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清单:中考说明文阅读必备知识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散文)知识清单

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让复杂、抽象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具体化。
(7)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浅显易懂。
(8)引资料
引用具体事例、数据、名言警句、诗词、俗语、谚语、神话故事、新闻报道、谜语等,准确说明事物特征,富有趣味,或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
(1)写人类(2)记事类(3)写景类(4)状物类
记叙文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的
线索
①以实物为线索:如张之路《羚羊木雕》。
②以人物为线索:如胡适《我的母亲》。
③以事件为线索:如孙犁《芦花荡》(复仇事件)。
④以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鲁迅《故乡》。
⑤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魏巍《我的老师》。
(3)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明,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逻辑顺序主要有以下七种:①从现象到本质;②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④从概括到具体;⑤从、主要到次要;⑥从一般到个别;⑦从总到分。
说明方法
(1)举例子
列举真实典型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
(2)分类别
(2)并列式:文章的段落层次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并重的。
(3)层进式:文章采取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方式,从而由浅入深,把道理说深说透。
论证方法及作用
举例论证
也叫例证法。就是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事例真实、典型、有代表性,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
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也包括一些对结果的推导过程。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初中语文 中考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说明文知识点梳理一、说明对象:1、从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
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叫做事物说明文;阐明事理,叫做事理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生动说明较多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如《看云识天气》。
常见题型: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___说明文。
(横线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断该文是说明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
)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的具体分析:古—今一般用于介绍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事物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
空间顺序的具体分析:外—内、上—下、前—后、远—近(注意要抓住立足点)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一次、原因一结果、现象一本质、特征一用途、一般一个别、概括一具体、整体一局部。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
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等。
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
典型考题: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说明顺序(从____到______),对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填具体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
如是事理说明文,但不能准确表述,可填“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语言来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三.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非常详细)

一、几组概念的区别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对偶、设问、反问、(主要)借代、反复、反语、通感(次要)2、表达方式:叙述——(有什么、存在什么)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描写——(什么样子)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盘曲嶙峋的枝干”说明——(是什么、特点、用途等)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等)如:《苏州园林》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3、说明方法:引用——引述别人的话或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
列数字——能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准确的了解。
比如,说某同学个子“比较高”,这“比较高”究竟是多高,各人的理解可能相差甚远,所以不如说该同学身高1、76米来得明了作图表——除了准确外还更直观。
举例子——一般先介绍某种现象或某种道理,然后举具体的例子,增加可信度。
分类别——分类,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比较事物各构成成分之间的异同所作的划分与组合。
一般有明显的语言标志“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打比方——等同于“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同样为使事物更形象可感。
作比较——为了说明某事物的特征,可以把这个事物同另一事物作比较,在比较中更易于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有“比”、“相当于”、“与……相类似”等字眼。
例如,为了说明水的性质,可以拿它同冰比形状,同豆浆比颜色,同酒精比气味。
一比,就比出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摹状貌——等同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为了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清晰。
下定义——通过下定义,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
作诠释——由于下定义要求很严格,所以有时用诠释的方法来阐明事物的某些特点。
初中说明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说明文知识点归纳一、定义和分类1.定义:说明文的定义和特点,以及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分类:说明文根据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科学说明文、生活常识说明文、实验报告说明文等。
二、结构和写作方法1.结构:说明文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和结论四个部分,有的还包括插图、数据等。
2.写作方法:元素的呈现可以采用常见的方法,如举例说明、比较、分析和对比等,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三、科学常识类1.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现象、规律、物质进行科学阐述,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
2.生物科学:介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分类和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3.地理科学:解释地球的形成和变化、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等。
4.环境问题:探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法和保护措施等。
四、技术类2.信息技术: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以及与网络相关的知识等。
3.生活技术:介绍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制作、使用和维护方法,如电器、厨具、家具等。
五、社会文化类1.传统文化:介绍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如中华传统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等。
2.社会问题:探讨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法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等,如教育、就业、环境、健康等问题。
六、实用指南类1.学习方法:介绍学习的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等。
2.健康养生:分享保持健康的方法、饮食搭配和运动锻炼等知识。
3.社交礼仪:介绍社交礼仪的规范和注意事项等。
以上是初中说明文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初中生在学习时要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结合实际情况,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总结目标:(1)掌握说明对象的判断方法(2)掌握10种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一、说明对象1.说明文通常分为哪两种?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 如何区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1)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是什么”、“怎么样”。
(2)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事物的内部规律性,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
三、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1.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等。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目标:(1)掌握说明文的结构(2)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说明结构说明文的常见结构有哪些?把握中心句和关键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总之”等即可判断文章的说明结构。
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可派生三种情况,即总——分式、分——总式和总——分——总式。
2.并列式: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式平等并列的。
3.递进式:后边的说明是在前边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说明。
(完整版)中考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完整版)中考说明文知识点梳理说明文知识点梳理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兼用叙述、描写、议论。
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事理说明文),目的是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
说明文分类1、从说明对象上分:①事物说明文(说明某个事物)(如《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②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如《看云识天气》)2、从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分:①平实性说明文②生动性说明文。
备注:生动说明较多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如《看云识天气》。
3、常见题型: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_________ 说明文。
(横线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断该文是说明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
)如何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1.看标题2.看首尾段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备注:①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③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
说明对象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④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一般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⑤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要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即:介绍了……的……(对象+内容)。
概括文章的说明的主要内容: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概括方法:说明的主要内容= 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常考题型: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题型: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一、说明文基本文体知识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 阅读技巧(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
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
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
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
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1、考查说明对象: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及答题技巧归纳

