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恨歌的理解

合集下载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长恨歌》是一首由白居易创作的长诗,以唐代皇帝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杨玉环从贵族出身到宫廷生活中的沉浮和命运的转变。

这首诗的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

首先,《长恨歌》的主题之一是爱情。

诗中描绘了杨玉环与李隆
基之间的深情厚意,展现出他们彼此间互相扶持、相互依赖的感情。

这段爱情不仅仅是个人的感情,更是两个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碰撞、交织与冲突。

这段爱情被描绘得如此真挚,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命运和个人价值的思考。

其次,《长恨歌》的主题还涉及到权力与政治。

诗中描绘了杨玉
环在宫廷中的沉浮与命运的转变,展现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尽管杨玉环因美貌而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但她也因此陷入了宫廷斗争的漩涡,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这种权力与政治的斗争也是诗中的主题之一,通过杨玉环的遭遇,揭示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摆布与束缚。

最后,《长恨歌》的主题还可以理解为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诗中通过杨玉环的故事,展现了历史和命运对于个人的影响与塑造。

杨玉环的命运不仅受制于她的出身,还受到了历史的局限和政治的环境所限制。

这使得读者思考个人命运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个人在历史中的存在和价值。

总的来说,我对《长恨歌》的主题的理解是:爱情、权力与政治,以及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这些主题在诗中相互交织,展现了一个
动人而复杂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权力、历史和命运等话题的思考。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一段悲壮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在我看来,《长恨歌》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爱情的悲剧”。

整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首先,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执着。

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爱情在诗中表现得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其次,白居易也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写,揭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无助。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受到了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描写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爱情在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无奈和脆弱。

总之,《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的悲剧”,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
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本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白居易长恨歌的寓意

白居易长恨歌的寓意

白居易长恨歌的寓意《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为纪念元宵节而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爱情诗歌”,其中的细微情感表达出了白居易对爱情的深深憧憬和长期的思念之情。

可以说,《长恨歌》是白居易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它反映出中国古代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爱情观念,揭示了爱情的真谛,更加深刻地表达了爱情的独特魅力。

《长恨歌》整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言部分、故事叙述部分和结尾部分。

前言部分,白居易讲述了自己的爱情,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自己的憧憬和思念。

他在描绘中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大自然之中,使得整个诗歌的意境更加深邃而富有现实意义。

接下来的故事叙述部分,便是白居易对爱情的深情思念,他将自己的思念之情投射到环境之中,使得诗歌充满了情感,呼应了白居易的内心状态。

他以其高明的语言技巧和生动的文字,将每一种情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读者能够真正理解他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部分,便是诗歌的结尾部分,在这里,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长久的憧憬,他将爱情象征成一种永恒的情感,表达出他对于爱情的真谛的深刻思考,使得整首诗歌更加丰富而有意义。

《长恨歌》的寓意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它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爱情观念;第二,它揭示了爱情的真谛,更加深刻地表达了爱情的独特魅力;第三,它表达了白居易对爱情的长久憧憬,他将爱情象征成一种永恒的情感。

从社会现实上来看,《长恨歌》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分层非常严重,导致了大量的贫富差距,让穷人无法追求自己的爱情。

白居易虽然出身贵族,但他的爱情也无法克服社会的阻力,他的爱人从一开始就不被允许在社会上出现,最终也拉开了他们的爱情结局。

从爱情观念上看,《长恨歌》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白居易以其精妙的语言技巧,将每一种情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读者能够真正理解他的思念之情。

他的诗歌里有着深情的思念,有着激动的渴望,有着凄美的思念,也有着不舍的悲伤,表达出了爱情的真谛。

对长恨歌的理解

对长恨歌的理解

对长恨歌的理解《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被称为抒情叙事诗。

它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描绘了唐玄宗盛世的兴衰和杨贵妃的悲惨命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情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爱情、权力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首先,《长恨歌》通过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

诗中描绘了唐玄宗对杨贵妃深深的爱慕之情,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同时,诗中也暗示了唐玄宗为了爱情而放弃政务,导致国运逐渐衰败。

这种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也让读者深思,人们是否应该为了爱情而放弃其他重要的事物,以及爱情是否真的能够带来幸福和满足。

