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中医病名定义规范化研究探讨
中医院二甲评审中医诊疗方案肿瘤科胃癌
胃癌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胃癌西医病名:胃癌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诊断:参照卫生部《胃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和《NCCN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0年第一版》。
胃癌的诊断多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等进行综合判断,其中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1)临床症状胃癌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早期胃癌常无症状。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泻、便秘、发热等。
(2)体征早期或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常无明显体征。
晚期胃癌患者可扪及上腹部包块,发生远处转移时,根据转移部位,可出现相应的体征。
出现上消化道穿孔、出血或消化道梗阻等情况时,可出现相应体征。
(3)辅助检查内镜检查:①胃镜检查: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可确定肿瘤位置,获得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检查。
必要时可酌情选用色素内镜或放大内镜。
②超声胃镜检查:有助于评价胃癌浸润深度、判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状况,用于胃癌的术前分期。
③腹腔镜:对怀疑腹膜转移或腹腔内播散者,可考虑腹腔镜检查。
病理学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胃癌的确诊和治疗依据。
实验室检查:①血液检查:血常规、血液生化学、血清肿瘤标志物等检查。
②尿液、粪便常规、粪隐血试验。
影像检查:①计算机断层扫描(CT);②磁共振(MRI)检查;③上消化道造影;④胸部X线检查;⑤超声检查;⑥PET-CT;⑦骨扫描。
(4)原发病灶及部位的诊断①根治术后病例:根据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胃癌。
②非根治术后及晚期病例:未手术患者根据胃镜加活检病理,姑息术/改道术/探查术后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明确为胃癌。
③对于胃镜见符合胃癌的恶性表现但未取到病理者,可以诊断为“胃恶性肿瘤”,并应继续取病理以明确诊断。
(5)复发或转移病灶的诊断胃镜/超声内镜(EUS)以及活检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复发。
以影像学检查,包括MSCT、MRI、胃镜/超声内镜(EUS)、B 超、消化道造影等,必要时行PET/CT;浅表淋巴结活检可以诊断肿瘤转移。
中医药辨证治疗胃癌
中医药辨证治疗胃癌中医药辨证治疗胃癌中医治疗胃癌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其《素问》中记载:“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甚则呕吐,膈咽不通。
”中医认为:胃癌的发病机理在于胃阳虚,继而有气虚、痰湿、血瘀等形成肿物,阻塞通道。
胃癌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但非一般脾胃病所能相比,故不能按一般的脾胃病论治,但亦必须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胃癌的症状表现除胃之升降失常外,还突出表现为积(癌肿)的病变,临床中医治疗多采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
胃为阳明之腑,以通为用,以隆为和,积极采取软坚散结的特点,又能达到祛邪的目的。
一般而言,早期以攻为主,中期攻补兼施,晚期以扶正为主。
诚如《医宗必读》概括“积聚”的治则为攻、补两法,提出根据病程的初、中、末三期有机地结合运用,并指出治积不可急于求成,而当“屡攻屡补,以平为期”。
这种“两法三期”的治疗法则极其符合胃癌的发展规律,也是临床中医治疗胃癌的重要原则。
若患者正气较虚损,可根据患者气治疗方法,符合胃腑的生理病理血阴阳虚损的不同,适当选择黄芪、党参、薏苡仁、白术、山药、白扁豆等补气药,或玄参、地黄、百合、沙参等滋阴药,或阿胶、当归、熟地等补血养血药,或肉苁蓉、补骨脂、仙灵脾等温阳药。
若患者邪毒较甚,可针对毒邪的偏胜,选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藤梨根、蛇莓、八角莲、绞股蓝等清热解毒药物,或生莪术、水红花子、急性子、露蜂房等活血化瘀药物,或蛇六谷、半夏、胆南星、牡蛎等软坚化痰散结药。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这些药物对胃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这样的治疗方法,既辨证又辨病,体现了中医继承与西医学发展相结合的思想。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抗胃癌中草药常常以清热解毒为多,需在合理辨证的基础上加减运用。
若不予辨证或辨证不当,长期大量使用寒凉的抗癌药,可能结果适得其反。
若患者舌淡苔白而见阴寒偏盛者,或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紧而见脾胃虚寒者,苦寒之品当慎用,如苦参、白花蛇舌草、龙葵、蒲公英、椿树皮、马鞭草等。
