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观念的演变与西方哲学的时代主题

合集下载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

国外大学开课情况
• Essex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的专业设置有三个:大陆哲 学、哲学与精神分析、伦理学,政治学与公共政策。 硕士研究生的主干课程有:大陆哲学专题研究、尼采 哲学研究、康德哲学研究、哲学与权利、哲学与精神 分析、伦理学,政治学与公共政策。本科生的课程根 据三个年级而设置不同的主干课程:大学一年级的基 本课程有哲学导论、逻辑学导论;二年级的主干课程 有:理性与经验、哲学与社会批评、形而上学问题、 哲学与文学、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哲学与权利、哲学 与宗教、伦理学。三年级的主干课程有:哲学、社会 学与政治学,哲学与法学、哲学与文学、康德在哲学 中的革命、当代政治哲学、黑格尔、尼采、维特根斯 坦、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哲学。
思考与研讨
• 一、你如何理解人本主义? • 二、你如何看待相对主义? 三、近代思想与现代思想有什么关系? • 四、现代文明与现代 思想又有什么关系?
• 从法国哲学会所总结的内容来看,当代 法国哲学所开展的思想革命,仍然环绕 着:(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人 的思想心灵的内在逻辑;(三)人的政 治、经济、文化创造以及伦理道德行动; (四)宗教与科学的问题。这些论题, 大致与西方各国哲学界在最近十年的理 论探讨主题相符合。
当代西方哲学特点
• • • •
哲学是一种方法论
• 哲学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 方法论。 • 正如普特南指出的,实用主义是“一个开 放的问题”。我们对实用主义的评价也应当采 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就是说,不是仅仅抓住实 用主义者的某个说法或结论就给出断然的评判, 而应考察产生这个说法或结论的整个语境或背 景,把握由此提出的哲学问题和基本思路。这 样,我们才能真正有效地从实用主义的思想中 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这也是我们研究当代美 国实用主义哲学的目的所在。

西方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演变过程

西方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演变过程

西方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演变过程西方伦理思想历史悠久,所涉及的问题很广。

概括起来主要有:关于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原则和规范、德性的内容和分类、意志自由和道德责任、道德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道德概念和道德判断的价值分析、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以及人生目的和理想生活方式等问题。

一、起源西方伦理思想发源于古代希腊。

公元前12至前8世纪,希腊社会开始从原始氏族制向奴隶制转化,氏族的血缘结合与“风俗统治”,逐渐被阶级的和地域的利害关系所代替,探求新的行为方式和生活秩序的道德思考逐渐从一般社会意识中分化出来,并在传说、诗歌和寓言中反映出善恶、正邪、美丑以及“善人”、“完人”等道德观念。

“七贤”的劝善格言,特别是梭伦(约公元前638~约前559)关于中庸和幸福的思想,成为古代希腊伦理思想的开端。

二、发展演变过程1、古希腊时期反映城邦奴隶制伦理关系的奴隶主阶级伦理思想,基本上是围绕着“完人”、“至善”的概念,探求完人的德性和至善的生活目的、生活方式。

第一个试图讲道德的毕达哥拉(见毕达哥拉和毕达哥拉学派)主张和谐和沉静,从对一般生活秩序的思考转向探求灵魂转世和静修心性的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

赫拉克利特注意到善恶的对立和转化,强调斗争的正义和现世的幸福,并力图从宇宙的统一中论证自然和人事的共同法则,为后来自然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波希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后,随着奴隶主民主派和贵族派斗争的发展,道德思考和伦理学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化,并在德谟克利特、智者派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道德哲学中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智者派和苏格拉底注意到伦理概念、范畴的普遍性,注重探求人的行为和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阐述了利益与正义、道德与知识的关系和幸福、勇敢、节制、自尊等一系列道德范畴。

柏拉图进一步发展了苏格拉底的道德论,形成了与他的唯心主义理念论相一致的伦理学说,并按照贵族奴隶主的等级模式系统地论述了"希腊四德"(见四主德)和道德理想。

西方古代美学的审美主体观念

西方古代美学的审美主体观念

西方古代美学的审美主体观念【摘要】西方古代美学的审美主体观念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主题,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古希腊的美学思想中,审美主体是与自然和人类固有的美感相联系的,强调个体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在古罗马时期,审美主体观念受到了宗教和政治的影响,审美被纳入到了道德和政治的范畴中。

中世纪美学思想中,审美主体更多地受到了基督教信仰和神学的影响,审美被赋予了超自然的意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中,审美主体开始向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发展,强调个体的审美判断和表达。

而在启蒙时代,审美主体观念更加强调理性和普世性的审美标准,强调人类理性的能力和普世的审美理想。

西方古代美学的审美主体观念经历了不断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审美观念体系。

【关键词】西方古代美学,审美主体观念,古希腊,美学思想,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时代,演变与发展。

1. 引言1.1 西方古代美学的审美主体观念西方古代美学的审美主体观念是审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美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方面。

