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有哪些
功的物理教案5篇
![功的物理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50862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5.png)
功的物理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选取教材《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功和能”部分,具体包括:2.1节“功的概念及其计算”,2.2节“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以及2.3节“动能和势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使学生了解功率的概念,能够计算简单物理过程中的功率。
3. 引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功率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含义及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用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计时器、演示用滑轮组等。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是如何使物体发生位移的”。
2. 教学新课:(1)讲解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定义。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介绍功率的概念,讲解功率的计算方法。
(4)讲解动能和势能的含义,引导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3. 随堂练习:(1)计算给定物理过程中的功。
(2)计算给定物理过程中的功率。
(3)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实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计算公式。
2. 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
3. 动能和势能的含义、转化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物体在恒力作用下的功。
(2)计算物体在变力作用下的功。
(3)根据给定条件,计算功率。
(4)分析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 答案:(1)W = F × s(2)W = ∫F × ds(3)P = W / t(4)动能转化为势能,势能转化为动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探讨实际生活中的功和功率实例。
(2)研究动能和势能的守恒定律。
(3)了解现代科技中与功、功率相关的研究成果。
高中物理功率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功率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0d8def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9.png)
高中物理功率优秀教案主题:物理功率的理解与应用教学目标:1. 理解物理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物理功率的单位和计算公式。
3. 能够应用物理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物理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物理功率的单位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1. 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2. 运用功率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为物理功率,并引出学生对功率的认识和应用。
二、新知讲解(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功率,并介绍功率的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
2. 讲解功率的计算公式为P=W/t,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做功量,t表示时间。
3. 介绍功率的单位为瓦特(W),并讲解瓦特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三、示例演练(20分钟)1. 给出几个实际例题,让学生计算功率的大小。
2. 让学生结合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讨论交流(10分钟)1. 学生就自己计算功率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
2. 给出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功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 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利用功率的知识解决问题。
2. 让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物理功率的应用方法。
六、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理功率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功率的概念和应用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后续教学可进一步拓展功率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教案功与功率
![高中物理教案功与功率](https://img.taocdn.com/s3/m/aa0df4b7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5.png)
高中物理教案功与功率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能够计算功的大小。
2. 理解功率的概念,能够计算功率的大小。
3. 掌握功与功率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功的定义与计算。
2. 功率的定义与计算。
教学难点:1. 功与功率的计算方法。
2. 功与功率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
2. 实验仪器: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砝码等。
3.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功与功率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简要讨论。
二、讲解功(15分钟)1. 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定义:当力作用在物体上使其移动时所做的功称为功。
2.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功(J)=力(N)×位移(m)× cosθ。
3. 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计算功的大小。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测量弹簧测力计示数和小车在斜面上的位移,计算在不同角度下所做的功。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与理解功的计算方法。
四、讲解功率(15分钟)1. 引导学生理解功率的定义: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或者单位时间内作用力的效率。
2. 讲解功率的计算方法:功率(W)=功(J)/时间(s)。
3. 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计算功率的大小。
五、案例分析(10分钟)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功与功率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如机械工作、交通运输等。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作为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和实验操作,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功与功率的概念,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功与功率的应用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功与功率教案
![高中物理功与功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28f3a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18.png)
高中物理功与功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掌握计算功和功率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功和功率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功和功率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
1. 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运用功和功率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探究:通过实验或例题引出功和功率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功和功率的定义,说明其计算方法。
3.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加深对功和功率的理解。
4.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功和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
1. 复习功和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强调功和功率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题。
2. 思考功和功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
2. 学生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功和功率的计算方法。
3. 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高中物理复习教案
![高中物理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3e6db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b.png)
高中物理复习教案.功和功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理解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功和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功和功率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方法。
2. 功率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功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采用示例法,给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功和功率的知识解决问题。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内容:一、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 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W,单位是焦耳(J)。
2. 功的计算方法:W = F ×s ×cosθ,其中F是力,s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θ是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二、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 功率的定义: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表示为P,单位是瓦特(W)。
2. 功率的计算方法:P = W / t,其中W是做的功,t是时间。
三、功和功率的应用1. 计算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通过的距离。
2. 计算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所做的功。
3. 计算一个物体做功的功率。
4. 计算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所做的功的功率。
四、练习题1. 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通过了10米的距离,如果力是20牛顿,求做的功。
2. 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做了30焦耳的功,如果用时是5秒,求功率。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功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和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功和能量的关系1. 功与能量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2. 动能定理:物体所受外力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七、机械能守恒定律1.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能量保持不变。
高中物理功率有关的教案
![高中物理功率有关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312be4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c.png)
高中物理功率有关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功率的概念及公式;
2. 学会计算功率的大小;
3.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4. 锻炼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难点: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
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导线等;
2. 实验材料:电池、灯泡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5分钟)
1. 让学生观察实验仪器和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功率的概念是什么;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功率?功率与电压、电流有什么关系?
