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沉淀池
1.设计数据
(1)池子直径(或正方形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一般采用6-12. (2)池径不宜小于16m。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0.
(4)一般均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静水头排泥设施。
(5)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20,m)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6)进出水的不是方式可分为:
①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②周边进水中心出水
③周边进水周边出水
(7)池径小于20m,一般采用中心转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池子中心走道板上,池径大于20m时,一般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桁架的外缘
(8)刮泥机的旋转速度一般为1-3r/h,外周刮泥板的线速不超过3m/min,一般采用1.5m/min.
(9)在进水口的周围应设置整流板,整流板的开口面积为过水断面积的6%-20%。
(10)浮渣用浮渣刮板收集,刮渣板装在刮泥机桁架的一侧,在出水堰前应设置浮渣挡板,
(11)周边进水的辐流式沉淀池是一种沉淀效率较高的池型,与中心进
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沉淀池相比,其设计表面负荷可提高1倍左右。
2.计算公式
辐流式沉淀池取池子半径1/2处的水流断面座位计算断面,计算公式如
(1),周边进水沉淀池的计算公式如(2)
(1)
①沉淀部分水面面积(F/m 2) F=Qmax/n.q(Q=最大设计流量n=池子个数 q=表面负荷)
②池子直径(D/m) D=πF
4
③沉淀部分有效水深(h/m) h=q.t (t=沉淀时间)
④沉淀部分有效容积V=Q/n ×t
⑤污泥部分所需容积(V/m3) V=SNT/1000 (S=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一般采用0.3-0.8) N=设计人口数 T=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 ) 或者 V=Z
K T C C Q )100(10086400)21(0ργ-⨯⨯-(C1=进水悬浮物浓度,C2=出水的t/m3,K Z =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r=污泥容重,p 0=污泥含水率)
⑥
(以下为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④
⑥池子个数(或分格数)(n/个) n=B/b (b=每个池子(或分格)宽度) ⑦污泥部分所需容积(V/m3) V=SNT/1000 (S=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一般采用0.3-0.8) N=设计人口数 T=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 ) 或者 V=Z
K T C C Q )100(10086400)21(0ργ-⨯⨯-(C1=进水悬浮物浓度,C2=出水的t/m3,K Z =生活污
水量总变化系数,r=污泥容重,p0=污泥含水率)
⑧池子总高度H=h1+h2+h3+h4(1.超高 3.缓冲层 4.污泥部分高度)
⑨污泥斗容积V=1/3H4(f1+f2+2
f)
1f
⑩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污泥容积V=(L1+L2)/2×H4×b(L1=梯形上底长L2=梯形下底长 H4=梯形高度)
二、斜板(管)沉淀池
斜板(管)沉淀池是根据“浅层沉淀”理论,在沉淀池中加设斜板或蜂窝斜管,以提高沉淀效率的一种新型沉淀池。
它具有沉淀效率高、停留时间短、占地少等优点。
斜板(管)沉淀池应用于城市污水的初次沉淀池中,其处理效果稳定,维护工作量也不大,斜板(管)沉淀池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中更为普遍,因为在城市污水的二次沉淀过程中,当固体负荷过大时,其处理效果不太稳定,耐冲击负荷的能力较差。
斜板(管)设备在一定条件下,有滋生藻类等问题,给维护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按水流与污泥的相对运动方向,斜板(管)沉淀池可分为同向流、异向流、侧向流三种形式,在城市污水处理中主要采用升流式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
1.设计数据
(1)在需要挖掘原有沉淀池潜力,或需要压缩沉淀池占地等技术经济要求下,可采用斜板(管)沉淀池。
(2)升流式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一般可比普通沉淀池的设计表面负荷提高1倍左右。
对于二次沉淀池应以固体负荷核算。
(3)斜板垂直净距一般采用80-120m ,斜管孔径一般采用50-80mm.
(4)斜板(管)斜长一般采用1.0-1.2m.
(5)斜板(管)区底部缓冲层高度,一般采用0.5-1.0m.
(6)斜板(管)倾角一般采用600。
(7)斜板(管)区上部水深,一般采用0.5-1.0m
(8)在池壁与斜板的间隙处应装设阻流板,以防止水流短路。
斜板上缘宜向池子进水端倾斜安装。
(9)进水方式一般采用穿孔墙整流布水,出水方式一般采用多槽出水,在池面上增设几条平行的出水堰和集水槽,以改善出水水质,加大出水量。
(10)斜板(管)沉淀池一般采用重力排泥。
每次排泥次数至少1-2次,或连续排泥。
(11)池内停留时间,初次沉淀池不超过30min,二次沉淀池不超过60min.
