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等式、方程的含义及其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等式、方程的含义及其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等式、方程的含义及其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等式、方程的含义及其关系》主要让学生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富有挑战性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等式和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含义及其关系可能还较模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等式的含义,知道等式是用等号连接的式子。

2.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让学生掌握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能运用等式和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难点:方程的解法和实际问题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等式和方程的含义。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例题和练习题,突出等式和方程的特点。

2.准备课件,生动展示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及关系。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等式,如“3 + 4 = 7”,引导学生关注等式。

2.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等式?”鼓励学生举例。

呈现(10分钟)1.课件呈现“2x + 3 = 7”这个方程,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特点。

2.提问:“这个式子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

操练(15分钟)1.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等式和方程的理解。

2.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强调等式和方程的解法。

巩固(10分钟)1.利用课件呈现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等式和方程解决。

无锡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无锡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无锡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主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方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

本单元通过简单的方程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方程、解方程、应用方程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方程,对方程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方程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认识方程,理解方程的基本性质,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2.重点: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方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

3.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方程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方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方程的作用。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购物问题、分配问题等,引出方程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简单的方程,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基本性质,如等式两边相等、可以同时加减乘除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一些简单的方程,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s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四.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八.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教学目标要求: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2.引导:(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二.教学例2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三.完成练一练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1题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2.完成练习一第2题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板书设计:方程的意义X+50=100X+X=100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习惯·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教学难点: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教学过程:一.教学例3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提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谈话: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2.出示第二组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3.出示第 3.4组天平图.提问: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谈话:怎样用等式分别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的关系和变化后的关系?启发:这两组等式是怎样变化的?她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4.提问: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5.做练一练的第1题二.教学例41.出示例4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2.讲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解”.要注意把等号对齐·3.完成试一试4.完成练一练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了·三.巩固练习1. 做练习一的第3题2.做练习一的第4题3.做练习一的第5题四.全课小结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五、作业完成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等式性质和解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50=50 50+10=50+10 解: X+10=50x+a=50+a 50+a-a =50+a-a X-10=50-10X=40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40+10=50.x=40是正确的·第三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p4~ P5例5~例6. 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二.教学例5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2.集体核对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X=20 2x=20×23x 3x÷3=60÷3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7.等式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8.P5“试一试”⑴指名读题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三.教学例6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7.P5练一练解方程:X÷0.2=0.8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四.巩固练习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0.6x=7.2 方程两边应同时x÷1.5=0.6 方程两边应同时2.化简下列各式8 X÷8 50+X-40X÷9×9 X-1.4+13.P6第7题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X+0.7=14★ 0.9x=2.45★ 76+x=91x÷9=90 ★ x-54=18★ 2.1x=0.84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X=20 2x=20×2 40X=9603x 3x÷3=60÷3 解:40X÷40=960÷40X=24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 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X=40是原方程的解·第四课时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p7练习一第9~13题教学目标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2.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教学难点: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什么是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18+17=35 x=1 12-Y=4 S+12=4921-b<24 x=14+78 16+a=27+ba +b=6 b-8=100 X+10 4X=602.让学生说一说等式的性质一和等式的性质二(1)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X+25=37 X-23=52 0.7X=3.5★X÷0.5=12 48-X=25★ 4.8÷x=20★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算理·3.在○运算符号.在□填数字·(1)X-20=30 (2)5x=2.4解: X=30○□解:x=2.4○□X=□ x=□(3)3.6+X=5.7 (4)4.8÷x=12解: X=5.7○□解:x=4.8○□X=□ x=□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小结:通过把解方程的过程补充完整.启发学生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二.指导练习1.p7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2.P7第11题:pp列方程求表中的未知数的值学生看懂题意.列方程.解方程3.P7第13题学生口答练习4.出示小黑板判断题(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3)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解决数学问题时.方程的用处大吗?四.作业1.P7第10题2.P7第12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练习题12x=31.2 9.6y=48解:x=31.2÷12 解:y=48÷9.6X=2.6 y=5第五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教学内容:教科书P8例7.P9练一练.P11练习二第1~5题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能正确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2.使学生在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中.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学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式的两个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写出方程的数量关系.