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是由糖代谢异常所引起的神经性病变与微血管病变,起病隐匿,早期主要以双下肢感觉障碍为主。
见肢体麻木、烧灼感、蚁走感,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疼痛,甚至疼痛难以忍受,从远端渐累及近端。
同时局部皮肤可见瘀斑、浅溃疡等皮损本病属中医“消渴”而致的痹症、血痹范畴,消渴病久,气阴两虚,气滞血瘀。
痰浊阻络,血脉不通。
致四肢末端、肌肉筋脉失养。
本病的西医治疗多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
加用维生素类药物,营养神经,改善症状。
如进一步发展出现顽固性疼痛,只能对症处理。
中医中药以其多种治疗干预措施,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确切的临床疗效,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补充了西医治疗方法的不足,我科在学习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自己总结了几种中医中药治疗法方。
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中药治疗:我们根据前人经验,结合自己临床实践总结摸索出了芪丹活血汤,用于重症瘫血证的治疗症见肢体麻木、发凉、疼痛。
四肢末端有瘀斑、溃疡,舌淡黯、有瘀点瘀斑,脉细或细弱,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寒凝脉络。
治则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温阳散寒。
处方如下:人参、黄芪、当归、土鳖虫、乳香、没药、桃仁、红花、桑枝、牛膝、麻黄、细辛。
血瘀症重,见肢体疼痛如针刺样,面色、口唇晦暗、舌质暗红、脉涩或弦紧、可加重活血化淤药物的用量。
加地龙、僵蚕、穿山甲等虫类药物,加强活血通络作用,阳虚不足见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四肢乏力、纳差、胸腕痞闷、大便稀溏等脾肾阳虚证。
可加白茯苓、附子、肉桂、巴戳天、补骨脂等温补脾肾之品。
二、针灸治疗:在控制血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针灸治疗,疗效较单独药物治疗为佳,针灸治疗根据患者症状辨证取穴,以肢体麻木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选阳陵泉、三阴交、曲池、外关、及阿是穴。
肢软无力、肉萎缩为主要症状选足三里、解溪、内庭、曲池、脾俞、肾俞。
用时也可用维生素B类药物穴位注射。
均取的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足浴疗法::应用中药局部熏洗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政善肢体麻木疼痛的症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DPN临床发病率较高,据统计,DPN的发病率高达60%~90%,DPN通常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以下肢感觉障碍为主,常表现为肢体末端麻木、冰凉或微刺痛,往往不被患者和医师重视。
进一步发展,疼痛可由微刺痛发展到深部刀割样痛或持续性剧痛,甚则夜不得眠,再甚者肢体溃烂发展成糖尿病足,导致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
因此,有效的防治DPN,延缓其病情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DPN属于祖国医学的”痹症”等范畴。
中医药对本病认识较早,能够从整体、多层面、多靶点、多途径等方面进行治疗,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PN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
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倦内伤导致肝郁气滞,郁而积热,肝火旺盛,胃火亢盛,伤阴化燥而成消渴病。
DPN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多因消渴病程日久,伤津耗气,气阴两虚,血液粘稠,血行不畅,痰瘀痹阻,阳气不达,肢体肌肉筋脉失养等所致。
近年来,众多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现总结如下:马建[1]等认为DPN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因消渴日久,伤阴且耗气,而致气虚血瘀,脉络不通,气血不能润养四肢经络,阳气不能布达四末,且久病会损伤肝肾,致其亏虚而不能润养筋骨。
朱智耀等[2]认为DPN符合中医”久病入络”的病理特性,可以归结于”络病”范畴,而肝肾阴虚,络气虚滞,脉络瘀阻,经脉失养为本病病机。
葛红霞[3]认为,DPN为五脏虚弱、功能失常,致脾虚失运,痰浊内生,阴精不化,肾虚失藏,肺失通调,血瘀气滞,痰瘀互结,痹阻脉络而成。
DPN属本虚标实,因虚致实,虚实夹杂。
高彦彬教授在多年的临证经验中认为其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因虚致瘀,虚瘀互结,痹阻经络[4]。
陈惠等[5]根据临床观察,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以脾肾两虚为根本,阳虚寒凝为关键,痰湿瘀热互结为主导。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防治指南

DP 的病机有虚 有实。虚有本 与变之不 同。虚之本 N 在 于阴津不足 ,虚之 变在于气虚 、阳损 。虚 之本与变 , 既可单独起作用 ,也可相互转化 ,互 为因果;既可先本 后 变 ,也可 同时存在 。实为痰与瘀 ,既可单独 致病 ,也 可互结并见 。临床 上 ,患者既可纯虚 为病,所谓 “ 气不 至 则麻 ” 血不荣则木 ” “ 、“ 、 气血失充则痿 ” ;又可虚实夹 杂 ,但一般不存 在纯实无虚之证 。虚 实夹杂者 ,在虚 实 之 间 ,又 多存在 因果标本关系 。常 以虚 为本 ,而 阴虚 为 本 中之本 ,气虚 、阳损为本 中之变 ,以实为标 ,痰浊瘀
1 概 述
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变 ( P ,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 D N) 变 中最常见 的一种 ,发病率为 3 % ̄9 %。其主要 临床 0 0 特 征为 四肢远端 感觉、运动障碍 ,表现 为肢体麻木 、挛 急疼痛 、肌 肉无 力和萎缩 、腱反射减弱 或消失等 。按 临 床 表现分为双侧对称 性多发神经病变及 单侧非对称性 多 发神经病变 。早 期呈相对可逆性 ,后期 发展为顽 固性难 治性神经损伤 。发病机制 目前 尚未完全 清楚,普遍认 为 其 发生与血管病 变、代谢紊乱 、神经 生长因子减少 、遗
传 因素 、 自身免 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 改变等 多种 因素相 互 作用有关 。 本病 患者性 别差异 不明显,男女几乎相 当, 患病 年龄 7- 0岁不等,随年龄 的增长患病率上升 ,高 "8 - ' 峰见于 5  ̄6 0 0岁 。患病 率与病程 关系不明显,T DM 患 2 者 中约有 2 %的神 经病变先于糖尿病症状 的出现 ,患病 0 率 与糖尿病病情严 重程 度无 明显关系 ,但糖尿 病高血糖
手足麻木如有蚁行肢末324其他体感诱发电位的改变可以反应轴突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少气懒言神schwann细胞受损情况以及中枢传导径路上的损害疲倦怠腰腿酸软或面色咣白自汗畏风易于感冒是检测周围神经病变的一项敏感指标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指南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需根据 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 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以 提高疗效。
中药治疗需遵循“调理脏腑、平衡阴 阳”的原则,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 生活质量为目标。
03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现
代医学研究
药物治疗
中药汤剂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配伍 ,以调节机体气血阴阳平衡,改善微循环,减
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广泛应用将带动相关健康产业的发展,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制剂生产、中医医疗 服务等。