其次,诗中对权力的描写也是《长恨歌》的重要内容。

唐玄宗作为一位皇帝,在诗中被描绘为一个既渴望权力又饱受权力困扰的人。

他在爱情和权力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导致了自己和国家的灭亡。

通过对唐玄宗的形象描写,诗中展现了权力对人的影响和腐蚀力,以及权力追求背后隐藏的危险和代价。

最后,诗中对命运的思考也是《长恨歌》的重要主题。

杨贵妃作为一个美丽而悲剧性的人物,被命运所束缚,最终走向了自己的悲惨命运。

诗中通过对杨贵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无奈和悲伤。

这也引发了读者对命运的思考,人们是否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及命运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总的来说,《长恨歌》通过对爱情、权力和命运等主题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理解。

它不仅是一首叙事诗,更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情感的作品。

通过阅读和理解《长恨歌》,人们可以思考自己对爱情、权力和命运的态度和理解,以及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对长恨歌的理解

对长恨歌的理解

对长恨歌的理解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抒情诗,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唐玄宗的荒淫与杨贵妃的不幸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唐玄宗的谴责和对杨贵妃的同情。

这首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被誉为唐代叙事诗的代表作之一。

长恨歌所描绘的主题和情感非常复杂,既有爱情、哀怨、悲凉等正面情感,也有忠诚、孝道、自责等负面情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诗中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为中心,通过他们的命运和情感,展现了唐代宫廷的腐败和人性的扭曲。

整首诗既有宏大叙事的容量,又有细腻感人的抒情,既有政治批判,又有情感共鸣,从而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

凄婉缠绵长恨歌——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三种解读

凄婉缠绵长恨歌——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三种解读

凄婉缠绵长恨歌——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三种解读凄婉缠绵长恨歌——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三种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首凄婉缠绵的长诗,通过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历史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缠绵的长恨情愫。

这首诗的解读有多种可能性,下面将从三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可以从传统女性形象的角度解读这首诗。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丰满而真切,从强大的后宫妃嫔到柔弱的民间女子,都展现了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命运。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命运往往受封建礼教的桎梏,被束缚在家庭和宫廷之中,没有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然而,尽管受到各种冷暖人情的挫折,女性们依然表现出了坚毅和意志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有限的范围内寻找着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因此,《长恨歌》可以被看作是对这些传统女性形象的崇敬和赞美。

其次,可以从历史环境的角度解读这首诗。

《长恨歌》以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展示了历史的厚重和伟大。

这首诗重点描绘了西施和王昭君这两位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并通过对她们的故事的追溯和揭示,将历史与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生动地展示了历史的真实性。

同时,这首诗也涵盖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例如,“飞燕折弯寒江雪,凌波折弦卧石鲤”,这些描写都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延续和流转。

最后,可以从王安忆自身的角度解读这首诗。

作为作家,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倾注了自己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她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重新诠释,将传统与现代进行了融合。

同时,王安忆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到诗中,通过对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示了对生活的思考和琢磨。

从这个角度来看,《长恨歌》不仅仅是一首叙述历史的诗歌,更是王安忆对历史和自我认知的一次挖掘和探索。

综上所述,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首凄婉缠绵的长诗,可以从传统女性形象、历史环境和王安忆自身的角度进行解读。

这首诗通过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历史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缠绵的长恨情愫,同时也暗含了对传统文化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如何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如何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如何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下面,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归来池苑皆依旧,缠绵悱恻,这是故事的特殊,进一步深化,不由伤心泪下、断肠的境界,便给人一种真实感。

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层层渲染,白天睹物伤情,而且做到“清音有余”。

“六军不发无奈何,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将叙事。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然而,描摹,接着,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达到了高潮,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还都路上、事物,看来很寻常,诗人不是直接铺叙。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层层渲染,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

唐玄宗,去回味,“上穷碧落下黄泉,“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极度的乐,重申前誓,回看血泪相和流”。

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托物寄词,自是黯然神伤,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

如此跌宕回环,他却没有,反复抒情、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又尽在情理之中,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汉皇重色思倾国”,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

