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诱导的严重血小板减少临床特点分析
干扰素副作用
干扰素副作用干扰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生物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乙型肝炎、C型肝炎、白血病等。
虽然干扰素有很好的药效,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副作用。
首先是常见的一些轻微副作用,如发热、寒战、乏力、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在开始治疗后的数小时至数日内出现,持续数天至数周,严重程度和治疗剂量有关。
这些副作用在大部分病人中是经过耐受的,不需要停药。
其次是骨髓抑制。
干扰素可以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下降。
这种骨髓抑制通常在开始治疗后几周内出现,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这就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口服叶酸等。
再次,干扰素还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长期应用干扰素可能导致心肌损伤,引起心悸、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症状。
因此,在应用干扰素治疗患者时,需要定期监测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心脏方面的副作用。
另外,干扰素还可引起胃肠道不适。
常见的胃肠道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
这些副作用一般在开始治疗后的数周内出现,但很少会导致治疗的中断。
可以通过调整干扰素的剂量、饮食调理等方式来缓解这些不适感。
另外,干扰素也可引起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这些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包括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在开始治疗后的数周内出现,大部分病人可以耐受,无需停药。
但是,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甚至有自杀倾向。
这就需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此外,干扰素还可引起免疫系统的副作用。
干扰素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可能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在应用干扰素治疗期间,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感染情况,及时寻求抗感染治疗。
综上所述,干扰素是一种有效的药物,但也会伴随一系列的副作用。
尽管干扰素的副作用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是可接受的,但对于一些特定患者来说,副作用可能会比较严重,并对治疗产生影响。
干扰素不良反应及防治
干扰素不良反应及防治作者:刘士敬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02期常见不良反应及其产生机制干扰素(IFN)是机体细胞对病毒感染或各种生物诱生作用反应而产生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流感样症状患者一般可于注射IFN 2~5小时内开始发热,体温可高可低,有时可达40℃,高热时可伴有寒战,一般在发热3~4小时后自行退热。
注射3~5次后多数患者不再发热或呈低热。
发热时常伴有头痛、肌痛、关节痛、乏力等,称为感冒样综合征。
IFN≥3.0×107 U/次时,>70%患者会发生此类不良反应。
可采用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亦可于IFN注射0.5~1小时前服药,以预防和减轻发热等症状。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接受IFN治疗过程中,约20%的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轻到中度减少,但极少引起感染或出血。
一般停止IFN治疗后,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能很快恢复至正常水平。
白细胞计数通常在开始应用IFN的2周内即迅速下降,其中,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减低程度大于淋巴细胞水平的减低程度,一般在随后的4~6周可逐渐趋于平稳,停药后可迅速回升至基线水平;IFN可使血小板计数下降10%~50%,往往在注射后24小时即出现,并持续整个疗程。
少数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即有明显血小板水平减低,应用IFN后其血小板计数可能降至警戒线(30 000~50 000/mm3)以下,从而影响IFN的应用。
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应用IFN期间,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达13%~60%,多为轻度,不影响治疗;症状严重者不足10%,但可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导致IFN治疗终止的最常见原因。
乏力和虚弱是最常发生的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其他包括眩晕、共济失调、锥体外系症状、视觉定向障碍、意识模糊、嗜睡、幻觉、昏迷、味觉减退、食欲缺乏、性欲减退、抑郁、易怒,甚至自杀行为等。
α-干扰素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观察
1 . 3统计学 方法
所得 数据均 采用S S 1 .0 P S3 统计软件 进行分 析 ,其 中计量 资料 采
通 过 本组 临床 资料 ,罗哌 卡 因联合 小 剂量 舒芬 太尼硬 膜 外麻醉
用于分 娩镇 痛 的效 果是 非常 好 的而 且安全 可靠 。两 药合 用具 有协 同 作用 ,既可 以产生 良好 的镇痛 效果 ,而又 不影 响平滑肌 的收缩 。
扰 素组 )在治疗IP T 预后 好 ,认 为是最佳方 案 ,治疗 中未发 现严重 的 不 良反应发生 ,值得推广应用 。
用 验, 啦 计数资料采) c 2 验,以 < . 5 尸 o 0为有显 著性差异。
2结 果
21疗 效标准 .
