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练习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古代诗歌浏览(8分)
浏览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左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应用了怎么的艺术技能?(4分)
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扼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么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参考
小题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同样皎洁的月光的照射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回答大漠月夜图。
①诗人采取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凸起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待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小题2: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待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起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进行回答,开展分析,言之成理便可给分。
[全]七年级上册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提升测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提升测试卷及答案1.理解性默写⑴《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⑵《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2.这是一首边塞诗,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5.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 《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7.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1. ⑴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⑵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诗作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
3.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②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
4.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5.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6.B。
7.不同。
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夜上受降城闻笛》自主学习资料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夜上受降城闻笛》练习题及答案
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答案】B。
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2.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答案】B。
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
3.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答案】B。
为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夜上受降城闻笛》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北师大版
《夜上受降城闻笛》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本诗作者,唐朝诗人,被冠于“大历十才子”之首答案:李益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直接填写即可。
点评:对于不是重要的作者,作一简单的了解即可。
2、唐代描写边疆战争生活的诗歌称之,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
著名的诗篇有、等答案:边塞诗|高适|岑参|王昌龄|《凉州词》|《从军行》解析:抓住题干中的信息提示“边疆生活”“诗歌流派”,根据知识积累来判断填空内容,作品名要用书名号。
点评:学习古代作品,要对有关文学流派作一了解。
3、理解词语①受降城:②回乐峰:③芦管:答案: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
|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直接解释即可,关键字词要解释清楚。
点评:学习古诗,对诗中的字词要理解准确,才能了解诗歌的内容。
4、本诗从体载来看,是一首,它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答案:七言绝句解析:根据知识积累,了解格律诗的体裁特点,根据诗歌内容即可判断。
点评:格律诗一般有五言和七言,律诗和绝句的形式,容易判断。
5、从描写的角度来看,前两句写的是,第三句写的是,末句写的是(各填一字)。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
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答案:色|声|感(情)|烘托、铺垫解析:抓住题干中的答点提示“描写角度”“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梳理诗歌内容,按要求填答即可。
注意前三空只能填一字。
点评:此类多点概括填答题,一要抓住答点和提示信息,二要对作品内容熟悉,学习时要多阅读,归纳内容要点。
6、诗歌前两句运用了和修辞手法,表达了大漠的和月色的答案:比喻|对偶|荒寒|凄冷。
解析:前两空根据提示“修辞手法”来判断填答,后两空根据诗句所写的内容从景物的特点方面来概括填答。
点评:此类多点概括填答题,一要抓住答点和提示信息,二要对作品内容熟悉,学习时要多阅读,归纳内容要点。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及训练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优秀教案及训练题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受降城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意义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1.2 作者简介李益的生平事迹李益的文学成就及风格特点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主题解析诗歌表达的主要情感和意境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2.2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诗歌的起承转合及意象运用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修辞手法解析拟人、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3.2 意象与画面描绘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诗歌画面的构建与表现第四章:诗歌鉴赏与解读4.1 诗歌情感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和表达读者如何体会诗人的情感4.2 诗歌内涵与外延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内涵诗歌对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反映第五章:教学实践与训练题5.1 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5.2 训练题设计与解析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训练题型设计训练题的解答与解析第六章:诗歌与文化价值6.1 诗歌与历史文化探讨诗歌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分析诗歌对历史文化的反映和传承6.2 诗歌的艺术价值评价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分析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七章:诗歌比较与鉴赏7.1 诗歌比较分析将《夜上受降城闻笛》与其他唐诗进行比较分析不同诗歌之间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7.2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第八章:课堂互动与讨论8.1 课堂提问与讨论设计针对诗歌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8.2 学生展示与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解读展示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第九章:拓展阅读与推荐9.1 相关诗歌推荐推荐与《夜上受降城闻笛》相关的其他诗歌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欣赏唐诗9.2 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拓展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背景回顾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和方法10.2 学生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和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六、诗歌与历史文化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挖掘诗歌中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学生认识到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初一【语文(统编版)】《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练习题
附件6
教育部资源课后练习模板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020QJ07Y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7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
我们诵读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配乐、配图等方式帮助理解和记忆。课后请同学们在以下四个题目中任选或组合,至少完成其中一项。
1.为《峨眉山月歌》选曲或谱曲配乐,力求用音乐准确传达诗人的情感。并配乐诗朗诵。
2.为《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景物描写配图,力求准确传达诗人在景物描写中寄予的情感。
3.假如你是杜甫,在江南与李龟年相逢时是怎样的情景?李龟年当时正在做什么?你如何与他相认?又会与他谈些什么?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小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习题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二、赏析选择题: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三、赏析简答题: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夜上受降城闻笛》选择、简答
《夜上受降城闻笛》习题一、赏析选择题: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解析】B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解析】B 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解析】B 为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4、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前两句写登城所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
B、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反衬出诗人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之情,生发出思乡情愫。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赏析选择题】【课内简答题】【原诗】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作者】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
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
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解析】B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作者】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背景】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
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