由于诗中的故事,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这又是一层、回味的余地。

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

“日高起”,唐玄宗的迷色误国。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把人带进伤心,处处触物伤情,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

花钿委地无人收。

唐玄宗奔蜀;回宫后,别开境界,从春天到秋天。

迟迟钟鼓初长夜,雨夜里的铃声,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就酿成了安史之乱,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优美的形象,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面对着青山绿水,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有起伏,要求处死杨贵妃,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白居易《长恨歌》作品这是写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

作为帝王却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人,两人虽相爱却只能留下长长的遗恨。

《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历史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但这样一篇大家喜读熟诵的作品的主题思想究竟是怎样的,却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

古人的评论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讽喻,“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唐汝询《唐诗解》);另一种则认为它只是在写李、杨的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张邦基《墨庄漫录》)。

而今人在这两种观点的激烈争论中又产生了双重主题说,即认为该诗既有对明皇的讽刺批判,又有对李、杨爱情的同情歌颂。

到底是哪一种正确呢?我们通过对一些资料的研究,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是讽喻,讽前皇之“惑”以诫今皇之“不惑”。

要真正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首先必须对白居易有一定的了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十一二岁时,因避战乱而迁居越中,后又往徐州、襄阳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对人民疾苦有着深刻的认识。

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进士及第,三年后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为应制举,他与元稹闭户累月,研讨其时社会政治的各种问题,撰成《策林》七十五篇,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问题,以及他们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法,比如“弘贞观之理也,则思闻房、杜之谠议,以致升平;嗣开元之政也,则思得姚、宋之嘉谋,而臻副寿。

”(《〈策林〉九:〈致和平复雍熙〉》)。

这说明了白居易有意成为执元和政治牛耳的人物。

另外在白居易的许多诗句中也有类似体现,如“所恨凌烟阁,不得画功名。

”(《题旧写真图》);“迢递麒麟阁,图功未有期,区区尺素上,焉用写真为?”(《赠写真者》)……这些诗句都表达了白居易想成为大政治家以一展平生抱负的愿望。

大致从青年时代开始一直到四十五岁贬官江州司马之际,白居易对封建君王抱着较大希望,有极高的参政热情,“有阙必规,有违必谏”(《初授拾遗献书》),屡次上书,指陈时政,倡言蠲租税、绝进奉、放宫女、抑宦官,在帝前面折廷诤。

长恨歌主旨的理解

长恨歌主旨的理解

长恨歌主旨的理解长恨歌是一首描绘爱情的史诗,它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通过精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人类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无法逃脱的命运。

这首诗的主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理解:1. 对美好爱情的赞美长恨歌中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美丽、温柔、深情和无奈,以及他们为了追求爱情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痛苦。

这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它告诉我们,即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真正的爱情也能够经受住考验,并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对权力与爱情的反思在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与唐朝的政治历史紧密相连。

唐玄宗为了杨贵妃不惜发动宫廷政变,引发了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安。

这使得人们开始反思权力与爱情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人类命运的影响。

这首诗告诉我们,权力与爱情并不是对立的概念,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需要我们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它们所迷惑。

3. 对命运的无奈和反抗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命运的无奈和反抗。

他们的爱情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这首诗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反抗,它告诉我们,人类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来改变命运的方向和轨迹。

4. 对人性的揭示和思考长恨歌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描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首诗让我们思考人性的本质和价值,以及我们在追求爱情和权力时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丑陋和缺陷。

它告诉我们,人性是复杂的、多样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人性和行为,以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善良。

总之,长恨歌主旨的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它不仅是一首描绘爱情的史诗,也是一首对人性、权力、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反思的诗篇。

白居易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解读《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解读相关内容。

说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指斥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对比强烈鲜明。

如果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闲适诗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记》,有更高的成就。

这里重点欣赏《长恨歌》。

《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

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

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

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

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

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

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

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

《长恨歌》名词解释

《长恨歌》名词解释

《长恨歌》名词解释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以下是该诗的主要名词解释:
1. 唐玄宗:唐朝在位期间的第七位皇帝,是杨贵妃的父皇。