适用于 分娩 的各 个产程 ,镇痛 效果 明显 ,是 理想 的分娩镇痛 药。
硬膜 外麻醉分娩 镇痛 ,催产素使用 增加 ,未增加产后 出血 ,对新
生儿评分 无影响 。有 报道指 出,临产后宫 口无论开到 多少 ,镇痛给药
2 _ 3两组产程 、剖宫产率新 生儿评分情况 [] 王 军, 艳, 1 曹 王警 卫 , . 芬太 尼 复 合 罗哌 卡 因用 于腹 部 手 术后 等 舒
对照组 第一产程长于镇痛组 ,有 显著性差异 <O 5 . )。镇痛组 0 催产素使用较对 照组高 、镇 痛组剖宫产率较对 照组低 (<0 5 P . )。产 0 后出血量 、新生儿评分等 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 (>0 5 P . ),见表24 0  ̄。
例 ,极重度4 、重度1例 、中度 1例 、轻度5 ,<1 1例 ,13 例 5 0 例 岁 2 ~ 岁 1M ,37 例 , >7 例 ,男 2例 ,女 1例 。 两组 问经统计学 处 a  ̄ 岁7 岁2 O 4 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干扰素的副作用
干扰素的副作用干扰素是一种天然产生的蛋白质,在人类身体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然而,使用干扰素治疗某些疾病时,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
下面将介绍干扰素的一些常见副作用:1. 流感样症状:干扰素在体内起到模拟免疫系统的作用,因此使用干扰素后,病人往往会出现发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在接受治疗的头几天内出现,并会逐渐减轻。
2. 皮肤反应:干扰素治疗常常会导致皮肤反应,如肿胀、红肿、瘙痒、皮疹等。
这些反应通常发生在注射部位附近,可能会引起患者不适。
3. 消化系统反应:一些患者在使用干扰素治疗时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反应。
这些反应通常是暂时的,并会在治疗结束后逐渐消失。
4. 血液系统反应:长期使用干扰素可能会对造血系统产生影响,导致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等血液问题。
这些情况可能会引起出血、易感染等并发症,需要密切监测和及时处理。
5. 精神和神经系统反应:一些患者在使用干扰素治疗时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头痛等精神和神经系统反应。
这些反应通常是暂时性的,但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会有较大影响,需要密切关注和及时干预。
需要注意的是,干扰素的副作用在不同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有些患者可能只出现轻微的副作用,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此外,干扰素的副作用也与使用剂量、疗程以及个体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为了减轻干扰素的副作用,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调整剂量和疗程。
此外,患者在接受干扰素治疗期间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营养和休息,积极应对副作用,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适症状。
总之,干扰素治疗在某些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但也会引起一些副作用。
医生和患者需要共同合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并积极应对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并保障患者的健康。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α干扰素应用于抗乙肝病毒治疗已有近20年的历史,由于其HBeAg/抗HBe血清转换较高,且不易发生病毒变异,获得疗效后复发率低,从而使α干扰素成为最常见的抗病毒药物之一。
但由于其为生物制剂,对全身各系统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又影响其临床应用,因此详细了解α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并及时正确的处理十分重要。
指南对此有一定的介绍,本文就此作更为详细的解读。
一.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1.流感样副作用:为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个别病人可有恶心,呕吐症状。
反应的强烈和病人的体质、剂量大小有关,大多发生在开始注射的1~3针,个别病人第3针后仍有此类反应,其中第1针反应最为强烈,大多发生于注射后3~6小时。
预防的方法可选择在睡前注射干扰素α,或在注射干扰素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以减轻流感样症状。
也可视出现症状的轻重酌情处理,如出现较重,给予解热镇痛药,如较轻给予多饮水,多休息即可。
一般随疗程进展,此类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
大多病人能渡过这个时期,完成整个疗程,个别反应强烈而不能耐受者,应考虑改用其他抗病毒药物。
2.血液系统作用:也是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和血小板减少,对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较小,其发生的机理大多为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往往见于用药2周~2个月内,3个月后则趋于稳定,故在使用干扰素的初期,应当每2~4周检测血象,必要时1周检测一次,甚至2~3天复查一次。
是否预防性应用升白细胞药物尚有争议,如血象低于正常值,但中性粒细胞计数>1.0 x 109/L,血小板计数>75 x 109/L,可加强升白细胞、或升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同时严密监测血象,干扰素剂量和用法不变。
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 50×109/L,应降低干扰素α 剂量;1~2 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
干扰素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干扰素虽然对治疗肝炎病毒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点1.发热:治疗第一针常出现高热现象。
