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长春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对子歌二首》资料:对联
2017-2018年长春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对子歌二首》资料:对子歌

《对子歌二首》资料对子歌这个对子歌的类型是,例:天对地平对仄,仄对平。
平仄两分明。
有无与虚实,死活并重轻。
上去入声皆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
虚对实,实对虚。
轻重莫偏枯。
留心勤事业,满腹富诗书。
古人已用三更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寻义理,辨声音。
呼吸务调匀。
宫商角徵羽,牙齿舌喉唇。
难呼语气皆为浊,易纽言词尽属清。
须熟习,莫闲嬉。
讲解更思微。
磨穿桑氏砚,坚下董生帷。
一旦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反义上对下,小对大。
前对后,左对右。
对子歌多对少,老对少。
来对去,男对女。
黑对白,里对外。
高对低,粗对细。
远对近,古对今。
明对暗,早对晚。
有对无,出对入。
宽对窄,买对卖。
南对北,首对尾。
西对东,始对终。
干对湿,公对私。
美对丑,薄对厚。
咸对淡,甘对甜。
天对地,稠对稀。
旧对新,晴对阴。
浮对沉,假对真。
强对弱,对对错。
开对关,硬对软。
深对浅,加对减。
负对正,降对升。
冷对热,饱对饿。
死对生,反对正。
直对弯,长对短。
胜对败,好对坏。
快对慢,双对单。
熟对生,歪对正。
笑对哭,吸对呼。
退对进,阳对阴。
优对劣,日对夜。
紧对松,轻对重。
香对臭,胖对瘦。
后对先,易对难。
冷对暖,忙对闲。
爱对憎,贵对贱。
送对迎,动对静。
仰对俯,吞对吐。
浊对清,输对赢。
悲对喜,劳对逸。
凹对凸,矮对高。
利对弊,此对彼。
盾对矛,贬对褒。
涝对旱,简对繁。
安全对危险,优点对缺点。
缣於砸跆欤涠晕屡?喜欢对讨厌,复杂对简单。
胆小对勇敢,早晨对傍晚。
责备对称赞,坚硬对柔软。
现实对幻想,软弱对刚强。
暗淡对明亮,缓和对紧张。
迅速对缓慢,乐观对悲观。
干净对肮脏,喜悦对悲伤。
沉着对慌张,凶恶对善良。
轻巧对笨重,繁重对轻松。
火热对冰冷,浪费对节省。
迟钝对灵敏,怀疑对相信。
喧哗对安静,动摇对坚定。
黑暗对光明,表扬对批评。
先进对落后,敌人对朋友。
秘密对公开,快乐对悲哀。
2017-2018年长春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对子歌二首》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对子歌二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3个一类生字,会写5个二类生字。
2.能够初步了解中国汉语家园中对子歌这种文学艺术形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研究学习本课的新知识,在练习中熟练运用本课所学的生字词,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知识内容,在学习中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对子歌,同时认识并初步掌握对对子这种文学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在学习中理解对子歌的这种文学艺术行书。
教学方法交谈发、练习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准备本课的资料和课件学生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播放较为简单的对子歌,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学习利用多种方式熟读课文1.范读课文。
注意其中的字音。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生朗读并正音。
4.齐读课文。
做到正确。
5.上下联对比接读。
(男女生或小组间)学习对子歌(一)1.利用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还原古文。
2.注释牛女:牛郎、织女二星。
河,银河。
参商:二星名。
《左传•昭元年》载,传说高辛氏有二子,长阏伯,季实沉。
兄弟不睦,日寻戈矛。
帝迁阏于商丘,主辰;迁沉于大夏,主参,使之永不相遇。
斗:北斗七星。
戍旅:守边塞的兵卒。
交流互补。
当堂积累1.齐读,齐背。
2.同桌互相考:我出上联你对下联。
初步了解两首对子歌所讲述的内容。
能够较为流畅、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对子歌。
深入理解对子歌的含义,并能熟读成诵。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达到会读、会认、会写。
第一小节:(1)苍穹:苍天,天空。
(2)霁:雨或雪停止,天色放晴。
(3)参商:参星和商形,二者此出彼没,不同时在空中出现。
(4)戍:军队驻守。
(5)朔:北方。
第二小节(1)冯妇虎:冯妇,姓冯名妇,春秋时代人,擅长打老虎。
(2)蛩:蟋蟀。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单元分析解读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单元分析解读1.正气歌本板块是小学生进入6年级的第一个学习板块。
本板块主题为“正气歌”,取材于《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的五言长诗《正气歌》。
本板块共有3课,内容分别是歌词《苏武牧羊》、七言律诗《过零丁洋》、七言绝句《狱中题壁》和五言绝句《绝笔诗》。
这个板块课文的内容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颂扬人间浩然正气、抒发胸臆、表达作者坦荡的情怀。
在情感基调上,本板块课文突出了一个“爱”字。
爱国,所以甘洒一腔热血;爱民族,所以不畏凶悍强敌。
苏武历尽苦难信念不改,文天祥面对亡国痛楚慨然赴死,谭嗣同为强国信念情愿献出生命,吉鸿昌义正词严抨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
爱是产生信念的基础。
6年级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提升时期,也是树立人生观的黄金时期。
本板块在落实语文学习任务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两方面都有切实意义。
苏武牧羊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
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
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本课篇幅不长,韵脚清晰,语句长短适宜,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把课文内容读懂,并产生真切的感受。
过零丁洋教材分析本课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作品。
公元1278年,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
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崖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词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连称:“好人!好诗!”竟不能再相逼。
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
开头两句从概括回顾自己一生主要经历入手,是从纵的方面追述。
三、四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具体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是从横的方向着笔,重在气氛情调的渲染。
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对子歌二首》资料:对偶(精品)

