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电针结合背腰部拔罐治疗中风后疲劳64例

合集下载

针刺腰夹脊穴加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

针刺腰夹脊穴加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

针刺腰夹脊穴加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作者:曾妙王彦春李朋徐锋王智芳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0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2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0)12-0118-01【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腰夹脊加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采用针刺腰夹脊穴加拔罐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肾俞、大肠俞、小肠俞、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穴针刺加拔罐治疗,治疗两周后比较2组疗效。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夹脊;针刺;拔罐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针灸科常见病,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活动功能受限以及下肢的放射性疼痛等。

本人自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对武汉市中医院及湖北省中医院的60例门诊及住院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进行相应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60例患者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并均经腰椎X线拍片、CT扫描进行确诊,同时采用挺腹试验、下肢后伸试验、拇趾背伸或跖屈试验进行协助诊断。

60例患者均有腰部疼痛,并同时伴有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样疼痛或脊柱侧弯畸形。

1.2 排除标准:腰椎结核、腰椎肿瘤、腰椎滑脱、梨状肌综合症、腰椎椎管骨性狭窄等疾病。

1.3 一般资料: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0~55岁,平均38.6岁;病程0.5~20个月,平均9.1个月。

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1~57岁,平均39.1岁;病程0.5~21个月,平均8.9个月。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电针排刺配合走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观察_陈志祥

电针排刺配合走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观察_陈志祥

·560· Shanghai J Acu-mox, Aug 2011, V ol 30, No 8 文章编号:1005-0957(2011)08-0560-02 ·临床研究· 电针排刺配合走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观察陈志祥(郫县中医医院针灸科,四川 611730)【摘要】 目的 观察电针排刺配合走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针排刺加走罐)和对照组(普通针刺),每组30例,进行对照观察。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0.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电针排刺配合走罐是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电针;推罐;腰背肌筋膜炎;排刺【中图分类号】 R246.2 【文献标志码】 A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1.08.560Parallel Needling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Moving Cupping for Treating Lower Back Myofascitis CHEN Zhi-xiang. Acupuncture Department of Pi County TCM Hospital,Sichuan 61173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arallel needling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moving cupping in treating lower back myofascitis.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receiving parallel needling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moving cupping, and a control group treated by regular acupuncture, 30 in each, for a comparative study. 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were 93.3% and 70.0% respectivel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showing that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a significant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P<0.05). Conclusion Parallel needling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moving cupping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treating lower back myofascitis.[Key words]Myofascial pain syndromes; Electroacupuncture; Moving cupping therapy; Lower back myofascitis; Parallel needling腰背肌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痹证”、“伤筋”范畴。

