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谱读后感
《红旗谱》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红旗谱》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红旗谱》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旗谱》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旗谱》读后感1梁斌的《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作品开篇于清朝末年,长工朱老巩、严老祥阻止恶霸地主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揭开了20世纪冀中农民斗争的序幕。
冯兰池得胜,朱老巩呕血身亡,严老祥漂泊异乡,朱老明串连28户穷人三告冯兰池失败,埋下了两个阶级的世仇,孕育了子辈朱老忠、严志和与冯家的矛盾。
朱老忠带着复仇的火种走出关东,挖参、打鱼、淘金、历尽磨难。
25年后重返故土,继续与冯家抗争,并让儿子大贵去当兵,资助严志和次子江涛去读书,他凭直觉,寄希望于“一文一武”报仇雪恨。
但残酷的斗争,使他遭受一系列打击,给予他很大的教育。
后来他找到了党,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集体斗争,才真正改变了与冯家乃至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形势,结束了悲剧命运。
这是一部中国农民寻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历史。
这部历史的展开,立足于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斗争,反映了冀中农民运动的风貌,同时他们又与全国范围的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秋收起义等遥相呼应。
这样,冀中平原的风云,不仅成了大革命前后中国革命的写照,而且把农民的反抗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起来,通过农民反抗过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艺术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反抗斗争,如不汇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就人物而论,《红旗谱》在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深厚的地域土壤基础上,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
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精神;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精神;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读《红旗谱》有感[精选5篇]
读《红旗谱》有感[精选5篇]
《红旗谱》是一部叙事诗,讲述了中国革命初期炼狱岁月的激情历程。
从不服输、勇往直前的主人公,到真理执着、坚守红旗信念的小起义军,再到千百万红军革命家以及胜利后的勇士,整部史诗历险热血,融入新中国建立的精神。
读了《红旗谱》后,我感受最深的是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当新生的革命党人面对重重困难,决心不服输时,他们决心凭借牺牲、苦心、坚持不懈,完成新中国的建立。
在漫长的革命道路上,他们用自己的血和汗,唤醒了弱者的斗志,最终夺取了胜利。
另一方面,《红旗谱》也是一部充满爱与责任的史诗。
在艰难的战争岁月里,革命家之间彼此关怀,甚至对对方的家庭和孩子,也是温暖而有力的关怀。
革命者们既要为自己的梦想、价值观而奋斗,也要为比自己更年轻,更后来的一代革命家留下一份深厚的爱,激励他们勇往直前。
此外,《红旗谱》又让我感受到完美结合的历史、文化、革命精神。
作者精心谱写了中国革命斗争史,把内容和精神深入流淌其中,告诉我们革命的宗旨及其价值,这也鼓励着我们坚守历史使命,继续完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红旗谱》的阅读,给我留下了无尽的印象,相信这部史诗将一直传承下去,鼓舞着后人不忘初心,继续推进中华民族的传奇征程。
红旗谱读书心得_红旗谱读书笔记5篇
红旗谱读书心得_红旗谱读书笔记5篇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修养,争取把品格不断地提高,把觉悟不断地提升,进入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
下面是精心为大家精心精选的红旗谱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精选红旗谱读书心得 (一)《红旗谱》,这是我国著名作家梁斌先生所写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
由于是一次读完作品,所以明显仓促,何况本身对这类小说带一些成见,虽然读时尽量避免,但仍然花费了许多时间。
《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
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
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变迁,深刻地勾勒出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
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了一个真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人民才能彻底翻身解放。
捧着书籍,我的眼前浮现出大革命时期冀中平原如火如荼的农民革命运动。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跃然纸上,其中有舍身护钟的朱老巩,饱经坎坷、有勇有谋的朱老忠,心地善良、忠厚老实的严志和,坚定沉着、善于斗争的贾湘农,以及充满斗争精神的大贵二贵、运涛江涛,心向革命的春兰等等……从小说中,除了看到”革命”,”土地”,”共产党”,”民主”,”斗争”等字眼外,我更多的是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朋友间的关怀,以及自然环境、家乡情怀对个人的影响。
当然,也不可否认,”革命”、”斗争”等都是反应作者梁斌思想的集中体现。
酱色的脸,脸上的纹路,蓝粗布这些都是很清晰的农家印象。
红旗谱小说读后感范文(精选)
红旗谱小说读后感范文(精选)《红旗谱》这部书主要讲了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的变迁,深刻的描述了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的曲折历程!下面给大家分享红旗谱小说读后感范文(精选),欢迎阅读!红旗谱小说读后感篇一《红旗谱》,这是我国著名作家梁斌先生所写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
由于是一次读完作品,所以明显仓促,何况本身对这类小说带一些成见,虽然读时尽量避免,但仍然花费了许多时间。
《红旗谱》经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异常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