以后逐渐减轻或消失;2.感冒样综合征:多在注射后2~4个小时出现。
有发热、寒战、乏力、肝区痛、背痛和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食欲不振、腹泻及呕吐。
治疗2~3次后逐渐减轻。
对感冒样综合征可于注射后2小时,给扑热息痛等解热镇痛剂,对症处理,不必停药;或将注射时间安排在晚上。
3.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治疗过程中白细胞及血小板持续下降,要严密观察血象变化。
当白细胞计数<3.0×10^9/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或血小板计数<40×10^9/L时,需停药,并严密观察,对症治疗,注意出血倾向。
血象恢复后可重新恢复治疗。
但需密切观察。
4.神经系统症状:如失眠、焦虑、抑郁、兴奋、易怒、精神病。
出现抑郁及精神病症状应停药。
5.干扰素少见的副反应有:如癫痫、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
出现这些疾病和症状时,应停药观察。
6.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红斑狼疮样综合征、血管炎综合征和Ⅰ型糖尿病等,停药可减轻。
7.引发冠心病:加重心肌缺血或诱发心绞痛。
8.脱发:发生率也挺高,在长期用药超过三个月时,几乎80%以上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脱发。
如何应对不良反应:1.流感样症状的处理:发热时可给予乙酰氨基酚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干扰素用药时机掌握在就寝前或者傍晚给药或休息日给药;多饮水,吃平衡膳食。
2.头痛的处理:服用镇痛药,尽量避免强光和噪声,不饮酒、少食富含酷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食物,限制咖啡因的摄入,保证每日足够睡眠及充足的水分。
3.发热、乏力、肌肉疼痛的处理:干扰素注射前口服对对乙酰氨基酚,或其他非处方退热药,就寝前或者傍晚给药,使患者在睡眠中度地发热期;冷敷、热水浸泡或理疗、按摩。
α—干扰素治疗小儿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效果观察
[ 中图分类号 ] R7 5 5 2 .
[ 文献标识 码] c
例, 效 1 无 3例 , 效 率 1 . , 组 比 较 差 异 有 显 著 性 ( 有 3 两 3 P< 0 0 ) 显 效 患 儿 血 小 板恢 复 正 常所 需 的 时 间 为 1 பைடு நூலகம்周 , 维 . 5。 ~ 且
为 1 ~ 3 × 1。L, 察 组 治 疗 前 外 周 血 中 抗 血 小 板 抗 体 2 5 0I 观
0 O ) 血清 l .1和 g值减 低呈负相关 ( P<o 0 ) 其它 参数 ( .5 。 TB
及 CD / ) 血 小 板 间 无 显 性 相关 。随 访 半 年 , 察 组 病 情 仍 48与 观 然稳定 , 照组症状改 善及血小板数 量上升不 明显。 对 2 2 毒 副 作 用 观 察组 除 部 分 患 儿有 发 热 外 , 见 因药 物 对 . 未 骨髓的抑制 作用而出现病情 加重。
3 讨 论
难 治性 I P 的 治 疗 是 一 个 相 当 棘 手 的 问题 , 者 血 小 板 T 患 很 低 , < 1 ×1 。L, 时有 生 命 危 险 , 以要 寻 求 新 的 治 疗 常 0 0I 随 所 措 施 , 随 着 干 扰 素 基 因 重 组 的 技 术 获 得 成 功 , 扰 素 价 格 低 而 干 廉 , 于 在 临 床上 推 广 和 应 用 。近 年 来 国 内 外 有 人试 用 a 干 便 一
张 之 南 主 编. 液 病 诊 断 及 疗 效 标 准 E . 京 : 京 科 学 出 版 血 M3 北 北
社 ,9 8 8 . 1 9 . 8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病例报告1例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病例报告1例利奈唑胺是一种广谱的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等真菌相关疾病。
然而,近年来关于利奈唑胺引发血小板减少的报道越来越多。
本文通过报告一例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病例,讨论其原因、诊断和治疗。
我院收治了一名62岁的女性患者,主诉出现多发性瘀斑和皮下出血,伴有乏力、头晕等症状。
该患者患有前列腺癌,正在接受化疗和放疗治疗,此次入院前亦使用了利奈唑胺治疗念珠菌感染。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的皮肤多处有明显瘀斑,并出现了几个直径约为1-3cm的皮下出血点。
血常规检查显示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仅为40×10^9/L,明显低于正常范围。
在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后,我们注意到在使用利奈唑胺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开始下降。
于是,我们怀疑其血小板减少可能与利奈唑胺治疗有关。
为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相关检查。
血小板骨髓象显示患者的骨髓中有一定程度的血小板减少,而其他造血细胞数量正常。
骨髓穿刺检查未见异常增生或异常细胞。
除此之外,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其他检查结果都在正常范围内。
因此,我们最终确定患者的血小板减少与利奈唑胺治疗有关。
在明确诊断后,我们立即停止了患者的利奈唑胺治疗,并给予了对症治疗。
患者接受了输血治疗,以提高血小板计数。
此外,我们还使用了克指胶囊增加患者的血小板释放。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密切监测了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相关临床症状。
经过几周的治疗,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开始逐渐恢复,相关症状也有所缓解。
血小板减少是一种严重的副作用,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对于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特别是那些具有其他因素使血小板计数下降的患者,应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一旦发现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药,并给予输血等对症治疗。