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及答题技巧归纳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及答题技巧归纳考点要求:1、说明的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2、说明方法的判断。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一下几种:列数据、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等。
3、说明顺序的辨析。
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文章或段落中的层次。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题指导:(一)、说明的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二)、说明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1、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等。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引用具体的事例、具体的数据、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三)、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初中语文说明文文体知识清单(简明图表+详细介绍)

初中语文说明文文体知识清单(简明图表+详细介绍)说明文文体常识及阅读技巧总结第一部分:说明文基础知识一、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2、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3、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三、说明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
具体表现在: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
又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
《苏州园林》运用了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一)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二)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三)并列式。
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初三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4大知识点总结

初三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4大知识点总结说明文是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事物的特点、原理、作用等进行解释和说明。
初三语文上册的说明文部分包含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将对其中的四个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说明文的特点1.针对具体事物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说明。
2.通过具体事例和实际数据进行论证,使读者易于理解。
3.通过对事物特点、原理、作用等的说明,使读者掌握相关知识。
4.采用客观、客观、科学、准确的表达方式,避免主观色彩。
二、说明文的写作结构说明文一般由导入、主体、结论构成,其中主体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一般又分为几个段落,每个段落描述一个具体的内容。
1.导入:引起读者兴趣,导入主题。
导入部分是说明文的开篇之处,要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用名言、讲述故事等方式进行导入。
2.主体:对事物的特点、原理、作用等进行详细说明。
主体部分是说明文的核心,在这里对所要说明的事物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
可以按照系统性、分析性、归纳性、举例性等方式进行说明。
每一个段落可以围绕一个具体的内容展开,进行论述、分析和说明。
3.结论:对所说明的事物进行总结。
结论部分是说明文的总结,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可以通过简要概括、提出观点或给予建议等方式进行结论。
三、说明文的写作技巧1.注重事物的特点:说明文的根本目的是对事物进行说明,因此要注重分析事物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解释。
要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对关键特点进行重点阐述。
2.注意逻辑关系:说明文要具有逻辑性,要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论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文中所说明的事物。
可以通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式来组织文体结构。
3.运用具体事例和实际数据:通过引入具体事例和实际数据,可以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和作用,使读者更易于理解。
具体的例子和数据可以起到直观的作用,有助于读者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注意语言规范和表达准确性:说明文是一种科学性强的文体类型,要注重语言准确性和表达规范性。
中考必备:说明文阅读考点知识清单

中考必备:说明文阅读考点知识清单说明文阅读阅读知识清单考点一: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
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
它的特点是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结构上有清晰的条理性,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
考点二: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
事物性说明文是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的说明文。
如《松鼠》介绍了松鼠的外貌、生活习性、经济价值等。
事理性说明文是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规律等的说明文。
如《向沙漠进军》阐释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和人类征服沙漠的方法。
说明文按写作方法,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一般性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人物、事物和知识,说明事物变化和事理。
这类文章具有具体性、科学性和浅显易懂,所以又称为平实说明文。
如《中国石拱桥》。
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它的特点是用文艺的笔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兼用描述等方式以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
考点三:说明文阅读的步骤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住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里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冷、热、硬、软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简单、复杂)、功用(用途)等。
2. 弄清顺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层次表现出来的。
说明文都是由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说明顺序的,所以不同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
阅读说明文,要懂得说明顺序的一般规律。
说明顺序大体有三种:(1)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和内部构造比较复杂的事物。
初中说明文的知识点归纳