胃癌的中医证型研究
胃癌是源 自胃黏 膜上皮细胞 的恶性肿瘤 , 占胃恶性 肿瘤的 9 %。我 国胃癌年死亡率为 2 .1 0万, 占各 5 52 /1 种 恶性肿瘤 死亡率 的第 一位¨,胃癌对人 类健康 的危 害 】 极大 ,且发病率又有逐渐上 升趋 势 ,胃癌具有潜在 的可 防治性,近年来 已经成 为国 内外研 究的热点 。中医在 防 治 胃癌 发生及术后调理方面 具有优 势,中医讲究辨证分 型论 治,其 中辨证论治研究较 多,而有 关中医 胃癌 的中 医证 型的报 道众多 ,但对 胃癌 中医证型的论述、分型方 法 、分 型依 据等不统一 。因此 ,加 强 胃癌 中医证型 的研 究 ,有助于 探索 胃癌 的证型分布规律 ,指 导辨证 论治 , 优化诊疗方案 ,提高 临床疗效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 资料 我 院 2 0 年 3月至 2 1 年 3月住 院、 . 09 02 门诊 患者 ,符合 胃癌诊 断标准 、纳入标准 的病例 ,共 收 集 3 0例。 0 1 纳入标 准 ①符合 胃癌诊 断标准 [;②经组织活检 . 2 2 】 病理诊 断证 实。③ 年龄 ≥ 1 岁 ,性别不 限。 8 1 排 除标 准 ① 转移性 胃癌 ;② 胃癌手术 后 ;③合 - 3 并严重糖尿病 、严 重心 、肺 、肾疾病 、其他恶性肿瘤 。 1 中医证 型判定标 准 按张洪基主编的 《 . 4 中西医结合 常见肿瘤临床手册 》[,辨证分为肝 胃不和 、脾 胃虚寒 、 3 】 瘀毒 内阻、胃热伤 阴、痰湿凝 结、气血两亏 6 个证型 。
减 治之 。 处方:黄芪 2 g 太子参 1g 瓜蒌 1g 薤 白 1g 0, 5, 5, 5,
胸痹 心痛 的主要病机是阳微阴弦 ,栝蒌薤 白白酒汤 有助 阳宽胸理气之功效 。因此 ,在临床具体应用上可 以 将其作 为基础 方,根 据不同的证型随证加减 ,从而达到 良好 的治疗效果 。
胃癌常用中医治法的研究概述
综
方 龙
胃癌 常用 中医治 法 的研 究概 述
徐 玲‘ 郭 勇‘
*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杭州邮电路 54 号, 310006)
关键词
胃癌/ 中医药疗法
胃癌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其死亡率
居 世界各种 肿瘤死亡率的第2 位[‘ 前, 」 。目 现代医学
对其主要采用手术切除及放化疗等方法治疗, 提高患 者的生活质量有限。中医学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针对 胃癌患者出现的不同情况辨证用药, 在改善症状、 提高 生活质量、 抗肿瘤生长、 转移及侵袭、 减毒增效等方面 均有一定的优势, 在综合治疗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其疗 效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I 胃癌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文献中虽无胃癌这一病名, 但早有类似胃 癌症状的记载。胃 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属于 中医学的“ 噎隔1 反胃”“ 11“ 、症瘦”“ 、积聚” “ 、伏梁” 、 “ 肮痛” 胃 等范畴。对胃 癌发病, 中医认为多是由于先 天不足、 正气虚弱, 外邪侵袭;或饮食失节、 脾胃损伤; 或情志失调、 气机不畅;或劳逸失当、 气滞血M I等因素, 最终可造成或加重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 聚湿生痰, 痰 阻血脉, 血行不畅, 化生癖毒, 阻于胃院。日 久逐渐形 成积聚, 进一步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 气机运行不 畅, 津液代谢紊乱, 最终使痕血、 痰浊、 邪毒相互搏结而 发病。而正气更伤, 形成恶性循环, 加速病情发展。简 而言之, 癌形成的最终病机是正气亏虚, 胃 痰湿凝聚, 气滞血痕, 热毒内蕴, 其中正虚是形成胃癌的基础, 而 痰湿凝聚是肿块最终形成的病机关键。 2 胃癌的辨证论治 杨金坤主编的《 现代中医肿瘤学》 中将胃癌分为 肝胃不和、 气滞血痕、 痰气交阻、 脾胃气虚、 胃阴不足、
胃癌诊治
胃癌中西医诊疗规范一、诊断中医诊断:胃癌(TCD:BNA000)西医诊断:胃癌(ICD-10:C16)二、诊断依据(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肿瘤中医诊疗指南》(2007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卫生部颁发的胃癌诊疗规范(2011版);NCCN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2011版)。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依据临床表现:胃癌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早期胃癌常无症状。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泻、便秘、发热等。
体征:早期或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常无明显体征。
晚期胃癌患者可扪及上腹部包块,发生远处转移时,根据转移部位,可出现相应的体征。
出现上消化道穿孔、出血或消化道梗阻等情况时,可出现相应体征。
辅助检查。
①内镜检查。
胃镜: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可确定肿瘤位置,获得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检查。
必要时可酌情选用色素内镜或放大内镜。
