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史之乱后的经济改革做了哪些措施?
古今策之大唐搞钱小能手-刘晏
![古今策之大唐搞钱小能手-刘晏](https://img.taocdn.com/s3/m/4746a279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65.png)
古今策之安史之乱后的大唐搞钱小能手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理财家。
自幼才华横溢,号称神童,名噪京师,《三字经》有“唐刘晏,方七岁。
举神童,作正字”之语。
在刘晏的主持之下,实施了改革榷盐法、改革漕运和改革常平法等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漕运富国安史之乱之后,大唐国库极为空虚,京城米价每斗一千钱,皇宫厨房没有一个季度的积蓄,只能靠郊县农民搓谷穗来供应。
于是刘晏就亲自巡视,经过考察,他发现大体漕运的有利和困难各有四点:京城关中,为赋税繁重苦恼,淮河、洞庭的粮食运到,可减一半赋役,此为一利;洛阳残破,幸存户不到百分之一,如漕运开通,那么村镇会逐渐恢复,此为二利;藩镇中有叛意的,异族中有想入侵的,也听说我国贡品、货物纷纷进京,军粮充足,这能镇服中外,此为三利;如运输畅通,各种物资汇集,海边山上都有交通往来,可接近贞观、永徽盛世,此为四利。
从宜阳、熊耳,到虎牢、成皋五百里中,现有住户才一千多,居住没有房屋,做饭没有炊烟,野兽出没冤鬼哭泣,而要派人驾车拉纤,事情将难办,这是困难的第一点——没人;黄河、汴河从叛乱以后,没再疏浚,冲塌堤岸,卷走树木,到处淤塞,泗河航道千里,犹如在没水的河中行船,这是困难的第二点——河道淤塞;东垣、底柱、渑池、北河之间六百里地,久无军队驻防巡逻,抢劫违法,黄河两岸强盗出没,这是困难的第三点——盗匪抢劫;淮阴到蒲坂,连绵三千里,驻军密集,统帅都是三公王侯,常说缺衣穿、粮食不够,运船经过,就扣留货物供军用,不是一位使臣凭公文能制止的,这是困难的第四点——贵族劫掠。
于是寄信给当时的宰相元载,元载接函后,就将漕运事务全部交给刘晏。
以前,运送关东的谷物进入长安的,因为河水湍急,通常一斛到八斗到的,就算成功,受到优厚的赏赐。
刘晏认为江、汴、河、渭,水力不相同,于是因地制宜,制造运输船,训练漕运的士卒,长江的船运到扬州,汴河船到河阴,河船到渭口,渭水的船只运抵太仓,其中在水边设置粮仓,转相受给。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50758c0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04.png)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
经济史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
在复习时注意: (1)要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
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
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1.战国(1)措施: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农业发展表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西汉(1)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A.汉高祖: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使其成为平民。
b.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c.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B.汉文帝、汉景帝:a.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b.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农业发展表现: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3.东汉时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七年级历史下册1——10可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1——10可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cfdd070dd3383c4ba4cd278.png)
七年级历史1——10可知识点第一课要记忆的知识要点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二、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
意义:①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三、隋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1、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改革选官制度,开创了科举取士制度。
2、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史称“开皇之治”)四:隋炀帝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确立了科举取士制度2、经济上:开通大运河①大运河的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②大运河起止点:以洛阳为中心点,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大运河概况:全长2700多千米,由四个部分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五大水系。
④大运河开通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⑤、对大运河的评价:(1)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但当时开凿大运河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五、隋朝灭亡1、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2、直接原因:农民起义的打击3、隋朝灭亡时间、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六、科举取士制1、隋文帝时创立了科举制度。
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3、意义:①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②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③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直到清末废除。
第二课识记知识点一:唐高祖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1、626年,李世民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即位,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2、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刘晏含-唐代刘晏改革