提高公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通过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促进公众健 康水平的提高。
THANKS
感谢观看
轻炎症反应等。
中药注射液如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可直接作 用于病变部位,改善神经传导功能,缓解疼痛等症状
。
药物治疗是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 重要手段之一,主要通过中药汤剂、中成药和 中药注射液等途径给药。
中成药包括丸剂、散剂、胶囊剂等剂型,使用方 便,可长期服用,但需注意药物成分及剂量。
针灸治疗
选取相关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
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治疗效果评估
症状改善情况
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四 肢麻木、疼痛等症状明显 减轻。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治疗后,患者的神经传导 速度有所提高。
生活质量评估
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得到明显改善,能够进行 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神经细胞损伤。
微血管病变
长期高血糖引起微血管结构异常 和功能紊乱,导致神经细胞缺血、 缺氧,进而引发神经细胞损伤。
中医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是 糖 尿 病 最 常 见 的 慢 性 并 1 2克 , 苓 1 茯 5克 , 仲 1 耐 受 时 ,将 患 肢 放 入 药 液 杜 2
发 症 之 一 。 本 病 发 病 机 理 克 , 木 瓜 1 2克 , 丹 参 1 中 浸 泡 。 次 浸 泡 3 5 每 0分 钟
复 杂 ,发 病 率 高 。 中 医认 克 , 芪 3 黄 0克 , 附 子 6 左 右 , 日浸 泡 1 次 。 本 制 每
5倍 以 上 。 那 么 怎 样 就 叫 患 上 了 感 冒 呢 ? 冒 感
的主要 症状是呼吸道 症状 , 打喷嚏 、 塞 、 即 鼻
流 鼻 涕 、 喉 部 不 适 、 力等 , 是 由于 呼 吸 咽 乏 这 道 免 疫 屏 障 功 能 失 调导 致 的后 果 。 这种 失 调
加 以 发 展 , 样 会 和 其 他 呼 吸 道 疾 病 一 样 产 生 同
20 年1 J第1 09 F 期
謦 穆 寮 零 黪
中 医 防 治
用 于 气 虚 血 瘀 型 。 临 床 可 干 地 黄 2 4克 , 山 萸 肉 11 犹 肢 枸 2克 , 丝 子 菟
糖尿病周围神 经病变
暗 淡 、 白 , 细 涩 。 方 药 苔 脉
克, 龙 1 地 0克 , 血 藤 3 体 肥 胖 , 闷 纳 呆 , 鸡 0 胸 舌质 紫
克 , 路 通 1 路 0克 。 病 变 以
暗 或 有 瘀 斑 、 白腻 , 沉 苔 脉
加减 : 地黄 2 熟 4克 , 附 制 子 1 0克 , 白芥 子 1 O克 , 鹿
角霜 1 2克 , 术 1 苍 2克 , 陈
益气话血通络法 适 方 药为杞 菊地 黄 丸加 减 :
效较 好 。
中药熏洗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中的应用

中药熏洗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熏洗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在神经病变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介绍了中药熏洗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机制。
临床研究证实了中药熏洗的有效性,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文章还提供了中药熏洗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中的应用指南,包括注意事项和禁忌。
结论部分强调了中药熏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的重要性,有助于改善病情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中药熏洗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中的应用及作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熏洗、护理、治疗、作用机制、有效性、临床研究、应用指南、注意事项、禁忌、改善病情、生活质量。
1. 引言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引发糖尿病患者长期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神经系统被称为人体的“电线系统”,负责传递各种信息和指令。
当糖尿病患者神经系统受损时,就会导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末梢感觉减退甚至消失,从而影响疼痛感知、温度感知和触觉等功能。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导致患者出现感觉异常、麻木、疼痛、尤其是夜间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还可能引起步态异常,如跛行、容易摔倒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神经病变还可能导致骨骼肌萎缩和关节畸形,给患者带来更多的身体痛苦。
1.2 中药熏洗在神经病变治疗中的重要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中药熏洗作为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在治疗神经病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熏洗可以通过药物的挥发性成分进入人体经皮吸收,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温通脉络、祛风燥湿、活血祛瘀等作用。
中药熏洗可以促进组织的血液循环,加速神经的修复和再生,缓解神经病变的症状。
中医药干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进展

中医药 2 0 1 3年 6月 第 3 2卷 第 6期
B e i i i n e J o u r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M
脉功效 。屈岭等 研究发现 , 该药能够增加 S T Z — D M 大 鼠坐骨 神经 N G F m R N A的转 录 和蛋 白的表 达 ; 孙 连庆等 嗍发现 ,该药可促进高糖培养 的雪旺细胞 ( s c ) 增殖能力并且提高其分泌 N G F的水平 ; 吴群励 等嘲 研究表 明 , 该药可上调 S T Z — D M大 鼠坐骨神经 组织 中睫状神经营养 因子( C N T F ) 及其 m R N A的表 达水平 , 从而改善周围神经组织病理形态 , 保护其损 伤, 促进其再生和修复 。吴群励等㈣ 研究显示 , 含该 药大 鼠血 清 可抑 制 在高 糖环 境 下 培养 的 S C s 的 N F —K B蛋 白及其 表达 ;同时 发现 含该 药 大 鼠血清 可抑制在高糖环境下培养的 S C s 的N F — K B蛋 白及 其表达。李伯武等 [ 1 1 】 研究表明 ,该药能显著减少 S T Z — D M大鼠坐骨神经 N A D P H氧化酶 p 2 2 一 p h o x 亚 基的表达,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鼠氧化应激损伤。 1 . 1 - 3消渴通痹颗粒 : 该药由黄芪 、 当归 、 桑 白皮、 葛 根、 祖师麻、 威灵仙组成 , 具有益气活血化瘀、 通络止 痛 功效 。张效科等 [ 1 2 - 1 3 1 实验 显示 ,该 药能 降低 S T Z — D M大 鼠血清碱性髓鞘蛋白,明显降低坐骨神 经 AG E s 及 A R含 量 , 即抑 制 A G E s 的形 成 和 A R 的 活性 ; 并且该药能同时明显减低 S T Z — D M大 鼠血清 C D 5 4 、 T N F 一0 【 及I L 一 1 B 含 量 ,有 明显 抑 制 炎症 反 应 的作 用 。 1 . 2 单味 中药 王嘉新等[ t 4 1 观察到槲皮素使 S T Z — D M大鼠坐骨 神经中 A G E s 明显降低 , M N C V明显增快。王启 习 报道 ,槐米槲皮素和大蓟 中的水飞蓟宾既是较强的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和非醛糖基化抑制剂 ,又有抗氧 化作 用 。 马松涛等 9 】 研究显示 , 桑白皮提取物能明显增 加S T Z — D M大鼠血清 S O D活性 ,降低 M D A的含量 和神经组织 中 A G E s 的含量 ;该药 有一定 的促 进 S T Z — D M大 鼠坐骨 神 经 N G F的表达 , 增 加 髓鞘 蛋 白 表达 ; 该药能够使 S T Z — D M大 鼠坐骨神经的髓鞘面 积、 髓外纤维 、 髓鞘横断面增加及神经髓鞘水肿和坐 骨神经病变减轻 ; 该药可使 S T Z — D M大 鼠坐骨神经 中突触素含量显著增加 , 改善 M N C V和 S N C V, 感觉 潜伏期( S L ) 明显缩短。 有研究报道 , 生黄芪 、 生地黄 、 槲皮 素 、 水飞蓟 宾、 桑 白皮等都具有有效清除 自由基 , 降低脂质过氧 化物酶和增加血清 S O D含量的作用 。槲 皮素和当 归、 川芎 、 葛根素 、 丹参 等具有 改变血液 流变学 、 降 低血黏度 、 抑制血小板聚集 、 扩张微血管 、 抗凝 血 、 抗血栓形成 的作用 ,可增加血管 的微循 环和通透 性, 有利于改善周 围神经及组织 的营养及促进其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3 2例 , 无效 3例 , 有效率为 9 .7 。田文红等 用当归 四 34% 逆汤加减治疗该病 4 o例 , 结果显效 2 0例 , 有效 1 5例 , 无效