2. 杨贵妃:唐玄宗的宠妃,因其美貌和才华而著名。

3. 长恨歌:这首诗的名称,是白居易给它的命名,意为“长篇叙事诗”。

4. 夜饮:唐玄宗和杨贵妃经常在夜间畅饮,以表达他们之间的爱情和情感。

5. 玉环:杨贵妃的绰号,因为她的美貌与玉环首饰有关。

6. 安史之乱:这是唐朝历史上的一场叛乱,始于公元755年,终于763年,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7. 花间集: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一组诗,以花为主题,被誉为“唐代花间集”。

除了以上名词解释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对该诗的理解:
1. 爱情主题:《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他们之间的甜蜜、痛苦和失望,表达了爱情在权力和地位面前的脆弱和无奈。

2. 历史主题:《长恨歌》是一首反映唐朝历史的诗歌,通过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反映了唐代政治的黑暗面和宫廷的腐败。

3. 艺术表现:《长恨歌》以优美、抒情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表现,使读者感受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深情和痛苦。

《长恨歌》是一首情感丰富、反映历史和表现艺术的杰作,不仅展现了唐代宫廷文化的特点,也表达了人类爱情和权力的本质。

对长恨歌的理解

对长恨歌的理解

对长恨歌的理解
《长恨歌》是一首由白居易创作的古文诗歌,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首诗歌以唐玄宗的视角展示了他对杨贵妃深深的爱恋之情,以及他们之间被政治和命运所阻隔的悲剧。

《长恨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深情厚爱。

诗中描述了杨贵妃的美貌与才情,以及她对皇帝的深深吸引。

唐玄宗在诗中表达了对杨贵妃的无尽思念和对她的执念,无论是在白日梦中还是在黑夜里。

这种深情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两人之间的爱情之强烈。

然而,诗歌中也透露出了政治与命运对这段爱情的阻碍。

唐玄宗在诗中提到了各种政治因素,如宫廷的争斗和权力的斗争。

这些因素使得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逐渐被扭曲和破坏,最终导致了杨贵妃的悲剧结局。

唐玄宗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无力保护杨贵妃的懊悔和痛苦,这种无奈的感觉令人心生怜悯。

《长恨歌》中的爱情故事也反映了历史与命运之间的冲突。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被时代的变迁所困扰,他们的命运被政治的漩涡所左右。

这种历史和命运的冲突使得他们的爱情更加悲壮和动人。

诗歌通过唐玄宗的叙述,向读者传达了历史的无奈和人类命运的脆弱。

总的来说,《长恨歌》是一首表达了深情爱恋与命运阻隔的诗歌。


以唐玄宗为视角,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与杨贵妃之间的深情厚爱,同时也展示了政治和命运对这段爱情的摧残。

这首诗歌使我们反思了爱情与命运的关系,以及历史对于个人命运的重要影响。

长恨歌主要观点

长恨歌主要观点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关于《长恨歌》的主要观点,历来有多种解释,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观点:
1. 爱情说:认为《长恨歌》歌颂了李杨之间真挚缠绵的爱情,诗人通过对唐玄宗与杨贵妃悲剧的描绘,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

2. 讽喻说:认为诗中通过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故事,揭示了统治者沉迷于声色犬马而导致国家衰败的教训,是对后世君主的警示。

3. 双重主题说:认为《长恨歌》既有讽喻的成分,也有对爱情的歌颂。

诗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多地揭示了唐玄宗的荒淫和误国,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和歌颂。

4. 感伤说:认为诗人通过对这一爱情悲剧的叙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深刻同情。

5. 无主题或泛主题说:认为《长恨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者说诗中包含了多种主题,诗人通过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叙述,展现了多种情感和思考。

不同的观点反映了学者们对《长恨歌》主题的不同理解和解读。

在欣赏和研究这首诗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历史背景,来探索和体会诗中的深层含义。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等等。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欢迎大家阅读!《长恨歌》自产生之日起,对主题的看法、理解就有分歧,时至今日多种主题说仍然存在,综合看大致有三种说法,即“讽谕说“(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恨其误国)、“爱情说”(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说”(指爱情悲剧的双重性、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作者态度的双重性。