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论文

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论文

1996,29(6):379380.[2]中华神经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3]Durukan A,Tatlisumak T.Acute ischemic stroke:Overview of ma-jor experimental rodent models,pathophysiology,and therapy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J].Pharmacol Biochem Behav,2007,87(1):179197.[4]Liu QC,Zhuang ZH,Zeng K,et al.Prevalence of pancreatic dia-betes in patients carrying mutations or polymorphisms of the PRSS1gene in the Han population[J].Diabetes Technol Ther, 2009,11(3):799805.[5]程爱旭,代景惠.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6(5):15181519.[6]赵永厚,顾喜喜,许得盛,等.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9):1819. [7]张硕峰,吴金英,贾占红.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9):10691071.[8]孙萍,赵萍,乐欢.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及P选择素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08,6(10):11671168.(收稿日期:20140410)(本文编辑郭怀印)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宋书昌,卢智,王利春,赵见文,陈华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㊂方法将95例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㊂治疗组给予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方法治疗㊂结果两组治疗后Ashworth量表较治疗前评分降低,Fugl Meyer量表㊁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㊂结论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㊂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电针;夹脊穴;刺络拔罐中图分类号:R743R255.2文献标识码:B d o i:10.3969/j.i s s n.16721349.2014.10.031文章编号:16721349(2014)10122603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㊁高致残率㊁高病死率㊁高复发率的特点㊂在各种功能障碍中,偏瘫患者占50%~ 70%,偏瘫恢复是当今世界医学难题之一㊂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使患者运动困难,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影响其生活质量㊂其中肌张力增高是偏瘫恢复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缓解或抑制下肢痉挛状态已经成为脑卒中康复关键㊂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肌张力,有效缓解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状态成为当前医学界的重要课题之一㊂我院从2010年采用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对临床疗效进行量化㊁客观化评定,现报道如下㊂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10月 2012年10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㊁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患者,共计100例㊂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1]法分为治疗组㊁对照组㊂纳入本项研究病例经治疗后,其中治疗组脱落1例,剔除1例,对照组脱落2例,剔除1例㊂治疗组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50岁~69岁(61.32岁ʃ4.32岁);病程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邮编:061001),E mail: songtcm@ 最短8d~16d(12.31dʃ4.45d);合并高血压19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9例,高脂血症9例㊂对照组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龄52岁~68岁(61.51岁ʃ4.47岁);病程10d~17d(12.75dʃ4.82d);合并高血压17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10例,高脂血症7例㊂两组患者性别㊁年龄㊁病程㊁合并症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㊂1.2纳入标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符合脑梗死㊁脑出血的诊断标准[2];年龄40岁~70岁;下肢为痉挛状态;病程2周~12周;认知功能基本正常,治疗与评定能够合作者㊂1.3排除标准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并遗留有肌张力增高;脑卒中病情不稳定患者,如失语㊁意识不清或认知功能障碍严重者;年龄大于70岁或小于40岁者;合并严重心㊁肝㊁肾功能损害;既往有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及类风湿㊁骨折㊁外伤等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的疾病㊂1.4治疗方法针刺组:选取腰2骶1(L2S1)两侧的夹脊穴,选用0.30mmˑ40mm毫针(华佗牌针灸针),针尖向脊柱方向,针身与皮肤呈45ʎ角斜刺0.8寸~ 1.2寸,以60次/min速度均匀捻转,力度以局部有麻胀感为宜㊂L2㊁L4㊁S1接G68051型多功能电针治疗仪,输出波形为疏密波,输出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通电25min㊂每周治疗6次,翌日休息1d,共治疗㊃6221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O c t o b e r2014 V o l.12 N o.106周㊂委中穴刺络拔罐: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刺破血络,根据体型部位的不同选取相应型号的玻璃罐,出血量5mL左右,留罐5min~10min,隔3d治疗1次㊂常规针刺组:取穴环跳㊁阳陵泉㊁足三里㊁解溪㊁昆仑[3],均取患肢,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25 min,每周治疗6次,翌日休息1d,共治疗6周㊂1.5疗效评定标准采用评价量表,按照统一格式填写,每项评定项目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进行1次评定㊂痉挛程度评定: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4],评定患者下肢痉挛程度,以膝关节为观测对象㊂通过对腱反射㊁肌张力及阵挛进行综合评定㊂采用简化Fugl Meyer评价法[5],评定患者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㊂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㊂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㊂计量资料用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㊂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两组Ashworth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Ash-worth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治疗后两组Ashworth量表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㊂详见表1㊂表1两组Ashworth量表评分比较(xʃs)分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48 2.82ʃ0.47 1.57ʃ0.241)2)对照组47 2.87ʃ0.53 2.25ʃ0.58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1㊂2.2两组Fulg Meyer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Fugl 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治疗后两组Fugl Meyer评分均明显上升(P<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上升更为明显(P<0.01)㊂详见表2㊂表2两组Fugl Meyer评分比较(xʃs)分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4818.52ʃ4.5727.67ʃ5.261)2)对照组4718.65ʃ4.7323.83ʃ6.14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1㊂2.3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均明显上升(P<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上升更为明显(P<0.01)㊂详见表3㊂表3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xʃs)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4846.58ʃ1.2767.35ʃ1.461)2)对照组4746.47ʃ1.4360.26ʃ1.28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1㊂3讨论脑卒中后偏瘫肌张力增高是继发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和脑干反射活动亢进的表现[6],是高级中枢丧失对随意运动控制能力的表现,严重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正常恢复㊂瑞典学者Burnnstorm针对脑卒中后偏瘫的恢复过程,提出了著名的6阶段恢复理论[7],即偏瘫患者其肢体的恢复经历了弛缓(无反射)(Ⅰ期)㊁轻度痉挛,出现联合反应(Ⅱ期)㊁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协同动作(Ⅲ期)㊁痉挛减弱及出现分离性运动(Ⅳ期)㊁自主性运动建立(Ⅴ期)㊁运动接近正常(Ⅵ期)的6个阶段㊂而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关键是能否在第三阶段肌张力逐渐明显增高出现痉挛时顺利地使肌张力逐步降低进入第四阶段,出现分离运动㊂痉挛程度与偏瘫患者运动恢复阶段密切相关,一般于发病2周后开始出现并逐步增强,于协同运动充分时达到高峰,之后随分离运动出现同步下降[8]㊂因此抑制患者肢体痉挛和诱发部分分离运动,纠正异常运动模式,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关键,也是临床康复的一大难题㊂偏瘫痉挛状态主要表现为筋脉拘急,病位在筋,当属十二经筋的病症,以气血不通,筋脉受损,筋失濡养而拘急为主要表现㊂‘灵枢㊃邪客“篇指出 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 ㊂‘灵枢㊃经脉“: 膀胱足太阳之脉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 ㊂因此针对本病应当舒筋通络,活血祛瘀㊂腰2~骶1组成腰丛神经,包括股神经㊁闭孔神经,支配下肢后肌群㊂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督脉与膀胱经皆挟脊而行㊂督脉别走太阳,督脉与膀胱经相互联络㊁别走㊁共主一身之阳,且五脏之背俞穴均在膀胱经上,故督脉与膀胱经对于调节五脏六腑之阴阳平衡有着重要作用㊂腰部夹脊穴是位于腰背部的经外奇穴,位于各个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位居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中,恰是督脉与膀胱经经气重叠之处,针刺此穴可以联络两经,起到调和气血㊁舒筋缓急的作用㊂腰部的华佗夹脊穴下有竖脊肌,深部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和静脉㊂根据针刺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的理论,针刺腰部夹脊穴,可以抑制兴奋的痉挛㊃7221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年10月第12卷第10期肌,使其舒缓,兴奋相应的拮抗肌[9],使其收缩,使痉挛侧亢进的肌张力降低,拮抗肌张力增高的痉挛肌肌群,达到抑制痉挛,平衡张力的目的㊂电针疗法是在针刺腧穴 得气 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㊂它的优点是:在针刺腧穴的基础上,加以脉冲电的治疗作用,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能准确地掌握刺激参数,代替手法运针㊂本研究运用电针治疗仪,输出波形为疏密波㊂疏密波是疏波和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形,疏㊁密交替持续的时间约1.5s,能克服单一波形易产生适应的缺点㊂疏密波动力作用较大,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能增加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10]㊂郄中即委中穴,委中为足太阳经之合穴, 腰背委中求 , 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委中穴三棱针刺络拔罐,可起到疏通经络,消瘀去滞,调和气血的作用㊂有研究表明[11],刺络放血能明显改善局部或全身的微循环,一方面放出瘀血,微血管的自律性加强,双向交流增加,有益于机体的物质及时地补充到血液循环中去;另一方面刺激了微血管管壁的神经,加强了微血管的调节作用而间接地改善了微循环功能,继而改善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㊂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治疗后治疗组Ashworth量表㊁Fugl Meyer量表㊁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治疗组抑制下肢痉挛的效果优于对照组㊂本项研究具有选穴精少,重视针刺手法,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等特点,对于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治疗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㊂参考文献:[1]方积乾.卫生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6.[2]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34235.[4]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17315.[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20231.[6]乔治㊃阿得尔曼.神经科学百科全书[M].上海:伯克豪依萨尔出版社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02.[7]Brunnstrom.Movement therapy in hemiplegin.A neurophysiolog-cal approach[M].New York: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1970:515.[8]许建鹏.偏瘫康复的运动功能评价中值得注意的问题[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10):579581.[9]李佩芳.针刺拮抗肌群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J].中国康复,2001,16(1):4243.[10]梁繁荣,赖新生,方剑乔,等.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34.[11]王海泉.刺络疗法与微循环[J].山东中医杂志,1996,15(2):73.(收稿日期:20140419)(本文编辑郭怀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与卒中复发的关系探讨华键,周其达,秦琳摘要:目的观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LEAD)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并探讨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关系㊂方法依据对117例AIS患者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分组,LEAD患者41例(LEAD组)和非LEAD患者76例(非LEAD组),并对两组患者复发情况进行90d随访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LEAD发生的相关因素,Kaplan Meier法分析缺血性卒中的复发情况㊂结果LEAD组吸烟率显著高于非LEAD组(P=0.018);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非LEAD组(P=0.019);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非LEAD组(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水平显著低于非LEAD组(P=0.002)㊂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同型半胱氨酸与LEAD密切相关(P<0.001,OR=1.272)㊂LEAD组90d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率显著高于非LEAD组(P=0.015),复发时间早于非LEAD组(P=0.017)㊂结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LEAD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密切相关,LEAD与缺血性卒中复发密切相关㊂关键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卒中;同型半胱氨酸中图分类号:R743R255.2文献标识码:B d o i:10.3969/j.i s s n.16721349.2014.10.032文章编号:16721349(2014)10122803缺血性卒中复发率较高,有较高的致残率㊂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发病机制㊂已有研究表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发生有密切联系[1],影响缺血性卒中预后[2]㊂本研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邮编:214011),E mail: glnhj@ 查,并随访缺血性卒中复发情况,探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LEAD)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关系㊂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12年9月 2013年3月在无锡锡山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179例,根据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方法,排除心源性㊁不明原因㊁其他原因的脑梗死62例,入选病例117例㊂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㊃8221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O c t o b e r2014 V o l.12 N o.10。

