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传播观念的演变与白话报刊的影响
清末民初中国新闻传媒的兴起与影响
![清末民初中国新闻传媒的兴起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c5f379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20.png)
清末民初中国新闻传媒的兴起与影响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
这一过程中,新闻传媒的兴起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清末民初是中国新闻传媒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将就其兴起与影响进行探讨。
一、新闻传媒的兴起新闻传媒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明代,但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普及。
在此期间,西方新闻文化开始向中国传播,才促使了中国新闻传媒的兴起。
中国第一份新闻刊物是由美籍传教士创办的《震旦周报》,它由英文发行,最终在中国撤下版面。
仅仅不到一年后,《申报》应运而生,它标志着中国新闻传媒的正式开始。
《申报》创办人林则徐是当时清政府的一位高官,他认识到新闻传媒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方式之一来推动现代化。
在此后的二十年中,新闻传媒发展成一种强大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力量。
新闻报纸和杂志的日益增长已经导致了大量的拷贝、印刷和发行工作。
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固定的发行模式与组织结构,并进一步促进了新闻业的发展。
二、新闻传媒的影响1. 文化影响从文化角度来看,新闻传媒对于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有着巨大的影响。
新闻杂志的发行使得大众可以更多了解国内外事情,从而逐渐摒弃传统社会中“无知者无罪”的观念。
新闻传媒的兴起,不仅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化的产生,还推动了道德规范与伦理观念的进步。
比如说在自然灾害后,新闻报纸会发表关于避免灾难的文章,提醒公众需时刻保持安全意识。
2. 政治影响在政治方面,新闻传媒充当了揭露问题与社会监督的重要角色,不仅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还为中国的革命运动和反对外国侵略的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宣传支持。
例如由当时领袖孙中山所发起的辛亥革命,新闻传媒的兴起深入影响了它的进行和发展。
透过新闻媒体,人们了解到国民革命军的作战进展,同时也能看到外国列强掌控国民政府的情形。
3. 经济影响在经济方面,新闻传媒的兴起也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
新闻传媒的发展促进了广告业的兴起,造就了大批从事新闻广告、版面编辑等工作的人。
广告的出现不仅带来了商业资本的推动,还成功的将国内企业与产品推出国际舞台。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百校联考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百校联考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046e7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f.png)
保密★启用前准考证号姓名(在此卷上答题无效)2023-2024学年高中毕业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23.11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 春秋战国时期,赏赐土地制度日益普遍。
如晋平公时大夫赵孟以绛县人筑杞城有功“与之田”;魏国名将吴起为西河郡守,悬赏部下能先登秦地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等。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诸侯国君权力不断加强B. 授民授土分封制仍被沿袭C. 商品货币经济日渐发展D. 封建土地私有制正在确立2.汉武帝倚重法术,重用文法吏。
汉宣帝将之总结为“以霸王道杂之”,这一说法是对“隆礼尊贤而王”与“重法爱民而霸”并重的体现。
随着文吏研习五经、儒生修治文法,兼具儒学与吏能的士大夫群体进一步形成。
这反映了当时国家治理A. 皇权与士族共治B. 儒家与法家并重C. 确立了外法内儒D. 德治与法治相济3. 公元733 年,唐玄宗改唐初10道为 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唐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
这一调整A. 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B.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C. 体现了中央对现实的政治妥协D. 加速了大唐王朝的瓦解4. 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设置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务以及藏族地区军民之政的特殊机构,凡是有关藏族地区的军民钱谷、官吏任免、驿站交通的事务,宣政院都需过问。
据此可知,元朝宣政院A.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B. 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C. 成为类似于行省的地方机构D. 使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的一体化5. 顾炎武在编写《天下郡国利病书》时,以骡马载着书籍,以实地考察来证实文献所载。
但他的行旅所至重在西北.东南尤其是南洋一带并未涉足,在书写佛郎机(葡萄牙)时,仍把它纳入南蛮序列,与苏门答腊、锡兰、苏禄等放在一起。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880942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8.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篇一:现当代文学教案】《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为基础,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批评理论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
掌握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在讲授中要在使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三点式”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除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让学生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讨论,学生需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2.重点难点: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其演变的规律,以文学发展史的眼光和角度分析现当代作家作品,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色;重点分析经典作家及其作品。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开设16周,共计32学时。
