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则鸣的韩愈

合集下载

不平则鸣——浅谈韩愈的文化人格

不平则鸣——浅谈韩愈的文化人格

“不平则鸣”——浅谈韩愈的文化人格韩愈,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柳宗元曾赞叹:“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是在历史上气场、存在感极强的人物,他那敢于革新的品性、气势磅礴的文风和刚直敢任的心灵追求深深影响着传统时代的贤者士人。

“不平则鸣”是韩愈一个极其重要的文论主张,在历史长河中彰显独特的魅力。

“不平则鸣”,出自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灸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然也亦然,由不得已着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口而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在这里,韩愈指出,世间万物之所以“鸣”,是因为打破了本身的平和,遇到了“不平”,人亦是如此,在《送孟东野序》他中列举了41位贤者士人,坎坷困钝不达者居多,韩愈本人在科名仕途上亦是屡受挫折,当时仅为学官,满腔抱负却无用武之地,孟郊更是穷困潦倒、落魄失意,韩愈对此深表理解,心里烦闷郁结,发之于外则通过文字表现出来,慰人慰己。

韩愈文风肆意张扬,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如苏洵之所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韩愈的“不平则鸣”,“鸣”的霸气!几经宦海风波、一生坎坷的韩愈,在自己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不平则鸣”的观点,如在《进学解》中借诸生之口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鸣出了自我、友人“小我”之不平;如《杂说四·马说》揭露了对当时社会埋没人才的不满,鸣出了国家、民族“大我”之不平。

韩愈的“不平则鸣”,“鸣”的有内涵!那么,韩愈为什么会“不平则鸣”呢?应该说,此理论的提出,首先和韩愈自身的不得志有关,韩愈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失败,第四次才考取,之后三次吏选,又是失败,三次上书宰相,没有一次回复,三次到当权者家拜访,都被拒之门外,再后来的官场生涯亦屡遭贬谪几遭杀戮,如此的不得志,自然要“不平则鸣”。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及其创作实践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及其创作实践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及其创作实践作者:钟琳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11期钟琳(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不平则鸣”说的文学理论观是由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提出的,是韩愈“古文运动”的重要理论支撑。

韩愈的“不平则鸣”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说,但同时也有发展,他认为“不平则鸣”是由于内心的不平衡导致的。

韩愈的“不平则鸣”既可以因愤怨而鸣,也可因快乐而鸣。

[关键词]韩愈;“不平则鸣”说;因愤怨而鸣;因快乐而鸣[中图分类号]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11-0068-02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因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而被人们合称为“韩柳”。

韩愈作为古文家、文论研究者,“不平则鸣”是韩愈重要的理论观点。

一、“不平则鸣”的内涵韩愈在《送孟东野序》文中共用了三十八个“鸣”字,提出了“不平则鸣”,认为盛世乱世皆有能“鸣”者。

对于“不平”的解释,学术界主要有这样两种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不平”是使人产生挫败感、失望情绪而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只包含了负面情绪。

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就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

他认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那应该指有才能而受压抑的人,感到不得其而鸣”。

[1]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不平”不仅指人内心的哀怨愤怒,还应该包括因快乐而产生的心理“不平衡”状态。

钱锺书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他在《管锥编》篇中曾有论述:“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

[2]敏泽先生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也有相同的论述。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较为绝对,认同第二种观点的论述。

“不平则鸣”是作者在心中郁积了某种的情绪,有着不吐不快的欲望。

“不平”是不平静,不平静是相对于内心平衡状态而言的,是内心不平衡的状态。

而引起这种不平衡状态的不仅仅是内心愤懑的消极情绪,也可以是高兴欢乐的积极情绪。

同时,在韩愈的《送孟东野序》里所举的诸多例子中,有仕途较为成功的政治家伊尹,也有生于盛世的扬雄、司马相如,他们应该是以欢愉之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吐不快的情绪的。

不平则鸣穷而后工

不平则鸣穷而后工

韩愈原文中以草木金石受到外部挠击而发出声音作比喻,说明诗歌都是由人心中的不平产生的。

所谓 "不平",指的是感情激荡,是广义的,有悲也有喜。

钱钟书先生在《诗可以怨》一文中说:“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

”也就是说,“不平”是指人们的心灵处于不平静的状态,产生喜怒哀乐各种感情。

钱先生这个解释是很有见地的,它纠正了以往一些对“不平”狭隘理解。

韩愈认为作家在处于不寻常(不仅仅是“不幸”)的生活际遇之中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

