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设计图样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
1.1矿区概述
1.1.1地理位置
五龙煤矿位于阜新市西南10公里处,阜新煤田的中部,井田东为海州立井和海州露
天矿,西至F2断层,南至煤层最低可采边界线,北至-100米标高线。
其行政区域属于
阜新市所辖。
1.1.2 交通状况
五龙煤矿东北距阜新火车站3.5km,有矿区专用线与新义铁路线连接,西北5km处
有锦阜公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
1.1.3 自然地理
1)矿区地形、地貌
五龙矿地表呈丘陵构造,地面标高为+173.5 m。
总的趋势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井田内无较大地表水系,对本井影响较小。
2)矿区的气候、雨期及降雨量
本区属大陆干旱气候,蒸发量大,降水量小,夏季短而干燥,冬季漫长。
年平均气温-3.3℃,最低气温-46.7℃,最高气温+36.5℃。
月平均降雨量为60.8mm,最小降雨量为37.3mm,最大降雨量为178.5mm。
月平均蒸发量99.1mm,一月份最小为 4.3mm,五月份最大为258.3mm。
3)矿区的风速、风向及冻结期、冻结深度
年平均风速2.9m/S,最大风速为23m/S。
夏季多东北风,冬季多为西北风。
降雪期为每年12月份至次年2月中旬。
冻结期为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3月末,冻结深度在3m以下,并有岛状永久冻土层存在。
1.2矿井地质概况
五龙矿区内构造比较简单,经钻探、物探证实,共有九条断裂。
这些断裂分别属于近乎走向的北东东(F1、F2、F4、F5、F6、F9)组和斜交走向的北西西(F3、F7、F8)组,其力学性质皆属于张扭性。
煤系地层共含煤21层,煤层总厚43.03m。
可采及局部可采煤17层,其中全区发育
- 1 -
稳定可采煤层有25#、27#、30#、36#层,全区发育较稳定煤层有28#层下、29#层。
煤层走向北40o~80o东,向西北倾斜,倾角变化较大,浅部16o~22o,深部0o~3o,呈单斜构造,煤层深部被F2断层所切割。
第四系地层为弱含水层,主要含水层是煤系风化带风化裂隙含水层;次要含水层为风化带下承压含水层,该地层中厚层泥岩为良好隔水层。
风化带含水层在全区发育,含水层厚度为28.8~44m,平均35.76m。
本区风化带垂深15m、斜长为50m,煤系风化带含水层与风化带下承压含水层有较密切的水力联系。
区内无地表水,且第四系含水层不发育,地表与地下水联系不大。
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和近年来矿井的涌水情况分析,矿井生产时正常涌水量为208m3/h,最大333m3/h。
1.3煤层赋存条件
开采煤层群有三个可采煤层,赋存情况见下表:
表1—3 煤层特征一览表
- 2 -
图1-1 综合柱状图
Fig.1-2 synthesis columnar figure
- 3 -
2 井田境界及储量
2.1 井田境界
东北侧以21堪探线为界,西南侧以30号堪探线为界,东部和西部均以+250等高线为界。
井田走向近似东西方向,平均走向长约4.3km,倾斜方向近似南北,平均宽度约3.9km,井田面积约16.6km2。
2.2 井田储量
2.2.1井田的工业储量
矿井的工业储量:勘探地质报告中提供的能利用储量中的A、B、C三级储量。
工业储量的计算:
则该井田的工业储量ZG=M×S×R
=14.6×16600000×1.4
=3.39亿吨
式中:Z ——矿井的工业储量,t
M ——煤层的厚度之和,m
S ——井田面积,m²
r ——煤的容重,r=1.4 t/m³
其中1煤储量:5.6×16600000×1.4=1.30亿吨
2煤储量:4.8×16600000×1.4=1.12亿吨
3煤储量:4.2×16600000×1.4=0.97亿吨
2.2.2矿井的永久煤柱损失
总计永久煤柱损失:
井田南部、北部、西部和东部各留设30米边界保护煤柱:
Zy=30×16209×14.6×1.4=993.94万吨
2.2.3矿井的可采储量
- 4 -
矿井的设计可采储量:是指矿井的设计储量减去工业广场保护煤柱、矿井井下主要巷道及上下山保护煤柱量后乘以采区回采率的储量。
1)矿井工业广场保护煤柱损失:
1号煤广场保护煤柱梯形损失:
Z1=(922.4+925.7)×927×5.6÷2×1.4=671.6吨
2号煤工业广场保护煤柱梯形损失:
Z2=(943.65+946.7)×947÷2×4.8×1.4=601.5万吨
3号煤工业广场保护煤柱梯形损失:
Z3=(957+959.6)×960÷2×4.2×1.4=541万吨
工业广场保护煤柱损失量:
Zg= Z1+ Z2+ Z3=671.6+601.5+541=1814.1万吨
2)井田内阶段保护煤柱损失的计算
本井田分两个阶段进行开采,留设阶段煤柱斜长为60米,故
Zj=3345×60×14.6×1.4=407.4万吨
3) 井田的设计可采储量:
()C
=
-
Zc
P
Z⋅
式中:Z——矿井可采储量
Zc——矿井工业储量
P——保护工业广场、井筒、井田境界等留置的永久煤柱损失量。
C——采区采出率。
中厚煤层不低于0.8,厚煤层不低于0.75。
P= Zy+ Zg+ Zj=993.94+1814.1+407.4=3201.04
所以,井田的设计可采储量:
Z=(3.39-0.32) ×0.75=2.29亿吨
- 5 -
3 矿井的年产量、服务年限及一般工作制度
3.1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3.1.1 矿井的产量
一般情况下,对储量丰富、埋藏浅、构造简单、开采技术条件好的煤田,特别是冲击层厚、井筒深的煤田,宜建设大型骨干矿井;对储量分散、埋藏较浅、煤层较薄、地质条件较复杂的煤田,应建设中、小型矿井。
一般的说,井型大,则生产集中、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生产成本降低。
但是随着井型的扩大,矿井的基本建设投资也将增大。
如果井田的储量相同,则井型越大,每采出一吨煤所分摊的基建投资也愈大。
由于有一部分吨煤费用随着井型的增大而增大,而另一部分吨煤费用则随之减少。
并且当矿井生产能力过小时,家大矿井生产能力能够降低吨煤总费用;相反,当矿井生产能力过大时,缩小矿井生产能力也能收到改善矿井经济效益的效果。
因此,综合起来看,在经济上存在着吨煤费用最低的矿井合理生产能力的取值范围。
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该矿设计年产量为1.5M t/a。
其合理原因为:
1、储量丰富
煤炭储量是决定矿井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井田内可采的煤层达到3层,保有工业储量为3.39亿吨,按照1.5Mt/a的生产能力,能够满足矿井服务年限的要求,而且投入少、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
2、开采技术条件好
本井田煤层赋存稳定,煤层倾角小,结构简单,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质构造简单,瓦斯含量井田内局部较高,按高瓦斯矿井设计,煤层结构单一,适宜综合机械化开采,可采煤层均为中厚煤层,适合高产高效工作面开采。
3、建井及外运条件
本井田内良好的煤层赋存条件为提高建井速度、缩短建井工期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井田有专用铁路与国有铁路接通。
区内公路交通比较便利。
- 6 -
4、具有先进的开采经验
近年来,“高产高效”工艺在煤矿成产中有了很大发展,而且该工艺投入少、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生产集中简单、开采技术基本趋于成熟。
综上所述,由于矿井优越的条件及外部运输条件,有利于把本矿井建设成为一个高产高效矿井。
矿井的生产能力为150万吨是可行的、合理的。
3.1.2 服务年限
矿井保有工业储量3.39亿吨,设计可采储量2.29亿吨,按1.5Mt/a的生产能力,考虑1.4的矿井储量备用系数,则
T = Z/AK (3-1)
其中T ——矿井服务年限(年)
Z ——井田设计可采储量(万吨)
A ——矿井设计年产量(万吨)
K ——矿井储量备用系数K = 1.4
故T = 22900/(240·1.4)= 71年
3.1.3 矿井增产和减产期,产量增加的可能性
建井后,产量会出现增长,其可能性为:
(1)因在设计中考虑90%的工作面正规循环率,投产后由于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突破90%的循环率,故全矿产量会增大。