审美主体观念关注的是审美体验的主体,即美的感知和理解主体是谁,以及他们如何去感知和理解美。

在古代西方美学思想中,审美主体观念有着丰富而复杂的表现。

古希腊美学思想中,审美主体主要是以理性思维和智慧为核心的雅典人,在他们看来,审美体验是一种精神和智慧的体验。

古罗马美学思想中,审美主体则更加注重实际生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审美体验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认知。

中世纪美学思想中,审美主体多为教会和信仰的代表,审美体验是一种对神圣的形容和崇敬。

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时代则更加强调个体和自我意识,审美主体观念逐渐向个体转变,审美体验被赋予更多的主观性和情感性。

西方古代美学的审美主体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逐渐演变和发展,丰富了审美学的理论体系,也反映了人类对美的不断探索和理解。

2. 正文2.1 古希腊美学思想中的审美主体观念古希腊美学思想中的审美主体观念主要体现在希腊哲学家对美的理解和价值观念中。

从实证主义到人文主义——西方哲学两大思潮的转变

从实证主义到人文主义——西方哲学两大思潮的转变

从实证主义到人文主义——西方哲学两大思潮的转变实证主义哲学思潮和人文主义哲学思潮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两大思潮,可以说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两朵花。

从时间意义上来说,人文主义(humanism)作为一种思想,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就已经出现,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14世纪兴起于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意大利,15~16世纪在西欧其他一些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然而作为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种表现,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却是在反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本文选取了从实证主义到人文主义转变这一题目的原因。

本文将概括性地谈谈20世纪西方哲学这两大思潮的演变和命运。

实证主义(positivism)自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以寻求科学、捍卫科学的面孔表现于世,尤其是这种学说在后来的发展中,不仅在理论上对“什么是科学”作了系统的论述,而且在方法论、研究程序、研究方法上也作了具体规范性的要求,如此情况必然引起世界学者对此种哲学的重视。

然而,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众多学者论述实证主义,实施实证主义方法论,但对什么是实证主义的则各行其是。

实证主义的基本信念是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无根本区别。

由于科学已经取代宗教成为无可争议的权威,将自然科学中卓人成效的方法运用于社会生活领域,建立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既势所必然,又合情合理。

孔德是最早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证主义的欧洲思想家。

他对“实证的”一词人含义作了这样的解释:(1)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时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关于实证哲学,孔德在那六卷本里给以详尽而系统的解说。

如果从总体上,尤其是从表现于圣西门、孔德和涂尔干思想中去论及法国的实证主义思想,其要旨可概括十二种之多。

但就其与本文所论述的内容而言,这里只择其有关孔德思想中的几点要旨。

第一,在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下,孔德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种类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和绝对的观念,拒绝对本体论的研究。

试论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

试论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

试论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6)04―0068―02一、主客二分思维的演变历史主客二分思维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近代科学诞生于西方并得到快速发展的深层次的根本因素。

主客二分思维的形成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在原始社会人类和自然还没有分化,人类自身作为自然存在的一部分被淹没在自然之中。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自然是人类非有机体的身体。

人类对于自然如同幼儿对待母亲一样,视之为自身不可缺少的肉体的一部分,对自然充满爱和恐惧。

这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原点。

那时虽然也产生把人类自身的现象映射于自然的神话和巫术,但这时主客两者之间没有差别,主客二分的思想无从产生,所谓的自然科学也不存在。

古希腊时期,自然科学是建立在自然界渗透或者充满着心灵这个原理之上。

“希腊思想家们把自然中心论的存在当作自然界规则或秩序的源泉,正是后者的存在才使自然科学成为可能。

他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运动体的世界。

运动体自身的运动,按照希腊人的观念是由于活力和灵魂。

但是他们相信自身的运动是一回事,而秩序又是另一回事。

他们设想心灵在它所有的表现形式(无论是人类事务还是别的)中都有一个立法者,一个支配和调节的因素,它把秩序先加于自身再加于从属它的所有事物,首要的是自身的躯体,其次才是躯体的环境。

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且还是有理性的;自然界的每一造物在心理上分有世界灵魂的生命历程,以及在理智上分有世界心灵的活动”。

对于希腊人而言除非它是不变的,否则没有东西是可知的,而自然界对希腊人来说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的世界,这就会导致科学认识上的不可能。

这时主客二分思维还没形成。

同时在认识论上少数思想家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感觉得到的认识才是真的,如普罗泰戈拉提出的命题:“人是世间万物的尺度,是一切存在的事物之所以存在,一切非存在的事物之所以不存在的尺度”这个命题包括人和自然的对立和主客二分思维的萌芽。

主体性的历史演变

主体性的历史演变

主体性的历史演变历史是今日之明镜。

在历史的镜子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过去所发生的,还能看到当下正在发生的,甚至预知将要发生的。

主体性的镜子就是一部人存在意义的追问史,从什么是人开始,一直追问到人为什么活着,也正是经过前人一代一代的探索和追问,我们才能看到当下关于主体性问题相对比较完整的一套理论体系。

在人类产生伊始,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刚刚又动物群体中分化出来,这时候的人类群体弱小,为自然所支配,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能生存下来。

在这样的状态下,产生了许多的神话传说或者宗教。

其实这个阶段的神话抑或是宗教的神,我们可以视为同一种东西,即统治人类的自然力量的化身,人格化的自然;而神话或者宗教中的英雄则是人类总体力量和意志的化身,这是一种人类力量和自然力量较量的生动表达。

