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秋天》导学案
秋天导学案 教师版
《秋天》导学案教师版编:潘倩审:傅逢胜一、【学习目标】回顾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探究《秋天》中主人公菲利浦的性格,分析其性格的复杂性及形成性格的背景。
二、温故知新看望[德国]海·格兰特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
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
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
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
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
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
真好,不是吗?”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
“那就是我的床。
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
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妈妈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
“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
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
这是一块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
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
别让他们看到你。
”“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
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
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齐姆森走进了房间里。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秋天》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4《秋天》依据你把握的材料,简略介绍一下作者。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现在重庆万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篇合集《汉园集》出书,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书,并取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1.揣摩、品尝本文美丽的言语;2.领会诗篇美丽的意境。
1.查字典,查准字音;2、重复阅读文章,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材料。
一、预习检测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震(zhèn)落丁丁(zhēng zhēng)镰(lián)刀肥硕(shuò)栖(qī)息鳊(biān)鱼乌桕(jiù)芦篷(péng)满载(zài)归泊(bó)寥(liáo)阔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2.依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这儿指果实又大又丰满。
(肥硕)(2)逗留,歇息。
(多指鸟类)(休息)(3)高远空阔。
(寥阔)(4)干枯,没有水了。
(枯涸)(5)水清。
(清洌)(6)睡梦。
(梦寐)二、全体感知1.诗中共描写了几种景象?露水、砍木声、幽谷、镰刀、背篓、竹篱、瓜果、江面、冷雾、网、乌桕叶、桨、草野、蟋蟀、溪流、牛、牧羊女。
2.找出你最喜爱的一幅画面,想像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境,用美丽的言语描绘你喜爱的这幅图像,并给这幅图取个名。
农家丰盈图、霜晨归渔图、牧女思恋图。
3.经过这些画面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怎样的爱情?体现了作者对秋天、对日子的酷爱与赞许之情。
三、言语品析品“秋”:在诗中找到自己最喜爱或是感触最深的当地,读一读,并品析下列诗句。
1.砍木声飘出幽谷。
从听觉的视点,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盈之景;“稻香”从味觉视点,暗示稻子老练,展现丰盈的图像。
3.秋天休息在农家里。
“休息”运用拟人的修辞,归纳秋天在农民家里的情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轻松、娴静的气氛。
《秋天》(导学案)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观察活动的开展都比较顺利,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很好。但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有些孩子对秋天的景象观察不够仔细,导致他们的记录不够详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孩子们的引导,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细致地观察事物。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让学生感悟课文描绘的秋天美景,学会欣赏大自然,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4.文化理解与传承: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秋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视美好时光的情感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秋天的特征、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以及秋天在文化中的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秋天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和感受秋天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秋天》(导学案)
一、教学内容
《秋天》(导学案)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秋天》一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词语学习: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多义词和短语,如“凉爽”、“丰收”、“硕果”等。
2.课文阅读: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 秋天 导学案(人教版)
14《秋天》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2、栖.息()3、寥.阔()4、枯涸.()5、清洌.()6、梦寐.()(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
现代、,代表诗集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答: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⑵⑶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课堂探究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
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1)、(2)、(3)、3、帮老师解疑惑⑴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⑵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
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4、朗读,加深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5、合作释疑(1、第一个环节。
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2、第二个环节。
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当堂检测(一)拓展练习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1《秋天》(导学案)
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1《秋天》(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课文《秋天》,通过导学案的学习,我们将达到以下
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 掌握关键词汇,加深对语文意义的理解;- 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提高语文鉴赏能力。
二、学习内容
1.课文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自己在秋天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为什么秋天的天空是那样的湛蓝?