(12)斜板(管)沉淀池应设斜板(管)冲洗设施。
斜板(管)填料国内许多厂家生产有定型产品,一般规格尺寸可直接选用。
2.计算公式
(1)池子水面面积F=Q/(nq ×0.91)
(2)池子平面尺寸D= F
4 a=F
(3)池内停留时间t=(h2+h3)×60/q
(4 )污泥部分所需的容积V=V=SNT/1000 (S=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一般采用0.3-0.8) N=设计人口数 T=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 ) 或者
V=Z
K T C C Q )100(10086400)21(0ργ-⨯⨯-(C1=进水悬浮物浓度,C2=出水的t/m3,K Z =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r=污泥容重,p 0=污泥含水率)
(5)污泥斗容积(V=)(35
22r Rr R h ++π(h5=污泥斗高度 R=污泥斗上部半径 r=
污泥斗下部半径)
(6)沉淀池总高度H=h1+h2+h3+h4+h5 (h1=超高 h4=斜板(管)区底部缓冲层高度)
三、平流式沉淀池
1、设计数据
(1)池子的长宽比以3-5为宜。
大型沉淀池可考虑设导流墙。
(2)采用机械排泥时,宽度根据排泥设备确定。
(3)池子的长深比一般采用8-12.
(4)池底纵坡坡度,采用机械刮泥时不小于0.005,一般采用0.01-0.02.
(5)总表面积一般按表面负荷计算,按水平流速校核。
最大水平流速:初次沉淀池为7mm/s,二次沉淀池为5mm/s.
(6)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大于1.2m/min ,一般采用0.6-0.9m/min.
(7)入口的整流措施可采用溢流式入流装置,并设置有孔整流墙(穿孔墙),底孔式入流装置,底部设有挡流板;淹没孔与挡流板的组合;淹没孔与有孔整流墙的组合。
有孔整流墙上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6%-20%。
(8)出口的整流措施可采用溢流式集水槽。
集水槽;溢流式出水堰,其中锯齿形三角堰应用最普遍,水面宜位于齿高的1/2处。
为适应水流的变化或构筑物的不同沉降,在堰口出需设置使堰板能上下移动的调整装置。
(9)
(10)在出水堰钱应设置收集与排除浮渣的设施(如可转动的排渣管、浮渣槽等)。
当采用机械排泥时,可一并结合考虑。
(11)当沉淀池采用多斗排泥时,污泥斗平面呈方形或近于方形的矩形,排数一般不宜多于两排。
2.计算公式
①沉淀部分水面面积(F/m 2) F=Qmax/n.q(Q=最大设计流量n=池子个数 q=表面负荷)
②池子直径(D/m) D=πF
4
③沉淀部分有效水深(h/m) h=q.t (t=沉淀时间)
④沉淀部分有效容积V=Q/n ×t
⑤污泥部分所需容积(V/m3) V=SNT/1000 (S=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一般采用0.3-0.8) N=设计人口数 T=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 ) 或者 V=Z
K T C C Q )100(10086400)21(0ργ-⨯⨯-(C1=进水悬浮物浓度,C2=出水的t/m3,K Z =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r=污泥容重,p 0=污泥含水率)
(以下为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④
⑥池子个数(或分格数)(n/个) n=B/b (b=每个池子(或分格)宽度) ⑦污泥部分所需容积(V/m3) V=SNT/1000 (S=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一般采用0.3-0.8) N=设计人口数 T=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 ) 或者 V=Z
K T C C Q )100(10086400)21(0ργ-⨯⨯-(C1=进水悬浮物浓度,C2=出水的t/m3,K Z =生活污
水量总变化系数,r=污泥容重,p0=污泥含水率)
⑧池子总高度H=h1+h2+h3+h4(1.超高 3.缓冲层 4.污泥部分高度)
⑨污泥斗容积V=1/3H4(f1+f2+2
f)
1f
⑩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污泥容积V=(L1+L2)/2×H4×b(L1=梯形上底长L2=梯形下底长 H4=梯形高度)
竖流式沉淀池
1.设计数据
(1)
(2)中心管内流速不大于30mm/s.
(3)中心管下口应设有喇叭口和反射板
①反射板板底距泥面至少0.3m.
②喇叭口直径及高度为中心管直径的1.35倍,
③反射板直径为喇叭口直径的1.30倍,反射板表面积与水平面的倾角为170
④中心管下端至反射板表面之间的缝隙高在0.25-0.50范围内时,缝隙中污水流速在初次沉淀池中不大于30mm/s,在二次沉淀池中不大于20mm/s.
(4)当池子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小于7.0m时,澄清污水沿周边
流出;当直径≥7.0m时应增设辐射式集水支渠。
(5)排泥管下端距池底不大于0.20m,管上端超出水面不小于0.40m.
(6)浮渣挡板距集水槽0.25-0.50m,高出水面0.1-0.15m;淹没深度
0.3-0.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