此外,临床医生还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告知他们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皮下出血等,以便及时就医。
综上所述,我们报告了一例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病例。
对于此类患者,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和处理。
谢青: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谢青: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作者:东来来源:《肝博士》 2016年第2期东来人物档案谢青: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传染病与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巴斯德研究所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现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分会常委、上海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感染性疾病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上海市医院协会传染病专科医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副会长、以及《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等编委。
2000~2002年和2002年10月~2003年2月曾两次在美国德州医学中心贝勒医学院内科系进行肝脏病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和病毒性肝炎的基础研究。
先后承担了卫生部、教育部、七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及教委重点基金、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课题、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白玉兰人才基金等31项课题。
近10年来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60余项国际和国内多中心临床药物研究。
在SCI收录的杂志以及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
参加编写专著共20余部。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五一巾帼创新奖、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曾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职业道德标兵、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乙型肝炎(乙肝)和丙型肝炎(丙肝)是我们国家目前主要的传染病之一,也是很重要的国家公共卫生健康问题。
乙肝治疗现有的方案比较多,如核苷类药物治疗可以很好的控制病毒,减少肝癌和肝硬化的发展,但是需要长期使用;另外一种治疗方案是很多国家的首选药物,那就是长效干扰素治疗。
对于一些应答效果比较好的患者,通过长效干扰素的固定疗程治疗,可以达到比较好的血清转换,甚至有的患者能够实现停药不复发,更有甚者能够达到目前所能追求的最高目标,即功能性治愈(临床治愈)。
干扰素治疗老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例报告
e it y i r J] io yb r p a r a ue [ . Nhn K ou s r o fl
S i a — a ki a si19 ;5 3 :7 . h k n G k a Z s 9 7 3 ( ) 2 3 k ,h
功能。呼气 末正 压 , 气管 扩 张 , 使 降低 气
湿化引流 不 足 , 有 漏气 , 部皮 肤 受压 时 局 潮红等 , 正气体 交换异 常较气管插 管机 纠 械通气慢 , 以对于体 弱 , 泌 物较 多者 , 所 分 应 有 专 人 护 理 , 切 观 察 , 时 处 理 , 于 密 及 对 病情危重 , 情 进行恶化 , 吸微弱者 , 病 呼 应 及 时气 管 插 管 或 切 开 , 立 人 工 气 道 , 建 抢 救病人生命 , 不能 盲 目扩 大适 应 证 。
的 是 双 气 道 正 压 通 气 , 气 时 有 利 于 气 体 吸 进入通气 不 良的肺 泡 , 善气 体 分布 , 改 增 加 呼 吸 道 及 肺 泡 内 压 , 加 气 体 交 换 面 增 积 , 而 改 善 了通 气 血 流 比 例 失 调 及 弥 散 从
4 S i t F j oi Po u i e
i v sv o i v rs u ev n lto fp — n a iep st e p e s r e t a n o a i i i te t wi a ue o — h o i h pec p c i ns t h c t- n c r nc y ra n i
捷 , 步耐 受性 好 。但 因是 口鼻罩 连 接 , 同
3 刘 朝晖 , 沛 民 , 林 林材 立 , . 相气 等 双
道 正压通气治 疗 C P O D合 并 慢 性 呼 吸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因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因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血小板减少症,在使用肝素治疗患者中发生。
肝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凝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然而,有些患者在接受肝素治疗时会发生血小板减少,进而导致血栓形成和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许多研究对其病因进行了探究。
肝素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引起血小板减少:免疫介导和非免疫介导。
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约占HIT的95%。
它发生在患者产生了肝素依赖性IgG(heparin-dependent IgG)抗体,这些抗体能与肝素结合成复合物,进而结合到血小板上,激活了这些血小板,使其释放出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PF4)并形成血栓。
同时,这些抗体和PF4也会激活体内的血小板,并导致血小板减少。