![刘晏含-唐代刘晏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45903ca9561252d381eb6e38.png)
刘晏含|唐代刘晏改革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理财家、改革家。
他既是能吏,又是廉吏,官至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刘晏受命于危难之际,主管中央的财政经济工作,实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使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曙光,在漕运、盐政、常平三个方面实施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史学家将春秋时之管仲、战国时之商鞅、西汉之桑弘羊、唐朝之刘晏、宋朝之王安石、明朝之张居正合称为“中国古代六大经济改革家”。
今天,范文网在线.01hn. WTT是为大家分享唐代刘晏改革范文,欢迎参考!唐代刘晏改革少年神童刘晏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出生于曹州南华(山东菏泽),自幼天资颖悟,少年时期十分勤学,才华横溢、名噪当时,7岁举“神童”。
8岁时,逢唐玄宗来泰山祭天。
胆大的小童居然采取了一个破天荒的行动,径自前往皇帝驻地,献上他所作的赋,请玄宗阅评。
可能碰巧玄宗那几天心情不错,并没有斥为荒诞不径或以政务繁忙为由拒绝接待,而是命宰相张说亲自面试这个孩子。
张说考完刘晏之后汇报说:“真是国家之福!”玄宗当即“不拘一格”,任命刘晏为秘书正字(皇室掌管图书的科级官员)。
据《东明县志》记载,刘晏10岁那年,“一日玄宗御驾勤政楼,大张鼓乐百妓,罗列教坊,有王大娘者,能戴百尺竿,竿施木山状,瀛州方丈,令小儿持绛节出入歌舞”。
这时刘晏被唐玄宗诏于楼中,“使贵妃施粉黛如巾栉”,打扮停当,玄宗目视刘晏发问,“正字,正得几字?”刘晏答道:“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有正得。
”此话一语双关,不仅说出了“朋”字的字形结构特点,还寓意深刻地指出了朋党相互勾结的时弊,真不愧是有风趣的字谏。
接着贵妃又让刘晏针对勤政楼下百戏争新和王大娘头戴百尺竹竿的精湛表演作诗。
刘晏应声吟道:“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尤自嫌轻更着人。
”博得了唐玄宗、杨贵妃和嫔妃等人的一片赞颂。
为此,唐玄宗赏赐了刘晏一制象牙笏和一领黄纹袍。
第三讲唐朝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第三讲唐朝后期的政治与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7032daa0192e45361066f59d.png)
(三)、军事布局的改变 723年,唐玄宗首先招募关中一带府兵和白丁
组成“长从宿卫”,代替以往宿卫京师的府 兵,后改称为“彍骑”。 737年,又下令招募长守边镇的“长征健儿”, 由国家供给衣粮,家属愿同去者拨给田地屋 宅,士兵开始向职业军人演变。
兵役制度的改革在军事上起过积极作用,在一 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导致朝廷 和地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 集中大部分府兵,足以压制四方的关中仅剩 下十几万彍骑护卫,其军事训练不足;而不 断和少数族打仗的边疆军队却集中了精兵强 将达五十余万。
早已丧失强大中央武装的唐朝廷只能依靠藩镇之间互 相制约来维持内外局势的平衡,而再无解决藩镇势 力的可能。
2、政治经济后果与文化影响
战争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原富庶繁荣的关中、 中原地区几经浩劫,户口急剧下降,黄河流域从此 失去了全国经济发展中心的地位。
唐中央集权体制大为削弱。朝廷中宦官势力抬头,专 掌禁军,左右政治。地方上安史虽灭,其降将旧部 仍控制河北,其它地区也藩镇纷起,北方割据形势 已无法改变。
德宗削藩的尝试以失败而告终,唐王朝险些灭亡,经 过这些事变,对藩镇也是一味姑息。
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三、唐后期的政治困扰
(一)、藩镇割据与反藩镇的斗争、元和中兴 (二)、宦官专权与反宦官集团的斗争 (三)、牛李党争
(一)、藩镇割据与反藩镇的斗争、元和中兴
763年十月,吐蕃攻破长安,代宗出逃陕州(河南三 门峡),十二月,代宗回长安。不久,仆固怀恩和 回纥联军攻唐,765年,仆固怀恩病死,退兵。
另外开元天宝年间,唐廷陆续在沿边设置了九 处节度使和一处经略使。节度使长期统帅招 募来的士兵,军队渐成私人武装,成为一种 隐患。
内重外轻
概括唐朝的特点范文
![概括唐朝的特点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661d15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04.png)
概括唐朝的特点范文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的一个朝代,它的特点包括政治稳定、繁荣经济、开放文化、强大军事和广泛的外交交往。
一、政治稳定:1.唐朝建立后,统治者积极采取措施巩固统治,如削弱封建诸侯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等。
2.官僚机构得到和完善,建立了严密的组织体制和行政区划,例如设立道、府、县等。
3.唐朝实行较为稳定的税收制度和军队制度,大地主和寺庙免税制度得到了限制,不断收入的提高有助于朝廷的稳定。
二、繁荣经济:1.唐朝实行政府经济干预政策,推行多种农业措施,改善农田、发展水利、增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2.进行对外贸易并以此壮大国内市场,丝绸之路成为当时世界贸易的重要通道。
3.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推动了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造纸、纺织、陶瓷、铁器等产业蓬勃发展。
4.唐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战胜了吐蕃、安史之乱等外族势力,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国家局面,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三、开放文化:1.开放政策下的唐朝吸纳了北方和南方两个文化的优点,形成了北方和南方的文化融合。
2.受佛教、道教、儒家等各种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唐朝文化。
3.文人雅士在政治官场之外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群体,出现了许多才子佳人,如杜甫、杜牧、白居易、王之涣等。
四、强大军事:1.唐朝建立后,加强了军队的组织、武器装备和养老制度,形成了强大的军队。
2.在征服吐蕃和安史之乱等战争中,唐朝军队展现出强大的战争能力,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国家统一五、广泛的外交交往:2.丝绸之路的开放使唐朝与众多亚洲和欧洲的国家进行经贸往来,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总之,唐朝的政治稳定、繁荣经济、开放文化、强大军事和广泛的外交交往是该朝代的主要特点。
