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论文

合集下载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大量盈余管理行为。

本论文以盈余管理为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及动机,提出规范不正当盈余管理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盈余管理是二十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管理理论。

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作出的会计选择,一般称之为盈余管理行为。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的日渐增多,股权的逐步分散,利益分配机制的转换,一方面滋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土壤日渐丰厚,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也在延伸,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如何正确应用盈余管理理论,有关各方如何对盈余管理行为实施有效监管成为当前迫切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一)企业筹措资金包括:(1)争取股票发行与上市。

争取发行的机会十分难得,《公司法》对企业上市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

为了确保新股发行和上市资格,企业不得不进行适当的盈余管理以争取发行资格。

(2)配股。

大多数公司争取上市的目的是为了能方便地向社会筹集资金。

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配股资格审查中,净资产收益率是唯一的盈利方面要求。

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上市公司则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

(3)为了避免股票被摘牌。

按现行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要暂停上市,限期内未消除亏损的,其股票将被摘牌,即终止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因此,许多公司会采取一些盈余管理方式,尽量避免连续三年亏损,以逃避惩罚。

(二)企业管理者的政治动机——为了业绩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其考核方法一般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如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投资报酬率等,均是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

经营业绩的考核,不仅涉及到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评价,还涉及到企业厂长经理的经营管理业绩的评定。

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由国企改制而成,国企长期存在的平均观念使得管理者不能、也不敢取得较高的报酬。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上市公司相关论文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上市公司相关论文

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摘要: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总结了近些年国内外盈余质量评价的相关理论文献,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的关键性指标体系,并结合**旅游为例对关键性评价指标进展了实际应用,最后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管理的有效治理机制与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关键性指标应用1 研究背景及意义自1990年我国设立**证券交易所,截至2008年11月14日,沪深市总开户数到达1.194亿户,沪深A股数量1604支,总市值到达127627.43亿元。

可以看出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开展,证券市场的规模日益壮大,股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投资的重要渠道,而中国股市也从最初的“消息市〞逐步向规*化和理性化迈进。

在证券交易市场中,上市公司要定期公开披露其会计信息——会计中报和年报,并且随着公司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利用率进一步加强,这些会计信息不仅会影响其股价、股票买卖数量、投资者对其预期,而且毫无疑问的是众多投资者进展决策时能够获得的重要依据之一,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决策及其后果。

在过去,在对上市公司进展财务分析时往往直接使用盈余数据,忽略盈余数据的质量内涵。

然而,盈余质量评价既可以分析盈余信息在多大程度上扭曲了经济现实,又可以分析盈余信息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创造能力。

因此,外部投资者假设要透视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与潜力,及时发现公司可能面临的危机,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就需要对盈余数据及其披露系统的质量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即,对公司的盈余质量进展评价与分析。

2 国内外开展现状2.1 国外开展现状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证券业已逐渐形成了股票“盈余质量〞的观念。

至20世纪70年代,由于决策有用观作为会计目标得到会计界的普遍认同,盈余质量研究成为会计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近年来,国外盈余管理的研究已经从对应计工程的研究开展到对影响现金流量工程的研究以及盈余信息有用性方面的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盈余管理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盈余管理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盈余管理论文一、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关系由于我国目前的公司体制大部分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根本利益不同,所以经营者利用其自身存在的优势,采取盈余管理手段来达到满足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使得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关系。

可以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盈余管理的存在使得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下降,长远看来会严重损害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内部控制作为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的制度,它能有效的压缩经营者的盈余管理空间,既能保护股东的利益,也能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所以,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提供真实财务信息的基础。

企业执行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一定会对应低的盈余管理程度,但是,如果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很高,那么企业的内部控制一定存在着问题。