在课程整体安排上,预计实际上课15.5周,复习考试0.5周,具体学时分配和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色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第二节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第三章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第一节一出现就是高峰第二节现实题材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第三节历史题材的小说集《故事新编》第四节抒情叙事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第五节社会众生相的艺术记录------- 浩瀚的杂文创作第四章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性与历史剧的独创性第一节“青春型”的浪漫主义诗人第二节开创和奠定一代诗风的《女神》第三节独具慧识与大胆创新的《屈原》第五章四大文学社团的贡献与影响第一节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第二节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第三节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和贡献第四节语丝社的散文理论及小品散文的独特成就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第一节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风格流派的交映第二节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左联”的成立第三节左翼作家群的创作第四节“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第五节“海派”的文学创作第七章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第一节《子夜》及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第二节《家》及巴金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三节《骆驼祥子》及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四节《边城》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五节《死水微澜》及李劼人的“大河小说”第八章曹禺、夏衍等人的戏剧创作第一节《雷雨》、《日出》及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第二节夏衍、田汉、洪深剧作的艺术风格第九章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第一节初期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第二节戴望舒及现代派诗歌的发展第三节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作第四节艾青:现代新诗的又一个高峰第十章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第一节抗战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第二节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第十一章解放区的文学创作第一节赵树理、孙犁的短篇小说创作第二节丁玲、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创作第三节《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戏剧和诗歌创作第十二章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第一节国统区与沦陷区的文学创作概观第二节钱锺书和他的《围城》第三节张爱玲和她的《传奇》、《流言》第四节《马凡陀的山歌》、《升官图》等讽刺文学创作【篇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历史根据,中国现代文学也是这样,它并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的产生与发展也同样有它内在的历史渊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6练 唯物史观备考加分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6练 唯物史观备考加分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fe98ae0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9.png)
第76练唯物史观1.战国时,赵豹警告赵王应避免与秦国对抗,理由是“秦以牛田……不可与战……”。
材料反映了( )A.秦赵应世代交好永不交战B.牛耕在战国时已普遍使用C.先进生产力促进了国力的强盛D.赵国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理念2.(某某市2017届第二次诊断性考试,26)唐前期,府兵制盛行。
府兵即民兵,征自分得一定土地的丁男,平时务农、练兵,战时自筹资粮出兵。
唐中期变府兵制为募兵制,募兵即职业兵,即由政府招募丁男入伍,供其资粮,免其赋役,直至退隐。
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反映了( )A.地方割据严重威胁中央B.小农赋役负担的减轻C.政府财政危机逐渐消除D.国家可支配土地的不足3.(某某市2017届第二次质量检测,27)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
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
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此说法成为土豆传入中国的重要证据。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孤证不立,该书不能成为土豆传入的证据B.土豆传入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C.中外贸易扩大推动了土豆的传入D.当时国人物质生活深受西方影响4.(某某市2018届第一次模拟考试,29)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约开商埠16处。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这些开放在沿海、沿江的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被视为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
这反映了( )A.西方扩X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B.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中国产生建设性影响C.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最先近代化的沿海城市成为列强侵华基地5.(某某市2018届毕业班联考二,28)葛剑雄认为,“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但他同时又说,“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这说明“太平军制度”()A.削弱了国家在社会经济中的权力B.旨在利用分配制度消灭经济竞争C.废除小农经济难以制止私产膨胀D.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6.(某某、某某、内江、眉山四市2017届第二次诊断考试,29)白话文在维新变法时期就得到了充分重视。
新闻传播史复习提纲
![新闻传播史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3b6663f80242a8956bece448.png)
新闻传播史一、名词邸报:邸报即官报,起源于唐朝。
唐代,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没固定名称,不定期传发,读者是地方藩镇和诸道长官。
宋代,邸报成为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统一发布,进奏官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与官文书分离,读者群扩展到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定期发行,以皇帝的旨召和起居,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军事情报,刑罚为内容,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
明代,邸报传抄发行分通政司,六科,提塘三环节,基本每日发行,主读者与唐代无异,以皇帝谕旨,起居言行,皇室消息,官吏任免和觐见,臣僚奏章为内容,附有“鼎甲单”报道科举新消息。
清朝,邸报发布方式和渠道与明代相似,每日发行,内容由官门钞,上谕,官僚奏章组成,主要在官僚机构内部流通,在官僚机构内部流通,为官员明悉朝政,维护政体服务。
邸报的复制手段多元,从手抄到雕版印刷,清代大部分是印刷的。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担任主编在马六甲正式创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月刊,发行量日益提高,为非卖品,主要在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散发,每逢广东省县府乡试时运回国内分送。