针刺背俞穴配合艾盒灸走罐治疗虚劳病的体会

针刺背俞穴配合艾盒灸走罐治疗虚劳病的体会

针刺背俞穴配合艾盒灸走罐治疗虚劳病的体会发表时间:2012-10-09T17:16:26.6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3期供稿作者:陶智勤[导读] 这一点为背俞穴治疗疾病提供了现代医学科学依据。

陶智勤(云南省开远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云南开远661600)【摘要】目的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虚弱征候的总称。

凡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病久体虚、积劳内伤、久病不复等所致的多种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病的范畴。

其特征表现为神疲体倦、心悸气短、面容僬悴、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

笔者从事针灸临床多年,接治的很多颈肩腰腿痛的患者中很大一部分病人同时伴有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支气管炎、肾功能不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等,这些病人有的禀赋薄弱、脾胃欠佳,有的大病久病、失于调理,有的失治误治、损耗精气,有的烦劳过度、五脏受损,大都病程较长而引发虚劳诸证,针对这种情况,结合中医临床辩证,应用背俞穴治疗虚劳病证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关键词】背俞穴艾盒灸走罐虚劳病【中图分类号】R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3-0329-03 笔者收集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两年内使用该方法治疗的患有虚劳病病人共29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9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

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52岁。

平均年龄65.7岁。

所有病例中既往患有多种原因导致慢性心功能不全者8例,既往患有颈椎病5例,既往患有糖尿病者有3例,既往患有脑梗塞后遗症者3例,既往患有慢性消化性溃疡者2例,既往患有慢性肺气肿者1例,既往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者1例,既往患有多系统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有6例。

病程最长者20年,病程最短者1月。

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方法:选取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镇痛药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

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统计和比较。

结果:治疗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和对照组间的比较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这种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和应用。

针刺、拔罐及功能锻炼治疗中风50例

针刺、拔罐及功能锻炼治疗中风50例

分钟达 2 0次 以上 , 次行针 2 mi , 隔 1mi 0 每 ~3 n 每 0 n行
针 1 。体针 带 电 , 次 用断续 波 , 电流强度 以患者能 承受 为宜 , 留针 3 ri 。针 刺每 日 1 ,O次为 1 程 。疗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次 1 疗 程 间休 息 5 7 。以上穴 位根 据患者 临床 表现 适 当取 - d
病 程 2 d 其 中脑梗塞 2 例 , 出血 2 例 。针刺 配合 5; 7 脑 3