因为生产力的落后,关系到人类生存的人和自然的矛盾是决定性的矛盾,从中也可以看出原始时代人类对人主体性本质力量的崇拜和渴望。

那时的哲学研究的重点是客体,从客体出发研究客体,这也是由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客观条件决定的。

但是在探讨世界统一性问题时,古希腊的自然哲学认为人是可以认识自然的,如恩培多克勒用用爱和恨来解释事物运动,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说”等等。

直到自称“第一智者”的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划时代的哲学命题。

在普罗泰戈拉看来:“认识就是感觉,只有可感的东西才是存在的,因此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这是第一条带着主体性萌芽的哲学命题,虽然稍显粗糙,但他确立了人的地位,任何事物只有在与人的关系中才能存在,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表明了对主客体矛盾认知的进步,也就是在要在追求客体过程中要更加重视主观因素的重要性,即使“人是万物的尺度”其实是“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夸大了感觉的主观性和相对性,但我们不能否认他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划时代意义。

在先哲苏格拉底看来,“认识你自己”才是哲学的要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心灵世界的研究。

西方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主流思想的演变【根底知识回忆】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人文精神最初来自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的开展。

1、古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人是万物的尺度〞。

〔即主*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1〕含义: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

〔否认了“神是万物的尺度〞的可能性,从而冲破了传统的人与神关系的思想束缚,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2〕评价:①肯定和强调人的价值,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是在原始**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②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无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翻开了方便之门。

注意点:智者学派〔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中叶—中国春秋战国之交,“百家争鸣〞局面已开场〕〔1〕出现的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叶。

〔2〕时代背景:希腊工商业开展繁荣,**政治开展到顶峰,平民的地位提高。

〔3〕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人〞本身。

〔4〕主要观点:研究的主题是人类社会。

〔5〕关注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和伦理规*等。

〔6〕代表人物:安提丰和普罗泰戈拉。

〔7〕影响: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作用。

它的*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表达,推动了雅典**政治的开展。

特别是它关于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显的难得可贵。

2、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约前469—前399年,略晚于中国之孔子、略早于孟子,被成为“西方的孔子〞〕——“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知德合一〕。

1〕“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做人的道理,是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思考,表达了对理性的尊崇、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和道德的重视,丰富了人文主义的内涵。

2〕“美德即知识〞:“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对道德问题的思考,表达反对智者无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

浅议西方哲学中理性的发展演变

浅议西方哲学中理性的发展演变

浅议西方哲学中理性的发展演变一、理性的诞生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古希腊哲学从最初的宗教和神话中解放出来,成为西方哲学史的源头和开端。

“古希腊哲学的思想渊源主要有两大源流。

一是来自古代东方各国文化对古希腊的影响。

……二是古希腊神话。

”14-15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人的认识能力低下,面对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人们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解释,对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也知之甚少,于是,就创造了神话和原始宗教。

可以说,西方哲学是从希腊神话和宗教中孕育并分离出来的,人们最早对自然界、对客体的认识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希腊神话中人们用想象力来认识世界及宇宙万物,用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人格神来解释自己无法认识的自然和现象。

尽管原始宗教观念还不是哲学,但已经开始考虑宇宙万物的生成与灭亡的问题,人们已经用宗教信仰和神话探寻世界的本原,通过感性的、表象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

将历史回放到古希腊哲学产生的时代,可以发现哲学思想空前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经济的繁荣,此时的希腊正值奴隶制城邦的兴盛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产生了工商业奴隶主同贵族奴隶主之间的斗争,于是也有了反对宗教神话而代之以新思想的要求,在经历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后,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人们的生活比较安定,社会经济也相对繁荣,这些客观的社会条件提供了一个适宜哲学思考的环境。

最早开始研究哲学领域问题的是米利都学派。

“希腊哲学起源的直接背景是宇宙起源诗,宇宙起源诗以神话的外衣叙述了客观史前的故事,从而利用流行的有关万物恒变的观念叙述宇宙创造的形成。

”42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宇宙间存在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操纵这个世界的运行,想找出一切变化莫测现象背后的永恒关系,于是产生了解释世界本原的哲学思想萌芽。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那样,人们对于哲学的研究就是出于自己对世界的无知和对眼前问题的困惑,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例如宇宙是怎么产生的,日月星辰的各种现象是如何交替产生的等等。

哲学不同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

哲学不同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

哲学不同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哲学是人类思维与意识活动的高度抽象的产物,承载着人类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与探索。

不同的哲学思想源自于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核心理念。

本文将探讨不同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以期对人类思维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塑造有所启迪。

【古希腊哲学:人类智慧的探索】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鼻祖,它以对人类智慧与真理的追求为核心理念。

苏格拉底提出了“人之无知即为智慧”的观点,强调人类要以谦虚的态度面对未知。

柏拉图则通过“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对立来探讨真理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通过逻辑思辨和对自然的观察来获得智慧。

这些核心理念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对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方哲学:和谐与平衡】东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觉察。