《对子歌二首》资料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
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
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形式上1.单句对偶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
例如:天有多高,山有多高。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诸葛亮传》----再小的善良之事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微不足道的过错都予以处罚.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岳坟对联)……----青山感到荣幸的是坟里埋着抗金名将岳飞的忠骨,白铁感到耻辱是坟前跪着的是用它铸造的秦桧等人的像。
2.偶句对偶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
例如: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阿房宫赋》----六国结束,四海统一。
蜀山树木砍光了,阿房宫才建造起来。
(“六王毕”与“四海一”相对,都是主谓词组,“蜀山兀”与“阿房出”相对,也都是主谓词组,且“六王毕,四海一”与“蜀山兀,阿房出”相对。
)3.多句对偶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对偶句。
例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登上高处向人们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老远的人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势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到的人却觉得很清楚。
4.句中对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
例如:“峰回路转”、“晓风残月”、“羽扇纶巾”。
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对子歌二首》资料:对仗(精品)

《对子歌二首》资料对仗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引证解释1.谓当廷奏事。
古时皇帝坐朝听政,必设仪仗,百官当廷言事,无所隐秘,故称。
《旧唐书·萧至忠传》:“旧制,大臣有被御史对仗劾弹者,即俯偻趋出,立於朝堂待罪。
”宋王溥《唐会要·百官奏事》:“百官及奏事,皆合对仗公言,比日以来,多仗下独奏。
宜申明旧制,告语令知,如缘曹司细务及有秘密不可对仗奏者,听仗下奏。
”2. 左右分设、相对而立的仗卫。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引万柘坡《金鳌玉蝀桥》诗:“晓来浓翠东西映,也算蛾眉对仗班。
”3. 指旧体诗文的词句相对偶。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
”蔡元培《国文之将来》:“旧式的五七言律诗与骈文,音调铿锵,合乎调适的原则;对仗工整,合乎均齐的原则,在美术上不能说毫无价值。
”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4.交战。
《太平天囯资料·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朱锡琨北伐回禀》:“有妖数千在归德城边东门,分作三路,忽然而来对仗。
”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第四二回:“巧值王囊仙韦七绺须,至南笼与清军对仗,两路夹攻,把勒保围住。
对仗要求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2017-2018年长春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对子歌二首》精品学案第一课时

