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东方市市七级语文下册《现代诗二首》(第课时)当堂检测题讲解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课《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两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3.理解诗的哲理,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诗的哲理,学习象征手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课堂实录一、解读探究【设计意图:了解作品背景。

】1.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普希金。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二、整体感知【设计意图:初步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有音像效果营造诗美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3.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4.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1.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2.这是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他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专制扼杀正义,沙皇镇压革命,所以说,人生经历着苦难,生活遭遇着不幸。

这是生活对热爱她的人的一种“欺骗”。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面对噩运时的崇高境界。

七年级语文下册 4《诗两首》(第2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4《诗两首》(第2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诗两首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3、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朗读法,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自己感悟诗歌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一、导入新课: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伫.立(zhǜ)涉.足(shè)萋萋..(qī)(qī)幽寂.(jì)2、解释下列词语(1)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

(2)伫立:长时间站着。

(3)延绵:延续不断。

(4)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四、合作探究:1、全诗一共四节,各写了什么意思?(1)面临选择,陷入沉思(2)作出选择,不同寻常(3)踏上选择的路,但却留恋未选的路(4)遥想对往事的回忆2、怎样理解诗中所说的“路”?这里用了什么手法?一是指自然界的道路,平坦的笔直的大路和充满挑战的小路;二是象征两种人生之路、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诗人通过叙述对树林中两条路得选择,说明了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大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要走的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因此要慎重选择,不能随波逐流,当然也要有魄力,选定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6篇(现代诗二首教学方法)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6篇(现代诗二首教学方法)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6篇(现代诗二首教学方法)下面是整理的《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6篇(现代诗二首教学方法),以供参阅。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认“巢、苇”等6个生字。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必备品格【教学重点】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关键能力【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巢、苇”等6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重点)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重点)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难点)【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渡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谁能说说提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2、(落叶、丰收)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么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

(板书:《秋晚的江上》《花牛歌》)二、介绍作者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现代著名诗人、史学家,我国新诗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之一。

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

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秋之泪》等。

徐志摩(1897—1931),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云游》等。

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1一、导入:可以由上学期所学的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导入新课。

二、分别介绍三位诗人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诗人艾青则要求学生说出他的原名和代表作品。

三、放录音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注意正音。

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归纳各首诗的大意,进而概括三首诗的中心意思。

教师归纳:《树》——树在大地的深处团结在一起,并不断积蓄着力量,它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

《信念》——诗作先用比喻的'手法,赋予信念一个具体的形象,在经过严格的考验之后,这种信念变得更加坚强,而这种坚定的信念来自于对祖国深沉的爱。

《中国的土地》——第一节,写中国的土地上因有着特别的自然景观而变得“神奇”;第二节写出了中国土地上人民的“美丽”。

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完成“探究·练习”第三题。

六、综合研讨三首诗。

1.结合“探究·练习”第一题比较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

讨论:三首诗都写到了土地和它上面的生长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明确:《树》中的“泥土”和《中国的土地》中的“土地”具有相同的意思。

在艾青的眼中,他不仅看到了泥土上生长的树,还联想到泥土下面的树根,并由此想象到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

而《信念》则通过悬崖的陡峭来显示“高山柏”坚定执著的精神。

2.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

讨论:三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诗中找出例子。

明确:反复。

如:《树》中“一棵树,一棵树”;《信念》中“信念是一株树,一株坚强的高山柏”;《中国的土地》中“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或连续反复,或间隔反复。

另外,《树》一诗还以“树”来象征一个民族,而《信念》则以高山柏来比喻信念,使之成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在《中国的土地》中,用“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象征了一个伟大的转型时期的到来。

七、通过对三首诗的比较归纳,引导学生了解新诗的基本特点: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形式。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第2课时)学习内容第2学时学习目标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学习重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字音字形辨识。

青荇()漫溯()长篙()满载()河畔()斑斓()2.词语辨析。

①斑斓斑驳②荡漾动荡3.文学常识。

徐志摩,是派诗人,除《再别康桥》外,他的《》一诗也很有名。

康桥今天称为_______,徐志摩曾在那里留学。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经英格兰,两次重访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二、课堂探究:(一)听范读,感知《再别康桥》这首诗。

(二)组内交流:诵读、点拨、赏析1.试着诵读本文。

2.这首诗有一点感伤,你能标出表示作者感情的词语吗?(三)组际交流品析“三美”刚才同学们朗诵,觉不觉得诗很美?仿佛进了一个如画的诗境,置身于康河岸边,看河畔金柳、水底青荇,也在荡舟寻梦。

诗歌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当客观外景和作者主观情感和谐交融,才能形成诗的意境美。

“境”即指作者描绘的眼前的景和物,而“意”则是指诗人在“境”中所寄寓的独特的思想、感情、情绪和感受等。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意境美在哪里?1.试分析诗的音韵、节奏和结构,体会“音乐美”。