二、探究功率的实验(15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探究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2.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3. 学生根据数据计算功率的大小,并进行讨论。
三、讲解与总结(10分钟)
1. 讲解功率的计算公式及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2.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明白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四、实验报告(10分钟)
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数据、结论等内容;
2. 学生进行实验报告展示和讨论。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锻炼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下一步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功率实验,拓展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
高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
![高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ce84d6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0b.png)
高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一、教学目标《功率》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功率是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 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单位。
(二)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实例、作图等多种方式来描述功率,能用公式计算功率。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生产中的实际,在讨论中使学生能理解功率的概念。
3.会设计实验,估测功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物理意义三、教学难点:四、教学方法讨论法五、教学准备六、学情分析虽然我们就生活在大气中,但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很可能会忽视大气压强的存在,因此通过演示实验和自主性学习体验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引导学生体会到大气压存在的关键。
然后再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和信息赠予加以巩固和延伸。
关于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可通过与液体压强的方向类比和探究活动两种方式得出结论,从而巩固加深对已学的固体、特别是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尽管三者之间各有自己的特点。
另外,通过极具说服力的实验和问题和情景的巧妙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加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问题1: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⑴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⑵你认为这两种上楼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问题2:有一堆沙子约1t,要送到七楼上去,一种方法是把它们装在桶里,一桶一桶的抬上去;另一种方法使用小型塔吊一次吊到七楼。
你认为两种情况下,对沙子做功是否相同?说出你的理由。
用这两种方法运送沙子,所用的时间是否相同?哪一个快?得出: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___功率二、关于功率的概念1.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做功率。
用字母P来表示。
2.功率的计算公式:3.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叫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物理功率的教案高中
![物理功率的教案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cb8ed4cb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3.png)
物理功率的教案高中教学目标:1. 理解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
2. 掌握功率的单位和换算。
3. 能够应用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功率的单位和换算。
教学难点:1. 功率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黑板、彩色粉笔、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入功率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功率。
2. 示范一些例子,让学生体会功率的作用。
二、讲解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10分钟)1. 介绍功率的定义: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2. 讲解功率的计算公式:功率 = 功 ÷ 时间。
三、讲解功率的单位和换算(10分钟)1. 介绍功率的单位:瓦特(W)。
2. 讲解功率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实验演示(15分钟)1. 教师进行功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功率并验证计算公式。
五、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应用功率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2. 学生讨论解题过程,解答疑惑。
六、总结与习题训练(5分钟)1. 综合讲解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和换算。
2. 布置功率的习题训练。
教学反馈:1. 对学生在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和练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2.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物理功率的知识。
拓展:1. 分组进行物理功率相关实验,探究功率的应用。
2. 拓展讨论功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器功率、马力等概念。
教学反思:1. 教师要注重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2. 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高一物理功与功率的优秀教案范本
![高一物理功与功率的优秀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d439973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2.png)
高一物理功与功率的优秀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理解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功和功率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1. 引入:老师可以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功与功率的概念,如打篮球时投球的高度、速度等因素对于得分的影响,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理论知识讲解:(1) 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利用公式 W = F × s 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其中 W 代表功,F 代表力,s 代表位移。
(2)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利用公式 P = W / t 讲解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其中 P 代表功率,W 代表功,t 代表时间。
3. 案例分析与解题: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题训练,巩固学生对功和功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计算一个人推一个物体50米需要的功,计算一个汽车加速行驶所需的功率等。
4. 实验探究:设计一系列关于功与功率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测量,通过实验数据来验证理论计算的准确性,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5. 深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功和功率的变化情况,如重力对于下落物体的功,阻力对于运动物体的功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投影仪:用于讲解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
2. 实验器材:测量长度的工具、弹簧测力计、物体等。
3. 实验指导书:包含实验设计和操作步骤。