儒家思想强调“仁”的概念,即尊重他人、勤勉努力、追求道德的完善。

佛家思想通过修行和慈悲心培养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道家思想追求无为而治,强调与自然的合一。

这些东方哲学的核心理念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差异。

【现代哲学:实证与经验】现代哲学以实证与经验为核心理念,强调通过感官和科学的观察来获得知识和真理。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通过理性和经验可以获得全面的认识。

康德则强调个体的主体性,认为人类通过自主的理性活动认识世界。

他哲学的核心思想也被称为“康德式的反思”,即人类思维与自然的关系。

这些现代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在科学的推动下,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后现代主义:拒绝固有真理】后现代主义挑战了现代哲学中确立的一些核心理念,拒绝相信固有的真理和普遍的知识。

尼采提出了“虚无主义”的观点,认为真理是没有基础的。

德里达以语言和符号来解构和分析现实,强调真理是相对的。

这些后现代主义的核心理念对哲学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引发了一系列学术争议与批评。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摘要】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古代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古代形而上学主要由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奠定基础,中世纪形而上学受到基督教神学的影响,近代形而上学则呈现出逐渐脱离宗教的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形而上学逐渐被边缘化,但在当代形而上学重新被重新审视。

形而上学对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在未来的发展中持续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展示了人类对于理解世界和思考人生意义的永恒追求,其影响和发展必将继续在人类思想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关键词】引言、古代形而上学、中世纪形而上学、近代形而上学、现代形而上学、当代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起源、形而上学的发展、形而上学的影响、形而上学的未来发展1. 引言1.1 形而上学的起源形而上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中,他首次提出了“形而上学”这一概念,用以描述超越物质世界的实体和原理。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和真理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宇宙的起源、事物的本质、因果关系等等。

他将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和伦理学区分开来,认为形而上学是哲学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想,成为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在他之后,欧洲中世纪的哲学家们也对形而上学展开了深入探讨,将宗教信仰与哲学思辨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形而上学传统。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到来,近代哲学家们对形而上学进行了重新思考和批判,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观点。

形而上学的起源不仅在古代、中世纪和近代有所体现,而且在当代哲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形而上学的起源是哲学思想的源泉,激发着人们对于宇宙、存在和真理的探究与思考。

形而上学的起源是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形而上学的发展形而上学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特定的特点和重要的贡献。

高考历史近代中西方的社会转型问题

高考历史近代中西方的社会转型问题

及文化上的表现、借鉴与创新。如2011年广东文综第39题对
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的考查等。
解答思路
第(1)问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学习日本、翻译
日本的书籍明显多于欧美国家,同时学习的内容有自然科学 也有社会科学,根据分析可得出答案。第(2)问“中体西用” 的思想主要是从开设的课程上来看。从中国维护封建制度的 儒家经义和西方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存,可以得出答案。
影响要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来分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



5
57
2
32
24
321
7
123
38
533
7.1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专业 备注 各科预科阶段 均须开设的课
科目
经学科
政法科 文学科 商科 格致科 农科 工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清末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2)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被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 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 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 思想。
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
理即可。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 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 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
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

论教育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论教育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论教育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教育哲学综合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给以理论上的阐明。

下文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教育哲学论文的例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论教育哲学论文篇1论哲学教育的意义摘要: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哲学教育意义的认识模糊不清,错误地理解了哲学对人的价值、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及哲学教育与当代社会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哲学教育现状是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尴尬局面。

由此而来,笔者试图从哲学的本性出发,探讨哲学教育的使命及当代哲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笔者把哲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归结为三个方面,即培养人们的哲学观念,激发人们自觉的哲学意识,进行反思批判能力的训练及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哲学教育哲学观念反思批判能力我国哲学教育规模之大、在国内文化教育的地位之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学生真正掌握了哲学,领悟了哲学精神,具备了良好的哲学素养,在现实中能挥洒自如地应对各方面的生存挑战呢?大量的事实表明,情况正好相反。

广大学生并没有因为接受了哲学教育而产生对哲学浓厚的兴趣与热情,却把哲学当作无足轻重、可学可不学的学科,既不可信,也不可爱的学科;学生很难进入哲学的崇高境界,在日常生活中也少有哲学意义上的思考,而且还缺乏独立面对问题、把握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哲学教育的结果如此地不尽人意?有人说,是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哲学等人文学科就相对边缘化了,因此,不再有人会费尽心机关注那些不能带来任何经济效益的东西,尤其像哲学这样一门吃力不讨好的学问。

也有人说,是因为哲学学科本身发展停滞不前,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远远落后于人们对它的期望,而使其遭致受冷落的厄运。

在笔者看来,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一个问题可能长期以来为我们所忽视――哲学教育工作者对哲学教育的意义认识模糊不清,错误地理解哲学对人的价值、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及哲学教育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也许这才是造成目前哲学教育尴尬局面的关键因素。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概念演变及其影响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概念演变及其影响

