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的药物相关性疾病,通常由肝素引起。
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然而,一些患者在接受肝素治疗期间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并发症,这就是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
病因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免疫反应:肝素可能会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破坏,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症。
2.骨髓抑制:肝素可能对骨髓造成抑制,抑制血小板的生成,导致血小板减少。
3.其他因素:个体差异、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影响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临床表现患者患上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后,常常表现为以下症状:•流血倾向:患者出现皮肤、黏膜、消化道等不明原因的出血。
•瘀斑:皮肤或黏膜上出现紫癜、瘀痕等。
•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伴有出血时间延长等。
诊断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通常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病史:了解患者用药史、过敏史等,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2.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检查等。
3.肝素致敏试验:通过肝素致敏试验判断患者是否对肝素过敏。
治疗对于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停用肝素:停止使用肝素治疗,尝试其他抗凝药物。
2.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包括输血、止血药物等。
3.免疫治疗:对免疫相关性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等治疗。
预后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预后通常较好,停用肝素后血小板计数会逐渐恢复正常。
然而,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再次发作,因此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症状变化。
结语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重要的临床问题,尤其在使用肝素治疗的患者中需要引起重视。
及时识别并处理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对这一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疑似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十大要点(全文)

疑似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十大要点(全文)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由肝素-血小板4因子复合物IgG抗体介导的促血栓形成性免疫性疾病。
发病率约0.5~5%,国内报道HIT发病率为2.97%~16.5%,死亡率约30~50%。
临床表现为肝素治疗后数天至数月发生血小板减少计数(与肝素治疗前相比)减低或不伴新发血栓,呈现出血与血栓矛盾状态。
这为临床诊疗带来极大挑战。
根据本院185例疑似HIT患者的诊疗数据结合最新欧美HIT管理指南汇集成疑似HIT诊疗思路,降低HIT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一、 HIT发病机制HIT是肝素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肝素在体内与血小板4因子结合形成血小板4因子-肝素(PF4-H)复合物。
通过PF4-H复合物暴露新的抗原决定簇导致产生PF4-H抗体(参与临床致病性免疫球蛋白通常为IgG 型)。
通过血小板FcγIIa受体的介导下,触发血小板微粒生成,促使血小板活化,并释放促凝物质。
使得机体处理高凝状态,易发血栓。
PF4-H抗体的产生与肝素的来源(牛源性>猪源性)、类型(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素发生率极低肝素浓度(大剂量、多次给药)明显相关。
二、疑似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特征特征1:一次性大剂量肝素应用史,如心脏外科手术。
特征2:肝素暴露后5~14天出现血小板计数降幅>50%。
(肝素暴露当天计为0天;血小板计数降幅与使用肝素前相比)特征3:伴或不伴有不明原因的新发血栓。
特征4:无其他明确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或当前因素无法解释的进行性血小板下降。
肝素被临床广泛应用于血栓的预防与治疗,几乎是心脏外科不可替代的抗凝药。
整形外科和心脏手术患者是HIT高发病率人群。
心脏术后发病率约0.9~3%,受心脏病患者基数原因,其HIT发病绝对人数居各类人群之首。
患者特征、肝素制剂类型以及临床用量与HIT发病风险相关。
回顾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10月期间183例疑似HIT患者,经HIT-Ab(PF4-H)检测阳性率女;男为31.7%vs19.8%;HIT-Ab(PF4-H)结果强阳性率女:男为46.1%vs15.0%。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CRRT患者给予1~2μg/(kg·min)持续滤器前输注;
02
血液净化治疗结束前20~30分钟停止追加。
03
依据患者血浆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的监测来调整剂量 《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
04
阿加曲班(asgatroban):
给予抗血小板、抗凝或促纤溶治疗,预防血栓形成。HIT治疗时间难以确定,抗凝治疗至少持续2~3月。
积极寻找血小板减少的原因,除外非药物诱发的血小板减少(脾亢、病毒感染、缺铁、叶酸缺乏等);
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
