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一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点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①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例如:冰融化为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胆矾的研碎,汽油挥发,碘升华,蜡烛融化等②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
③本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没有变,主要是指形状改变或三态变化。
④伴随现象: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等都是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①定义: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②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③本质:分子或粒子本身被破坏,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或粒子。
④伴随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3.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与联系4.特别提醒①爆炸有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如:火药的爆炸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生成了新物质。
瓦斯爆炸、轮胎爆炸属于物理变化。
原子弹爆炸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②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电灯通电发光放热不是化学变化。
③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浑浊的泥浆水放置较长的时间会产生沉淀。
④有变色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红墨水加水稀释后颜色变浅。
⑤产生气体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干冰升华、碘升华。
知识点二: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①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②性质的确定: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③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①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②性质的确定:通过化学变化来确定。
③内容: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等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方法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4. 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应性质例如:因为铜有导电性所以铜可以做导线。
因为导线是用铜做的所以这个用途利用了铜的导电性。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分清性质与变化的联系与区别,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新课讲解[板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 水的沸腾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 胆矾的研碎[说明]首先展示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行实验。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物理变化的概念。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小结]1.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物理变化的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3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呢?
谢谢 大家
爱心.诚心.细心.耐心,让家长放心.孩子安心。
故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即 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课堂小结
物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质
的
变
化
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随堂训练
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D ) A.电熨斗通电产生的能量 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 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 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能量
凡是状态、形状、某些能量形式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都 属于物理变化。
2.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 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 上述现象,且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态 氧;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以小气泡放出这三个变化都是 物理变化。
二氧化碳气 体等
有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
概念 本质区别 伴随现象
实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的外形、状态改变
发光、吸热、放热、颜色改 变、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
矿石粉碎、水蒸发、碘 木炭燃烧、铁生锈、食物腐
升华等
烂等
说明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等现象产生,但有发 光、发热等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宏观: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2 化学变化:宏观: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
3 区别: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中没有。
4 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注意:(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它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中的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或放热,发光等。
(3)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现象。
二、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常见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 实验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实验数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2 ◆检验燃烧后是否有H2O生成的方法:将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有水珠产生,则有水生成。
3 检验物质燃烧后是否有CO2生成的方法:将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CO2生成4 蜡烛燃烧石蜡 + O2 H2O + CO2由蜡烛燃烧生成物可确定蜡烛的组成中有氢元素和碳元素,但不能确定氧元素。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1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见教材P151-152。
2 实验室药品取用的规则:“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节约原则”: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液体取用1-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分两者的主要区别;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举例说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两组对比实验:一是冰融化成水,二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这两个过程有什么不同。
•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两个过程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呢?”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思考并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讨论两个过程的异同点。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对比实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提问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后续的讲解做了良好的铺垫。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定义讲解:首先,教师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解释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案例分析:通过多个生活实例(如水的蒸发、铁生锈等),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并说明理由。