限 与有限 、 本质与现象 , 原因与结果 , 一般与个别等
这样 一些 辩 证 法 的范 畴 , 含 着 辩证 法 的思 想 。但 包 是他 并 不 能把 握 这些 对 立 面之 间 的转 化 , 只是 片 而 面 的看 到 了一 方对 另 一方 的决定 作用 。 样 就不 能 这 避免 的将 实体 与 样式 隔离 开来 , 无法 说 明物 质 与思 想 的联 系 , 物运 动变 化 的原 因。斯 宾 诺 莎 认 为实 事 体具 有 思 想 与广 延 两 种属 性 ,既然 作 为两 种 现 象 , 仍 然还 是 不 能说 明两 者之 间 的互 相 作用 , 样也 就 这
对 象 确定 为 “ ” 身 以及 “ ” 是 本 是 凭本 性具 有 的各 种属
其 “ 和“ 分别 是 对 性, 而实体是“ 的中心意义。而实体有两种 : 是” 第一 辑 联 系 的。 一 ,第一 实体 ” 第 二实体 ” 实体和第二实体。 第一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个别事物 , 他 以前 的唯物主义物质实体和唯心主义的精神实体
的 。 而 这 一 系 列 的最 高 的 顶 点 就 是 纯 形 式 的 实 体—— 神 『 3 J 。 他 的实体 学说 与他 以前 的 学说之 间 是有 内在 逻
源。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以原子论为最高成就 , 他 们把某种具体 的自然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 ;以理念 论 为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代表观点 ,则把超验 的精神性的一般本质理解为世界的本原。在此基础 上,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概念l 他把哲学的研究 l l 。
中这样或那样的理论观点 ,我们都能从古希腊这样 种属 , 共相和殊相囊括进他的体 系里。 他对全部问题 个母亲的怀抱那里找到孕育的影子。实体概念正 进 行 归纳 、 结 , 一 分 析 各个 重 要 的 哲学 概 念 , 集 逐 指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演变历程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演变历程
当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 断力、道德行为能力和社会责 任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内容丰富
当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丰富多样,涉及哲学、伦理学 、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类社
会和自身的发展。
教育方法灵活
当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 方法灵活多样,采用案例分析 、讨论式教学、角色扮演等多 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
注重实践
古代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强 调实践和应用。例如,通过辩论、演讲等方式来培养个 体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实践能力。
古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影响
奠定了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古代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后来的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促进了西方社会的发展
古代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西方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政治稳定起到了积极的 推动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政治多 极化使得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更加多样,文化多元 化使得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更加丰富。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 发展趋势。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
重视个人自由和权利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 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来做出自己的选择。
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方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为全球德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 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同时,也有 助于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 德育交流与合作。
05 当代西方思想政 治教育方法
当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01
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02
强调实践和体验

西方法治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借鉴意义

西方法治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借鉴意义

西方法治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借鉴意义对西方法治的历史渊源,夏勇先生的《法治源流——东方与西方》有比较详尽的论述。

他认为,“追寻法治的源头,应该从亚里士多德说起”。

但是,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法治,是什么样的法治?西方法治的历史发展,不同时期是不是有不同的内涵?能不能笼而统之?英文Rule of law这个词是1 9世纪末期才出现的新词,韩德培先生早在40年代就有论说,但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前几年才看到,本想当面向老人家请教,不幸他在2009年就辞世了。

2000年,指导台湾研究生杨登杰做《从法治国家看中国传统法制》这篇硕士论文。

认为,一般人常认为法治是西方的传统。

其实,现代意义的“法治国家”(Rechtsstaat)或“法治”(rule of law)并非根源于西方传统思想或制度,而是伴随着近代工商业和工商阶级崛起而引发的思想革命(即启蒙运动)和政治革命(即改革)的产物。

这是的共同看法。

但他对中国传统法制的论述,采用钱穆先生的观点,有所保留。

认为,从西方传统政治思想史来看,柏拉图的国家哲学被当代哲学家波普尔(Karl R.Popper,1902—1994)视为极权政治思想的鼻祖,主宰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则为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供理论依据,两者都与现代法治理念背道而驰。

亚里士多德虽然提到法治,其出发点却非现代法治所强调的个人自由,而是为了实现更高的善;此外,他还承认与现代法治理念水火不容的奴隶制度的合法性。

正因为这样,所以有人认为亚氏所说的法治是奴隶主法治。

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前43年)的自然法思想固然是建立法治国家的思想根源,但这种思想与其说是立足于人权理念,毋宁说它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政思想一样,更强调的是整个共同体的善,并把追求共同体的善看作公民的美德和最终目的。

再从西方传统政治制度史来看,雅典的民主政治只限于占人口极少数的自由民才能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

而自由民虽然有权分享国家主权,“但在所有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

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比较

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比较

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比较20世纪可以说是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世纪,有着很多的思潮和著名的哲学家。

这些思潮和哲学家的思想与成果不仅在哲学领域,而且在其他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比较介绍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的出现、发展和主要思想内容,分别有实在主义、分析哲学、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布迪厄学派和海德格尔哲学。

实在主义实在主义是指一种关注实际存在的哲学,提出了真实事物的概念。

它认为,思想的本质在于它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思想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借助于实在世界而存在的。

实在主义最早源于20世纪初的意大利哲学家加索里,后来又逐渐发展为包括新实在主义在内的一系列思潮。

实在主义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真实和存在的重要性,不同于其他的一些哲学思想,它不把沉迷于阐述一些你死我活的问题而是关注实际存在。

