本病以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为主,初起邪侵肺卫,治以清凉透表,清热利咽;痧毒入里,毒在气营,治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病久伤阴,或余毒不清,治以养阴清热,生津增液。

病程中如见变证,心悸佐以清心宁神,惊搐者佐以开窍平肝。

(1)邪侵肺卫证候发热骤起,头痛畏寒,肌肤无汗,咽喉红肿疼痛,皮肤潮红,痧疹隐隐,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辨证特点:发热,咽喉红肿疼痛,皮肤潮红,痧疹隐现。

治法: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解肌透痧汤加减。

(2)毒在气营证候壮热不退,烦躁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压之退色。

疹后1-2天舌苔黄糙,舌红起刺,3-4天舌苔剥脱,舌面光红起刺,状如草莓,脉数有力。

辨证特点:壮热烦躁口渴,咽喉肿痛糜烂,皮疹密布,草莓舌。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凉营清气汤。

(3)疹后阴伤证候:身热渐退或午后低热,咽部糜烂疼痛减轻,痧疹隐退,皮肤脱屑,唇干口燥,食欲不振,或干咳,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数。

辨证特点:口干舌燥,皮肤干燥脱屑,舌红少津。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沙参麦冬汤。

中医儿科猩红热

中医儿科猩红热
2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清利咽喉
病初-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出疹期-清气凉营,泄火解毒 恢复期-养阴生津
辨证论治
3 .分证论治 (1)邪侵肺卫
证候:发热,咽喉红肿疼痛,皮肤潮红, 痧疹隐现为特征。
治法: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解肌透痧汤加减
邪侵肺卫
3 .分证论治 (2)毒炽气营
证候:以壮热烦躁口渴、咽喉肿痛糜烂、 痧疹密布色红如丹,草莓舌为特征。
中医儿科猩红热
概述
定义:
猩红热是感受猩红热时邪(A族乙型溶血性 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咽 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发猩红色皮疹, 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
范围:丹痧、疫痧、疫疹、烂喉痧、烂喉 丹痧等。
发病季节:冬春 年龄:2~8岁 并发症:心悸、水肿、痹症等
概述
病因 感受猩红热时邪 病位 肺胃 病机 热蕴肺胃,上熏咽喉,外泄肌肤.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卫为邪郁——发热,微恶风寒
猩红 热时

邪郁肺卫 邪入气分
邪毒入里—蕴于肺胃——咽喉红肿
正盛邪实——壮热、口渴 热毒灼喉——咽喉糜烂
疹后阴伤
热毒外窜——肌肤丹痧显露 午后低热
邪入营血
心肝俱病—神昏惊厥
营血热炽,痧疹密布
邪毒伤及心气—心悸 邪毒流窜关节—关节红肿灼热 余邪内归肺脾肾-水肿
杨梅舌:白杨梅舌、红杨梅舌。
4. 恢 复 期 :
有 脱 皮 , 以面部、手 部较明显。
但 无 色 素 斑痕。
5.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 咽拭子培养: ASO:2~3周升高。 尿常规:反复定期检查。
鉴别诊断
麻疹 幼儿急疹 风疹 川崎病:发热时间长,可有草莓舌、猩红

猩红热的中医诊治

猩红热的中医诊治

猩红热的中医诊治很多时候我们会被一些人造的称谓莫名的吓住,以致丧失掉理智,任由外界摆布。

而通常更荒谬的,是名后之实,亦是人造。

所谓的名实原本都不是地震海啸一般被赋予了大自然的魔咒,而是人类搬着沉重的石头,砸向了自己。

究其所以,恐怕愈发细思恐极。

猩红热就是这样的一个称谓。

而诸如此类的荒谬,在医学上体现的更是无以复加。

究竟其名背后包含着多少认识上的误区,我们来一点一滴将其展露。

猩红热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流行病,因此传染性强,呼吸道症状显著。

但通过中医的舌脉等辩证诊断,其隶属于温病。

那么问题就来了,是应该先治疗呼吸道问题还是按照温病的常规治疗进行透表?传统中医称猩红热为“烂喉痧”,临床上观察可以看到,猩红热的患者,咽部的充血通常并不明显,这是和常规温病不同的一点。