这些特点使唐朝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a63ff8695acfa1c7aa00cc8d.png)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一)含义: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重视农业,限制和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
(二)演变商周时期: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后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和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出现重农抑商思想。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
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战作用: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汉初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而商人却囤积牟利。
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汉朝政府规定商人的地位低于一般的编户齐民,凡从事商业者需向政府登记,并缴纳市租,其专门的户籍称为市籍,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作用: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经济造成阻碍。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促进西汉国力的强盛。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但是商人实际上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4、宋代:商人遭歧视开始转变(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宋朝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统治者改变了西汉以来的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富商地位显赫,官吏兼营商业者很多,促使了商业的繁荣。
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相继崛起,隔断了宋朝与国外的陆路联系,东南海路成了宋朝对外贸易的唯一通道,海路贸易更加兴盛,促进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代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的时期。
刘晏改革
![刘晏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fbb33438580216fc700afd30.png)
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
字士安,曹州南华(今东明县)人。
幼年才华横溢,号称神童,名噪京师,明朝时列名《三字经》。
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
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因谗臣当道,被敕自尽。
改革粮价半年收粮存入平仓,以免谷贱伤农,当荒年、青黄不接粮价上涨时,开平仓以平粮价,百姓受益、国家获利。
在商业中建立驿站信息,使“四方货殖低昂及它利害,虽甚远,不数日即至。
”推行常平法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经济情报网。
他在诸道置设巡院官,选择勤廉干练的士人作知院官,管理诸巡院,诸巡院收集本道各州县雨雪多少、庄稼好坏的情况。
每旬、每月都申报转运使司,刘晏所在处又召募善走的人,将各地物价迅速申报。
由于刘晏从中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全国经济和市场动态,并根据这些情报,调剂有无,平抑物价,扶持生产,积极救灾。
他用“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的办法,防止了谷贱伤农、水旱民散。
同时又多购谷物菽粟运往歉收地区,贱价出售,换取农民的土产杂物转卖丰处,这样既救了灾,又不损国用,还刺激了生产。
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
”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给。
”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在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
刘晏大胆改革了过去只管收取金钱,不管人民死活的税收政策,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这一方针,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安石变法三大矛盾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唐朝历史
![唐朝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53ad1636376baf1ffc4fad75.png)
藩镇割据与中晚唐财政问题大纲一、藩镇割据与唐朝廷的反割据1.唐德宗时代的“四镇之乱”2.唐宪宗削平藩镇之政二、唐朝应对财政危机的努力1.唐前期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2.刘晏的理财方略3.杨炎与两税法知识点汇总原理和观点K01: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集权体制与藩镇割据事实之间的深刻矛盾,中央与地方的不一致性直接威胁了中央政权的稳定K02:藩镇割据带来了中央的财政危机,先前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为继,刘晏和杨炎的财政改革虽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却埋下了社会隐患正文一、藩镇割据与唐朝廷的反割据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唐朝中央禁军全军覆没,安史之乱是在西北藩镇的进剿与东北藩镇诸将的投降下平定的。
所以安史之乱后,内调的西北诸将与投降的安史诸将在其实际控制区形成林林总总的藩镇。
安史之乱中,唐玄宗曾下令内地“分命节帅以扼要冲”,这些新任的节度使在战后并未撤除,也形成一批新的藩镇。
原本在各个州、县之上设立采访使,对当地行使监察,在安史之乱中采访使改为观察处置使,成为州的上级行政机构,常以节度使充任。
这样,原本设于边地的节度使经过安史之乱后便遍布全国了,他们中大者连州数十,小者也统州三四,且军政合一,成为朝廷与州县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
在诸多藩镇中,对唐朝政局影响最大的是河北藩镇。
安史之乱后期为加速史朝义部众的崩溃,唐朝承认降将薛嵩、张志忠、田承嗣、李怀仙在河北的政治军事利益。