差 , 了保 持 身体 平 衡 , 时 多 表 现 为头 肩 向健 侧倾 为 站
斜, 臀部 向患侧 倾斜 , 立 的时间也是 逐渐增 加 。待 患 站 者不靠 墙站 时能保持 平衡 , 即不 出现 上述症 状 , 而是 左 右对 称 , 开始练 习走 路 。患肢 肌力 达 I 级后 应每 天 再 I 早 晚在 床上做上 下肢 的主动 锻炼 , 法 同上 。 方 诊 断标 准 中 医诊 断标 准参 照 1 9 9 6年 由国家 中
治 疗 方法
第 1组 :头针 : 侧 足运 感 区 ; 针 : 双 体
医药 局脑 病 急症协 作组 修订 的《 中风病 诊 断与疗 效 评
定标准 》】 医诊断标 准参 照 1 9 [西 9 5年 由全 国第 四届 脑 血管病 学术会议 通过 的《 各类 脑血 管疾 病诊 断要点 》 并经 头颅 C 或 者 MR 证 实 为缺 血 性 或 出血性 脑 血 T I
管病 。
患 侧 肩骨 、 膈 、 禺臂 曲池 、 三 里 ( 向 外刺 ) 合 谷 透 后 手 斜 、
溪、 关、 兔、 髀 伏 四强 ( 骨 上缘 上 3寸 ) 足 三里 、 髌 、 阳陵
泉 ( 向外刺 ) 太冲 、 突 、 迎 、 斜 、 扶 人 中脘 、 气海 。第 2组 :

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60例

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60例

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60例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医针灸科(710054) 许 凯 摘 要:目的:探索运用针刺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途径及部分机理。

方法:采用颈项部穴位与体穴配合使用,注重针感,使用电针。

结果:总有效率达97%。

提示:本方法局部与循经取穴相结合,有效地使病变部位和支配区域同时得到刺激。

主题词:中风(中医)针灸疗法 风池 风府 肩骨禺 环跳 临床资料 自1993年至今,笔者选择了60例,经抢救治疗,病情稳定且愿意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进行观察。

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40~50岁4例,51~60岁20例,61~70岁30例,71~80岁6例。

CT诊断为脑溢血12例(出血性),脑血栓形成、腔梗48例(缺血性);病程最短的3d,最长的3个月(从发病到接受针刺治疗);按中风病辨证分型标准分为:①风痰阻络型39例,②气虚血瘀型8例,③阴虚阳亢型7例,④痰热腑实型4例,⑤肝阳暴亢型2例。

治疗方法 针刺取穴,颈项部:风池、风府穴进针直刺1.0寸,得气后,深入至约1.5寸,使针感向颅内放射后出针。

上肢取肩骨禺、腋灵、肩贞、臂、曲池、外关、合谷;下肢:环跳、承扶、风市、委中、足三里、飞扬、昆仑。

风痰阻络型配丰隆;气虚血瘀型配三阴交、血海;阴虚阳亢型配太溪,阴陵泉;肝阳上亢型配风池、太冲;痰热腑实型配天枢、丰隆、大椎;口眼歪斜配地仓,颊车、迎香、攒竹;舌强语塞配哑门、廉泉。

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选两组穴位,上肢一组,下肢一组,加用6805-2A型电针,脉冲电流,每m in120次跳动,留针30m in,每周治疗5次,最短的治疗10次,最长的治疗60次,平均治疗20次(1个月)。

疗效标准 基本治愈:瘫痪肢体肌力或语言障碍、包括面瘫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能自理,可参加正常工作。

显效:瘫痪肢体、肌力恢复达4级以上,伴语言障碍恢复达3级以上者。

有效:肢体肌力恢复达3级,伴语言障碍恢复达2级以上者。

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4例疗效观察

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4例疗效观察

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4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观察近年来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推拿法扩大椎间隙,增加盘外压力,减轻盘内压力,回纳椎间盘,纠正腰部关节紊乱,缓解神经根受压、松解黏连,使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症状得以缓解。

结果:本组治愈38例,显效20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63%。

结论: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尤其是对病程短,处于急性期患者,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推拿治疗针灸腰椎间盘突出疗效【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70-02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破裂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多发于中青年,主要表现为腰腿疼痛,活动受限,严重地影响学习和工作。

近几年来,有很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为两类,即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

而其中更以非手术疗法中的推拿手法最易于被患者所接受,2008年1月~2012年1月笔者采用推拿针灸联合治疗门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选取的64例患者中男46例,女18例,年龄25~65岁,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10年。

合并慢性腰肌劳损30例,合并腰椎增生症26例,受寒凉史8例;其中l3~l4椎间盘突出3例,l4~l5椎间盘突出32例,l5—s1椎间盘突出29例。

所有病例全经ct或mri辅助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1.2症状与体征。

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活动受限,大部分病例肌肉紧张,压痛明显,甚至可触及棘突偏歪,棘间隙增宽或一侧棘突旁有菱形结节,指压其结节疼痛难忍。

本病初起为腰部疼痛,或腰部僵硬不适,继而腰部及一侧下肢出现放射性坐骨神经痛,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当出现下肢疼痛后腰痛即消失,典型症状疼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及大腿后面、腘窝、小腿外侧和足背放射,其疼痛性质呈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在持续性的基础上阵发性加剧,夜间更甚。

针刺夹脊穴配合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的疗效观察

针刺夹脊穴配合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的疗效观察

针刺夹脊穴配合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配合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抽取我院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的30例患者采用针刺夹脊穴配合拔罐治疗;对照组的30例患者采用针刺夹脊穴普通治疗方案治疗,在临床治疗2 w时进行治疗效果和疼痛程度评定,并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治疗组采用的针刺夹脊穴配合拔罐治疗方法对于对照组的针刺夹脊穴治疗方法有明显的高出效率,治疗组的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

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拔罐治疗方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推广价值。

标签:针刺夹脊穴;拔罐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门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很多腰腿疼痛的主要病因。

根据腰椎间盘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以及椎管矢状径大小、病理特点、个人敏感点等等不同情况,临床症状病症表现差异悬殊,90%以上的腰椎间盘患者都有腰痛、下肢放射痛症状,其他还会伴随出现肢体麻木、间歇性跛行、肌肉麻痹、下腹部痛或大腿前侧痛等其他症状。