四、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计算功和功率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答,及时纠正和评价他们的答案。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数据记录、结果分析等,评价他们对功与功率理解的透彻程度。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功与功率的概念。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功率教案
![高中物理功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01144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1f.png)
高中物理功率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掌握功率的单位及其换算。
3. 熟练运用功率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4.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功率概念。
教学重点: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率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课件、实验器材和实验题目、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实例引入功率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活动涉及到功率。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定义功率:功率是物体做功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2. 功率的计算公式:功率P等于做功W与时间t的比值,即P=W/t。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带领学生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解答问题。
四、实验操作(20分钟)
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电器的功率。
2. 实验步骤: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测量不同电器的功率并记录数据。
3. 实验分析:学生根据数据计算不同电器的功率。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练习册上的功率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测量,更加深入理解功率的概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生活实例和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率概念。
高一物理功功率学案
![高一物理功功率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90796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6.png)
高一物理功功率学案一、学案概述本学案是针对高一物理课程中的功和功率内容而设计的。
通过学习本学案,学生将了解到功和功率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同时,通过实例练习,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学习目标1. 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理解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3. 熟悉功和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习重点1. 功的定义和计算;2.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学习内容1. 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1 功的定义1.2 功的计算公式1.3 功的单位2.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1 功率的定义2.2 功率的计算公式2.3 功率的单位3. 功和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1 机械功的应用3.2 电功的应用3.3 热功的应用五、学习活动1. 实验探究通过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测量不同物体在受力作用下所做的功,并计算其功率。
学生应能正确设置实验装置,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最终得出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2. 问题分析在给定的情境下,学生需要分析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出相应的功和功率。
例如,计算一个家电设备的功率,或者计算一个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所做的功。
3. 应用练习给出一系列与功和功率相关的问题,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并给出合理的答案。
这些练习题可以来自教材或者真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学习评价1.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装置和步骤、数据采集和处理、结果分析以及结论等。
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评估学生对于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书面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评估学生对于功和功率的掌握情况,包括基本概念的理解、计算方法的应用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 口头表达在课堂上,学生需要回答提问和解释物理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
评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知识拓展1. 功和功率的深入研究学生对于功和功率的理解可以进一步深入,例如学习功的正负、功的变化率等概念,以及功率的平均值和瞬时值等。
高中物理功率教案
![高中物理功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05bb7083d049649a66580c.png)
高中物理功率教案一知识点 1、功和功的计算2、功率、平均功率和瞬时功功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功率、平均功率、瞬时功率等概念的含义。
(2)知道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掌握恒力做功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3)会分析机车在恒定功率或恒定牵引力条件下运动的状态变化情况。
(4)重点掌握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重要的习题类型及其解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中的某些实践进行讨论,达到掌握本节知识的技能和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会合作探讨知识的乐趣,认识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并会正确的计算功和功率教学难点功和功率的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1、复习:功和能是两个重要概念,它在力学及至整个物理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循序渐进地理解功和能的概念以及功能关系,是学习本章的基本线索。
下面我们首先来复习功和功率的概念。
2、预习:(1)功和功率的概念(2)正功和负功(3)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二、知识讲解课程引入:前面已经复习了力和运动了,物体受力使物体沿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我们称力对物体做了功,本节课我来复习功和功率。
考点/易错点1.功和功的计算1.功(1)定义:物体受力的作用,并沿力的方向发生一段位移,称力对物体做了功。
说明:功表示了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应,是能的转化的量度(2)功的两个要素:力和沿力的方向发生的位移。
(3)公式:W=FScos EMBED Equation.DSMT4 ( EMBED Equation.DSMT4 为F与s的夹角).说明:①此公式应用于恒力的功,若是变力,一般不用此公式功,是力的空间积累效应。
②α为F方向与s方向的夹角③力对物体做的功只与F、S、 EMBED Equation.DSMT4 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④功是过程量:即做功必定对应一个过程(位移),应明确是哪个力在哪一过程中的功.(4) 单位:焦耳(J)1焦耳=1牛·米,即1J=1N/m(5)标矢性: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负注意:正负不代表大小,比较功的大小时要看功的绝对值,绝对值大的做功多,绝对值小的做功少。
高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
![高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0edfd8192e45361166f521.png)
高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高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1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教学内容的总结。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高一物理功和能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知识,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称。