具宗教宣传性质,大部分阐述基督教教义,介绍《圣经》文章,也有部分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学知识,后来有世界各国概况与评论性文章出现,新闻报道内容较少。
采取中国本土化策略传播,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形似中国线装书。
1821年12月停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任主编在广州创刊。
创刊理念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其内容以宗教为次,以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与杂俎等为主。
文字通俗,文风简短,长文分期连载,附目录,栏目较固定,附会儒学,尽量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封面印有中国传统格言。
1834,1835年两度休刊,后在新加坡复刊,目前所见最后一期为1838年7月。
晚清白话报刊的推行与经营
![晚清白话报刊的推行与经营](https://img.taocdn.com/s3/m/e7c3a24df242336c1fb95e2f.pn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始由维新派所呼吁并实践。维新派同人,不仅具有共同 的政治、社会追求,且彼此间交游密切、声气相应。 1897年,《蒙学报》与《演义白话报》并出,正如梁启 超在合序中所呼吁的,"教小学教愚民,实为今日救中 国第一义”。同以《演义白话报》为滥觞,其后各地白 话报纷出。与汪康年、梁启超交游密切的裘廷梁最为旗 帜鲜明,不仅建议汪康年“增设浅报”,号召“必每县 自设一报,浸淫遍于十八行省,而后民智大开耳”,且 在无锡创办著名的《无锡白话报》。⑷
^ ^ ■
史11 栏 目 料主 持 介 鲁子 平
_
>2 _
晚清白话报刊的推行与经营
◎冯仰操
(中国矿业大学中文系,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为数众多的白话报馆是晚清白话报刊推行与经营的主体.在此过程中,民间群体是发起者和重要的参与 者.当然,官方作用不可或缺,参与并提供了政策支持。在白话报刊的运营中,官方与民间均将启蒙或教化等公益 目标放在首位,但民间有更强烈的市场意识,采取了发行、广告以及多种营销手段,不同的运营方式反过来也影响 了白话报刊的推行 对于民众启蒙运动而言,民间与官方、公益与教化的相互配合,是更为实际和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白话报刊民间官方经营
报》声称:“这几年来,出的白话报很多,杭州宁波绍 兴安徽上海湖州福建江苏武昌,都出的有了。只有我们 江西,着着落在人后,这也算是一个大缺点。”⑺不仅 如此,白话报刊的地域化还表现为以本地读者为受众, 如《江苏白话报》主要面向江苏人:“现在虽然有什么 《杭州白话报》《湖州白话报》《武昌白话报》,然而 杭州是给杭州人看的,湖州是给湖州人看的,武昌是给 武昌人看的,我们是江苏人,就是看这种报,他们都是 看重本地的,看了也不见得就有益处。” 181
报刊与晚清文学的内外关系
![报刊与晚清文学的内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0be4da8ba0d4a7302763ab5.png)
报刊与晚清文学的内外关系自1833年近代中文报刊在中国境内出现始,报刊逐渐发展为近现代文学的主要载体、媒介和文本,近代报刊的出现加速了古典文学的变革。
正如研究者所言:“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存在就是现代传媒的发生与存在,没有现代报纸期刊就没有现代的文学,这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
”[1]可见,报刊是晚清文学转型研究中至关重要的视角。
张天星博士的学术专著《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以下简称《发生》)一书,属于教育部人文社会课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751072),已由凤凰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于2011年7月初版。
该书54.8万字,以近代中文报刊为视角,研究晚清文学在报刊媒介作用下的近现代变革,全书由文学制度、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三编组成,是一部全面研究报刊与晚清文学内外关系的厚重力作。
品读该书,笔者觉得其显著特色有如下四个方面:1.体系宏大、内容丰富中国文学发展至晚清,从传播媒介上看,与古典文学最显著的不同是,晚清文学传播开始有了近代报刊的参入。
多年以前,陈平原先生曾说:“进入199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界日益关注晚清以降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的紧密联系,相关论著陆续涌现,且有成为新一波‘显学’的潜在优势。
”[2]回顾过去,准确地说,重视近代报刊在中国文学演变中的作用、关注报刊与近代现文学关系的研究兴起于1990年代中后期。
于今,确如陈先生所言,报刊与近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近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显学”。
不但众多的近现代文学研究者正安身立命于此,而且仍有大批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正选题于此,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相关研究论著也洋洋大观,报刊与近代现文学关系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向纵深发展。
当前,这门“显学”已经走过了十余个春秋,无须讳言的是,目前笔者所能见到的报刊与近代文学关系的研究多属于个案研究,即从一种或数种报刊、一种文体、一个或几个作家或一种理论介入展开研究。
正如《发生》著者总结的那样“总体说来,现有成果对晚清报刊与文学现代化的研究还是在有限范围内的涉及、个案分析的方式展开。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兴起](https://img.taocdn.com/s3/m/cf4ec7a631b765ce0408143b.png)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关于《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范畴的“近代”与语言学领域的“近代”在时间上的重合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同时也使近代汉语的发展正式进入近代阶段。
此前1千多年近代汉语文言、白话两种语体在文学书写中工存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但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白话文学的实力空前壮大,统治阶层已无法忽视其存在,尽管1再通过政治手段来禁毁和打压,但仍无济于事;1些具有先进思想观念的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白话文学的价值及其重要性,而将其与雅文学相提并论,文学观念上的转变又促使人们对文言、白话两种语体重新审视。
进入近代以后,白话的价值被进1步确认,新的语言观念由此萌芽。
4.1.1洪秀全:不须古典之言在讨论近代的思想文化观念转变的时候,通常都是从“但开风气不为师”的龚自珍和魏源等人开始的,但就文学语言观念而言,龚、魏著述中却无片言只语论及。
而对文言、白话语体转变有首倡之功的当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的洪秀全。
洪秀全改革文言、倡导白话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政治家的身份决定的。
如果不是因为参加科举考试失败,或许他也会与当时皓首穷经的文人士子1样,1辈子沉醉在文言的诗文里;但是,当“西方的上帝”把他推向太平天国“天王”宝座的时候,他却成了改革文体、文风的先行者。
尽管他创立的天平天国作为1个短暂的代表农民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权对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有限,他对文体、文风的改革也不可能就此逆转文言对文学的统治地位,但他至少对近代的白话文运动起着导夫先路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3方面来认识他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贡献:首先,提出白话理论。
洪秀全登基后,为了与地主阶级争夺思想文化的控制权,颁布改革文风政令,打击桐城古文势力。
在对洪仁玕等人的谈话中他提出:“(为文)首要认识天恩主恩东西王恩;次要实叙其事,从某年月日而来,从何地何人证据,11叙明,语语确凿,不得1词娇艳,毋庸半字虚浮,但有虔恭之意,不须古典之言,故朕改字典为字义也。
清末报刊热及其影响