但不管是什么形式.其本质是一样的·2.课件出示例7: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生的回答可能有:①去年的体重+=今年的体重②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米根据学生的回答列方程解答·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为x千克·X+2.5=36 36-X=2.5你是怎样检验的?在小组里交流后.集体交流·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二.完成“练一练”先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说怎样设未知数.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三.完成练习二的第1~5题·1.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思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2.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先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说怎样设未知数·3.完成练习二的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4.完成练习二的第4题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5.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三生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后集体校对.再向同桌说说解方程的注意点:写上“解”.利用等式的性质一步一步解出x的值.最后要检验·四.全课小结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五.作业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第六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教学内容:教科书P9例8.P10练一练.P11-12练习二第6~8题教学目标要求:1.能准确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2.使学生学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3.渗透转化思想.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4.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获得成功体验·教学重点:使学生能熟练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教学难点:渗透转化思想.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找出下列关键句中的数量关系: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倍足球的个数比篮球多35个鸽子的只数相当于麻雀的5倍多9只语文书的4倍少10本正好是数学书的本数2.应用等式的性质说说解方程的过程:4x = 56 x+15 = 30 x÷9 = 23x - 98 = 100 5 x – 6 = 9你觉得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办法解方程?二.新授教学1.学习例8:师出示题目.说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生自由说再指名校对)你有什么解题方法?列方程解答的步骤是怎样的?(先找出数量关系.再设未知量为x.列出方程.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你们想自己先试试看吗?(生尝试练习.两生板演后反馈)解:设小雁塔的高度为x米·2x-22=64(数量关系: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大雁塔的高度)2x-22+22=64+22(等式的性质)2x =86x=86÷2x=43这样就做完了吗?(还要检验)如何检验?(先自己检验一下.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检验)注意:要将x的值代入题目中检验才比较准确·答:小雁塔高43米·2.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有没有其它想法?(为什么不利用等式的性质先将左右两边都÷2.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引导同学们理解这里将2x看作一个整体的未知数来解·先求出2x的值是多少.再求出x的值是多少.要两步解·揭题:两步解的方程3.从读题后找出数量关系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你觉得哪里很关键.哪里还有些困难?三.专项练习1.根据关键句说说数量关系:杭州湾大桥比香港青马大桥的16倍还多0.8千米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猎豹比猫最快时速的2倍还多20千米故宫比天安门广场的2倍少8公顷一个驼鸟蛋长比一只蜂鸟体长的3倍还多1厘米2.练习二第6题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生独立完成后校对·3.练习二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4.练习二第8题生独立完成.两生板演后校对·四.总结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在脑子里回忆一下解两步方程的过程.再同桌互相交流解题的注意点·五.作业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第七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P12练习二第9~15题教学目标要求:1.渗透数学中的语感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2.使学生掌握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获得成功体验·教学重点:学生能熟练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难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获得成功体验·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找出下列句中的数量关系:松树和杨树一共56棵学校的建筑面积是总面积的一半底楼高3.4米.其余三层平均每层高2.8米.这幢楼高多少米?小亮现在的身高比出生时的3倍高0.04米三瓶墨水的价钱比一个文件夹便宜2.8元二.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9题指名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后集体校对·说说注意点和解两步方程的步骤·2. 练习二第10题先要求学生只列出方程.校对所列方程根据的等量关系后再解方程·3. 练习二第11题生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交流·4. 练习二第12题生理解题意.并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校对.说说题目的意思.注意要求两问·5. 练习二第13题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找准对应的量.提醒学生有2问·集体交流·6. 练习二第14题生独立完成后校对.其中12题的物品有“文件夹”和“墨水”.各一个与12瓶.总价25.10元·7. 练习二第15题学生利用公式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三.总结师:今天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你有哪些进步?四.作业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第八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6】教学内容:教科书P9例8 P10练一练. P11练习二第4~7题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出示相应图片)今天我们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二.自主探索教学P9例81.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启发:你能从题目中找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式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学生想到的等量关系式:①小雁塔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②小雁塔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题目中相关文字下作出标志.并要求学生进行完整地表述2.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3.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5.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①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寻找等量关系.②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③解出方程后.要即使进行检验·三.巩固练习1.做P10“练一练”(1)先将练一练数量关系式填写完整·(2)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2.做练习二第5-6题·四.你知道吗?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方程的由来.了解古代数学就家李冶五.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六.课堂作业:P11练习二第7~8题·板书设计:第九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7】教学内容:教科书P12第9~15题教学目标要求:1.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熟练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1.列方程.不计算·(1)每支钢笔x元.购买4支钢笔要60元.(2)小明有x张邮票.小军邮票的张数比小明的3倍还少5张.小军有邮票55张.(3)修路队x天修2.4千米的公路.平均每天修0.6千米.(4)商店运来苹果a千克.运来的橘子是苹果的5倍.运来橘子200千克.2.我当包公.判一判.(1)0.5是方程3x+0.7=1.6解(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3)方程3x+3=27与方程2x+2=18的解相同(4)X+2=2+x是方程3.择优录取.选一选(1)方程4x-2=10的解是()A.x=2 B.x=3 C.x=32 D.x=48(2)甲乙两地间的铁路长48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不正确的方程是() A.65×4+4x=480 B.4x=480-65 C.65+x=480÷4 D.(65+x)×4=480(3)六(1)班植树68棵.比六(2)班植树棵数2倍少8棵.六(2)班植树多少棵?解:设六(2)班植数x棵.下列方程错误的是()A.2x-8=68 B.2x=68+8 C.68=2x+8(4)张强今年a岁.李东今年(a-7)岁.再过c年.他们的年龄相差()岁.A.7 B.c C.c+7(5)x=1.5不是方程()的解·A.5x+6x=165 B.10×5-6x=41 C.3x-1.8=2.7二.综合训练1.P12第9题解方程下面3条2.解决问题.我能行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独立解方程(1)P12第11-12题小瓶容量×3=1.5。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学分析及教案(共12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学分析及教案(共12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学分析及教案(共12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主要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方程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解简易方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方程知识,对于解方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方程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对等式的性质理解不深,解方程的方法不够灵活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例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讨,从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2.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简易方程。