超声胃镜:有助于评价胃癌浸润深度、判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状况,推荐用于胃癌的术前分期。
对拟施行内镜下粘膜切除(EMR)、内镜下粘膜下层切除(ESD)等微创手术者必须进行此项检查。
腹腔镜:对怀疑腹膜转移或腹腔内播散者,可考虑腹腔镜检查。
②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血常规、血液生化学、血清肿瘤标志物等检查。
尿液、粪便常规、粪隐血试验③影像学检查。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评价胃癌病变范围、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状况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磁共振(MRI)检查:有助于判断腹膜转移状态。
上消化道造影:有助于判断胃原发病灶的范围及功能状态,(4)胸部X线检查:可用于评价是否存在肺转移和其他明显的肺部病变,侧位相有助于发现心影后病变。
超声检查:对评价胃癌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表浅部位的转移有一定价值,可作为术前分期的初步检查方法。
胃癌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7 %(0 4 )2年生存 率为 2 . %( /0 , 以上生存 率 5 3 /0 , 2 5 9 4 ) 3年 为 25 14 ) . %(/ 0 。陈郭 君¨ 本病 分为 : 阴两虚 、 0将 J 气 痰郁气
滞、 瘀毒内阻 、 肾阳虚 四型 , 脾 分别治 以益气养 胃, 理气化痰 、 软坚散结 , 清热解 毒 、 凉血祛瘀 , 健脾 益气 、 中散寒。结果 温 9 例患者平 均生存 期2 6 年 , 中 1 3 5年生 存 率分 别为 1 .6 其 、、 3 . % 、4 3 63 1 . %和 7 7 6年 以上生存期 9例 , 9 8 . %, 占 . %。张 军等【 j ¨ 治疗 7 0例 胃癌 , 胃虚寒 型治 以温 中健脾 , 用黄 脾 药 芪建 中汤 、 香砂 二陈汤加 减 ; 瘀血停滞型 治以活血化瘀 , 药用 失笑散 、 丹参 饮 加减 ; 阴虚 胃脘 痛治 以养 表益 胃, 用养 胃 药 汤 、 药甘 草汤加减 ; 芍 肝气犯 胃型治 以疏肝理气 止痛 , 药用柴
半1 5例 , 4年 1 例 , 6 患者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 高。李 满星【 3 I 将 4个 胃癌术后 的病例进行 辨证 分型治疗 , 3 J 具体 辨
两亏 , 脏气衰弱 。杨金坤 ¨将 胃癌分为肝 胃不 和 、 J 气滞血瘀 、
痰气交阻 、 胃气 虚 、 脾 胃阴不 足 、 胃虚 寒 、 血双 亏 7型。 脾 气
为脾 虚气滞 、 肾两虚 、 脾 胃阴亏虚 、 阴两虚 、 气 胃络瘀血 5型 。
按照 主要症状消失 、 次症消失 或基本 消失 为治愈 , 症状 明显 减轻 为显效 , 症状 自觉减轻为有效率 2 9 显效 4 . %, 效 3 . . %, 18 有 5 3 无效 1 . %, %, 7 6 总有效 率 8 . %。杨钧等【 6 中晚 24 H 对 4例 J 期胃癌进行 中医药 加化疗 治疗 , 与 4 并 8例单纯 化疗 的 胃癌
关于胃癌辨证与证型的研究综述
热诸 证均 起 。因湿 浊积 滞化 热 , 郁 热 内生 , 蕴热 入血 而 为热 毒 , 毒邪 痰湿凝 结 中焦 , 运化 失 司 , 气滞 血瘀 , 瘀 毒
内阻 , 渐 而形 成积 聚 。 。 。
《 伤 寒论 》 云: “ 阳 明 之 为病 , 胃家 实 是 也 ” 。实 则 阳明 ,胃病 多实 、 多 热 。癌毒 阻滞 , 产 生 痰浊 、 瘀血 、 湿
1 9 8 9年 1 1月 中 国中西 医结合 研究 会 消 化 系统 疾 病 专
业委 员会 南 昌会 议 制 定 的 《 慢 性 胃炎 中 西 医 结 合 诊
断、 辨 证 和疗 效标 准 》( 试行 方案) 1 0 ] 、 《 中 医 内科 学 》
教材 制定 的 中 医辨 证 标 准 , 拟 分 六 个 证 型 :脾 胃气 虚 型、 阴虚有 热 型 、 脾 胃虚 寒 型 、 肝 胃气 滞 型 、 脾 胃湿 热 型、 胃络 瘀 血型 ¨ 。黄学 武 等按 照 胃腑 的病 理 变 化及 与 其他 脏腑 的相 互关 系 , 根据 胃癌 患者 的临 床表 现 , 将 胃癌分 为 4个证 型 : 肝 胃不 和 型 , 脾 肾 虚寒 型 , 湿 热瘀
邪 气居 之 。 ” 饮食 内伤 、 劳倦 耗 损 及久 病 迁 延 等 均 可 导
个 世纪 以来 , 其发 病 率 与死 亡 率 在 我 国大 城 市 中有 所 下降, 但 仍 是 国 内 最 常 见 的 四 大 恶 性 肿 瘤 之 一 。 。
在 发达 国家 中 胃癌 居 新 发病 数 第 4位 , 在 我 国 胃癌 在 各 种恶性 肿 瘤 中发病 率排 在第 2位 。辨证论 治 是 中
致 机体 正气 亏 虚 , 脏 腑功 能失 调 , 致 癌 因素作 为 外邪作 用于人 体 , 内虚 与外 邪 互 为 因 果 , 引起浊毒内蕴, E t 久
中医治疗胃癌研究进展
年来研 究发现 ,中医药在治疗 胃癌上 具有独特 的临床疗 效。本研究先 从 胃癌在 中医上 的病 因开始分析 ,重点介绍 了目前 中医药治疗 胃癌 的 临床研 究,并对胃癌的中医治疗前景进行 了分析和展望 。
针灸治疗在我 国历史悠久 ,也 是中医中重要 的传 统技艺之一 。一 般 中医 中常用 的针 灸取 穴为章 门 、血 海 、丰隆 、膻 中、支 沟、 阳陵 泉 、天突为主 ,部分 采用水 分、 中脘 、下脘等 。其中章 门穴是脏 之会 穴 ,可软坚散结 ;血海 穴为活血化瘀要 穴;丰隆穴为 胃之络 穴,可化 痰 ,行 气理脾 ;膻 中穴为 气之 会穴 ,针灸 则之 可宽胸 利膈 、理气 化 痰 ;支沟穴为三焦经 经穴 ,可疏调三焦之经 气 ;阳陵泉穴为胆 经之合 穴 ,能疏理肝胆 、调 理气血 ;天突穴为任脉 经穴 ,善理气化痰 ;水分 穴 可健 脾利 湿和 胃 ;中脘穴为 胃之 募穴 ,可健 脾和 胃化痰 ,通调 腑 气 ;下脘穴 可和 胃化痰 ,通腑消胀 。各 穴位各有所 长 ,不 同医家可 】 采取 不同穴位为针灸 点,但一般取穴多 为上 述。现代西 医认 为 ,一般 针灸 可 以调节 胃癌 患者体 内的抗癌免疫 因子 ,题解机体免疫 机能 ,改