![清末报刊热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bd441e5b8f67c1cfad6b848.png)
发展 滞后 。 此 方 面 的论 著 占据 了主 流 空 间 。笔 者认 为此 种 观点 是受革 命 史范式 制 约而 自然 生成 的对 清 政府进 行 批 判谴 责 , 与 史 实存 在 诸 多 大 相 径庭 之处 。其 实 , 清末报 刊 发展并 非 滞后 , 恰恰 相 反, 国人掀 起一 股 创办 报刊 的热 潮 , 呈 现一 片 繁响
苏全 有 , 邹宝刚
(河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 学院, 河南 新 乡 4 5 3 0 0 7)
摘
要: 清末掀起一股创 办报刊的热潮, 具体表征如下: 一是报刊数量激增 , 二是报刊地域扩 大, 三
是报 刊 栏 目设 置 多样化 , 四是报 刊 民 间化 趋 向 , 五 是 白话 报 刊 大 力推 广 , 六是 讲 阅报社 的 出现 。 清末 报
创 办 白话 报 刊 8种 , 而至 1 9 0 1 年后 则 犹如雨 后 春
笋般 , 可谓 是 风起 云涌 、 风生 水起 。 l 6
、
清末 报刊 热 的表现
清末 报 刊 繁 荣 是 一 个 不 争 的 事 实 。具 体 来
表一 清 末 报 刊 创 办 情 况 统 计 表
除表一所列之外 , 还有未能确定创 刊时间的
达近 2 0种 之多 。 于此可知 , 清 末 十 年 白话 报 刊
收 稿 日期 : 2 0 1 2一 O 3—1 2
创 办 比之此 前 , 天壤 有别 。
清末 报 刊 数量 激 增 除 了种 类 方 面 , 销 售 数量
作者简介 : 苏全有( 1 9 6 6一) , 男, 河南省辉县人 , 河南 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 院教授 , 图书馆馆长 , 博 士后 , 省级骨干教 师 ,
论清末民初报纸白话文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论清末民初报纸白话文运动及其历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ed43be5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b.png)
基本内容
总之,清末民初的私塾改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一时期的尝试 与努力,既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 们应该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智慧,以期在新的历史阶段推动中国教育的更大进步。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清末民初是一个社会剧变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服 饰变革不仅仅是简单的审美变化,更是社会政治和文化转型的直接体现。本次演 示将从政治文化角度深入探讨清末民初服饰变革的意义。
基本内容
总之,清末民初报纸白话文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它的 历史意义深远。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这场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近现代 史的发展脉络,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当今社会的文化传承和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并推动报纸白话文运动的发展,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民主和开 放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观看
基本内容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教育 作为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也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私塾作为当时主流 的教育形式之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育的需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 弊端也逐渐显现。因此,私塾改良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呼声。
基本内容
清末民初的私塾改良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传统 的私塾教育内容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而新式的私塾则开始引入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等新学科,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 的私塾教育方式多以死记硬背为主,而新式的私塾则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是教育对象的改革。
基本内容
清末民初报纸白话文运动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场 运动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教育的推广,使更多的人能够读书看报,了解时事,接 受新思想。其次,报纸白话文报道使新闻更加及时、准确和易懂,满足了读者的 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最后,报纸白话文运动对政治和社会变革 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民主意识、平民精神和反对封建传统的兴起,为中国的 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河北正中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12月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河北正中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12月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9592f85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3.png)
河北正中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12月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1. 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
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
这种巡行()A.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围B.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C.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D.加强了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2. 春秋战国时期有“师保”“辅贰”之制。
《礼记》记载:“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左传》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
”这反映了()A.儒家理政思想的弘扬B.原始民主制遗风的留存C.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D.当时历史发展的总趋势3. 秦朝建立后,一方面对六国贵族实行杀戮、迁徙和流放,拆除各国间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另一方面“悉纳六国礼仪”,创建博士议政制度,吸收六国士人担任政府官员,让他们参议朝政。
这些措施()A.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B.反映治国理念的矛盾C.服务于大一统的局面D.旨在加强对基层治理4. 汉武帝时期开始用察举的办法,让地方郡国每年荐举两名德行卓著的贤人。
为了有效地抑制徇私情荐举的弊端,察举增加了考试环节,即得到举荐后,朝廷还要考试。
这一做法()A.有利于阶层流动B.加强了中央集权C.有助于儒学独尊D.完善了官员选拔5. 如表是两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南方人口增长情况。
据此推知两汉时期南方地区()C.北方人口大量迁入D.政府更加重视经济发展6.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明帝规定注律只能采汉代儒学家郑玄之说,不能杂用其他解释;晋律也规定“凡为驳议,当合经传”;北朝凡有疑狱,皆付中书以经义量决。