剧中男女主人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既是祸国殃民的统治者,又是美好爱情的体现者;作者原本有“惩尤物,窒乱阶”的意图,但在具体描写中赞扬二人爱情的成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在一般都认为:“双重主题说”比较符合作品实际,笔者则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

说它是写爱情的,根据是这样:(一)这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

说《长恨歌》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因为悲剧故事的始末在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晰: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变及李、杨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

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诗的后半部分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艳艳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

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

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

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

我们说这是一种主观愿望的表现。

可以说这样处理不是必然的生活逻辑,不是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只是诗人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希望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主观化的情节,不是客观化的。

长恨歌的理解

长恨歌的理解

长恨歌的理解哎,说起《长恨歌》,那可是个让人心里头五味杂陈的故事,就跟咱们平时看电视剧里那些爱恨情仇似的,但比那更深沉、更揪心。

这诗啊,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讲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段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悲剧。

想当年,唐玄宗李隆基,那可是个风流倜傥、权倾天下的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可偏偏就迷上了杨玉环这个美人儿。

这杨贵妃啊,美得就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仙子,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两人一相遇,那就是火星撞地球,爱得轰轰烈烈,不顾一切。

可偏偏,这爱情来得太猛,也惹来了不少麻烦。

杨贵妃原本是唐玄宗儿子寿王的妃子,这一来二去的,不就成了“公媳恋”嘛。

但在权力面前,这些世俗的规矩都算啥?唐玄宗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杨玉环接进宫来,册封为贵妃,从此两人过上了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日子。

那时候的唐玄宗啊,真的是爱美人不爱江山。

他整天和杨贵妃腻在一起,赏花赏月赏秋香(哈哈,这里借个俗语),国家大事都抛诸脑后了。

结果,安禄山那个野心勃勃的家伙就趁机起兵造反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就这么爆发了。

战乱一起,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逃难。

可到了马嵬坡这个地方,手下的将士们不干了,说:“皇帝啊,咱们都是为了国家才打仗的,你倒好,整天只知道和美人儿玩乐。

现在国家危难,你得给我们个交代!”这一逼宫,唐玄宗也没辙了,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他只能忍痛割爱,下令赐死了杨贵妃。

这一别,就是永别了。

杨贵妃香消玉殒,唐玄宗的心也跟着死了。

他后来虽然回到了长安,但失去了杨贵妃的他,就像丢了魂儿一样,整日以泪洗面,对着杨贵妃的画像发呆。

他写了好多诗来怀念杨贵妃,但最出名的还是那首《长恨歌》。

《长恨歌》里啊,白居易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写得那叫一个缠绵悱恻、荡气回肠。

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意思就是说啊,两人要是能在天上做对双飞鸟,在地上做对连理枝该多好啊!可惜啊可惜,世事无常,美好的爱情总是那么短暂而又让人心痛。

每当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啊,我就忍不住想起自己身边那些或甜蜜或苦涩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长恨歌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理解

白居易长恨歌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理解

白居易长恨歌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理解
“长恨歌”是中国宋代文学家白居易的名作,记录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之路。

诗中描述了玄宗从不惧艰辛初相识到爱心相牵,但最后却因宦官政敌的特权而不得不作罢。

“长恨歌”反映出不被社会尊重、政治上受种种束缚而撕裂的两颗无奈被迫放弃的爱情。

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令人不寒而栗,显示出古代女子拥有的事实朝政权力受限,个人的感情经常受政治权力的剥夺。

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把情碎的悲伤和深深的愤慨抒发得娓娓不休,营造出清新的叙事诗诗风。

表达了它的宿命论观点,阐释了爱情的注定,也缓解了悲伤情歌的痛苦。

这首又凄凉又感人的诗歌,已经流传千百年,今天仍然如此动人。

长恨歌起始于杨贵妃,临别时她百感交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首诗使人们从人性和古代文化联系起来,提醒人们总要学会去感恩和珍惜眼前的爱情,不被重重的政次牵绊引起的对爱情的绝望和悲哀。