发病病因大多数是腰椎间盘在脊柱的负荷与运动中承受强大的压应力,椎间盘开始蜕变,并构成腰椎间盘突出,从而形成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多种病痛并发,主要发病年龄段在20岁以上。

通过针刺夹脊穴配合拔罐治疗对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的探究,并对临床疗效进行量化、客观性评定,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0月的中医科门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段21~59岁,平均年龄(40±0.2)岁,病程30 d~6个月以上,平均病程(3.2±1.2)个月。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人数均等30例,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经过统计学分析,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针刺配合走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0例

针刺配合走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0例

针刺配合走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0例目的探讨针刺配合走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施以针刺加走罐的方法予以治疗。

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愈者48例,占68.6%;好转者10例,占14.3%;有效者8例,占11.4%;无效者4例,占5.7%。

结论针刺加配合走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突出。

标签:针刺;走罐;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症是骨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就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采用针刺配合走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的患者经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40~73岁;病程3个月~5年。

治疗前均做腰椎正侧位片及腰椎的C T 平扫,X线平片所有患者均可见椎间隙变窄,脊柱侧凸,椎缘增生,前凸消失,并排除其他病变;C T 平扫:所有患者均有腰椎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椎间盘突出。

33例出现拇趾背伸肌力下降;22例有膝反射减弱者;15例跟腱反射减弱。

45例呈急性疼痛,25 例为持续慢性疼痛患者。

相应椎旁均有压痛、叩击痛伴下肢放射性痛麻;直腿抬高试验:+;症状以左侧为主34例,右侧为主33例,双侧3例。

1.2西医诊断标准①有腰部慢性损伤史;②腰痛伴坐骨神经痛;③腰椎侧凸畸形,生理前凸消失,活动受限,棘突旁具有压痛并放射至下肢;④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屈颈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⑤神经系统检查示膝跟腱反射异常,下肢皮肤神经节段分布区感觉过敏或迟钝,踇趾背伸或跖屈力减弱;⑥X线平片可见椎间隙变窄、椎缘增生,脊柱侧凸,前凸消失,并除外其他疾病。

脊髓造影可见硬膜前方有压迹缺损;⑦CT扫描、MRI提示椎间盘突出。

1.3方法1.3.1选用毫针针刺取穴:主穴为夹脊穴。

每穴行提插捻转结合的补泻手法1min,留针15min,起针后行走罐治疗。

2次/d。

持续治疗3~5个疗程,1个疗程为10d。

电针、拔罐配合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治疗落枕64例

电针、拔罐配合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治疗落枕64例

陈 荣 (江 苏 省 昆 山 市 第 六人 民 医 院 ,江 苏 苏 州 215321)
4 典 型 病 例 患者 ,女 ,45岁 。颈右后 侧疼 痛 2 d,稍做 抬 头动作
则 剧 痛 难 忍 ,头 稍 歪 向 左 侧 强 迫 体 位 。患 者 昨 日晨 起 后
【关 键 词 】 电 针 ;拔 罐 ;特 定 电 磁 波 谱 治 疗 仪 ;落 枕 中 图分 类 号 :R274.3;R244.3 DOI:1O.1962]/j.cnki.11-3555/r.2018.0633
本 组落 枕患 者有 些为 睡醒后 发现 ,有些 为睡 醒后 尚 无 不适 ,洗 漱活 动猛 然转 动 颈 部 时 发生 ;有 些 是 白天无 意 中某 动作 扭 到 ,起病 时症 状 尚轻 ,之 后逐 渐加剧 ,其共 同表现 为 颈 部 强 硬 、活 动 受 限 、屈 伸 转 动 失 灵 。落 枕 在 日常 生 活 中经 常 见 到 ,有 些 可 自愈 ,但 有 些 会 在 痉 挛 一疼 痛 一痉 挛 加 重 一疼 痛 加 重 的 循 环 下 ,疼 痛 难 忍 ,坐 卧不 宁 ,严 重 影 响工 作 和 生 活 。针 刺 联 合 按 摩 可 解 痉 止 痛 ,使 颈 部 肌 肉 气 血 通 畅 ,逐 渐 放 松 ,即 可 解 除 症 状 。
已有 颈痛 ,抬头 不便 ,到 晚 间有 所 好转 。但 今 早 疼 痛尤 为 剧烈 ,自己 以双手 托住头 部 才能起 床 ,无 法低 头洗漱 , 路 途颠 簸亦 会作 痛 。治疗 1次 后 即感 轻松 ,疼痛 稍有缓
落 枕 又称失 枕 ,多 由 于 卧姿 不 良 ,如侧 卧时 枕 头 过 高 或过 低 ,产生 筋僵 ;或 骤 然 扭 伤 ,使 局 部 筋 脉 损 伤 ;或 风 寒侵 袭 ,使气 血凝 滞 ,经络 闭塞 ,发生 颈部 肌痉 挛及 相 应 神 经 受 牵 累 ,引 致 疼 痛 、酸 胀 、斜 颈 、颈 部 强 硬 、活 动 受 限 、转 动失灵 等 症状 _】]。《伤科 汇纂 》载 :“有 因挫 闪及 失 枕 而项 强痛 者 。”落枕 重 者 剧 痛 难 忍 ,坐 卧 不 宁 ,生 活 不 能 自理 ,严 重影 响患 者 的生 活 质 量 。笔 者 采 用 电针 、拔 罐 配合 特定 电磁波谱 治 疗 仪 (TDP)治 疗 落 枕 64例 ,疗 效 满 意 ,现 报 道 如 下 。 1 临 床 资 料