D N发病 率可高达 9 %… 。其发病机制 尚未 完全 阐明 , P 0 目
前西医治疗效 果不理 想。 中医药 对 该病 的治 疗 有其 独 特 的优势 , 并取得 了一定 的进 展 , 且无 明显 的不 良反 应 。兹 将近年来 中医药对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变 的治疗综述如下 。
痛外 程长 , 病 为肝 肾 阴虚 , 肝失 涵养 , 动 生风 , 木 窜人 脉络 ,
1 病 因 病 机
5例 , 总有效率 8. % 。付 旭彦 等 。 自拟 通痹 汤 ( 75 。用 生黄 芪、 参、 丹 当归 、 川芎 、 芍药 、 赤 白芍药 、 草 、 子参 、 甘 太 牛膝 、
地龙 、 鸡血藤 、 木瓜 ) 治疗该病 3 0例 , 效 1 显 7例 , 有效 9例 , 无效 4例 , 总有效率 8 . % 。张红蕾 用 自拟补气养 阴活 67 血汤 ( 药组成 : 芪 、 方 黄 黄精 、 贞子 、 女 当归 、 芍 、『 、 赤 J 芎 桃 J 仁、 红花 、 水蛭 、 七粉 、 三 地龙 、 血藤 ) 鸡 治疗该 病 5 0例 , 用 药 4周为 1 疗程 , 显效 2 3例 , 有效 2 0例 , 无效 7例 , 总有效 率 8 . % 。陈丽 兰等 ” 12 应 用归龙 丸 治疗 D N 0例 , P3 对照 组3 0例予弥可 保治 疗 。结 果治 疗组 总有 效率 8. % , 6 7 对
枝 )4周为 1个疗程 , , 结果 总有效率 为 9 . % , 中神经 、 03 正 腓 总神 经传 导速度均有 改善 。郭 建军 等 用 益气养 阴通
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浅析

明确糖尿病后 , 平时未予饮食控制 、间断 口服格列 齐特 、 二 甲双胍 等降糖药物,空腹血糖波动 lm l O mo/ L左右。2
年前 出现双下肢麻 木、疼 痛、发 凉后 ,改 用诺和灵 3 R 0 皮下注射控制血糖 ,空腹血糖波动 8 mo/ m l L左右。 目前
应 用诺 和 灵 3R 用 量 为 早 、 晚 各 2 、 1 0 0 0皮 下 注射 , 自
痹 ”范畴 。中医认识其病 因病机 乃是消渴 日久 、阴精 亏 耗 ,无 以载气 ,燥热亢盛 ,伤阴耗气而致,气 阴两虚 , 气虚无力推动血行 ,阴虚 日久 ,络脉空虚 ,血行脉道 不
充 ,即久病入络 ,瘀血阻滞于脉络 ,脉络阻滞 ,气 血运 行 不畅而致诸症 。总体病机 为气 阴两虚 、血脉痹 阻L。 2 J 现代 医学认 识该病 :糖尿病病 因及发病机理 尚不完全清 楚。一般认 为由于绝对或相对胰 岛素分泌不足而致糖代 谢紊 乱,能量代谢 ( 包括 蛋白质 、脂肪 、水 电解质 )失 常,致血液 成分 、血液动 力学改变 ,微循环障碍致神经 细胞轴突 、鞘膜中代谢 失常而致病[。 J J 2 中西医并用优势互补 糖尿病 周围神 经病变 的发病 原因和 发病机制 尚未完 全阐明 ,目前认为主要是血糖等代谢紊 乱所导致 的氧化 应 激、血管性缺血 、缺氧 、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等 。另外 , 自身免疫因素、维生素缺 乏、遗传和环境 因素等也可 能 与 D N 的发 生有关 , P 主要病理变化是无髓鞘神经纤维轴 突变性,甚至消失,有髓鞘神经 纤维髓鞘节段 性或 弥散 性皱缩或脱髓鞘 ,以及髓鞘再生引起的郎飞结散节长度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佛山市中医院糖尿病强化治疗中心陈苹副主任中医师一、概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为30%~90%。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早期呈相对可逆性,后期发展为顽固性难治性神经损伤。
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其发生与血管病变、代谢紊乱、神经生长因子减少、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本病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几乎相当,患病年龄7~80岁不等,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上升,高峰见于50~60岁。
患病率与病程关系不明显,T2DM患者中约有20%的神经病变先于糖尿病症状的出现,患病率与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但糖尿病高血糖状态控制不良者患病率明显增高。
本病属中医“麻木”、“血痹”、“痛证”、“痿证”等范畴。
二、DPN的临床表现1、周围感觉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早期最多见的神经病变,临床上表现为肢体感觉异常,四肢远端有本体觉、位置觉、振动觉、温度觉异常,常有共济失调、踏棉絮感,四肢蚁走感,或手套、袜套样感觉, 随后可伴有深部钝痛与痉挛样痛,即痛性神经病变,疼痛呈持续性、自发性或疼痛过敏。
病程少于6 个月至1年为急性,超过6 个月至1 年为慢性。
多见于下肢疼痛,常伴有其他感觉异常:如麻木,其疼痛的产生可能与小的C 型纤维损伤病变有关。
2、周围运动神经病变2.2.1单神经炎局部运动神经病变好发于老年人,起病突然,伴疼痛,与营养神经的血管堵塞有关。
好发部位有正中神经、尺神经,可发生腕管综合征;累及桡神经、股神经、大腿外侧皮神经、腓神经、足跖正中神经与外侧神经,可出现皮肤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累及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出现眼睑下垂、复视、斜视。
2.2.2近端运动神经病变也称糖尿病性肌肉萎缩,与慢性炎性多神经脱髓鞘病变、神经结构破坏、神经蛋白漏出引起自身免疫有关。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湖北民族大学博士启动金项目(MY2018B026)。
作者简介:涂世伟(1993-),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机制研究。
E-mail:tsw0375@163 com通信作者:陈龙菊(1973-),女,汉族,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周围神经损伤的机制研究。
E-mail:1997029@hbmy edu cn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涂世伟 陈龙菊湖北民族大学医学部,湖北 恩施 445000【摘 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晚期的主要并发症,死亡率高,预后差。