使用肝素5~14d出现新发血栓事件(动、静脉血栓形成或栓塞)、肝素注射部位出现皮肤损害或坏死等;
01
血透患者出现动静脉内瘘、静脉留置血透导管等部位血栓栓塞,应注意HIT的可能
01
可表现为深静脉血栓栓塞、肺栓塞、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肢体动脉栓塞。 有条件时,怀疑HIT者检测抗肝素-PF4抗体;
临床类型:针对血清H-PF4抗体阳性的患者,根据抗体的产生、血小板减少或血栓形成情况,HIT可分为三个类型: 隐性HIT:患者产生H-PF4抗体,无血小板减少症; HIT:患者产生H-PF4抗体,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症; HITT:患者产生H-PF4抗体,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栓塞症;
HIT
2分
1分
0分
血栓形成或其他后遗症 Thrombosis or other sequelae
明确的新血栓形成、皮肤坏死,或静脉注射负荷剂量普通肝素后出现急性全身反应
血栓形成进展或再发,皮肤红斑,或可疑的血栓形成
无
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Other cause for thrombocytopenia
预防血栓形成: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一、简介HIT 多见于肝素治疗第 5~14 天,血小板计数相对值下降 50%或绝对值降至50~80 × 109/L,停药后 4~14 天恢复正常。
若合并血栓形成,称为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伴血栓形成(HITT),可致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肢体坏疽、急性心梗、脑卒中等致命性并发症。
二、分型HIT 分为两种类型:Ⅰ 型为非免疫介导的,无需停用肝素制剂,血小板即可自行恢复。
Ⅱ 型即临床上通常所说的 HIT,为免疫介导的抗体反应。
除非特别说明,目前文献中、临床上和共识中所指的 HIT 是HIT Ⅱ 型。
三、诊断HIT 的诊断首先基于病史及临床表现,如既往或正在使用肝素、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伴或不伴血栓栓塞并发症。
目前,国际上对于 HIT 的主流诊断思路是,在4T’S 评分和血小板数量动态监测基础上,联合 HIT 抗体检测和(或)血小板功能试验进行排除诊断和确诊。
(一)4T’S 评分4T's 评分是由血小板减少的数量特征、血小板减少的时间特征、血栓形成类型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四个要素构成,四项评分相加,根据得分多少确定 HIT 的临床可能性:≤ 3 分为低度、4~5 分为中度和 6~8 分为高度临床可能性。
建议疑似 HIT 患者首先使用 4T's 评分进行临床危险度分层,为排除诊断和早期临床干预提供初步依据。
循证证据表明,4T's 评分诊断 HIT 的敏感性较高,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低度临床可能性患者可以排除 HIT,不需进一步行 HIT 抗体检测和连续监测血小板计数;对于 4T's 评分为中、高度临床可能性患者,推荐检测 HIT 抗体,并持续监测血小板计数。
(二)实验室诊断●5-羟色胺释放试验(SRA)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特异性,是目前公认的参考标准。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活化试验(HIPA)与 SRA 相近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缺点是检测过程复杂、成本高、耗时长,且结果判读依赖检测人员主观,使结果可靠性降低。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目录
•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概述 •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预防 •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案例
研究
01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概 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是一种由肝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导 致血小板减少和血栓形成。
总结词:有效预防
详细描述:患者在接受肝素治疗前,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和肝素依赖性抗体,提前诊断出肝素诱导的 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根据预防指南,采取小剂量肝素、增加监测频率等措施,成功预防了该病的发 生。
案例三
总结词:妥善处理
详细描述:患者确诊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后,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通过紧急输注血小板 、应用止血药物和必要的手术干预,成功控制出血,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血浆置换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 血浆置换进行治疗,以清除体内过量 的肝素。
03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 预防
预防措施
定期监测
在肝素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以便及时发现血小板 减少的情况。
避免使用高剂量肝素
使用低剂量的肝素可以降低发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血小板减少症的 案例研究
案例一: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过程
总结词:成功治愈
详细描述:患者因心脏病接受肝素治疗,随后出现血小板计数下降,确诊为肝素 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通过停用肝素、给予免疫抑制剂和输注血小板,患者的血 小板计数逐渐恢复正常,未出现出血等并发症,预后良好。
案例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预防措施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血小板破坏
