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课一练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课一练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肯尼迪曾对某一事件这样评价:“苏联人就像一只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但一旦被发现又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回安全的地方的猫。
”这一事件是
A.柏林事件
B.朝鲜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
2.从下列图片中提炼一个主题,最符合要求的是
A.美苏“冷战”加剧
B.局部“热战”升温
C.多极趋势出现
D.“冷战”“热战”交织
3.20世纪60年代,某次国际会议通过宣言,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
这一会议是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不结盟运动会议
D.朝核六方会谈
4.欧元在悬崖边!2021年怎么拯救欧元?欧债危机和欧元危机依然是2021年世界经济领域最热门的话题。
欧洲起初实现经济联合的主要目的是:
A.抵制苏联的经济渗透
B.摆脱美国的控制
C.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D.缓解法德矛盾
5.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
材料认为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
B.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D.美国百姓对苏联敌视
6.某西方学者说:“直到美国觉察欧洲普遍不满与苏联的影响日益扩大的危险同时出现时,它才被迫制定了‘马歇尔计划’,答应为大规模恢复‘自由世界’的工业提供巨额资金。
”该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出台的目的是
A.履行“北约”成员的义务
B.缓和两大阵营的紧张局势
C.对抗“华约”集团的冲击
D.扶持西欧国家和遏制苏联
7.二战后某组织成立时强调:坚持“集体防御”,基于在“民主、人权、法治方面的共同价值观”,将“为保证欧洲公正持久的和平秩序而奋斗”。
该组织是
A.联合国B.北约C.华约D.欧共体
8.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某高一学生在历史课后整理了一幅知识结构图,该生整理的历史知识的主题是
A.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新兴力量的崛起
C.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9.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书中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
这种现象说明
A.日本开始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C.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丧失D.日本得到西欧国家的强有力的支持10.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
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11.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从欧洲中心格局向美苏两极格局的演变。
促成上述演变的主要因素是
A.美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B.第一次世界大战
C.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D.第二次世界大战
12.有学者认为用“冷战”来描述战后世界本质上是“欧洲中心主义”在作祟。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冷战”是西方人提出的概念
B.欧洲人将“冷战”政策道德化
C.欧洲“冷战”掩盖了亚洲热战
D.战后欧洲衰落已非世界中心
13.南斯拉夫前领导人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条“道路”
A.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B.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
C.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D.使世界多极化格局快速形成
14.近年,西方媒体纷纷指责中国“黑客”攻击美、德、英等国的政府或军方网络。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这些言论是冷战思维的表现。
其思维的核心内容是
A.打击B.共存C.合作D.遏制
15.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
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已经形成了单极化格局
B.当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瓦解后向世界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
D.鉴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美国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
二、材料分析题
16.战后世界风起云涌,各种力量交互作用,对世界发展起到巨大影响。
材料一美国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到1951年共向欧洲提供了大约131亿美元的“援助”,受援助国GDP从1948年到1952年底增长了25%。
但受援国需要承担经济和政治义务,例如美援必须用以购买美国物品和技术;部分工业发展接受美国监督;受援国必须放弃工业国有化等。
其“援助”手段确定了美元的结算单位,打破了西欧各国的贸易关税壁垒,更削弱了意大利和法国共产主义的影响,稳定了政权。
——摘编自李申《杜鲁门主义的续篇》(1)据材料一,概括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二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
两极格局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2)你如何理解“新力量的萌动”促使“两极格局开始消失”?