对长恨歌的理解

对长恨歌的理解

对长恨歌的理解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表现了作者对这段历史和爱情的感慨和反思。

这首诗以写景开篇,描述了长安城里的美景和繁忙的生活,接着通过梦中相见、杨国忠赐毒、玉环被迫、杨宗保救玉环等情节,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展开。

诗中通过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命运相互交织,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测性,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这段历史和爱情的思考。

诗中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来表达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无法割舍,用“欲哭无泪”和“落花流水”等词语,形容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离别和痛苦。

这首诗通过描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爱情的感悟,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测性,表达了作者对生死离别和爱情的感慨和反思。

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长恨歌主题的理解一、原文《长恨歌》【唐】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的双重主题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的双重主题
《长恨歌》和白居易的另外一首感伤诗《井底引银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井底引银瓶》一诗中,作者描写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少女和一青年男子一见倾心,未经父母许可,就与男子私奔结成伴侣。婚后却饱受男方家庭歧视,“不堪主祀奉频繁”,终于陷于被遗弃又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
作者一方面站在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对自由婚姻加以劝阻。毕竟在封建社会,“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另一方面,在封建礼教和爱情的冲突中,对受迫害的天真少女,作者又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并劝勉女孩子要洁身自爱,遵守习俗,避免受到封建伦理宗法的迫害。“寄言痴小人家女,慎误將身轻许人”,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直至今日仍有重大的反思意义。
对主题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对诗作充分的阅读和理解上,我们具体来看白居易的《长恨歌》原文。唐玄宗、杨贵妃都是作者生前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
诗歌前半部分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重色。“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两句诗开门见山,是全诗的总纲。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原因,又总领全诗。接着写道天生丽质的杨家女,终于“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
同时作者也赋予了杨贵妃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好品性。她“含情凝睇谢君王”,托道士寄去定情之物,又重申盟誓“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作者深怀着同情,表达了对美的毁灭的无限感伤: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从诗歌来看,白居易对李杨爱情的美化是很明显的。如隐去杨贵妃出于寿邸,整体上强化李、杨感情的力度等。特别是诗歌中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无限思念,已经超越了封建社会君王与妃子的等级制度,升华为男女之间平等坚贞的爱情。试想如果李、杨之间本无真情,安史之乱给予唐玄宗感情上的直接损失,不过是失去一位无足轻重的女子,又怎会有玄宗刻骨铭心的相思之痛呢?

对长恨歌的理解[资料]

对长恨歌的理解[资料]

谈谈《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的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从贵妃入宫到最后的长恨无期,白居易都一一地向我们道来,尽管有些事情与历史不符,但这也无碍于这篇传世佳作散发其独特的魅力。

在以下的论述中,我会将自己对这篇诗作主题的见解,也就是诗人的创作目的进行简单的论证。

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1、《长恨歌》的主要内容和主人翁形象的分析;2、当时诗人的生活处境,特别是感情经历;3、分析诗人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的看法与其自身感情经历的联系。

诗眼:“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中的“侧”,说明杨贵妃与唐玄宗的关系亲密无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中的“回”,说明唐明王赐死杨贵妃时的不舍和无奈。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中的“恨”,表现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和遗憾。

在《长恨歌》中,作者一落笔就点出此诗男女主人翁的特点,借此领起全篇。

“汉王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唐玄宗作为一国之君,他的主要特点是“重色”,正是由于君王“重色”,自然地,“羞花”之色就出现了,“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这里就是两个人的契合点,接下的一系列描写都集中在杨贵妃受宠上,诗人对两情相悦的渲染极其深刻,亦由于将李杨间的热恋写得如此甜蜜,才有后来悲剧发生时一幅幅生离死别、凄凄惨惨的场景,令人揪心。

“掩面”、“回看”、“血泪相和流”等词句,无不带有悲伤的色彩,把玄宗失去最爱的妃子时的特殊心境从玄宗的细节动作上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本人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这可以用李杨恋和诗人感情经历的联系来证明。

此诗作者白居易11岁时,因避战乱,迁至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与小他4岁的一个名叫湘灵的邻家女子相识。

湘灵活泼可爱且略懂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的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从贵妃入宫到最后的长恨无期,白居易都一一地向我们道来,尽管有些事情与历史不符,但这也无碍于这篇传世佳作散发其独特的魅力。