以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李宝臣(张志忠改名)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都防御使,后升为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
这些藩镇拥兵自重,赋税不入朝廷,节度使父子相继或由藩镇内部产生,朝廷只能事后追认。
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75年),田承嗣兼并相卫地区,同属于河北地区的成德、淄青二镇请求朝廷讨伐。
唐代宗虽命诸道节度使进讨,但被田承嗣上表归顺朝廷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田承嗣乘机挑拨进讨诸道节度使,使此次军事行动无果而终。
此后田承嗣干涉汴宋留后的继承,代宗复命征讨田承嗣,但诸道相互观望,朝廷也无可奈何。
唐朝地方的管理措施
![唐朝地方的管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934a66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b.png)
唐朝地方的管理措施1. 概述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强盛的朝代,其疆域辽阔,地方政权管理成为了重要的管理问题。
为了有效管理各地,唐朝采取了一系列地方管理措施,包括郡县制、科举制度、土地调查和赋税制度等。
2. 郡县制唐朝通过实施郡县制来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郡县制是指将全国划分为一级行政区域,郡设在大城市,县则设在小城镇。
郡县制着重强调地方政府的功能和责任,包括治安维护、税收征收、土地管理等。
郡县制的实施有效地整合了各地资源和人才,提高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
3. 科举制度唐朝实行科举制度,以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最早在隋朝开始,唐朝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并且将其发展为全面的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不论出身,只看才能。
这也为各地方政府提供了合格的人才,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地方事务。
4. 土地调查为了有效管理土地资源,唐朝实施了土地调查制度。
土地调查包括了对土地面积、农作物种植情况、农民人口数量等的详细调查。
这些调查数据有助于政府了解各地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进一步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和发展规划。
土地调查也为征税提供了依据,确保政府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
5. 赋税制度赋税制度是唐朝地方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实行了统一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赋役和赋税。
其中,赋役是指农民为国家或当地政府提供的劳动力,如修筑城墙、打造器械等;赋税是指农民按照一定比例向政府缴纳的物质和货币。
通过赋税制度,唐朝政府能够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为地方管理提供了经济支持。
6. 教育系统为了培养合格的官员和各地的管理人才,唐朝建立了府学和州学教育系统。
府学和州学分别设于府城和州城,为地方政府培养人才。
这些教育机构提供多种课程,包括经史子集、礼乐诗文、法律条令等。
通过教育系统,唐朝地方政府能够培养更多有才干的官员,提高地方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7. 官员考核制度为了确保地方官员的廉洁和能力,唐朝建立了官员考核制度。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案川教版历史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案川教版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884ddf8d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d4.png)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案章节:一、开皇之治【教学目标】1. 了解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后,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
2. 掌握开皇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隋文帝的统一事业: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灭陈,重新统一中国。
2. 政治改革:确立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3. 经济改革:实行均田制,改革赋税制度。
4. 文化教育: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
5. 开皇之治的评价: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内容,了解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
2. 新课导入:讲述隋文帝杨坚的统一事业。
3. 讲解政治改革:介绍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作用。
4. 讲解经济改革:阐述均田制和赋税制度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5. 讲解文化教育:介绍科举制度的实行及其影响。
6. 评价开皇之治:分析开皇之治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其对后世的影响。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思考开皇之治对后世的影响。
教案章节:二、隋朝的繁荣与衰落【教学目标】1. 了解隋朝时期的社会繁荣现象。
2. 认识隋朝衰落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隋朝的繁荣:开皇之治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2. 隋朝的衰落:隋炀帝的暴政,农民起义的爆发。
3. 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开皇之治。
2. 新课导入:讲述隋朝的繁荣现象。
3. 讲解隋朝的繁荣:介绍大运河的开通及其意义。
4. 讲解隋朝的衰落:分析隋炀帝的暴政及其导致的农民起义。
5. 讲解隋朝的灭亡:叙述隋朝的灭亡过程。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思考隋朝繁荣与衰落的原因。
教案章节:三、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教学目标】1. 了解唐朝的建立过程。
2. 掌握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唐代钱荒出现的原因和政府的应对之策
![唐代钱荒出现的原因和政府的应对之策](https://img.taocdn.com/s3/m/37e9723c4b73f242336c5fad.png)
