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民俗

合集下载

中国服饰民俗

中国服饰民俗

6、明清时期
(1)明代服饰
男子:以传统的袍衫类为主,称为道袍、曳撒、褶 子、罩甲等。流行“四方平定巾”(方巾)、网巾、
六角巾、绒巾、瓜皮帽等。 女子:有衫、襦、袄、背子、裙子等,另外还有 “水田衣”及“主腰”等新创品种。比甲是明代最 流行的女子服饰,之下是长裙曳地。以梳髻或包头 为尚。 服饰的款式搭配、长短比例、色彩对比都达到很高 的美学水平:大凡衣短则裙长,衣长则裙阔;
总之,中国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 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 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日常生活 的服饰穿戴之中,构筑成了中国服饰文化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 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三、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
1、东北及北部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2、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 3、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 4、中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
பைடு நூலகம்
(4)达斡尔族服饰
服饰以袍为主。
男子:头戴皮帽,身穿皮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 除皮质服装外,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冬天穿棉 袍,天冷时外套背心,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 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颜色多为 蓝、黑、灰,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 擅于手工刺绣。
(5)鄂温克族服饰
二、中国服饰民俗的发展

服饰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 展的产物,中国服饰民俗在历史上的基本 特点是阔袖长袍、温文尔雅,深受封建礼 教的熏陶与约束,但每个朝代又都有各自 相应的特点。
1、先秦时期
旧石器时代:以树叶、蔓草遮体。
新石器时代,发明了纺轮、骨针,纺造粗衣麻布,
揭开了我国服饰发展的序幕。 商周时期:多为粗布、毛褐,质料为麻、兽毛、兽 皮。服制为上衣、下裳。首服,男子扎 巾、戴帽;女子插笄,冬用帽、巾。 足衣为舄屦。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形制一改上衣下裳的两段式, 形成一体围裹全身的深衣。

中国服饰民俗

中国服饰民俗


红头瑶

传说,现在金平定居的瑶族是明清时期从两广 迁入的。在艰苦的跋涉中,走在前面开路的瑶 人为了让后面的人看得见,就砍下红色的锥形 芭蕉花,举在头上为联络信号,后固定在头上。 后来,她们的头饰就沿袭了锥形芭蕉花的式样

走在队伍中间的 人,已经找不到 芭蕉花了,只好 砍一截芭蕉杆顶 在头上,再搭上 头帕,便成了 “平头瑶”或 “蓝靛瑶”
二、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性别 年龄 职业 地位 民族、季节、质料 色彩
摩梭人的少女与妇女
因纽特人
藏族人
三、服饰的发展

1.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 与祖灵崇拜原始文化在服 饰上的反映
畲族姑娘凤凰冠 高辛氏的三女儿嫁给畲族祖先 盘瓠王,成亲那天,新娘母亲 送给三公主一顶非常漂亮的凤 凰冠和凤凰衣。婚后,三公主 生下三男一女,当三公主的女 儿出嫁时,真凤凰竟然从山里 飞出来,嘴里衔着一身五彩斑 斓的凤凰装。从此,畲族女性 就以穿凤凰装为最美最神圣。


彝族男子“天菩萨”“指天刺” 除父母长辈外,任何人不许触摸。即使战争对 待俘虏,也不许触碰侮辱。
2. 神话、民族历史在服饰上的反映



神话是民族文化及社会心理的一种象征化 投射。 在没有文字的民族中,人们将神话、历史 以及他们希望记录的一切,投射在与身相 随的衣装图样上,凝成一种文化密码。 服饰就是一种无字的天书,象形的史记, 荒古的神话、始祖的业绩、家族的宗谱、 民族的历史、习俗、宗教信仰及道德规范, 都在衣装上用一针一线“写”得清清楚楚。



在少数民族中,人类起源神话往往和 族源神话合而为一。 在神话中,一次似无必然联系的事件, 皆可导致各民族分化及其他文化形态 (如服饰、生活方式等)的差异 如云南金平县苗族,因服饰和支系不 同而有黑苗、白苗、大花苗、青苗或 清水苗数种。

服 饰 习 俗

服 饰 习 俗
2
一、服饰等级制度
汉代朝服等级的区别在于冠的不同,如文官戴进贤冠,御史戴法冠等。 隋唐朝服实行品色衣制度,以朝服颜色来区分官品尊卑, 佩戴的革带所用的材质不同也代表不同的身份。
清代朝服以补子的纹样和冠帽上顶珠的材质来区分官阶。腰带颜色的不同也可看出尊卑。 帝王的服饰具有一种独特的内涵,群臣百姓在各大场合中内心自然会升起一种敬畏之情,
中国传统文化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服饰习俗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就有了等级 观念。由于《周礼》《仪礼》、《礼记》 (即所谓的“三礼”)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奠定了中国礼仪文化,尤其是服饰文化的大 格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服饰中的 等级制度清晰而森严,不同等级人的服饰可 谓泾俗
冠礼、笄礼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成人礼仪。冠礼是指古
代男子到了二十岁时举行的一个隆重的加冠典礼,作为成年 的标志;相应地,笄礼则是指女子的成年之礼。在冠礼仪式 中,对于服饰的讲究可谓一丝不苟,不能有丝毫差池。周制 的冠礼为三加,就是要加三次冠,同时换三套衣服。
中国古代女子的婚礼服饰随着每个时期 的服饰特点而发展,流露出每个时期的审美 趣味及文化背景,对面料和色彩的限制以及 在等级制度上的严格规定,都使传统女性婚 礼服饰超越了其实用功能,成为政治伦理观 念的承载符号。
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婚礼服饰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中又以女性婚礼服饰 最为夺目。明朝礼制顺从民俗,正式规定庶民在结婚时可以使用九品命妇的凤冠霞帔, 只是霞帔上不可绣龙凤纹。自此,凤冠霞帔逐渐成为社会上流行的新娘礼服。
二、服饰与礼俗
清朝满族女性的婚礼礼服主要以袍和褂为主,是典型的满族服饰特点,首服为朝冠,也 属于凤冠的一种。典型的旗人结婚礼服就是袍服外罩褂,头戴朝冠;而汉族女子则基本承袭 明代的凤冠霞帔制。