这反映了当时()A.儒学经义成为法律条文B.儒家正统地位空前强化C.国家律令的儒学化趋向D.社会教化重于法律建设7. 《杨大眼造像记》刻于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为“龙门四品”之一,记载了北魏名将杨大眼南征凯旋,途径龙门时发愿为孝文帝刻记造像一事。
报刊与晚清文学的内外关系
![报刊与晚清文学的内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676186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24.png)
报刊与晚清文学的内外关系晚清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报刊密不可分。
报刊成为晚清文学的重要媒介和推手,它不仅为晚清文学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舞台,也为晚清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支持。
首先,报刊为晚清文学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晚清时期,报刊业开始兴起,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书香门第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
众多的报刊刊载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读书报》、《时务报》、《商务印书馆总目》、《新闻报》等,这些报刊成为了晚清文学的主要传播渠道。
在这些报刊上发表文章,能够让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接受,进而推动文学的发展。
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新的报刊不断涌现,如《青年杂志》、《新青年》等,它们不仅成为了新文学的代言人,更是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为新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能量。
其次,报刊为晚清文学创作提供了经济和政治支持。
在晚清时期,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表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政治支持。
报刊业之所以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它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同时,可以通过广告和赞助等手段获得经济收益。
这些收益不仅可以用来资助报刊的运营,还可以作为晚清作家的稿费。
同时,报刊业也是一个政治活动的重要空间。
晚清时期,许多文学家都参与了政治和社会改革运动,他们通过报刊刊载文章,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念,这些文章往往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热议。
最后,报刊也为晚清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文学表达方式和技巧。
报刊业之所以能够成为晚清文学的推手,一方面是因为它能够提供广泛的读者群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倡导和支持新的文学表达方式和技巧。
报刊的新闻体裁、小品文、社论等文学形式都对晚清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些新的文学表达方式和技巧,使得晚清文学逐渐摆脱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辟了新的文学探索领域,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总之,报刊和晚清文学的内外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报刊成为晚清文学的重要媒介和推手,推动了晚清文学的发展和壮大。
基于百种白话报刊的清末民初异形词
![基于百种白话报刊的清末民初异形词](https://img.taocdn.com/s3/m/f4e9ba2b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10.png)
对清末民初的异形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 和社会价值。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研究这些异形词可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过程,揭 示语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社会价值角度来看,研 究这些异形词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 文化背景和人们的思维方式提供重要的历史资料。
研究目的和方法
跨学科研究
现代的异形词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语言学领 域,还涉及到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 个领域。
05
清末民初异形词的辨析和 规范
异形词辨析的方法和标准
比较异形词的语义差异,结合古代 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分析其 是否符合语义规范。
分析异形词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 下的使用情况,判断其是否符合语 言习惯。
问题分析
造成异形词使用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白 话报刊的作者来源复杂,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作者对 语言的规范程度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是白话报刊的时效 性要求较高,作者往往为了追求表达效果而忽视了语言 的规范性。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与贡献
丰富的清末民初异形词实例
通过研究百种白话报刊,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清末民初异形词实例 ,展示了这一时期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02
对现代汉语研究的启 示
清末民初的异形词现象对现代汉语研 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将有助于我 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中词汇的发展 和演变过程。
03
文化传承与保护
对清末民初语言的研究也是对文化遗 产的保护和传承,将有助于我们更好 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景、语言背景等。
遵循现代汉语规范
在整理过程中,要遵循现代汉语规 范,对于不符合规范的语言现象要
晚清文艺报刊述略
![晚清文艺报刊述略](https://img.taocdn.com/s3/m/0813847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6.png)
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一、引言晚清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演进,文艺报刊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
这些报刊在传播文化、推动文学发展、引领社会思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晚清文艺报刊的兴起与发展、内容与特点、影响与贡献以及衰落与变迁等方面进行简要述略。
二、晚清文艺报刊的兴起与发展晚清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和近代报业的兴起,文艺报刊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报刊大多由知识分子创办,以文学为主要内容,致力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同时,晚清社会动荡不安,文艺报刊成为了知识分子抒发情感、表达政治观点的重要平台。
三、晚清文艺报刊的内容与特点晚清文艺报刊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个文学体裁。
这些报刊注重创新,涌现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