唐朝钱荒的发生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的生活都产生了严重的问题。一 些士大夫阶层也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积极出谋划策,“今宜使天下两税、榷酒、盐 利、上供及留州、送使钱,悉输以布帛谷粟,则人宽于所求,然后出内府之积, 收市廛之滞,广山铸之数,限边裔之出,禁私家之积,则货日重而钱日轻矣。”⑦ 中央政府也以此为货币调控的基本纲领,积极颁布新的措施来缓解钱荒的压力。
试论唐代“钱荒”的成因与政府应对
摘 要:中唐以后,“钱荒”一直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终唐一代不能很 好解决。虽然唐朝中央政府也采取了发行大小钱、法禁销钱藏钱、钱帛 并行、除陌等措施试图改善铜钱不足的窘境,但是成效并不明显。唐代 的钱荒是商品交易逐步扩大和混乱的财政货币金融体系之间矛盾的必 然体现,而唐朝中央政府调控方向的偏失以及权力不断下移是治理钱荒 失效的根本原因。
币:贯 万
万
万
5万
10 万 万
私人铸币的数量和绵帛则没有确切的记载,无法说明它的变化。政府货币发 行量的不断下降导致货币的供需有了巨大的缺口。
(二)窖藏之风盛行和销钱它用
唐代在流通领域施行“钱币—绵帛并行制”,但是由于随着时间的流逝,绵 帛并不能够长久地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因而很快的会退出流通领域。因为绵帛 容易变质,而恶钱又不是足值的货币,所以也不能窖藏,能够进行窖藏的就只有 官方发行的足值货币,甚至虚大钱都要排除在外。唐代的窖藏之风非常兴盛,政 府虽然颁布诏令禁蓄钱,但是收效甚微。本来钱币的发行量就不足,蓄钱又成为 一种惯例,在流通领域的足值官铸货币进一步减少,而进一步刺激钱荒的产生, 恶钱又开始大行其道,政府为了维护良好的金融环境,就必然严厉制止,这样逼 迫恶钱的骤然减少,更加加剧了用钱不足的矛盾。
王元宝、王酒胡等人为代表。当然,政府一再颁布法令禁止私自蓄钱,但却又屡 禁不止,更体现出了中晚唐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的强制管理能力的极度缺 乏,导致中央政令的不畅通。
历史趣闻中国古代是怎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
![历史趣闻中国古代是怎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https://img.taocdn.com/s3/m/d0eb103faaea998fcc220e51.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古代是怎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
导语:宏观经济调控指的是政府实施某些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和国家经济的运行,这虽然是现代经济学的观点,但中国古代也有商品经济,并用在不同时期
宏观经济调控指的是政府实施某些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和国家经济的运行,这虽然是现代经济学的观点,但中国古代也有商品经济,并用在不同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因此也存在着对宏观经济如何调控的问题。
两种主张
在如何管理宏观经济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始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主张政府不要干预,如司马迁总结的“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其争”,即对国家经济最好是听其自然,其次是随势引导、加以教诲,再次是通过制定法规加以约束,最坏的做法才是直接与民争利。
另一种看法是政府需要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和介入,实行国家调控,如管仲所主张的“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工立三族,市立三乡,泽立三虞,山立三衡”,即国家利用货币、价格和市场等手段来调控经济。
前一种看法可以叫做“善因论”,后一种看法可以叫做“轻重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宏观经济管理思路,它们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早期几乎同时出现了。
春秋时期,奴隶制逐渐走向崩溃,商品经济兴起,政治上又呈现出诸侯争霸的局面,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实现经济发展的突破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迫切要求,管仲于是提出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主张,以实现“兵强、民足、国富”的目标,继而称霸天下,他的想法得到了齐桓公的大力支持。
生活常识分享。
唐代政治经济政策(1)
![唐代政治经济政策(1)](https://img.taocdn.com/s3/m/ec558794be1e650e53ea9929.png)
唐代政治经济政策一丶帝国初期政策措施1.唐初武德年间由于自北魏,隋以来关中地区均田制相对巩固,同时又是府兵集中地区给了唐以扫平隋末动乱的资本,统一后高祖实行改革主要革除隋炀帝虐政,经济方面在武德二年颁布“租庸调法,每丁租二石,绢二匹,绵三两,自兹以外,不得横有调敛。
”《资治通鉴》。
至武德七年全国基本统一,又重新颁布了均田令和赋役令,对社会经济的恢复起一定作用,同时制定新律,社会渐趋稳定,不过武德时期,阶级矛盾仍然是尖锐的,当时户口“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贞观政要》。
社会经济一时难以恢复,而唐帝国统治真正的巩固社会经济的恢复是太宗统治的二十多年实现的。
总体来说武德年间主要成就就是平复隋末动乱,经济方面仍是比较荒凉的,只是为贞观铺下了基石。
2.贞观在此之前首先讲太宗继位之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影响了太宗一生,甚至影响其施政不可不谈,事实上关于太宗一生之污点的言论一直存在,不过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件普普通通无足轻重的事变争位而已,历朝历代屡见不鲜,并无甚惊奇。
然几百年来以此评判太宗之人不在少数,之所以如此乃因为太宗一生之成绩相当辉煌,人性的弱点就是每当可以揪出圣人名人之短处缺点便自觉满足,皆是如此,此事抛开不谈从秦王府多能臣良将来说侧面反应李世民能使众人归于一心为己所用,此霸业之始也其余二人皆不足道。
之所以用词篇幅赘言是希望诸位能正视太宗之成,否则所述皆不入诸公之耳,或以成王败寇之目光亦无不可,因为胜者必有其错综复杂之原因非一言一语可道,我更看重成绩同时太宗的魅力是我推崇其之重。
“太宗继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袭扰,州县骚然………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
”《贞观政要·政体篇》。
贞观四年以后并东突厥北方边患已除,适时“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
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
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侍,或发时有贈遗,此皆昔未有也。