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影响深刻。

二、国内外企业的内部控制及盈余管理研究现状1.国外企业的内部控制及盈余管理研究现状美国国会为了规避企业利用盈余管理来进行利润操控、财务舞弊,挽救例如安然在内的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事件对美国股市造成的不良影响,重新树立投资者的信心,在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法案》,该法案是涉及证券市场监管、公司治理、会计监管等多方面的重要法案,被认为是对美国的会计界和商界影响最大的一次立法。

它完善了以前立法上的很多漏洞。

其核心条款规定:只要是在美国上市的企业,无论国内国外企业,都要建立非常细化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需披露重大缺陷。

这无疑突出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且在2004年美国接连出台了COSO新内控框架,进一步提高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要求。

在国外,关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看法基本一致,《萨班斯法案》的颁布是研究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分水岭,在该法案颁布前,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是自愿披露的,所以关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很少,可是在该法案颁布以后,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要求强制披露,关于内控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也相应增加,且看法基本一致,即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盈余管理程度较低的企业盈余质量相对较高,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企业与内部控制完善的企业相比非正常应计利润明显不同,即企业的盈余信息与企业内部控制有紧密的关系。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第一篇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一)会计手段1.利用准备金项目实行盈余管理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根据自身需求高估或低估坏账准备计提金额;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和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使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具有主观性,会计人员能够在追溯调整的年度或者其后的年度多计提减值准备,从而相对应减少当期利润,而在以后年度处置该项资产时,能够冲回所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增加相对应年度利润。

2.利用营运资金项目实行盈余管理为避免摘牌停止上市,很多上市公司通过其他应收应付款实行盈余管理。

在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应付款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不过有些公司这两个科目的余额巨大,往往和应收应付款不相上下,显然这种现象和管理者实行盈余管理密切相关。

3.利用“线下项目”实行盈余管理利润表中的“线下项目”具体指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及补贴收入等项目。

很多上市公司管理者正是成功地利用了涉及“线下项目”的交易以达到监管部门对指标收益的要求。

为达到配股资格,处于配股边缘的上市公司会利用这些非经营性项目增加收益。

同时,前一年度发生亏损的公司往往通过涉及这些项目的交易在当年度扭亏为盈,而当年亏损的公司则利用交易的方式进一步降低报告期利润。

4.利用资本利息化调节利润利用利息资本化更隐蔽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5.利用多种形式的“利润存储器”部分企业会作出不切实际的估计,对如退货、贷款损失、保修费用等或有事项实行盈余管理,在业绩良好时多计提准备,以调节利润。

(二)非会计手段1.关联交易因为关联方之间存有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交易实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有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水平和效益;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实行购销活动;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调节利润等。

盈余管理毕业论文

盈余管理毕业论文

盈余管理毕业论文盈余管理毕业论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盈余管理逐渐成为了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管理和调控其盈余水平,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行为。

而盈余管理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声誉。

在我即将完成的毕业论文中,我将对盈余管理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首先,我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盈余管理的概念、目的和原则进行阐述。

随后,我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盈余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

最后,我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对策进行研究,以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在理论部分,我将引用大量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和内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

盈余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等。

而盈余管理的原则包括真实性原则、谨慎性原则、连续性原则等,这些原则对于企业的财务报告和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部分,我将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案例,对其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我将探讨盈余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并对其合理性和合规性进行评价。

同时,我还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包括企业规模、行业特点、市场环境等。

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我将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作为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涉及到了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因此必须谨慎对待。

在我的毕业论文中,我将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对大量的文献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力求做到客观、全面和准确。

同时,我还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总之,盈余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调控其盈余水平,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我的毕业论文中,我将对盈余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摘要】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对盈余数字做出调整以影响企业利润和经营绩效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金融领域中备受争议,因为它可能误导投资者、影响企业治理、并带来许多风险和挑战。

本文分析了盈余管理行为对投资者和企业治理的影响,探讨了其常见手段及监管法律规范,并提出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必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

文章提出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应对策略,希望通过合理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透明度和诚信度,构建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商业环境。