2.课文学习
–阅读课文《秋天》,了解故事情节;
–标记关键词汇,试着理解词语的意义;
–回答问题:故事中的小虫子为什么要问松鼠;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其中的情感色彩。
3.课文拓展
–通过导学案中的练习题,检验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回答问题: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三、学习任务
1.预习课文内容,熟记关键词汇;
2.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完成导学案中的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后反思
•回家后,写一篇100字以上的读后感,谈谈你对《秋天》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秋天》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培养
了对语文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持续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秋天》导学案(修改)
《秋天》导学案主备人:劳富彦一、检查预习1、给画线的字注音丁丁()背篓()肥硕()栖()息青鳊()鱼乌桕()归泊()寥()阔清洌()枯涸()梦寐()2、注释肥硕:枯涸:栖息:清冽:寥阔:梦寐:3、文学常识填空:何其芳,原名。
现代、。
代表作有诗集《》,散文集《》,文艺论文集《》,小说戏剧集《》,著名诗作有《》、《》。
二、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2、有感情朗读全诗,感知诗歌内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自主学习:1、“导读提示”上说这首诗写的是“乡村秋景图”,你们能从诗中找出作者都描绘了乡村秋天哪些特有的景物吗?2、在诗中,何其芳的《秋天》通过描绘三幅图画为我们展示了秋天的美,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为每幅图拟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吗?3、试着在课文内容上标出每个小节的中心句。
4、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刻画秋天,所有这些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四、合作探究:找出下面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原因?(任选一句分析)请仿照例子,结合画线词语品析下面诗句。
例: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品析:“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
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清净润泽的声像画面。
)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3、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4、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5、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五、拓展延伸(对比阅读) 秋景[美国] 狄金森晨曦比往日更柔婉,毛栗变得褐色可爱;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注释:晨曦(xī),清晨讨论探究: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之处。
六、课末总结全诗通过描写幽谷、农舍、、牧羊女,描绘了一幅的乡村秋景图,营造了一种即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清、清甜、清柔的秋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和之情。
14.《秋天》导学案 教师版
14.《秋天》导学案(教师版)课例分析:《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首现代诗。
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
前几篇文章的学习能使学生体会《春》的语言美、《济南的冬天》的空灵美,《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
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因此学习这首诗,既可以巩固前几篇文章引领着学生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的任务,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现代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思路,从而为学习其它现代诗歌铺平道路。
【学习目标】:①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②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③感知诗歌的内容,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幅画面,把握作者的感情。
④揣摩、品味诗歌凝练、形象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⑤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法与方法】:1.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章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诗歌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
通过读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①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②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③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诵读、品味语言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诵读法、品析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联想想像法和比较阅读法相结合。
【学习重点】①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感知诗歌的内容,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幅画面,把握作者的感情。
【学习难点】:①揣摩、品味诗歌凝练、形象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人教版第14课《秋天》教案
人教版第14课《秋天》教案人教版第14课《秋天》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丽。
4、能用"……像……"说句子。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丽。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秋姑娘为我们送来了阵阵凉风,我们知道凉爽的'秋天要来了,你们大家感受到了吗?你都发现了秋天的哪些变化?一起交流一下好不好?(师生交流)同学们说得真好,找到的很多。
我们的小作者也和我们去找秋天,大家走近一起去看看好吗?,看看小作者笔下的秋天和大家找的一不一样呢?一起进入《秋天》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自读课文,读通顺,并且把字宝宝找出来。