安史之乱后唐朝采取的措施
![安史之乱后唐朝采取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f66d12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9.png)
安史之乱后唐朝采取的措施
1、强化中央集权,统一实行封建统治思想和君主专制制度;
2、推行“重抚轻化”的政策,发挥大镇小村的作用;
3、实行“土地据鞠、农奴相承”的钱财政策以及“充塞官职”的政令;
4、兴修粮道,加强税收;
5、废除民族部落,实行逐步汉化政策;
6、实行比较保守的外交政策;
7、加强对下属卫队和外族政权的控制;
8、设立监察体系,制订容许律以压制不安全因素;
9、加强射御,扩充士兵队伍;
10、实行“屏闭宰相”的政策;
11、津贴科举考务,不断培养官僚;
12、实行开明、宽容的宗教政策。
整个唐朝的发展历程
![整个唐朝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ab2b06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c.png)
整个唐朝的发展历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王朝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唐朝的建立阶段。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发动玄武门之变,篡夺了隋朝的政权,建立了唐朝。
李渊在位期间,采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恢复国家经济,加强中央集权,统一了北方。
第二阶段是初唐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继续推行改革,并且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加强国内统治,扩张疆土。
他积极开展改革创新,例如废止均田制,改行均输制,加强大唐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在外交方面,他通过娶亲、和亲等方式,缔结了多个安邦豪强的联姻关系,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第三阶段是盛唐时期。
盛唐时期可谓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在唐太宗去世后,他的子孙陆续继承皇位,尤其是唐玄宗的统治才是最为辉煌的时期。
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顶峰。
唐玄宗时期,实行了开元盛世的改革,经济繁荣,对外交往达到了较高水平,对内政治相对稳定,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著名的诗人杜甫、李白等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留下了大量的优秀文化作品。
第四阶段是晚唐时期。
盛唐时期的繁荣逐渐衰落,晚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安史之乱是一个重要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导致中央政权的衰弱,藩镇割据现象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的局势。
晚唐时期,农民起义、土地兼并、资源短缺等问题的日益严重,造成百姓的苦难。
同时,晚唐时期文化艺术的发展也趋于式微。
第五阶段是唐朝的衰亡与灭亡。
唐朝最终在907年被朱温推翻,开启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的动荡局势为晚唐时期的衰亡埋下了伏笔。
唐朝的灭亡常常被认为是封建专制制度和政治腐败的结果。
总体来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王朝,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建立、发展、鼎盛、衰落和灭亡等多个阶段。
在唐朝的兴衰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均有较为显著的变化。
唐朝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深远,被称为"永不变质的黄金时代"。
唐朝的货币流通与商业繁荣
![唐朝的货币流通与商业繁荣](https://img.taocdn.com/s3/m/c927a104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3e.png)
唐朝的货币流通与商业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一个朝代。
在唐朝时期,货币流通的发展与商业繁荣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货币的发展、货币政策、商业繁荣等方面来探讨唐朝的货币流通与商业繁荣。
一、货币的发展在唐朝初期,货币的形式主要是金、银、铁、铜制的铸币。
其中,金币的发行量相对较小,主要用于贸易、官员俸禄等。
而银、铁、铜币则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银币是主要的流通货币,广泛用于市场交易。
铁币则被广泛用于军事赋税和交通费用等方面。
铜币则主要用于小额交易,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唐朝还广泛使用丝绸、粮食等作为流通的货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唐代货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
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通过改革货币制度来恢复经济稳定。
此时,铸造的铁钱和铜钱数量大幅度增加,以满足市场需求。
二、货币政策的影响唐朝的货币政策在推动商业繁荣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朝政府重视货币的稳定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自身经济发展。
首先,唐朝对货币的管理相对规范,确保了货币的流通和信用。
政府以官府为中心进行铸币,制定相应的铸币法规,并严格控制私铸行为。
这一举措提高了货币的可信度和流通性。
其次,唐朝注重贸易的发展,为商人提供了一系列方便的政策措施。
例如,唐朝建立了健全的市场体系,设立了市舶司来监管海上贸易。
同时,唐朝还设立了市集、商行等交易场所,以促进商品的交换和流通。
此外,唐朝还积极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通道,唐朝与西亚、中亚以及欧洲等地进行了广泛的经济交流。
这不仅促进了货币的流通,也刺激了商业繁荣。
三、商业繁荣的特点唐朝的商业繁荣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唐朝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涌现了一大批商人和手工业者。
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城市的市场与街巷充满了商业氛围。
其次,唐代商业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和市场网络,商品流通更加便利。
此外,在唐朝的商业繁荣过程中,许多商业组织和行业协会得以发展壮大。
商人们常常以同行结成组织,共同维护商业权益和开展合作交流。