2.呈现(15分钟)呈现一个简单的方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这个方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解方程的方法,并对学生的解法进行点评。

4.巩固(15分钟)呈现一些类似的方程,让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巩固解方程的方法。

5.拓展(15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方程知识。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方程知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022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平铺式

2022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平铺式

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2.弱小的生命体3.发霉与防霉4.微生物的“功”与“过”1.本节课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1)科学知识: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

(2)科学探索: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2)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2.本节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7.4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16.2 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17.3 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本课遵照认识弱小个体的主要进程,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从发现细胞到认识细胞的多种形态,展开两个部份的内容。

第一个部份,发现细胞,其中包括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采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指导学生挨次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观察人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的内表皮,发现它们的特点,为第二个活动的展开做好铺垫;第二个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找出显微镜下看到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的共同之处,为课文介绍细胞打下基础;第三个活动,介绍胡克发现细胞的资料,指导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细胞的过程。

第二个部份,观察人体细胞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细胞有多种形状,认识到细胞的多样性。

五年级学生通过一、三、四年级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动植物多样性、植物生命周期、生物延续生命繁衍后代等生命科学领域的概念,对生命体的宏观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生命体的微观概念还处于含糊认识的阶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第5课《列一步计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第5课《列一步计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第5课《列一步计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第5课《列一步计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让学生学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学会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技能,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缺乏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关注学生对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

2.学会列一步计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

2.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数量关系。

如例题:小明买了一些苹果,每千克3元,他花了18元,问小明买了多少千克的苹果?操练(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学生的记忆。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等式、方程的含义及其关系》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等式、方程的含义及其关系》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等式、方程的含义及其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等式、方程的含义及其关系》主要介绍了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性质,能够正确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等式或方程,并能够运用等式和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知识和一些简单的几何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概念,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性质。

2.能够正确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等式或方程。

3.能够运用等式和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式和方程的概念、性质。

2.难点:等式和方程的区别和联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生动有趣的例题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练习题。