分析哲学分析哲学其实是一个包含了多个哲学流派的名词,这些学派之间有着共同特征,比如强调语言的使用。

它最早肇始于20世纪初的维也纳学派,后来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分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可以通过分析语言以达到真理,提供深入的分析和优化对于语言的使用,以构建一些哲学理论。

这种理论是基于语言的规则和语言逻辑推表,因此物种间沟通的基础是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语言,也产生不同的哲学论证。

分析哲学的理论特别适合科学的应用和探索。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不同于实在主义或者唯心主义,它更加关注个人经验的特殊性和主体经验的内在存在。

它认为,存在是本质重要的,人的存在是基于自由和选择的,是一个需要无限制自我实现的进程。

存在主义观念的源头来自于19世纪之末,20世纪初,博纳蒂和海德格尔带领了这种思想到哲学领域。

相对于其他哲学思想,存在主义更加关注主体经验的特殊性,这是因为人们之间的特殊经验保障了每个人都是独有的存在这一观点。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流派的出现在近30年内,它强调文化多样性和内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反对一切主张普遍真理和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思想宗旨。

关于主体间性在本体论上的探讨

关于主体间性在本体论上的探讨

关于主体间性在本体论上的探讨作者:李文宁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8期一、主体间性的哲学本源主体间性是胡赛尔现象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胡氏现象学属于先验唯心主义的变种,要理解现象学就必须追溯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知识论。

自笛卡儿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个著名命题,启动了近代西方哲学主体建构的宏大工程,把世界分为主体和客体两部分,确立了近代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强调了作为主体的人的认知的能动性,承认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并存,并企图用思维来证实存在。

这一点直接启发了康德,成为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主题。

但是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在许多方面也不同于这些哲学家的学说。

他抛开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从在人的意识领域中显现的现象开始,从自我的感知体验开始,重新确立知识论的基础。

他的哲学体系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关于意识的意向性的学说。

它始终是“关于某物的意识”而不是某种闭关自守的主体性。

也就是说,意识的对象是由意识活动造成的。

但这样,哲学就有堕入到心理主义的可能,成为具体的科学,因此,胡塞尔将“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这句话改写成“意识总是在构造着它的对象(客体)”。

这样,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内容不仅包括了意识活动,而且也包括作为意识活动之结果的意识对象。

意识的对象是由意识活动构造成的,原先心理和物理的二元,现在被先验的一元取代,即主体的先验的构造能力与被构造的对象综合为意向构造能力和成就。

这样,传统哲学中主客二元对立在胡塞尔的主体性中被克服了。

“主体间性”在胡塞尔现象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策略性概念,胡塞尔企图用这一概念来克服现象学还原后面临的唯我论倾向。

在胡塞尔那里,主体间性指的是在自我和经验意识之间的本质结构中,自我同他人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为我的世界不仅是为我个人的,也是为他人的,是我与他人共同构成的。

胡塞尔指出:“无论如何,在我之内,在我的先验的还原了纯意识生命的限度内,我经验着这个世界(包括他人)——按其经验意义,不是作为我私人的综合组成,而是作为不只是我自己的,作为实际上对每个人都存在的,其对象对每一个人都可理解的,一个主体间的世界去加以经验。

