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要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五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五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五篇文言文是高一语文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高一语文考试中的必考考点之一。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虚词归纳⑴之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⑵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⑶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⑷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说到高一语文文言文, 很多同学都会说很难,的确, 相对而言,文言文是高中语文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给吃透。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固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二)倒装句1. 状语后置句游于赤壁之下/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 月出于东山之上2. 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3. 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三)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四)疑问句(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1、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1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14、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 少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在文言文中较少使用,常以顿号“、”为主,句末常用句号“。

”或问号“?”表示。

2. 重视平衡和对仗:文言文讲究对仗和平衡,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的“明月几时有”与“把酒问青天”构成对仗。

3. 借助典故和典型事例:文言文常常以典故和典型事例作为修辞手法,以增加文采和表达深意。

4. 较多使用形容词和动宾结构:文言文中常使用形容词来修饰名词,并借助动宾结构来表达动作关系,以达到准确、简练的表达效果。

二、古代文人的代表作品1. 《论语》:为孔子的弟子及其他学者的言行录,被誉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记录了早期社会的风俗、政治、战争等重要内容。

3. 《楚辞》:楚辞是古代楚国的文学作品,以抒发作者对爱情、人生、国家的思考和感慨为主。

《离骚》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章。

4. 《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描写了封建社会的灭亡和女性命运的悲剧。

5. 《西游记》: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是一部寓言体长篇小说,透过师徒四人的西天取经之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观察。

三、文言文中的典型句型和用法1. 对句:由两个差不多的分句构成,前一分句为对照对象,又称“明解句”或“对应句”。

例如“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 反问句:以问句的形式提出肯定或否定的观点。

例如“此地无银三百两?”3.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分句构成的句子,分句之间没有主谓关系,一般以顿号“、”分开。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 倒装句:将动词短语的主语放在谓语之后,用来表达强调或突出某个部分的意思。

例如“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四、文言文的常见阅读技巧1. 理解词语的实际意义:文言文中有很多已经不使用的古代词语,需要通过上下文和常识来理解其实际意义。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一)祈使语气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以祈使语气为主,多用于表达命令、建议、劝告等。

例如《论语》中的“子曰”、“君子”、“夫子”等。

(二)用典文言文大量使用典故和成语,通过引用经典的典故来丰富文章内容,增加语言的凝练度和深度。

例如“乐毅归齐,齐景公作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三)句式优美文言文言简意赅,句式多为并列句和排比句,遣词造句讲究工整、优美。

例如《论语》中的“君子欲讷盖不知;小人欲讷盖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用词严谨文言文中的词汇使用严谨精准,多用古代汉语词汇,词义明确,表达精练。

例如《左传》中的“闻忠信而可采,闻亡谗而弗采。

”二、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一)背诵经典透过背诵古代经典著作,学生能接触大量的文言文语料,培养对文言文的感觉和理解能力。

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

(二)注重语法知识文言文的语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学生需要认真学习文言文的语法知识,掌握动词、名词、句法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是”与“斯”、“谓”与“未”。

(三)多读多练通过多读文言文经典著作,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增加词汇量,提高对古文的感知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和理解能力。

三、文言文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一)词汇方面文言文对现代汉语的词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言词汇仍然在今天的汉语中广泛使用,例如“仁义道德”、“忠孝传统”等。

(二)语法方面文言文对现代汉语的语法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是…之乎”、“夫…之国”等句式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然保留。

(三)修辞方面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对现代汉语的写作和表达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在现代汉语的写作中广泛应用。

四、文言文的重要性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语文水平。

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总结【五篇】

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总结【五篇】

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总结【五篇】文言文是语文课程里最重要的考试题目,同学们要重视起来,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鸿门宴知识点》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飨土卒(飨;犒劳)夜驰之(之:到,往)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从:跟从)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与臣游(游:交往)籍吏民(籍:登记)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具言(具:详细,完备)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举;尽)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坐须臾(须臾:片刻)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督过之(督过:责备)留谢(谢:辞谢)(二)虚词固不如也(固:当然)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因言曰(因:趁机)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以示之者三(三:多次)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一词多义①使(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4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4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4篇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高一语文常用知识点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欲与(之)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语文学习五种方法1.大量阅读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 通假字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皇岛阙,通“缺”,损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月释其政政,通“征”。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亿有三千有,通“又”。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歠,通“啜”,给人水喝。