企业在盈余管理方面需谨慎行事,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确保企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定义、意义、研究背景、投资者、企业治理、常见手段、监管、法律规范、风险、挑战、必要性、未来发展趋势、应对策略1. 引言1.1 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定义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是指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对盈余数据进行操纵和调整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以通过调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档案来实现,旨在使企业的盈余数据更加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呈现。

企业盈余管理行为通常包括正常盈余管理和盈余操纵两种形式。

正常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基于合理的商业考虑对盈余数据进行调整,以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而盈余操纵则是指企业出于追求短期利益或误导投资者等目的对盈余数据进行人为调整,以达到虚假或夸大企业盈余的目的。

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合法的,但过度的盈余操纵可能会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和社会形象,甚至引发财务丑闻和法律诉讼。

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应该谨慎合理,遵循法律法规,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

1.2 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意义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意义在于帮助企业合理地管理其盈余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和竞争力。

盈余管理可以通过调整财务报表来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增强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和盈利能力。

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吸引投资者和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便利性。

盈余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税负,合法避税,提高企业的盈余能力和税收回报率。

盈余管理论文

盈余管理论文

浅谈盈余管理【摘要】盈余管理普遍存在于企业报表编制过程中,但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企业在政策范围内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小。

本文试从盈余管理的涵义、动机、本质等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以期推动盈余管理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涵义;盈余管理动机一、引言盈余管理始于西方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日渐普遍。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问题接连暴露,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足以证明盈余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那么理清盈余管理的概念、手段、动机等,对投资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盈余管理的涵义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从国内的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主要有: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

陈国欣、祝继高(2004)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利益,误导某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基于会计盈余的契约的结果。

william.k.scott和kathehne.schipper都强调了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是经营者企图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相比之下,william.k.scott更侧重于盈余管理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的行为。

而kathehne.schipper则认为盈余管理不仅是利益的实现过程,同时也是信息披露的过程。

从国内来看魏明海(2000)给出的定义从“经济责任观”和“信息观”两个方面均对盈余管理进行了阐释,但更偏向于以“信息观”的观点从盈余管理造成的后果来定义。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企业盈余管理浅析【摘要】由于债权人贷款利益、避税、筹资、政治成本等原因的推动,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控制、调整会计收益信息,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为减少盈余管理现象,需要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加强和提高审计质量、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法,来健全和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准则;治理对策一、盈余管理的含义及特征盈余管理在会计学界存在着不同的定义,按照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的定义,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旨在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而另一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认识和研究的深入,盈余管理有了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概念,管理当局从更好地实现其经营目标出发,在会计法规和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交易事项的时间控制及关联交易的适度调节来修正财务报告,已达到平衡收益、稳定股价、合理避税、规避风险等目的,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一种行为。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

尽管经管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

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

在雪普的定义中,盈余管理除了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还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

它的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二、盈余管理存在的动因盈余管理行为虽然是在公认的会计范围内,但是在多数人心目中,盈余管理是不符合道德的,那么为什么企业还允许其存在呢?1、债权人贷款利益的推动。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精品资料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精品资料
从本文前述公司概况中可得知,煤气化的最终实际控制人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具有政府背景。由于上市公司可以带来一些政绩上的好处,如促进地方就业率,保障地方财政收入等,地方政府往往有动机给予一些财政补贴或政策优惠来支持上市公司,避免上市公司被ST,甚至摘牌。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煤气化暂停提取安全生产费可以减少计入成本或当期损益的费用,从而对公司利润产生影响,从某种程度增加了公司利润,削弱了煤气化被ST的风险。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经济利益支配人们的经济行为,信息相关者经济利益不一致是盈余管理产生的直接动因,通过分析盈余管理动因相关理论,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债务契约动因债务契约是指债权人(金融机构)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向上市公司提供贷款时与其签订的保护性条款,如:限制发放过多现金股利、限制举债规模、规定流动比例、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变动范围等。一旦上市公司出现违约行为,债权人就会采取相应惩罚措施,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惩罚,降低违约成本,就会通过采取会计方法或者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
(四)从外部审计角度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审计是通过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由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财务报告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很难保证审计意见的客观、公正。
三、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一)完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了会计核算的标准和依据,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准则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可选择的空间。为了压缩盈余管理空间,笔者认为,应从根本上完善会计准则,涉及管理者主观选择的会计政策,应做到更加具体细化,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减少管理层的会计估计和主观判断;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但随着新准则的实施,上市公司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盈余管理方法。再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业务,为能使这些新业务在会计处理时有法可依,防止企业利用新业务进行盈余管理,我们应及时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一、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客观条件(一)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本身具有不完善性由于客观的、主观的原因,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或漏洞,而这些缺陷或漏洞很容易给职业道德方面有问题的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会计人员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条件。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本身可能存在不合理因素。