综合护理结合电针治疗脊髓损伤致尿潴留患者64例体会

综合护理结合电针治疗脊髓损伤致尿潴留患者64例体会
全 面 了解 患 者 的 生 理 和 心 理 状 况 , 针 对 性 的进 行 护 理 。 有
5 治 疗 结 果
改变提示肾功能的变化 。
通过针灸 治疗结合综合护理促 进 了膀 胱恢复一 定 的 自主
4 2 预防感染 .
严格无 菌操 作 , 持会 阴部 和尿道 口的清洁 保
排尿功能 , 降低 了感 染率 , 改善 了尿潴 溜症状 。结果 : 效 3 显 8
门等 , 以诱发逼尿肌 收缩 , 尿道外 括约肌舒张 。 4 3 3 外力增加腹压排 尿 .. 护理人员 在三 阴交 、 溪接通 电 太
自 2 0 年 6  ̄20 07 月 0 9年 8月 由外 院或 本 院外 科手 术治 疗 病情稳定后转入本科康 复治疗 6 , 4 4例 男 2例 , 1 例 , 女 9 儿
用力 将 腹 压 传 到膀 胱 、 肠 、 盆 底 部 , 曲 膝 关 节 与 髋 关 节 , 直 骨 屈
使大腿贴近腹部 , 增加腹部压力 , 指导患者 自己加腹压排尿 。 4 4 预 防尿 路结石 的形 成 . 患者 长期卧床期 间 , 帮助其经 要 常更 换体位 , 翻身时要保持脊柱平 行 , 励患者进 行力所 能及 鼓 的主 、 被动锻炼 。多饮水 , 增加尿 量达到冲洗尿路 的 目的。
针后 , 将手置 于下 腹部 , 轻轻 推 揉膀 胱 1 ~ 2 o o次 , 腹 肌放 使
松, 然后再用手 掌 自膀胱底 向尿 道按 压 。力量 由轻到 重逐渐
童 3例 。其 中颈髓( 四肢瘫 ) 3 , 2 例 胸腰段 ( 截瘫 ) 1 。 4例
2 方 法
加压 , 切忌用力过大 。然后 四指放在髂 前上棘 , 其余放 在脐部
文 章 编 号 :0 7 2 4 (0 0 0 - 0 7 - 0 1 0 - 3 92 1 ) 5 0 9 2

背俞穴埋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66例临床观察

背俞穴埋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66例临床观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第18卷第69期 197 背俞穴埋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66例临床观察李晓红(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45~81岁,平均(62.14±2.75)岁;对照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46~81岁,平均(62.55±2.74)岁,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针刺治疗,在患者上肢取手三里、曲池、合谷、肩髃、外关,下肢取昆仑、阳陵泉、环跳、足三里、解溪,患者呈健侧卧位,对皮肤使用75%酒精进行消毒,使用一次性不锈钢针进针,得气后在患者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的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进行电针治疗;观察组应用背俞穴埋线配合针刺治疗,针刺治疗同上,背俞穴埋线:将肾俞、肝俞、心俞作为第一组,将脾俞、膈俞、胆俞作为第二组,在无菌前提下进行埋线法,在8号注射针头中穿入羊肠线,将针灸从注射针针尾插入针芯,同时与皮肤呈现45°,出现针感后退出注射针头,在穴位中埋入羊肠线,对针孔使用纱布压迫,对进针处使用无菌纱布进行覆盖[2]。

1.3 观察指标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情况进行对比。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低程度在91%~100%,表示痊愈;降低程度在46%~90%,表示显效;降低程度在18%~45%,表示有效;降低程度在18%以下,表示无效。

1.4 统计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且予以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且予以t检验,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在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在我国中医学中表示,患者出现中风偏瘫是因为风邪入腑,自身营卫不利、正气不足,虚邪客于偏身,导致邪气滞留在患者体内,进而出现偏瘫,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当以补益正气为主要。

电针配合背部走罐治疗腰背肌纤维炎64例

电针配合背部走罐治疗腰背肌纤维炎64例

电针配合背部走罐治疗腰背肌纤维炎64例腰背肌纤维织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是一种临床常见,而又常被忽略或误诊的痛症。

针罐治疗疼痛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针罐可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镇痛作用、调整作用及中枢的递质和体液因素的作用而达到镇痛效果。

而且针刺擅长通过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来缓解局部症状,在临床治疗上有着独到的优势,所以在腰背肌纤维炎的治疗领域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笔者对64例腰背肌纤维炎患者采用电针结合背部走罐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4例患者来自2011年门诊及住院部,其中男26例,女38例;年龄最小者23岁,最大者69岁,平均年龄36岁;病程最短3月,最长5年。

所有病例均经过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局部病变。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确诊。

①一侧(或双侧)腰部的慢性疼痛、酸痛或胀痛,休息则轻,过劳则重,病程超过3月;②腰肌乏力,稍事弯腰即感支撑不住,直腰困难,需用双手捶击方可缓解;③腰痛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或受风寒则重;④腰部活动一般无明显受限;⑤腰部脊柱两侧(或一侧)有压痛点,并可触及结节和条索状物;⑥化验检查及X线检查多正常。

1.3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愿意接受本疗法者。

患者主诉腰背肌肉疼痛,其部位主要见于第3腰椎横突、竖脊肌附着处、胸椎和腰椎椎板。

排除合并有各种风湿病(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和各种非风湿病(如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慢性感染、精神性疾病等)等。

2 治疗方法2.1 电针取穴:患侧腰背疼痛范围相关夹脊穴及膀胱经旁开1.5寸、3寸穴、阿是穴。

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针刺取穴(腧穴定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12.)。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定位,选用华佗牌一次性不锈钢毫针,规格40mm×0.30mm,进针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小幅度(<90度),频率100次/分,得气后在同侧穴选任意2穴(两侧各上一组电针)接WQ-10C电子穴位治疗仪,刺激参数:频率2-50HZ;电压2-4V;波形:疏密波;刺激强度:由小到大,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时间20min。