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相对较少见,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肝素直接对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产生抑制作用有关。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不仅与肝素的使用有关,还与患者个体差异有密切关系。
以下是一些可能会增加患者患上HIT的危险因素:1. 肝素使用时间:HIT在肝素使用时间长的患者中更常见。
一般来说,HIT的发生率在使用肝素3天后会显著上升,并在7天后达到峰值。
2. 肝素剂量:高剂量的肝素使用会增加患者患上HIT的风险。
3. 家族史:有家族史的患者更容易患上HIT,这表明遗传因素在HIT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4. 既往药物过敏史:患有其他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更容易患上HIT。
5. 年龄:老年患者更容易患上HIT。
6. 性别:女性更容易患上HIT。
除了上述危险因素外,有些研究还发现在一些特定领域、特定疾病和特定手术中HIT的发生率更高。
例如,心血管手术、血液透析、重度创伤和半胱氨酸心肌梗死患者更容易患上HIT。
干扰素诱发严重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及产生机制
干扰素诱发严重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及产生机制李丽闾军韩大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前言重组人干扰素是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有效药物,多数患者对干扰素的应用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然而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血小板减少是其中之一。
干扰素所致血小板减少通常程度较轻(下降幅度10%~50%),然而少数患者却可发生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甚至危及生命,不得不中止治疗。
为提高对干扰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的认识,本文复习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干扰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情况进行了总结。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干扰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主要分为三类:1、一过性骨髓抑制;2、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一过性骨髓抑制干扰素所致骨髓抑制被认为是血小板下降的主要机制。
1987年Ganser A 等研究了重组人干扰素α(rIFN-α)对人骨髓来源的巨核细胞多能干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rIFN-α可显著抑制巨核细胞的生成,这种抑制作用是通过直接抑制定向造血干细胞实现的1。
Peck-Radosavljevic et al. 研究了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对骨髓抑制的影响2,结果表明单次高剂量的IFNα-2b(10MU)可导致全血细胞快速可逆的下降,持续应用标准剂量干扰素(IFNα-2b,5MU/d)或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180μg/wk),则血细胞进一步下降,但4周后基本稳定下来。
干扰素的骨髓抑制作用表现为真性血小板池的减少,而非破坏过多,血小板生成素产生相对不足是原因之一。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3,IFNα治疗后血小板显著下降,但对巨核细胞的数量没有影响,没有抑制巨核细胞的核内有丝分裂,而是抑制了其胞浆成熟及血小板的产生,可能的机制为抑制了调节巨核细胞成熟的转录因子的表达。
骨髓抑制所致的血小板下降,通常程度较轻并且可逆。
然而,少数情况下,也可导致严重的血小板下降4,甚至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
干扰素诱发严重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及产生机制
干扰素诱发严重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及产生机制
李丽;闾军;韩大康
【期刊名称】《肝脏》
【年(卷),期】2009(014)004
【摘要】重组人干扰素是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有效药物,多数患者对干扰素的应用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然而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血小板减少是其中之一。
干扰素所致血小板减少通常程度较轻(下降幅度10%~50%),然而少数患者却可发生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甚至危及生命,不得不中IE 治疗。
【总页数】3页(P340-342)
【作者】李丽;闾军;韩大康
【作者单位】10006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10006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10006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5.11
【相关文献】
1.急诊PCI后替罗非班诱发严重血小板减少1例 [J], 谢东阳;蔡九妹;钟一鸣
2.替罗非班诱发严重血小板减少1例 [J], 谢东阳;蔡九妹;钟一鸣
3.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诱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 [J], 王欣茹;肖丽;耿爱文;咸建春
4.血小板糖蛋白Ⅱb/II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诱发严重血小板减少1例 [J], 张
涛;康林;牛永红;王丽丽;商丽华