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86。
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
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三代农民的不一样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变迁,深刻地勾勒出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
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了一个真理:仅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人民才能彻底翻身解放。
捧着书籍,我的眼前浮现出大革命时期冀中平原如火如荼的农民革命运动。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跃然纸上,其中有舍身护钟的朱老巩,饱经坎坷、有勇有谋的朱老忠,心地善良、忠厚老实的严志和,坚定沉着、善于斗争的贾湘农,以及充满斗争精神的大贵二贵、运涛江涛,心向革命的春兰等等…从小说中,除了看到“革命”,“土地”,“共产党”,“民主”,“斗争”等字眼外,我更多的是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朋友间的关怀,以及自然环境、家乡情怀对个人的影响。
当然,也不可否认,“革命”、“斗争”等都是反应作者梁斌思想的集中体现。
《红旗谱》读书心得优秀范文文档5篇
《红旗谱》读书心得优秀范文文档5篇《红旗谱》读书心得篇1梁斌的《红旗谱》讲述了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展现出几代人誓死与黑暗社会抗争的坚强不屈、英勇无畏,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红旗谱》再现了那个军阀混战、日寇侵华的危急年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农民真实而又复杂的各种形象。
有舍身独挡恶霸的朱老巩,执刀仗义相助的严老祥;有狠心手辣、贪得无厌的冯老兰,附炎趋势、好管闲事的严老尚;有沉着历练的朱老忠;有憨厚淳朴的严志和;有变换花样剥削压榨农民的“新型刽子手”冯贵堂;有欺软怕硬、甘当狗腿子的李德才;有为北伐入狱的严运涛;有被抓强迫当兵的朱大贵;有后继哥哥道路的严江涛;有出身地主门庭的革命青年张嘉庆;有热情奔放、忠于革命的农村姑娘春兰;有积极向上、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严萍;有糊里糊涂的朱老星;有庄稼正义的“乐天派”伍老拨;有狭隘孤僻的老驴头;有封建顽固的老套子……从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方式,可以明显看得出一代比一代进步。
朱老巩是赤膊上阵,拿起铡刀拼命。
朱老明他们采取所谓对薄公堂、和地主打官司,这注定要失败的,就像冯贵堂说的:“好像吃炸焦肉、蘸花椒盐儿。
吃不完咱的炸肉,就把他们那几亩地蘸完了!”到了朱老忠和江涛,他们接触了党,党教导他们要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道路,于是所发起的反割头税的斗争就取得了较大的胜利。
这说明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身。
小说开头加写了楔子,回忆了三十年前发生在锁井镇上的“朱老巩大闹柳树林”,对塑造朱老忠这个人物来说起到了不错的作用,这样就把朱老忠从小就放进强烈的阶级冲突的环境中。
写他父亲朱老巩和冯老兰冲突,不久吐血身亡;写他姐姐被人_,然后又写她怀着不共戴天之仇逃走,到北京当小工,在__学织毯子,他想到:这一条线一条线的,织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呀!于是背起铺盖卷下了关东,在关东挖参、淘金,积攒了一些钱,回来安家立业,准备报仇。
在此之后,朱老忠参加反割头税运动,给二师学生送粮,到思罗医院营救张嘉庆,充分表现了他在统治阶级压迫下的叛逆性格。
中外名著《红旗谱》读后感五篇范文
中外名著《红旗谱》读后感五篇范文中外名著:《红旗谱》读后感一它在大革命失败前后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以及革命获得重大的成就。
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与恶霸地主斗争,结果家破人亡;朱老忠、严志和则是新旧交替时代的革命农民代表,他们从父兄辈的惨痛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斗争中找到了共产党,终于走上了正确的斗争道路;运涛、江涛、大贵等青年农民是在共产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革命者的代表,他们在斗争中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
我认为这部话剧的成功之处一方面在于它所发生的特殊年代以及它所反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在于它非常成功的人物塑造艺术。
话剧以朱老忠为主要人物,塑造了他非常高尚的形象,他的慷慨好义、济危扶困、舍已为人的高尚美德让我们窥见了朱老忠闪烁着人性美和人情美的高洁心灵,他对理想无限地执着追求和对党无限忠诚也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明智,他强烈的阶级爱憎情感和有勇有谋、既坚且韧的斗争精神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格的忠贞,他不愧是中国农民阶级向无产阶级转变的真实写照。
与此同时,话剧塑造了许多同样成功的人物形象,如不惧恶霸的朱老巩,憨厚淳朴的严志和,热情奔放、追求自由解放的农村姑娘春兰,为北伐入狱的严运涛,狠心手辣、贪得无厌的冯兰池,附炎趋势、欺上瞒下的严老尚,阿谀奉承、甘当狗腿子的李德才。
各个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作者向我们深刻地展示了话剧中人物描写的魅力。
在话剧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清澈响亮的歌声放佛回荡在耳际;“出水才看一脚泥”的话语时常在话剧中响起,它们反映了农村人民为了争取自己利益不懈奋斗的决心以及他们不愿向地主阶级低头的顽强品质。
期间,以朱老忠为代表的农民反抗地主冯兰池的精彩情节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农民的气节与不屈的精神,更让我们看到了农民追求解放与自由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
面对着势力强大的地主冯兰池,朱老忠并没有畏惧,而是号召全村人民共同努力,为追求自己的解放自由而奋斗。
《红旗谱》读后感(精选7篇)
《红旗谱》读后感(精选7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旗谱》读后感(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旗谱》读后感1《红旗谱》作为红色经典,以成功塑造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农民英雄典型朱老忠,成为一般读者研究关注的焦点。
然而跳出革命文学的研究视角,而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红旗谱》虽说仍然是男权话语的维护者,但是它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已经体现出女性主义意识,而其中春兰这个形象最具典型性。