•性质探讨:接着,教师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举例说明。
例如,颜色、气味、状态是物理性质,可燃性、氧化性是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性质变化,如加热高锰酸钾观察颜色和气体的变化,以此加深理解。
•讨论总结:鼓励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教师适时补充和纠正。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笔记,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生活中的现象属于哪种变化。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讨论物质的性质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目 录
• 物质的变化 • 物质的性质 • 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物质变化与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01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的定义与分类
分类
化学变化:物质在反应中形成新的物质,引起物质本身 性质的变化,如燃烧、氧化、还原等。
定义:物质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或物理过程中发生 的转变。
02
物质的性质
物质性质的定义与分类
01
02
03
定义
物质的性质指的是物质本 身所具有的特点和特性, 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
描述物质状态的特性,不 涉及物质种类变化,包括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 、沸点、硬度等。
化学性质
描述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 表现,涉及物质种类变化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 还原性、酸碱性等。
固体废物的处理
固体废物可以通过焚烧、填埋、回收等方法进行处理,这 些方法都涉及到物质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以及物质的性质 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有重要意义。
环境保护中的物质变化与性质
大气污染物的转化
大气中的污染物在光照、氧化剂等作用下会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二次污染物或对环境无害的物质,这些反应对于大 气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水体净化
水体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去除,如 吸附、氧化、生物降解等,这些方法都涉及到物质的变化 和性质。
5. 观察和辨识物质的化 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 实验,观察物质之间的 相互作用和变化,了解 物质的化学性质,并记 录下来。
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01
02
03
04
05
1. 物理变化实验结果分 析:水在加热后沸腾并 转变为水蒸气,这是一 个物理变化过程,没有 新物质产生,只是物质 状态的改变。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课件
、硬度、熔点、沸点等。
练习 课本10页4、5题
2.“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叙述的区别:
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 、会”等字, 如 酒精燃烧 酒精能燃烧
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性质
3.常见的物理性质
熔点
固体熔化时的温度
三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 空气、氧气、
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请设计实验加以区别。
集气瓶编号 (1) (2) (3)
瓶中盛装的气体
<二> 探究物质的变化
【学以致用】 课本P10 习题 2 、3
2. 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2)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序号
物质
的现象 生的物质 质生成
实验 1-1
实验 1-2
液态的水 产生水蒸气 块状的胆矾 变为小颗粒
水 胆矾
无新物质 生成
无新物质 生成
思考:两个实验中物质的变化有何规律?
水的沸腾: 液态水 气态水 液态水
胆矾的研碎: 块状
粉末状
观察实验,填写表格:
实验 变化前的 变化时发生的 变化后产 有无新物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化学变化常伴随放热、发光等现象
B.化学变化一定有其它物质生成。
C.化学变化一定比物理变化剧烈。
D.化学变化 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2、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
,这种变化是( )D
A、汽油挥发
B、粉碎矿石
C、水变成冰
D、木材燃烧
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D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铁生锈、烧碱溶解等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问题导向: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深入探讨物质变化和性质。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例导入,如铁生锈、烧碱溶解等,激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兴趣。
2.设计实验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内在联系。
4.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
2.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举例说明。
3.引导学生关注物质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铁的生锈与防锈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分配探究任务,如设计实验验证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旨在通过详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通过教学内容与过程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4.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注重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学策略的实施,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详解 新人教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详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中考必考题。
考题往往提供典型事实,判断发生变化的类型;或将物质的用途与所体现的性质相结合综合考查。
为帮助同学们掌握这部分知识,特做如下梳理:一、基本概念(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的粒子没有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否则就是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
如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冰融化成水是化学变化,原因是固态冰和液态水是两种物质。
同学们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就其本质而言,仍属同一种物质。
绿色的碱式碳酸铜粉末在加热条件下逐渐变为黑色粉末,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同时从试管中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其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
显然碱式碳酸铜已转变为其他三种物质,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不妨记住物理变化的四种常见形式:状态的改变(固、液、气);形态的改变(如矿石的粉碎);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位移的改变(物体从甲地转移到乙地)。
熟悉了物理变化,就不难判断化学变化。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可以——不可以”、“能——不能”、“ 容易——不易”等字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共24张PPT)
探究一、化实学验变现化象和的物记理录变化
序号 变化前的 物质
变化时发生 的现象
变化后 的物质
1-1 液态的水 水沸腾,有蒸汽, 液态的水 玻璃片有水滴
1-2 蓝色块状的 由块状变粉末 蓝色粉末状
胆矾
的胆矾
1-3 蓝色的胆矾 有蓝色沉淀生成 蓝色的氢氧
溶液
化铜沉淀
1-4 颗粒状石灰 有气泡放出, 二氧化碳气
1、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 化学就变表化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 导热性、延展性、挥发性、溶解性、吸附性、铁磁性等。
2、化学性质:
物质在
化学中变表化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金属活动性、
酸碱性、受热易分解等。
物理性质
⑴ 熔点和沸点 ① 熔点:物质的熔化温度(固态变液体)
矾溶液
1-4石灰石与盐 酸反应
颗粒状石 灰石(或 大理石)
实验一:水的沸腾
(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如图所示。 (2)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至水沸腾。 (3)把一块洁净的表面皿移近试管口,观察现象。
实验二:胆矾的研碎
(1)取少量胆矾放在研钵中。 (2)用研杵把胆矾研碎,观察现象。
实验三:胆矾与氢氧化钠反应
石(或大理石) 石灰水变浑浊
体等
变化后有 无新物质
生成
无物
理 变 化无有源自化 学变化
有
[讨论1、交实流验]1和实验2有什么共同特征? 思考
21、.什实么验是3物和理实变验化?4有什什么是么化共学同变特化征??