中国传统服饰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民俗文化

• 性质:剃发易服是满清统治者用极端野蛮 手段推行的一种民族歧视和民族压 迫政策。
• 结果:沿袭数千年之久的汉族衣冠传统 和发型样式被禁绝取缔,满清服 饰民俗在汉族社会普遍推行。
• 谈迁《枣林杂俎》
满洲衣帽满洲头, 满面威风满面羞。 满眼干戈满眼泪, 满腔悲愤满腔愁。
• 对清初剃发易服民俗变革的简要分析:
• 思考题
1.试述服饰起源的诸种原因。 2.试述中国传统服饰的禁忌习俗。 3.试述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变革发展的社会政治
斗争。
参考书目:
• 黄能馥等:《中国服饰史》,中国旅游出版 社,1995年
• 赵绍:《衣冠灿烂》,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6年
• 江冰:《中国服饰文化》,陕西人民出版 社,1991年
《先秦史》P333
小结:服饰的产生,是人类精神力量的外溢, 是人和动物在物质有形文化这一外在 标志上的界限分野。
三、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1.性别因素 • 男女服装差异:用料、款式、色彩
• 性别服饰的发展趋势:女性服装远比男性服 装丰富发达。
三、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 《战国策·赵策一》:“女为悦己者容。” • 韩婴《韩诗外传》:“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
《礼记·内则》:“男女不通衣服。”
《晋书·五行志》:“衣裳之制,所以定上下、 殊内外也……若内外不殊,王制失序。何晏 服妇人之服,灭身亡家,其咎由也。”
3.颜色的禁忌
① 贵色禁忌 《新唐书》卷24:“天子袍衫渐用赤黄,遂
禁臣民服。”
《宋史》卷153:“庶人,商贾,倡优……只 许服皂、白衣,不得服紫。”
“以民间违禁,靴巧裁花样,诏令庶人不许 穿靴……惟北地寒苦,许穿直缝靴。”
“庶人衣长,去地五寸,袖长过手六寸,袖 口五寸。”

服饰民俗文化

服饰民俗文化

(三)依据职业构成的服饰习俗
不同的职业分工,对服饰习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人 们穿着衣物都要以自已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的便利为要求,同 时,衣服的构成原料也往往与自己的职业有一定关联。比如, 猎户的猎装,既要适应自己狩猎生产的需要,又常常是用狩 猎生产的猎物制成。现代北方猎装多用耐磨耐寒的皮装,冬 狍皮做冬猎装,夏狍皮做春秋装,翻毛皮袍做打猎伪装。其 它职业相同,渔家有渔家穿戴,牧人是牧人打扮,工匠有工 匠装束。商人、医师、屠户、厨师……各行各业的衣着服饰, 都有自身的特殊标记或样式。特别是我国僧、道服饰又受宗 教职业的影响,各具一格。服饰的职业特点是服饰的社会习 俗之一,它成为各种职业者往来的鲜明标志。
(六)依据季节构成的服饰习俗
热带服装与温带、寒带服装有着明显的差别。同时不同 季节,春、夏、秋、冬所分成的单、夹、棉、皮四季衣服, 也各有类型,以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夏季的短衫、短裤, 冬季的皮袄、重裘,各具特色。
(七)特殊民俗场景下的服饰习俗
婚嫁、丧葬、演戏、进香等。
台湾首邑县城隍出巡
(四)依据地位构成的服饰习俗
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的变化和阶级等级的分化, 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促成了服饰习俗的变化,形成了 不同地位、等级的人穿戴也相应不同的特点。
(五)依据民族构成的服饰习俗
由民族传统及各民族差别形成的装束上的特色,是服饰 最鲜明的标志。民族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各民族在服饰上 的审美标准。服饰样式、花色都按本民族惯例形成。
五、服饰的制作技艺
装饰物的制作技艺 (头饰,玉器,鞋帽) 服装原料加工技艺 (纺织,蚕丝,蜡染,扎染) 服装加工技艺 (裁缝) 服装美化技艺 (刺绣)
二、中国服饰的起源与发展
据有关考证,距今约五十多万年的“北京人”,已懂得将兽 皮被在身上,以保护身体,取暖御寒。 距今18000多年前的山顶洞人已使用骨针和装饰品