《对子歌二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对子歌,争取背诵下来。
2.初步了解对联中对仗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生僻词的意思及对子歌中的古代情趣。
2.难点:了解对联的对仗特点,在练习中培养对对联学习的兴趣。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你知道对联产生的故事吗?请简单概述。
2.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对联呢?
四、参考资料
对联起源于偶文。
对偶的应用,是人类使用语言、文字的自然产物。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在朴素的对称美学观念的影响下,无意识地创造了对称性的语言。
文字产生以后,文人们将这些语言、思想记录下来,就产生了对称性的文句,即为偶文。
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对子歌二首》资料:对联(精品)

《对子歌二首》资料对联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春联习俗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
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
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六年级语文上册《对子歌二首》 优秀课件2长春版

对子歌
天对 大陆对 雷隐隐, 风高秋月白, 牛女二星河左右, ,雨对 。 ,赤日对 。 。 。 。 。山花对 ,
日下对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
,漫漫朔雪冷渔翁。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 叶公龙,舞蝶结鸣蛩。衔泥双紫 燕,课蜜几黄蜂。春日园中莺恰 恰,秋天塞外雁雍雍。秦岭云横, 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 十二危峰。
多音字
mēng 蒙人
蒙眬
蒙
méng
měng
蒙古
sāi
木塞 塞外 阻塞
塞 sài
sè
qiónɡ 苍穹
shēn 参商
yào dǒu 曜 斗
(天穹)(穹庐)
戍shù旅 朔shuò雪 霁jì 飒sà(英姿飒爽)
(秋风飒飒
苍穹
斗 霁
参商
戍旅 飒
曜
朔雪
对子歌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 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 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 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 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 渔翁。
理解下列词语
苍穹:苍天,天空。 霁:雨或雪停止,天色放晴。 参商:参星和商星,二者此出彼没,不同时在天空 中出现。
曜:日、月、星都叫曜。
戍:军队驻守。 朔:北方。
高辛氏是传说时代的古帝王,据《左传· 昭公元年》, 他有两个儿子叫阏伯与实沈,兄弟俩互不相容而不断 寻衅厮杀。于是帝喾派阏伯往商丘去主管大火,因此 大火也叫做商星;派实沈去大夏主观参星。参和商在 天空中恰好遥遥相对,一个升起,另一个就会落到地 平线以下,他俩从此再也不能见面了。他们死后,成 为参商二神,还是永远不能相见。 动如参商:动不动就像参商二星一样,你来我往,不 得相见
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对子歌二首》优秀学案第二课时(精品)

《对子歌二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3个一类生字,会写5个二类生字,会背诵。
2.能够初步了解中国汉语家园中对子歌这种文学艺术形式。
2、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运用本课的生字词、背诵课文。
2.难点:认识并初步掌握对对子这种文学艺术形式。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你知道对联里都有什么形式吗?
2.你还知道哪些对仗工整的对联?
4、参考资料
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
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
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
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
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
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
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
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
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
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
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参考-对子歌二首长春版