2、出示生字词:做那澄像铺爬棵梧桐当催3、小组讨论如何记住字宝宝,交流识字方法。
4、小老师识字教学(老师根据情况指导)学生自读,开火车读、同位互读等形式朗读生字,把字音读准5、同学们,字宝宝太孤单了,我们谁能为他们找到好朋友呢?(组词)6、老师也为字宝宝找到一些好朋友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朗读生词。
三、朗读感知课文1、学生带着生字朗读课文,找出文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2师生共同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道的某句个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老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分别板书:天空白云稻子黄叶梧桐树池塘小鱼蚂蚁燕子)3小组讨论,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在小组朗读并说明理由。
在班级中交流,注意读出感情。
学生及时评价朗读情况。
(老师指导朗读)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
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
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四、课后拓展,寻找秋天小作者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多么美丽的秋天,那我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课后我们把你眼中的秋天画来来好不好?我们搞一个展览看一看谁画得最好?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以学生自己感悟为主,教师导引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14.《秋天 》王锐
14《秋天》导学案主备课人:于集中心学校王锐时间:2014.11.21学习目标1、会读、会写、会解释文中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学会赏析诗中优美的句子;3、学会发现、欣赏身边的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导入新课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杜甫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也有一些喜秋颂秋的诗篇,如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大家还知道哪些写秋的诗歌吗?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何其芳的《秋天》到底是悲秋,还是喜秋呢?预习提纲一、基础知识1、查资料,了解作者;2、朗读课文,完成课堂检测1。
二、能力提升3、说秋说说你对秋的理解(从色彩、感受等方面来谈);4、诵秋有感情地朗读《秋天》(有能力的可以背诵);5、品秋(1)诗中描绘了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请你为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你喜欢哪一幅画面,简单说说理由。
(2)这首诗用词准确、生动传神,如“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
你觉得文中还有哪些词用的好,找出来说说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6、绘秋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课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丁丁.肥硕.栖.息廖.阔枯涸.清洌.梦寐.2、《秋天》选自,作者,四川万县(现在重庆万州)人。
现代、。
3、为什么说本诗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4、仿写句子秋天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天是黄色的,我就是叫秋风吹黄的。
高粱说:,。
棉花说:,。
墨菊说:秋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证明。
松柏说:秋和夏没什么区别,都像我一样青翠。
5、请写出你所知道的有关秋天的诗句。
快乐回收站:......。
(人教新课件初一上第14课(秋天)导学案导学案.doc
(人教新课件初一上第14课(秋天)导学案导学案课型:新授时间:【一】明确目标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难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二】前置自学:1、文学常识积累:何其芳,现代诗人、________家、________家,著作主要有散文集_________诗集___________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出版了诗歌合集____________。
2、给以下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栖息〔〕枯涸〔〕青鳊鱼〔〕背lǒu()肥shuò()乌jiù()芦péng()liáo阔()清liè()梦mèi()【三】展示交流1、本诗语言准确,生动传神。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做好批注,然后组内交流。
2、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出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例:我最喜欢_______________这幅画,从中我想象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
【四】合作探究1、诗人通过这首诗创设了怎样的意境,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三节诗又是三幅画,请你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尽情发挥想象,用富有文采的笔调描绘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并为你的画你一个漂亮的标题。
【五】达标拓展同学们,我们可以把这首诗每一小节的中心句摘出来组合成下面这首小诗,请你仔细品读,揣摩,试试自己能不能再续写一节!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后记:。
1.秋天(导学案)(4)
《秋天》教案(导学案)课题秋天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在教学设计的初始,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秋天的特点。
教学中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独立识记生字的能力,发挥小组合作的重要作用,教师随机引导,通过字理识字、猜谜语识字等拓展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在巩固识字效果阶段,注重运用多种游戏形式,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得到了快乐。
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借助课文插图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语积累背诵等学习方法的指导。
同时,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从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制作生字、词语卡片。
(教师)3.预习字词,朗读课文。