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必勿使反反,通“返”。

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6.《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

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今义:医生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

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古义:原野。

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龋古义:男子。

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篇1: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⑥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课本中有这些句子: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说》)师,以……为老师。

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⑦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耻,以……为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羞,以……为羞耻。

使役用法是指如何使宾语。

意动的用法是对物体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主观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篇2: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㈠、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

例: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表示了结的意思)。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___,___(厌,通“餍”,满足)。

4.___说,与___(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1.若舍___以为东道主:古代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天则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代指使者,出使的人;今天则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代指那个人;今天则是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代指离开;今天则是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

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秦军___(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___(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边界。

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

②越国以___(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___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 ___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___(远,远地)。

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

③ ___(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

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肆:①又欲肆其西封。

(扩大,延伸;动词)②筵肆设席(陈设,动词)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名词)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⑤肆无忌惮。

高一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高一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必背的文言文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阅读相关的文本。

下面是对高一必背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

一、文言文基础语法知识点1. 词性:文言文中的词性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

需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2. 语序:文言文的语序大多是主谓宾结构,但也有倒装、前置和倚托等不同的语序结构。

3. 词语搭配:文言文中有很多特定的词语搭配,需要记住它们的搭配规则和用法,如“怀瑾握瑜”、“安土重迁”等。

4. 动词的用法:文言文中动词的用法较为灵活,包括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使役动词、趋向动词等,需要掌握其用法和变化形式。

二、文言文的典型句式与修辞手法1. 并列句:即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表达同等的关系,如“奋发努力,自强不息”。

2. 对仗句:通过句子中的对比或对立,使表达更加生动、丰富,如“人间正道是沧桑”。

3. 比喻与拟人:通过比较和拟人化手法,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增强感情色彩,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4. 排比与夸张:通过多次叠加修辞,达到强调、夸张的效果,使表达更加热情、激昂,如“日月无光,风雨如晦”。

三、必背文言文篇目及阅读技巧1. 《论语》: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篇目,需要了解其中的名言警句和思想理念。

2. 《史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需要掌握其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3. 《红楼梦》:这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需要理解其中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采取以下的阅读技巧:1. 理清文意: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培养整体把握能力。

2. 领会上下文:注重语境理解,推测不了解的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3. 反复阅读:多次阅读同一篇文言文,加深对词语搭配和语法结构的理解。

4. 注重语调: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调,注意掌握句子的停顿和抑扬顿挫。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五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五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学问点总结五篇学习任何一门科目都离不开对学问点的总结,尤其是同学们在学习语文时,更要总结各个学问点,这样也便利同学们日后的复习。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文言文学问点总结,盼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一语文文言文学问点总结1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定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欲与(之)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1.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高一语文文言文学问点总结2(1)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才智)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致”通“至”,到达)(2)古今异义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学问、学识的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古义:强。

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那么利。

今义:金子。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

-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震”,恐惧)二、古今异义。

- 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向某一方)三、一词多义。

1. “之”字的用法。

- 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行李之往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代秦王)-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结构助词,的)- 顷之未发(音节助词,无实义)2. “以”字的用法。

-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敢以烦执事(拿,用)- 越国以鄙远(表顺承,来)- 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作为)-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因为)- 使工以药淬之(用)- 而乃以手共搏之(用)- 以次进(按照)四、词类活用。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五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五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五篇【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五篇第一篇:文言文基础知识点1. 字音字形在文言文中,一些字的音、形可能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注意。