四、服饰的类型和文化内涵(一)服饰民俗的含义服饰民俗是指与人们

四、服饰的类型和文化内涵(一)服饰民俗的含义服饰民俗是指与人们

四、服饰的类型和文化内涵(一)服饰民俗的含义服饰民俗是指与人们穿戴衣物、鞋帽及佩饰相关的风俗习惯。

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包含着穿戴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服饰由最初护身蔽体之物发展到承载着社会意识的人类躯体的美化物,经历了巨大变化。

(二)服饰的类型民间服饰主要包括下述四类:1.衣着,包括用不同的质料如棉、麻、丝绸等制作的衣、袍、裤、裙、鞋、袜等;2.附加的饰物,如头发的饰物,如夹、簪、钗、梳;耳部饰物耳环、耳坠;颈部饰物,如项圈、项链;胸腰部饰物,胸针、腰佩等;3.人体自身饰物,如发式、画眉描唇、纹身等;4.佩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服饰的装饰图案具有强烈的指示意义,例如天子衮服十二章纹,即天子的衮服上绣有十二种图案,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还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日月星辰称为“三光”,“取其明也”;山,“取其人所仰”;龙,“取其能变化”;华虫,“取其文理”(即取其五彩的外貌);宗彝,是古代的一种祭器,是祭奠先祖之物,取其忠孝,因有的绘成虎与猿形,虎,“取其严猛”,猿,取其“智”,又象征有勇有谋、大智大勇;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养人”(即取其滋养);黼,取其“割断”(做事果断之意);黻,取其“背恶向善”(见《周礼·春官·司服》贾疏)。

再如明清两代采用的补服制度,显示了文官和武官的官职等级与社会地位。

(三)服饰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儒家重礼仪伦常、重视孝行的思想对我国社会的影响至深至久,祖先崇拜是中国人为宗教信仰的突出特点,二者结合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就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

这种社会意识在服饰民俗中有很突出的表现。

例如在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四次重大礼仪产生四次换装,每次换装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体现了中国的礼仪伦常和崇宗敬祖观念。

成年礼是进入成年的标志。

汉族男子的成年礼叫“加冠”,加冠之后方可用字号。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隋唐服饰
隋初的服饰,较朴素。袍衫和 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自 隋炀帝起,社会风气发生变 化,服饰因此日趋华丽。 唐承隋制,唐代是中国历代 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因 此服饰也十分华丽。贵妇人 的礼服多以坦胸、低领、大 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 臂肩披帛巾。当时的织造技 术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时由于大量吸收外来文化 的影响以及胡服的持续影响, 唐代服饰普遍华丽、清新, 充满大唐盛世之风范。
隋唐帝皇常服
隋唐服饰

唐代妇女大袖子衫
宋代服饰

服饰推崇洁净自然和简 约质朴的风格。官服多 为大袖衫,头戴直角冠 帽,以颜色区分官员级 别,而妇女的常装是一 种对襟、直领、两腋开 衩、衣长过膝的称为 “背子”的外衣。而从 五代至宋以后,缠足陋 习也发展起来。
宋代背子服装图
元代服饰

元代服饰统称长袍,男女差 异不大。用华丽的织金布料 及贵重的毛皮制成,分为蒙 制和汉制两种。典型的蒙制 冠服是以“姑姑冠”为主的 袍服,交领、左衽、长及膝, 下着长裙,足着软皮靴。汉 制的妇女服饰一般沿用宋代 的样式,以交领、右衽的大 袖衫或窄袖衫为主,也常穿 窄袖的长褙子,下穿百褶裙, 内穿长裤,足穿浅底履。


3、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如梳各种发式、画 眉、描唇、染指甲、镶牙、染牙、束胸、 缠足、文面、文身等 4、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 日常用品 如各种佩刀、腰刀、弩弓;各 种背篼、挎包、手提袋、荷包、香囊袋; 各种扇、伞以及背孩子的背带、背篼等。
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民俗学理论中关于服饰起源的解释有实用、遮 羞、美观三种说法。强调服饰具有御寒防晒的 实用功能、遮蔽体肤的伦理功能和审美功能。 进入阶级社会后,服饰又增加了区别等级、显 示礼仪、表彰功德等功能。 第一阶段:防寒御暑实用阶段,第二阶段增加 生产生活实用功能,第三阶段:社会角色和等 级身份的标志,第四阶段,社会观念、政治观 念方面的标志。 另外,服饰还是各种行业、宗教、集团等不同 人们的类别标志。

56个民族服饰

56个民族服饰

56个民族服饰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不同的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反映着其特定的民俗习惯、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

本文将介绍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旨在增进对中国多元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1. 汉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其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传统汉族男性常穿长衫、马褂等,在重要场合会穿上礼服。

女性则喜欢穿对襟衫、旗袍等传统服饰,以展现婀娜多姿的风采。

2. 藏族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在高原地带的特殊气候和地理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

藏族男性常穿长袍、高筒皮靴,配上斗篷和毡帽;女性则喜欢穿藏袍、藏袜等传统服饰,以展现自然朴素的美。

3.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其服饰文化融合了中亚、阿拉伯等文化元素,充满了异域风情。