3.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引出等式和方程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展示等式和方程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初步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概念。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等式和方程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和性质。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能够正确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等式或方程。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等式和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等式和方程的概念、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金坛区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整理与练习》教案(共2课时)

金坛区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整理与练习》教案(共2课时)

金坛区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整理与练习》教案(共2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整理与练习》主要包括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运算速度慢、准确性不高的问题。

此外,学生对于将乘法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学会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2.将乘法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和“实践操作法”进行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含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实际问题。

2.练习题:包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和应用题。

3.小组合作学习表格:用于记录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讨论和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整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同时,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乘法进行解决。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计算速度慢、准确性不高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解题方法,并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整体规划数学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整体规划数学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整体规
划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这部分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这部分也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设定)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这部分需要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引出本节课主题的方式)
2. 讲授新课
(这部分是教学的主要部分,需要详细描述如何通过实例或者活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3. 巩固练习
(这部分需要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小结
(这部分需要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要的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
(这部分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进度来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
五、教学反思
(这部分需要在教学结束后对自己本次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等)
六、参考资料
(这部分可以列出你在备课过程中参考的一些资料,以便于自己或者其他教师查阅)
以上只是一个大致的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充和修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8-x=3 20+30=50
5+x>9 y-16=54
二、教学新授
㈠教学例3
1、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
2、出示例3第一幅图。
⑴问:怎样在天平两边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⑷你能写出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板书:50+10=50+10
50+a=50+a)
3、启发:比较这两幅天平图和相应的两个等式,想一想,第二个等式与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4、观察下图,先填一填,再说说你的发现。
⑴问:你能分别说一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
5、通过上面四组天平图,你有什么发现?
㈡教学试一试:根据等式的性质在○里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
5、问:怎样利用天平图来判断数量的相等和不相等?
7、追问:哪些是等式?
与例1中的等式有什么不同?
9、指出: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三)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
⑴问: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第二题
⑶指出:可以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也可以用字母“y”或“其它字母”表示未知数。
5、问:根据上面的现象,你认为等式可能具有什么性质?
7、★追问:都能除以0吗?
(除数不能为0)
指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二)教学例6
1、出示例题,弄清题意。
(三)完成“练一练”
解方程x÷0.2=0.8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一”6
解方程,并检验。
③交流。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设计

方程的意义。

(教材第1~2页)1.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

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

天平、不同质量的砝码。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上课带来了一件重要的称量工具。

(出示天平)同学们认识吗?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

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秤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

其实,在天平中蕴含着很多有关数学方面的知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天平的世界来学习天平里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天平,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做准备】1.学习方程的意义。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方程的意义。

(板书:方程的意义)(1)介绍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物体吗?(认识,这是天平)天平是用来干什么的?(测量物体的质量)当天平两边不放物体的时候,指针指向中点,这时天平是平衡的。

如果我们在天平两边分别放上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天平才能平衡?(当天平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才能平衡)(2)观察。

在天平的左盘放两个50g的砝码,右盘放一个100g的砝码,观察这时的天平怎么样?(天平平衡)天平平衡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物体的质量怎么样?(质量相等)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50+50=100或者50×2=100)为什么用等号连接?(因为等号两边的数相等)你能给这个式子起个名字吗?(等式)你能再举出一个等式的例子吗?把天平左盘中50g的砝码拿走一个,提问:这时天平出现了什么现象?(天平失去平衡)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的现象吗?(50<100)这是一个等式吗?(不是)提问:如果我们在左盘上放一个重x克的砝码,猜猜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猜测:天平可能平衡;也可能左边重,右边轻;还可能左边轻,右边重。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主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包括方程的认识、方程的解法以及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技能和简单的数学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本单元的内容,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相结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法。

2.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方程的解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重点:让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学会解简易方程。

3.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方程的实际意义。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性质,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4.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如小黑板、粉笔等。

4.教学资源:收集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购物、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存在的关系,引出方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性质,如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等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运用方程求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完整版)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完整版)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三、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五、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2.引导:(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二、教学例2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1题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

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1课时等式与方程 (1)第2课时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1) (4)第3课时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2) (7)第4课时列一步计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1)第5课时列两步计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4)第6课时练习一 (17)第7课时列方程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19)第8课时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行程问题 (22)第9课时练习二 (24)第10课时整理与练习 (26)第1课时等式与方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