2—2对子歌二首教材分析《对子歌二首》选自《中国蒙学精选赏析》中的“声律启蒙”,内容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风霜雨雪、春夏秋冬、莺歌燕舞、绿竹苍松……情境极其优美,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同时语言精练,读起来朗朗上口,利于学生了解对子,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出对子的韵味。
3.理解课文内容,发现对对子的规律,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隽永。
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搜集对联,预习课文。
(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迢”读ti?o,不要读成zho,要求认识的字中,“朔”读s hu?,不要读成su?或s?。
此外,文中“参商两曜斗西东”中“参”读shn,“斗”读“du”,“飒飒寒霜惊戍旅”中“戍”读sh??2.朗读指导本课是两首对子歌,对仗工整,读起来顺口。
朗读指导要注意把握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强调相对的两个词语,并且注意节奏与停顿,读出对仗的感觉。
同时让学生多读,可以采取学生自己练习读,同桌对读,全班男生、女生对读,教师与全班学生对读等方式,让学生在饶有兴味的朗读中熟读成诵。
3.阅读教学本课阅读教学,建议将课文的学习与课后活动有机整合起来。
首先由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时搜集的对联引入新课。
而后请学生初读课文,对照认字表、文中的注音把课文读顺,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停顿,并且可以通过“我说上联,你对下联”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接下来结合课后活动中“思考与交流”第1小题,引导学生读对子歌,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然后结合书中给出的注释,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体会这些词语从意思到意境都是对称和谐的。
继而结合课后活动“思考与交流”第2小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对对子的规律,并恰当链接课后活动的“小链接”,使学生了解对联这种汉语特有文学形式的规律、特点。
而后结合课后活动“拓展与运用”,训练学生填字组对。
长春版六年级上语文课件-5.对子歌二首第2课时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笠翁对韵》】 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 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叫 《笠翁对韵》。全书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
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
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朗朗上口。 【西湖对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
) ) )
风 雨—— ( 海树 山花—— ( 晨钟 暮鼓—— (
)
) ) )
雾蒙蒙 雷隐隐—— (
)
雨霁晚霞红 风高秋月白 —— (
五、下列对子朗读节奏和重音全对的一项是( B )
A.衔泥 双紫燕,课蜜 几黄蜂。 .. ..
B.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 雁雍雍。 ... ... C.秦岭云横,迢递八千 远路; .. .. 巫山雨洗,嵯峨十二 危峰。 .. ..
) .参商( shēn
)
三、比一比,再组词。
峨( 巍峨
( 娇娥) 朔雪 娥( ( 塑料 朔( )
) 飒爽 飒(
讥讽 ) 衔着 讽(
) 召开 召
千里迢迢 ) 递进 迢 阶梯 ) 递
街道
) 衔(
(
)
塑( ) 街( ) 梯
(
)
四、写出对应的词语。 地( 天—— 大陆—— ( 长空 赤日—— ( 苍穹 苍松 绿竹—— (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秋—冬
暮鼓—晨钟
冯妇虎—叶公龙
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
1.读两首对子歌,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参考答案:见“核心问题”参考答案。
拓展与运用。
请你尝试着将下面的字恰当地填入对联中。
丰年
新岁
【素材】《对子歌》对子简介(长春版)

【素材】《对⼦歌》对⼦简介(长春版)《对⼦歌》对⼦简介简介:对⼦,是⼀种中国所特有的⽂化,同中国的语⾔、⽂字、修辞、思维以及社会观念有密切关系。
对⼦映射了中国语⾔⽂字的特征。
由于汉语吐词由单⾳节构成,发⾳有平仄四声,这造就了对⼦的这种⽂字词语形式。
这是那些缺乏四声、词语发⾳难以单⽴、书写必须拼⾳的语⾔⽂字所不能办到的。
对⼦的句式⼯整,⾳韵⾃然,意义对⽐鲜明,内容联接对称。
历史上,中国⼩学⽣学习对对⼦,对掌握⽂字读⾳、字义、辨别词性、扩展联想、锻炼思维,起到了很有效的作⽤。
特征发⾳规律字数相等:上下对的字数必须相等,不多不少。
节奏⼀致:上、下对的语⾳节奏要⼀致,如“天意怜幽草,⼈间爱晚晴”,上、下对均为“⼆⼀⼆”节奏。
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即虚对虚,实对实;要避免同字相对。
结构相同: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如“⽇照花如锦,风吹柳似长”。
平仄合律: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
⼀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上句尾仄,下句尾平(仄起平落)。
关联对⽐把两种事物或同⼀事物的两个⽅⾯并举,加以⽐较。
如: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
相对的词,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
如天⽂、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体、⾏为、动作等。
只有同⼀意义范围内的词⽅可为对。
意对为先,事对为次;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如:⼭重⽔复(尽)疑⽆路,柳暗花明⼜⼀村。
就是著名的对仗。
“半⽄”对“⼋两”,其⽂字形式上可以,在意思上不好。
⽽“四两”对“千钧”,形式上成对,在意义上⼜形成强烈反差,就是好对。
有关古籍《声律启蒙》为清朝康熙年间湖南进⼠车万育所作,从单字对到双字对再到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和⼗⼀字对,即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
如,第⼀韵“东”。
云对⾬,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
三尺剑,六钩⼸,岭北对江东。
⼈间清暑殿,天上⼴寒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子歌二首》资料
对联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春联习俗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
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
两仪”。
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42章。
)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
”(《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
”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
”《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
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
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
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