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导致血小板破坏 和减少。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原因各种剂型的肝素均可诱发血小板减少症,实验研究表明高分子量的肝素更易于与血小板相互作用,导致血小板减少症,这与临床中所观察到的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较低的结果一致。
发病机制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与免疫机制有关,部分患者体内可以出现一种特异性抗体IgG,该抗体可以与肝素-PF4(血小板4因子)复合物结合,PF4又称“肝素结合阳离子蛋白”。
由血小板α颗粒分泌,然后结合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表面。
由血小板α颗粒分泌,然后结合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表面。
抗体-肝素-PF4形成1个3分子复合物,再与血小板表面的Fcγ Ⅱa受体结合,免疫复合物可以激活血小板,产生促凝物质,是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伴发血栓并发症的可能机制。
而其他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一般没有血栓并发症,可以作为鉴别。
免疫复合物通过与血小板表面的FcγR Ⅱa分子交联而激活血小板。
FcγR Ⅱa分子氨基酸链第131位点的His/Arg多态性能影响其与IgG结合的能力,从而可以作为一个预测因素来预测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个体危险性。
3症状编辑根据临床上应用肝素治疗后所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病程过程,可以分为暂时性血小板减少和持久性血小板减少。
暂时性血小板减少大多数发生在肝素治疗开始后,血小板立即减少,但是,一般不低于50×109/L。
可能与肝素对血小板的诱导聚集作用有关,肝素可以导致血小板发生暂时性的聚集和血小板黏附性升高,血小板在血管内被阻留,从而发生短暂性血小板减少症。
持久性血小板减少较前者少见,一般发生于肝素治疗5~8天以后,若患者既往接受过肝素治疗,则可能立即发生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可低于50×109/L,未见有低于10×109/L者。
除了血小板减少以外,同时可以伴随有血栓形成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出血症状少见,主要表现为血栓形成。
有应用肝素的药物史结合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减少即可诊断。
ECMO持续治疗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1例

ECMO持续治疗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1例ECMO(体外膜肺氧合)是一种通过机械装置将血液从体外引入体内进行氧合,然后再排出体外的治疗方法。
它主要用于严重呼吸功能不全或循环功能不全的患者。
ECMO治疗需要使用抗凝剂,通常使用肝素来预防血栓形成。
应用肝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血小板减少。
病例报告患者为一名女性,65岁。
因严重呼吸窘迫终末期肺疾病,接受ECMO治疗。
ECMO治疗过程中使用了肝素作为抗凝剂。
在第3天,患者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倾向,血液检查发现血小板计数仅为50×10^9/L,明显低于正常值。
患者还出现了皮下淤血和黏膜出血的体征。
由于考虑到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肝素给药被停止,并立即开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悬浮液进行治疗。
在停用肝素的24小时内,患者的出血症状明显减轻,血小板计数开始上升,并在接下来的几天内恢复到正常范围。
患者在ECMO治疗下逐渐恢复肺功能,并最终成功脱离ECMO。
讨论肝素是ECMO治疗中常用的抗凝剂,但它的应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
这种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被称为HITT(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HITT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1%至3%。
HITT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主要与肝素与血小板因子4(PF4)结合形成抗肝素- PF4抗体复合物有关。
这些复合物激活血小板并诱导炎症反应,最终导致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
诊断HITT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使用肝素的患者血小板计数下降50%或至少下降30×10^9/L,与肝素暴露之前的基线值相比;②发现肝素与PF4抗体形成抗肝素-PF4复合物;③其他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排除。
治疗HITT的主要方法包括停用肝素、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以中和抗肝素-PF4复合物,以及输注血小板悬浮液以提高血小板计数。
在一些严重病例中,可能还需要使用免疫球蛋白和其他免疫调节剂来控制炎症反应。
结论ECMO持续治疗中使用的肝素可能导致HITT,进而引起严重的血小板减少。
ECMO持续治疗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1例

ECMO持续治疗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1例ECMO(体外膜肺氧合)是一种通过机器帮助患者的心脏和肺部功能,维持机体血流和氧合的治疗方式。
ECMO治疗还是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指的是体内血小板数量过低,导致出血倾向增加的病症。
本文报道了一例ECMO持续治疗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病例。
病例患者为一名44岁男性,因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被转入我们医院进一步治疗。
在接受ECMO治疗期间,为预防血栓形成,患者接受了肝素抗凝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并出现了多个出血灶。