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夜上受降城闻笛》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解析】B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解析】B 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3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一、选择题1.从题材上看,下列诗歌与下图古诗相同的一项是()A.孟浩然《过故人庄》B.杜甫《江南逢李龟年》C.陶渊明《饮酒(其五)》D.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是以哀景写乐情,用安居闲适的画面反衬诗人的孤苦寂寞与思念家乡之情。
B.《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表现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境,反衬出夜的寂寥。
C.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D.两首诗在最后都提到了人物形象:“断肠人”和“征人”。
这使诗的情感表达水到渠成,情与景融洽无隙。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写诗人登高远眺,只看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
B.第三句写在万簌俱寂的夜晚,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
C.第四句写“征人”听到芦笛声后,不由的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D.从整首诗看,月色皎洁,笛声悠扬,流露出诗人淡淡的欢欣。
4.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表达了将士们浓烈的思乡之情。
B.诗歌的前两句近镜头写登城所望,描绘了一幅边塞雪夜寒气袭人的独特景色。
C.后两句正面写情,夜风送来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深重的望乡之情。
D.整首诗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苍凉旷远的意境,含蕴不尽。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及训练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优秀教案及训练题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歌,体会其意境,领悟其情感,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字词解析、诗歌意境分析、情感领悟、创作背景介绍、拓展训练。
1.3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1.4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
第二章:诗歌背景及创作情境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李益生平、创作年代、历史背景等。
2.2 创作情境分析解析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作者心情等。
第三章:诗歌字词解析3.1 生僻字词解释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3.2 诗句翻译对诗歌进行逐句翻译,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具体意义。
第四章:诗歌意境分析4.1 意境解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2 情感领悟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抒发意图。
第五章:拓展训练5.1 诗歌比较选取其他类似诗歌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特点。
5.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提高其文学素养。
第六章:教学目标6.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夜上受降城闻笛》全诗。
掌握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及其含义。
分析并描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6.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
运用比较分析法,将《夜上受降城闻笛》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理解其独特性。
练习写作,尝试创作以夜晚和笛声为题材的短诗。
6.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哀叹,理解爱国情怀。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学会欣赏古诗中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培养审美情趣。
第七章:教学重点与难点7.1 教学重点《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诗歌中关键字词的学习和记忆。
诗歌意境的感知和情感的领悟。
7.2 教学难点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夜上受降城闻笛》练习题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解析】B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解析】B 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夜上受降城闻笛》优秀教案及训练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优秀教案及训练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上受降城闻笛》;(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揣摩作者的情感;(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文所描绘的情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夜上受降城闻笛》;(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作者情感的揣摩;(3)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益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生僻词语;(3)学生结合诗文内容,揣摩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文所描绘的情景;(2)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作者的情感;(3)教师引导升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收获;(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夜上受降城闻笛》;2. 根据诗文内容,描绘一幅画面;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熟悉程度;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3.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4. 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和表现;5.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原诗】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二、赏析选择题: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及训练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优秀教案及训练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上受降城闻笛》,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李益及唐代边塞诗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3. 诗歌语言的品味。
三、教学难点1. 唐代边塞诗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生字词、作者背景等资料。
2. 准备诗歌朗诵音频。
3. 准备相关唐代边塞诗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学习诗文学生自读诗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教师讲解生字词,如“受降城”、“芦管”等,并解释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学生齐读诗文,体会诗歌节奏和韵律。
3. 了解背景教师介绍作者李益及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 感悟意境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月如霜”、“受降城”等,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5. 品味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芦管悠悠”、“受降城外月如霜”等,品味诗歌语言的魅力。
6. 拓展延伸教师展示其他唐代边塞诗的资料,学生自主阅读,体会不同诗歌的风格。
7. 小结课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和诗歌意境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夜上受降城闻笛》,并完成相关训练题。
六、教学训练题2.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歌的主题。
3. 诗中的“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境?4. 请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芦管悠悠”、“受降城外月如霜”等,品味诗歌语言的魅力。
5. 请结合诗文内容,谈谈你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夜上受降城闻笛》。
高适《塞上听吹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 二) 阅读以下两首诗,达成 19—20 题。
(8 分)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
间。
借问梅花①
哪处落,风吹一夜满
关山。
夜上受降城②
闻笛【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哪处吹芦管③
,一
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梅花落:汉乐府曲之一,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
②受降
城:唐初为了防守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在今内蒙古自治
区境内。
③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19. 两首诗按题材分类,都属于诗;从选择的意象看,都
借表达思乡之情。
( 2 分)
20.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境界的创造有所不一样,请试作赏析。
(6 分)
19. 边塞月或笛子(2分,各1分)
20.高诗运用想象,将传来的“梅花落”曲子想象成铺满群山的落梅的花瓣(或想象出笛声飘满关山的情形)与眼前看到的胡天北地、雪净月明、牧马晚归的风景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明亮宁谧、美好阔远的境界来表达思乡之情。
(评分标准:答出手法“想象” 1 分,详细画面描述 1分,境界特色归纳 1分。
手法答“虚实联合”“视听联合”皆可。
)
李诗运用比喻,将战火台前的荒漠比喻成寒雪,将受降城外的月光比喻成秋霜,这些寒气袭人的意象与凄凉的芦笛声共同创造出一种荒芜萧肃、悲寥凄绝的境界来表达浓厚的思乡之情。
(评分标准:答出手法“比喻” 1分,详细画面描述 1分,境界特色归纳 1分。
手法答“视听联合”也可。
)。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
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1.以下诗句应用的艺术技能与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请施展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所表现的景象。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么的思想情感?
1B2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同样皎洁的月光的照射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回答大漠月夜图。
3要点:思念故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上受降城闻笛》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一、理解性默写:
1、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
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解析】B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解析】B 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解析】B 为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4、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前两句写登城所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
B、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反衬出诗人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之情,生发出思乡情愫。
C、第三句写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
D、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在这样一个凄清的夜晚,集体的失眠也不可避免。
【解析】B,正面衬托……
三、赏析简答题: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答: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