例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如果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

同时,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为了使准则对自己更为有利,都会提出各自的要求,而准则制定机构为了使自己效用函数的最大化,为了在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就必须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第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固有的特点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机会。

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得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形千差万别,会计准则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制定得很完备,势必留有一定的余地,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法定的会计政策在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报告的编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

同时,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即会则与会计制度的缺位会使企业在准则外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由于“无法可依”而带有很大的弹性。

第三,各项会计以及相关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也导致企业会按照有利于自己的原则选择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二)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性1.现行会计确认基础所固有的缺陷。

权责发生制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确认基础,这一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在确认的过程中加入了主观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如果继续单纯地采用权责发生制,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会越来越多。

除此之外,关于发生时间的确认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些都会给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机会。

盈余管理论文(教授推荐6篇)

盈余管理论文(教授推荐6篇)

盈余管理论文(教授推荐6篇)标题一:财务管理中的现金流量盈余控制现金流量盈余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是否足够,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

在财务管理中,现金流量盈余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降低企业面临风险的可能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本篇论文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以引导企业如何在财务管理中有效控制现金流量盈余。

标题二:成本管理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探讨成本管理在企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篇论文通过对多家企业的实际操作案例分析和对现有成本管理理论的探讨,详细剖析了成本管理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标题三: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展望企业战略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制定战略决策时,以财务管理为基础,在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之间进行优化配置和风险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

本篇论文对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了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同时提出了未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及应对措施。

标题四:融资决策的财务分析与评估对于企业而言,融资决策是十分关键的,它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在融资决策中,财务分析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篇论文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融资方式进行分析,探讨了财务分析和评估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并给出了一些典型案例,为企业融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标题五: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是指通过财务和非财务因素评估企业绩效,并以实现投资者期望回报为目标,协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篇论文分别从价值驱动的概念、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模型以及价值驱动的应用案例展开阐述,详细介绍了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标题六:财务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财务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以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盈余管理 毕业论文

盈余管理 毕业论文

盈余管理毕业论文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企业利润的分配和运用。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盈余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的目标、盈余管理的方法以及盈余管理的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对于利润的分配和运用的过程,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将企业的盈余用于投资、分红、留存等方面,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盈余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利润分配,更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决策。

二、盈余管理的目标盈余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最大化股东权益。

具体来说,盈余管理的目标包括合理分配利润、提高企业价值、增加股东回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等。

通过有效的盈余管理,企业可以使利润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盈余管理的方法盈余管理的方法包括投资决策、分红决策和留存决策等。

首先,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决策来运用盈余,将其投入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项目中,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其次,分红决策是指企业将部分盈余以股息或红利的形式分配给股东,回报他们的投资。

最后,留存决策是将盈余保留在企业内部,用于扩大生产规模、研发创新等方面,以增加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四、盈余管理的挑战盈余管理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经济环境等因素都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

首先,企业规模的不同会导致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大型企业需要更加复杂和精细的盈余管理系统。

其次,不同行业的特点也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例如高科技行业需要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创新。

此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是盈余管理的挑战之一,企业需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来灵活调整盈余管理策略。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盈余管理,企业可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和最大化股东权益。