(2)矿井各个生产环节有一定的储备能力,矿井投产后,迅速突破设计能力,提高了年产量。
(3)工作面的回采率提高,导致在相同的条件下,产量也会提高。
(4)带区地质构造简单,储量可靠,因此投产后有可靠的储量及较好的开采条件。
3.2 矿井的工作制度
根据《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矿井设计工作日330天,采用“四六”工作制,即每天四班,其中三班采煤一班准备,采煤班工作6h,准备班工作6h,每天净提升16h。
关于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确定,本矿井设计产量150万吨。
采用储量备用系数为1.4,矿井平均服务年限71年。
- 7 -
4井田开拓
井田开拓方式应根据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地形地貌条件、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装备条件、地面外部条件等因素,通过方案比较或是系统优化后确定。
4.1井筒形式及井筒位置的确定
4.1.1 确定开拓方式的主要依据
1) 根据已批准的设计文件。
2)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
在诸条件中,其中以煤层赋存深浅和冲击层的水文地质条件对开拓方式影响最大,一般煤层赋存深度不超过200m,冲击层厚不大于20m时,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多数采用斜井开拓。
当煤层赋存深度达200m以上,用斜井或立井开拓要看具体分析,当深度大于500m 或冲击层较厚,含水丰富时,绝大多数采用立井开拓。
3) 根据技术装备。
确定矿井开拓方式,必须充分考虑各个主要工艺系统的机械化装备水平。
4) 根据井型大小和投资多少。
5) 根据经济效果,初期投资、见效快、收益大。
4.1.2 开拓方式的确定原则
1) 贯彻执行有关煤炭工业的技术政策[2] ,为多出煤、早出煤、出好煤、投资少、成本低、效益高创造条件。
2) 合理集中开拓部署,简化生产系统,避免生产分散,为集中生产创造条件。
3) 合理开发国家资源,减少煤炭损失。
4) 必须贯彻执行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要建立完善的通风系统,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减少巷道维护量,使主要巷道保持良好状态。
5) 要适应当前国家的技术水平和设备供应情况,尽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发展采煤机械化、综合机械化、自动化。
- 8 -
4.1.3 井筒形式的选择
1) 井筒形式的选择
根据井筒不同形式,可分为平硐、立井、斜井和混合式。
依岭东矿煤层埋藏的特点,即本井田地势平坦,全区海拔在+680米,煤层倾角为0°,陆相沉积,全隐蔽煤田,不具备平硐开拓条件。
本井田内表土层不厚,井筒不需要特殊施工法,可以采用斜井开拓,由于煤层赋存在+200~+250米之间,打斜井井筒较长,也可以考虑采用立井开拓,立井开拓的适应性强,斜井开拓的适应性差,斜井开拓和立井开拓互有利弊,究竟采用哪种开拓方式还需要进行一下比较。
斜井与主井相比:井筒掘进技术和施工设备比较简单,掘进速度快,地面工业建筑、井筒装备、井底车场及硐室都比立井简单。
一般无须大型提升设备,同类型的斜井提升系统绞车也较立井采用的绞车型号小,因而初期投资少,建井工期短。
在多水平开采时,斜井的石门总长度比用立井井筒的施工比较方便,对生产的干少,我国研制和使用的新型强力胶带输送机,增加了斜井开拓的优越性,扩大了其应用范围。
与立井相比,斜井的缺点是:在自然条件相同时,斜井比立井长得多,围岩不稳定时斜井井筒维护费用高;采用绞车提升时,提升速度较低,能力较小,钢丝绳磨损严重,动力消耗大,提升费用较高;当井田斜长较长时,采用多段绞车提升,转载环节多,系统复杂,更要多占用设备和人力;由于斜井较长,沿井筒敷设管路,电缆所需的管线长度较大,有条件时可采用钻孔下管路排水供电,但要为此留设保安煤柱,增加煤柱损失;对生产能力较大的斜井,辅助提升的工作量很大,甚至增开副斜井。
另外,斜井的通风线路较长,对瓦斯涌出量大的矿井,斜井井筒断面小,通风阻力过大,可能满足不了通风的要求,还得另开专用进风或回风的立井,兼作辅助提升,当表土富含水的冲击层时,斜井井筒掘进技术复杂,有时难以实现。