2.分析段落、句子,体会“建筑美”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那么我们再看看诗的外形,分析一下它在外部形式上又有什么特点?3.抓住具体意象,体会“绘画美”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条河。

”的确,康桥的美是令人向往的。

诗中选取了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①提问:你认为诗中什么意象,最具有绘画美,试举例赏析:②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0课《外国诗二首》知识梳理及练习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0课《外国诗二首》知识梳理及练习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0课《外国诗二首》知识梳理及练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外国诗二首》选自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本节课主要内容为两首外国诗歌。

一首是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白桦》,另一首是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丁香花》。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白桦树的优美姿态和丁香花的香气,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外国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中国古典诗歌,对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外国诗歌的形式和特点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理解难度,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引导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

2.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提高审美能力。

3.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4.增强对外国诗歌的鉴赏能力,拓宽文化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欣赏。

2.诗歌情感的表达和体验。

3.外国诗歌形式和特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验诗歌的美。

3.比较法:将两首诗歌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外国诗歌的特点。

4.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练习,运用所学诗歌手法。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文本、插图等。

2.教学音频:准备相关的诗歌朗诵音频资料。

3.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诗歌鉴赏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白桦树和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然后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两首诗歌的文本,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强调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现代诗二首 第二课时

现代诗二首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一、导语二、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国著名诗人。

2.《未选择的路》写作背景3.给划线字注音涉足()伫()立荒草萋萋()幽寂()()延绵()()4.解释词语幽寂:延绵:萋萋:伫立:涉足:三、整体感知1.听磁带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报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4.全诗共四小节,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6.请同学们谈谈最令自己感动的诗句或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具体研读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什么表现手法?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五、拓展探究1.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2.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六、比较阅读1、在诗歌表现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2.这两首诗歌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3.两首诗都是对人生的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未选择的路》用了很多具体的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来阐释哲理,你更喜欢哪一种写法,试着说说理由。

七、课堂小结八、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尝试写几句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举行诗歌朗诵会,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二、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作者是国诗人,史称“”,他的诗歌代表作有《》《》《》等。

《普希金诗集》俄普希金俄罗斯文学之父《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3.给划线字注音瞬(shùn)息怀恋(liàn)4.解释词语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忧郁: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20 外国诗二首》(2)(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20 外国诗二首》(2)(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外国诗二首》课时练一、基础知识部分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涉足(shè)瞬息(shǔn)延绵(mián)B.幽寂(jì)悲伤(bēi)伫立(chù)C.萋萋(qī)诱人(yuò)选择(xuǎn)D.忧郁(yù)污染(rǎn)清晨(chén)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心儿永远________(憧憬渴望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2)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________(留恋怀恋怀念)。

(3)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________(行人人们旅人)的足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外国诗二首(同步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外国诗二首(同步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20外国诗二首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欺骗.(piàn)忧郁.(yù)来临.(lín) 镇.静(zhèn)B.瞬.息(shùn) 怀恋.(liàn)涉.足(shè) 丛.林(cónɡ)C.幽.寂(yōu) 伫.立(zhù)足迹.(jì) 诱.人(yòu)D.萋.萋(qī) 污染.(rǎn)叹.息(tàn) 路径.(jìn)2.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有的人会从此萎靡消沉,有的人会怨天尤人。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作者劝慰我们“,!”,让我们相信“”。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未选择的路》中,诗人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寄寓了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生活哲理。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是诗人对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C.“未选择的路”就是没有人选的路,也就是指一条并不存在的路。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口吻,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4~6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俄]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假如”开头有何作用?5.“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诗人如此确定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6.“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为什么对那过去的忧郁的日子还会亲切地怀恋?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7~9题。

我遥望曾卓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一九八一年三月十三日7.“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8.本诗共两节,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7课 《散文诗二首》(分层作业)(解析版)

第7课 《散文诗二首》(分层作业)(解析版)

第7课 散文诗二首一、选择题(共14分)1.(2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花瓣.(bàn ) 并蒂.(tì) 覆.盖(fù) B .祷.告(dǎo ) 嗅.觉(xiù) 徘徊.(huái ) C .匿.笑(nì) 菡萏.(dàn ) 倾.倒(qǐng ) D .姊.妹(zǐ) 繁衍.(yán ) 遮.拦(zhē) 【答案】B【解析】A.并蒂.(tì)——dì; C.倾.倒(qǐng )——qīng ; D.繁衍.(yán )——yǎn ; 故选B 。

2.(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繁杂 慈怜 花梗B .繁密 遮蔽 心绪C .莲篷 凋谢 花瑞D .倾侧 精粹 摇摆 【答案】C【解析】C. 莲篷——莲蓬;故选C 。