然而,盈余管理也面临一些挑战,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经济环境来制定相应的盈余管理策略。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盈余管理,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盈余管理行为理性认识论文

对盈余管理行为理性认识论文

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理性认识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0-103-02摘要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者及管理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世界性难题。

会计学界普遍认为它是中性的;在实际生活中,盈余管理的确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够做到恰当地运用,它可以为企业赢得理财和经营活动的弹性空间。

但是,这却不能忽视它所带来的问题,一旦过度的使用,盈余管理就会倾向于盈余操作、利润操作,更甚者导致虚假会计。

过度的盈余管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而且容易误导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损害他们的利益,造成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如何才能正确的认识盈余管理应该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适度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作用过度盈余管理的危害一、适度的盈余管理对企业的作用1.有助于适度弥补契约的刚性和不完备性企业的运作必然产生契约成本,理性的管理者总会追求尽可能低的契约成本,波动很大的盈余容易引起投资人和债权人的过分注意乃至信心动摇,很可能导致过高的契约成本。

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保证自己时刻都处在最佳运作状态,此时,如果管理当局能及时判断调整,实施盈余平滑,就可以较好维护契约的稳定,适度弥补契约的刚性和不完备性。

但是这种盈余管理必须以管理者不进行过度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刻意损害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为条件。

如果企业所筹资金运用得当,则可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恢复正常生产经营,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2.有助于提高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管理者总是拥有比其他信息使用者,更多更详尽的有关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内部信息,假如未经调整的盈余信息,的确难以准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及盈利能力,容易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则应主动调整会计盈余使其更能传递有用的价值信号。

再者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将管理者拥有的内部信息尽快、尽多地传达给投资者,减少甚至消除沟通上的障碍所造成的信息滞导。

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是一个备受关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

盈余管理,简单来说,就是企业管理层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财务报告的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变更以及交易安排等手段,来调节企业盈余的行为。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多种多样。

一方面,为了满足资本市场的预期,企业可能会采取盈余管理手段。

在股票市场中,企业的股价往往与盈利表现紧密相关。

如果实际盈利未达到投资者的预期,可能会引发股价下跌,进而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和市场形象。

因此,管理层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使盈利数据看起来更“漂亮”,以稳定投资者信心。

另一方面,管理层的薪酬激励机制也可能促使其进行盈余管理。

许多公司将管理层的薪酬与企业的业绩挂钩,当企业的盈利达到或超过一定目标时,管理层能够获得丰厚的奖励。

这种情况下,管理层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操纵盈余。

此外,企业在面临债务契约约束时也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例如,当企业的财务指标接近或违反债务契约中的规定时,为了避免违约带来的严重后果,如债权人提前收回贷款或提高利率等,企业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改善财务状况。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

常见的有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比如,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从直线折旧法改为加速折旧法,或者调整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等。

通过这些变更,可以在不同会计期间分配费用和利润,从而影响盈余。

还有利用关联交易来调节盈余。

企业可能与关联方进行不公平的交易,如高价出售资产给关联方,或者低价从关联方购入资产,以此来增加或减少利润。

另外,企业还可能通过操纵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来进行盈余管理。

比如,提前确认收入,将未来期间的收入计入本期;或者推迟确认费用,将本期的费用递延到未来期间。

然而,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并非毫无风险和弊端。

首先,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导致财务报表的失真,使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准确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和财务业绩。

这会破坏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论文摘要: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会计机构和人员利用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的漏洞或未涉及的领域以及会计原则特别是计量原则的可选择性,有目的地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以在证券市场、银行信贷、税收缴纳、报酬激励等方面达到预谋的利己效果的会计行为。

治理企业不当盈余管理,应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明晰产权并设计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完善《会计法》、《证券法》等有关法规,改善企业外部投资与融资环境。