5.干扰素诱导的严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点分析27例 [J], 李丽;闾军;肖默;罗晓岚;郑俊福;韩大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α-干扰素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分析
α-干扰素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分析
李敬东;韩效林;吴隼
【期刊名称】《医药世界》
【年(卷),期】2006(000)011
【摘要】目的:观察α-干扰素应用于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住院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15例,应用α-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1次/d,共12d为1疗程,之后300万U,皮下注射,每周2次,维持>2个月.观察血小板计数,PAIgG,T细胞亚群,肝肾功能等.结果 15例患者中显效5例(30%),良效8例(50%),进步1例(10%),无效1例,总有效率90%.结论α-干扰素应用于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尤其是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李敬东;韩效林;吴隼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453100;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453100;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453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 [J], 李敬东;李志英
2.雷公藤、干扰素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 [J], 王吉如
3.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4例 [J], 殷果;容中旺
4.干扰素治疗1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J], 张晋琳;王晓冬;王春森
5.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 [J], 刘丽波;任苏平;宋艳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干扰素、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9例
干扰素、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9例黄丽芳【期刊名称】《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0(028)006【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α、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44例经常规治疗无效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3组,一组以干扰素—α治疗,一组以环孢素A治疗,对照组继续原常规治疗。
观察用药前后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临床出血症状的变化情况及副作用。
结果干扰素—α治疗组13例中显效4例(30.8%),良效4例(30.8%),进步2例(15.3%),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76.9%,临床出血症状缓解,副反应较轻,病人均能耐受。
环孢素A治疗组16例中显效6例(37.5%),良效2例(12.5%),进步1例(6.3%),无效7例,总有效率56.3%,临床出血症状缓解,有轻度肝功能损害,经对症护肝处理后缓解。
结论本组干扰素-α、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总有效率分别为76.9%、56.3%,疗效较好,明显优于对照组。
对于经各种方法治疗均无效的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建议使用干扰素—α或环孢素A治疗。
【总页数】3页(P614-615,620)【作者】黄丽芳【作者单位】衡阳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三内科,湖南衡阳42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4.6【相关文献】1.益气凉血方联合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 [J], 刘威2.益气凉血方联合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8例 [J], 开金龙;刘慧3.环孢素A联合白介素-11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分析 [J], 白艳梅4.环孢素A联合白介素-11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效果 [J], 顾小慧5.环孢素A长期营救性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J], 翁建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干扰素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干扰素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计磊;刘方军;李军体
【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
【年(卷),期】1999(0)2
【摘要】我们用重组干扰素α-2b(rIFNα-2b)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11例。
现将治疗方法与结果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我院1996-05~1998-07收治RITP11例。
诊断按1987年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
【总页数】1页(P46-46)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干扰素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计数;巨核细胞;抗
血小板抗体;肾功能损害;体液免疫;促血小板生成素
【作者】计磊;刘方军;李军体