维吾尔族男性喜欢穿长袍、白裤和皮靴;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袍、头巾等,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

4. 傣族傣族是中国南部的一个民族,其服饰文化受到东南亚文化的影响,色彩斑斓、富有热带风情。

傣族男性常穿长衫、短褂等,女性则穿着华丽的长裙、束胸等,给人一种热情洋溢的感觉。

5.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其服饰文化与中亚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哈萨克族男性喜欢穿宽松的长袍、马裤和高筒靴;女性则穿着装饰华丽的袍裙、头饰等,展现出雅致的风采。

……(继续介绍其他的民族服饰)……结论中国56个民族各自拥有独特的服饰文化,反映了多样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

通过了解和欣赏这些服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习俗和传统。

希望本文能给读者带来对中国多元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和探索的动力。

传统文化中的服饰与民俗习惯

传统文化中的服饰与民俗习惯

传统文化中的服饰与民俗习惯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饰与民俗习惯是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服饰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痕迹,展现着民族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而民俗习惯则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性和行为规范。

本文将以传统服饰和民俗习惯为切入点,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统服饰的特点与意义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不仅是一种外部装饰,更是一种身份象征和文化的传承。

每一套传统服饰都有着特定的款式、图案和颜色,反映了不同地域、民族和社会阶层的文化特征。

传统服饰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细节和装饰。

无论是男装还是女装,都注重裁剪、绣花和配饰的精致和讲究。

这种精心打造的细节体现了民族人民追求美感的态度,同时也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继承。

传统服饰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比如,旗袍是中国女性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女性的柔美和婉约,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优雅和自信的象征。

而长袍则代表着男子之间的友好和互助,它的设计简洁而大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二、传统服饰的重要保护与传承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服饰的保护,保护其原始风貌和传统工艺。

很多传统服饰由于时间的推移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通过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加强对传统工艺的保护,我们可以有效地保护传统服饰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

其次,传统服饰的传承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传统服饰的传承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推广和传承。

例如,在学校课程中增加对传统服饰的介绍和教学,通过举办各类展览和演出来宣传传统服饰的魅力等方式,可以帮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服饰。

三、民俗习惯的重要性与传承民俗习惯是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文化传统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民俗习惯涵盖了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与传统服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衣食住行:穿衣、吃饭、住房、行路是我们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衣食住行也与民俗生活密不可分。

而穿衣有两大功能:一是区别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处的场合。

穿衣——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

包括服装、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提包、阳伞、发饰等。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当中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是约定俗成的惯习,是不成文的规矩,一种模式化的惯习,也包含着特定的内涵和底蕴。

而服饰民俗便是指人们穿衣戴帽、佩戴各种首饰以及如何打扮自己的风俗习惯,同样是一种人类对自身的本能。

穿衣是从原始社会出于本能发明的一种社会观念,关于这种观念,到现在为止有几种说法。

1、羞耻说2、保护说、3装饰说。

这些说法也体现了人们各种社会观念的进步。

服饰,可以是衣着,饰物和人体修饰。

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着有不一样的服饰。

可是不论是在时间地点人群上的差异,他们无一不体现了一种社会的发展,人类和时代的思想。

服饰的种类有很多种,可以分为年龄服饰,季节服饰,专用服饰,民族服饰,性别服这五大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服饰上也体现了这种文化内涵。

就拿服饰的颜色来说吧。

在唐宋以前,绿色代表的是生机与活力,然而唐宋以后绿色就被视为低贱。

比如当时的妓院就称之为“青楼”,一般老百姓也自称为与绿同色的“草民”。

这种贬低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比如有“绿帽子”之说。

白色便是一种自古以来蛮忌讳的一种颜色,代表很多不好的意义。

比方失败,徒劳就有“白干了”“白白浪费”;愚蠢有“白痴”;还有自古就有“庶人以白为服”“白虎星”之说,都代表了凶煞,低贱等。

黑色在夏秦时期是尊贵、刚毅、深沉、正义的象征,所以当时的大王都以黑色为服,庄严有气势。

夏秦过后,恰恰相反,黑色便被认为是阴险、恐怖、邪恶和反动的象征。

说完色彩来说说同时期服饰民俗的差异吧。

华夏文明如此丰富,体现在服饰上的野不少。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不全遵周制度。

民俗服装特色

民俗服装特色

表现为:1.因季节、气候不同形成的服饰民俗
2.因民俗、地域差异形成的服饰民俗 3.因性别、年龄差异形成的服饰民俗 4.因场合不同形成的服饰民俗 5.因职业、地位不同形成的服饰民俗
男子服饰——实用
质地结实,款式变化少
妇女服饰——美观
质料较轻柔,款式变化和装饰 品多
-七星披肩 这种披肩是用整块黑羊皮做成,四周缀有 刺绣精美的七星,肩两旁缀以日、月,象 征披星戴月,代表勤劳之意。
服饰民俗在不同年龄段也有 不同的表现
``~~~· ·
=_=
服饰:是指人们穿戴在身上的服装于饰物的总称,包括
衣、裤、裙、鞋、帽等服装本身及首饰等有关饰物。民族服装:源自有传统民族形式的服装。又称民俗服。
是民族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的反映,体现着民族心理素 质。民族服装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符合民 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
各地民族的人们因各自的条件不同,服饰的 材料、颜色、款式、装饰等出现了很大的 差异,并因此形成了千变万化的服饰民俗。