她可以说是传统意识和女性意识的矛盾结合体,是处在女性意识逐渐战胜传统意识的转型期的妇女形象。
春兰出身于女性意识最受压抑的中国传统的农村家庭。
当时的中国才刚刚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解放出来,人们所受的封建礼教思想仍然是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农村。
我们可以看到春兰自小受到的教育仍然是封建式的。
她所受到的压迫不只是来自地主阶级,同时也来自农民阶级的其他成员。
首先她和运涛之间可以说是完全纯洁的恋爱,而只是因为他们独自在瓜棚下聊天,却被她爹追着打,甚至想把她活活饿死,之后还遭到全村人的议论。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受着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阶级中大多数人成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帮凶,去压迫小部分思想比较进步的人。
另外和大多数农村女孩子一样,春兰没上学,不识字。
她和运涛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情相悦,按照我们现在的观念是自由恋爱,没什么好羞耻的。
但是在她和运涛在瓜棚下约会,如果可以算作约会的话。
被他爹追赶时,她对挨打并没有表示反抗,却是说:“爹,家去打我吧,叫人们看着像玩猴儿似的,多不好!”在她对于封建礼教仍然是遵循的,并且这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的,因为在当时,封建礼教很多旧俗已经废除,至少是受到挑战,但春兰并没有认识到封建礼教对人的荼毒,而是深陷其害而不自知。
虽然春兰仍然是具有深刻意识的女性,然而由于革命的契机,要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因而女性在革命中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女性意识也有所苏醒。
红旗谱心得体会_名著红旗谱读书心得体会
红旗谱心得体会_名著红旗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红旗谱心得体会 (一)经过了漫长的几周,又到了我们交作业的时间。
这次,老师让我们读的是《红旗谱》。
这本书在老师给我们留下作业的第一周就接触了一点,一直都是稀稀落落的读着,以致于读完以后,没有什么没完整感,更不知道写这篇读后感要写些什么。
那个时候时间很急夜很紧,就没有什么空余的时间来完成着篇作业,以致于把它拖到了最后才上笔来写。
《红旗谱》这本书,说实话,读的时候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因为依照个人兴趣来说,我平时不爱读这类的书籍,要是读的话也是强制性的读一些,又因为这本书读的真的不是很完整,很清楚。
所以,在周末的时候在网上找了《红旗谱》的电影来看了一下。
看完这部《红旗谱》的电影,感觉关于这本书的一些小小的琐碎的记忆就统统的都被串联在了一起,能够理清了这本书的脉络,形象的了解到这部作品它究竟讲的是什么内容,通过这个过程,引发了我的一点小小的思考,在理解文章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篇目的时候,如果不是很懂,就可以借助一切别的方式,来帮助你来理解这些篇目或者文章。
我觉的这个方法真的很有帮助,这也提醒我们在一种办法行不通的时候可以换个思维方式来想一下,这样就能让问题很容易的被解答。
在还没接触过这本《红旗谱》的时候,觉得这本书肯定特别的无聊,讲的很老很老的一些事,记得当时学校的音乐厅还有南开大学关于《红旗谱》的巡演,同学们都去了,而我因为一些事情没有去成,当时还在自我安慰的说,没有什么好看的,不去就不去了,因为我真的不喜欢这样的一些类型的话剧,所以也就心安理得的没有去,但是,等到该写作业的时候就后悔了,因为真的不知道怎样把这些小片段串联起来,只能自己找电影来看,做重复性的事情。
所以,通过这件事情,也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要只顾及自己的兴趣,要广泛涉猎知识,这样才能在用的时候为我所用。
不至于像个无头的苍蝇一样,不知从何下手,好了,好像有点跑题了,该步入正轨了。
《红旗谱》这部书主要讲了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的变迁,深刻的描述了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的曲折历程。
《红旗谱》优秀读后感(5篇)
《红旗谱》优秀读后感(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一起看看《红旗谱》优秀读后感怎么写吧!下面给大家分享《红旗谱》优秀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红旗谱》优秀读后感篇一《红旗谱》,这是我国著名作家梁斌先生所写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
由于是一次读完作品,所以明显仓促,何况本身对这类小说带一些成见,虽然读时尽量避免,但仍然花费了许多时间。
《红旗谱》经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异常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
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86。
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
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三代农民的不一样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变迁,深刻地勾勒出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
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了一个真理:仅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人民才能彻底翻身解放。
捧着书籍,我的眼前浮现出大革命时期冀中平原如火如荼的农民革命运动。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跃然纸上,其中有舍身护钟的朱老巩,饱经坎坷、有勇有谋的朱老忠,心地善良、忠厚老实的严志和,坚定沉着、善于斗争的贾湘农,以及充满斗争精神的大贵二贵、运涛江涛,心向革命的春兰等等…从小说中,除了看到“革命”,“土地”,“共产党”,“民主”,“斗争”等字眼外,我更多的是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朋友间的关怀,以及自然环境、家乡情怀对个人的影响。
当然,也不可否认,“革命”、“斗争”等都是反应作者梁斌思想的集中体现。
红旗谱读后感范文五篇
红旗谱读后感范文五篇《红旗谱》是梁斌创作的一部三卷本长篇小说,1958年出版第一部,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红旗谱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红旗谱读后感1说到严志和,首先就应该注意到,小说中曾经几次提到过严志和的所谓“庄稼性子”。
在我的理解中,这“庄稼性子”指的正是严志和身上的农民品性。
具体来说,严志和首要的性格特征是朴实厚道、惜地如金。
这一点,在他与朱老忠以及“宝地”的关系中表现得异常突出。