脏腑 功能失调 ,如 :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等 ,终至聚湿生痰 ,血行 不
畅 ,化 生瘀 毒 ,阻于 胃府 , 日久 则逐渐 形成 积 聚 ,最 终导 致肿瘤 生 成。早期 《 内经》记载 “ 阳结谓 之膈” , 《 三 诸病 源候论 分析 “ 阴 阳不和 ,则三 焦隔绝 ,三焦 隔绝 ,则津液不利 ,故 令人气塞不调 ,是 以成噎 等均是早期人 们对 胃癌 病因 的描述 【 3 】 。近年来 ,人们对 胃癌 病 因的研究也 已取 得了长足 的进展 ,特别是 中医药 上结合现代 医学研 究成果 ,认为 胃癌是一个涉及 整体的全身性疾病 的局部表现 。胃癌的 病理 改变可分 为三个层次 ,初期病情 较轻主要 是因情志不舒 、饮食 不 节 ,损伤脾 胃所致 ;中期是 因初 期脾 胃气滞所 致肝气郁结 ,进 而气机 失调 ,血滞成瘀 ,日渐成积 ;最 后即形成本虚标 实 ,是 由气血进 一步
中医药防治胃癌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 内科各种疑难杂证。
收 稿 日期 :0 8— 5— 0 20 0 0 修 回 日期 :0 8— 6—1 20 0 8
目前 , 中医临 床对 胃癌 的 治 疗 主要 采 取 辨 证 论 治 基本方 加 减 、 合 针灸 、 志 疏导 等方 法为 主 。 配 情 2 1 辨 证论 治 治疗 . 辨 证论 治 是 中医 基本 的治 疗 原 则 , 是 中医学 的 也 重 要特 色之 一 。多数 医家 主 张在 辨证论 治原 则 的指导 下, 针对 不 同证 型 , 用 相 应 的 治 疗 方 法 。 陶 炼 采 采 用 中医辨证 治疗 晚 期 胃癌 4 0例 , 其 辨 证 为 热 毒 蕴 将 结 、 胃不 和 、 胃虚 弱 、 血 亏虚 四 型 , 与同期 进行 肝 脾 气 并 化学 药 物治疗 的具有 可 比性 的 3 病例 进行 对 比 , 5例 得 到 中药 组 的临床 症状 、 体重 、 活质 量 、 生 免疫功 能 、 外周 血象 、 功能 及生存 率 都 明显优 于化 疗组 , 有显著 性 肝 具 差异 。 陈郭君 等将 9 例 胃癌患 者 分为 气 阴两虚 、 1 痰 郁气 滞 、 毒 内阻 、 肾 阳虚 4型 , 别治 以益气 养 胃, 瘀 脾 分 理气 化痰 ; 软坚 散 结 , 热 解 毒 ; 血 祛瘀 , 脾 益气 ; 清 凉 健 温 中散寒 。结 果显示 , 均 生存期 为 2 6 。刘 毅 平 .6年 等将 3 0例 胃癌 患 者 辨证 分 为 瘀 毒 内阻 、 湿 凝结 、 痰 脾 胃虚寒 、 血 亏虚 4型 , 分 别 以失 笑 散 、 陈汤 合 海 气 并 二 藻玉壶 汤 、 附子 理 中汤 、 十全 大补 汤等 加减 配合 化疗治 疗 。结 果 :. 05年生 存 2 3例 , 1年生存 1 , 3例 与单 纯 化 疗组 相 比有 显著 差异 。 2 2 基 本方 加减 治疗 . 基 本方 加 减 也 是 中 医 治 疗 本 病 的 一 个 重 要 的方 法 。杨 继泉 等 用 中药 治疗 中晚期 胃癌 6 9例 , 以温寒 化瘀 、 脾降 胃、 毒 抗 癌 为 基 本 治 法 , 基 本 方 ( 健 解 用 黄 药子、 肉桂 、 干姜 、 黄芪 、 生 党参 、 川续 断 、 沙苑 子 、 陈皮 、 代赭 石 、 梨 根 、 藤 白花 蛇 舌 草 、 榔 、 术 、 姜 、 枣 ) 槟 莪 生 大 随证 加减 。结 果 6 9例 中生 存 期 超 0 5年 4 . 7例 , 1年 4 2例 , 3年 3 1例 , 5年 2 5例 , 中位 生 存 期 为 24 .5年 。 魏 品康 运用 消 痰 散 结 方 ( 由天 南 星 、 夏 、 蝎 、 半 全 白 芥 子 、 内金 、 贝母 、 皮等 组成 ) 鸡 川 陈 随证 加减 治疗 2 1 7 例 晚期 胃癌 , 胃络瘀滞 加 桃 仁 、 花 、 红 当归 、 蜈蚣 等祛瘀 散 结药 ; 志抑郁 加柴 胡 、 附 、 络等 解郁 散结 ; 血 情 香 橘 气 亏 虚加 黄芪 、 党参 、 当归 、 胶 、 贞 子 等 扶 正散 结 ; 阿 女 胃 失 和降 加炒 枳 壳 、 实 、 大 黄 等 导 滞 散 结 。结 果 发 枳 制 现, 该方 对消 除症 状 、 善 体 质 、 高 生 存 质 量大 有 裨 改 提 益 。其 中对 中期 胃癌 8 生存 率 进 行 统计 , 7例 3年生 存 率达 7 % , 中 7例生 存 已达 1 以上 , 长 1 , 8 其 0年 最 8年 其 中姑息 性 手 术 各 有 1例 , 别 生 存 2 3 1 分 、 、0年 。 翟
胃癌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学无胃癌病名,但历史文献中类似胃癌临床表现的记载甚多,古以“胃脘痛”、“伏梁”、“反胃”、“心积”等名称指代胃癌,认为胃癌的病因病机较复杂,应辨证论治。
胃癌的辨证主要在于分清虚与实的关系,虚是以脾胃气虚为主,还是以胃阴不足为主,脾虚是否及肾等;实则要分清食积、气结、热蕴、痰凝、血瘀何者为患,或协同为患。
本病辨证尤需舌苔的变化,苔乃胃气所附,苔厚口臭乃食积不化之象;苔白而腻,口粘且甘,乃湿邪为患;苔黄口苦则有化热之势,苔花剥则胃阴伤矣。
临床观察胃癌的舌苔以厚腻苔或花剥苔多见,舌质则以裂纹舌、淡黯舌为多,脉象多沉缓,提示胃癌辨证为脾气虚,胃阴不足,痰湿夹瘀多见。
胃癌中医辩证论治,早期以攻为主,中期攻补兼施,晚期以补为主,是较为公认的治则。
治胃癌健脾和胃应贯穿始终。
气机失调,既是胃癌的发病原因,亦是胃癌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变化,故理气法即使对“因”的治疗,也是对“证”的治疗。
胃癌治疗应以缓图之,用药宜平和,用方宜平和,如用药太过,反伤脾胃。