也印证着我们祖先的观察和用字之细微:喉非咽也,其出痧并引发咳喘的部位,应被定位在呼吸道。

所以这类咳喘也不是按照气管炎肺炎那样治疗就可以的。

尽管症状类似,但猩红热的咳喘很少有痰,以干咳居多,最关键的是排异的出路不同,治疗也就不同。

那么如何辨别猩红热和肺炎支气管炎呢?普通肺炎不会出现草莓舌,这是猩红热的一个舌质特征。

而且温病的脉也以浮数为主,属于血液问题,其咳喘呈现日轻夜重。

再说一点关于猩红热的体温,符合常规温病的白天低烧,晚上高烧。

如果一看见高烧就给了退烧药,很容易人为得造成白天也高烧。

现在有不少人知道出疹子的时候不能退烧,那么温病忌大汗也应该成为一个常识。

其实何止出疹子时不能退烧,别的病就可以退烧吗?这留给我们自己思考。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体液的补充。

没有充分的津液和供血,疹子是很难发出来的。

这个时候除了大量饮水,选用滋阴药物外,通过输液补充葡萄糖和生理盐水也是合理的办法,我想这是医院也能治猩红热的一个主要原因,但于此同时使用抗生素就是过大于功了。

因为猩红热的出疹是全身性的,首先是耳后,前胸后背,然后是面部,其出疹速度很快,一片一片得发。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气管粘膜的出疹会导致咳喘,同时还有消化道的出疹会降低食欲甚至呕吐腹痛。

猩红热(丹痧)

猩红热(丹痧)

【临床表现】
一、普通型 :
3.恢复期 体温渐降至正常,一般情况 好转,皮疹按出疹顺序于3~4天内消 退。疹退1周后开始脱皮,脱皮程度与 出疹程度一致,轻者为糠屑样,重者则 大片脱皮,一般2~4周脱净,个别患 儿脱皮可持续6~8周。脱皮后不留色 素沉着。
【临床表现】
二、轻型 发热、咽炎及皮疹均轻微, 无草莓舌,易被漏疹,常因 发病1周后脱皮或并发急性肾 炎,风湿热等时才被回顾诊 断。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分型论治
•治疗原则
以清热解毒,清利咽喉为主,结合 邪之所在而辨证论治。 病初邪在表,宜辛凉宣透,解表利 咽; 病中邪恶在里,宜清气凉营,解毒 利咽; 恢复期邪退阴伤,宜养阴生津,清 热润喉。
•分型论治—1.邪侵肺卫



证候 发热骤起,头痛畏寒,灼热无汗, 咽喉红肿疼痛,或乳蛾红肿,上有白腐, 常影响吞咽,上腭有粟粒样红疹。皮肤 潮红,可见丹痧隐隐。舌质红,苔薄白 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治法 辛凉宣透,清利咽喉。 方药 解肌透痧汤加减。
猩 红 热
儿科教研室 罗世杰
【概述】
一、定义 :感受猩红热时邪(A 组乙型溶血链球菌)引起的急 性传染病。 临床以①发热、② 咽喉肿痛或伴腐烂,③全身布 发猩红色皮疹,④疹后脱屑脱 皮为特征。
【概述】
二、发病情况 1、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 多见。多发生在温带。 2、年龄: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多见于2~8 岁小儿。 3、少数患儿病后1~5周可并发水肿、心悸、 痹证等疾病。 4、预后:从抗生素问世以来,重型患者少见, 故若能早发现,及时毒伤及心气—心悸
邪毒流窜关节—关节红肿灼
热余邪内归肺脾肾-水肿
午后低热 口干唇燥 皮肤脱皮 舌绛干 燥, 起 刺 杨梅舌