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

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作天平平衡。

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二、互动新授1.教学例1。

(1)出示教科书第1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作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科书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x+50>100 x+50=150 x+50<2002x=200教师小结:天平哪一边下垂,就说明那一边物体的质量大,另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小;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学生自学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X+50>100 X+50=100X+50<100 X+X=100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第一种:X+50>100 X+50=100X+50<100 X+X=100 第二种:X+50>100 X+X=100X+50<100 X+50=100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那X+50>100 、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板书:X+50=100X+X=100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一单元第7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一单元第7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一单元第7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本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一个巩固和拓展。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进行解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建立方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也需要考虑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时,能够正确建立方程。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和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情,设计好课堂问题和活动。

2.学生准备:学生提前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小明买了一些苹果,比梨多3个,如果卖掉一些苹果,梨的数量就和他们一样多。

请问小明原来各有多少个苹果和梨?”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几个类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如:“小华有一些糖果,如果给他一些糖果,他就和妹妹一样多。

2022年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教案

2022年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教案

2022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第1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目标比较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所获得的信息,找到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的共同点。

通过观察植物、动物以及人体各种细胞的图片,知道细胞的种类、形状、大小具有多样性。

通过提取资料中的重要信息,知道胡克是第一位发现细胞的科学家。

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细胞是动物、植物、细菌的基本组成单位。

难点:描绘不同细胞的形状。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传统显微镜、洋葱、镊子、载玻片、盖玻片、碘酒、滴管、介绍白细胞形状变化的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放大镜、手持显微镜。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出示课本第1页的小诗:学生自由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提出了哪些问题?预设这首小诗提出了4个问题:牛奶因为什么而变酸?面包为什么变软?橘子为什么会发霉?苹果为什么会腐烂?教师引导:同学们,牛奶变酸,面包变软,橘子发霉,苹果腐烂……都是因为微生物的影响,而微生物是我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只有使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他们的样子。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单元,一起来探究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

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板书课题: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二、学习新课活动1:借助不同的工具观察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教师引导:观察手背的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我们都需要使用显微镜。

下面,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出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图,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如下:(1)安放:右手握住显微镜的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略偏左,离桌子边缘大约7厘米。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3)上片: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4)调焦:眼睛看着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教案

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教案

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主要介绍了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等式的性质,如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同一个数等,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方程。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在四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等式的概念和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方程时,可能对等式的性质理解不深,解题方法不够灵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等式的性质,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运用性质解方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等式的性质,如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同一个数,等式两边交换加数或减数等;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等式的性质,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难点: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例题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等式性质和解方程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有关等式性质的谜语,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练习一》教案

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练习一》教案

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练习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练习一》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

本节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例题和练习题丰富多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后,对分数的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分数的通分、约分等运算技巧掌握不牢固,导致计算错误。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分数运算存在恐惧心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提高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2.难点:分数加减法运算中的通分、约分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分数运算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PPT,包括例题、练习题和知识点讲解。

2.练习题:准备一份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分数卡片,方便学生实物操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分蛋糕、分水果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分数来表示这些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入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呈现(10分钟)1.利用PPT呈现分数加减法的规则,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

2.通过PPT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决问题。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份练习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园小学五年级音乐(第十册)教案
教师严明辉
第一单元中国娃
教学内容
第1课时:欣赏《草原小姐妹》唱《草原赞歌》歌表演《草原赞歌》
第2课时:欣赏、表演《嘎子嘎》唱《中国娃》装饰音的作用
第3课时:欣赏《来吧来踢球》《捉迷藏》唱《海娃的歌》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欣赏、律动、演奏等活动,感受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风格差异,通过对比体验新中国儿童甜蜜生活的幸福感。

2、背唱《草原赞歌》,表现歌曲中的自豪感。

在听唱《中国娃》活动中,认识波音、下滑音、倚音等记号,并感知这些记号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