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情节,就是严志和帮着从东北返乡的朱老忠在故乡最终站住了脚。
对于离开故乡已经长达20-年之久的朱老忠而言,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在故乡立足,的确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重要问题。
我们很难设想,如果没有严志和主动提供临时住所,没有严志和的积极帮衬,朱老忠一家千里迢迢回到故乡后的遭遇会是什么样子。
在这样的意义上,说严志和对于朱老忠的帮助乃是一种雪中送炭式的行为是毫不为过的。
然后,就是严志和与土地之间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严志和深知土地的存在对于农民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他才千方百计地试图保住祖辈遗留给他的那块“宝地”。
一直到运涛入狱与老奶奶猝死这样的双重灾祸同时降临到他身上的时候,被迫无奈的他才把这块珍贵的“宝地”出卖给了地主冯老兰。
严志和性格特征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一种貌似软弱的生命坚韧。
人物这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在过去曾经被指认为是一种生性的懦弱。
现在看起来,这样一种多少带有一些否定意味的人物评价方式,其实是很难成立的。
实际上,过去的研究者是误把人性中自然的一面当作了懦弱的体现。
阅读《红旗谱》,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以个人的微弱力量而承受生活苦难最多者,实际上正是严志和。
当自己的父亲严老祥因故出走关东之后,一家三代五口人的生活重担事实上就落在了严志和一个人的肩头。
在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代,上有老下有小的严志和,要想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需要付出怎样巨大的代价是可想而知的。
《红旗谱》读后感
《红旗谱》读后感《红旗谱》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旗谱》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旗谱》读后感1贾教师说:“就是封建势力、军阀政客们,不能推动社会前进,只能是社会的蟊贼。
受苦的人们,工人和农民,就要起来打败他们,自我起来解放自我。
明白吗”朱老忠畅亮地笑了,说:“共产党我在关东的时候,就听得人们讲道过,苏联列宁领导无产阶级掌政,打败资本家和地主,工人和农民翻起身来,如今也到了咱的脚下。
你要是扑摸到这个靠山,咱受苦人一辈子算是有前程了!”江涛说:“当然不算完!在武汉残杀以后的.日子,毛泽东同志带领革命的士兵、工人和农民举行了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
朱德同志带领南昌起义的部队转战湖南。
他们在井冈山上会师了,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工农红军,建设了革命的根据地。
今后要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叫无地少地的农民们都有田种!”认真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这是真的用最朴素的语言,描述了一段发生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身上的抗日故事,作者不是在创作文学作品,而是用自我的亲眼看到过的事件来告诉大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并且最终必须会获得胜利。
《红旗谱》读后感2梁文斌的《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巨著。
《红旗谱》写于清朝末年。
长工老巩、严老祥阻止恶霸地主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为故事开头,揭开了20世纪翼中农民斗争的序幕。
其中我喜欢朱老巩。
因为他虽然打了三次官司,每次都因为没钱请上等的侓师而失败。
但他仍不气馁,继续反抗冯兰池等人的恶行。
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那时的人民是多么的弱小,一向被地霸们欺压着。
虽然最终在跟冯兰池的抗争中吐血身亡,但他的精神,他的意志打动了人民,八年后他的愿望最终也实现了。
如今我是一位升旗手。
每周当我看着缓缓升起的国旗时,我就会想起了日本侵略者对祖国母亲的.大肆破坏,想到了南京大屠杀里那些无辜的百姓。
《红旗谱》读后感
《红旗谱》读后感《红旗谱》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旗谱》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红旗谱》读后感1今年暑假这一段时间里,妈妈为我买了一本《红旗谱》的书,说对我很有益,有空的话就看看。
当时我把妈妈的话当作耳旁风,一句话也没听进去。
后来,我终于也不想扫妈妈的兴,就看了起来,谁知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红旗谱》的主要内容写了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的变迁,深刻地描述了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
其中,里面的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与恶霸地主斗争,结果却家破人亡。
朱老明三告冯老蓝,可后来却以倾家荡产而告终,朱老忠与严志和则是新旧交替时代的革命农民代表,他们从父兄辈的惨痛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在斗争中找到了共产党,终于走上了正确的斗争道路。
运涛、江涛、大贵等一些青年农民在共产党的培育下成长起来,成为了新一代革命者的代表,他们也在斗争中逐渐成为了无产阶级战士。
看完了《红旗谱》这本书以后,我感慨万千,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经历了多少沧桑啊。
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建立了新中国,并使国家走上繁荣富强之路,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中国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我们要永远牢记这段难忘的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为祖国更辉煌的明天而努力!《红旗谱》读后感2梁文斌的《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巨著。
《红旗谱》写于清朝末年。
长工老巩、严老祥阻止恶霸地主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为故事开头,揭开了20世纪翼中农民斗争的序幕。
其中我喜欢朱老巩。
因为他虽然打了三次官司,每次都因为没钱请上等的侓师而失败。
但他仍不气馁,继续反抗冯兰池等人的恶行。
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那时的人民是多么的弱小,一直被地霸们欺压着。
红旗谱心得体会_名著红旗谱读书心得体会5篇