唐朝经济
![唐朝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2a202467fe4733687e21aa6d.png)
758年,肃宗时,盐铁使第五琦 实行“榷盐法”,实行盐专卖。 在产盐区设置“盐院”,专门 负责盐务。盐户所产全部由官 府收购,严禁私制私卖。并把 每斗盐价由 10 文提高到 110 文。 唐王朝从中获得厚利,榷盐年 入40万贯左右。
758年,肃宗时,盐铁使第五琦实行 “榷盐法”,实行盐专卖。在产盐区设 置“盐院”,专门负责盐务。盐户所产 全部由官府收购,严禁私制私卖。并把 每斗盐价由10文提高到110文。唐王朝 从中获得厚利,榷盐年入40万贯左右。
唐 敦 煌 壁 画 《 商 旅 遇 盗 图 》
1、以自由经营为原则的盐法改革 改官收官销为官收商销,简化了机构,退出了食 盐的运输、销售领域。刘晏初主盐政时,每年盐 税只有60万贯,至大历末年增加到600万贯,占 当时国家总收入的一半。 2、以雇佣劳动为核心的漕运整治 一方面疏浚运河,一方面提高漕运效率,分几段 路程,“节级”向关中转输粮食。 3、以稳定物价为目的的常平法 政府在丰收地区用较高的价钱籴进粮食, 在歉收地区则用较低的价钱粜出。推行 这种常平法,不仅唐政府获利,而且各 地物价也大体保持平稳。
刘晏理财
商业及城市的发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柜坊和飞钱 广州市舶使
敦煌壁画唐代海船
2以雇佣劳动为核心的漕运整治一方面疏浚运河一方面提高漕运效率分几段路程节级向关中转输粮食
唐代的经济状况: 1.唐前期经济制度 2.唐后期的理财措施 3.唐代社会的经济发展
唐后期的理财措施 安史之乱后,为了解决日益严重 的财政危机,唐政府先后采取了 种种措施。一是整顿均田制,把 流民、客户重新安置在国家的均 田土地上,但收效甚微。二是征 收各种苛捐杂税,扩大赋税的剥 削范围。三是盐铁专卖。
刘晏变法与李世民变法
![刘晏变法与李世民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f637becd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a.png)
刘晏变法与李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法
在外贸方面,
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外贸的发 展。他下令在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设立市 舶使,负责管理外贸事务。同时,他鼓励外 国商人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并给予他们一 些优惠政策
刘晏变法与李世民变法
影响
总体来说,李世民的经济改革有利于促进农业、税收、货币管理和外贸等方面的发展,为 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刘晏变法与李世民变法
李世民在唐朝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主要涉及农业、税收、货币管理和外贸等方 面
在农业方面,
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农业经济。他下令收集全国各地水利工程的资料,对全 国各地进行了修复和改建水利工程,以解决灌溉难题,提高了农业生产。同时,他大力提 倡种植粮食,并制定了-系列的政策鼓励农民增加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效率,加强农业生 产的规模化和市场化,从而扩大了农业经济规模
刘晏变法与李世民变法
在税收方面,
李世民推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均田制通过按人口分配土地的 制度操作,解决了土地的所有权 和占有权,缓和了田地纠纷,使 农户有了归属感;租庸调制是建 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制度不夺 农时,通过合理的方法解决劳作 问题
刘晏变法与李世民变法
在货币管理方面,李世民实 行了严格的货币管理政策。 他下令各地官府铸造统一的 货币,并禁止私人铸造货币 。同时,他实行了严格的货 币监管制度,对货币的流通 和交易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
THE END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后来被严庄所欺骗,被贬为通州刺史
宝应二年(763),提升为吏部尚书、同 平章事,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
不久因与宦官程元振交好,被罢除相
唐的经济措施
![唐的经济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2b16f9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b7.png)
唐的经济措施引言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其经济措施为后世所钦佩。
本文将从农业、商业、金融和交通四个方面探讨唐代的经济措施,以揭示唐代经济繁荣的秘密。
农业措施在唐代,农业是经济的基础。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唐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唐朝鼓励农民进行田地的整理、耕种和灌溉。
政府对土地进行测量,确保每个农户都能获得足够的土地。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广使用农业工具和耕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唐朝大力发展水利建设。
他们修建了许多灌溉渠道和水坝,利用黄河、长江等大河提供的水资源,解决了农田的灌溉问题。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增加了农田的灌溉面积,也为农民提供了灌溉技术咨询和维修保障。
此外,唐朝还实行了赈税政策,对丰年时的农产品进行赈济,保障了农民的生活。
商业措施唐朝在商业发展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商业得以繁荣起来。
首先,唐朝加强了对商业区域的管理和规划。
政府制定了商业区域的划分规则,规定了各种商业活动的经营范围和条件。
同时,唐朝还设立了市场监督机构,加强商品质量和交易秩序的监管。
其次,唐朝推行了货币经济。
他们采用了符合市场需求的银、铜、铁等不同价值的货币,促进了商品交换和流通。
此外,唐朝还积极发展铸币业,提高了货币的通用性和稳定性。
此外,唐朝还改善了商业交通。
他们修筑了许多道路和运河,方便商品的运输和流通。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信使制度,加强了商业信息和合同的传递,促进了商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金融措施唐朝在金融领域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推动了金融事业的发展。
首先,唐朝建立了官方的贸易银行。
贸易银行为商人提供了安全的存款和贷款渠道,促进了商业的扩大和发展。
其次,唐朝推行了利息制度。
利息是指借贷资金所产生的利润,唐朝承认了这种利润的合理性,并允许商人以利息的方式放贷,鼓励人们进行金融投资。
此外,唐朝还积极发展票据制度。
票据是一种书面承诺,代表持有人对某种货币或商品的所有权。
唐朝鼓励商人使用票据来进行交易和结算,提高了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经济改革做了哪些措施?