世界各国的服饰民俗

世界各国的服饰民俗

世界各国的服饰民俗一、亚洲国家的服饰民俗韩国服饰:韩国服饰最初主要是受中国唐代服饰的影响。

对此,史书中就有记载:“服制礼仪,生活起居,奚同中国”。

唐代时,新罗与唐朝交往非常密切,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

韩服的个性发展开始于李氏朝鲜中期。

从那以后,韩服特别是女装,逐渐向高腰、襦裙发展,同中国服饰的区别逐渐增大。

但官服、朝服等重要礼服,仍一直延续着较多的中国特色。

朝鲜战争期间(1950-1953),西式服装进入韩国。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人们觉得韩服太过繁琐,穿着不便,因在近代被洋服替代。

只有在节日和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穿。

韩国服饰文化包括传统韩国服装和现代韩国服装,韩服是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韩民族的传统服装,优雅旦有品位,是韩国的传统服装,也是韩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

一般来说韩服的线条兼具曲线与直线之美,尤其是女式.韩服的短上衣和长裙上薄下厚,端庄闲雅。

男性以裤子,短上衣,背心,马甲显出独特的品位。

白色为基本色,根据季节,身份,材料和色彩都不同。

在结婚等特别的仪式中,一般平民也穿戴华丽的衣裳和首饰。

另外,增加实用性的生活韩服很受欢迎。

朝鲜时代随着儒教地位的巩固,衣着上也开始重视形式与礼节。

朝鲜时代大礼服是祭礼服。

大礼服也称冕服,戴冕冠。

穿冕服。

冕服是宗庙,社稷等祭礼或正初, 冬至等大节日里穿的衣服。

历史上,韩服是朝鲜半岛居民的普及服装,不过如今却很难在大街上看到了。

韩国人之所以平时不穿韩服,是因为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传统韩服穿起来相对复杂,活动也不很方便。

不过,这样反而提高了韩服的档次,使之成为重要节庆活动的礼服。

在韩国人心中,正式场合穿韩服已经上升为一种规范,如果有晚辈违反,长辈便不会接受他们的“请安”。

过年过节,上街不穿韩服还会被陌生人指为“粗鲁、没有礼貌。

”也正因为如此,不管韩国人身处何方,韩服在他们心目中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韩服是韩国的传统服装,优雅且有品位。

近代被洋服替代。

服饰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

服饰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

服饰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一、服饰的历史发展服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服饰不断演变。

古代的服饰主要以皮革、毛皮和植物纤维等为材料,以满足人们对保暖和保护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服饰逐渐成为人们展示身份、地位和审美品味的重要方式。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服饰风格各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特点。

二、服饰的文化象征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款式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传统的旗袍代表着女性的柔美和优雅,而西方的礼服则象征着正式场合的庄重和尊贵。

此外,服饰还可以传递身份地位的信息,比如军装代表着军人的荣誉和责任,学生校服象征着学生的身份和学校的精神。

三、服饰的传统礼仪在许多传统文化中,服饰与礼仪密切相关。

在婚礼、葬礼、节日等特殊场合,人们会选择特定的服饰来表达对场合的尊重和对他人的敬意。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新娘通常会穿着红色的嫁衣,象征着喜庆和幸福。

而在西方的葬礼上,人们会穿着黑色的服饰,代表着对逝者的悼念和哀思。

四、服饰的时尚变革服饰民俗文化中也存在着时尚的变革和流行的潮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人们对服饰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时尚产业的兴起,推动了服饰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元素,而服饰则成为了时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尚的服饰不仅仅是追求外在的美观,更是表达个人独特性格和审美观念的一种方式。

五、服饰的区域差异由于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服饰文化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比如,中国的传统服饰包括汉服、蒙古族的长袍等,每一种服饰都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生活习惯。

而在西方,不同国家和地区也有各自独特的服饰风格,比如英国的西装、法国的时尚等。

这些差异丰富了世界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交流的机会。

六、服饰的保护与传承服饰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人们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研究和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服饰风格和演变过程。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中国服饰民俗
骨针 北京山顶洞遗址出土
商 周 服 饰
玉人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商 周 服 饰
玉人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商 周 服 饰
西周玉人
商周贵族服饰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 戴 织物颜色,以暖色为 多,尤其以黄红为主, 间有棕色和褐色
东周男子服饰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东周男子服饰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服 饰
各种附加的装饰物
对人体自身的装饰物
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 各种佩刀、腰刀、弩弓;各种背兜、挎包 手提袋、荷包、香囊袋;各种扇、伞 工具、护身武器 以及背孩子的背带、背兜等 和日常用品
服饰民俗发展的四个阶段
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作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 ; 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1、服饰民俗概述 2、中国汉族服饰民俗 3、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4、外国服饰民俗
服 饰 民 俗 概 述
服饰民俗的定义
服饰民俗是人类关于服饰方面的习 俗惯制。它既指服饰的所有构成要件, 俗惯制。它既指服饰的所有构成要件, 如衣服、鞋帽,发饰、首饰等物品, 如衣服、鞋帽,发饰、首饰等物品,又 指人们在有关穿着、 指人们在有关穿着、佩戴和装饰等方面 所形成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所形成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汉代妇女曲裾深衣
秦 汉 服 饰
汉代直裾女服
<>
魏 晋 服 饰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
隋 唐 服 饰
隋代女服
隋 唐 服 饰
隋唐五代妇女服饰
<>
隋唐妇女服饰
唐 代 女 服
唐三彩俑 河南洛阳关林出土

