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钢琴曲《威尼斯船歌》的作曲技术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谱例1
63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 06(三)伴奏织体分析
从伴奏织体上来看,《威尼斯船歌》这首钢琴小品的节拍是6/8。

全曲的节拍是按照3/8+3/8的强弱规律运行的。

所以全曲的伴奏织体是按照3/8+3/8的律动感进行编配的。

从头到尾一直持续。

足以体现伴奏方面的统一性与整体性。

从内部来说,也显示这首钢琴小品内部结构的统一性和逻辑性,并且也为全曲的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为全曲的框架结构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框架结构分析
《威尼斯船歌》这首钢琴小品的框架结构包括引子、呈示部、展开部、过渡段、再现段、尾声。

它们共同构成并且塑造了威尼斯水城,人们在船上尽情歌唱的画面,同时表达了作曲家热爱生活。

用图文表示如下:引子(1-6)+呈示部(7-22)+展开部(23-30)+过渡段(31-36)+再现段(37-42)+尾声(43-55)。

引子:引子的开始处是以弱拍(#c)开始进入,以6/8拍的节奏律动规律为全曲做铺垫并且形象生动的符合小船在水波荡漾的律动感。

为全曲的歌唱旋律部、展开部、过渡段、再现部、尾声部的左手旋律伴奏奠定基础,贯彻全曲。

符合全曲的结构统一性。

右手的旋律音(#e、#g)出现在(3-4)小节更加突出形象符合的创作背景。

小船刚开始荡漾的情境,然后左手依旧保持伴奏形态加上力度减弱并且加上音程向上级进的方式到达呈示部的开端进入了全曲的歌唱的旋律声部。

见谱例2:
谱例2
呈示部:进入呈示部的旋律发展的时候,在这里面包括了两大乐句。

即:动机的歌唱性旋律(a)和发展动机的歌唱性旋律(a”)。

进入了第一大乐句,旋律的构成是由级进上行加同音反复再加上级进下行这3个素材构成的,这是全曲旋律的基础。

11-14小节的旋律发展遵循级进上行的素材发展,左手旋律的依旧根据引子部分。

完全重复(5-6)的音程级进上行从而进入第二大乐句。

第二大乐句的旋律是在第一大乐句的基础上运用了变化重复的作曲技法,如歌的重复着主题旋律。

但是后面不同的是,旋律出现了一个向上纯四度音程,又将旋律级下行到#f 音。

再接
着前面的旋律进行变化发展重复的作曲技法一直到最后主音#f 音的出现,不要认为右手的旋律就此结束,因为它一直在持续,左手的6/8拍的节奏律动感的伴奏一直在继续,为旋律的展开部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从整个呈示部的发展来看,作曲家的目的明确很简单。

明了的就为全曲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展开部:进入了展开部,旋律延续呈示部的弱拍级进向上的同样的技法引入,让旋律进入发展阶段,发展变化的基础是来源于呈示部给我们的素材进行,这可以达到让内部结构符合逻辑性和统一性。

也可以表现旋律的发展即相互吸引又相互变化。

现在我们就从结构的逻辑性和统一性方面来看看,展开部与呈示部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1)在呈示部中给我们的素材是同音反复加上级进向上和级进下行。

在展开部也有相同的引子呈现。

这种旋律进行一直到78小节,后面的79-80两个小节,它们也算进前后旋律的发展,到级进向上到高点,将旋律带到全曲的高潮。

高潮的来临,将作曲者的情绪从平稳到宣泄得到很好的表达,也让我们听者从最先的倾听到赞美的美好的表达。

(2)呈示部,歌唱性的旋律中带有模进级进下行的作曲技法。

在展开部不仅有模进级进下行的技法,还蕴藏着模进向上的技法,这是呈示部到展开部的有力的发展。

丰富展开部的旋律,给人新的感觉。

不同之处:(1)旋律发展的力度有所改变。

运用多种力度表情符号,进行强弱对比,渲染作曲家情感,塑造形象。

(2)在和声方面,展开部出现了新的和声,从而丰富了和声效果。

过渡段:过渡段是展开部旋律到高潮之后的一段缓和。

高潮来临之后,要给听众一个情绪上的缓和。

而这
个片段,作曲家运用的很好,在力度上就有变化。

以pp 和cresc 为主,然后旋律声部中运用了同头换尾的作曲技法,续写过渡段。

继续跟随颤音的出现和同音反复和级进下行的呈示部动机的素材为主要动机。

为高潮来临之后,人们的缓和情感有了很恰当的描述和表达。

这个也有利于过渡段与整个旋律构成结构的内部统一和逻辑性。

更加符合钢琴小品的各个结构布置。

再现段:再现段的旋律就完全重复了呈示部的动机旋律构成。

在整个钢琴曲结构中,再现的旋律具有了前后呼应的效果,更加坚定有力的确定了门德尔松这首《威尼斯船歌》的曲式结构的严谨合理、统一,贯彻全文,具有逻辑性,得到了一致的统一。