此外,晚清文艺报刊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四、晚清文艺报刊的影响与贡献晚清文艺报刊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们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为后来的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其次,文艺报刊引领了社会思潮,推动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此外,文艺报刊还为当时的政治斗争提供了舆论支持,成为知识分子表达政治观点的重要渠道。
五、晚清文艺报刊的衰落与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晚清文艺报刊逐渐衰落。
一方面,新式学堂的兴起和近代报业的繁荣使得文艺报刊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使得文学形式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的文艺报刊难以适应新的需求。
然而,尽管晚清文艺报刊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消失,但它们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些报刊见证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为我们了解历史、研究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六、结论晚清文艺报刊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传播文化、推动文学发展、引领社会思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晚清文艺报刊的兴起与发展、内容与特点、影响与贡献以及衰落与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文学风貌,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论晚清革命报刊的白话文理论
![论晚清革命报刊的白话文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f626ea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f.png)
论晚清革命报刊的白话文理论付登舟【摘要】晚清白话文运动得益于维新报刊和革命报刊对白话文的理论倡导,尽管二者倡导的目的不同,一为启蒙维新,一为启蒙革命,但二者对白话文在晚清社会中的应用与推广起着相同的作用。
革命报刊基于对民众革命启蒙的政治诉求,从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功能的角度,剖析文言之弊,褒扬白话文之益,主张“言文合一”,为白话报刊的创办、白话文的普及提供理论支持。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vernacular movement benefited from the theoretical advocacy of vernacular language from reformist and revolutionar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Although they advocated for different purposes, i.e. one for reform, the other for revolution, both of them played the same role in the application and spreading of vernacular language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ased on people’s political demands, the revolutionar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analyzed the disadvantages of classical Chinese, praised the advantages of vernacular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strumental function oflanguage, and proposed “combin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vernacular language”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foundation of vernacular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and popularization of vernacular language.【期刊名称】《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6页(P61-66)【关键词】晚清;革命报刊;白话文理论【作者】付登舟【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一般认为,现代中国的语文变革源自“五四”新文学运动,而实际上,在晚清的“言文一致”运动中就已经酝酿着白话文运动的先声。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发展及其启示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发展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8e305c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5.png)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发展及其启示目录目录1 绪论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1 研究背景 (1)1.1.2 研究意义 (2)1.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2.1 相关概念 (2)1.2.2 理论基础 (5)1.3 研究现状综述 (5)1.3.1 国内研究现状 (5)1.3.2 国外研究现状 (6)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6)1.4.1 研究思路 (6)1.4.2 研究方法 (7)1.5 预期研究成果及创新之处 (7)1.5.1 预期研究成果 (7)1.5.2 创新之处 (7)2 晚清白话文运动兴起的原因 (9)2.1 推行政治改革的需要 (9)2.2 资本主义经济的催生 (10)2.3 中西文化交流的促进 (11)2.4 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12)3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代表人物 (13)3.1 黄遵宪及其“言文合一”主张 (13)3.2 梁启超与新文体的倡导 (14)3.3 裘廷梁的“白话为本” (15)3.4 陈荣衮的报章改用浅说 (17)3.5 邹容、陈天华及其革命著作 (18)4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主要形式——白话报 (21) 4.1 维新变法时期的白话报刊 (21)4.1.1 维新变法时期白话报刊的主旨 (23)4.1.2 维新变法时期白话报刊的内容特色 (23) 4.1.3 维新变法时期白话报刊的写作特色 (24) 4.2 辛亥革命之前的白话报刊 (25)I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 4.2.1 辛亥革命之前白话报刊的主旨 (26) 4.2.2 辛亥革命之前白话报刊的内容特色 (29)4.2.3 辛亥革命之前白话报刊的写作特色 (31)5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其他形式 (33)5.1 白话教科书普遍编行 (33)5.2 白话小说广受欢迎 (34)5.3 白话文告广泛使用 (35)5.4 白话戏剧掀起风潮 (36)6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意义及其启示 (39)6.1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意义 (39)6.1.1 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改革 (39)6.1.2 促进了文学的近代化转型 (40)6.1.3 有利于社会教育的普及 (41)6.1.4 影响了五四白话文运动 (42)6.2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局限性 (44)6.2.1 倡导改革不彻底 (44)6.2.2 缺乏群众基础 (45)6.2.3 陷入唯心史观 (46)6.3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当代价值 (46)6.3.1 与文化自觉具有某些契合之处 (47)6.3.2 为实现文化强国做出必要准备 (49)结语 (51)致谢 (53)参考文献 (55)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及获奖情况 (57)1 绪论1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 研究背景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在中国的语言文化发展历史上可称之为一个不同于以往的阶段,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的文言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场规模宏大的“五四”白话文运动过后,白话文迅速发展并最终取代了文言文的主导地位。
