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同步练习: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强调:“征收祠堂、庙宇、寺院、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这一规定的实施( )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推动了土地公有制的确立

C.配合了三大改造的进行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A 没收寺庙道院的土地,由国家统一使用,提升了土地利用率,且这些从寺庙中流出的僧尼道士,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提供了大量劳动力,适应了当时生产恢复发展的需要,故A 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

的土地改革只是把地主土地私有制改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并没有建立土地公有制,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时间是1950~1952年,而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故C项“配合”之说错误;材料没有显示把土地分给农民,故D项错误。

2.(2018·辽宁沈阳一模)读下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 )

“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

B.重点建设、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

C.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D.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

解析:B 由表格可以看出,相比较1952年主要轻工业产品的产

量,1957年时,我国制定的棉布、面粉、盐等关系民生的产品的计划指标,有相当程度的增长,这说明“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兼顾了民生的发展,故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主要是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

3.(2018·河南六市联考)截至1953年11月,全国农户总数的43%已加入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社由两年前的300多个发展为1.4万多个,增加46倍。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农民大批宰杀牲畜包括耕畜的现象。据此可知,当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A.背离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B.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C.提高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D.存在着一些急躁冒进倾向

解析:D 材料反映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急躁冒进现象,如农业社由两年前的300多个发展为1.4万多个,而一些农民则将大批牲畜甚至是耕畜宰杀,此现象的出现说明,农业社会

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农民以此消极抵抗,

故D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错误;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C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

4.下面是1976年与1966年相比各种生产资料年产量增长率统计表,由此表信息可以推知( )

A.“文化大革命”中生产资料仍有增长

B.国家仍然重点扶持军事工业

C.“文化大革命”没有影响经济的发展

D.工业的发展比例出现了失调

解析:A 据材料可以看出钢、原煤、原油、发电量、棉布、粮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说明“文化大革命”中生产资料仍有增长,故A项正确;国家仍然重点扶持军事工业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使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故C项错误;材料数据不足以说明工业的发展比例出现了失调,故D项错误。

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市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等。材料主要反映了( )

A.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

B.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

C.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

D.“左”倾思潮死灰复燃

解析:C 近年来的城市改名是受到经济等因素影响,而20世纪六七

十年代的改名是受到政治运动“左”倾错误的影响,故A、B两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说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徽州市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说明与改革开放有关,故答案为C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左”倾思潮死灰复燃信息,故D项错误。

6.下表是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这表明( )

A.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

B.时代发展影响择偶标准

C.西方文化影响婚姻习俗

D.家庭社会因素不断下降

解析:B 1967~1976年即“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注重家庭出身及社会关系,1977~1986年处于一个过渡时期,更看重个人成分、政治面貌,1987~1996年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个人学历更受重视,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2018·安徽江南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法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资料显示,法国的城市化率由1946年的53.2%迅速增长到1975年的72.9%。同时,该时期也是法国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黄金时期:农业现代化得以实现,乡村设施大为改善,城乡差距显著缩小,乡村多元化功能更加显现。乡村的发展对推动法国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和乡村功能拓展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法国快速城市化时期的

乡村政策演变与乡村功能拓展》材料二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为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正常发展时期。1953年,随着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业化的启动带动了人口城市化的发展。1957年底,中国非农业人口达9 949万人,其中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达1 500万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15.4%。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分析》1957年,中国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法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城市化与二战后法国城市化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该时期也是法国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黄金时期”“乡村的发展对推动法国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和乡村功能拓展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出法国乡村建设运动的迅猛发展推动二战后法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结合二战后的时代背景分析可知,这一时期法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革命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二战后法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乡村的发展对推动法国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和乡村功能拓展均起到了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