关键词:企业盈余管理;客观条件;动因;治理一、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客观条件(一)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本身具有不完善性由于客观的、主观的原因,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或漏洞,而这些缺陷或漏洞很容易给职业道德方面有问题的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会计人员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条件。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本身可能存在不合理因素。

例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如果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

同时,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为了使准则对自己更为有利,都会提出各自的要求,而准则制定机构为了使自己效用函数的最大化,为了在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就必须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第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固有的特点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机会。

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得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形千差万别,会计准则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制定得很完备,势必留有一定的余地,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法定的会计政策在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报告的编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

同时,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即会计准则的制定常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缺位会使企业在准则外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由于“无法可依”而带有很大的弹性。

第三,各项会计以及相关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也导致企业会按照有利于自己的原则选择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二)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性1.现行会计确认基础所固有的缺陷。

权责发生制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确认基础,这一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在确认的过程中加入了主观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如果继续单纯地采用权责发生制,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会越来越多。

除此之外,关于发生时间的确认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些都会给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机会。

2.现行会计信息重要性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固有的缺陷。

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的项目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项目是不重要的,无论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现行会计理论都未能作出具体规定。

这样就给企业把重要项目按非重要项目处理提供了机会,从而有可能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

隐健性原则的运用,使得企业收益平均化和秘密准备金的操作更容易。

企业有可能为了使财务报告显示出持续稳定的盈利趋势或为了其它经济利益而采取收益平均化的会计行为,压低经营状况好的年度报告利润,将其转移到亏损年度或经营状况较差的年度。

企业还可能利用稳健性原则通过过多地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等方法人为地低估企业资产或高估负债。

3.现行会计方法含有估计因素所固有的缺陷。

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力求准确,但是,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如坏帐损失、存货跌价损失、或有损失等,因而不得不根据经验判断作出估计,从而使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

这同样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条件。

(三)会计信息具有严重的不对称性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已经高度分离,所有者权利不断弱化,经营者——主要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地位不断上升,企业管理当局成为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企业管理当局成为会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而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为有利的会计政策,以实现其自身效益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在我国国有企业规模和数量所占比重都非常大的情况下,由于所有者缺位、所有权虚化等原因,作为国有企业会计信息最大使用者的国家,缺乏对会计信息质量需求的内在动力,或者说这种内在动力严重不足。

而对上市公司的一些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来说,他们关心的是股市行情,而不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根本没有深刻的理解,甚至根本看不懂会计报表,而且目前我国相对于投资者手中的货币数量来说,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还很小,会计信息的竞争受到很大限制,导致他们对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也严重不足。

这些也都为企业实施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二、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经济利益在大多数情况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经济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是企业管理当局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内在动因。

(一)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奖金等收入最大化的动机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股东与代理人——企业管理当局两者的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

只要不存在一种能够反映企业行为的充分信息指标,企业管理当局总要利用其信息优势侵犯股东权益。

因此,股东与企业管理当局往往通过签订管理合约使两者的目标趋同。

一个有效的管理合约应当能恰到好处地激励企业管理当局选择采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但企业总价值的变动很难被观测到,从而使企业收益成为衡量企业总价值变动的最适当的指标。

正是主要依靠这一盈利指标,委托人往往除了支付给企业管理当局固定的薪金外,还要支付奖金甚至股权与期权。

奖金等收入的存在,驱使企业管理当局经常采取寻机性会计行为以使自己的收入最大化。

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督成本的存在,委托人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往往得不偿失,这决定了企业管理当局有能力和条件通过实施选择和变更会计政策等盈余管理行为来达到其目的。

(二)上市公司首发股票及上市后配股等方面的考虑根据《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发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如“公司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公司预期利润率可达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等。

同时,企业为了在发行股票时获得较高的溢价,往往通过盈余管理以“修正”发股前的历史数据,调整影响每股收益的所有变量,如有意高估盈利预测数;进行所谓“资产剥离重组”并按剥离后的结果对前三年“虚拟”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模拟经营等。