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的兴起、发展及影响
![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的兴起、发展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16b6f0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f.png)
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的兴起、发展及影响
周棉;李新亮
【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17)003
【摘要】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的兴起与发展是20世纪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变革.甲午战败之后,白话报刊兴起,至维新运动时期,白话报刊掀起第一次高潮.百日维新的失败使白话报刊的发展陷入低谷.清末新政以后,清政府推行兴学堂、办报馆等措施,推动了白话报刊的发展.其间,以留日学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革命派知识分子和其他人士担任了一些重要报刊的主编和主笔,他们借助白话报刊这一平台,传播革命思想和先进文化,不仅将白话报刊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促进了辛亥革命,也因为自身的白话报刊编撰实践,为此后的五四文学革命做了必要的人才储备和语言文学变革准备.
【总页数】7页(P44-50)
【作者】周棉;李新亮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16;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北承德0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论白话报刊的兴起对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J], 王媛
2.清末民初白话报刊“半…半…”格式研究 [J], 张文国
3.从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看“着”的语法化过程 [J], 马雅琦
4.清末民初白话报刊与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以《汉语大词典》为例 [J], 张政
5.《汉语大词典》书证拾补——以清末民初白话报刊为例 [J], 张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清白话报刊的历史钩沉——论白话报刊的社会功能与历史功绩
![晚清白话报刊的历史钩沉——论白话报刊的社会功能与历史功绩](https://img.taocdn.com/s3/m/82b0cc0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3.png)
晚清白话报刊的历史钩沉——论白话报刊的社会功能与历史功绩黄怡静【摘要】本文以晚清白话报为分析对象,将其社会功能和历史功绩作为基本框架,从白话报刊创办人启蒙和革命的主观意图出发,探讨白话报在教育和宣传方面的社会功能,并对白话报刊的历史功绩做出新闻学、史学、文学和社会运动四方面的叙述,客观评价晚清白话报刊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上的贡献.【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2页(P23,25)【关键词】晚晴白话报;社会功能;历史作用【作者】黄怡静【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白话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且范围广、数量大,探讨白话报产生的内在原因、发展经过以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联系,不仅有助于报刊史和新闻史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晚清白话文运动的研究,使新史学迈向“民史”发展,进一步深化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现有研究对白话报关注度不够,文史资料有限,特别是对于第一手资料的掌握不足,往往限制了研究的深入。
对这段时期的白话报刊的研究(特别是白话报在中国报业的大众化)和近代报刊的社会功用方面的深入阐述,能够对现有的史学材料进行有益补充。
目前,学界鲜有专门论述有关晚清白话报刊的著作,白话报刊的研究零散见于各新闻史学著作当中,如方汉齐先生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和中国社科院的《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部分期刊文献着眼于一些颇具影响力的白话报刊的个案研究,如《中国白话报》、《安徽俗话报》等。
学界较为注重白话报刊的受众研究,白话报提供给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一个接受新鲜事物的渠道,在这里他们可以获得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但它的受众绝非仅仅只是底层群众,还有比下层社会更广泛的实际阅读者,这一点是研究者应该意识到的现实情况。
虽然学界对白话报启蒙姿态褒贬不一,但对白话报刊的启蒙作用达到共识,认为白话报为开启下层社会的民智而创办,体现了创办者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刘秋阳、万丽,2009),后期白话报也被用于革命宣传。
谈论白话报刊影响白话文运动
![谈论白话报刊影响白话文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4ad9b3e428ea81c758f5788b.png)
谈论白话报刊影响白话文运动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开启民智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批白话报刊,不仅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而且为促进民初白话报刊的发展与白话文体的传播,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与现代国语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最终让白话文成为全民族占主导地位的文体形式。
正如学者所说“如果没有现代传播媒体,现代白话文就不会那么顺利地产生”。
一、白话报刊实现了书写语言的大众化转型晚清以来以下层民众为主要对象的的社会改革及思想启蒙都是在语言变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白话报刊对白话文的兴起与发展并最终确定白话文的正宗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正如施拉姆所说:“媒介一经出现,就参与了一切意义重大的社会变革——智力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以及兴趣爱好、愿望抱负和道德观念的革命。
”口白话报刊的出现不仅带来新的传播媒介,而且带来一种新的语言交际工具,文化形态及人的思想、文化观念的本质变化。
面对晚清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桐城派古文,维新时期的启蒙知识分子出于开启民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体制的需要大力倡导白话文并通过创办白话报刊扩大白话文的使用范围与社会影响。
自黄遵宪首倡“言文合一”的主张起,梁启超、裘廷梁等维新人士的大力推动并通过大量创办白话报刊,使白话文在清末民初社会中得到初步确认,五四时期的报刊宣传与理论倡导终使白话文运动取得成功。
维新变法时期,在中国印刷的书籍与出版的报刊主要是文言文,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普通民众阅读困难。