中医药三联平衡疗法是由著名的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教授根据30年的抗癌经验,在先辈们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当代免疫理论、细胞分化增殖周期理论及基因理论等最新医学理论有机嫁接,融会贯通而创立的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
三联平衡疗法治疗具有以下特点:一、无毒无痛,防治同步:虽然说手术治疗可以将癌变病灶切除,但却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功能障碍,且创伤大;放化疗虽然可以杀死一定的癌细胞,但是却明显的抑制了消化道和造血系统的正常功能。
而这些不良症状可以在服用中药三联平衡疗法后,而获得明显的改善。
二、以人为本,辩证施治:中医多是从患者全身考虑,而并不只是局限于病灶本身。
局部的治疗并不能彻底的根治疾病,中医则是标本兼治,并改善患者的组织形态及体质,在整体的治疗中不但保证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在适当的条件下消灭病灶。
三、应用形式多样化:中药三联平衡疗法可以提高远期疗效,减少肿瘤的复发,这些都是中医治疗的益处。
胃癌的中医诊疗规范2014
胃癌的中医诊疗方案2014版2014年11月11日胃癌由饮食失常,忧思过度,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气滞痰凝,热毒血瘀,交阻于胃而成,一般以厌食,食后饱胀,胃脘隐痛,甚至呕血,便血,消瘦,上腹肿块为表现的恶性疾病。
现代医学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部位包括贲门、胃体、幽门,目前中西医病名已统称胃癌。
属中医学“痞满”、“胃脘痛”、“反胃”、“噎膈”等畴本方案参照原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胃癌诊疗规(2010年版)》、《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肿瘤中医诊疗指南》(2008版)制定以及学科多年临床实践制定与修订。
一、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胃脘隐痛,、胀痛、灼痛、刺痛,纳呆食少,食后饱胀,嗳气、呃逆、泛酸、口苦口干,恶心,呕吐酸腐,朝食暮吐,吐咖啡色胃容物,排柏油样大便,乏力,肢软,气短,心悸,眩晕,恶寒等。
诸症由偶发到阵发,再由频发到持续不断,而且逐渐加重。
2.体征:上腹部胀满压痛,上腹包块,边缘不规则,质地硬,固定,按压痛,消瘦,腹水,黄疸,水肿,恶液质,舌质淡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涩,或细弦等。
3.实验室检查:90%的患者有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血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胃液分析缺酸或低酸,并混有血液。
CEA、CA724、CA153、CA125、CA199、CA242等。
4.钡透及胃镜检查,气钡双重造影在确定围、大小、病变与全胃的关系有独特优势;胃镜在胃癌诊断中占重要地位,是早期确诊最为有效的方法;中晚期不仅可直视,且镜下取检成功率高。
5.CT检查:测定胃壁厚度,及与周围邻近组织解剖关系细化分期。
在判断胃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脏器转移情况有实用价值,有助于手术前判定临床分期,估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提供依据。
6.病理学诊断。
二、治疗2.1辨证论治(1)肝气犯胃型(肝胃不和):胃脘胀满,脘胁疼痛,嗳气呕吐,心烦胸闷,纳谷不馨。
舌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皮柴胡川芎枳壳白芍甘草香附(2)脾胃虚弱(脾胃气虚):气短乏力,纳呆,腹胀,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细。
胃癌的中医诊断标准
胃癌的中医诊断标准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医对于胃癌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脉象等综合判断。
以下是一些中医诊断胃癌的一般标准:
1. 疼痛:胃癌患者常常出现上腹部或脐周疼痛,疼痛可持续或间歇发作,程度和性质各异。
2. 消化不良:胃癌会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导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
3. 乏力体虚:胃癌患者常出现乏力、体虚无力、精神疲倦等表现。
4. 体重下降:由于胃癌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患者常伴有明显的体重减轻。
5. 腹块:晚期胃癌患者可能在腹部触及肿块。
6. 脉象改变:中医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情,胃癌患者可能出现脉细弱、脉沉结、脉弦等不同的脉象变化。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诊断标准,对于具体的胃癌病例,医生还需要进行详细的问诊和身体检查,并结合其他辅助检查
结果(如胃镜、组织活检等)来做出最终的诊断和判断。
此外,胃癌的诊断还需要与其他相关疾病进行鉴别,以确保准确的诊断结果。
因此,如果怀疑自己或他人可能患有胃癌,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袁成业教授治疗胃癌经验研究
袁成业教授治疗胃癌经验研究袁成业教授擅长治疗肺癌及消化道肿瘤。
认识胃癌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留滞客邪(致病因子),以致痰凝毒聚相互胶结,蕴郁成肿块。