32、.物实理验变1化、与2化与学实变验化3分、别4有有什什么么特本征质? 的区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件(共44张PPT)
石灰石与稀 盐酸的反应
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
实验现象:
颗粒状石 灰石(或 大理石)
有气泡放出 和石灰水变 浑浊
二氧化碳 气体
有新物质 生成
1.实验一和实验二有什么共同特征? 都没有新物质生成
2.实验三和实验四有什么共同特征? 都有新物质生成
3.实验一、二与实验三、四有什么本 质的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新课导入
60年后这雕塑又变成怎样呢?
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
铜变成铜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 象的观察和分析,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 化的初步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 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初步了解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3.把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连。
课后习题答案
1.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铁生锈是化学变 化, 水蒸发是物理变化。
2. (1)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4)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 (5)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6)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
(7)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 (8)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 3.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是化学 变化。 4.物理性质:(1)(2)(5)(8) 化学性质:(3)(4)(6)(7) 化学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 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 的性质。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等现象发 生,但发光发热等现象产生的变化 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 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 质
物质在化学变 化中表现出来 的性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探究实验
(1)水的沸腾:对水进行加热,液态的水经过沸腾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片液化形成液态的水,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2)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或蓝矾,呈蓝色,放在研钵内研磨,固体由块状变为粉末状,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将研磨后的硫酸铜晶体溶于水,得到澄清的蓝色硫酸铜溶液,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3)在盛有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试管里加入适量稀盐酸,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该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且石灰石固体逐渐溶解,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
名师点拨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辨别
唯一的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或吸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只能帮助我们判断某一反应是否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依据。
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该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而有的化学变化则无明显现象,如缓慢氧化。
(2)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气球爆炸、车胎爆炸等是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1.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知识拓展
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化学性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在描述的语句中常有“会、可以、能”等词语;化学变化描述发生变化的过程,如木炭燃烧,是化学变化;而木炭可以燃烧,则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用途。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含答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讲学)课标定位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
2.在关于物质的性质描述中,能够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3.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知识在线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伴随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发生变化,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发光、吸热、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实例石蜡熔化、灯泡发光、海水晒盐等食物腐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产联系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往往同时发生知识拓展1、水沸腾的实验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与玻璃片又凝结成液体;胆矾的研碎块状固体被粉碎成蓝色粉末;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光,并放出大量的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蓝色的硫酸铜沉淀;2、变化时的新物质是指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原来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3、化学变化常伴有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化学能可以转化光能、热能和电能。
4、如树木的生成是将光能转化为物质的化学能。