清营解毒汤治疗猩红热80例临床研究

清营解毒汤治疗猩红热80例临床研究

清营解毒汤治疗猩红热80例临床研究目的探讨猩红热应用清营解毒汤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80例猩红热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0例,均给予两组患儿常规治疗,研究组加用猩红热治疗,对比其临床效果。

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白细胞计数、皮疹面积及体温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5.00%)明显较参照组(80.00%)高,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猩红热应用清营解毒汤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

标签:猩红热;清营解毒汤;临床效果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诱发于具有较强致病性的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临床以发热、皮疹、疹退后脱屑等感染性中毒性症状为主。

对于猩红热的治疗,当前临床上主要以抗生素抗感染为主,但抗生素的长期广泛使用易使患儿机体产生耐药性、副作用等[1]。

本文通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清营解毒汤治疗猩红热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到我院就诊的80例猩红热患儿,所有患儿均不同程度的发热、皮疹、疹退后脱屑等现象,经检查诊断,均符合中西医猩红热的临床诊断标准,并排除合并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病毒性咽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体质过敏等患儿。

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研究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8.9±2.3)岁,病程2~27d,平均病程(23.8±5.6)d;参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11岁,平均年龄(8.6±2.5)岁,病程4~26d,平均病程(25.1±5.9)d。

两组数据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均给予两组患儿常规治疗,方法:静脉滴注青霉素10万U/kg,2次/d,7~10d为1个疗程;腹泻者加服蒙脱石散;发热者体温超过38.5℃给予退热剂,体温低于38.5℃行物理降温。

猩红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猩红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猩红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

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

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本病属中医“温热时毒”范畴,名为“烂喉痧”、“疫毒痧”、“丹痧”、“疫喉痧”。

一、病原学主要致病菌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又称为化脓性链球菌。

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6~1 μm,链状排列,短者4~8个细菌组成,长者有20~30个细菌组成。

无芽孢,无鞭毛,有荚膜,革兰染色阳性。

在含血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 mm 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

根据该菌细胞壁表面的C抗原(多糖类抗原)不同可分为A~U共19个组(无I、J),猩红热主要由A组引起。

A组细菌有M、R、T、S四种不同性质的抗原组分,具有型特异性。

与致病有关的主要是M抗原。

A组乙型链球菌体外生存能力较强,在痰及脓液中可生存数周。

55 ℃可杀死大部分链球菌,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在干燥尘埃中可存活数日,对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均敏感,耐药性低。

A组乙型链球菌的致病力主要来源于其产生的各种蛋白酶和毒素。

M蛋白是链球菌细胞壁中的蛋白质组分,具有抗吞噬和抗吞噬细胞内的杀菌作用,是主要的毒力抗原。

A组乙型链球菌可产生链激酶、透明质酸酶、链道酶、血清浑浊因子等蛋白酶,有利于细菌的扩散和感染。

产生的毒素主要有链球菌溶血素,有溶解红细胞、杀死白细胞及毒害心脏的作用,主要有O和S两种;致热外毒素曾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致病物质,为外毒素,使患者产生红疹。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为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猩红热患者自发病前1天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患者,排菌量大且不易被重视,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源。