治疗上以扶正祛邪相结合为原则,结合辨证论治,药治与食疗兼顾。
标签:袁成业;胃癌;经验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病死率处于第二位。
中医药在胃癌的综合治疗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导师袁成业教授为泰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师,海陵名中医,从事脾胃病临床20余年,学识渊博,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说。
擅长治疗脾胃肝胆病及消化道肿瘤。
笔者有幸跟师出诊,现将个人对其治疗胃癌的经验理解做一总结。
1 胃癌的病因病机中医学历代文献并未明确记载“胃癌”的病名,从临床表现及证候特点上被归类为“胃脘痛”“心下痞”“噎膈”“反胃”“胃反”等范畴。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描述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并认为其病机是“脾伤而不磨”。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里区别噎和膈,并认为“噎膈反胃名虽不同,病出一体,多由气血虚弱而成”。
并将其病因概括为“血虚、气虚、有热、有痰”。
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指出:“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
“(反胃)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郁遏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
袁师认为胃癌的发生、发展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留滞客邪(致病因子),以致痰凝毒聚相互胶结,蕴郁成肿块。
癌瘤的生长又会进一步耗伤正气,正不遏邪则助长癌瘤的发展。
癌肿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通常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本虚标实之病证。
从证候看,胃癌早期属痞满、胃脘痛范畴,若致幽门或贲门梗阻,则属反胃、噎嗝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环境饮食因素如盐腌食品、吸烟饮酒等,微生物感染如幽门螺杆菌、遗传因素、肥胖及基因改变等。
导师认为,胃癌是由于脏腑阴阳失衡,外邪长期作用,引起气滞、痰凝、血瘀、癌毒等系列病理产物,在正气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逐渐积聚而成。
浅谈中医对胃癌的认识及治疗
浅谈中医对胃癌的认识及治疗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高发与食物、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
西医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等,但常常存在副作用大、疗效不佳等问题,而中医则具有疗效稳定,治疗副作用小等优点,对胃癌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一、中医对胃癌的认识中医认为,胃癌的发生发展与各种原因引起的痰、火、湿、瘀等体质的失衡有关。
在中医看来,胃癌不仅仅是胃内某个部位的病变,更是全身整体失衡、气血运行阻滞的体现。
因此,中医治疗胃癌不仅仅是针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更要调理人体全面的气血运行,以逆转病变的进展。
二、中医治疗胃癌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
中药治疗胃癌的关键是补益气血、清热解毒、疏通血脉、化瘀消肿。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枸杞等,其有效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抵抗肿瘤、改善身体状况等作用。
具体用药可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临床表现等因素个性化调配。
2. 针灸治疗针灸对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生理机能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采用针刺、艾灸、刮痧等技术加以治疗,可以调节患者的生命能量,有效缓解胃癌患者的症状疼痛、促进患者身体状态的恢复。
3. 饮食调理中医讲究“药食同源”,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经过提出与炮制后也可用于调理饮食。
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有针对性的饮食方案,以增强身体内部的结缔和活力。
例如,以粗纤维、清淡、低脂、高蛋白、多维生素的饮食为主,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身体免疫力等。
4. 中医推拿传统按摩推拿可以起到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和消化系统、舒缓患者的疼痛等作用。
配以贴敷调理膏膜更有利于药性发挥,使患者收获最大化效果。
三、中医创新技术在胃癌中的运用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中医治疗胃癌的创新技术正在不断涌现。