红旗谱心得体会_名著红旗谱读书心得体会5篇精选红旗谱心得体会 (一)梁斌的《红旗谱》讲述了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展现出几代人誓死与黑暗社会抗争的坚强不屈、英勇无畏,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红旗谱》再现了那个军阀混战、日寇侵华的危急年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农民真实而又复杂的各种形象。
有舍身独挡恶霸的朱老巩,执刀仗义相助的严老祥;有狠心手辣、贪得无厌的冯老兰,附炎趋势、好管闲事的严老尚;有沉着历练的朱老忠;有憨厚淳朴的严志和;有变换花样剥削压榨农民的“新型刽子手”冯贵堂;有欺软怕硬、甘当狗腿子的李德才;有为北伐入狱的严运涛;有被抓强迫当兵的朱大贵;有后继哥哥道路的严江涛;有出身地主门庭的革命青年张嘉庆;有热情奔放、忠于革命的农村姑娘春兰;有积极向上、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严萍;有糊里糊涂的朱老星;有庄稼正义的“乐天派”伍老拨;有狭隘孤僻的老驴头;有封建顽固的老套子从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方式,可以明显看出一代比一代进步。
朱老巩是赤膊上阵,拿起铡刀拼命。
朱老明他们采取所谓对薄公堂、和地主打官司,这注定要失败的,就像冯贵堂说的:“好像吃炸焦肉、蘸花椒盐儿。
吃不完咱的炸肉,就把他们那几亩地蘸完了!”到了朱老忠和江涛,他们接触了党,党教导他们要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道路,于是所发起的反割头税的斗争就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这说明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
小说开头加写了楔子,回忆了三十年前发生在锁井镇上的“朱老巩大闹柳树林”,对塑造朱老忠这个人物来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样就把朱老忠从小就放进强烈的阶级冲突的环境中。
写他父亲朱老巩和冯老兰冲突,不久吐血身亡;写他姐姐被人强奸,然后又写她怀liuxue86着不共戴天之仇逃走,到北京当小工,在天津学织毯子,他想到:这一条线一条线的,织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呀!于是背起铺盖卷下了关东,在关东挖参、淘金,积攒了一些钱,回来安家立业,准备报仇。
红旗谱读后感
红旗谱读后感红旗谱读后感(1):梁斌的《红旗谱》讲述了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展现出几代人誓死与黑暗社会抗争的坚强不屈、英勇无畏,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红旗谱》再现了那个军阀混战、日寇侵华的危急年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农民真实而又复杂的各种形象。
有舍身独挡恶霸的朱老巩,执刀仗义相助的严老祥;有狠心手辣、贪得无厌的冯老兰,附炎趋势、好管闲事的严老尚;有沉着历练的朱老忠;有憨厚淳朴的严志和;有变换花样剥削压榨农民的“新型刽子手”冯贵堂;有欺软怕硬、甘当狗腿子的李德才;有为北伐入狱的严运涛;有被抓强迫当兵的朱大贵;有后继哥哥道路的严江涛;有出身地主门庭的革命青年张嘉庆;有热情奔放、忠于革命的农村姑娘春兰;有用心向上、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严萍;有糊里糊涂的朱老星;有庄稼正义的“乐天派”伍老拨;有狭隘孤僻的老驴头;有封建顽固的老套子。
从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方式,能够明显看出一代比一代进步。
朱老巩是赤膊上阵,拿起铡刀拼命。
朱老明他们采取所谓对薄公堂、和地主打官司,这注定要失败的,就像冯贵堂说的:“好像吃炸焦肉、蘸花椒盐儿。
吃不完咱的炸肉,就把他们那几亩地蘸完了!”到了朱老忠和江涛,他们接触了党,党教导他们要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道路,于是所发起的反割头税的斗争就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这说明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
小说开头加写了楔子,回忆了三十年前发生在锁井镇上的“朱老巩大闹柳树林”,对塑造朱老忠这个人物来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样就把朱老忠从小就放进强烈的阶级冲突的环境中。
写他父亲朱老巩和冯老兰冲突,不久吐血身亡;写他姐姐被人强奸,然后又写她怀着不共戴天之仇逃走,到北京当小工,在天津学织毯子,他想到:这一条线一条线的,织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呀!于是背起铺盖卷下了关东,在关东挖参、淘金,积攒了一些钱,回来安家立业,准备报仇。
《红旗谱》读后感
《红旗谱》读后感从《红旗谱》中我们领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当珍惜。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准备的《红旗谱》读后感,仅供参考!《红旗谱》读后感篇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清澈响亮的歌声放佛回荡在耳际;“出水才看一脚泥”,憨厚老实的朱老忠形象依稀浮现眼前。
畅游在红色书籍《红旗谱》的字里行间,思绪飘回那动荡不安的年代。
作品开篇于清朝末年,长工朱老巩、严老祥阻止恶霸地主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揭开了20世纪冀中农民斗争的序幕。
冯兰池得胜,朱老巩呕血身亡,严老祥漂泊异乡,朱老明串连27户穷人三告冯兰池失败,埋下了两个阶级的世仇,孕育了子辈朱老忠、严志和与冯家的矛盾。
朱老忠带着复仇的火种走出关东,挖参、打鱼、淘金、历尽磨难。
25年后重返故土,继续与冯家抗争,并让儿子大贵去当兵,资助严志和次子江涛去读书,他凭直觉,寄希望于“一文一武”报仇雪恨。
但残酷的斗争,使他遭受一系列打击,给予他很大的教育。
后来他找到了党,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集体斗争,才真正改变了与冯家乃至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形势,结束了悲剧命运。
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爱恨分明,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刻画,生动的展现了北方农民的豪放粗犷的性格特点。
朱老忠,那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精神,出水才看两脚泥的坚韧,不得不令人钦佩。
但几次斗争的失败,也不得不引人深思。
只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党的带领,才会取得斗争的胜利,真正的使广大农民翻身做主人。
现在,我们生活在物质富裕的年代,但精神食量却见一般。
没有书籍的年代,是贫瘠的。
没有书籍的思想,是无知的。
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多读红色经典,常读红色经典,了解历史,了解党。
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学习,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个性,学会理解、学会忍耐、学会珍惜。