3.(2分)下列有关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色花》结尾处:“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一句表现的是母亲的担心和对孩子的疼爱。

B .《荷叶·母亲》一文重点写雨中的荷叶覆盖在莲花上面,作者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则是为了写母亲,揭示了“我”是雨打风摆动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突出了母亲对“我”的关爱,表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

C.“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家中女孩多,祖父重男轻女,所以“我”在文中感到“烦闷”“不适意”。

D.课文所选的两首散文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都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答案】C【解析】ABD表述正确。

C从“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可以看出“祖父重男轻女”的表述不正确。

2023年语文教案《现代诗二首》

2023年语文教案《现代诗二首》

2023年语文教案《现代诗二首》2023年语文教案《现代诗二首》1一、说教材这两首现代诗简短,文字优美,容易理解。

诗歌描绘的场景,平常可见却富有生机和色彩,简单却绚烂有趣。

二、说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的语言,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画面之美。

3.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是教学重点;2.体会诗的语言,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画面之美是教学难点四、说教学方法:讲解教学方法、讲读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意境,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几幅画面,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上。

你会怎么描绘这样的画面呢?? 归纳学生发言,秋天的江面上,夕阳的余晖洒满江面,归巢的鸟儿从江面飞过,岸边的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晃,这样的图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刘大白先生的小诗《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了解作者。

(课件展示)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2.读准字音。

(课件展示)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学生齐读,小组互读,指名读,读准字音,感受诗歌内涵。

(三)赏析诗歌。

1.思考感悟:(课件展示)(1)边读边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归鸟、斜阳、芦苇)这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2)诗歌中有哪些词让你印象深刻?(驮着、一翻、头白、妆成、一瞬)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这些词,也可以试着模仿其中的动词,仔细品读,和小伙伴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

(“驮着”运载货物,倦鸟将斜阳当货物一般背负着回去,似乎并不轻松;“一翻”,翻的这个动作利索突然,顿时觉得鸟儿轻松了;“头白”指白色的芦花,“妆成”化妆装扮,“一瞬”时间的短暂迅速,白色的芦花在那一瞬间将自己装扮成灿烂的红色,过程跳跃突然,蕴含着惊喜的变化,将一瞬之景定格,意犹未尽。

海南省东方市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现代诗二首》(第3课时)素材 苏教版

海南省东方市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现代诗二首》(第3课时)素材 苏教版

现代诗1定义: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一格式和韵律。

现代诗的发现可以追源到清末,当时,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一些从西方引进的诗作已开始用白话进行翻译,但是这些作品量不是很大,所以较鲜为人知。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现代诗主要流派为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

2特点: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

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3按形式分类:格律诗、自由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

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以及格律体新诗四言体,六言体,八言体。

以后还可能又更多现代新诗也具有格律规则4鉴赏入手(1)语言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

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因为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

诗歌的语言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诗歌语言形成了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相对而言,现代诗用白话写成,且较少用典,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

但是,要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并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2)形象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和抒发感情的。

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有些诗,通篇都通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抒发感情;有些诗,虽然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的想象;有些诗,既描绘具体形象,又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

统编语文七下第五单元 20《外国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语文七下第五单元 20《外国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案

外国诗二首第二课时学习流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全班齐读两首诗歌。

要求:声音洪亮,读得整齐,流利,有感情。

2.分组齐背两首诗歌,比一比,看哪一组背得效果最好。

(整齐、流利、准确。

)3.指名单独背诵后,学生评价,教师点评。

4.教师概述,导入新课。

师述:生活虽然丰富多彩,我们难免被生活欺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该怎么办?人生的路虽然有多条,当我们徘徊在十字路口时,你该如何选择?现在就让普希金和弗罗斯特两位大师告诉我们答案吧。

二、讲授新课,理解内容。

(一)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师生互动,共同研讨。

为题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问题⑵:诗歌的两部分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内容?明确: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问题⑶: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教师概述,归纳小结。

师述: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有困难和挫折,当我们遇到坎坷时,要正确地面对现实,不要逃避,更不要被其所吓倒,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有如此,才会赢得光明的未来。

(二)学习《未选择的路》1.师生互动,共同研讨。

问题⑴: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明确:这首诗表面是写自然之路,实际是写人生道路。

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择的路,而却是那条未选择的路。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二首》
一、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白羊肚.()糜.子( ) 荡漾.( ) 青荇.(. )
揉.碎()斑斓.()漫溯.()笙.箫( )
二、整体感知、划分诗歌节奏
(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3)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三、品读诗歌,揣摩语言——说说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A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B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C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D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2)《回延安》中我认为用得最好的词是 ,理由是;
写得最好的句子是,理由是。

《再别康桥中》我认为用得最好的词是 ,理由是;
写得最好的句子是,理由是。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