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高一物理功和能的引入新课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
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
大量现象表明,许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
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高中物理功和功率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功和功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c6fb322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8.png)
高中物理功和功率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围绕高中物理中的“功和功率”这一核心概念展开。
教师将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率的概念,掌握功与功率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教师还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力学基础知识,如力、位移等概念,具有一定的物理学习基础。
此外,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上仍有待提高。
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特点,教师需要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顺利掌握“功和功率”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能够准确描述功的计算公式,并运用该公式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2)理解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3)掌握功与功率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功率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做功的快慢。
(4)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基本物理实验仪器,掌握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提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
(2)运用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总结规律,形成知识体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育学生尊重事实,遵循科学规律,形成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物理功功率教案
![高中物理功功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fb2a0b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8.png)
高中物理功功率教案
主题:功率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功率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功率的概念:请学生回顾力的定义和功的概念。
2. 提问:你们觉得什么是功率?有什么应用?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功率的定义: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即功率=功/时间。
2. 讲解功率的计算方法:P=W/t,其中P为功率,W为做的功,t为时间。
三、练习(20分钟)
1. 给学生若干个计算功率的例题让他们尝试解答。
2. 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并讲解解题思路。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并互相纠正。
四、应用(10分钟)
1. 提供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功率的概念求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教学重点,强调重要知识点。
2. 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加强思考,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功和功率的教学设计
![功和功率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29f452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2c.png)
功和功率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W = Fs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理解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和定义式 P = W/t 。
能运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经历功和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功和功率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理解功率概念及与功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生活中一些做功和不做功的实例,如人推车前进、起重机吊起货物、运动员举杠铃不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力没有对物体做功?2、新课教学功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上述实例,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给出功的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功的计算介绍功的计算公式:W = Fs ,其中 W 表示功,F 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如:一个人用 50N 的力沿水平方向推一个重 200N 的箱子前进了 10m,求这个人对箱子做的功。
功的单位介绍功的单位是焦耳(J),1J = 1N·m 。
功率的概念提出问题:如果不同的人做相同的功,所用的时间不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引出功率的概念: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功率,功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高中物理功率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功率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7e14a8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4b.png)
高中物理功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功率的定义和公式。
2. 学会计算功率。
3. 掌握功率的单位及换算。
教学重点:
1. 功率的概念和公式。
2. 功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功率单位的换算。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黑板、教学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举例子引入功率的概念,并与学生分享与功率相关的生活实例。
二、讲解(15分钟)
1. 解释功率的概念。
2. 讲解功率的单位及换算。
3. 介绍功率的计算方法。
三、实验(20分钟)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器的功率,并计算实验结果。
四、讨论(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功率的变化规律,以及功率和能量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功率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计算题目。
六、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功率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功率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掌握了功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功率单位进行换算。
但同时也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计算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训练和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有哪些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率。
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
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
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
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