与斜井相比,立井开拓的适应性较强,一般不受煤层倾角、厚度、瓦斯、水文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立井井筒短,提升速度快,提升能力大,对辅助提升特别有利,对井型特大的矿井,可采用大断面的立井井筒,装备两套提升设备;井筒断面很大,可满足大风量的要求,由于井筒短,通风阻力较小,对深井更为有利。
通过以上技术上的分析,再者井田开拓方式应根据地质条件、井型、设备、施工条件、煤层赋存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方可确定。
根据本设计井田属近水平煤层,煤层赋存较深,表
- 9 -
土层较厚,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本设计井田的开拓方式采用立井开拓方式。
2) 井筒位置的确定:
井筒位置与井筒形式,用途是密切联系的,确定井筒位置是井田开拓的一个重要问题,合理的井筒位置应对井下开采有利,,井筒的开掘和使用安全可靠,且地面工业广场的布置合理,本设计井田采用立井井筒,选择井筒位置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a. 尽可能使井筒煤柱少压煤,地面工业广场要布置合理,少占良田。
b.井筒位置要尽可能在井田储量中心或尽可能地靠近井田储量中心。
c. 井筒位置的确定应首先考虑有利于第一水平的开采,并兼顾下水平的开采,以减少第一水平的工程量,加快建井速度,并保证第一水平有足够的服务年限。
d. 为了使井筒的开掘和使用安全可靠,减少其掘进的困难,以及便于维护,应使井筒通过的岩层及表土层具有较好的围岩条件,便于大容积硐室的掘进及维护。
e.有利于首采区布置在井筒附近的富煤块段,首采区应少迁村或不迁村。
f. 水源、电源较近,矿井设在铁路专用线短,道路布置合理。
本井田地面高差小,但井田边界不大规则,所以储量中心只能近似确定,经近似计算及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最后确定井筒的具体位置,见表4-1,把井筒布置在这个位置,使两侧储量近似平衡,通风运输费用都比较低。
表4-1 井筒断面及位置
Tab.4-1 Well chamber parameter list
井筒名称井筒
用途
净断
面
井
筒
井口位置坐标
(经纬坐标)
- 10 -
积(m2)
长(m)
主立井提煤进风
33.1
7
58
1
56780,5474280
副立井运料、运矸
进风、运人
50.2
4
52
3
56710,5474304
风井回风兼作
安全出口
23.7
5
49
4
56658,5474117
主井、副井井筒及其装备技术特征见图4-1,图4-2。
风井井筒及其装备技术特征见图4-3;
主井、副井、风井井筒具体位置见开拓图平剖面图。
图 4-1 主井断面及其装备技术
Fig.4-1 Main well sectional drawing
- 11 -
井筒特征:井型150万吨
井筒直径6.5米
提升容器一对16吨多绳箕斗
罐道规格方型钢管200×200×8.0
矩形钢管200×140×8.
3.副井断面
图4-2 副井断面
Fig 4-2 Vice-well sectional drawing
井筒特征:井型150万吨井筒直径8.0米
提升容器一对1.5吨矿车
双层四车多绳罐笼
一个材料罐笼带平衡锤
罐道规格方型钢管180×180×8.0
矩形钢管180×100×8.8
- 12 -
图 4-3风井断面及其装备技术
Fig.4-3 Air shaft sectional drawing
井筒直径5.5m
砌壁厚度600mm
4.1.4 井筒数目的确定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2]的规定,生产矿井必须至少有两个能行人的通到地面的安全出口,本设计矿井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50万吨,采用立井开拓,主井使用一对32吨异侧底卸式箕斗提升,副井使用一对双层四车(1.5吨)罐笼提升,风井内设螺旋梯子间,与副井一起作为安全出口,故开采水平时,井筒数目有三个,它们是主井、副井、风井。
4.2 开采水平的设计
4.2.1 水平划分的原则
1:根据《煤炭工业设计规范》[3]规定年产150万吨的矿井第一水平的服务年限不得少于30年,缓倾斜煤层的阶段垂高为150~250m.