以下列举几种展望良好的中医治疗胃癌的创新技术:1. 中草药微量注射中草药微量注射是一种将中草药制成注射液,通过注射进入体内的治疗方法。
中医疾病名称的特征、存在问题与研究思路
中医疾病名称的特征、存在问题与研究思路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中医疾病名称的特征。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名称往往具有较强的描述性和归纳性。
中医规范辨治方案对胃癌根治术后疗效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医规范辨治方案对胃癌根治术后疗效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在国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断上升。
根据统计,中国每年新发胃癌约40万例,约占全球发病人数的42%,对于胃癌的治疗也是十分迫切的问题。
目前,外科手术仍被视为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在手术治疗后,术后疗效和生存质量由于手术后的并发症等原因往往不佳,常常影响到病人的生存质量和寿命。
因此,研究术后辨证治疗方案提高胃癌根治术后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传统中医学认为,胃癌是由不合理的饮食生活、情志等因素引起脾胃失调而发生的。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在胃癌治疗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但目前对于中医治疗胃癌的规范化辨治方案目前仍欠缺充分的研究。
因此,开展一项以中医规范辨治方案为主要治疗手段,对胃癌根治术后疗效进行临床研究,不仅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而且也可以探索传统中医学对于治疗现代疾病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理论价值。
二. 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针对胃癌根治术后疗效,以中医规范辨治方案为主要治疗手段,探讨该方法对于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的影响。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使用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方法进行,将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胃癌根治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实验组将采用中医规范辨治方案为主要治疗方法,对病人进行治疗。
对照组将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对照。
治疗周期均为6个月。
首先,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然后,根据分型结果,制定个性化的中医规范辨治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方法。
同时,对病人进行中医诊断、治疗和随访。
对于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统计分析。
三. 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能够通过中医规范辨治方案的实际应用和临床研究,探讨其对于提高胃癌根治术后疗效和生存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为中医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胃癌从中医分型辨治
胃癌从中医分型辨治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生和凋亡之间平衡失控,癌基因被激活,抑癌基因被抑制,以及生长因子参与等多种因素,使胃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又不能启动凋亡信号而渐渐发展为胃癌。
发病以中老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1) 寒凝胃脘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胃痛、或胃胀、呕吐、或呃逆。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食凉加剧、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或迟。
3.可能伴随的症状胸膈痞闷、或脘腹畏寒、或手足不温、或嗳气、或面色晦暗、或大便溏泄。
【治则与选方】温中散寒、调理脾胃。
可选用桂枝人参汤与附子粳米汤合方。
(2) 热毒灼胃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胃痛、或胃胀、呕吐、或呃逆。
2.辨证要点口渴、胃脘灼热、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沉或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不能饮食、或口苦、或口臭、或烦渴欲饮、或胸膈烦热、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清胃泻热、解毒和胃。
可选用泻心汤与竹叶石膏汤合方。
【药物功效】方中大黄、黄连、黄芩,清热泻火,解毒燥湿。
竹叶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生津。