当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下降到50×10^9/L以下时,我们开始怀疑是否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因为患者没有明显的外伤史或其他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我们停止了肝素治疗,并转而使用其他抗凝治疗药物。
随着肝素的停用,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开始逐渐恢复,并且出血症状也得到了改善。
为了确认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也均在正常范围内。
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血小板功能也受到影响。
我们还排除了其他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因素,如感染、骨髓抑制和药物反应等。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与肝素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作用有关。
肝素能够与血小板膜因子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
在ECMO治疗中,由于肝素的持续使用,血小板容易受到抑制,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针对这一病例,我们在ECMO持续治疗下出现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基础上,考虑到肝素的长时间使用可能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因此停止了肝素治疗,并采取了其他抗凝治疗措施。
经过调整治疗方案,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并且出血症状也得到了改善。
ECMO治疗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对于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应及时停用肝素,并采取其他抗凝治疗措施,以避免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和出血风险。
ECMO持续治疗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1例

ECMO持续治疗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1例ECMO持续治疗是一种通过机器代替患者心脏和肺部功能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也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其中之一就是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本文将介绍一例ECMO持续治疗下发生的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和临床结局。
患者是一名45岁的男性,因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被送入重症监护室。
他的呼吸功能非常差,需要立即进行ECMO持续治疗。
在开始治疗前,患者接受了全血常规检查,发现血小板计数为180×10^9/L,属于正常范围。
ECMO治疗在患者身上持续了10天,期间患者的呼吸功能逐渐改善。
在第4天的时候,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开始下降,最低点出现在第9天,降至60×10^9/L。
为了确定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患者接受了进一步的检查,包括血小板功能检测、肝功和凝血酶原时间等。
结果显示,除了血小板计数降低外,其他检查结果基本正常。
由于患者正在接受ECMO持续治疗,肝素是不可或缺的抗凝剂。
由于患者出现了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学机制是肝素干扰血小板聚集。
我们决定减少肝素的剂量并停用其他可能进一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在改变治疗方案后的48小时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开始逐渐上升。
在ECMO治疗第14天,血小板计数已恢复至100×10^9/L。
临床观察显示,患者没有出现任何出血或血栓并发症,并成功脱离ECMO治疗。
最终,患者在重症监护室停留了23天后成功出院。
本例报道的患者是ECMO持续治疗下出现的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典型代表。
病例表明,对于ECMO治疗下出现的血小板减少症,适当调整肝素的剂量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及时调整药物治疗,以避免出现严重的出血或血栓并发症。
对于ECMO治疗的患者,应该注意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并在需要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HIT(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HIT: Tip of the Iceberg
Thrombosis can occur in 30% to 80% of patients who develop asymptomatic thrombocytopenia Asymptomatic thrombocytopenia can occur in 30%-50% of patients who develop HIT antibodies HIT antibody is detectable in up to 10% of all patients receiving heparin and approx 50% of CABG patients
Slide 9
临床表现
血栓栓塞(最常见并发症,35%~75%)
静脉血栓:深部组织的静脉血栓形成也可导致肢体的坏
疽
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发生比例约为1︰4。可导致肢体
或者终末器官的缺血坏死、移植血管闭塞、心肌梗死、 截肢、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死亡
Rice et al. Ann Intern Med. 2002:136(3):210-215; Warkentin. Thromb Haemost. 1999;82:439-447; Warkentin. Semin Hematol. 1998;35(suppl 5):9-16.