文章检索近五年中医药诊疗DPN的文献,从DPN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方面进行探讨,总结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病因病机;治疗【中图分类号】R587 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0-0073-04TheAdvancesinResearch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reatmentof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TUShiwei CHENLongju1 HealthScienceCenter,HubeiMinzuUniversity,Enshi445000,China;2 HubeiProvincialKeyLabofOccurrencceandInterventionofRheumaticDiseases,Enshi44500,ChinaAbstract: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isthemostcommoncomplicationofdiabetes(diabetesmellitus,DM) Itisamajorcomplicationoflatediabetes,withhighmortalityandpoorprognosis Inthispaper,theliteraturesonthetreatmentofDPNb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recentyearsweresearched,andtheresearchprogressonthetreatmentof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b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assummarizedfromtheperspectiveofTCMetiology,pathogenesis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DPN,soastolayatheoreticalfoundationfortherelatedresearchonthetreatmentof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bytraditionalChi nesemedicineKeywords: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EtiologyandPathogenesis;Treatment 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DPN)是当今神经病变常见原因之一,糖尿病病程长短与DPN患病率呈正相关。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进行性的神经病变。
它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与血糖紊乱、脾胃虚弱、肝肾不足以及气血运行受阻有关。
因此,在中医诊疗方案中,要从补脾胃、益气血、温肝肾、顺畅气血运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疗。
1.调养脾胃:首先要调养脾胃功能,改善体内的消化吸收功能。
可以食用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山药、黄豆、瘦肉等。
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中药调理脾胃,如党参、黄芪、陈皮等,可以煮汤或泡茶饮用。
2.益气血:气血不足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病理表现之一、中医认为,补气可以补肾,补血可以益肝。
可以使用一些中药来益气血,如黄精、党参、山药、鹿茸等。
这些中药可以煮汤或泡茶饮用,可持续一段时间。
3.温肝肾:中医认为,肝肾不足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病因之一、可以使用一些中药来温肝肾,如菟丝子、枸杞子、丹参、川芎等。
这些中药可以煮汤或泡茶饮用,具有温肝肾、活血化瘀的作用。
4.顺畅气血运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通常伴有血液循环不畅,气血运行受阻的情况。
可以使用一些中药来顺畅气血运行,如丹参、桃仁、红花、川芎等。
可以煮汤或泡茶饮用,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作用。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推荐一些辅助治疗方法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
1.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刺激穴位以达到益气血、温肝肾、活血化瘀的效果。
2.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经络按摩来调理气血,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
可以选择正确的按摩手法,按摩腿部、足底、手臂等部位。
3.运动疗法: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患者的体质,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
可以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中医诊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案主要包括调养脾胃、益气血、温肝肾、顺畅气血运行等多方面综合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临床治疗近况

现气耗 阴伤之证 。临床表现 为肢体麻木 、 疼痛或感觉 血行不 利 , 阴虚则 寒 客 , 血 凝 涩 , 可导 致 血 行 不 或 则 均 异常 , 肌腱反 射 减弱或 消失 , 电 图异 常等 。近 年来 中 畅 , 络瘀 阻 , 气虚 、 肌 脉 故 阳虚 及 阴虚都 与 瘀血 互 为 因果 , 医对 D N治 疗效果 显 著 , P 现综 述 如下 : 所 以其 发病 基础 与 血 瘀 有 关 , 瘀 是本 病 的要 点 和 主 血 1 中医病 因病 机研 究 要 病机 所在 。 近代 医家根 据 多年 临床 实 践 , 其 病 因病 机 作 了 2 中医辨证 治疗 研 究 对 深入研 究 和探讨 。张 发荣 认 为 , 病 痰 瘀 阻 络 是 关 2 1 分 型论 治 李 继 年 将 D N按 中 医辨 证 分 为 4 该 . P 键 , 其病程 较长 , 且 缠绵 难愈 , 故病 程 的不 同阶段 , 临床 型 。气血 亏虚型 治 以补气养 血法 , 益 气活 血 汤加 减 ; 拟 表现 、 机特 点均 不 同 , 病 应分期 论 治 , 标本 兼 顾 。初期 , 气 滞血瘀 型 治 以行 气 活血 、 通络 祛瘀 法 , 方拟 丹 参通 脉 阴虚燥 热 、 痰瘀 阻络 , 以肺 胃热盛 为 主 , 热 伤 阴突 出 ; 饮 加减 ; 燥 湿热 阻络 型治 以清 利 湿 热 、 络 止 痛 法 , 拟 通 方 中期 , 热伤 阴耗 气 , 燥 出现气 阴两 伤 ; 后期 , 情反 复 迁 神 妙汤加 减 ; 肾 阳虚 型治 以温 肾 健 脾 、 血 散 寒 法 , 病 脾 活 延 , 阳两虚 , 阴 神经 损害 严重 , 除麻 木 疼痛 外 , 多伴 有 乏 方 拟金 匮 肾气 丸 加 减 。刘 红 英 等¨ 叫以 抑 消 通 络 汤 为 力等 。张广德 等 认 为 , 病 的 主要 临 床 表 现 以 四肢 基 本方 治疗 D N, 该 P 胃热 炽 盛 血 瘀 , 清 热 生 津 之 品 黄 加 末端 发 凉 、 木 , 对 称 性 , 脚 气 病 症 状 相 似 , 将 连 、 麻 呈 与 故 黄芩 、 膏 ; 虚 燥 热 血 瘀 , 用 滋 阴 清 热 之 品 知 石 阴 加 D N归 属于脚 气病 中论 治 , 出“ 湿 ” D N的 主要 母 、 P 提 寒 是 P 地骨 皮 、 贞子 ; 女 阳虚 寒凝 血瘀 , 用 温 阳散寒 之 品 加 发病 原 因 。由于 消渴 E久 , t 正气 不 足 , 湿 之邪 侵 袭 , 淫羊 藿 、 寒 桑寄 生 ; 阴 两虚 血 瘀 , 用 益 气 养 阴之 品 太 气 加 气血 运行 不 畅 , 经脉 痹 阻而发 。詹 继红 等 认 为 , 该病 子参或西洋参 、 山药 、 生地。冯新逸等¨ 将 D N分为 P 是 由于肝 肾阴虚 、 风 内动 所 致 , 阴虚 为本 , 肝 以 。 亏 气 亏血痹 、 肾两 虚 、 肾阴 肝 血瘀 阻 络 、 。 亏虚 4型 , 用 针 肾气 运 虚 , 不涵 木 , 水 木劲 风 动 , 入 络 脉 , 窜 日久 不 愈 ; 久 病 灸治 疗 D N取得 满意 效果 。 或 P 之后 , 营血 亏少 , 肝失 涵养 , 木动 生 风而 发筋 脉 掣痛 、 肢 22 以法 论治 李树 霞 ¨ . 采用 益 气活 血法 治疗 D N P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DPN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普遍认为其发生与高血糖引起的代谢障碍、微血管病变、氧化应激、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自由基损伤及基因表达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西医治疗DPN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大多采用调节代谢及改善微循环,以纠正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增加神经传导功能;另外尚有抗氧化、补充神经营养因子、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理疗、高压氧等方法。
近年来中医药对DPN的治疗显示了一定的优势。