“不平则鸣”理论就深刻地揭示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论述了时代、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对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

他认为只有那些反映现实、抒发自身愤懑情感的作品才能感动人心。

强调文学作品和时代、环境等现实内容是密不可分的。

韩愈的“不平则鸣”理论上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但并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做了更多的思考。

他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

还下启宋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理论。

二、“诗穷而后工”欧阳修在文学理论批评上最有价值的是发展了韩愈“不平则鸣”的思想,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重要见解: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梅圣俞诗集序》这里的“穷”,主要是指政治上穷达之穷,与“通”或“达”相对而不是指生活和物质上的穷困,也就是指有理想和有抱负的文人在政治上不得志,受到排挤,遭受迫害,隐身江湖、田园、山林,借诗文创作来寄托其壮志,抒发对现实的怨愤不满以及种中忧思、苦闷、压抑、感慨之情。

古文鉴赏《送孟东野序》原文及翻译

古文鉴赏《送孟东野序》原文及翻译

古文鉴赏《送孟东野序》原文及翻译《送孟东野序》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

全文主要针对孟郊“善鸣”而终生困顿的遭遇进行论述,作者表面上说这是由天意决定的,实则是一种委婉其辞的含蓄表达,是指斥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不重视人才,而不是在宣扬迷信。

文章屡用排比句式,抑扬顿挫,波澜层叠,气势奔放;而立论卓异不凡,寓意深刻,是议论文中的佳制。

【原文】送孟东野序作者:韩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

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也,或激之[1];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2]。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3]。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4],物之善鸣者也。

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四时之相推敚[5],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

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其在唐、虞[6],咎陶、禹[7],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8],又自假于《韶》以鸣[9]。

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10]。

伊尹鸣殷[11],周公鸣周[12]。

凡载于《诗》、《书》六艺[13],皆鸣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14],其声大而远。

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15]。

”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16]。

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17]。

臧孙辰、孟轲、荀卿[18],以道鸣者也。

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19],皆以其术鸣。

秦之兴,李斯鸣之[20]。

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21],最其善鸣者也。

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

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22],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23];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韩愈《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韩愈《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韩愈《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喂千里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驱使它,喂养它却不能喂饱它,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听千里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故虽有名马: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虽然。

名:名贵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同“衹”,只,仅。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

韩愈文章成语集锦

韩愈文章成语集锦

韩愈文章成语韩愈文章成语集锦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

1、落阱下石【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解释】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同“落井下石”。

【示例】毫无疑义,他是误解了牛祚,以为对方在落阱下石。

2、动辄得咎【出处】唐·韩愈《昌黎集·卷十二·近学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解释】辄:即;咎:过失,罪责。

动不动就受到指责或责难。

【示例】在那样的环境下,我们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该有多么难做,整日如履薄冰,动辄得咎。

3、杂乱无章【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

”【解释】章:条理。

混乱而没有条理。

【示例】救火车开不进狭窄的弄。

水桶拿不出许多。

往来取水只是杂乱无章的一阵胡闹。

(叶圣陶《一桶水》)4、佶屈聱牙【出处】唐·韩愈《进学解》:“周浩殷盘周浩殷盘(《指《书经》中的商周书),,佶屈聱牙。

”【解释】佶屈:曲折;聱牙:不顺口。

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示例】有些文字,尤其是所谓直译的文字,写得佶屈聱牙。

(邹韬奋《经历·课外阅读》)5、地大物博【出处】唐·韩愈《平淮西碑》:“地大物博,蘖牙其间。

”【解释】博:丰富。

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示例】我们要重新看待“我国地大物博”的观点。

6、摇尾乞怜【出处】: 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解释】俯首帖耳:耷拉着耳朵。

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

【示例】他们习惯于猛于虎的官威,以为老百姓只要一加威吓,便自会俯首帖耳,摇尾乞怜。

(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7、不平则鸣【出处】韩愈《送孟东野序》一文。

读韩愈《幽兰操》幽兰操韩愈

读韩愈《幽兰操》幽兰操韩愈

读韩愈《幽兰操》幽兰操韩愈话题:幽兰操韩愈中华文化兰花韩愈《幽兰操》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毫无疑问,韩愈一生潦倒的时候居多,得意的时候太少。