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对关于资产剥离的规范性操作程序的研究明显滞后,对资产重组中涉及到的资本计价、固定资产减损、长期投资明显减值等有关损失的确认尚无明确规定,因此,许多上市公司便充分利用了这一机会来达到上市和提高股票发行溢价的目的。

股票上市后,按有关规定,其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连续三年达到10%以上,才能获得配股资格。

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资格,除了尽力搞好经营外,往往还会绞尽脑汁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如转让股权、进行关联方交易等力保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

这几年我国证券市场上的“10%”现象就来源于此。

另外,《公司法》还规定,如果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将暂停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为了免受其苦,也经常利用盈余管理行为粉饰会计报告。

在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方面,上市公司为了配合一些证券机构在二级市场的股价操作,在披露信息的及时性与规范性上也大量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有关统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会计时滞现象非常严重,业绩变化较大的企业更容易存在这种现象。

为了使某些证券机构赢得操作时间,上市公司还会故意推迟重大内部消息的披露时间,或者滥用“临时公告”和“澄清公告”,故意使用“暂不分配”、“暂缓分配”等模棱两可的语言。

(三)债务安排方面的考虑按照目前国际通行的“公司有限责任制度”,债权人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

企业用所获得的资金进行投资,投资成功后,股东可得大部分剩余,而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如果投资失败,股东在破产时可不必偿付全部债务,而债权人要承担全部后果。

因此,债权人为了减少代理成本和风险,保证到期收回本息,在贷款时,往往要求债务人提供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告,并在债务合同中订有一系列以会计数据定义的保护性条款,如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营运资本、固定资产、现金流动等方面的限制。

如果债务人不能履行合同中的条款,则视为违约,其代价将十分惨重,不仅其贷款面临被收回的危险,而且其经营活动的自由还会受到限制。

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将愿意选择可增加资产或收入以及减少负债或费用的会计政策,以避免产生违约行为。

此外,如果在某种会计方法下经测算将发生违约行为,企业管理当局也可能会变更会计方法,以避免这种违约行为的发生。

即使企业暂时还没有债务合同,但从为了将来扩大生产能比较顺利地筹集到资金的目的考虑,企业仍有可能会采取有利于收益增加的会计政策。

所以,企业的债务安排也是其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动因。

(四)节约税收等费用方面的考虑所得税是促使企业管理当局采取盈余管理行为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因素。

对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一般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然后再根据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企业为了节约税负,减少现金流出,往往尽量降低报告净收益。

尽管税务部门在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额时,是采用税务会计的规定,从而减小了企业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空间,但仍有一些会计政策可供企业自行选择,如存货发出成本的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与后进先出法的选择。

报告盈利等会计数据还常被政府用于管制行业的收费标准(如公用事业等垄断性行业)的确定。

一般来说,较低的报告盈利水平会减少政府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和增加政府对企业补贴的可能性。

因此,企业为了减少“政治成本”,避免政府利用会计数据来限制企业的行为,也往往采用能递延利润或降低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五)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更迭从现实情况看,我国许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仍然是政府行为,其干部身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由于这种体制的存在,导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发生以下面临更迭的情况时,往往采取盈余管理行为。

第一种情况是原来的高层管理人员即将退休时,为了在离职前尽可能增加自己的奖金等收入以及能够载誉而退,往往采用使报告净收益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使企业盈利呈现上升趋势。

第二种情况是由于“商而优则仕”现象的存在,如果某位高层管理人员有职位升迁的可能性,其采取使自己任期内收益逐年增加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可能性也将大大增加。

第三种情况是企业发生经营困难,经济效益很差,甚至面临破产时,会采取尽量提高利润,美化财务状况的盈余管理行为,以避免被解雇或被免职的命运。

第四种情况是新上任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增加企业未来预期的盈利能力,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往往会注销一笔巨额“不良资产”,以及采取一些其他的盈余管理行为来调整会计利润等财务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