2. 语法特点文言文语法相对固定,句子成分清晰,需要注意主谓宾等的特点。

3. 词汇文言文的词汇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需要具备一定的记忆力。

举例:「中文」在文言文中称作「华语」,而现代汉语中的「电脑」则是「机器」。

第二篇:文言文修辞知识点1. 比喻指用某事物的形象表示另一事物的方法。

需要注意两种事物的相似点。

2. 活用指用某些词汇的不同意义来增强文章表达的效果。

3. 典故指直接引用套用古籍、历史等内容来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

举例: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对自己的容貌描述,就是运用了「草木皆兵」的典故。

第三篇:文言文常用成语1. 不识抬举指不懂得珍惜别人的恩惠。

2. 举一反三指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顺便解决出其他相关的问题。

3. 形影相吊指面对艰难险阻时,人心神不安、时刻受到影响。

举例:在《史记》中,苏秦“去华阴,自缢于柞”是因为被“不求自进”的赵括所蛊惑,不懂得识抬举。

第四篇:文言文典故知识点1. 不甘寂寞出典《诗经·小雅·谷风》“不甘寂寞负言实游”指的是不愿意孤独、寂寞的情感。

2. 白首同归出典《庄子·南华经》“或白或黑,或善或恶,或贤或不肖,或同或不同,或可以合,或不可合。

是故物无不相,惟人自以为有差。

”指的是相互理解、共同进退的精神。

3. 见龙卸甲出典《左传·庄公二十六年》“及楚平,见龙师,因舍甲胄”古代战场上逢到“龙师”,可脱去装备,指的是逢敌丧胆的现象。

举例: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达了人们在寂寞时对情感的追求,借此引出“不甘寂寞”的典故。

第五篇:文言文名句知识点1. 无可奈何花落去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中的名句,抒发了离别之情。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名句,表达了将领应以国家利益为重,虚怀若谷的精神。

高一上学期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上学期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上学期文言文知识点进入高中,文言文的学习难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

在高一上学期,我们接触到了不少重要的文言文篇目,也积累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

以下就为大家梳理一下高一上学期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词在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中,有很多古今异义的实词。

例如,“行李之往来”中的“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者,今义则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夫人”,古义指那个人,今义则常指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2、一词多义一个实词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意思。

比如“故”字,在“既克,公问其故”中是“原因”的意思;在“故遣将守关者”中是“特意”的意思;在“君安与项伯有故”中是“旧交情”的意思。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现象也较为常见。

名词作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为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动词作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本为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指“逃亡的人”和“败逃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如“吾与点也”中“点”的“洒脱”之意,形容词用作名词。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但在表达语气、连接句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而“而”字用法多样,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如“蟹六跪而二螯”;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示承接关系,如“拔剑切而啖之”;表示修饰关系,如“吾尝跂而望矣”。

2、以“以”常见的用法有:表示凭借,如“以勇气闻于诸侯”;表示因为,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示把,如“具告以事”;表示来,如“作《师说》以贻之”。

3、之“之”的用法包括:作助词,如“辍耕之垄上”中的“之”为动词,意为“到”;作代词,如“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中的“之”代指“我”;作结构助词,“的”,如“古之学者必有师”;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8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8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8篇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词类活用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苏武传》1.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⑾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2.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

女弟: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高一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增加对古代文化的了解,提升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是高一重点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

一、基础语法知识点1. 字音字形: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汉字的音、形、义和构造特点,注意字音字形的变化,如声母韵母的变化、韵尾的变化等。

2. 词法: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常见词语、成语、谚语等,注意动名词、副词等词类的用法和意义。

3. 短语搭配: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短语搭配,如动宾结构、主谓结构等,注意它们的固定搭配和用法。

4. 句法:了解文言文句子结构的特点,如主谓宾结构、兼语结构、状语的位置等,在翻译和理解句子时注意语序的特点。

5. 修辞手法:熟悉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理解它们的修辞效果和使用方法。

二、文言文阅读技巧1. 理解句意: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理解句子的意思,包括句子的主旨、修辞手法和隐含的含义等,通过分析句子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正确理解词义:文言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断词义,注意特殊用法和意义的词汇。

3. 领会文化背景:文言文是古代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通过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用法。

4. 理解句法结构:文言文句法结构往往与现代汉语不同,要细致分析句子的成分和结构,注意语序的变化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5. 善用工具书: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使用相关的工具书,如字典、古代文献和注释等,帮助理解词义、句子结构和文化背景。