试论西方文化视域下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试论西方文化视域下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前提 。如果行动者无法互相做 可信的 承诺 ,他们只好放弃众多可以共同获益
圆圈式的辩证运动过程。在 当代, 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主 流主体意识, 是更理性化、 更智慧、 更宽容、 更和谐、 更高层次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 : 主体 意识 ; 理性化 ; 类” 人“ 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 : 0 2 B 2 文献标志码 : A
的概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 不能仅 仅依赖公权力的作用 。发掘 、 培育并运用
社会 资本 将 有 力地 克 服公 权 力 作用 的先
引 言
物质世界 自从有 了人这个万物之灵长 、宇宙之精 华 ,就注定 了人类必然要 在 纷繁复杂 、无限多样 的客观世界 中谋求 自己的中心地 位 ,并以人 的价值取 向为尺
探讨 与 争鸣
不尽人意 。这些林林 总总的事件 、 风波 , 都是两岸之间集体行动困境的体现。 如果要克服集体行动困境以及 由此 产生的违背 自身利益的投机行为,则必 须借助于社会资本的力量 。两岸在交往
互动 中如果产生大量的社会资本 ,两岸 民众的共同利益就更容易求得。在一个
继承 了大量社会资本的共 同体 内,自愿 的合作更容易出现。 如果每个人都能 够合作, 每个人都会获得利益。然而不幸
论 ,0 8 1 ) 20, . (0
在古代 ,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人们对 自然界 的山崩地 裂 、雷鸣闪 电等 种 种现象 缺乏最 基本 的科 学层 面的解释 ,因而人 类生 活在 自然 必然性 的奴 役之 下 ,几 无 自由可言 ,那个 时代 ,人类未曾意识到 自身 的高 贵与优越 ,也未 曾有过 自傲 自大 ,完全 生活在 自然状态之中 ,任凭 自然之神 的摆 布 ,生杀予夺亦悉 听其 便 。早 期的哲学也只是从 存在的层 面追问和思考 自然事物 的生成变化问题 ,世 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首先,用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人文主义者公开宣称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权,我无不具有。就是说,作为一个人应该按照人类的自然本性而活,而不应该被当作工具,受上帝的奴役。
其次,用享乐主义代替禁欲主义。人文主义者针对中世纪教会要求人们绝情除欲、放弃尘世的享受,追求天国幸福的言论,指出:如果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⑤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⑥
莱布尼茨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理性或自我意识,人的心灵作为单子具有自己特有的质的规定性即知觉和欲望。欲望是推动人的自然变化的内在原则,这就使得作为单子的人自身状态的变化就不受外力决定。这正是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最有力根据,同时也是人能成为独立的能动的主体的有力根据。在此基础上,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说把上帝的伟大仅仅限制在世界产生以前,从另一个方面重树了人类的主体性。
再次,用理性主义反对蒙昧主义。中世纪教会迫使人们盲目信仰宗教教条,绝对服从权威,结果导致了人类理性的泯灭。人文主义者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理性,能够认识自然、造福人类。他们指出:盲目追随别人的人,追随不了什么,能创造发明的人才是真正的人。⑦这些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科学和理性、树立人的威严的愿望。
从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可以看到,如果说古希腊早斯哲学家主要从自然本身去寻求世界本原,作为主体的人尚与万物混然一体,人类主体性观念尚处萌芽状态的话,那么到了古希腊哲学的中后期则明确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认识你自己两大命题,这标志着古希腊哲人已有对主体思想的最初表述,同时也标志着古希腊哲学时代主题的转变,即从自然哲学到人学的转变。在西方哲学史上,这是第一次以普遍命题的形式提出了人与万物、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并且把人看作是这一关系的主导方面。当然,那时由于人们的主体意识尚未成熟,因而也就无法理解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思想的深刻含义,在社会中也就不可能产生很大反响。但他们在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是不可抹煞的,为以后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黑暗漫长的中世纪,希腊哲学中刚刚诞生的主体性思想被超然的上帝所窒息。基督教对希腊思想的推毁,最根本的是对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人形象的推毁。在上帝面前,人一无所有,人的理性和感觉一文不值,而上帝却在神学家的拥戴下居于全知、全能、全善、全在的主宰地位,而人却成了上帝的函数,人的主体性被完全剥夺。但从上帝的角度看,人却在上帝中曲折地表现了人的最充分的主体性,上帝对人的主体性的占有,实质上是人的主体性的异化,上帝无限的主体性不过是人们对自身全知全能、无拘无束的主体性的幻想。然而,上帝无限主体性之生成和人的现实主体性的丧失构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反对宗教神学、破除上帝主体性、解放人的主体性成为文艺复兴及其后来欧洲哲学发展的主潮。
随着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奴隶主民主制的确立以及人类思维进一步完善,以人为核心的哲学学派智者派开始在希腊崛起。智者们崇尚感觉,主张怀疑,反对传统的自然论。普罗塔戈拉明确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事物是其所是的尺度,也是事物不是其所不是的尺度。③这里,他把人提高到了宇宙的核心和主宰的地位,充分肯定了人的作用,同早期希腊哲学中那种处于被淹没在万物之中的、被动的人相比,这一命题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这里,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价值和真实性,只有在与人的关系中才存在,只有在被人意识到的时候才成为现实。人是万物的主体,能动的主体,这是西方哲学史中主体性思想的最初表述。
主体观念的演变与西方哲学的时代主题
【作 者】王岩
主体观念的发展以及人类对主体的认识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纵观西方哲学史,自哲学诞生起,主体问题就成为哲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哲学的全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哲学发展的时代精神。