(学生)4.观察秋天的景色,找一找秋天的变化。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1.引导学生说一说一年当中自己最喜欢的季节。
2.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3.提问:秋天到来时有哪些变化?4.课件出示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1.根据自己对春夏秋冬的了解,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季节。
2.学生回答:“秋季”。
3.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可以从秋天到来时植物发生的变化、人们穿着的变化等方面来体会秋天到来时的变化。
4.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生字“秋”。
1.秋天到来时,有些植物发生了变化:。
人们的穿着发生了变化:。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1.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1.自己借助拼音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拼拼音或向他人请教,把难读的句子多读两遍。
2.学生动手标出自然2.说说自己是怎样区分自然段的。
3.我能读准下列词语。
秋天树叶天气一片(用时:10分钟)按照自然段再读一读,把课后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画出来,借助拼音读一读。
人教七年级第十四课《秋天》导学案
14、秋天何其芳第一课时(预习+展示)学习目标:有感情朗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流程:一、诗歌导入,引秋二、朗读感知,诵秋1、示范读(注意朗读时的语速、语调、字音、节奏)一遍、二遍(划节奏)2、指名一生读3、生评4、组内自由读5、检测朗读(小组PK读)6、全班齐读(饱含感情)7、课中检测反馈(1)填空:诗人何其芳,现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本诗选自《》。
2、注音:丁丁.()肥硕.()栖.息()鳊.鱼()乌桕.()归泊.()寥.阔()枯涸.()清洌.()梦寐.()三、再读课文,品秋(一)读内容(小组合作探究)1、全诗三小节,呈现三幅诗情画意的图画,试着给它们取上整齐、漂亮的名字,并找出依据(文中的词语)2、三幅画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二)展示合作成果(分组、分内容、分画面展示)四、归纳拓展,赞秋1、归纳小结2、拓展赞秋:仿歌曲《春天在哪里》,根据诗歌《秋天》改写《秋天在哪里》。
附:《春天在哪里》的歌词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看见红的花呀,看见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春天在小朋友眼睛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第二课时(展示课)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优美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关心身边事物的感情。
3、培养诗歌的改写,仿写的能力。
流程:一、检查改写,唱秋1、各小组合作,再板书(温馨提示:紧扣课文内容)《秋天在哪里》例句(第一节的改写):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欢天笑语的农家里,飘满了稻香呀,堆满了瓜果,还有那伐木的丁丁丁……(第二节的改写):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第三节的改写):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在2、各小组互相修改,再唱秋二、探究精读——悟秋1、你觉得诗中哪儿写的最美?(提示:可从感官角度展示秋天的立体美;可从修辞角度体现秋天的意境美:可扣住语句中的重点词韵律美等)2、先小组合作,再展示(可分组、分段完成)。
第14课《秋天》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第14课《秋天》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学法导引]《秋天》是著名现代诗人何其芳的作品。
它以“秋”为线,描绘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创设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秋”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学习本诗,要先反复的有感情的诵读,并在此基础上品味诗的韵律美、节奏美,品味诗的细腻、精美的语言,仔细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另外,借助联想、想像,体验诗歌清丽的意象所营造的情境,从而领悟诗人由此传达出的情感。
[典题例析]例题:思考诗歌节“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中的“饱食”一词,如果换成“割过”一词好吗?为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细腻、精美语言的理解,也考查对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掌握。
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另外,还要注意两个词的比较辨析,不可只谈其中一个,这样的答案不完整、不全面。
参考答案:不好。
因为“饱食”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也反映了收获者愉快的心情。
而“割过”却显得平常化,没有上述这些表达效果。
[课时训练]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肥硕2、栖息寥阔4、枯涸清洌6、梦寐二、填空、简答。
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
现代、,代表诗集等。
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答: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⑵⑶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三、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四、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节诗,完成以下问题。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给诗中加点字注音。
青鳊鱼乌桕叶满载归泊这节诗描绘了这些秋天特有的景物:。
诗中“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秋天》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4 课秋季》导教案第14课秋季【基础操练】1.依据拼音写出汉字,依据加点字写出拼音:肥 shu òli áo_______阔枯 hé梦mèi______伐木丁丁 ______鳊________鱼归泊_________清洌_________2.解说以下词语:①肥硕:。
②寥阔:。
③枯涸:。
④清洌:。
⑤梦寐:。
⑥丁丁:。
3. 选出以下诗句中节奏区分正确的一项()A.伐木声丁丁/地飘出/深谷B .秋季/栖息在/农家里C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D .震落了/清早/满/披着的/露珠4. 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
现代、,代表诗集等。
【综合运用】5.秋季,不论是作为一个季节,仍是一个意象,向来是文人墨客描摹的对象,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吗?那就让我们一同来走进秋季,领会秋季独到之美。
( 1)“自然之秋”——走进秋季,认真找寻、捕获我们身边的秋季的踪影,用美的语言描述你所见之秋景。