中医对DPN病名的认识古代医籍中没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一病名,但对其临床表现早有论述。
宋代《卫生家宝》载肾消“腰脚细瘦,遗沥散尽,手足久如竹形,其疾已牢矣”;金代李杲《兰室秘藏》记载消渴病人时有“上下齿皆麻,舌根强硬,肿痛,四肢痿弱,前阴如冰”;《丹溪心法》有言“消渴,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烦痛”。
《王旭高医案》云:“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统称为“消渴病”、“痹痿病”,既表明了合并症的症状,还揭示了本病发展的规律即由消渴病到消渴病痹证,再到消渴病痹痿病。
中医对DPN病因病机的认识1.古代医家对DPN病机的认识。
DPN的基本病因是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劳欲太过,情志失调,本虚标实是基本病机,在中医学属“消渴”范畴。
《素问·奇病论》日:“此人必数食甘美而肥也……转为消渴。
”《素问·通评虚实论》日:“凡病消瘅,偏枯、痰、厥、气逆、发满,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指出过食甘美厚味可引起消渴及并发症等疾病。
《内经》载:“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朱丹溪指出:“麻为气虚,木为湿痰死血。
”说明了DPN表现出的四肢酸软、四肢不温或发凉、麻木或疼痛等临床特征与气虚关系密切。
《类证治裁·痹证》载:“诸痹……良由营卫先虚……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四周精神病变)中医诊疗计划(版)一.诊疗(一)疾病诊疗参考《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2)重要症状:四肢远端感到.活动障碍,表达为肢体麻痹.挛急痛苦悲哀,肌肉无力和萎缩等.(3)重要体征:震撼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 (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掉,以及跟腱反射消掉.腱反射削弱或消掉等.(4)协助检讨:物理学检讨.神经电心理检讨的日常转变,QST 和 NCS 中最少两项日常.(5)消除了引发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它精神病变.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宣布的《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明白的糖尿病病史.(2)在诊疗糖尿病时或之后消失的精神病变.(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四周精神病变的表达相符.(4)有临床症状(痛苦悲哀.麻痹.感到日常等)者,下列 5项检讨(踝反射.针刺痛觉.震撼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 1 项日常;无临床症状者,5 项检讨中任 2 项日常,临床诊疗为糖尿病四周精神病变.(5)消除诊疗:需消除其它病因引发的精神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榨取.椎管狭小.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分解征.轻微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分辨药品特别是化疗药品引发的神经毒性感化以及肾功效不全引发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毁伤.如根据以上检讨仍不克不及确诊,须要进行分辨诊疗的患者,可做神经肌电图检讨.(6)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精神病变(DSPN)的临床诊疗重要根据临床症状痛苦悲哀.麻痹.感到日常等.临床诊疗有疑问者,能够做神经传导功效检讨.(7)诊疗分层:见下表(二)证候诊疗1.气虚血瘀证:肢体麻痹,若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天黑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伤风,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2.阴虚血瘀证:肢体麻痹,腿足挛急,酸胀痛苦悲哀,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火热痛苦悲哀,五心烦热,掉眠多梦,皮肤湿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3.寒凝血瘀证:肢体麻痹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天黑更甚;神疲倦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阴暗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4.痰瘀阻络证:肢体麻痹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乏,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沉涩.5.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痿废不必,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无力.6.湿热阻络证:肢体火热痛苦悲哀,或重着乏力,麻痹不仁,脘腹痞满,口腻不渴,心烦口苦,面色晦垢,大便黏滞,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痹推举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枳壳.川牛膝等.或含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如川芎嗪打针液.黄芪打针液).针灸治疗:取穴:内关.气海.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手段:施捻转之平补平泻法,以有酸胀感为度.每日 1 次,14 日为 1 疗程.治法:滋阴活血.柔筋缓急推举方药:芍药甘草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生白芍.炙甘草.干地黄.当归.川芎.川木瓜.怀牛膝.炒枳壳等.或含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如生脉打针剂).针灸治疗:取穴: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曲池.合谷;手段:施捻转之平补平泻法,以有酸胀感为度.每日 1 次.14 日为 1 疗程.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推举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赤芍.桂枝.细辛.通草.干姜.制乳喷鼻.制没药.制川乌(先煎).甘草等.针灸治疗:取穴:外关.曲池.肾穴.命门.腰阳关.环跳 .阳陵泉. 绝骨.照海.足临泣;手段:施捻转平补平泻,以有酸胀感为度,出针后加灸.每日 1 次,14 次疗程.治法:化痰活血.宣痹通络推举方药:指迷茯苓丸合活络效灵丹加减.茯苓.姜半夏.枳壳.生薏仁.当归.丹参.制乳喷鼻.制没药.苍术.川芎.陈皮.生甘草等.或含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如血塞通软胶囊.丹参打针剂).针灸治疗:取穴:合谷.曲池.脾俞.足三里.三焦俞.三阴交.丰隆.解溪.太冲;手段:施捻转平补平泻,以有酸胀感为度,出针后加灸.每日 1 次,14 次为 1 个疗程.治法:滋补肝肾.填髓充肉推举方药:壮骨丸加减.龟板.黄柏.知母.熟地黄.ft萸肉.白芍.锁阳.牛膝.当归.炒枳壳等.针灸治疗:取穴: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承ft.扶兔;手段:中档刺激,用补法,以有酸胀感为度,出针后加灸,每日 1次,14 日为 1 疗程.6. 湿热阻络证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推举方药:四妙散加减.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苦参.黄连.黄芩.桃仁.萆薢.泽泻等.针灸治疗:湿热阻络证取穴大椎.阴陵泉.曲池.内庭.合谷.三阴交.太溪.养老等.手段:施捻转平补平泻,以有酸胀感为度,出针后加灸.每日 1 次,14 次为 1 个疗程.(艾灸取穴太溪.三阴交.足三里.合谷.曲池.涌泉.承ft.委中.太冲.行间等,用于气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二)其它中医特点疗法1.熏洗(蒸)法顺应症:实用于各类证型,对寒凝血瘀证尤为适宜.禁忌症:过敏体质.皮肤有破损者.不良反响:烫伤.肢体肿胀.水疱.皮肤瘙痒.头晕不适,甚或晕厥.