材料三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想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
然而个别国家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对记者的谈话(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建立单极世界“不现实”的理由。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巴导弹危机。
依据材料信息,苏联人“被发现又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可判断这是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被美国很快发现,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故选C项。
A项是苏联封锁东柏林,与“就像一只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不符,A不选;B项是美国对朝鲜的战争,与题意不符;D项是美国队越南的战争,与题意不符。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古巴导弹危机
【名师点睛】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7月苏联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发射基地,以改变苏联在美苏均势中的不利地位;在向古巴运运送导弹时被被美国发现,在美国的战争威胁下,苏联最后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这表明当时美国处于优势。
2.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示可知,图1是柏林墙,体现的是美苏分裂德国,是冷战的表现,图2是美国阻止越南建立社会主义政权而发的侵越战争,属于局部热战。
最符合要求的是主题是“冷战”“热战”交织,故D正确;美苏冷战加剧体现不出图2的内容,故A项错误;局部“热战”升温体现不出图1 的冷战加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多极化的趋势,故C项错误。
3.C
【解析】
【详解】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会上确立了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故C项正确。
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排除A项;日内瓦会议召开于1954年,排除B项;朝核六方会谈指2003年8月27日开始,到2007年9月30日为止,共举行过六轮会谈,排除D项。
4.C
【解析】
美苏争霸格局下,西欧国家安全自身难保,为此联合起来壮大实力,维护自身安全,故C 正确;A和B并不是主要原因;D是首要步骤。
5.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可知,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是二战后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故A项正确。
战时同盟解体不是二战后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且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
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是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而非原因,且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
美国百姓对苏联敌视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
6.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美国觉察欧洲普遍不满与苏联的影响日益扩大的危险同时出现时,它才被迫制定”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出台的目的是扶持西欧和遏制苏联,故D项正确;ABC 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①马歇尔计划解救了西欧的燃眉之急,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
②对美国来说,此计划是把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激发本国制造商和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可谓一箭三雕。
③对于西欧而言,虽然各国都感到受制于美国,但在当时尚离不开美国的援助和保护。
然而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这种离心力将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的加强。
7.B
【详解】
由材料“坚持‘集体防御’……将‘为保证欧洲公正持久的和平秩序而奋斗’”并结合所学可知,该组织为北约,是二战后美国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政治军事集团,故选B;联合国是世界性组织,它的宗旨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其不可能单单为欧洲服务,排除A;华约是与北约相抗衡的国际政治军事集团,“民主、人权、法治”并不是其成员国共同的价值观,排除C;欧共体是区域性经济组织,并不承担“集体防御”的军事责任,排除D。
8.A
【详解】
图示是美苏两国凭借强大的实力两分天下,并且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尖锐对立,形成了两级格局,故A正确;新兴力量的崛起没有体现,B错误;雅尔塔体制瓦解是苏联解体,材料没有体现,C错误;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材料没有体现,D错误。
9.A
【解析】
日本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说不,就是因为日本在80年代崛起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
日本在二战结束后长时期依附于美国,现在“日本可以说不”,表明日本希望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故A项正确;B项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不符合题中的时间,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美国失去世界霸主地位,C项排除;D项错误,错在“强有力”。
10.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课题中心词恰好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起点是“杜鲁门主义”,反映的是两极格局的形成,终点是“苏联解体”,反映的是两极格局的瓦解,故选D;“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霸主地位并未被动摇,故A项不可能是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排除;“杜鲁门主义”不属于多极化,故排除B项;C项不能将“苏联解体”这一关键词涵盖其中,不够全面,排除。
11.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参战晚且在战争中继续发展国民经济。
美国战后的经济实力已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而苏联早在二战前,就已靠发展重工业成为强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极大地刺激了苏联的经济,使得苏联在二战后期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空前强大,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心。
而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强国,经过战争已经破产,遭到严重削弱。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通过雅尔塔协议,美国和苏联达到了控制世界的目的,双方在冷战中对峙,最终形成了世界的两极格局。
故促成世界格局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A项只是原因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仍以从欧洲中心,故B项错误。
C项标志着两极格局的解体。
故ABC排除。
点睛: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
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失去了世界中心的地位,美苏趁势崛起。
12.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本质上是‘欧洲中心主义’在作祟”体现了全球“冷战”的中心在欧洲,亚洲的局部“热战”是服务于全球“冷战”的,故C正确;“冷战”概念由谁提出,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错误;“欧洲中心主义”并不等于欧洲人将“冷战”政策道德化,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战后欧洲衰落,而是强调“冷战”的中心区域,故D 错误。
13.B
【详解】
依据材料“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结合所学可知这条“道路”是指不结盟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故B正确;不结盟运动并未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故A错误;不结盟运动并未结束殖民体系,故C错误;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并未形成,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需要掌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意义,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结合不结盟运动的意义解答即可。
14.D
【详解】
冷战的最初含义是指美国采取一切非武力手段,来遏制共产主义,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很多国际问题上,仍旧用这一观念处理事务,被称之为“冷战思维”。
故选D。
15.C
【解析】
【详解】
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故A、B项错误。
当今世界上,除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
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C项正确。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但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问题,美国也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故D项错误。
16.(1)影响:促进欧洲经济恢复发展;经济政治上受制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发展,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2)理解: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了两极格局。
(3)理由: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性问题需多国合作。
【解析】
(1)影响:根据“受援助国GDP从1948年到1952年底增长了25%”得出促进欧洲经济恢复发展;根据“美援必须用以购买美国物品和技术;部分工业发展接受美国监督;受援国必须放弃工业国有化等”得出经济政治上受制于美国;根据“更削弱了意大利和法国共产主义的影响,稳定了政权”得出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发展,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2)理解:根据“二战后仅25年”“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格局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结合所学可知,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了两极格局。
(3)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性问题需多国合作等角度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