当古代人类怀着好奇的心情面对自然的时候,那经纬万端、变幻莫测的宇宙现象令他们困惑和恐惧,古希腊早期哲学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思索和探求。无论是最初的水、气、火成说,数目本原论,还是稍后的四根说、原子论,都是早期哲学家们对自然本身追根求源的答案,具有鲜明的自然性特征。但在这些早期哲学家那里,已经涉及到具有人类精神特性的灵魂观念,开始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最初思考。阿那克西美尼说:我们的灵魂是气①,德谟克利特则认为灵魂同太阳、月亮一样,都是由光滑的原子构成的。②可见,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们在对宇宙进行自然性规定的同时,已开始涉及到与人的主体性有潜在联系的人类精神灵魂这一特殊概念。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也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探讨认识论问题,但他们与经验论者走的不是同一条路。
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笛卡尔为了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为科学提出了一种清新明快的研究方法即我思的主体性方法。他认为,要建立起新的、确实可靠的知识体系,首先要用怀疑的方法把一切知识放在理性的审判台前加以批判,但作为怀疑的主体我是无可怀疑的。我怀疑,因而我存在、这是人的心灵对自身存在的洞悉,是从行为到主体、从属性到实体的必然过渡。因此这一命题是人类理性首先的、最确定的知识,它意味着凡是主体清晰明白的认识都是真的这一主体原则的成立,并由此建立起对主体而言的外界事物的真实性。这里他把认识理解为理性自身的命题分析、逻辑抽象和推论活动,从而抽象地提出了认识的主体能动性问题。这种从主体看科学,认为由于主体应用于研究科学的次序相同而使得不同学科具有统一方法的态度,同经验论者截然不同。
然而,当人类主体性被严重扭曲、上帝被推上至极的时候,整个欧洲社会开始了以人和自然为主题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性与神性、自然与上帝、理性与信仰之间展开了空前的论战,哲学也一反过去唯尊上帝、充当神学婢女的地位,重新获得了勃勃生机,人重新成为哲学发展的时代主题。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斗士以他们那高昂的热情,从以下几个方面弘扬了人,从而使人的主体性重新在哲学中确立。
总之,唯理论关于主体的学说经历了一个从笛卡尔以二元论为特征的把心灵看作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的唯心主义,到斯宾诺莎把人作为自然物,依赖于自然这个实体而存在的样式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再到莱布尼茨把人看作自身独立存在的能动的作为个体的精神实体单子的客观唯心主义这样一个演变过程。从身心关系上,主体则表现为从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说,到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说再到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说的发展过程。
近代经验主义的首倡者培根在承认知识来自人的感觉经验、感觉的对象是自然界的同时,又对感觉的可靠性提出了怀疑。他指出:感官对于自然的划界总是参照着人而不是参照着宇宙⑧,因此感觉不是纯客观的,而是掺入了感觉主体自身的性质。培根由此提出了人类认识的四假象说,认为只有清除它们,对人类心灵进行救治和清洗,才能进入建筑在科学上面的人的王国的大门,⑨可见,培根在认识论中通过怀疑感觉的非纯客观性提出了人的主体性问题。#p#分页标题#e#
纵观经验论与唯理论在主体观念上的差异可知,近代哲学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实际上是近代哲学从上帝回收人的本质的道路进行的,并且从认识论的角度使主体性得到了重新阐释。在这一过程中突出地表现为出现了以培根为代表的、在追求人的主体性过程中把上帝观念自然化并力求从经验、实证的角度求得主体的完善的经验主义和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力求在人类理性王国中驱逐上帝的统治重塑人类理性创造力的唯理主义。但究其宗旨就是要解决关于世界自身,尤其是关于人类自身的矛盾,重新弘扬人的主体能动作用。这一宗旨体现了这一时代哲学发展的时代主题即理性对信仰的否定、必然性对神性的侵占和人对上帝的干预,这一主题为18世纪以后哲学向着理性化,人本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最后,用个性自由思想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人文主义者坚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对人的压制和愚弄,认为自由是人类天生的本性,应按自己的需要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人道主义为基础,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的早期资产阶级社会意识形态。
总之,随着古希腊时代的结束,封建神学占统治地位的欧洲中世纪使人的主体性受到极大压抑,但恰恰是这种极端的社会现实才进一步唤起了人们对人的主体性的追求。文艺复兴时代,是人走出神学的牢笼,以一种自由、独立的姿态面对现实的时代,渊源植根于西方文化传统之中的哲学理性精神也随之复苏了,哲学家们愈加明确地意识到有必要自觉地维护哲学理性的纯洁性和独立性。理性与唯一拥有这种理性的人是自主的、至高无上的、不屈从于任何外部权威和非理性信仰的。当时的思想家们正是从人的自然性出发弘扬人的主体性的,这构成了贯穿于整个西方理性哲学的古典历程的一个基本取向,并成为当代哲学发展的主题。当然,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主体性的赞美,其哲学基础是抽象的人性论,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近代经验论者大都承认感觉经验中有反映主体自身性质的成份或因素,但这种主体性在感觉经验中究竟占多大程度,经验论者的答复各异。以培根为代表的早期经验论者对这一问题是有保留的;但后期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者为了保证其逻辑的彻底性,则把感觉的主体性推向至极,否定经验之外事物的可知性,可见,近代经验论从感觉主体出发,最终导致了主观经验论和怀疑主义,这是其失之偏颇之处。但总的说来,近代经验论者较为深刻地探讨了感觉经验的主体性问题,这有助于清理中世纪以来种种形而上学的神秘空谈,为后来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文艺复兴对主体所作的自然性规定,使得近代哲学的视角发生了偏转,由过去本体论的研究转变为以认识论为中心,并由此形成两种不同的哲学方法论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尽管两者相差甚远,但在研究人类的认识能力时却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即人的主体性。
经验主义者洛克在继承培根主体性思想的同时,从第二性质的学说出发阐述了主体性在认识中的作用。他认为第二性质是在某种特殊形式下在我们的感官上生起作用来,并由此使我们生起不同的各种颜色、声音、气味、滋味等等观念⑩。洛克强调指出,我们如果没有适当的器官,来接受火在视觉和触觉上所起的印象则世界上便不会有光和热。(11)可见,洛克在认识论上突出地表现了对主体能动性的弘扬,进一步确定了认识器官是人类认识产生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就使我们看到了在洛克那里主体性因素对人类认识产生的重大影响,正是它才能使我们产生各式各样的观念并且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这就为经验论最后发展到怀疑论埋下了伏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