应对方法:①掌握水温.熏洗时光;②停滞运用;③烫伤或水疱者可参考外科惯例解决;④皮肤瘙痒者可抗过敏治疗;⑤对于晕厥者,可采用针刺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促使苏醒.熏洗药方:外洗方加减.砭骨草.桂枝.川椒.艾叶.木瓜.苏木.红花.赤芍.白芷.川芎.川乌.草乌.生麻黄.白芥子等. 共为细末,每日 1~2 次,每次 100g,用 1200 毫升温开水消融后浸洗患处,温度40℃,浸泡 20~30 分钟,14 日为 1 疗程.可选用腿浴治疗器和足疗仪.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等.2.耳针:取穴:肝.脾.肾.臀.坐骨神经.膝.神门.交感.每次选 2 穴~3 穴.手段:中强刺激,留针 15 ~30 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1 日 1 次,14 次为 1 疗程.3.电针:取穴:髀关透伏兔.风市透中渎,风市透伏兔,阳陵泉.手段:用 26 号长针从髀关斜向伏兔穴,进针 3~4 寸;从风市斜向中渎穴,进针 3~4 寸;从风市斜向伏兔穴进针 3~4 寸,阳陵泉直刺;并接上脉冲电流,选用疏密波,电流温度以患者能忍耐为止,通电15~20 分钟,每日 1 次,14 次为 1 个疗程.根据病情须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下列装备:多功效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段针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及经络导平治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实用于各类证型.根据各个证型,能够选用不合功效的中药,水煎浓缩,取药液行中频离子导入治疗.顺应症:实用于各类证型.上肢麻痛:拿肩井肌.揉捏臂臑.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髃.曲池等穴,搓揉肩肌来回数遍.每次按摩时光 20~30 分钟,每日1~2 次,14 次为 1 疗程.(穴位和手段离开描写)下肢麻痛:拿阴廉.承ft.昆仑肌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承ft.解溪.三阴交.涌泉等穴,搓揉腓肠肌数十遍,手劲刚柔相济,以深透为度.每次按摩时光 20~30 分钟,每日 1~2 次,14 次为 1 疗程.禁忌症:归并轻微骨科疾病等不适宜按摩者.(三)西药治疗根据《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规范运用神经修复.抗氧化应激.改良微轮回.改良代谢杂乱等药品,合理选用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使血糖掌握在正常或靠近正常.(四)护理调摄要点1.心理护理:关心劝导病人,使病人对本身的病情有一种精确的熟悉,解除不须要的恐怖.烦躁和消极泄气情感,建立克服疾病的信念,主动合营治疗,掌握血糖,削减此病的产生及成长.可采用耳穴埋豆法.足底按压法改良心理症状.2.亲密不雅察病情:不雅察有无双足痛苦悲哀及感到日常,夜间与否加重及有无肌肉无力和萎缩;四肢远端有无呈手套.袜套样感到,同时做好体检,看有无腱反射减低或消掉,若有以上症状,实时陈说大夫,赐与对症治疗,避免疾病成长.①足部检讨:每天不雅察双足 1~2 次,留心足部皮肤色彩.温度转变;检讨趾间.趾甲.足底皮肤有无水肿.鸡眼.红肿.甲沟炎.溃疡.坏逝世等;评定足部感到减退.麻痹.刺痛的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削弱.皮肤与否湿润等.可选用震撼觉检讨仪.②增进足部血液轮回:冬天留心保暖,避免运用热水袋保暖,谨防烫伤皮肤而引发沾染;经常按摩足部;每天进行适度活动,如漫步.起坐等,以增进血液轮回.可选用频谱仪.③选择适宜的鞋袜,足部受伤患者应选轻盈柔嫩.大小适中的鞋;袜子以弹性好,透气及散热性好的棉毛质地为佳.④保持足部干净,避免沾染,勤换鞋袜,每日用中性皂水或温水泡脚,水温不超出37℃,时光 20~30 分钟,洗净后用干净.柔嫩的毛巾轻轻擦干.⑤防止外伤:指点病人不要赤脚或穿拖鞋走路,以防扎伤;足部有疾患,应实时治疗.三.疗效评价(一)评价尺度1.证侯剖断尺度(参考《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临床痊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消掉或根本消掉,证候积分削减≥90%.显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明显改良,证候积分削减≥70%.有用: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都有好转,证候积分削减≥30%.无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良,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削减缺少 30%.注:盘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2.症状剖断尺度(参考《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1)单项症状疗效评价尺度显效:治疗前患有的症状明显改良,积分削减≥70%.好转:治疗前患有的症状减轻,积分削减≥30%.无效:治疗前患有的症状未减轻或加重,积分≤30%.(2)中医证候疗效剖断尺度(参考《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按照尼莫地平法盘算:疗效指数(n)= [(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掉或根本消掉,积分削减≥9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良,积分削减≥70%.有用:临床症状.体征都有好转,积分削减≥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良,甚或加重,积分削减缺少30%.(二)评价方法(一)临床症状积分表(表1)注:重要症状积分方法为轻:2 分,中:4 分,重:6 分;次要症状积分方法为轻:1 分,中:2 分,重:3 分.2.Toronto 临床评分(表 2)表 2:Toronto 临床评分体系症状分反射分感到实验分足部痛苦悲哀膝反射针刺觉发麻踝反射温度觉针刺感轻触觉无力震撼觉共济掉调地位觉上肢症状注:症状分:消失一项记 1 分,无为 0 分;反射分:每一侧反射消掉 2 分,减退 1 分,正常 0 分,最高分 4 分;感到实验分:每消失一次日常记 1 分,无日常 0 分;得分越高,神经功效受损越轻微.总分最高 19 分.密西根州糖尿病四周精神病评分(MDNS)疗效剖断尺度:(参考《精神病学临床评定量表》,王拥军主译制订,)密西根糖尿病四周精神病评分(MDNS)1.临床体魄检讨:感到:拇指的振动觉,10g 丝的触觉,拇指的针刺觉.肌力:手指睁开,拇指伸展,踝关节背屈.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股四头肌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1.盘算方法:感到毁伤得分=阁下两侧感到检讨项目的分数之和肌力得分=阁下两侧肌力检讨项目的分数之和反射得分=阁下两侧反射检讨项目的分数之和体魄检讨得分=感到毁伤得分+肌力得分+反射得分2.临床体魄检讨部分:最低得分 0,最高得分 46,分数越高, 四周精神病越重.临床体魄检讨得分四周精神病0~6 无7~12 轻度13~29 中度30~46 重度MDNS>6 分为日常.精神病变体征总积分削减 6 分为显效,削减 3 分为有用.。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治疗概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概况【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治疗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5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124-02糖尿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高血糖症,其特征在于由代谢紊乱。
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素分泌和/或增加胰高血糖素的活性,造成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代谢紊乱。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人们可以影响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自律神经。
约80%的糖尿病患者可并发周围神经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导致足部溃疡,感染和坏疽的主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麻木或疼痛。