(抓住一种光景,写出其特点,不多于 100 字)(2)“文学之秋”——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中,,“秋”是出现频次较高的一个,请你撷取两句饱含“秋”意的佳句,探究“秋”之意蕴。
(3)“风俗之秋”——在这个季节里,有很多的民间风俗。
找一找,谈谈有哪些风俗,请举出两例并说明其含义。
【课内精读】震落了清早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深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篱笆间肥硕的瓜果。
秋季栖息在农家里。
6.这节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描绘秋景。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深谷”一句是从 ________角度,写出了深谷 ________的特点。
“稻香”从 ________角度,示意稻子成熟,展现丰产的图画。
7.“秋季栖息在农家里”一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8.假如把“栖息”字换成“逗留”或其余的动词,好不好?为什么?9.这一节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能够用一个什么词来归纳?它由哪两个场景构成?10.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幅一幅图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 年级 课型 学 科
学科新课程有效教学导学案
审核人签字: 课题 课 时 14《秋天》 授课时间 1 任课 教师 2011 郑利霞
设计:郑利霞 七年级 语文
问题导读课 问题生成解决课
教材 分析
学生 分析
设计 理念
教学 目标
重难点 教学 方法
《秋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课文,本单元主 题是"人与自然",本单元选取的都是写景的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 或诗歌,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 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 力。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加强阅读方法的 指导。同时,还应重视朗读和默读。 一年四季,各具风韵,秋天亦有她独具的风味,作者描绘了三幅秋天 图画,写了一个别样的秋天。灵动的的语言、优美的画面,把学生带 入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学生自学,就能品味出文中的清静、明媚、快 乐。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在读 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并且好动、持久性较差。本课设计时 注意到这些,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拉他们走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 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习任务。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品味诗歌的意蕴美。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引导法、交流法、展示法
1
1 分
课 预 检 交 展
堂 习 查 流 5 示 分 12
的话题,许多吟秋的诗文传诵不 衰,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 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 慨叹,杜牧《山行》中“停车坐 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对 枫林霜叶的画意勾绘。今天我们 一起欣赏现代诗人何其芳的诗作 《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 【旁白】教师出示准备好的课前 创设 检测题,以抢答的形式请几位同 检查 学上黑板来展示预习情况。教师 预习 做好及时准确的点评。 情景
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看看 有没有做错的题目。如果 有,做好上来纠错的准 备。
阅 课 整 感
读 文 体 知
创设 朗读 思考 展示 情景
【旁白】 下面请同学们轻声朗 1. 学生读完课文后,对 1、 读课文 5 次,摸清文章的脉络, 文章的故事情节把我 朗读中把握好课文的节奏、 停顿, 清楚以后,就大胆的 注意体会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举手。朗读课文要声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学生朗读中出 音洪亮、吐字清晰。 现的问题。 2、问题解答完后,以抢 2、 再次默读课文, 思考并解答 【自 答的形式在班内交流。 主探究】涉及的两个问题 【旁白】 组内展开讨论,要积极参 与,认真听取并大胆发 言,细心及时的做好记 录。展示要求人人参与, 全组一块参与到展示的 过程中去,共同完成好这 项学习任务。
板 书 设 计
秋 天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布 置 作业
1、完成【拓展延伸】 2、字词作业 3、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预习《古代诗歌四首》 。
教 学 反 思
3
课 堂 检测 9
1、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 完成这几道题。 2、同桌交换批改并汇报 完成情况。
2
总 结 1 拓展 分
创设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 在回味中倾听老师的总 小结 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 结 情景 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 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 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 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 其中的秋天。
教学 导学案 准备 教学步骤: 程序 时 创设 教师行为 间 情境 [旁白] 人们在领略了赤日炎炎 创设 的酷暑之后,盼来了习习秋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导 入 语言 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 新 课 情境 与凄清,给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
期望的学生行为 学生表现出积极地参与 兴趣。 怀着对问题的探究热情 走进文本。
合 作 12 探究
在我们预习和刚才学习的基础 创设 上,相信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 合作 了解的差不多了。下面,请同学 探究 们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合作探 情境 究】里面涉及的几个问题,在小 组内展开讨论,形成共识后,记 录在你们的导学案上,准备在班 内展示。教师参与到其中去,及 时做好学生的引导、点拨。展示 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及时准确 的点评。 【旁白】经过我们课前认真热情 的学习,我们对本文的内容已经 有了很深刻的了解。下面,请同 创设 学们独立完成本节课老师设计的 小结 《课堂检测》 注意书写工整、 , 清 情境 楚。教师巡回检查,掌握学生的 学习情况,并及时予以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