使用肝素后血小板低的原因

使用肝素后血小板低的原因
使用肝素后,血小板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肝素的抗凝作用导致。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它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阻断血液凝结过程,从而预防血栓的形成。
然而,长期或高剂量使用肝素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出现血小板低的症状。
肝素对血小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肝素可以直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激活过程。
它通过与血小板膜上的凝血因子结合,阻断凝血酶的形成,从而降低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反应的发生。
其次,肝素还可以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释放。
肝素抑制了骨髓中血小板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减少了新生血小板的数量。
此外,肝素还可以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和存活,导致血小板数量的减少。
血小板低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障碍。
当血小板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人体的止血功能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皮肤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现象。
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内脏出血、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为了避免肝素使用后出现血小板低的问题,医生在使用肝素前会进行相关的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检查,以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在长期使用肝素的患者中,还需要定期监测血小板数量和凝血功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血小板低的情况。
如果出现血小板低,医生可能会调整肝素的剂量或给予其他辅助治疗,以保证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在正常范围内。
肝素使用后血小板低是一种常见的副作用,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和止血能力。
医生在使用肝素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和凝血功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出现血小板低导致的出血问题。
ECMO持续治疗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1例

ECMO持续治疗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1例
摘要:肝素是ECMO治疗中常用的抗凝剂,但其使用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症。
本文报告了一例ECMO持续治疗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过程,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关键词:ECMO治疗;肝素;血小板减少症;抗凝治疗
病例报告:一例62岁男性患者,因双肺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入院。
入院后予以抗感染治疗、机械通气和体外膜氧合治疗。
ECMO治疗中使用肝素作为抗凝剂。
治疗初期患者血小板计数正常,但在ECMO治疗后第2天血小板开始逐渐下降。
第3天时,患者发生明显的出血现象,同时血小板计数降至30×10^9/L。
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治疗过程:在确诊后,立即停止肝素的使用。
为了替代抗凝剂的需要,使用阿加曲班(Argatroban)替代抗凝剂,同时给予血小板输注支持治疗。
停止肝素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开始逐渐上升,并最终恢复到正常范围。
出血现象得到了控制,并在ECMO治疗的第10天完成了撤离。
对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立即停止肝素的使用。
同时需要给予血小板输注支持治疗,以增加血小板计数。
对于需要抗凝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替代抗凝剂,如阿加曲班等。
ECMO持续治疗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1例

ECMO持续治疗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1例病例报告:患者X,男,55岁,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心源性休克,于ICU开始接受ECMO治疗。