3、结合歌曲分辨“4”和升“4”的区别,准确唱出音高;了解琵琶音色,和协奏曲的形式。

4、自主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尝试不同方式表现中国娃形象,大胆表达内心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演唱、欣赏、律动、演奏等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激发学生以“中国娃”为荣的自豪感,培养起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的高尚品质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组织教学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大家知道这首诗描述的是哪里的风景吗?(草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草原看一看。

2、欣赏《草原英雄小姐妹》
A、请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播放《草原小姐妹》插曲片段。

问:这段音乐熟悉吗?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B、介绍主奏乐器:琵琶
C、简要介绍龙梅和玉容小姐妹在狂风暴雪中奋勇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

D、完整欣赏。

E、重点欣赏第1段。

问:除了琵琶,还有什么乐器参与演奏?
F、介绍协奏曲。

协奏曲是指某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器或民族乐队协同演奏的乐曲形式。

3、新授歌曲《草原赞歌》
A、小姐妹为什么能奋不顾身、战胜暴风雪,保护羊群?他们的力量从哪里来?(来自
对家乡、对草原的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下面就来学唱他们心中的歌,赞美家乡
的《草原赞歌》。

B、听范唱,从歌曲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欢乐的情绪,自豪的感情)
C、视谱。

随琴哼唱两遍歌谱。

问:歌曲中有几个不同的音?最低音是哪个?最高音是哪个?
全曲可分为几句?有没有相同的乐句?
D、接龙唱谱。

E、用“LU”模唱旋律。

F、熟悉歌词,演唱歌曲。

G、歌曲处理。

H、完整演唱。

4、表演《草原赞歌》
A、学习简单蒙古舞动作。

弹舌、扬鞭、耸肩、骑马
B、师生互动。

5、课堂小结:高唱赞歌,学习英雄,当无愧于“中国娃”称号的新时代的好儿童。

第2课时
1、欣赏《嘎子嘎》
A、交流《小兵张嘎》的故事,了解张嘎的个性。

B、听音乐,感受作品的谐略风格。

C、介绍歌曲创作背景。

D、跟音乐哼唱歌词,练习说唱部分。

E、用简单道具扮演张嘎,随音乐模拟与日本鬼子周旋的情景。

F、表演时启发学生关注音乐的段落变化。

2、新授歌曲《中国娃》
A、欣赏解晓东的MTV《中国娃》,感受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B、反复欣赏歌曲,讨论:装饰音在歌曲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下滑音)﹋(波音) 356(装饰音)
a、讲解各装饰音的名称,并要求记熟。

b、分别演唱以上装饰音,体验各装饰音的唱法。

c、装饰音的运用更增加了歌曲的地域性风味。

C、跟随录音哼唱歌曲。

D、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领唱、齐唱、一领众合等形式演唱。

E、配合音乐,用手绢花、红绸带做道具跳跳秧歌舞。

3、课堂小结
第3课时
1、欣赏《来吧来踢球》
A、导入: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谈话开始导入欣赏。

B、边欣赏,边在过门处即兴加入声势。

C、扮成不同国家的小朋友,随音乐节拍模拟玩足球的姿势、动作。

2、欣赏《捉迷藏》
A、听:丁善德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片段:《郊外去》《扑蝴蝶》《跳绳》《捉迷藏》,
并给出相应的图片。

B、想:启发学生根据音乐形象选择标题。

C、再现童年:配合音乐表演。

感受钢琴音色,感受玩游戏时的快乐情景。

3、新授歌曲《海娃的歌》
A、听范唱,感受歌曲表达的海娃对大海不可割舍的依恋和赞美。

B、分析歌曲。

给歌曲分句,在谱中标上分句记号,做到心中有数。

C、将歌曲中分句节奏写在“海螺”“海星”“贝壳”等图片后,藏在教室里,让学生在《海娃的歌》音乐声中寻找。

音乐停,大家分享赶海的“收获”;练读卡片上的节奏。

D、将两句衬词的越剧比喻成“海浪的声音”、“海风的声音”,让学生听辨并模唱,常准大三度音程与小三度音程。

E、歌曲结构不规整,节奏多变,采用分句教唱法学唱。

F、采用多种形式唱熟歌曲,表达出海娃对大海的不可割舍的情感。

3、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