- 13 -
2: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及地质构造
煤层的倾角不同对阶段高度的影响较大,对于近水平煤层,阶段高度已经无实际意义,应按水平两侧盘区上下山长度或条带的推进长度来确定水平的范围,并要保证水平的服务年限;当近水平煤层的间距较大时,可以根据赋存深度不同,分组设置开采水平,有时也利用地质构造划分阶段,如向斜轴向、走向大断层或其它构造变化等。
3:根据生产成本
阶段高度增大,全矿井水平数目减少,水平储量增加,分配到每吨煤的折旧费减少,但阶段长度大会使一部分经营费相应增加,其中随着阶段增大而减少的费用有:井底车场及硐室、运输大巷、回风大巷、石门及采区车场掘进费、设备购置及安装费用等;相应增加的费用有:沿上山的运输费、通风费、提升费、倾斜巷道的维修费,此外还延长生产时间、增加初期投资,因此要针对矿井的具体条件提出几个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选择经济上合理的方案。
4:根据水平接替关系
在上一水平减产前,新水平即作好准备,因此一个水平从投产到减产为止的时间,必须大于新水平的准备时间。
正常情况下,大型矿井的准备时间要1.5~2年,井底车场、石门及主要运输大巷亦需要1.5~2年,延伸井筒需要1年,合计需要4~5年的时间。
开拓延伸加上水平过渡需要7~9年,所以每个矿井在确定水平高度时,必须使开采时间大于开拓延伸加上水平过渡所需要的时间。
根据本设计井田煤层倾角为0°,属近水平煤层,再加之井田地质构造简单,故可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根据煤层间距,考虑到井底车场的布置对岩性的要求,煤仓的高度,以及煤层开采时的动压对大巷维护的影响,故本井田可划分为一个水平,即+160水平,用集中大巷布置。
4.2.2 设计水平储量及服务年限
本井田设计水平为+160水平,即划分为一个水平,该水平的工业储量为3.39亿吨。
设计水平煤炭损失(注:永久煤柱损失)P为0.18亿吨,设计水平的服务年限为71年。
4.2.3 设计水平的巷道布置
1. 大巷位置
本设计矿井大巷使用期限长,为便于维护,减少煤炭损失,以及考虑到采动的影响,将大巷布置在煤层底版岩石中,大巷的具体位置见开拓系统平、剖面图,岩石大巷与煤层大巷相比,
- 14 -
优越性是比较明显的,岩石大巷能适应地质构造的变化,便于保持一定的方位与坡度,可较长距离的直线布置,便于煤炭运输,提高大巷通过能力,同时岩巷受采动影响小,维护条件好,维护费用低,大巷位于岩石中,减少了保安煤柱。
故煤炭损失少,提高了回采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设计矿井岩石多为砂岩,硬度中等,掘进容易,维护方便,从经济上考虑也大为方便有利,而且对预防火灾及减少通风阻力,提高通风能力极其有利,另外岩石大巷布置比较灵活,便于回采及煤仓的设置。
2. 大巷特征
选择合适的巷道断面及支护方式对大巷掘进及维护都十分重要,本设计井田范围内围岩多为砂岩,属中硬岩层,二类顶板,故可采用拱形断面,支护形式采用锚喷。
3. 大巷运输方式
本设计井田走向长,井田范围大,为适应现代化采煤的应用,及运输的效率,故大巷采用皮带运输,可实现连续运输,运量大,效率高,易于实现自动化,由于地质构造比较简单,煤层倾角平缓,采用条带准备,且该水平的服务年限长,设备利用是比较充分的,且巷道较直,没有较大的巷道弯曲段。
并且胶带输送机运煤具有较优越的特点;
1)操作简单,比较容易实现自动化。
2)装卸载附属设备少,不需要调车场,卸载均匀,可以减少调节仓容量。
3)电机功率小,多数情况下可以采用交流拖动,减少了大量的设备。
4)在高瓦斯矿井下,胶带输送机电机防爆问题比较容易解决。
5)运输能力大,效率高,可以实现连续运输,且巷道坡度要求较低。
4. 大巷用途及规格
本井田岩石运料大巷主要用来运料、运矸、进风和行人;皮带大巷用来运煤;
回风大巷主要用来回风。
各大巷断面见图4-4、图4-5、图4-6;
- 15 -
围岩类别断面掘进尺寸
净掘进
宽
(mm)
高
(mm)
喷射
厚度
(mm)
形
式
钢筋砂浆
外露长度排列
方式
矩形
锚深排间
距
净
周
长
(m)
锚杆(mm)
巷道特征
围
岩
类
别
计算掘进
工程量
(m3)
巷道
墙角
锚杆
数量
(根)
喷射
材料
(m3)钢筋砂浆
锚杆托板
铁木
钢丝
网
(kg)
粉刷
面积
(m2)
每米巷道工程量及材料消耗
材料消耗量
方个
图4-4 皮带大巷断图
Fig 4-5 transport tunnel cross—section
- 16 -
断面(m2)设计掘进尺寸(mm)喷射
厚度
T1
(mm)锚杆(mm)净