【作者单位】145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58.205
【相关文献】
1.干扰素治疗小儿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J], 王秀兰;范良
2.干扰素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 [J], 梁欣荃;王志华;祝平安
3.胸腺肽α1加干扰素α2b治疗难治性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3例 [J],
覃事鹏
4.胸腺肽α1加干扰素α2b治疗难治性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3例 [J], 覃事鹏
5.干扰素联合长春新碱、泼尼松治疗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J], 宝国秀;杨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α干扰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注射液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α干扰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注射液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α干扰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注射液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 9月门诊收治的7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做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注射液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用药的基础上联合使用α干扰素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儿的血液指标。
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儿的治疗后的BAFF、PAIgG、PAIgM、PAIgA低于对照组,PLT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α干扰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注射液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α interferon combined with gamma globulin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Methods Seventy-eight children with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dmitted to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September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treatment group with 40 patie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38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order.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gamma globulin injection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α interferon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blood parameter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total effective treatment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The treatment group had lower BAFF, PAIgG, PAIgM and PAIgA than the control group, but higher PLT coun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α interferon combined with gamma globulin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shows significant efficacy and improves immunity,thereby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nterferon;Gamma globulin儿科常见出血性病症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有时也称其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 归
死 亡 治 愈 死 亡
1
57/M
2
62/M
1b
PEGIF Nα
下降
上升
3
60/F
1b
PEGIF Nα
下降
-
讨论
药物诱发血小板减少的依据:药物应用与血小 板减少发作间的因果关系是诊断药物诱发的血 小板减少的主要依据 药物诱发的血小板减少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分为 三类 1、一过性骨髓抑制 2、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 3、血小板聚集
国外22例
43.46±13.41 男11例 丙肝23例 合并代偿期肝硬化2例,红 斑狼疮1例,特发性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1例,伴自身免 疫抗体阳性2例 7例进行了病毒血清基因型 检测
国内2例
女13例 乙肝1例 均无活动性自身免疫 性疾病 1型4例,3型2例,4 型1 例
基因型
干扰素种类
治疗前血小 板基线水平
既往史:数年前有不洁注射史。近期无其他药 物应用史。 查体:站位时可见双下肢皮肤花斑样变。
日期 2008-8-21 2008-8-23 2008-8-24 2008-8-25 2008-8-26 2008-8-28 2008-8-29 2008-8-30 2008-8-31 2008-9-1 2008-9-8 2008-9-11 2008-9-16
干扰素诱导的严重血小板 减少临床特点分析
病例特点