三、典型文言文篇章分析1. 古文观止中的典型篇章:通过阅读《古文观止》中的篇章,如《蜀先主传》、《史记·陈涉世家》等,分析篇章的文学特点、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等,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2. 历史文言文的阅读和分析:选择一些历史文言文的片段,如《史记》中的章节、唐诗宋词等,通过分析文言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了解古代历史事件和文学成就。

高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水平,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高一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

一、文言文的特点1. 用词古雅:文言文的用词多为古代词汇,使用古雅的辞藻表达思想和意境,如“微旨弘假,粗语亟择”(《论语·阳货》)。

2. 句法复杂:文言文中的句法结构相对复杂,常使用独特的修辞手法和长句控制,如“岂虚多言哉”(《左传·昭公二十年》)。

3. 蕴涵多义:文言文常使用典故和象征手法,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的意义,需要读者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解读。

二、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对物象的比较来达到修辞效果,增强表达的形象感受和感染力。

如“江河行岁月,山高聚凛然”(魏晋·曹操《观沧海》)。

2. 对仗:通过平行的语句结构或相对的词语进行对比和呼应,以增强文句的感染力和语言的韵律感。

如“昔之滥觞者,今之滥觞者也”(《管子·乐观》)。

3. 借代:以一物代表另一物,通过借用某一符号或象征来表达特定的含义和思想。

如“守节胸怀宛如山”(唐·杜甫《哭裴迪十四弟》)。

4. 夸张: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以强调事物的特点和情感的表达。

如“来君怀袖紫金钱,处处齿发剑光寒”(《琵琶行》)。

三、文言文的常见句型和篇章结构1. 并列句:将两个或多个相同的成分并列在一起,并通过在中间添加“而”、“却”、“然”等词语进行衔接,以使语句的平衡和对比。

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2. 对偶句:通过对称的结构和语意,使两个句子在音、义、格调方面呈现出对应、关联的特点。

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杨万里《临安春雨初霁》)。

3. 衔接句:通过使用“以”、“由于”、“则”等逻辑连接词语,把前后两个句子连接起来,以体现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

如“夫至人,不居其所;至言,不发其辞”(《孟子》)。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精选归纳5篇分享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精选归纳5篇分享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精选归纳5篇分享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是一门具有很强艺术性的学科,在讲授过程中要讲究语言、情境、策略的三步走,那么经典的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你们还记得吗?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常见固定结构(熟记黑体字部分)一、表示疑问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二、表示反问①何哉(也)?(怎么能呢?)②何为?(干什么呢?)③何之有?(有什么呢?)④如之何?(怎么能呢)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⑥安哉(乎)?(哪里呢?)⑦不亦乎?(不是吗?)⑧非欤?(不是吗?)⑨宁耶?(哪里呢?)(10)顾哉?(难道吗?)(11)独哉?(难道吗?)三、表示感叹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②直耳!(只不过罢了!)③惟耳!(只罢了!)④一何(多么啊!)⑤亦哉!(也真是啊!)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四、表揣度①无乃乎(欤)(恐怕吧?);②得无(微)乎?(该不吧?)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④庶几欤?(或许吧?)五、表示选择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③其?其?(是呢?还是呢?)六,其它否则:如果不就。

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

、既而:随后,不久。

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然而:这样却;但是。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

无庸:不用,无须。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竟相,一起。

向使:假使,如果。

之谓:说的就是??――。

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没有判断词,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2、被动句
1、用“于、 见、“受„于„、见… 于…”表被动 2、用“为”、“为…所…” 表示被 动。 3、词语本身含被动,无标志词语。 如: 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贤能为之用。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帝感其诚
3省略句
1、省主语、谓语、宾语“之”。 2、省略量词、介词“于”。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固定句式
倒装句 省略句
1、用“者”“也”表示,这是典型的文 1、判断句 言判断形式。 2、用副词“乃、则、即、 皆”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4、用“非、未、弗”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翻译时要译作:“……是……” 例: 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注意:
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 误解为现代汉语 中的一个双音词。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 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 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
如《桃花源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 ,不要 ;论,说。“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 , 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妻子”原来是两个词, “妻”指
4、一词多义
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
语境 ,即上下文 。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 。 一般地说 ,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 ,在具体的语境中只 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因此 ,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 语境意识结合起来 ,就是我们“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 ”的关键。 所以 ,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 ,阅读文言文篇 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 ( 上下文 )的意思。要力戒孤立、 片面。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 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 要补充翻译出来。
如: (余)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余)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余) 录毕, (余) 走送之。 一鼓作气,再(鼓) 而衰,三 (鼓)而竭。 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宅边有五(棵)柳树。 见二虫斗(于)草间。
4、倒装句