ECMO治疗期间,患者接受规范抗凝治疗,肝素维持靶控在aPTT 50-70秒。
患者在ECMO治疗第7天出现发热及皮肤瘀斑。
化验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下降至50×10^9/L,aPTT维持在80秒左右。
经过评估及排除感染等因素,考虑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随后,肝素治疗被停用,而采用血小板输注及血浆置换治疗。
讨论:ECMO治疗时,抗凝治疗是确保血液在体外循环时不凝固的重要手段,而肝素是最常用的抗凝药物。
肝素也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包括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患者X的病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0.5%~5%,危害较大。
HIT的发病机制是肝素与血浆中的血小板因子4结合,形成抗体复合物,导致血小板激活和减少,从而引发血栓并发症。
一旦发现患者在肝素治疗期间出现血小板减少及血栓形成,应高度怀疑为HIT。
对于ECMO患者,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ECMO患者因为疾病本身及接受的治疗,往往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这给HIT的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ECMO治疗中,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抗凝治疗,这增加了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
ECMO治疗可能受到血小板输注和抗凝治疗调整的限制。
对于ECMO患者,尤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指标,以及临床上的表现,一旦发现可能出现HIT的情况,应尽快作出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本例中,经过停用肝素治疗,血小板输注及血浆置换治疗,患者X的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并且未发生血栓并发症。
及时停用肝素治疗以及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ECMO患者的HIT具有重要的意义。
ECMO持续治疗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凝血指标hit

凝血指标hit
5. 血浆凝血酶原活性:在HIT患者中,凝血酶原活性可能会增加。
除了这些常规的凝血指标,医生还可能会进行其他特殊的实验室检测,如测定血浆中特定 抗体的水平,以帮助确诊HIT。
1. 血小板计数:HIT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通常会明显下降,可以通过血液检查来确定。
凝血指标hit
2. 血浆抗凝血酶时间(aPTT):aPTT是一种常用
3.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另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用于评估血液的凝血能 力。在HIT患者中,PT通常不受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HIT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怀疑患有HIT,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 议进行检测和治疗。
凝血指标hit
HIT是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缩写。HIT 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血液疾病,是由于使用肝素类药物(一种抗凝血药物)后,免疫系统对 肝素产生异常反应而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和血栓形成。
在诊断HIT时,医生通常会进行一系列凝血指标的检测,以帮助确认诊断。以下是一些常 用的凝血指标: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全文)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全文)一、概述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是肝素[即,普通肝素、低分子量(low molecular weight, LMW)肝素]暴露的一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见于高达5%的肝素暴露患者,与肝素剂量、给药方案或给药途径无关。
HIT由抗内源性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 PF4)-肝素复合物的自身抗体引起。
该抗体激活血小板,并可引起灾难性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死亡率高达20%;但是,近期随着对本病识别的提高和早期干预,已有报道称死亡率低于2%。
对于那些根据临床背景怀疑有HIT的患者,应立刻消除所有肝素暴露,并给予非肝素抗凝剂,直到确诊。
二、分型亚临床HIT–亚临床HIT是指患者从HIT事件中康复并有持续性HIT 抗体的状态。
这些个体若再暴露于肝素则HIT复发的风险很高。