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1)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2)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人上高楼(如16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增强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30分钟)一、功率概念的引入回忆以前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公式:功率=功/时间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则可以把上式写成P=W/t(板书)思考:类比速度的单位,功率的单位应该是什么?J/s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用字母w表示,是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在工程技术中,功率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瓦(kW)、兆瓦(MW),它们与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换算关系:1kW=103W1MW=106W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下列表格物理量速度功率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定义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计算公式单位m/skm/h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0~80W。
例题: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速度单位是距离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是m/s。
功率的单位应该是功的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应该是J/s。
学生积极思考,完成表格。
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物体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时间较长,功率不一定大,A错。
物体做功时间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一定大,B错。
物体做功越快,其含义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时间短,或相等时间内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确。
物体做功时间长,而做的功如果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运用类比,从科学方法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研究类似问题提供方法上的帮助。
让学生区别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测量上课铃响了,你和你的同伴都从一楼爬到了四楼,你们俩的功率谁的大?如何测量你们爬楼的功率?思考:(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测出人的功率?(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行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4)设计出记录表格实验次数重力G/N台阶数n一级台阶高度h/m时间t/s功率P/W12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同情况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俯卧撑等)。
指导学生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由和可得指出对解决车、船的速度、功率、牵引力的问题较为方便。
计算时注意“F”的单位是N,“v”的单位是m/s,此时“P”的单位才是W。
公式说明,当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
当需要较大的牵引力时,要减小其行进的速度。
汽车爬坡时,司机采取的换挡减速的办法,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例题: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求:(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2)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练习: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学生思考、讨论,明确需要测量人的重力或质量G、一级台阶的高度h、跳过的台阶数n、所用的时间t。
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
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
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
学生听讲并练习。
通过估测人体登楼的功率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
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一、功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就叫做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2、计算功的一般公式:.其中F应是恒力,S是物体对地位移,是F与位移S的夹角.若=90°,则F不做功;若≤<,F做正功;若<≤,F做负功或说成物体克服F做了功.3、功是标量功的正、负表示是动力对物体做功还是阻力对物体做功,前者取正,后者取负.当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计算合外力的功有两种方法:一是先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外力,再根据计算功.其中应是合外力与位移s的夹角.二是先分别求各外力的功:,……再求各外力的功的代数和.二、功率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的比叫做功率.2、公式(1),这是物体在时间内的平均功率.(2).若是瞬时速度,则P是瞬时功率;若是平均速度,则P是平均功率.是F与方向间的夹角.3、发动机铭牌上的额定功率,是指该机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并不是任何时候发动机的功率都等于额定功率.实际输出功率可在零和额定功率之间取值.发动机的功率即是牵引力的功率,.在功率一定的条件下,发动机产生的力F跟运动速度成反比.要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具备五种能力,即:理解能力、情境想象与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
现具体分析如次:(一)、理解能力1、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
如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在开普勒三定律基础上产生的。
2、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
如a=F/m以及I=u/R不能理解为简单数学式。
3、掌握物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
如运动学和动力学关系,动力学和功与能是从不同角度研究物体运动。
4、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应范围。
如电场中对E=F/q(定义式)及E=KQ/r2(点电荷的电场)两公式的理解等。
5、依据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解释问题和进行判断。
如缓冲运动、薄膜干涉等物理现象的解释。
(二)、情境想象与推理能力所谓情境想象,就是要将物理过程想象成纯理想化物理模型。
实际实验中总不能排除干扰或非本质因素,必须借助思考过程的“纯化”或“简化”想象出理想情景。
这种舍弃或简略称为舍象思维。
舍象主要是逻辑思维,运用特有的逻辑规律,采用分析、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进行严格推理过程所得出正确物理规律。
如理解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将情境想象和推理结合起来。
(三)、分析综合能力首先要明确分析的具体目标,即明确研究对象,用什么物理规律解决问题。
其次是首要掌握解答物理问题时常用的分析方法。
如分步分析、结构分析、图解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
第三,进行分析过程中注意几个问题。
以力学为例:1)、分析物理过程。
2)、注意受力分析。
3)、挖掘隐含条件。
4)、注意用能量观点处理问题。
第四,注意分析解决问题的环节与程序。
例如力学问题,首先考虑能量转化,功和能的关系,然后再考虑用动力学原理、牛顿定律。
(四)、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首先要能够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如电学中电流输出功率与内外电阻的关系;速度时间图象中斜率及面积的意义等。
第二,要掌握常用的几种数学方法:图象法、极值法、列方程等。
特别是用图象研究和解决物理问题,可使问题变得简明、直观。
在直线运动、气体性质、振动和波等章节尤为突出。
(五)、实验能力实验能力表现在如下几点:1、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A、为了达到实验目的需要证明什么问题,测量什么物理量。
B、依据哪些已知的知识来进行证明和测量。
C、测量的方法。
2、要具有独立进行实验的能力。
A、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器材。
B、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合理操作规则。
C、实验原理和步骤。
3、整理数据和获得结论。
实验后要对数据进行仔细的分析,计算和处理,作出合理的结论。
处理数据要尊重客观事实,决不能乱凑数据。
4、了解误差的概念。
A、知道影响实验准确度的因素。
B、懂得怎样判断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