下肢麻木呈对称或上肢麻木,蚁行,冷感,并多从脚趾开始,随着疾病的进展,并逐渐腿和脚,可呈袜套样。
多表现为下肢远端疼痛,大腿,小腿自然刺痛,烧灼感,钻痛。
还会出现肌肉无力,肌肉萎缩。
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仍是控制饮食,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控制好血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条件的基本原则,并针对不同的发病机制,并辅以多种药物对症治疗。
糖尿病在中医“消渴”范畴。
古代医家早已认识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和讨论。
医生后来出现的疾病,根据麻木,疼痛,肌肉萎缩,肢体萎缩,如无其他临床表现的废物,应归于“消渴”二次“痹证”,“痿证”等。
糖尿病下跌不止这些,气阴两伤,血瘀,痰浊,血瘀行动,与脾,肾,益气和其他本虚标实的发病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医学和西医治疗相比,与全面调节的优势,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近年来,中国医学这篇文章现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疾病的研究总结如下:1中国传统医学辩证分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辩证分型,中国学者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自身在许多临床经验和认识的辩证分型。
有些人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痰,瘀是两个重要的风险因素。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集释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摘要:在中医文献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消渴痹症”“脉痹”“痿证”等范畴,中医方面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由于平素机体阴虚,因病久失治,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所致,其病机主要为阴虚血瘀,病理可概括为虚和瘀,因虚致瘀,虚瘀错杂,以虚为本,以瘀为标,贯穿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始终,治疗当以辨证论治(阴虚血瘀、阳虚寒凝、气虚血瘀、痰瘀阻络、肝肾亏虚)治疗为主,标本兼治。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防治中医古籍中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名,依据其临床表现与参照早有论述,《丹溪心法》载:消渴肾虚受之, 腿膝枯细,骨节酸疼;《王旭高医案》中记载:消渴日久, 但见手足麻木, 肢凉如冰。
《普济方》相关文献描述及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痹证”“痿证”范畴[1]。
近年来中医药的应用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临床疗效显著。
本文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进行研究与认识,以期为DPN 的诊疗提供新思路,现介绍如下。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病因病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消渴日久不治或者失治,致使机体素体阴阳俱虚,气血虚弱,经脉失于濡养,而致手足麻木。
阴损及阳,阳气虚弱,寒从内生,血凝不畅,而致肢麻如冰,消渴久病失治误治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病因,如《王旭高医案》云: “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根据此句可佐证。
饮食起居生活不规律,无节制,损伤脾胃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无源,经脉及肌肤失于濡养,则出现肢体麻木不仁,如《丹溪心法·消渴》篇云: “酒面无节,酷嗜炙?……于是炎火上薰,腑脏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2]。
”此句可验证。
《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情志失调,肝失疏泻,气机郁结,气郁则血,瘀血阻络,不通则痛,故见肢体麻木疼痛。
房室过度,耗伤肾精,肾燥精虚,久则阴阳俱虚,肢体筋脉失于濡养,而肢体麻木不仁,疼痛,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篇云: “房室过度,致今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可说明。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概况

愈, 6例显效 , 8例有效 , 3例无 效 尤 凉敏” 用补 阳还 五汤
治疗 1 例 , 效 1 6 显 4例 , 效 1 , 效 l 。顾 健 霞 等 用 有 例 无 铡 加 味 补 阳 还 五 汤 治 疗 , 现 该 方 睬有 降 血 脂 和 降 低 血 液 粘 稠 发 度 外 , 有一 定 降血 糖 作 用 . 明 显 改 善 糖 尿 病 患 者 血 液 的 还 可 粘 稠 和 凝 聚 状 态 , 缓 解 临 床 症 状 。李 广 浩 0 能 等 用 黄 芪 、 西 洋 参( 太子参 )路 路通 、 地 、 芍 、 归 、 膝 、 瓜 、 或 、 生 赤 当 牛 术 地 龙 、 血藤 、 参等 , 鸡 丹 随证 加减 治 疗 3 2谢 , 9侧 疰 愈 ,6例 显 1
于 秀辰 总 结 吕仁和 教 授 治 疗 本病 的 经 验 , 三 型 : 期 分 早 为 气 阴 两 虚 , 以 益 气 养阴 、 血通 络 , 用 生 脉 散 舍 生 地 、 治 活 方 丹 参 、 芍等 ; 赤 中期 以肝 肾 阴 虚 、 脉 癣 阻 为 主 , 以 补 益 肝 肾 、 血 治 破血逐癣 . 用桑寄生 、 精 、 脊 、 龙、 蚣 等{ 药 黄 狗 地 蜈 晚期 为 脾 肾 阳虚、 痰瘵 阻络 . 以温 补 脾 肾 、 痰 瘀 通络 , 用 桂 附 地 黄 治 化 肖 方 丸 加党 参 、 黄芪 及 虫 类 药 章 淑 萍 。 等 分 三 型 : 虚 热 盛 型 , 一 阴 治 以滋 阴泄 热 、 风 通 络 法 , 熄 方 黄 连 阿 胶 扬 台 撮 风 散 加 减 ; 气 阴两 虚 型 , 以扶 气 养 阴 、 风 通 络 为法 , 以地 黄 饮 子 台 治 熄 方 撮风散加减; 湿热 互结 型 , 治 清 热 化 湿 、 风 通 络 为 法 . 熄 治 清热 渗 湿 汤 台撮 风 散 加 碱 治疗 。张 巧 萸 分 三 型 阴 虚 血 燥 、 热 毒蕴 盛 型 , 以 凉血 活血 、 热 解 毒 . 用生 地 、 治 清 药 丹皮 、 芍 、 赤 紫草、 参 、 玄 蒲公 英 、 翘 ; 虚 血 燥 、 血 痹 阻 型 . 连 阴 瘀 治 清 热 养 阴、 活血 化 瘾 , 用 上方 加 虫 类 药 ; 血 虚 弱 、 行 无 力 型 , 药 气 血 治 以补气 养 血 、 养 经络 , 用 黄芪 益气 汤或 八 珍 _ 。安 雨协 充 方 砺 分 四 法 : 阴润 燥 法 , 黄 芪 、 山 药 、 养 选 生 知母 、 花糟 、 地 、 参 、 生 玄 苍 术等 ; 血 通 络 法 , 赤 芍 、 芎 、 仁 、 花 等 . 血 强 筋 活 用 川 桃 红 养 法 . 黄精 、 归、 熟 地、 首 乌 、 选 当 生 何 阿胶 等 ; 阳 通脉 法 , 桂 温 用 枝、 细辛 、 附 片 、 桂 、 血 藤 等 。张 勇 等 丹 三 型 : 虚 血 熟 内 鸡 阴 滞型 . 以 滋 阴祛 癜 , 制何 首 乌 、 白 芍 、 山 药 、 梅 肉 、 洁 选 生 生 乌 麦 冬、 知母 、 沙参 、 皮 、 芍 、 血 藤 ; 伤 气 损 型 . 丹 赤 鸡 阴 治 鞋 阴 益 气祛 瘀 , 上 方 加 黄 芪 (0 fg 、 参 、 子 参 ; 损 累 5 以 3g l ) 党 0 太 阴 暑 型 . 以滋 阴温 阳祛 瘀 , 治 上方 加 肉桂 、 附子 、 灵 脾 等 时 振 制 仙 声 丹三 个 阶 段治 疗 : 期 以 益 气 健 脾 、 养 肝 肾 、 血 通 络 早 滋 活 为法, 方用 参芪 地 黄 汤 加 减 ; 中期 以舒 肝 活 血 、 脾 益 气 、 肾 健 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腱反射及震动觉的检查
② S-M单丝触觉试验 ③神经传导速度 ④其他:体感诱发电位的改变等