丹痧方联合青霉素治疗猩红热46例

丹痧方联合青霉素治疗猩红热46例

丹痧方联合青霉素治疗猩红热46例
楚华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05(014)008
【摘要】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儿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好发于冬春两季,多见于3—10岁小儿,临床以骤起高热、咽痛、全身弥漫性鲜红皮疹和疹后脱屑等为特点,治疗不当易并发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病,给小儿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笔者近年来运用自拟丹痧方联合青霉素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791-792)
【作者】楚华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济宁,2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5.1
【相关文献】
1.丹瓜方联合枸橼酸西地那非片治疗痰瘀型2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 杨志刚;程宛钧;谢瑜;米丽芬
2.丹术消异方联合腹腔镜治疗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临床观察 [J], 卜亚丽
3.芪丹活血方联合通督开窍法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41例 [J], 崔超;牛晓亚;赵昱;顾文靓;黄君毅
4.温针灸联合芪丹祛瘀方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46例 [J], 支献峰;陈衍熙;任
利君;范重阳;娄渊和
5.木丹颗粒联合保肾通络方辅治糖尿病肾病气虚血瘀型疗效观察 [J], 柴静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猩 红热是 由A 族 乙型溶血 性链球 菌引起 的急性传染 病 ,主要 表现 为发 热 、咽峡炎 、全 身弥漫性 红色皮疹 、疹后脱屑脱 皮等。本病 一年 四季 都可发生 ,冬春两 季为多 ,各年龄均 可发病 ,以2 _ 8 岁儿 童多见 。 中医学又称本病 “ 疫痧 ” 、“ 疫 疹” 、“ 烂 喉痧” 、“ 烂喉丹痧 ”等 ,归属
2 0 1 5 年 1 2 月
第 1 4 卷第 1 2 期
今日 健康
J I N RI J I AN KANG -3 8 5・
De c e mb e r 2 01 5 Vo 1 . 1 4 No . 1 2
浅谈 中医药治疗猩 红热
黄 鑫’ 婷
( 1 . 山东 中医药大学基础 医学 院硕士研究生2 0 0 9 级 山东济南2 5 0 0 1 4 ;

于温 病范畴 。近 年来 ,本病发 病率渐升 ,多见因早期用 药而致本病 临
床症状 不典型者 ,中医证治发 挥了独特 的功效 ,笔者遂 收集诸多 医家 对本病的研究成果 ,对本病 的中医病 因病机 和证治作一综述 。
儿丹痧按 三期采用 “ 一 透二 清三养 阴” , 丹痧未透期治 以辛凉轻散 ,方 选银翘散 加减 ,疹 出毒 盛期治 以清 营解 毒 ,方选清 营汤加减 ,疹退 阴 伤期治以养阴生津 ,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 。 徐慧灵运用 《 温病条辨 》 银翘散去 豆豉加丹皮 细生地大青 叶倍玄参方 ( 双花 、连翘 、大青 叶、 芦根 、淡竹 叶 、荆芥 、薄 荷、丹皮 、桔梗 、大力子 、赤芍 、生地 、甘 草) ,疗效显著 ,一般均 在2 . 4 剂痊 愈。疹痧初见 时 ,徐老应用此 方 以 赤芍易玄参 ,侧重于清热凉血 ;后期则倚重 玄参 、生地壮水制火 。_ l 。 。
麻 黄 、黄芩 、芍药 、甘草 ) 加 减治疗本病 6 2 例 ,总有效率达 8 8 . 7 1 %。 李滟 等予五根汤加减 ( 葛根 、白茅根 、豆根 、兰根 、芦根 、丹皮 、 大青叶 、石 膏 、栀子 、黄芩 、玄参 、大黄 ) 治疗 4 , J L 猩红热 ,每用每 验 。_ 1 ”周 宁采用 升降散 ( 僵蚕 、蝉蜕 、姜黄 、大黄 ) 治疗本病 ,方 出 清 代杨粟 山 《 寒温条辨 》,主治温病 表里 三焦大热 ,屡获佳效 。_ 】 王 业 龙指 出,若猩 红热患者邪 热留恋 日久 ,耗气 伤阴较甚 ,心失所 养 , 当用清心 、安 神、镇惊之法 ,方 选清宫汤 和朱 砂安神丸加减 ; 若 邪毒 弥漫三焦 不解 ,气机失 畅 ,症见周身水 肿 ,二便失调 ,当分 离水湿 ,
五叶芦 根汤 ( 藿香 、佩 兰 、淡竹叶 、青箬 叶、鲜枇杷 叶、飞滑石 、苏 梗 、杜赤豆 、僵蚕 、象贝 ) ,温毒喉痧代 表方仿余 氏清瘟败毒饮 ( 犀角 尖 、羚角 片、生石膏 、鲜 大青 、生玳瑁 、带心连翘 、粉重 楼、鲜万年 青根 、青蒿脑 、粉丹皮 、鲜生地汁 、金汁 ) 。… 余师愚 《 疫 疹一得 ・ 疫 疹诸方 》 自 创 清瘟败毒饮 ,根据病情轻 重施 以大 、中、小剂 ;见斑疹 出 ,“ 即用大青 叶,量加 升麻 四五分 ,引毒外透 ” 。_ 8 王玉玲治疗小
胃主肌 肉 ,疫毒循 经外 串肌表 ,透 发痧疹 ,色红如丹 ,正如 《 疡
医 心得 集 ・ 辨烂 喉丹痧 顺 逆论 》记载 :“ 天 行疫 疠之毒 ,故长 幼传 染 者多 ,外 从 口鼻 而入 ,内从肺 胃而发 。其 始起也 ,脉 紧弦数 ,恶寒 头 胀 ,肤红肌热 ,咽喉结痹肿腐 ,遍体斑疹 隐隐。 ”【 4 疫 毒内灼 ,心火上 炎 ,可见 舌光 红刺 ,即 “ 草 莓舌” 。 若感 邪较轻 , 人 体正气 强 ,热 毒 外解 ,病可痊愈 ;反之 ,疫毒 内陷心包 ,为本病危候 。
疠之道 ,邪从 口鼻入 于肺 胃。咽喉为肺 胃之门户 ,暴寒 束于外 ,疫 毒 郁于 内 ,蒸腾肺 胃两经 ,厥 少之火 ,乘 势上亢 ,于是 发为烂喉丹 痧”
” l

