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欣赏舟山渔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舟山渔谚

一、欣赏舟山渔谚

舟山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大量经验,其中渔谚是舟山渔民的智慧结晶。

你能告诉大家下列舟山渔谚所描述的内容是什么?

一艘渔船两头尖,三张风篷四角方;

五颜六色多景致,七高八低走海上。

呆大捕,死张网,活络要算小对郎。

日里拖,夜里钓,空落工夫放笼钓。

小黄鱼困来,大黄鱼听来,

乌贼靠拖来,带鱼靠冻来。

语言类民俗文化,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鲜明语言特色与语言审美特征,二是具有文化内涵。

舟山渔谚特点是语言地域色彩强,贴近海岛生活;语言风趣、幽默,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语言具有原生态诗意的美感。

从语言的生动性上分析。

语言活泼俏皮,多次用到拟人、比喻、对偶等修辞。如在介绍鱼类习性时,用到“鲻鱼生性喜欢跳,海蜇娘子坐花轿”。这句话中既有拟人、对偶又有比喻,把浮游上岸的海蜇称之为待出嫁的娘子,它宽乎乎身体在海上游动时就像摇晃的花轿一样,而且前后两句呈对偶关系。描述得形象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的随性洒脱,这与舟山人豪爽的性格有关,说话不生硬,也不藏着掩着。比如“呒没三分真劲道,甮想吃到龙头烤。”这句话的生动性犹如亲临体验捕捞的较真劲,仿佛是两个在拉网渔民,用渔谚相互激励或较真,“你要是没有拉网的劲道,就别想吃到美味的龙头烤。”

从原生态的诗意美感分析。

舟山方言有其自身的语言体系,即使被翻译成普通话,也尽量保持自己原生态的部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如“日落胭脂红,明朝刮大风。”、“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秋风起,蟹脚痒。”,流露出生活的淡然与诗意,且意象空远。

收集舟山渔谚

思考

●根据舟山渔谚,能否说出下列鱼类的捕捞季节:

◆小黄鱼“岸上桃花红,南洋旺风动”

◆大黄鱼“大麦黄,鱼风旺”

◆带鱼“小雪小抲,大雪大抲,冬至旺抲”

◆乌贼“立夏打一暴,乌贼抛老锚”

●收集舟山渔谚,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交流舟山渔谚

舟山渔谚简短有力、掷地有声,用舟山话念起来更是气势非凡,若再转念思考,便能窥见深刻的道理寄寓在浅显的语言中。

而正是这些数不清的渔谚,维系着舟山一代又一代渔民的生命。老底子开船出海捕鱼,条件可不比现在(虽然现在捕鱼仍是最艰苦的工作之一),没有大船,没有海图,没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也没有各种保证安全的仪器,在海上,能依靠的就是三尺船板、船员的力气和老大的经验。

因此,这些渔谚在过去的渔业生产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老大们把自己的经验得失,用简短有力的话说出来,代代相传,成为了以海为生的法宝,几乎每位渔民都是听着这些渔谚来规范自己的生产的。

初读这些渔谚,你会发现,这些言语中关心最多的便是“安全”和“生产”,而这两点都联结着海岛人民的生命。海上生活,安全是头等大事,而在此基础上的“生产”,保证渔汛期丰收,亦关乎家人的生活。

所以,渔谚事实上是舟山传统海洋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渔业资源:“树吃古老饭,鱼吃子孙饭”

舟山渔民其实历来都十分重视渔业资源的保护,很早就认识到了渔业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就有了“树吃古老饭,鱼吃子孙饭”(注:林业吃祖宗饭,渔业吃子孙饭)的保护意识。这方面的渔谚还有:

春捕一篮,秋少一傤。

春季黄鱼闪金光,夏季乌贼海蜇旺,秋季杂鱼满洋跳,冬季带鱼似银条(注:指舟山渔场一年四季都有丰富海产)。

起捕早,勿如养鱼老。

花鸟东北首,去抲总是有(注:“花鸟东北首”,即花鸟岛东北侧,为花鸟渔场中心点。“去抲总是有”,指春夏渔汛期的黄鱼、墨鱼、鲳鳓鱼以及冬季的带鱼等生产)。

小鱼抲光大鱼稀,眼前快乐后来苦。

抲大勿抲小,吃用勿用愁。

抲鱼船驶顺风,一驶驶到洋鞍弄,黄鱼鳓鱼绞绞动(注:“驶顺风”,指木帆船趁着顺风的机会,驶向渔场;“洋鞍弄”,即外洋鞍与里洋鞍之间,泛指洋鞍渔场;“绞绞动”,意为密集拥挤,数量很多)。

不过,以前的渔民没有经过渔业资源衰退的时代,总也会有些掉以轻心,类似“岱衢洋一港金,黄大洋一港银,随侬咋抲抲勿尽”(注:“金”,指金光闪闪的大黄鱼、小黄鱼;“银”,指银色锃亮的鲳鱼、鳓鱼。意为岱衢洋、黄大洋海产丰富)的谚语也是有的。

这里鱼最多:“海礁、浪岗挑担,带鱼会抲交关”

舟山渔场,各种鱼有不同的汛期,也有不同的旺发地点,有一类渔谚说的就是“到哪儿能抓到最多的鱼”,比如“海礁、浪岗挑担,带鱼会抲交关”(注:“挑担”,即“之间”的意思;“交关”,舟山话,意为非常多,表示那里带鱼很多)。

有了老话的指点,渔民捕鱼就有了方向性,总是能一抓一个准,出海就丰产,从现代经济学来看,这些经验所节约的成本是数目巨大的。

这方面的谚语很多,如带鱼到嵊山,抲得满舱板;要想超高产,浪岗到甩山(注:冬季带鱼汛从花鸟一带捕到嵊山,已经获得了很好收成,但要想超高产,关键还在浪岗到甩山一带。因为此后风暴增多,鱼群分散,生产时间减少,产量渐减。至此,冬汛带鱼生产是不是高产,浪岗到甩山一带是生产的关键地段)。

壁下野猫洞,乌贼夜夜拢(注:“壁下”、“野猫洞”,地名,位于嵊泗县,这里过去是乌贼的盛产地)。

嵊山乌贼喂喂响,勿如绿华(花鸟)夜东涨(注:“嵊山”、“绿华”、“花鸟”,都是岛屿名。嵊山是乌贼的盛产地,但每当夜里涨潮时,往往绿华和花鸟乌贼鱼发更好)。

船到流网重,一网就装重(注:“流网重”,岛屿名,位于虾峙岛的西北方,分“上流网重”和“下流网重”两块,其周围海域曾是鳓鱼盛产地。过去从“野小猫”一路流网下来,到流网重,即可获得满船装重的鳓鱼)。

“砂锅”弄洋生,发财佘山洋(注:“砂锅”,借其光滑、易碎的特性,喻指一贫如洗的穷苦渔民;“洋生”,春夏渔汛黄鱼捕捞生产。小黄鱼旺发季节,只要去佘山洋捕捞,“砂锅”也可能发财翻身。极言佘山洋小黄鱼资源丰富,鱼发之旺)。

当然也有一些说明某些渔场险恶的谚语:船到南韭山,老婆儿囡统赶散(注:“南韭山”,渔山渔场的一个小岛。旧时这里海盗猖獗,渔船到那里捕鱼,总是提心吊胆,生命财产没有保障,一旦遇上海盗,就可能妻离子散)。

船到鸡骨礁,尸骨呒人撩(注:“鸡骨礁”,长江口外佘山洋面的一个礁屿,海况复杂,环境险恶,渔船到此捕鱼风险较大。“撩”,打捞)。

东西绿华,话话也怕;路远浪高,有风难逃。

鱼怎么抲:“呒没三分武艺子,咋吃洋鞍带鱼丝”

比起农业、牧业等生产,渔业是需要十分高超的生产技巧的,捕鱼并不是把网放下去就可以收获了,关乎洋流、时机、工具使用等诸多因素,让一般人去捕鱼那是不可能的,因此也有了一句有名的老话“呒没三分武艺子,咋吃洋鞍带鱼丝”(注:“带鱼丝”,幼带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