而镁条的燃烧是将镁条所蕴含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考题再现【考题示例】下列成语包含的物质的变化其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该变化为()A.钻木取火B.积土成山C.百炼成钢D.死灰复燃【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A、钻木取火过程中,木头燃烧有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积土成山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百炼成钢过程中,生铁中的碳能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D、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只有B属于物理变化,其他三项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选B。
初中化学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有水蒸气放
液态的水 出遇冷变液 液态的水
无
体
1、实验演示 1-1(2)
1-1 (2)取少量硫 酸铜晶体(俗称胆 矾或称蓝矾)放在 研钵内,用研杵把 胆矾研碎。观察胆 矾发生的变化。
胆矾的研碎
实验(2) 现象记录
蓝色块状 由块状变 蓝色粉末 无新物 的胆矾 成粉末 状的胆矾 质生成
1、实验演示 1-1(3)
描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 “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 时态的用语。
例: 性质 汽油可燃烧 汽油易挥发
变化 汽油在燃烧 汽油挥发了
4、探究实验1-2
分别取一集气瓶 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 化碳气体,仔细观察 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闻一闻气味。取一根 小木条在空气中燃烧 分别慢慢放入盛有氧 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 瓶中,观察木条燃烧 情况的变化。
注意:101kPa的压强称为标准大气压, 上述水的熔点和沸点是在标准大气压下测 定的;若压强低于101kPa,则水的沸点低 于100℃。
3、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性质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物理性 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化学 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而变化 则是物质运动的过程。
描述物质的性质往往用“能”、“难”、 “易”、“会”、“就”、“可”等表示能 力或属性的用语。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伴随 着物理变化;
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 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 化学性质。
举例: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毒性、 酸性、碱性等。
2、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 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字眼。如木炭可以燃烧,糖能溶解于水。
物 理 性 质
常 见 的
熔点 沸点 密度
固体熔化时的温度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气压有关) 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探究新知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探究实验 5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1)观看实验视频,观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颜色 和状态。
(2)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课堂检测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下列语句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 学变化的是( C )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④伐菥烧炭南山中 ⑤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 ⑥白玉为床金作马 A.①②④ B.①②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④
人教版 九年级 化学 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导入新知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世间的万物总是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比如雪 融化、放烟花、蜡烛燃烧等。这些变化又可分为物 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如何区分它们呢?
雪景
烟花
蜡烛燃烧
导入新知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轻轨电车
轻轨电车是近年来城市发展的一种无污染的新兴 交通工具。当轻轨电车开动时,轻轨电车与架空电线 的接触点由于高速摩擦会产生 高温。接触点常用的原料是石 墨,请你推测石墨具有哪些性 质?这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 是化学性质呢?
【想一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探究新知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概念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的变化
化学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 的变化
本质区别 (判断依据)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共50张PPT)
(1)用澄清石灰水;(2)用燃着的木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分别向两瓶气体 一瓶中澄清石灰 是二氧化碳气体
中滴加澄清石灰 水变白色浑浊
水,振荡,观察 另一瓶中无变化
现象
是氧气
用燃着的木条分 木条燃烧更旺
别伸入两个集气
瓶中,观察实验 现象
木条熄灭
是氧气 是二氧化碳。
31
3.如何一次性鉴别出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系联
变化体 现性质, 性质决 定变化
40
辨一辨:
• 1、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化学性质 •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化学性质 •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化学变化 •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物理性质 • E、木棒受力折断。 物理变化
沉淀
(5)常伴随的能量变化:放热、吸热、发光
⑹判断方法: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
12
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面包等食品变质
冰雪能转变成液态水
木材变成木炭
葡萄酿成葡萄酒 13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吸热、发热、发光等。
例如: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煤和木材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浓硫酸有腐蚀性