应将亚临床HIT与存在自然出现的或临床上静默的抗PF4抗体(如,不伴血小板减少、不伴血栓形成或其他临床表现)状态区分开。
三、临床表现1. 血小板减少2. 血栓形成:发生率50%,静脉(20-50%)比动脉(3-10%)更常见,血栓后遗症:皮肤坏死、肢体坏疽、器官缺血或梗死3. 出血:发生率6%,消化道最常见2.7%,中枢神经系统1%,肾上腺罕见(推测由肾上腺静脉血栓形成所致)4. 全身过敏反应:发热、呼吸困难和/或高血压、低血压、喉水肿四、评估1. 疑诊在既往暴露于肝素的患者、在之前5-10日内开始肝素应用(普通肝素或LMW肝素)的患者或那些长期接受LMW肝素治疗的患者中,有以下任一情形均应考虑HIT的可能:a) 新发血小板减少(即,血小板计数<150,000/μL)b) 血小板计数下降大于等于先前值的50%,即使不存在绝对血小板减少c) 静脉或动脉血栓形成d) 肝素注射部位有坏死性皮损e) 快速静脉给予肝素后发生急性全身性反应(如,发热/寒战、心动过速、高血压、呼吸困难、心肺骤停)重要的是,在怀疑HIT之前,临床医生不应等待血栓形成出现,因为血小板减少往往先于血栓形成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二 三
概述
分型
发病机制
目录
CONTENTS
四 五
高危因素
临床表现
六
七 八
诊断 治疗 总结
概述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HIT):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药物 副作用,在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过程中出现的以血小板计 数降低及栓塞并发症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国外报道HIT发生 率为1%-4.0%,其中约20%的HIT患者伴血栓栓塞并发症 (HITT),包括肺栓塞、坏疽、急性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等。
0分
血小板计数降低< 30%或最低值< 10*109/L
Timing of platelet count fall 血小板数量减少的时间
明确发生于应用肝素后 第5-14天或<1天(在过 去30天内接触过肝素)
明确的新血栓;肝素注 射部位皮肤坏死;大剂 量注射肝素后发生过敏 反应 无
应用肝素4天内出现 且近期无肝素接触史
血小板输注
• 确诊或高度怀疑有HIT时不应输注血小板,除非有出血及有出血性 高危风险的侵入性操作。
HIT史患者再次使用肝素
手术 类型 临床 分型
迟发型 HIT 亚急性 HIT
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 计数
恢复
免疫学 检测
阴性 • • • •
推荐术中抗凝治疗
使用普通肝素 尽量延迟手术直到免疫学结果为阴性 如果手术不能延迟,使用比伐芦定 尽量延迟手术直到功能学和免疫学检测结果为阴性 如果手术不能延迟,使用比伐芦定 重复血浆置换可以迅速降低HIT抗体水平,可以在
•
调整剂量使患者APTT维持在患 者基础值的1.5-2.5倍。
磺达肝癸钠 新型口服 抗凝药
部分专家建议调整剂量以达到1.5 倍磺达肝癸钠抗Xa活性。 而其他专家无常规监测建议
尚未对新型口服抗凝药(如立伐沙班、阿哌沙班、达比加群酯等)用于疑似或确诊的 HIT治疗进行评估,且FDA也未作推荐。
治疗
桥接华法林
途 径
项 目
敏感性
特异性
说 明
免疫学
检测PF4/肝素抗体, 1. 非特异性 ELISA 不考虑其激活血小 2. IgG特异性 ELISA 板能力 3. 粒胶凝集免疫测定
95%
50-89%
ELISA的OD值与发 生HIT的能性及功 能学检测的阳性结 果相关
功能学
检测引起肝素依赖 性血小板活化的抗 体
1. 5-羟色胺释放实验 2. 肝素依赖的血小板 活化实验
• HIT患者在华法林治疗初始容易发生静脉性肢体坏疽及皮肤坏死 • 注射用非肝素类抗凝药需与华法林重叠使用≥5天,并且INR 已经 达到目标值范围内(INR>4)。 • 血小板应≥ 150 x109/L,开始使用华法林。 • 华法林初始剂量应≤5mg每天,避免更大剂量使用华法林。
抗凝治疗持续时间
• HIT血栓症患者与其它原因引起的血栓症一样,通常需要3个月抗 凝治疗。 • 无血栓形成的HIT患者,最适抗凝治疗时间不确定。 • 所有患者需依据个体风险/获益评估进行抗凝治疗。
心血管手 术
恢复
阳性
急性 HIT
血小板 减少
阳性
• • • •
手术中短暂的使用肝素
迟发型 HIT 心导管 插入术 /PCI 亚急性 HIT 急性 HIT 恢复 恢复 血小板 减少 阴性 阳性 使用比伐芦定或者阿加曲班 如果没有非肝素类抗凝药,使用普通肝素
•
阳性
使用比伐芦定或阿加曲班
总结
1. HIT: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药物副作用,在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 素过程中出现的以血小板计数降低及栓塞并发症为主要表现的临
•
达那肝素
如果检测条件允许,调整剂量 使达那肝素特异性抗Xa因子效 价水平在 0.5-0.8 U/ml
比伐芦定
单次剂量:无 连续给药:器官功能正常:0.15 mg/kg/hr 肝肾功能不全:适当的降低剂量 体重<50kg:5 mg SC 每天; 体重50-100 kg:7.5 mg SC 每天; ClCr30-50 ml/min:慎用;ClCr<30 ml/min:禁用
*109/L
动、静脉血栓形成 皮肤坏疽 过敏样反应 缺乏其它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无瘀点或其它皮肤黏膜出血
诊断
4Ts评分法:高度可能: 6-8 分;中度可能:4-5分;低度可能:≤3分 。
指标
Thrombocytopenia 血小板减少
2分
血小板计数降低>50% 且最低值≥20*109/L
1分
血小板计数降低30-50%或 最低值10-19*109/L 应用肝素后5-14天存在降低 但是不明确起始时间;发 生于应用肝素后第14天或 <1天(在过去30-100天内 接触过肝素)
4.