初中说明文的知识点归纳说明文的特点1、说明的中心鲜明突出。
就一篇说明文而言,一般说来,总的说明中心只能有一个,各段文章也有一个说明中心,它们是为总的说明中心服务的。
优秀的说明文的说明中心都是非常鲜明突出的。
例如《鲸》一文,着重说明鲸的大小和种类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使读者获得有益的知识。
实际上,这篇科学小品的说明内容就是文章的说明中心。
2、具有科学性。
说明文字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它要求在解释事物时,尽量做到正确,不夸大,不缩小,如实反映事物本来面目,实事求是,不马虎,不想当然,不信口开河。
3.要有条理。
解释性文本是有组织的。
解释事情时,要求清晰有序。
有序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虽然各种事情都很复杂,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分析,就能找到一定的顺序。
说明文阅读应该注意的问题1.文章开头引用一个故事有什么作用?(1)引出说明对象……;(2)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能够吸引读者。
2、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一般需要从课文中找。
可能会有原话或者一些话来概括。
我们需要找到它。
一般都有很集中或者很明显的并列句。
3、结合内容解释什么是……?这是一个下定义的格式,首先需要格式要标准,即“……是……”或者是“……叫做……”,中间的内容需要从文中找,可以找一些句子,也可以找一些词语进行组合排列,顺序是可以颠倒的。
这些词语不一定在一个段落,也可能在几个段落中出现。
4、说明的内容和说明对象要区分开:说明的内容指的是说明的具体的内容,比如“……的构成、原理、制造方法等等”。
说明对象是一件事或一件事。
如果对象是故宫博物院。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一、要读出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1.事物的特征:是指事物说明文中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2.事理:是指事理说明文中所要阐明的事理的本质。
二、要读出如何进行说明的?
(一)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结构
总——分——总
总——分
2.递进式结构
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等等
3.并列式结构
从不同的方面来介绍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二)说明的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
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现象到本质、
原因到结果、主要到次要、特点到用途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三)说明的方法(8种):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2)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3)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4)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5)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6)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7)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中考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说明文知识点梳理一、基本要素1.标题:准确概括主题,简明扼要,具有吸引力。
2.开头:简明扼要介绍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
3.主题句:明确表达文章的主要观点或目的,突出重点。
4.分述段落:每段只讨论一个中心思想,之间要有逻辑连接。
5.结尾:简明扼要总结文章内容,或给出建议。
二、常见的说明文类型1.用途说明:介绍其中一种物品或工具的用途、功能、特点等。
2.制作方法:详细说明其中一种物品或工具的制作过程、步骤、要领等。
3.操作指导:详细讲解其中一种活动、技能或工作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4.事物分类:对一类事物进行分类、比较、评价等。
5.现象解释:对其中一现象或事实进行解释、分析,作出合理推测或总结。
三、常用的表达手法1.定义法:对所要说明的事物进行定义,明确概念。
2.举例法: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问题,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3.对比法: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事物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来说明问题。
4.归纳法:通过总结大量细节来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规律。
5.列举法:逐一列举要说明的事物的特点、功能、步骤等。
6.顺序法: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来说明问题。
四、写作要点1.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确保内容准确、适当。
2.言简意赅,语言简练明了,条理清晰。
3.注意使用一致的时态、人称和语气,避免强烈的个人观点。
4.通篇应用正确的专门名词和相关术语,确保准确性。
5.注意适当运用插图、图表、实物展示等辅助说明手段。
五、常见错误1.标题与内容不符。
2.内容不清晰,逻辑混乱,主次不分。
3.措辞模糊、词句重复、语法错误较多。
4.没有给出具体例子或操作步骤,或例子不足以支持观点。
5.没有准确使用专门名词和相关术语。
6.没有注意文体特点,不符合说明文的写作规范。
总结:中考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通过详细描述和解释来传达观点、知识或技能。
在写作说明文时,需要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注意语言简练明了,条理清晰,并结合举例法、对比法、归纳法等表达手法,以增强可信度和说服力。
说明文知识点归纳

说明文知识点归纳一、基础梳理1.说明文的类型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如:《鲸》)和事理说明文(如:《只有一个地球》)。
按语言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如文笔优美的布封的《松鼠》)。
2.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对象是指在文中集中介绍的事物。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住了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中,往往用一句话、几句话的形式将事物的特征介绍得明明白白。
3.说明的顺序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4.说明的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
A.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
B.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如《鲸》一文中,“鲸总得来说分两类”一句便是典型的分类说明的标志。
C.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否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
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作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一般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的几倍(几分之一)”、“……大似……”等字样,但也不尽然。
九年级语文上册 《说明文阅读》知识清单