这自然算得上是古代有点才能又生不逢时的人们共同的遭遇了。

不平则鸣,韩愈应当算得上是善鸣的,譬如这首《幽兰操》(也有的称《猗兰操》)。

全文以兰起兴,寄托怀抱,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用通俗的话解释这篇文章,大意是:兰花香啊,随风扬,没人采也没人戴,对兰花又有什么影响。

天上刮起了大风,为什么会这样?一年又一年,我四处奔忙。

又是雪又是霜,可是那荠麦长得多么茁壮。

如果你不是这样生不逢时,我怎会把你寻访。

荠麦啊荠麦,君子感叹伤心,但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

其实这篇作品是参考了孔子的作品的,类似于现在高考题的仿写。

孔夫子的作品比较古代一点,意思差不多,只是写兰的篇幅不长,毕竟韩愈是文学家,孔子是教育家,术业有专攻,不好拿来比较,但思想感情是大致相同的。

这固然与儒家一脉相承的思想有关,也与二人类似的遭遇有关。

当然,韩愈没有孔子那样的排场,文有颜回,可以交流沟通;武有子路,可以保驾护航。

韩愈因谏皇帝不要亲佛,惹得领导不开心,初贬潮州,后贬阳山,小命几乎难保,但梗直之心不改,气郁于胸,发乎其外,《幽兰操》之叹,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耐人寻味的是,孔韩都选中了兰花来托物言志。

兰是个什么东东,我没有深入研究,只听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君子兰曾卖到二十万一株。

当时就想,中国人的待遇,有时不仅不如猪狗,甚至比不上植物。

拿物说事,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说起正直,必说青松;谈到高洁,必说梅兰。

为什么兰花有幸充当承载文化命题重任的载体呢?据权威人士讲,兰生于幽谷,平时不咋地,一开花时满山谷都是它的花香,很霸道的,不给别的植物传粉授精的机会。

这在落魄的士子看来,却别有一种含义,你想,没开花时的兰草并不出众,多像我平凡的出身,可是一旦开了花,不得了,浓得让人肃然起敬,正如我才华出众。

韩愈的诗歌主张

韩愈的诗歌主张

韩愈的诗歌主张
嘿,朋友!你知道韩愈吗?他可是唐代文学界的大咖呀!
韩愈主张诗歌要“不平则鸣”,啥叫“不平则鸣”呢?就好比你心里有
一堆委屈、有满腔的热情,不吐不快,非得吼出来不可,这时候写的
诗就是“不平则鸣”啦!比如说,你被冤枉了,满心的气愤,这不就像
被堵住的洪水,非得冲开个口子,一泻千里嘛!这时候你写出来的诗,那得多真情实感啊!
他还说诗歌得“笔补造化”。

哎呀,这就好像画家在空白的画布上,
画出一个全新的奇妙世界。

比如诗人看到秋天的落叶,在诗里就能把
那落叶变成翩翩起舞的仙子,这可不就是用笔来创造、弥补大自然没
展现出来的美妙嘛!
韩愈觉得诗歌语言要创新,不能老是那些老掉牙的词儿。

这就好比
你天天吃同样的饭菜,早腻歪了,得换点新鲜口味才行!像“天街小雨
润如酥”,这“润如酥”多新奇呀,是不是一下子就把小雨的那种细腻滋
润的感觉给写活啦?
在我看来呀,韩愈的诗歌主张真的是太有见地啦!他让诗歌变得更
有力量、更有新意,也更能打动咱们的心!。

韩愈《马说》赏析

韩愈《马说》赏析

韩愈《马说》赏析韩愈《马说》赏析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杂说的最后一篇)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

是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元合称韩柳。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

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妄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生平大事年表: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

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被拒之门外。

论韩愈的“不平则鸣”