春节的传统服饰与民族特色

春节的传统服饰与民族特色

春节的传统服饰与民族特色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喜庆的时刻,人们穿戴传统的服饰,展示民族的独特风貌与文化。

本文将探讨春节的传统服饰与民族特色。

一、汉族传统服饰1.男性服饰汉族男性在春节期间常穿着对襟长袍,这是一种以丝绸、棉质或麻布为材料制作的长袍。

长袍的颜色通常以红色或黑色为主,寓意吉祥与庄重。

男性还会佩戴腰带、踏云履等配饰,彰显出雍容华贵的风采。

2.女性服饰汉族女性在春节期间常穿着旗袍或改良旗袍。

旗袍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服饰,具有修身合体的特点,能够凸显女性的曲线美。

旗袍常以红色、粉色等鲜艳的颜色为主,寓意喜庆幸福。

女性还会搭配珠宝饰品如发饰、耳环等,增添婀娜多姿的风情。

二、少数民族传统服饰1.彝族彝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春节期间,他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如彝族女性的蓝底短袖、红色背心和长裙,彝族男性的黑色长袍与小褂等。

彝族服饰上常以刺绣、流苏等装饰,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2.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他们以畜牧为主要生活方式。

哈萨克族男性在春节期间通常着装塔吉克服,这是一种由羊毛制成的长袍,脚穿靴子。

哈萨克族女性则常穿着五彩斑斓的喀麦鲁克服,这是一种以麻布或棉纱制成的连衣裙,饰有刺绣和珠片等装饰。

3.藏族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他们在春节期间穿着藏袍、呢帽等传统服饰。

藏袍是一种由精致的藏红绒制成的袍子,常用红色、黄色等鲜艳的颜色制作,寓意祥瑞吉祥。

呢帽则采用防寒保暖的羊毛制作,常以藏红绒装饰。

三、其他地区的民俗特色除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中国各地的地区也有独特的民俗特色。

比如,广东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会穿着旗袍、长衫等传统服饰,搭配红色的腰带和金属饰品;福建地区的人们则会穿着礼服,常以红、金色为主,饰有刺绣、金线等装饰。

总结起来,春节的传统服饰与民族特色丰富多样,不仅体现出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多彩的传统。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服饰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和节日生活中有关衣裤,鞋帽,装饰,佩戴,穿戴等方面的习俗惯制,服饰民俗是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服饰民俗,可以表现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时尚,也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伦理观念,同时还能体现出群体的智慧和创造。

服饰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经济条件、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等。

一服饰概说衣冠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

因此,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满足人们美的需求。

服饰,是人类不断认识物质世界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的主要成果之一,故在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四要素中,衣放在首位。

服饰是有关外部装饰的总称。

服饰具有多重基本功能,主要是护体、御寒、遮羞、装饰和标志等。

服饰有五个方面的要素,即质、行、饰、色、画。

质是服装原料的性质;形是服装的式样;色是服装的颜色;饰是佩带的饰物;画是服侍的花纹图案,包括人体自身上的图画,即文面文身。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征,服饰民俗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服饰民俗的地域风情极为多样。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的服饰民俗流变也十分丰富。

中国素有“服饰之邦”的美誉,俗话说“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服”,足见我国服饰的多样性。

服饰是指人们穿戴在身上的服装与饰物的全部,包括服装本身与服装并存的有关饰物,我国服饰形制丰富,一般可分为头饰、衣裳、足衣与手饰四大类别。

二服饰的习俗惯制(一)实用的习俗惯制实用的习俗惯制是服饰自身的基本特征所形成的习惯,这是消费生活中产生于服饰的实用价值。

(二)观赏的习俗惯制观赏的习俗惯制主要表现在各种节日或大型的服饰展示会等方面,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趣味。

(三)礼仪的习俗惯制服饰的礼仪习俗惯制,在人生仪礼民俗中表现特别明显,如中国汉族传统婚礼中的礼服,丧葬仪礼民俗中的“五服制”: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等即如是。

(四)信仰的习俗惯制信仰的习俗惯制,在服饰的色彩上有突出的表现,比如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复夏制尚黑、汉复周制尚赤;唐服尚黄、旗帜尚赤;宋沿袭;元尚黄、明改制取法周、汉,用唐、宋旗色为服色尚赤;清又复黄。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中国民俗专题