知识清单说明文的概念与分类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人以科学的知识。
2.说明文的分类(1)按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
事物性说明文主要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
如《松鼠》介绍了松鼠的外貌、生活习性、经济价值等。
事理性说明文是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的说明文。
如《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了物候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2)按语言特色:说明文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一般性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人物、事物和知识,说明事物的变化和事理,这类文章要求具体、科学和浅显易懂,所以又称为平实性说明文。
如《中国石拱桥》语言平实简洁,科学性、知识性都很强。
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它的特点是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等方式,以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增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
如《蝉》《苏州园林》等。
但文艺性说明文与文艺作品不同,它运用文艺手法的目的是传播切实可靠的知识,而不是塑造形象,因此也称为生动说明文。
二、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文都有明确的说明对象。
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里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简单、复杂)功用(用途)等方面。
一般说来,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常见的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如下。
(1)人物简介类:年龄、籍贯、学历、经历、性格、品质、特长等。
(2)书籍介绍类: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写作特点、社会价值等。
(3)序言类:写作意图、写作过程、内容介绍、作品特点、社会意义等。
(4)生物类:产地、类属、形态、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处和害处等。
专题3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必背、必备】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清单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一、说明文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或阐明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二、说明文类型:1、依据说明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着重介绍说明事物的特点(如:形态、位置、结构、功能等)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事理说明文:着重阐明事物内在机理(如:概念、特点、种类、原因、规律等)如:《大自然的语言》《大雁归来》《被压扁的沙子》等。
2、依语言特色分为: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三、说明对象。
1、说明对象表述形式: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2、把握说明对象的方法:对策: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因为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四、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对象的特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性质(软硬、冷热)、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1、看标题(修饰、限制成分)2、在首段中找。
3、抓关键句。
(即含有许多能提挈、收束全文或文段的语言信息,常出现在开头部分或结尾处,也有在承上启下的中间,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4、若无关键句,归纳各段段意,总体分析后概括五、说明方法及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常见)摹状貌、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等2、常见说明方法具体作用如下:(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中考说明文阅读总复习(全面详细)(好用)

练一练
下面这些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
殿堂。
列数字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举例子
在建筑技术上,有好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 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 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
作用分析: 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者举秦始
皇批阅文书用简片之重和东方朔给汉武帝写的 文章用简之多为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简书 的笨重和不方便,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印象。
例如——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 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 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 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
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譬如):运用了举 例子的说明方法,更具体、有力地说明了 (事
物)的 (特征)。
说明方法:
下定义: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简明地
揭示了
(事物)的本质特点(或内涵)。
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运用了分类别的 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感》
2019《拥抱自己的 不完美》(议论文)
一、说明文知识清单 二、说明文考点
和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知识清单
➢说明文的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 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 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 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 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清单:中考说明文阅读必备知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用简明、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明事理。
按照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前者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后者阐述事理。
1.说明顺序
(1)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整体到局部,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相对静止的事物和内部构造比较复杂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2)时间顺序。
即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①从整体到局部。
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局部地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②从原因到结果。
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结果如何。
③从特点到用途。
如《说“屏”》中说明“屏”的使用时,就先介绍“屏”的特点,然后针对这些特点说明其用途。
④从主要到次要。
如《苏州园林》中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时,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由主到次地进行说明。
⑤从概括到具体。
如《奇妙的克隆》先概括说明“克隆是什么”,再渐次介绍克隆技术发展的历程: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绵羊“多利”。
⑥从现象到本质。
如《大自然的语言》先描述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再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2.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说明文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①“一般、大多、基本、几乎、主要、许多、极个别、之一”等词语,从范围上起限制作用,说明有特殊情况存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现今、目前、迄今为止、常常、当时、至今”等词语,从时间上起限制作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③“基本、几乎、特别、一定、非常、至少、仅、只、更、很、最、比较、相当、充分”等词语,在程度上起限定作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④“近、大约、可能、左右、估计、大概、也许”等词语,表“估计”“推测”,起限制作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⑤“据说、据传言”等词语,表明下文内容没有科学依据,没有被证实,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⑥“据科学家考证、据测定、资料表明”等词语,标明内容是确凿的,有事实依据的,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说明,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
其说明效果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感染力和表现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