周
长
(m)
围岩
类
型
净设
计
掘
进
宽
(B1)
高
H1
型式
钢筋
砂浆
外露
长
度
T2
排列
方式
间
排
距
锚
深
直
径
矩形
巷道特征
图4-5轨道大巷断面图
Fig.4-7 strap tunnel cross—section
- 17 -
- 18 -
每米巷道工程量及材料消耗喷射材料(m3)喷射
厚度(mm)巷道计算掘进工程量(m3)围岩类别墙角锚杆数量(根)掘进断面净围岩类别高(mm)掘进尺寸宽(mm)巷道特征
钢丝
网
(kg)矩形
排列方式方材料消耗量
砂浆钢筋锚杆个
托板铁木钢筋砂浆形式锚杆(mm)外露长度粉刷
面积
(m2)
净
周
长(m)
锚深排间
距
回风大巷
图4-6 回风大巷图
Fig 4-8 airing tunnel cross —section
5. 大巷布置方式:
据本设计矿井煤层赋存条件及技术要求,因该井田内三个煤层的间距共51.8m,三层煤用一个集中运输大巷,利用穿煤层斜巷与上煤层相连,所以大巷的布置方式为:集中运输大巷,详见采区图。
4.3 带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4.3.1 采区形式及尺寸的确定
根据煤层的赋存条件,该井田为近水平煤层,倾角在0°左右,可以采用盘区式准备和带区式准备,但与盘区式准备相比,带区式准备有下列优点:
1)巷道布置简单,巷道掘进和维护费用低、投产快。
2)运输系统简单,占用设备少,运输费用低。
3)倾斜长壁工作面的回采巷道可以沿煤层掘进,可以保护固定方式,故可以使工作面保
持长,对于综合机械化采煤非常有利。
4)通风线路短,风流方向转折变化少,系统简单。
5)对某些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强,如断层、顶板淋水、采空区注浆防水、瓦斯含量高等。
根据煤田情况,可将井田划分为六个带区。
(见表4-2)
表 4-2 带区划分表
Tab.4-2 Picks the area division
带区序号采区面积/万m2可采储量/万吨生产能力/万吨服务年限/年
西南区277.6 5674 240 23.6
西区200.1 4090 240 17
西北区218.5 4467 240 18.6
东南区286.4 5854 240 24.4
东区245.9 5027 240 20.9
东北区267.9 5476 240 22.8
- 19 -
以上计算所得结果均为平均值。
4.3.2 采区划分的合理性
参照国家目前开采技术条件,可知以上各工作面的选取是合理的,适合于近水平中厚煤层、回采工艺为综采的情况。
下面从技术、经济因素的角度来分析以上各条带尺寸选择及划分的合理性:
1. 技术因素
带区生产时,斜巷内铺设胶带运输机,根据我国目前运输机生产现状,胶带机其长度在500~1000米之间,考虑到带区实际斜长,可用两台胶带机搭接,这样可解决工作面推进长度过长的问题,即解决了条带斜巷的运输问题。
随着通风技术的发展,现阶段独头掘进的距离可达3000多米,因此通风问题对带区倾斜长度的大小没有限制。
带区变电所设在集中大巷附近,考虑到带区斜长过大将使供电距离增大,电压降升高,势必影响到工作面机电设备的启动,因而结合实际情况,把变电所布置在带区中央,以解决供电问题。
2. 经济因素
目前,根据我国采煤机械化发展现状及采煤方法的使用情况,结合本设计矿井的地质构造因素,带区倾斜长度的划分是比较合理的。
不仅有利于工作面的持续推进,减少工作面的搬家次数,也有利于工作面及带区的正常接替,而且开采时采用沿空掘巷,减少了煤柱损失,增加了可采储量及服务年限,利于集中生产,从经济上考虑其优越性是明显的。
4.3.3 开采顺序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各煤层与各回采工作面有计划按一定顺序组织开采,才能保证整个井田的均衡生产与正常接替,因此矿井开采顺序的确定对矿井开采至关重要。
本设计井田以煤层群形式赋存,对于煤层群的开采,开采顺序有上行式和下行式两种。
先采下部煤层,后采上部煤层的开采顺序为上行式,反之为下行式。
合理的煤层开采顺序是:在考虑煤层受采动影响关系的前提下,必须保证水平、回采工作面等的正常接替,保证矿井的持续稳产、高产、高效,最大限度地开采、开发煤炭资源,减少巷道及硐室的掘进、维护工程量,做到集中生产,充分发挥矿井的设备能力,提高技术经济效益,并便于防治井下各种自然灾害,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
本设计井田为近水平煤层,对于近水平煤层的开采,通常采用下行式开采顺序,这主要是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