“侃母湛(zhàn)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 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髢,卖得 数斛米,斫(zhuó)诸屋柱,悉割半为薪, 剉(cuò)诸荐(草垫子)以为马草,日夕遂 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民俗专题
明代女子圆髻发式
中国民俗专题
服饰民俗
中国民俗专题
一、服饰的产生及其作用
1、服饰民俗 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
服、鞋帽、佩戴、装 饰的风俗。
中国民俗专题
2、服饰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目的: 受人类最初的羞耻观念支配; 出于保暖御寒的目的; 为了美观而进行的装饰而已。
中国民俗专题
我们认为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义的,是为 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为了人们能 够生存的目的。 不仅能够御寒取暖,而且也能防止各种侵害 人体的虫类、风雨、禽兽等。 而服饰的审美意义是后来才产生的,而且越 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历史文献关于文身的称谓:黥(qí ng) 面、刺墨等称谓记述古代文身较普遍的术语。 在少数民族中,傣族文身为“曼克”, 彝族称为“马扎”,施墨称为“马扎施”, 海南黎族称为“拍面”、“绣面”、“画 面”,而黎族语称“墨欧”、“塔滩”、 “滩”等。 日本称“入墨”、“刺青”、“雕物“等。

中国民俗专题
胄,秦,通高32厘米,1998年陕西省秦始皇帝陵出土。
中国民俗专题
明代甲胄
中国民俗专题
7、妇女头饰 唐以前妇女无冠,现代戏台上用的凤冠基本 上是明朝的式样。 古代汉族女性十五而笄,即把头发盘到头顶 用,插笄固定,以示成年。 所以女子到了15岁又叫“及笄之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丧服时与穿和式婚礼服时情形不同,着和服者手 中不能持扇子。
日本街头服饰
日本街头服饰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1、哪个国家的女子背“带包” 2、哪个国家的男子穿裙装 3、哪个国家的人用“水布” 4、哪个国家的人穿用纱笼
5、哪个国家的女子穿衣露肚脐……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 2、马来西亚
卡因——马来西亚的男子素有穿裙子的习惯,这种长至
•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 差别不大,一般都比 较朴实大方,上身为 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 短衫,下着宽腰无兜 长裤净色长裤,多用 白色、青色布包头, 有的戴毛呢礼帽,天 寒时喜披毛毯,四季 常赤足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 傣族
3、西南少数民族服 饰
• 傣族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 纳西族:过去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 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 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 宙观。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 紫色并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 的上衣,浅蓝或白色的衫里的双层 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腰 束红、黄色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 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 “七星披肩”,缀以圆形花片。背 上并列7个小的,分别象征日、月、 星辰,表示披星戴月勤劳不息,饰
3、西南民族服饰
1、藏族: 藏袍、帮典
2、傣族: 筒裙、筒帕 3、白族: 风花雪月帽 短围裙 4、纳西族: 七星披肩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 藏族: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哗 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 色布或绸子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 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 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 “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 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 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 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 “围裙”料和 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 藏靴主要有“松巴鞋” 和“嘎洛鞋”。 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 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 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由于马来西亚服装过于宽大,多有不便,
所以现代的马来西亚人在工作中多穿西服。
女子服装:巴汝吉隆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1、哪个国家的女子背“带包” 2、哪个国家的男子穿裙装 3、哪个国家的人用“水布” 4、哪个国家的人穿用纱笼
5、哪个国家的女子穿衣露肚脐……
• 几乎每个人的脖子上都用项链花鼓挂着一个小 佛像,购买佛饰时不能说“购买”或“出售”, 只能说“求租” 或“出租” • 城市居民,尤其是中上阶层的青年男女流行西 方现代服饰,男人通常穿西式长裤,短袖上衣, 多数人只在节日或重要场合穿西装或钦定礼服; 女士则穿筒裙。 • 农村的居民,男人穿长裤和圆领短袖上衣,劳 动时随身带一条深色格子花纹粗布,用来搽汗 或洗浴,俗称“水布”,平时系在腰上或松散 地缠在头上。在农村,无论男女,在家时普遍 穿拖鞋或赤脚。
纱笼的其他用处——纱笼还有其他用处, 睡眠时可当被单裹身,冷时可围身御寒, 天热时男子则把纱笼叠起,斜披于身上, 以便轻松赶路,还可用来围住下身到河 里洗澡。
穿 纱 笼 的 男 女
印度尼西亚服饰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1、哪个国家的女子背“带包” 2、哪个国家的男子穿裙装 3、哪个国家的人用“水布” 4、哪个国家的人穿用纱笼……
1、满族: 旗袍、花盆鞋、旗头 七彩衣、 2、朝鲜族: 船型胶鞋 3、赫哲族: 鱼皮衣 4、鄂伦春族: 狍皮服饰
1、东北少数民族服饰
• 满族:旗袍、马甲、坎肩、 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 而妇女不仅留发、结辫, 还挽譬等。满族把深绎色 看做福色,还崇尚白色, 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 妇女擅长刺绣。
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
1、东北少数民族服饰
• 朝鲜族:男子穿短款上衣,斜襟、 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 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 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 结。女服则为短衣长裙,喜欢选 用黄、白、粉红色衣料。朝鲜族 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 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 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 无不别具一格。
女 子 服 装 : 筒 裙
泰国服饰
泰国服饰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1、哪个国家的女子背“带包” 2、哪个国家的男子穿裙装 3、哪个国家的人用“水布” 4、哪个国家的人穿纱笼……
5、哪个国家的女子穿衣露肚脐
4、印度尼西亚
纱笼——印度尼西亚人的纱笼是一种长2.5米、 宽1.5米的圆筒裙,男女均可穿用。 • 纱笼从腰部到膝盖的长度约为全部长度的2 /3,另1/3往里折,然后用左手将纱笼往 前拉,使后面的右边部分紧贴身子,再把左 边的纱笼往右折,系上腰带。
四.非洲国家服饰民俗
五.大洋洲国家服饰民俗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1、哪个国家的女子背“带包” 2、哪个国家的男子穿裙装 3、哪个国家的人用“水布” 4、哪个国家的人穿用纱笼
5、哪个国家的女子穿衣露肚脐……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1、日本和服——和服种类——角色和服、礼仪和服
角色和服
振袖——20岁的姑娘在成人节穿的和服叫“振袖” 留袖——已婚和中年妇女在参加正式仪式时穿的和服叫“留袖” 未婚的姑娘穿紧袖外服,已婚妇女穿宽袖外服 纹衫——(带有家徽的和服)中年男子参加正式仪式时穿的和服
叫“纹衫”
日本传统服饰
日本传统服饰