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实现“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变法目的兴起了白话文运动,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批白话报刊,其中著名的有《演义白话报》《无锡白话报》《平湖州白话报》《通俗报》《女学报》。
这些白话报刊运用浅俗的文字向民众传播变法与启蒙思想,对促进现代白话文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l897年l1月7Kt,维新派第一份以“白话”命名的报纸《演义白话报》在上海创刊。
该报在第1号《白话报小引》中道出办报宗旨:“中国人要想发奋立志,不吃人亏,必须讲求外洋情形,天下大势,必须看报。
“白话文运动”促进先进思想的传播
![“白话文运动”促进先进思想的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c5596977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c0.png)
“白话文运动”促进先进思想的传播摘要:从晚清开始,以新文化运动为高潮,白话文的推广造就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盛况,为处在被压迫的民族带来了民主与科学,越来越多的民众因为白话文的普及接受新思想,成为革命的先锋。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白话文;传播引言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中国语言体系的一次重塑,也是对民众的一次思想洗礼,一批先进文化人意识到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于拯救民族思想的重要性,大量创办白话文报刊,先进的思想进入大众视野,华夏民族开始了从思想到行动的救亡图存。
一、五四运动中白话文与文言文的置换从晚清时期开始,一场由西方思想冲击和国内变革需要而催生的白话文运动逐渐流行,白话文报刊的兴起与白话文在民间的传播为解放思想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白话报刊承载白话文的推广重任在晚清时期,拥有四万万人口的中国可以阅读文言文的人数寥寥无几,识字人数也仅不足两千万。
面对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被迫打开国门的传统中国,想要实现思想观念上的变革,必定要有一种可以人民大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工具。
以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扩大革命高潮,兴起创办白话文的高潮,当时有大约140份报纸杂志与白话有关,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实现“开民智”的变法目的也积极筹备开办白话报刊。
刘师培曾言“白话报者,文明普及之本也。
白话推行既广,则中国文明之进行固可推矣。
”[1](二)白话文的迅速传播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白话报影响甚广,它把晚清时期民间的白话文推向了一个高潮,更多的先进革命者也随之加入这个运动中来,革命者之间形成了基本的共识,要想让大众理解新思想,先要让民众看明白,能理解新思想是什么。
五四白话文运动应运而生。
以陈独秀、胡适、周作人、鲁迅、刘半农等文人为中心,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白话报刊在这次显现真正的力量。
晚清作者给予白话文一席之地后,经由资产阶级的初级推广,五四运动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最终掀开语言颠覆的大幕,他们直指文言文的痛点,打破语言使用的阶层限制,让语言平民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 灾 荒 年 间 可 以“ 施衣捐赈 , 源源挹 注 , 得 保 孑
遗, 此有 功于救 荒也 。” 若有“ 作奸 犯科 者” , 在 《 澳 门新 闻 纸 》 抄 送 皇 帝 和 朝 廷 官 员 作 为 了 解 “ 报 纸 中历历 详述 , 见 之者胆 落气沮 . 不 敢 恣 意 “ 夷情 ” 韵 参考。 但 由于条 件 所 限 , 林 则 徐 尚未 考
晚 清 是 指 鸦 片 战 争 到 辛 亥 革 命 前 的 一 段 激
烈 动 荡 的 历 史 时 期 ,中 国 有 识 知 识 分 子 通 过 传 媒 了解西 方 , 革 除弊端 , “ 师夷 ” “ 制 夷 ”。 实 现 民
变通 , 农 商 览 之 得 以通 有 无 , 昭法 律 , 别善恶 , 励 廉耻 , 表忠孝 , 皆借 以 行 其 教 也 。” …( t ' 5 3 9 ) 意 谓 办 报从 统治 者 ( “ 上 ”) 到商 贾农 夫均 可从 中受益 。
的 。 为 实 现 这 一 目标 , 以康 、 梁 为 代 表 的 晚 清 知 识 分 子 发 起 了 近 代 白 话 文 运 动 。 为 推 动 白话 文
的 广 泛 传 播 。 白话 文 的 倡 导 者 们 创 办 了 中 国 新 闻 史 上 最 早 的 一 批 白 话 报 刊 。 作 为 一 种 新 的 大 众 传 播 媒 介 , 晚 清 白 话 报 刊 传 播 了 知 识 精 英 的
国 近 代 第 一 个 重 视 报 刊 作 用 的人 是 林 则 徐 。他 被派往 广州 禁烟后 便 开始 安排专 人 翻译外 报 。 从“ 了解夷情 ” 、 “以 夷 制 夷 ” 的 目 的 出 发 指 令 译
员 搜 集 翻 译 外 文 报 刊 并 把 其 中 重 要 信 息 编 成
法制、 推行 封建道德教育 、 便 利 商 品 流 通 的 有 力
维 新 变 法 是 我 国 近 代 史 上 一 次 深 刻 而 普 遍
虑办报 , 只是 把 报 纸 作 为 “ 睁 眼 看 世 界 ”。 了 解 西
的启 蒙运 动 。以康 有 为 、 梁 启 超 为代 表 的 资产 阶
级 改 良 派 在 深 重 的 民 族 危 机 面 前 主 张 通 过 维 新 变 法 、开 启 民智 达 到 富 国强 民 、救 亡 图存 的 目
方 的 窗 口 。说 明 晚 清 社 会 上层 对 近 代 传 媒 功 能 的认 识 才 刚 刚 开 始 。
鸦 片 战 争 后 ,外 国 列 强 瓜 分 中 国 的危 机 日 重 。 一 些 忧 国 忧 民 的 士 大 夫 和 爱 国 知 识 分 子 开 始 关注 外部 世界 , 探 索新知 , 关 心时 局 , 寻 求 强 国 御 侮 之 策 。 他 们 从 外 国 人 在 中 国 所 办 的 报 刊 中接 受 了西 方 的新 文 化 、 新思潮 。 初 步 认 识 到 报 刊 的 社 会 功 能 并 着 手 办报 。洪 仁 跬 的 《 资 政 新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9 — 2 3
白 话 文 理 论 并 推 动 了 白 话 文 运 动 的 最 终 胜 利 与 确 立 白 话 报
篇》 , 王 韬 的《 论 日报 渐 行 于 中 土 》 《 论 各 省 会 城 宜设 新 报 馆 》 , 郑观应的《 盛世危 言 ・ 日报 》 , 陈 炽 的《 庸书・ 报馆 》 等 文 章 集 中反 映 了这 些 有 识 之 士对近代报 刊传媒的功能认识 . 表达 了“ 办 报 达
报 纸 不 仅 是 统 治 者 掌 握 情 况 的 工 具 ,也 是 昭 明
族 复 兴 大 梦 。早 已发 达 的 西 方 近 代 传 媒 千 方 百 计 窥 视 中 国并 向 中 国 传 播 近 代 西 方 的 文 明 “ 镜 像” , 引 起 了 部 分 士 大 夫 和 知 识 精 英 的 重 视 。 中
聪” 的愿望 。 比较 林 则 徐 等 人 的 观 念 和 对 报 刊 传 媒 功 能 的认 识 前 进 了一 步 。 洪仁歼认为 , 设 新 闻
馆 出版 报 纸 “ 上 览 之得 以 资 治 术 . 士 览 之 得 以 识
刊 的 主流 传 媒 地 位 奠 定 了基 础 。
一
、
晚 清 知 识 分 子 传 播 观 念 的 演 进
广 东技术 师范 学 院学报 ( 社 会科 学 ) 2 0 1 3年第 1 1 期
J o u r n a l o f Gu a n g d o n g P o l y t e c h n i c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o . 1 1 , 2 0 1 3
晚清 传 播 观 念 的演 变 与 白话 报 刊 的影 响
刘 光 磊
( 广东技 术 师 范学 院教 育技术 与传 播学 院 , 广东 广州 5 1 0 6 6 5 )
摘 要 : 晚 清 时 期 的 启 蒙 知 识 分 子 为 启 蒙 民 众 而 创 办 的 白话 刊 肩 负 起 传 播 知 识 、 宣传 启 蒙 思 想 与
民主革命 思 想 的重任 , 对 白话 文 的 推 广 与 维 新 运 动 的 开 展 起 到 了 推 动 作 用 , 也促进 了 晚清 书写 语 言 由 文 言 向 白话 的 转 变 , 对 五 四 白话 文 运 动 的 成 功 和 现 代 报 报 刊 的 勃 兴 带 来 了深 刻 变 革 。 关键词 : 传播观 念 ; 晚 清 白话 报 ; 近代 传媒 ; 语 言 变 革 中图分 类号 : G 2 1 9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4 0 2 X( 2 0 1 3 ) 1 1— 0 0 1 4— 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