5.
请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90-98%
90-95%
应用范围不广;需 要实验室
疑诊HIT 4Ts 低度可能 4Ts 中/高度可能 停肝素,应用非肝素抗凝 抗PF4/肝素抗体ELISA检测 弱阳性 (OD 0.40-0.99); 中/强阳性 (OD≥1.00)
阴性
4Ts 中度可能
4Ts 重度可能 功能学检测
阳性 HIT不可能; 继续应用肝素/考虑其它诊断 阴性 HIT可能
治疗
药物
非肝素抗凝剂 初始剂量 监测
调整剂量使APTT值维持在患者 基础值的1.5-3.0倍 剂量调整期间,每4小时监测 APTT
单次剂量:无 • 连续给药: 阿加曲班(II) 器官功能正常:2 mcg/kg/min • 肝功能异常(血清总胆红素>1.5mg/dL)、心衰、 心脏手术后、全身水肿:0.5-1.2 mcg/kg/min 单次剂量: 体重<60kg:1500U;体重60-75kg:2250U; 体重75-90kg:3000U;体重>90kg:3750U 加大初始剂量: 400 U/hr*4 hrs,然后300 U/hr*4 hrs 维持剂量: Cr<2.5mg/dL:200 U/hr;Cr≥2.5mg/dL:150 U/hr
分型
按病因学分类:
HIT-I型:非免疫相关,病因不明。PLT数量轻度下降,无血栓或出血后遗 症。 HIT-II型:免疫介导,PLT数量下降≥50%,可引起致命性的动静脉血栓形 成。通常所说的HIT指的是HIT-II 按发生时间分类:
典型HIT:应用肝素后5-10天发生
速发型HIT:应用肝素后24小时内发生 多见于过去30天或100天内曾有肝素暴露史,血中存在HIT抗体的患者 迟发型HIT:停用肝素后3周内发生的HIT
床综合症。
2. 3. 诊断:主要靠临床评估可能性(4Ts评分法) 治疗:a) 停用所有肝素制剂,包括封管用肝素。b)改为非肝素类抗
凝剂:阿加曲班、比伐芦定、磺达肝癸钠
4. 在应用肝素制剂时,应该对HIT更加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 早治疗,以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2. 3. Vakil NH, Kanaan AO, Donovan JL.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 a review of current literature.J Pediatr Pharmacol Ther. 2012 Jan;17(1):12-30. Ho PJ, Siordia JA. Dabigatran approaching the realm of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Blood Res. 2016 Jun;51(2):77-87. Linkins LA, Dans AL, Moores LK, et al.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Thrombosis, 9th ed: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hest. 2012 Feb;141(2 Suppl):e495Se530S. Adam Cuker and Mark A. 2013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n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Suspected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门剑龙,任静.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实验室诊断进展. 中华检验医学 杂志. 2016, 39: 795- 800.
说 明
应用肝素后血小板数量从最高值下降≥50%; 10% 患者在应用肝素后血小板数量下降30-50% 在外科手术术中或术后不久使用肝素更容易敏化 可能发生在过去100天内使用过肝素的患者 基数较高患者的血小板最低值可能 高于20 *109/L; 在DIC情况下血小板最低值可能< 20 *109/L 血栓形成于开始使用肝素后≥ 5天或者肝素停用后30天 皮下注射肝素的部位 皮下或静脉大剂量注射肝素后30分钟内 比如感染、其它已知能够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96小时内进 行心肺分流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体外膜肺氧合 继肾上腺静脉血栓后出现肾上腺出血可能与HIT有关
Thrombosis or other sequelae 血栓形成或其它后遗症 oTher causes of thrombocytopenia其它 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
再发血栓或血栓加重;非 坏死性(红疹)皮肤损伤; 无 有可疑的(不确定的)血 栓形成 可能存在 明确存在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