本文导读:大唐王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无比辉煌的朝代,不只是在当时让人骄傲,即使现在大家也是津津乐道。
安史之乱前大唐王朝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经济极其发达,社会空前繁荣。
我们以古代衡量经济的两个指标人口和粮食来说明一下当时的情况。
在武则天退位的时候,唐朝人口一共3700万,到了唐玄宗天宝元年人口已经达到了4891万,安史之乱爆发前总人口为5288万,而当时实际人口估计已经超过7000万了。
粮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时人均占有量是700斤,这一数字在我国建国后直到1982年才达到。
这一时期的粮食储备有一亿石,是当时四年的粮食总产量。
经济之繁荣那是不言而喻的。
阶级矛盾加剧
然而,在经济繁荣下社会阶级矛盾却越来越严重。
唐太宗时期,虽然赋税较轻,但是徭役却逐渐繁重。
到了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不但徭役没有减少,赋税还越来越重。
贫苦百姓在这样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下,纷纷起来进行反抗斗争。
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中宗时期,就发生了六、七起农民起义,有的起义队伍甚至达到好几万人,影响深远。
唐玄宗时期,虽然出现了社会经济繁荣的开元盛世,但是广大老百姓受剥削和受压迫的程度却没有减轻,阶级矛盾还越来越严重,反抗斗争依然没有减少。
安史之乱后,大唐政府财政严重不足,经常是入不敷出。
怎么办呢?就只能不停地增加赋税,对老百姓的搜刮和盘剥
更为严重。
南方江淮一带是当时朝廷最重要的税收地区,其盘剥程度已经达到了即使全家死绝,租庸都不得免除,还得让其亲邻交纳。
所以,有没有战争老百姓的负担都是最重的。
老百姓负担的加重,导致社会矛盾一次次的升级,急需及时有效的措施来解决缓和这一矛盾。
财政支出与日俱增
首先是官员俸禄的急剧增加。
唐朝贞观时期,官员数量文武官员加起来总共642人。
从武则天开始,官员队伍迅速壮大,到了唐朝中期,官员总数达18805人,是贞观时期的30倍。
官员多了,费用就相应增大了。
唐朝官员的俸禄是很高的。
从正一品到正九品平均每人每月的俸禄米是84石(唐朝一石大概60公斤),钱是900缗(一缗为1000文铜钱)。
那么,唐朝中期所有官员的俸禄一个月就支出米160万石,钱1700万缗。
一年下来这是多么庞大的一笔费用啊!不仅如此,到了唐代宗时官员俸禄还不断增加,权臣月俸9000缗,刺史月俸全都是1000缗,而大将郭子仪月俸有二万缗。
这比前面支出又多增加了三分之一。
还有皇室费用随着奢侈之风越来越严重也是逐年增加。
比如唐中宗时,安乐公主用百鸟的羽毛织成的两条裙子,价值就在1000缗。
唐玄宗本人也是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一顿饭就是中等家庭十家的家产。
杨贵妃的奢侈更是甚于唐玄
宗,宫中专门为她织锦刺绣的工人就有700人,为她雕缕器物的也有数百人。
据估计,唐玄宗时皇室各项费用每年实际支出就有100万缗以上。
除此之外,还有军费的开支、赏赐的费用、其他基础建设的费用,比如农田水利、交通运输、工矿贸易等等。
这些所有的支出光靠当时的税收是已经很难达到了,财政赤字极其严重。
税收逐渐减少
安史之乱前,藩镇主要是边境上的十方节度使。
安史之乱被平息后,内地也开始设置节度使,藩镇逐渐增多,甚至
长安城附近也设置了藩镇节度使。
随着藩镇权力越来越大,地盘也越来越大,与大唐中央政权的矛盾也逐渐尖锐化。
节度使的设置,不仅急剧加大了财政支出,藩镇的不受管制也使财政税收大大减少。
安史之乱后藩镇的独立,不仅控制所辖区域的税收,对于本地区屯田的收入也加以控制,致使财政上地方富裕而中央不足。
最后只有南方江南八道上交赋税,总共有四十州,一百四十四万户。
这个数字只有唐朝天宝年间的四分之一,财政收入也比天宝年间减少了一半。
当然纳税人口的减少除了因为藩镇割据,战争的消耗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八年的安史之乱全国人口只有1699万人,比之前下降了一半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的物价急剧上涨,一斗米从战争前不到20文上涨到400文,有些地方甚至涨到1000文到1400文,是之前的几十倍,百姓们是苦不堪言啊!
面对这种情况,唐肃宗提拔了时任户部侍郎的刘晏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以宰相的身份主抓人事与经济的工作。
刘晏,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东明)人,唐朝著名的经济改革家、理财家。
刘晏生于唐朝开元三年(公元715年),从小就聪慧过人,七岁便被称为“神童”(唐朝的神童可真多,那个挽救大唐命运的道士宰相李泌小时候也被人称为神童)。
在宋朝人编的《三字经》里也提到过刘晏:“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
”
唐玄宗到泰山封禅路过刘晏的家乡,刘晏拿着自己写的一篇《东封书》半路见驾,受到唐玄宗的召见。
宰相张悦当场出题考刘晏,刘晏对答如流,被唐玄宗授予秘书省正字,即掌管校正书籍的官员。
杨贵妃也很喜欢刘晏,把他抱在腿上亲自为他画眉。
刘晏还没成年就成了朝廷的公务员。
刘晏任宰相后培养民力,发展生产,开辟财源。
对于战乱造成的灾害,积极恢复,使人民生活逐步安定。
他还改革赋税,平衡社会负担,缓和阶级矛盾。
恢复和改革漕运,使
运输通畅。
整顿盐铁政务,实行盐铁专卖。
推行常平法,调节物价,解决财政困难。
他实行稳定货币政策,创立两税法,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过刘晏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唐王朝的危机算是解除了,平安渡过了安史之乱后的危险期,使大唐国运又多延续了14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