人参益气生津。
麦冬生津养阴。
半夏宣畅气机,降逆和胃,并制约寒凉滋腻而不壅滞气机。
粳米补益中气,顾护脾胃。
甘草益气生津。
(3) 肝郁气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胃痛、或胃胀、呕吐、或呃逆。
2.辨证要点情绪低落、或急躁易怒、舌质暗红、苔薄、脉弦或沉。
3.可能伴随的症状胸胁胀痛、或脘腹胀甚于痛、或嗳气频繁、或善太息、或肠鸣矢气、或食则腹胀。
【治则与选方】疏肝解郁、破气降逆。
可选用柴胡疏肝散与五磨饮子合方。
(4) 瘀阻凝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胃痛、或胃胀、呕吐、或呃逆。
2.辨证要点痛如针刺、舌质暗或紫t或瘀斑、苔薄、脉涩或沉。
3.可能伴随的症状胃痛及腰背、或疼痛夜间加重、或心胸烦热、或失眠、或多梦、或头痛。
【治则与选方】活血化瘀、通络降逆。
可选用桂枝茯苓丸与失笑散合方。
(5)痰瘀【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胃痛、或胃胀、呕吐、或呃逆。
胃癌中医方药防治的相关文献研究的开题报告
胃癌中医方药防治的相关文献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胃癌是近年来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区之一。
虽然西医治疗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是难以彻底治愈的疾病。
而中国传统医学的中药方剂在胃癌的治疗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经验和积淀,因此开展胃癌中医方药防治的研究,对于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痛苦都有积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医方药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评价其治疗效果,并为临床指导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内容1. 胃癌的中医病因病机探究;2. 胃癌中医方药的应用现状及临床实践;3. 胃癌中医方药的药理及药效研究;4. 胃癌中医方药防治的临床研究设计和方案;5. 胃癌中医方药防治的临床效果评价及统计分析。
四、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系统综述胃癌中医方药防治的现状和临床应用效果;2. 实验研究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胃癌中医方药及其有效药理成分进行实验研究;3. 临床研究法:通过对胃癌中医方药的临床实践应用,评价其治疗效果,探索合理的防治方法。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有助于促进传统中医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和推广,提高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
同时,也能为中国传统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六、研究进度安排1. 阶段一(一个月):收集、整理相关文献,系统综述胃癌中医方药防治的现状和临床应用效果;2. 阶段二(一个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胃癌中医方药的有效药理成分进行实验研究;3. 阶段三(两个月):通过对胃癌中医方药的临床实践应用,评价其治疗效果,探索合理的防治方法;4. 阶段四(一周):完成论文结构的初步构想;5. 阶段五(一个月):完成文献综述部分的撰写;6. 阶段六(两个月):进行实验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分析;7. 阶段七(一个月半):完成论文初稿的撰写;8. 阶段八(半个月):进行论文初稿的修改;9. 阶段九(两周):书写、排版、检查论文定稿;10. 阶段十(两周):进行论文答辩和修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癌中医病名定义规范化研究探讨
作者:朱超林, 薛维伟, 潘宇, 祁明浩, 王瑞平
作者单位:朱超林(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 薛维伟,潘宇,祁明浩,王瑞平(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4)
刊名:
时珍国医国药
英文刊名: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年,卷(期):2012,23(6)
被引用次数:1次
1.叶任高内科学 2002
2.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 1995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 2007
4.刘实中医病名定义规范化探讨 1998(02)
5.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 1997
1.王海龙.王绍山.陈立军.洪立立.郭艳芬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癌临床研究[期刊论文]-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1)
引用本文格式:朱超林.薛维伟.潘宇.祁明浩.王瑞平胃癌中医病名定义规范化研究探讨[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