(一)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 们)、“它”(它们)、这、这件事。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如: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节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无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三)动词。译作“去、往、到”。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四)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认为…怎么样”或“把…当作 …”的意思
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 用法, 把……当宾客。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 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五)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使……”的意思。
•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 用法:使……劳累。 • 2、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词使 动用法,使……苦恼。
(2)声母或韵母相同。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3)形旁或声旁相同。 如: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xì n) 通“伸” (4)读音相近。 如: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2、古今异义词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 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 几种: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 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3、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 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3、名词作状语 4、意动用法 5、使动用法
(一)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目:用眼睛看 •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福:赐福,保佑
(二)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如土石何? 以虫草为林。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句子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标准:信
字字落实
文从句顺

何谓“六方法” ?“字字落实”源自留删换“文从句顺”
调补贯
一、专有名词,如:
朝代、 年号、 官名、 地名、 人名、度量单位 典章制度 等。
二、现代汉语中也通用的词。
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 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 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 为“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宾短语 后置做补语
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 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 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 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介词前。 ②用“之、是、以”把宾语提前, 以强调宾语。“之”是标志,无义。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 语前置。

“一”
①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数目, 自然数的开始。) ②长烟一空(全部)《岳阳楼记》 ③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曹 刿论战》 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相同、一样)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常见虚词
常见实词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 3、词类活用 4、一词多义
1、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 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 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 “通假”(“通”是通用,“假” 是借用)。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读音完全相同。
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奔:飞奔的马。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三)名词作状语 •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方向。“向、 在、往……”等。 如:东连吴会,西通巴蜀。《隆中对》 东西:向东、向西。 •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或依据。“用 ……”等。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箕畚:用箕畚装运土石。 •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像……一 样” 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犬:像狗一样地坐。 • 4、时间名词作状词,表示时间。“在……”等 。 如: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日: “天天”、“每天”的意思。
• 2、新教材大纲上规定的120个实词 •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文言虚词包括副 词 、介词 、连词 、 助词 、叹词和代词。
文言虚词很多 ,但“常见”者毕竟有限 。 《考纲》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指的是考纲规定 的18个:而、何、乎、乃、其、若、所、为、 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高考涉及文言虚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8个虚词 的范围。
如: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 代汉语时,要依现代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 列规律 ,将其 “顺 装”过来。
5、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格 式用法。这些类固定句式,翻译 时要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如„„何? “不亦„„乎” “何其„„” ” “孰与” “以„„为” “是故”、“是以” “不亦„„乎” “得无„„乎” “与其„„孰若„„” “宁„„无”等等
检测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布衣 古义:平民。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池 古义:护城河。 •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汤 古义:热水。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孟子>二章》) 烈士 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但 古义:只,只不过。 •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 言 语 法
常见实词 文言句式
常见虚词
常见实词
文言实词包括 名词 、动词 、形容 词 、数词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20 个 常见文言实词。2003年及以后年 份的高考涉及文言实词的试题不 会超过这120个实词的范围。
句首发语词
特殊句子的标志 同义复用的词
偏义复词中的衬词等
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
衬词、虚词删去。
古义换成今义
通假字换成本字 单音词换成双音词 词类活用的换成活用后的词
倒装句中如 宾语前置、主谓倒置、 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 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 过来。
补出省略内容。
省略句中省略主语、省略宾语、 省略谓语、省略介词等成分, 翻译时要补充完整。
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 贯通地翻译。 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 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高考题型
• • • • • 1、实词 2、虚词 3、翻译句子 4、内容分析 5、探究
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忌不自信。 宋何罪之有? 全石以为底。 唯命是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