小结:可燃性 稳定性 腐蚀性 还原性 氧化性 毒性 酸性 碱性 能与……反应等
27
3.“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叙述的区别:
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以)、 (不)易、能(够)、会”等字,
如 酒精燃烧 酒精能燃烧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和生动的实验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教材内容设计合理,逻辑性强,从定义到特征,再到实验验证,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形成对化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
二、设计思路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章节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
然而,对于物质变化的深层次理解和性质的准确判断,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特别是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物质性质的判断等知识点。
此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因此,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并描述实验现象。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变化的分类,初步体会分类法在化学中的应用【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念。
2.通过化学史,辩证的看待古代炼金术的功过得失,体会对化学学科建立的启蒙与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生沉淀
发光
小结:
变化
物理变化 关系
定义、特征、 判断方法 区别 定义、特征、 伴随现象 判断方法
化 学
组成
化学变化
联 系
结构 物理性质 性质 化学性质 定义、范围 判断方法 区别
定义、范围 判断方法
本节作业
• • • • 1、完成全品作业本的相应练习 2、预习下一节课本知识 3、复习本节的相应知识 4、反思总结你的学习收获。
物质,又叫化学反应。
表现形式:颜色改变、能量变化、生
成气体、产生沉淀等
实例: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作用等
课 堂 小 实 验
给你一张纸, 请你让它发生: 一个物理变化, 一个化学变化。
纸剪成条
变化前 :纸 变化后: 纸
纸燃烧
变化前:纸 变化后:灰,水 二氧化碳等
变化前后物质 不变
变化前后物质 改变
相互联系 实例 说明
以下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 • • • • • • • • 1.香水挥发 2.铁生锈 3.玻璃破碎 4.乙醇汽油燃烧 5.鞭炮爆炸 6.水结成冰 7.苹果腐烂 1,3,6 属于物理变化的有_______, 2,4,5, 7 属于化学变化的有_______ 。
第二课 两种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番外篇:特殊过程分析(初中阶段)
四、变色、爆炸、发光、生成气体、 产生沉淀等既可以是化学变化也可以 是物理变化。
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大家判断的根本依据是 抓住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过程 变色 爆炸 生成气体 物理变化 墨水使清水变色 气球爆炸 水蒸发 盐从盐水中析出 电灯发光 化学变化 胆矾受热 炸药爆炸 呼吸作用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
性质确定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 可燃性、还原性、 点、沸点、硬度、密度、氧化性、酸性、 溶解性、挥发性、导电 碱性、腐蚀性、 性、导热性、吸附性、 稳定性等 等
做一做
A ) 1、下列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水可以凝固 B、木炭可以燃烧 C、铁会生锈 D、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2、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C ) A、导电性 B、溶解性 C、稳定性 D、延展性
沸腾时有大量水蒸气 产生,遇冷变成水珠 胆矾由块状变成粉末状 蓝色变为白色 有蓝色沉淀产生 有无色气体生成
无
无 有 有
1-4
有
物理变化
实质:物质的本身没有改变,只是物质
的形状或状态变了
表现形式:破碎、熔化、升华、位置
改变等
实例:用粉笔写字、冰熔化成水、
铁丝弯折等
化学变化
实质:物质的本身发生改变,生成了新
D、风起云涌
番外篇:特殊过程分析(初中阶段)
二、物质的三态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包括三种状态(固、液、气) 和六个过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 华)。 常见的过程有以下一些: 1、水凝固成冰;冰熔化成水; 2、干冰、碘、樟脑丸等固体物质易升华; 3、酒精、汽油等液体物质易挥发(蒸发); 4、霜、雪、冰晶等的形成是凝华。
关于化学实验的观察: 1、变化前:观察有几种物质,同 时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等; 2、变化时,注意反应的条件和反 应时现象; 3、变化后:观察生成物有几种以 及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根据生活现象和常识完成下列表格
类别
水
胆矾
氢氧化 钠溶液
大理石
稀盐酸
二氧化 碳
颜色 状态 是否溶于 水
1、定义: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 性质 2、特点:化学性质强调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即只能由化学变化来体现。如可燃性、助 燃性、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 稳定性、毒性等等。 3、化学性质也可以直接用语言描述,如: A与B可以发应;或A与B不可以反应等等。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概念 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 物质在化学变化 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中表现出来的性 质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 通过化学变化可 仪器测知 知
做一做
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蜡烛能燃烧;
化学性质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物理性质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 化学变化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物理性质
E、木棒受力折断;
物理分析(初中阶段)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概念 本质区别 (判断依据) 伴随现象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质的外形,形状发生改变 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 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 体,产生沉淀等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不一定有 化学变化 矿石粉碎,水蒸发,汽油挥 木炭燃烧,铁生锈,食 发等 物腐烂等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等现象发生,但发光发热等 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一段时间后
思考:蜡烛 发生了哪些 变化?