论韩愈的“不平则鸣”
有不得 已者 而 后 言 。其 歌 也 有 思 ,其 哭 也 有 怀 , 人 当道 ,在下 不堪 与之 为伍 ” 的刚正 之言 ,辞官 凡出乎 口而 为 声 者 ,其 皆 有 弗 平 者 乎 ! _2 ” l 显 不做 ,退 隐钤 山足 足八 年 。是 “ J 血溅左J, ”事 ll  ̄' l 然 ,这是对 孔子 “ 兴观 群 怨 ” ( 《 语 ・ 论 阳货 第 件让 他看 到 了直谏 的可 怕 ,转 而 向现实 妥 协 ,抛 十七 》 、司马迁 “ ) 发愤 著 书 ” ( 《 记 ・ 史公 弃 了文人特有 的清高 ,开始逢迎皇帝 ,打击异 己。 史 太
第 3 卷第 5 1 期
21 00年 1 0月
韩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unlo nh nNoma iest o ra f Ha sa r lUnvri y
V0 . 1 N0 5 】3 . Oc O 0 L2 1
论韩愈 的“ 不平则鸣”
陈 松 柏
( 广东技术师范学 院 学报编辑部 ,广东 广州 506 ) 16 5
自 始始终地做到 “ 不平则鸣”的人 ,却确如凤毛
麟角。因为它不仅需要 鸣者具备非凡的胆识 , 还 的基本规律。 然 而 ,人 生一世 ,始 终保 持 不平 则 呜 是不 容 要 具备 为捍 卫 真理 不惜 牺牲 自己甚 至家族 的无私 易的 。特别是那 些事 关 国家 、民生 的大事 ,需 要 精 神 。对 此 ,我们欣 喜 地看 到 ,韩 愈正 是这 样一 不平则鸣” ,他历经磨难 、不 承担生命和家族命运风险的不平则呜 ,尤其考验 个人 :为了保 持 “ 着鸣者的胆识和独特的人格特质 。为此 ,我们不 惜前途甚至身家性命 ,屡贬屡谏 、矢志靡它,令
这不 ,才一 到监 察御 史任 ,他 就 “ 上疏极 论

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

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

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2],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

食马者[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选自东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

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

可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

于是,那些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现在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

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注释】[1]伯乐: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字伯乐。

以善于相马著称(事见《战国策·楚策》、《庄子·马蹄篇》等),因此历来又作为善于识拔人才的代表。

[2]骈死:相比连而死。

糟枥:盛马饲料的器具叫槽,马厩叫枥,槽枥为并列复词,即指马厩。

韩愈的《马说》

韩愈的《马说》

韩愈的《马说》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注释一、词语解释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里。

祗:只是辱,埋没3、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

槽枥:马厩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为是千里马而着称。

以,凭借。

称,着称。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古代喂马的口粮石,十斗为石。

7、食:同“饲”,喂养。

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

欲:想要,要。

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之:不译(转接)。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面对。

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试论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试论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Vol.30No.2 Apr2021第30卷第22021年4月DOI:10.13887/ki.jccee.2021(2).21试论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刘慧青(內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51)摘要:“不平则鸣”说,是韩愈古诗文革新中最重要的理论观点。

它的产生是以儒家提出的“诗可以兴”“诗可以怨”,以及“发愤说”为基础的,它承上启下,对此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不平则鸣”中“不平”和“鸣”都是包含两方面的內容。

“不平”为不平静,有“因悲不平”和“因乐不平”的含义;“鸣”的內容包括“悲愤之鸣”和“快乐之鸣”,以及诗人要憩做到“鸣”则需要“气盛言宜”。

关键词:韩愈;“不平则鸣”说;悲愤之鸣;快乐而鸣;影响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中唐时期,以韩愈为代表的古诗文革新运动十分兴盛&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其诗被称为“为唐诗之一大变”。

他全面深入地钻研文论,“不平则鸣”就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学主张&但历代研究者们对它的解读都各执其辞,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而且“不平则鸣”这一重要的理论命题提出一定有着深厚的环境基础,我们从中可以以小见大,了解到当时整个社会状况&因此,对于它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1“不平则鸣”说的源起首先,追溯到先秦时代,)论语•阳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2®。

其中与“不平则鸣”相通的观点可以体现为两处,分别是:“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注“感发情志”'2(16),意思就是心中有感情需要抒发,用作品来表达情志;“诗可以怨”中的“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即“,指诗对上层政治生活提出不满并兼有规谏的作用-如果说“兴”是指喜怒哀恶惧等各种情感的抒发,那么“怨”就只侧重于不满、忧愤的感情,只不过这不是发泄私怨(在后文文章编号:1674-5787(2021)02-0090-04中笔者也会论到“不平则鸣”中“鸣”的感情是多样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论语•阳货》中提出的这句是作诗的功用和意义,强调的是诗的政教功能&因此,可以看出“兴”和“怨”应该是最早与“不平则鸣”说的提出有所关连的说法,当然其具体内容有很大的不同。