穴位注射联合拔罐治疗对中风后肩痛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穴位注射联合拔罐治疗对中风后肩痛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穴位注射联合拔罐治疗对中风后肩痛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发表时间:2016-07-25T11:32:50.90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作者:刘红英1 于志国王哲2 [导读] 旨在探讨穴位注射丹参及维生素B1、维生素B12联合拔罐疗法对中风后肩痛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1吉林省人民医院长春 130021;2吉林省人民医院长春 130021【摘要】目的旨在探讨穴位注射丹参及维生素B1、维生素B12联合拔罐疗法对中风后肩痛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中风偏瘫肩痛患者147例,随机分为拔罐组、穴位注射组,联合组,每组49例。

每组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

拔罐组予以拔罐治疗;穴位注射组予以丹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穴位注射;联合组予以丹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穴位注射及拔罐治疗。

结果 3组患者治疗1疗程继续康复训练3周后,肩痛评分、上肢FMA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联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穴位注射组及拔罐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穴位注射联合拔罐治疗能显著改善中风后肩痛患者上肢功能。

【关键词】穴位注射;拔罐疗法;中风;肩痛中风后肩痛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合并症,大部分偏瘫患者在2~3个月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肩痛【1】。

中风后肩痛极大的妨碍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目前,肩痛的治疗方法有许多,如早期预防、手法松动、理疗等,但是效果通常较缓慢【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科收治的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147例,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分类及诊断标准【3】,(生命指证稳定,无严重心肺及肝肾等脏器疾病,无恶性肿瘤,无严重的认知及语言障碍)且经头颅CT或MRI证实;患者中男性82例,女性65例。

患者年龄(63.2±9.4)岁,病程(2.2±1.1)个月,患者包含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左侧偏瘫、右侧偏瘫、双侧瘫情况。

电针夹脊穴结合刺络拔罐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电针夹脊穴结合刺络拔罐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电针夹脊穴结合刺络拔罐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张月华【摘要】目的:观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应用电针夹脊穴结合刺络拔罐放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电针夹脊穴结合刺络拔罐放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持续时间、结痂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L-10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应用电针夹脊穴结合刺络拔罐放血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使疼痛尽早消除,促进结痂,且可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水平,值得推广.【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8(027)019【总页数】3页(P85-87)【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电针夹脊穴;刺络拔罐放血;疼痛持续时间【作者】张月华【作者单位】开封市人民医院针灸科, 河南开封 4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5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皮损,经治愈之后残留的慢性疼痛综合征,一般指的是带状疱疹皮损消失之后3个月仍残留的局部疼痛,此类疼痛剧烈难忍,发作频繁[1],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西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有限,部分患者经预计疗程治疗后仍残留疼痛,康复效果不佳[2]。

近年来,中医疗法在此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逐渐得到领域内研究人员的重视。

我科近年来尝试为部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应用电针夹脊穴结合刺络拔罐放血治疗,取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根据《皮肤性病学》(第四版)[3]中标准判断,患者存在带状疱疹病史,且经4周治疗后皮疹消失,遗留带状疱疹分布区域的烧灼样、针刺样疼痛。

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120例

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120例

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120例作者单位:462600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中医院通讯作者:卢少方目的观察电针体穴和神经干点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循经取穴与神经干刺激配合使用,加用电针。

结果共治疗120例患者,其中基本治愈41例,占34%,显效55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7%。

结论本方法循经辨证取穴与神经干刺激相结合,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标签:中风后遗症;电针;神经干中风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当今世界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特点。

中风后遗症直接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笔者自2008年以来,采用循经取穴结合神经干点刺激的治疗方法,加用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8~2010年笔者共选取了120例经抢救治疗,病情稳定,且患者及家属同意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进行观察。

其中男性81例,女性39例,年龄最小者37岁,最大者78岁,病程(从发病到进行针灸治疗的时间)最短3天,最长6个月;经脑部CT确认为脑出血21例,脑血栓及脑梗死99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1]。

1.2 入选标准(1)经头部CT或者MRI确诊为脑缺血或脑出血;(2)一侧肢体功能障碍,或伴有舌强语塞,或伴有口眼歪斜;(3)年龄在80岁以下;(4)无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者;(5)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6)能坚持按疗程治疗。

1.3 治疗方法1.3.1 循经取穴上肢轮取肩髃、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轮取环跳、承扶、风市、足三里、昆仑、丘墟。

1.3.2 神经干选点上肢选腋神经点、三角肌点、肌皮神经点、肱二头肌点、桡神经点、旋后肌点、指伸肌点、正中神经点、旋前圆肌点、尺神经点;下肢选坐骨神经点、股二头肌点、臀中肌点、股神经点、胫神经点、腓总神经点、胫骨后肌点、腓骨长短肌点等,肌力下降者取相应点行弱刺激,肌张力过高者取相应点行强刺激[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针结合背腰部拔罐治疗中风后疲劳64例周 媛 周国赢1 李少坤2 靳建宏3(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00;1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乡453000;2解放军95936部队医院,开封475000;3新密市中医院,新密452370)摘 要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背腰部拔罐治疗中风后疲劳的疗效。

方法:128例中风后疲劳患者随机分为针罐组和药物组各64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电针组给予电针百会、印堂、水沟、合谷等穴及背腰部拔罐治疗,药物组给予复方氨基丁酸维E胶囊、葡萄糖酸镁口服液、舍曲林片口服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5周。