紧紧拥护在党的周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红旗谱》读后感篇二《红旗谱》,这是我国著名作家梁斌先生所写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
《红旗谱》读后感
《红旗谱》读后感《红旗谱》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红旗谱》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旗谱》读后感1每个星期五是同学们最盼望的日子。
为什么呢?因为那一天下午,老师会给我们读《红旗谱》。
老师抑扬顿挫地读着,我们静心地听着。
此时,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味。
在潜移默化地得到文学熏陶的同时,我们深受教育。
这是一本充满着革命色彩的书籍,一本经典的红色书籍。
作者梁斌沤心沥血,创作出《红旗谱》这一经典之作。
书中描写的恶霸冯兰迟,铁汉朱老巩,都是十分形象的,情节升腾跌宕,让人爱不释手。
《红旗谱》原先是白话小说,后来才被改编成青少年版等多个版本,但依然精彩。
我最喜欢书中描写的`朱老巩。
他为报当年冯兰迟砸钟抢公地,气得朱老巩的父亲吐血身亡之仇,闯了二十五年的关东,回到家乡后,与冯兰迟作对。
当时蒋介石征收“割头税”,冯兰迟也借蒋介石之名,到处征收“割头税”。
而朱老巩为了报杀父之仇,带人反“割头税”。
一场真正的对决开始了……朱老巩不惧恶势力,毅然与冯兰迟作对。
他弘扬革命精神,鼓励大家参加革命。
《红旗谱》是一本有血有肉的经典之作,对我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我们来说,不必要像朱老巩那样做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是,也应该像朱老巩一样,敢于斗争,为百姓造福。
只有“诵读经典”,才能“感悟成长”。
只有现在多看书,长大的道路才会更加宽阔;只有学习书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将来才能成功。
《红旗谱》读后感2贾教师说:“就是封建势力、军阀政客们,不能推动社会前进,只能是社会的蟊贼。
受苦的人们,工人和农民,就要起来打倒他们,自我起来解放自我。
明白吗”朱老忠畅亮地笑了,说:“共产党我在关东的时候,就听得人们讲道过,苏联列宁领导无产阶级掌政,打倒资本家和地主,工人和农民翻起身来,如今也到了咱的`脚下。
你要是扑摸到这个靠山,咱受苦人一辈子算是有前程了!”江涛说:“当然不算完!反革命在武汉大屠杀以后的日子,毛泽东同志带领革命的士兵、工人和农民举行了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
《红旗谱》读后感
《红旗谱》读后感《红旗谱》读后感一:梁斌的《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作品开篇于清朝末年,长工朱老巩、严老祥阻止恶霸地主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揭开了20世纪冀中农民斗争的序幕。
冯兰池得胜,朱老巩呕血身亡,严老祥漂泊异乡,朱老明串连28户穷人三告冯兰池失败,埋下了两个阶级的世仇,孕育了子辈朱老忠、严志和与冯家的矛盾。
朱老忠带着复仇的火种走出关东,挖参、打鱼、淘金、历尽磨难。
25年后重返故土,继续与冯家抗争,并让儿子大贵去当兵,资助严志和次子江涛去读书,他凭直觉,寄希望于“一文一武”报仇雪恨。
但残酷的斗争,使他遭受一系列打击,给予他很大的教育。
后来他找到了党,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集体斗争,才真正改变了与冯家乃至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形势,结束了悲剧命运。
这是一部中国农民寻求自身解放的曲折历史。
这段历史的发展,以保定二师反对砍头税和学生运动为主线,反映了冀中农民运动的特点,同时与大革命、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秋收起义等全国各地的农民运动相呼应。
这样,冀中平原的形势不仅成为大革命前后中国革命的写照,而且将农民的反抗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起来。
它通过对农民反抗过程的描写,总结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艺术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的反抗斗争如果不融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洪流,是不可能成功的。
就人物而论,《红旗谱》在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深厚的地域土壤基础上,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
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精神;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精神;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总之,朱老忠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说:“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小说,首先是小说的主题。
精选红旗谱读后感600字5篇
精选红旗谱读后感600字5篇红旗谱观后感(一):观看了《红旗谱》,个人觉得,梁斌确实写得不错。
抛开意识形态的东西,这个做平还是很有叫人思索的东西的。
这个电影给人一个感觉是,很多富人的财富,原先从来都来的是血淋淋的,从他们的每一个毛孔上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电影中的冯兰池,霸占公地,逼死朱老巩和他的女儿,就是如此。
再一个,那就是为富不仁者,终究不会有好的结果。
冯兰池看到长大的虎子,即朱老忠回来后,估计他的心里也是凛然一激灵的。
于是世仇就继续在演绎了。
朱老忠的黜退菜看两脚泥,说到底,就是永不饶恕。
呵呵,这个估计是富人们最为害怕的吧?不是说所有的富人都该心神不宁,而是说,像冯兰池那样的,就就应永无宁日,让别人宛如噩梦一般跟随着他,直到有一天,让他彻底崩溃电影里面,贾相农开导朱老忠,叫子孙做官,未必是有用的道路,因为官事为地主阶级服务的。
贾湘农还说,不除掉贪官污吏是不行的,不消灭土豪劣绅是不行的只有除掉他们,穷人才会有好日子过。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贾湘农帮着,把朱严两家的后人引上了革命的道路。
贾湘农为代表的共产党最终胜利了,这个胜利来之不易,来自于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极力支持。
电影和小说的结尾好像不太一样,我记得小说结尾在保二师学潮,电影结尾是大闹县政府,把收税的冯兰池弄得崩溃了,大家很高兴。
在陈忠实的《白鹿原》里面,似乎也有一节交农事件,也是因为税太重,农民不愿意种地了,拿着工具往县府衙扔,轰轰烈烈的。
劳动人民力量大,动作起来很可怕。
呵呵。
人们一路走来的步履,的确艰难不容易。
也有一个真理蕴含在《红旗谱》中:那里有压迫,那里有反抗红旗谱观后感(二):个星期五是同学们最盼望的日子。
为什么呢?因为那一天下午,老师会给我们读《红旗谱》。
老师抑扬顿挫地读着,我们静心地听着。
此时,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味。
在潜移默化地得到文学熏陶的同时,我们深受教育。
这是一本充满着革命色彩的书籍,一本经典的红色书籍。
作者梁斌沤心沥血,创作出《红旗谱》这一经典之作。