地 、玄参 、寸冬 、竹 茹 、栀 子 ) ,水煎 服 ,每五 小时服 一次 ,可 以连 续服用 ,直至痧透热解 。 钱小雷采用 《 千金要方 》解肌汤 ( 葛根 、
高 仲山 自拟 喉痧 汤 ( 连 翘 、双 花 、菊花 、牛蒡 子 、芦根 、黄芩 、生
1 病 因 病 机 《 金 匮要 略 》所述 阴 阳毒 与本 病相似 ,病 因责之 于 “ 阳毒” ,“ 阳
毒之为病 ,面赤斑斑如锦 纹 ,咽喉痛 ,唾脓 血” … ,陈耕道 《 疫痧 草 》 : “ 疫痧 属温 热之 毒 ,非 温热 之邪” 、“ 最 易传染 ” 。本 病病 因 ,系 口 鼻 吸收温热疫毒 ,乘寒暖失调 之时 、小儿脆 弱之体 ,蕴 于肺 胃二经 所 致 。病 之初起 ,疫 毒首犯肺 ,可见恶寒发 热等表症 。继之疫毒人 里 , 上熏 咽喉 ,见 咽喉肿痛 或伴糜烂 。巢元方 《 诸 病源候论 ・ 丹侯 》 :“ 疫
2 . 山东 中医药大学科技处 山东济南2 5 0 0 1 4 ) 【 摘 要 】 猩 红热是 由 A 族 乙型溶血性链球 茵 ( b e t a . h a e m o l y t i c g r o u p A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i s o l a t e ,G A S )引 起 的急性传 染性 疾病 , 临床 主要表现 为发 热、咽峡 炎、全 身弥漫性红 色皮疹 、疹后 脱屑脱皮等 。近年 来本病发病率逐 渐升 高,严重影响 了儿童的健康甚 者威胁 生命 。 临床上 中 医对本病 的治疗有确切效果 ,尤其是 中西 医结合 治疗本病效果更佳 ,故本 文从猩 红热的病 因病机及辨证论 治等 方面略加叙 述 ,希望对临床治疗猩 红热有所帮助。 【 关键词 】 小儿猩 红热 病 因病机 中医辩证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