女性,54岁 主诉:发现丙肝抗体阳性20余年,反复肝功能异常10 年,牙龈出血1天于2008-8-21入院。 现病史:20年前体检发现抗HCV阳性,10年前出现肝 功能异常,ALT波动在60-100U/L,口服保肝药物治疗, 肝功能仍反复异常。2003年曾用短效罗扰素抗病毒治 疗3个月,因副作用而停用(当时为牙龈出血,食欲 差,恶心)。2008年5月再次出现肝功异常,应用长 效干扰素抗病素治疗共3月,用药前查自身抗体均为 阴性。1天前出现牙龈出血,未出现皮肤瘀点、瘀斑, 无便血。伴明显乏力。于外院查血小板5*10~9/L。
TTP主要有5个特征性表现
发热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溶血性贫血 不稳定的神经系统症状 肾脏功能受损
TTP概况
TTP的发生频率为1/百万,年轻女性发病频率 较高,40岁左右多见,可能的病因包括妊娠, 感染性疾病,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遗传易 感性,90%以上的患者未能明确病因 机制:血小板过度聚集在全身微血管内形成血 小板血栓。血小板消耗性下降可导致出血,红 细胞穿过血栓区破碎则产生溶血性贫血;血栓 形成可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普通IFNα14例
仅1例低于正常值下限,为 75×109/L源自PEG-IFNα 10例,
其余均在正常水平
抗病毒开始至出 现ITP的时间
3.6月(1~48月)
2例分别出现在停用IFNα 后4周和6个月
临床表现
鼻衄、牙龈出血、口 1例出现血尿;无严重内 腔粘膜出血、躯干或 脏出血 下肢皮肤淤点或淤斑
血小板水平
血小板轻度下降是IFNα诱发的常见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被认为是血小板下降的主要机制,通 常程度较轻并且可逆; IFNα诱导的严重血小板下降如ITP及TTP临床 罕见。
ITP特点总结
①除IFNα或IFNα与利巴韦林外无其他药物应 用史; ②血小板显著下降,低于20×10~9/L; ③骨髓活检见巨核细胞增生; ④抗血小板抗体或血小板相关IgG阳性; ⑤无其他活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存; ⑥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预后好。
随访(7例)
2例随访1年HCVRNA仍为阴性; 5例停用IFN后HCVRNA转阳,其中1例于1年 后改用IFNβ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另1例2年后应用IFN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1年, 未再出现血小板减少; 1例再次给予IFN后血小板再次下降; 其余2例未进行抗病毒治疗(包括我院病例)
TTP的临床特点
结果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分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 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两组
ITP的临床特点
文献来源
年龄 性别 肝炎类型 抗病毒治疗 前合并疾病
TTP预后差,死亡率高,主要治疗手段为血浆 置换,抗血小板药物非常重要
发生在丙肝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且基因1型较 为多见。丙肝病毒可引发多种肝外自身免疫现 象,其中ITP是慢性丙肝患者的肝外表现之一 IFNα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促进巨噬细胞的活 化及INFγ的产生,增强IFNγ介导的吞噬作用从 而恶化ITP IFNα诱导的基因表达产物可能会损伤血管内皮 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或通过诱导抗 ADAMTS13抗体形成、使原有的抗 ADAMTS13抗体滴度升高而导致TTP
材料
检索PubMed及CNKI数据库,与IFNα抗病毒治 疗相关且资料较完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 26例,我院1例,共27例用于分析;
方法
登录,采用“interferon”和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作为检索词,检索 时间段不限,检出干扰素治疗相关的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报道共28篇,其中4篇仅有题录,全 文非英语而无法得到全文,其余24篇共25例患 者; 登录,采用“干扰素”和“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为检索词,检索时间段为 1994-2008年,有1例关于干扰素抗乙肝病毒导 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例报告
HCT 29.2 25.9 25.9 24.4 21.6 25.1 21.9 22.8 24.9 22.4 27.9 29.3 33.1
PLT 2 27 1 22 20 1 33 31 38 39 97 98 107
院内外会诊意见
考虑患者血小板减少与应用干扰素相关可能性 大 但应行骨髓检查,自身抗体检查及腹部B超, 以进一步鉴别诊断 建议继续应用丙球400mg/kg共5天,继续激素 (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如有活动性出血可输 注血小板。
年龄/ 性别
病毒 基因 型 未测
抗病毒 药
IFNα
血小板 计数
7×109/ L 6×109/ L 9×109/ L
出现 TTP时 间 16W 治疗满 48W,停 药后 2W 8W
ADAM TS-13 活性 未测
抗 ADAMT S13抗体 未测
治疗 血浆置换 及激素治 疗 血浆置换 及激素治 疗 血浆置换 及激素治 疗
WBC 3.23 3.28 3.22 3.5 4.53 4.25 3.37 3.46 3.28 2.81 3.58 3.7 4.19
RBC 3.41 2.95 2.97 2.8 2.46 2.83 2.47 2.56 2.8 2.47 2.96 3.08 3.51
HBG 104 91 92 84 73 87 76 77 86 75 93 97 110
(4.8±3.1)×109/L
血小板抗体或血 小板相关IgG
骨穿
16例( 67%)阳性
4例(16.7%)血小板抗 体阴性
2例(8%)骨髓增生不良
15例(62.5%)表现 为骨髓增生活跃
治疗
1例单纯停药血小板即恢复; 1例在严密观察下,坚持抗病毒治疗疗程结束,血小 板未继续下降; 其余22例停药后应用了免疫抑制剂: 联合血小板输注7例 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11例 4例采用免疫抑制剂、血小板输注、免疫球蛋白三联 疗法。 一般1至2周血小板开始上升,2周至3月恢复正常 预后好,无严重出血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