1、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 化学变化:蜡烛燃烧
2、蜡烛燃烧的过程也发生了 物理变化:蜡烛熔化
提出问题: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有什么联系?
两种变化的联系
化学变化与物理 变化往往同时发生, 在化学变化中,生成 新物质的同时,物质 的状态、形状、大小 也改变,所以化学变 化中一定也发生了物 理变化,但在物理变 化中,不一定发生化 学变化!
番外篇:特殊过程分析(初中阶段)
三、溶解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溶解; 另一类是化学熔解。
1、物理溶解是指蒸发溶剂后仍能得到原来的溶质; 2、化学溶解是指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 蒸发溶剂后不能得到原来的溶质。 1、常见的物理溶解:食盐溶于水;白糖溶于水; 氧气溶于水;碘溶于酒精等等。 2、常见的化学溶解:铁溶于硫酸;石灰溶于水 等等;
学习反思示例: 通过本堂课,我主要学习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的相关知识,要求我们自己能够判断和运用,在记忆的基础上我要通过 做题强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我觉得化学课有很 多实验能够吸引我们的眼球,上化学课很有趣,希望老师以后多做实验, 开拓我们的视野。
三、变化与性质的区别
1、性质是物质本身具有的属性,与是否发生 变化无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2、叙述物质的性质往往用“能”、“难”、 “易”、“会”、 “可”,“具有什么性” 等表示能力或属性的用语。
3、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 等过去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用语。
例如: 变化 电灯(在) 发光 食物(已)腐败 性质 电灯能发光 食物会腐败
一、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果在叙述中出现了“烧”、“燃”、“火”、 “炼”等词时,该过程就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
1、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B ) A、惊弓之鸟 B、百炼成钢 C、水滴石穿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出化学变化的是( D ) A、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主讲:
HANSIR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一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第一课 两种变化
一、物理变化 二、化学变化
汉代贾谊在《鹏鸟赋》中写道: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 梁启超说过:“变着,天下之公理也!”
思考:生活中存在着 哪些变化?
钢 铁 生 锈
冰雪消融
观察实验
• • • • • 1、水的沸腾 2、胆矾的研碎 3、胆矾的加热 4、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5、石灰石与盐酸溶液反应
一、物理性质
1、定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的性质 2、特点:物理性质主要是指两类, (1)一类是直接通过我们的感官获得的性质, 如:色、态、泽、味、嗅等; (2)另一类是通过实验或测量而知的性质, 如:长度、温度、密度、熔沸点、导电性、 导热性、溶解性、延展性、磁性等。
科学探究:一支蜡烛的物理性质
无色 液
蓝色 固
无色 液
白色 固
无色 液
无色 气
可溶
不溶
可溶
实验的化学记录
序 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有无新物 质生成
液态的水 蓝色的粉末状 胆矾 白色的硫酸铜 蓝色的氢氧化 铜沉淀 二氧化碳气 体等
1-1
1-2 1-3 1-3
液态的水
蓝色块状的胆 矾 蓝色的胆矾 蓝色的胆矾溶 液+氢氧化钠 溶液 颗粒状 大理石 +稀盐酸
色 直接观察,触摸 无色 现象 对蜡烛加热 蜡烛熔化成液态 现象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 蜡烛被顺利切下 现象 将切下的蜡放于水中 蜡烛浮于水面上 密度小于水,不溶于水 性质 不导电 现象 小灯泡不亮 质软 性质 熔点低 性质 固态 有味 性质 滑腻 态 嗅 摸
将蜡烛接入有小灯泡 的电路中
我都晓得!!
二、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