⑤排除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它神经病变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6 防治及护理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中医医院
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
早期筛查、对症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治疗
一般治疗 常规治疗
1.4 诊断标准
糖尿病史,临床主要表现为麻、凉、痛、痿等临床 症状,并结合以下体征。
①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
②局灶性单神经病变
③非对称性的多发局灶性神经病变 ④多发神经根病变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中医医院
1.5 理化检查
包括物理学检查、感觉定量试验(QST)和神经传 导速度(NCS)。
DPN以对称性远端多发性神经病较多,观察有无双足
疼痛及感觉异常,夜间是否加重及有无肌肉无力和萎缩;
四肢远端有无呈手套、袜套样感觉,同时做好体检,看有 无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如有以上症状,及时报告医生,给 予对症治疗,防止疾病发展。
2.祖国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2.1 概述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中医医院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1 概述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中医医院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慢性、远端、 对称性的感觉运动神经的多神经病变,发病率在30%~90%。
主要临床特征——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中医医院
1.3 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及麻、凉、痛、痿等临床表现,结合
体检和电生理学检查资料,除病史和临床表现外,物
理学检查、感觉定量试验(QST)和神经传导速度(NCS)中 至少两项异常,才能确诊。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
护理
心理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 加强足部护理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6 防治及护理——治疗 ①一般治疗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中医医院
严格控制血糖并保持血糖稳定是预防和治疗DPN的基石。
DPN的治疗首先是积极控制血糖,酌情合理选用口服降糖药
及胰岛素,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同时,配合降压、 调脂药物。
定量感觉测定(QST)常用来检测感觉神经的反应,震动觉
阈值是无知觉足溃疡最好的预测方法;
温度觉的测定用来评价对药物的治疗反应; 电生理学检查是金指标,它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能较好 地预测终点事件并且与潜在的结构异常之间存在良好的相 关关系,特别是在评价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时更有意义,这 些检查有利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发现早治疗。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中医医院
中医药防治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中医医院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概 述 理化检查 防治及护理 诊断标准
发病机制
诊断原则 病情检测
2.祖国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概 述 治疗措施
病因病机
基础治疗、辨证论治、其他疗法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6 防治及护理——治;四川省中医医院
对因治疗:积极控制高血糖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根 本和最重要的手段,而早期积极有效的进行神经修复也是糖 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重要的治疗措施。 对症治疗:通常采用以下顺序治疗患者的疼痛症状:甲钴胺 和α-硫辛酸、传统和新一代抗惊厥、度洛西汀、三环类抗 抑郁药、阿片类止痛药等。
本病属中医 “血痹” 、“麻
木” 、 “肢痹”、“痿痹” 、
“筋痹” 等范畴。
2.祖国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2.1 概述 ①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中医医院
血
痹
消渴日久,或热耗气阴,或阴损及阳,以致气
阴两虚,阴阳俱损,变生痰瘀,痹阻脉络,而致麻、
凉、痛、痿等症的一种常见病证。
2.祖国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2.1 概述 ②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6 防治及护理——护理 加强足部护理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中医医院
选择合适的鞋袜
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足部检查 保持足部清洁 预防外伤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8 病 情 监 测 ① 筛 查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中医医院
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1 概述 主要临床特征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中医医院
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
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肌肉无力和萎缩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1 概述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中医医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中医医院
1.3 诊断原则
主要诊断依据包括:
①有糖尿病病史或诊断糖尿病的证据; ②出现感觉、运动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 ③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 ④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它神经病变。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中医医院
远端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
局灶性单神经病变
按临床表现分为 非对称性的多发局灶性神经病变 多发神经根病变及自主神经病变
早期呈相对可逆性,后期发展为顽固性难治性神经损伤。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中医医院
1.2 发病机制
该病发病机理仍不清楚
较为公认的观点是与血管病变 、代谢因素及免疫因素脂 代谢异常有关。 eg.糖摄取减少、葡萄糖氧化受抑制、血液粘度异常、 周围神经循环障碍、氧化应激异常等。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8 病 情 监 测 ② 宣 教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中医医院
加强DM、DPN宣教,对DPN、DF的预防和控制将有积极的 意义。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8 病 情 监 测
③ 密切观察病情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省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