64
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
尾声:尾声的来临,作曲家不满足于高潮的结束和平稳结束。

作曲家又续写了8小节。

增添尾声气氛。

改变了左手的伴奏音型,右手改变成和弦,渐强和渐弱的相互使用给尾声增添了独有的色彩和听者的想象空间。

换句话来说,尾声的作用就是全曲结束前,最后对音乐的持续发展和给听众的想象空间一直持续,让音乐的余味一直在听众的脑海中一直依存。

(五)主题动机发展及音区陈述的逻辑性分析回顾整个钢琴小品的结构与框架,让我们发现了主题动机发展和音区陈述之间有非常大的联系性与逻辑性。

比如说:引子过后,即将进入呈示部分的歌唱旋律,这时的素材就构成了级进向上加上同音反复再加上级进向下的整个旋律部分的框架,而它们所在的音区都是在低、中音区,构成了歌唱性的旋律。

接着旋律要往下发展,这时的音区还在低、中音区,素材还是级进向上与同音保持。

这两句就是整个钢琴小品的主题动机展及它们的音区陈述。

但从这两句就可以开始显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音乐要发展,到了呈示部分的下半部分,作曲家运用了变化重复的作曲技法重复上半部分的旋律与音区,为了保持上下部分音乐之间的联系性,同时又体现作曲家在写这个曲子的所展现的逻辑性思维。

呈示部的完结给我们展示了旋律的动机与音区之间的联系。

但是到了发展部分,整体的旋律发展是以呈示部的素材为基础而做的相应的变化,它的开头延续了级进向上与同音反复的音材素材进行发展部分的续写,而它们的音区也是在低、中音区这样的开头又与呈示部相互吸引又相互不同。

后面音乐也是像这一样的续写发展,调式调性的改变让和声色彩发生了改变,但是丝毫不影响动机发展与音区之间的逻辑性,而是更加体现了发展段与呈示部之间联系很紧密。

到了发展段与再现段之间的过渡段了,这时,音区突然由低、中音区转变到了高音区再加上颤音的出现让音乐的发展出现了亮点在通过级进向下的方式让音乐很自然的进入再现段的歌唱性的旋律,然后音乐的发展缺少不了作曲家运用的变化重复的作曲技法让再现段的音乐依旧持续并且音乐的音区和动机材料都没有改变,与呈示部分的动机材料和音区保持统一、结构的完整性。

再现段结束了,之后就应该就是让倾听者很有想象力的尾声部。

在尾声部中,节奏形改变了、伴奏也改变了、音区都是低、中、高音区的相结合并且还出现了和弦以及颤音。

这之前的素材在尾声部全部运用了,这说明尾声部
的精华都是对呈示部、发展部、过渡部、再现部的补充与说明,在一个就可以说明这首钢琴小品在结构和整体布局上很有逻辑性、统一性、完整性。

做到了前后结构的统一性,动机素材之间的运用的合理性以及这首钢琴在节奏、音区、动机运用、力度的运用上的统一性让这首钢琴小品显得是那样完整,让我们有更多学习、借鉴的地方……
结 语
通过这次浅谈《威尼斯船歌》的艺术特点,让我们对门德尔松这位作曲家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及对浪漫主义音乐时期音乐特征的了解。

作曲家门德尔松先生是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和浪漫主义音乐时期重要的分水岭,他创造了《无词歌》这部短小精湛的钢琴小品集。

在浪漫主义理想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民族乐派。

使得让浪漫主义音乐得到蓬勃发展。

就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威尼斯船歌》这首钢琴曲为我们展现提供了很大的价值,比如说:调式调性升高vii 级音(#e)构成#f 和声小调的特征,音程关系的增二度这个调式特征音程在全曲发挥作用。

然后通过模进的运用将调性转到近关系转调的#c 和声小调。

调性变了,升高的vii 级音变为#b,增二度音程也改变了,发挥了E 大调的音响效果和色彩。

在音乐素材方面的过渡链接片段都是来源于引子和呈示部,这时的调性变成了A 大调,具有了大调的色彩在作曲技法方面:我们不需要太多复杂的作曲技法,有时候一些简单的,让人给与理解的作曲技法(如:模进、重复、变化重复)也能创作一个好的作品。

不过这只是技法上来说。

一个好的作品展现也不能缺了好的调式调性、和声效果、伴奏织体和整个作品的结构框架的构想与确立。

这些才是好作品给我们好的展现与学习。

所也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传统的作曲技法从而引申到现代的一些作曲技法的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 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 高晓光,吴琼.钢琴艺术博览[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7.
[3] 高佳佳.门德尔松无词歌分析与演奏[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