读《红旗谱》有感笔记范文5篇
读《红旗谱》有感笔记范文推荐文章大学生个人读《平凡的世界》有感热度:《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观后感_观《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有感5篇热度:个人读《平凡的世界》有感如何写热度:《使徒行者2》观后感_观看《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有感【5篇】热度:学生军训有感精选范文热度:《红旗谱》的主要内容写了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的变迁,深刻地描述了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下面给大家分享读《红旗谱》有感笔记范文,欢迎阅读!《红旗谱》有感笔记篇一《红旗谱》这本书,说实话,读的时候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因为依照个人兴趣来说,我平时不爱读这类的书籍,要是读的话也是强制性的读一些,又因为这本书读的真的不是很完整,很清楚。
所以,在周末的时候在网上找了《红旗谱》的电影来看了一下。
看完这部《红旗谱》的电影,感觉关于这本书的一些小小的琐碎的记忆就统统的都被串联在了一起,能够理清了这本书的脉络,形象的了解到这部作品它究竟讲的是什么内容,通过这个过程,引发了我的一点小小的思考,在理解文章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篇目的时候,如果不是很懂,就可以借助一切别的方式,来帮助你来理解这些篇目或者文章。
我觉的这个方法真的很有帮助,这也提醒我们在一种办法行不通的时候可以换个思维方式来想一下,这样就能让问题很容易的被解答。
在还没接触过这本《红旗谱》的时候,觉得这本书肯定特别的无聊,讲的很老很老的一些事,记得当时学校的。
音乐厅还有南开大学关于《红旗谱》的巡演,同学们都去了,而我因为一些事情没有去成,当时还在自我安慰的说,没有什么好看的,不去就不去了,因为我真的不喜欢这样的一些类型的话剧,所以也就心安理得的没有去,但是,等到该写作业的时候就后悔了,因为真的不知道怎样把这些小片段串联起来,只能自己找电影来看,做重复性的事情。
所以,通过这件事情,也红旗谱读后感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要只顾及自己的兴趣,要广泛涉猎知识,这样才能在用的时候为我所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旗谱》中对农民形象的刻画有哪些特征?通过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变迁,力图深刻地勾勒出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
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与恶霸地主斗争,结果家破人亡;朱老明三告冯老兰,以倾家荡产而告终;朱老忠、严志和则是新旧交替时代的革命农民代表,他们从父兄辈的惨痛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斗争中找到了共产党,终于走上了正确的斗争道路;运涛、江涛、大贵等青年农民是在共产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革命者的代表,他们在斗争中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
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
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
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朱老忠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新农民英雄的艺术典型。
他急公好义、有胆有识、坚忍不拔,在他身上,体现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朱老忠形象概括了深广的历史内容,小说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中,通过各种境遇多侧面地全面刻画,人物形象十分丰满,栩栩如生。
朱老忠形象塑造是小说对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小说《红旗谱》中朱老忠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朱老忠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新农民英雄的艺术典型。
他急公好义、有胆有识、坚忍不拔,在他身上,体现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朱老忠形象概括了深广的历史内容,小说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中,通过各种境遇多侧面地全面刻画,人物形象十分丰满,栩栩如生。
朱老忠形象塑造是小说对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红旗谱》的人物形象《红旗谱》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它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以及革命获得重大的成就。
郭沫若先生赠给梁斌一首小诗,其中有一句:“红旗一举乾坤赤,别开生面万物新。
”茅盾先生会见梁斌时,说:“《红旗谱》是里程碑的作品,《播火记》也是里程碑的作品。
”《红旗谱》揭开了悲壮的中国农民斗争史,是一部撼动人心的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能够创造出具有如此深度的革命农民英雄典型,朱老忠的形象还是第一个。
三部大书,一百多个人物,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尤其是青年一代的运涛江涛等人更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卷中的人物性格中的近乎完美的正义感也引起我的好奇。
第一卷描写了众多阶层的人物,像贫农严志和以及小字辈的运涛、江涛、大贵、二贵、春兰,革命家贾湘农,地主冯兰池和他的儿子冯贵堂等,刻画得好的人物形象自然不单是朱老忠,所有人都给读者留下了相当深的印象。
从鲁迅寄予希望的“刚强之气仅存于草野民间”,发掘出中国农民不甘屈服的战斗传统,并在新的革命形势下,创造了一个革命农民的英雄典型朱老忠,描绘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觉悟起来。
我想,梁斌先生的成功,恰恰在于他发现了农民的正义感,区别与莫言发现了农民的狡黠;还在于他敢于脱下皮鞋、穿上草鞋,走进农村进行宣传和革命,到人民最基本的生活中去,到人民最受剥削的地方去。
农民的英雄——朱老忠。
我就很不理解他,为什么可以重返故乡报仇而不在关东过幸福生活,为什么又可以如此慷慨的帮助儿时伙伴,又怎么会挑起对抗地主冯兰池和他的儿子冯贵堂的重任……对于朱老忠形象的成功,在陈思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具体解释说:“一是强烈的阶级爱憎和有勇有谋、既坚且韧的斗争精神。
这来源于深似大海的阶级仇恨,得益于坎坷多艰的漂泊生涯。
家破人亡的惨剧,父辈精神的熏陶,走南闯北的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使他比父辈有了更多的智慧和韧劲,实现了对旧时代农民英雄的超越。
二是慷慨好义、济危扶困、舍已为人的高尚美德。