韩愈《马说》赏析

韩愈《马说》赏析

韩愈《马说》赏析韩愈《马说》赏析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散⽂家、诗⼈,散⽂尤其著名,有“⽂起⼋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家”之⾸。

世称韩昌黎,谥号“⽂”,⼜称韩⽂公,官⾄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集》⾥。

韩愈(768~824)唐代⽂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称韩吏部。

谥号“⽂”,⼜称韩⽂公。

在⽂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起⼋代之衰”。

是唐宋⼋⼤家之⼀。

(本⽂是杂说的最后⼀篇)⾃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年进⼠。

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公,故世称韩吏部、韩⽂公。

是代古⽂运动领袖,与柳宗元合称韩柳。

诗⼒求险怪新奇,雄浑重⽓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志,却不为当时重⽤,虽业精⾏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

本⽂借物说理,托物⾔志,以千⾥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感叹⾃⾝怀才不遇。

《马说》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马之千⾥者,⼀⾷或尽粟⼀⽯(dàn)。

⾷(sì)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是马也,虽有千⾥之能,⾷不饱,⼒不⾜,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妄求其能千⾥也?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天下⽆马!”呜呼,其真⽆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平⼤事年表:唐贞元⼆年(786年)韩愈⼗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考试,⼀连三次均失败,直⾄贞元⼋年(792年)第四次进⼠考试才考取。

按照唐律,考取进⼠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被拒之门外。

韩愈“不平则鸣”说的诗学归属论

韩愈“不平则鸣”说的诗学归属论

刘锋杰I韩愈"不平则鸣"说的诗学归属论文化韩愈“不平则鸣”说的诗学归属论文/刘锋杰今人文论(学)史上多有人否定韩愈的儒家立场而 肯定他的“不平则鸣”说,令人怀疑韩愈的思想立场与创 作主张之间是冲突的。

这实是误解。

冲突的说法无法揭示“不平则鸣”说的真正思想来源,也无法说清“不平则 鸣”与儒家倡导“温柔敦厚”之间的真实区别。

其实,韩 愈的儒家立场与“不平则鸣”说是统一的。

“不平则鸣”探讨了诗歌创作的抒情性,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文论的发 生,揭示其诗学属性与儒家思想面相,可为后来诗学建设 的一份资源。

“不平则鸣”与“达济天下’’韩愈是儒家之徒,知世事不可为而为之,尊崇的多是 愤愤不平之人,如孟子、庄子、屈原、司马迁,这些人的 不平之鸣来自不能实现理想之道而发生了抒情需要。

韩愈 主张“不敢独善藏身,必以兼济天下”,把文人对于世事 的认知与担当由“达”与“隐”的互转而形成的两面性转 向唯“达”的一面性,颇有置自己于死地而后生的决绝。

韩愈为什么对“达济天下”具有绝大的自觉心呢?在于他 意识到了这是文人的宿命、责任与光荣,“圣贤者,时人 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

按照今天说法,圣贤 就是民众的良心,要代表民众说出他们心中的不平。

韩愈 反对“自安佚之为乐”,批评陶渊明与阮籍是“有托而逃 焉者也”,这是主张为天下百姓争取更好的生存条件。

黄 宗羲认为:“昌黎之言是也。

若夫身当君父之变,天道不 言,孤风苦雨,至情悼战于胸中,九裂不恨,奚有此醉乡 之沾沾者乎?使当其时而若颜氏子操觚与箪,曾参歌声若 出金石,孔子宁许之乎?此如黄河一泻千里,及至积石、龙门,浊浪驾山,鱼龙掀舞,而责之以平流安澜也。

”黄 宗羲所言的“至情恃战于胸中”,就是指有了不平之声,绝不能用“平流安澜”来加以扑灭,而是要一0鸟为快。

韩愈 与黄宗羲均属于实现儒家之道的“积极自由”者,而陶渊明 与阮籍则不免是心存大道却有所退让的“消极自由”者。

《蓝田县丞厅壁记》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蓝田县丞厅壁记》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蓝田县丞厅壁记》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蓝田县丞厅壁记》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

文章主要描写的是当时县丞一职,有职无权,形同虚设,还要受到吏胥的欺凌,只能低首下气,使有才能有抱负的人居此亦无所作为,并以崔斯立任蓝田县丞的种种境遇为例尽情刻画,含有深刻的讽刺意味。