观察两组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 QOL)中精力量表评分、临床疗效及复发率。

结果:两组治疗后SS QOL中精力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 05),针罐组治疗后评分优于药物组(P<0 05);针罐组治疗总有效率96 87%(62/64),优于药物组的84 37%(54/64,P<0 01);针罐组复发率19 05%(8/42),低于药物组的47 83%(11/23,P<0 05)。

结论:电针结合背腰部拔罐治疗能有效减轻中风患者的疲劳,效果优于药物口服治疗,治疗作用持久,不易复发。

关键词] 电针 拔罐 中风后疲劳 药物中图分类号 R743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0607(2010)05 0380 04C 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Cu pping on Post stroke FatigueZHO U Y uan, Z HO U Guo y ing1, L I Shao kun2, JIN Jian hong3(T he F irs t A f f ili ated H osp ital o f H enan College of Chines e Medicine,Zhengz ho u450000,China;1T he F irs t A f f iliated H os p ital of X inx iang M ed ical College,X inx iang 453000;2N o.95936A r med For ce H osp ital of the Peop le s L iber ation A r my,K aif eng475000;3X inmi County H osp ital of Chinese M edicine,X inmi452370)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 ve the therapeuti c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EA)com bined wi th cuppi ng at the lum bo back on post str oke fatigue.Methods A total of128cases of post s troke fati gue patients were random l y divided into EA+ cupping group and medicati on group,wi th64cases i n each group.EA(20Hz,2mA)was appli ed to Baihui(GV20),Yintang (EX H N3),Shuigou(GV26),Hegu(LI4),Zusanli(ST36),Sanyinji ao(SP6),and Taichong(LR3)for30m i n,once daily for 30times,and cupping was appli ed at the patient s lum bo back regi on once every two days,and continuous l y for5weeks.Pa tients of m edi cation group were ordered to take compound am i nobutyric acid vi tam in E capsule(20mg,t.i.d,po),magnesium gluconate s oluti on(10m L,t.i.d,po),sertraline hydr ochl oridetablet(50m g,qd,po)for5weeks.The Stroke Speci fic Quality of Li fe Scale(SS QOL)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atients energy state.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the energy scores of SS QOL of both EA+cupping and m edi cation groups were i ncreased signi ficantl y in com pari son wi th the pr e treatment in each group (P<0 05),and that of the EA+cupping group was s i gnificantly hi gher than the score of the medication group(P<0 05).Of the two64cases in EA+cupping group and medicati on gr oup,42and23were recovered basically,13and13experienced marked im provement,7and18were effective,2and10fai led in the treatment,with the effecti ve rates being96 87%and84 37%re spectively.The effecti ve rate of EA+cupping group was obvious l y higher than that of medication group(P<0 01).C onclu sion E A+c uppin g at the lu m bo back c an effec tiv ely relieve fatigu e of pos t s troke patients,and its therapeutic effect is s uperior to m edication. KEY W ORDS Electroacupuncture; C upping; Post stroke fati gue; Medicati on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病情稳定后需要综合治疗。

临床观察发现,很多中风患者自述无力、易疲劳,不能进行正常的康复训练,这其实即为中风后疲劳的典型表现,它严重影响疾病的恢复。

中风第一作者:周媛(1971-),女,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针刺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

E mail:zhouyu mei20062006@126 com患者的中风后疲劳发生率高达76 9%[1],在西方国家中风后疲劳是医院就诊的5大疾病之一[2],我国尚无专门针对中风后疲劳的规范的大规模调查,但一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风后疲劳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分布,尤其是脑力劳动者,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国外已经将中风后疲劳列为中风后并发症独立的治疗单元并进行了初步研究,国内尚不多见,研究及治疗方法也极为有限。

从2008年3月-2009年10月经各地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运用电针结合背腰部拔罐治疗中风后疲劳64例,并以同期药物治疗64例为对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128例中风后疲劳患者均为各协作医院门诊或住院病人,均为首次发病。

所有病例经由电脑软件产生的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针罐组和药物组,每组各6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中风后疲劳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 able1 Co mpar ison bet ween the EA+cupping and medication g ro ups in general data o f po st str oke fatig ue patients组别Gro ups 例数Cases性别(例)Sex(cases)男(Male)女(Female)平均年龄( x s,岁)M ean age(y ea rs)平均病程( x s,月)M ean duration ofdisease(months)药物组M edicat ion64362858 4 11 96 3 2 6针罐组EA+cupping64402456 8 12 16 8 2 31 2 诊断标准中风病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3],并全部经头颅CT或M RI证实。

疲劳诊断标准:根据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Williams等研制的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 QOL)[4]中精力量表在中风患者中筛选疲劳患者,该量表评价患者1周内疲劳状况,总分为3~15分,分数越低,疲劳程度越重。

1 3 纳入标准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和疲劳诊断标准;病情稳定,神志清楚,检查合作,能进行一般语言交流;年龄<70岁;中风病程<3年;知情同意。

1 4 排除标准复发性中风;近2个月内给予过抗疲劳治疗、营养类药物或针对中风的电针治疗;昏迷、失语、痴呆、视觉障碍患者;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既往有脑器质性疾病。

1 5 治疗方法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针罐组给予电针和拔罐治疗,药物组给予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规律,防止血压过高和情绪激动,饮食要适度,保持大便通畅,持续功能锻炼。

可选用促进神经代谢药物,如脑复康、胞二磷胆碱、维生素B族、维生素E等,并结合简单的心理治疗。

电针治疗:选择百会、印堂、水沟、合谷、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患者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后,用40~65m m长28号毫针针刺。

百会向后平刺,印堂向鼻尖方向平刺,余穴均直刺。

得气后,所有穴位均连接G6805 2型电针治疗仪,选用断续波、电流强度为2mA,频率为20H z,留针30m in。

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