这绝不只是对传统精神的继承,而是阶级觉悟的升华。
对阶级兄弟的情深似海,义重如山,对晚辈青年的体贴慈爱,情深意切,使我们窥见了朱老忠闪烁着人性美和人情美的高洁心灵。
三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党的无限忠诚。
"一文一武"的复仇模式并不能改变他和本阶级的命运,党的启示教育才使他大彻大悟。
先进革命思想的不断洗礼并坚定了他永远跟党走的信念,烈火狂风的斗争锻炼促其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他终于汇入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洪流。
显然,在朱老忠身上,既集中了中国农民的传统性格,又体现了新时代农民革命的特色,朱老忠的生活斗争道路,不愧是中国农民英雄向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转化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解释,其一我还能想明白,有着家恨,闯过关东,其二其三我觉得是作者或是后来的评论家给予的政治上的解释,比如对阶级兄弟的关怀、对党的无限忠诚,这些过于高尚的品格是不是一个生长在土地、生活在土地的人能具备的呢?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当时共产党的政策,他还不能理解,在书中也是运涛江涛带领大家掀起的反抗地主的思潮和行动。
所以我觉得这2点过于强调了农民的正义感。
作为主要人物的朱老忠并没有通过具体的斗争事件充分表现出来他的形象特征。
他仿佛是一个茫茫长夜期待光明的饱经风霜的灵魂,许多历史事件并没有击中他穿透他、而只是在他身边轰隆隆地滑过。
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四场斗争。
第一场是朱老巩“大闹柳树林”,第二场斗争是“脯红鸟事件”,第三场“反割头税运动”是四场斗争中农民取得的唯一胜利,也是作品最为重要的部分,从江涛回乡发动群众到朱老忠和大贵在家门口安锅宰猪,朱老忠仍然是跑龙套敲边鼓的角色。
第四场“保定二师学潮”是作品的压轴戏,斗争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中心人物也是江涛,描写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学潮,学生与国民党军队面对面的激烈斗争,朱老忠只是一个扮成车夫救学生的次要角色。
中心人物从第一代的朱老巩一下子过渡到第三代的运涛江涛两兄弟,作为主要塑造的英雄朱老忠完全被架空了。
小说中唯一与朱老忠直接有关的事件是去济南探监,但也只是就事论事地完成了任务,没有写出朱老忠第一次遭遇共产党员而产生的精神作用。
所以我觉得朱老忠的形象过于单调,一味的强调高尚、进步、智慧的品格,而缺少具体的丰羽。
但是朱老忠的形象还是有积极的作用,他继承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英雄人物的倔强、智慧的独特魅力,而且还预意着新时代即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革命精神,不容置疑朱老忠形象的重要性和开创性。
小说还塑造了严志和这个"地道的农民"形象。
作为英雄形象朱老忠的衬托,收到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应。
他的性格有软弱逃避的一面,也有不服输的一面。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表现出农民对土地特有的热爱和依赖。
“严志和一登上肥厚的土地,脚下像是有弹性的,发散出泥土的香味。
走着走着,眼里又流出泪来,一个趔趄步跪在地下。
他匍匐下去,张开大嘴,啃着泥土,咀嚼着伸长脖子咽下去。
江涛在黑暗中看见他是在干什么,立刻叫起来:‘爹,爹!你想干什么?你想干什么?”严志和嘴里嚼着泥土,唔哝地说:“孩子!吃点吧!吃点吧!明天就不是咱们的土地了!从近以后,再也闻不到它的香味了!”……严志和听了,瞪出眼珠子,看着江涛问‘真的?我们还有夺回来的一天?’说着,冷不丁地又趴在地上,啃了两口泥土”。
在地主的压迫下依然可以看到乡土中国的那些自然经济关系和人伦关系。
严志和这个典型的旧时代农民形象,没有远见没有理想,只要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但是地主恶霸不给他这样的生活,连最贫苦勤劳的农民也无法在这样的压迫中存活,黑暗中的中国人民还有希望存活么?朱老忠的归来带给他希望,一个最普通的农民也要起来反抗不公平的社会了。
春兰,是当代文学创作中最优秀的农村闺女形象。
她与运涛的相爱过程,从两小无猜到以身相许,再到忠贞不渝,都写得朴实无华,真挚动人,表现出在北方保守的伦理环境下农村姑娘对新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感情。
最美的段落大多与春兰有关,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在浓郁的村野气息中,饱含着作家对农村生活的眷恋。
江涛、运涛、大贵青年一代成为作品中革命思想的领头人,反抗斗争的真正战士,是中国革命的希望之苗,是用熊熊烈火燎原的带头人。
正体现了革命思想根固人心,体现共产党的精神无处不在。
运涛、江涛都是农村知识分子,在广大农民还没有觉悟的时候,起着革命的先锋与桥梁的作用,直到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屡遭失败,并在唤起了民众之后,有组织有觉悟的农民阶级才逐步承担了历史的革命重任。
所以《红旗谱》的主题实际上是写知识分子在革命实践中的成长,从第二部《播火记》开始农民才开始成为真正的主角。
运涛和春兰,江涛和严萍的这些情节,被作者称之为“生活内容”,而那些革命、斗争,显然是属于另一个范畴。
梁斌发表的《漫谈<红旗谱>的创作》的文章里,梁斌反复谈到了他的经历、经验和个人记忆,按照他的说法,朱老忠、严志和、运涛、江涛、大贵、二贵、春兰等人物,都有原型,都是他少年、青年时代经历的人和事,并且在他过去的中短篇小说中都出现过。
梁斌不经意地说出革命文艺所需要加强的美学因素:“书是这样长,都写的是阶级斗争,主题思想是站得住的,但是要让读者从头到尾读下去,就得加强生活的部分,于是安排了运涛和春兰、江涛和严萍的爱情故事,扩充了生活内容。
”个人记忆在任何时候都有一种倔强,都有其超历史的,或者说不能完全被历史化的那种潜能。
经历过作家的生活体验,经历过回到内心的运动,那些个人记忆拒绝了被历史简单同化,他们顽强指向一个另一种存在,指向历史之外的可能。
文学的写作既具有历史的异化又具有历史的梦想。
对于文学叙事来说,真实的历史在别处,而对于历史的自我建构来说,文学也在别处。
这样,我又觉得《红旗谱》还是真实的,有效的作品,将生活气息和革命斗争精神达成统一。
它既写出了祖国历史的风云,农民心灵的演变,又再现了中国农民走向革命的历程,总结了两千多年来农民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农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组织起来,斗争才会胜利。
梁斌其人:中国作家。
原名梁维周。
河北蠡县人。
1930年进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学习,参加过爱国学潮,并亲历家乡的农民革命斗争。
1934年在北平左联刊物《伶仃》上发表反映河北“高蠡暴动”的小说《夜之交流》。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地下革命斗争、游击活动,并担任中共蠡县县委领导职务。
1942年创作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及据此扩充成中篇小说的《父亲》。
1948年随军南下,在湖北襄阳和武汉担任宣传和新闻方面的基层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