韩愈代崔斯立发出不平之鸣,以期引起朝廷对这类事情的注意。

作品原文蓝田县丞厅壁记丞之职所以贰令(1),于一邑无所不当问。

其下主簿、尉(2),主簿、尉乃有分职(3)。

丞位高而逼(4),例以嫌不可否事(5)。

文书行(6),吏抱成案诣丞(7),卷其前(8),钳以左手(9),右手摘纸尾(10),雁鹜行以进(11),平立睨丞曰(12):“当署。

”丞涉笔占位(13),署惟谨(14),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

”则退。

不敢略省(15),漫不知何事(16)。

官虽尊,力势反出主簿、尉下。

谚数慢(17),必曰“丞”。

至以相訾謷(18)。

丞之设,岂端使然哉(19)?博陵崔斯立(20),种学绩文(21),以蓄其有(22),泓涵演迤(23),日大以肆(24)。

贞元初(25),挟其能战艺于京师(26),再进再屈千人(27)。

元和初(28),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29),再转而为丞兹邑(30)。

始至,喟曰:“官无卑(31),顾材不足塞职(32)。

”既噤不得施用(33),又喟曰:“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

”则尽枿去牙角(34),一蹑故迹(35),破崖岸而为之(36)。

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

斯立易桷与瓦(37),墁治壁(38),悉书前任人名氏(39)。

庭有老槐四行,南墙巨竹千梃(40),俨立若相持(41),水㶁㶁循除鸣(42)。

斯立痛扫溉(43),对树二松,日吟哦其间(44)。

有问者,辄对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

”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45)。

作品注释(1)丞:县丞。

贰:副贰、辅佐。

这里作动词用。

令:县令。

唐代制度,京都旁的各县称为畿县(蓝田即为畿县),置令一人,丞一人。

【诗歌鉴赏】韩愈《送孟东野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韩愈《送孟东野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韩愈《送孟东野序》原文翻译及赏析韩愈《送孟东野序》原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

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

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四时之相推夺,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

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

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

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

伊尹鸣殷。

周公鸣周。

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

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

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

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

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

秦之兴,李斯鸣之。

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杨雄,最其善鸣者也。

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

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

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

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

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

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

三子者之鸣信善矣。

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

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韩愈《送孟东野序》注释、挠:摇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原籍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自称“郡望昌黎(在今河北省)”,后人便称他为韩昌黎。

他25岁中进士。

官至吏部侍郎。

死后谥曰“文”,世称韩文公。

他的散文众体兼备,论说文、杂文、叙事文、抒情文、应用文都写得很好。

佛教和道教在唐代发展到了顶点,并在思想界中压倒了儒学。

韩愈高举崇儒抑佛的大旗,复兴儒学。

韩愈认为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仁义学说,强调政治、经济、文化、伦理以至日常生活,都要以儒学为指导思想,并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批判佛教与道家的理论;深刻揭露佛教和道教蛊惑人心、耗费民财、与国家争人力等等危害。

韩愈高举儒家的道统,标榜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孔子、孟子等古代圣人,并表明自己是孔、孟之道的直接继承者,用以对抗佛教各宗派的祖统。

韩愈认为学习古文,是为了学习儒家之道;创作古文,是为了弘扬儒家之道。

道是目的与内容,文是手段与形式。

这就是他在《争臣论》中所说的“修其辞以明其道”。

他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作家写文章,大多是为了鸣不平。

不平则鸣,继承和发展了屈原“发愤以抒情”的诗论,是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

韩愈主张学古文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务必去掉“陈言”,即要求写文章不用陈腐的语言,而要用新鲜活泼的语言。

在《樊绍述墓志铭》中,他进一步提出“惟古于辞必己出”,就是要求文章必须富有独创性。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根之茂者其实遂”,“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这里的“根”或“气”,都是指作家的人格修养。

所以,他又说:“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文以载道,即修辞明道,意思是以文章来说明道理。

韩愈的一些古文,是以散文形式宣扬儒家道理的典范。

如《原道》以儒家的仁义学说,批判佛教与道家的理论;《原性》说明儒家的人性论,倡导儒家的道德规范,即仁、礼、信、义、智。

《原人》讲人际关系,主张对“夷狄禽兽”都要“一视而同仁”,这思想符合现代社会反对民族歧视和保护野生动物的主张。

其他名作还有《论佛骨表》和《师说》。

韩愈的论说文,写得理直气壮,义正词严,格局严谨,层次分明,或说理透辟,或锋芒毕露,对复兴儒学起了重要作用。

因此,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颂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