在以下的论述中,我会将自己对这篇诗作主题的见解,也就是诗人的创作目的进行简单的论证。

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1、《长恨歌》的主要内容和主人翁形象的分析;2、当时诗人的生活处境,特别是感情经历;3、分析诗人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的看法与其自身感情经历的联系。

诗眼:“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中的“侧”,说明杨贵妃与唐玄宗的关系亲密无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中的“回”,说明唐明王赐死杨贵妃时的不舍和无奈。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中的“恨”,表现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和遗憾。

在《长恨歌》中,作者一落笔就点出此诗男女主人翁的特点,借此领起全篇。

“汉王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唐玄宗作为一国之君,他的主要特点是“重色”,正是由于君王“重色”,自然地,“羞花”之色就出现了,“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这里就是两个人的契合点,接下的一系列描写都集中在杨贵妃受宠上,诗人对两情相悦的渲染极其深刻,亦由于将李杨间的热恋写得如此甜蜜,才有后来悲剧发生时一幅幅生离死别、凄凄惨惨的场景,令人揪心。

“掩面”、“回看”、“血泪相和流”等词句,无不带有悲伤的色彩,把玄宗失去最爱的妃子时的特殊心境从玄宗的细节动作上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本人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这可以用李杨恋和诗人感情经历的联系来证明。

此诗作者白居易11岁时,因避战乱,迁至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与小他4岁的一个名叫湘灵的邻家女子相识。

湘灵活泼可爱且略懂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两人都情窦初开,便开始热恋。

白居易有一首题为《邻女》的诗追述了这件事。

到白居易27岁,为了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投靠叔父。

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其中在《长相思》中的最后一句诗“枝枝连理生”与《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不谋而合,这里就有痕迹显示《长恨歌》与白居易、湘灵间爱情的关系。

白居易29岁考上进士,回符离住了10个月,其间白居易向母亲要求与湘灵成婚,但被门阀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直至白居易在长安做了校书郎,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与湘灵的婚事,但又被母亲拒绝且全家迁离,于是婚事无望。

但白居易对湘灵的爱并没有就此结束,之后他又三次写诗表达他对湘灵的思念:《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是还是一直思念湘灵。

后来在白居易被贬江州途中,与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相遇,两人抱头痛哭,并写下诗《逢
旧》。

白居易直到53岁时才回到家乡,见到物是人非,湘灵不知去向时,这场爱情悲剧才画上了句号。

这段爱情是过去了,但留给白居易的思考和伤感却是无穷无尽的,这成为了他写《长恨歌》等诗作的认识基础和感情基础。

当他与朋友游览仙游寺时谈及李杨之事,因为自身的经历,他对这种悲剧的感慨胜于在场任何人。

在朋友的建议下,白居易充分抒发了自己的个人情感为李杨的爱情润色。

因为白居易与湘灵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当谈及李杨之事时,白居易一方面羡慕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甜蜜的爱情,另一方面也非常同情他们之间的爱情因为政变和封建礼教等原因而不能天长地久。

在这里,白居易因为其母反对而不能与湘灵共结连理,这正如唐玄宗与杨贵妃最后的阴阳相隔,所以白居易与此产生了共鸣,内心的思绪交错缭绕,最终以唐玄宗与杨贵妃间的悲剧爱情为题材,再加上自己的感情抒发,写了《长恨歌》这一传世佳作。

《长恨歌》题目中的“长恨”二字足以体现白居易当时既遗憾又悔恨之意,一个“长”字说明心中的遗憾和悔恨一直都在,不曾磨灭,这也体现了白居易对爱情的执着,对湘灵的无尽歉意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交若抛开对此诗主题的争辩,这首诗艺术性有特色:情、景、理的完美结合结构;语言方面,音节和谐,句式骈散结合;主客问答的形式及其作用;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融。

我们不妨单纯地去赏析此诗,感受一下古人的气息,或者会有不同的感受。

参考书目、文献:《资治通鉴》
《壮哉,唐诗》李敬一著华艺出版社
《历代爱情诗》大众文艺出版社
《宫闱秘史》向斯著中国工人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