日本传统服饰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 1、日本和服——带包
• 日本妇女在穿和服时,背后总系着一个方方 正正的“带包”,这是妇女和服特有的一种 装饰品,由一条宽腰带结扎而成。这种腰带 一般用绢或丝绸织绣,考究的还要用金银箔 和金银线手绣而成,色彩鲜艳,价格昂贵。
足踝的纱笼,俗称“卡因”。
巴汝——男子上身所穿的,俗称“巴汝”,是种无领而
宽大的上衣,很适应炎热气候。
男子服装:卡因和巴汝
• 2、马来西亚
巴汝吉隆——马来西亚的女装,主要是纱巾、上衣和
纱笼。纱巾多为鲜艳的单色,薄如蝉翼,其长至胸。 上衣长袖无领,十分宽大,其长至臀,称“巴汝吉 隆”。纱笼多是单色的,宽大而多有黄色图案,可垂 至足。
3、西南少数民族服 饰
• 藏族
• 藏族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 傣族 :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 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 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 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 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 的妇女上穿白色、绯色或淡绿色 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 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喜 欢留长发,并挽髻于顶,插上梳 子或鲜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 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 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 筒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 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 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 傣女亭亭玉立、啊娜多姿的身材。
3、西南少数民族服 饰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 苗族:妇女较典型的装束 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 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 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 刺绣工艺。裙子以白色、 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 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 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 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 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 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朝鲜族服饰
2、西北民族服饰
1、蒙古族: 长袍、腰带、帽子、靴子、首饰
2、维吾尔族:
袷袢、艾得丽丝绸、朵帕
3、哈萨克族:
套头式衬衣、皮袄、皮 裤、连衣裙、帽子
4、回族
礼拜帽、盖头、坎肩
西北少数民族服饰
• 蒙古族: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 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 皮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 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蒙 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 和靴子。 • 蒙古族妇女佩带的饰物,除了头 饰、耳环、项链、手锡、戒指以 外,还有种佩挂在袍子右上襟扣 子上的饰物,叫“哈布特格”, 有时候被作为友谊、爱情的信物。
第二章 服饰民俗
第一节 服饰民俗概述 第二节 中国汉族服饰民俗 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第四节 外国服饰民俗
第三节、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 • • • • 1、东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2、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4、中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5、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1、东北民族服饰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1、日本和服——和服种类——角色和服、礼仪和服 礼仪和服 访问式和服——探亲访友和出席婚礼、诞辰日、七五 三节、成人节、新房落成礼、新店开张典礼、授奖
会等正式场合时,一般穿访问式和服;
和服婚礼服——举行婚礼时,无论是新郎新娘还是宾 客,既可穿西服也可穿和服,新郎和新娘则要更换 两种服装,即西装婚礼服和和服婚礼服。 葬礼用的和服——通常分为正式丧服、准丧服和略式 丧服三类,有男女之分,但均为黑色。注意,穿和
4 、中南少数民族服饰
• 黎族
4 、中南少数民族服 饰
• 黎族
5、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 高山族:色彩鲜明,以红、黄、黑三种 颜色为主。 男子:腰裙、套裙、挑绣羽冠、长袍 女子:短衣长裙、围裙、膝裤 饰物:冠饰、臂饰
第四节 外国服饰民俗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二.美洲国家服饰民俗
三.欧洲国家服饰民俗
3、泰国
泰国佛像
泰国水布
3、泰国
筒裙——泰国妇女下装为筒裙,筒裙同纱笼一样, 布的两边宽边缝合像一个圆筒状。穿时,先把 身子套进布筒里,然后用右手把布拉向右侧, 左手按住腰右侧的布,右手再把布拉回,折回 左边,在左腰处相叠,随手塞进左腰处;也可 以用同样的办法,向相反的方向折叠穿用。 城市居民,尤其是中上阶层的青年男女流 行西方现代服饰,男人通常穿西式长裤,短袖 上衣,多数人只在节日或重要场合穿西装或钦 定礼服(高领、三个口袋的丝料上衣);女士则 穿筒裙。
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
2、西北少数民族服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