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闻笛》阅读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古代诗歌浏览(8分)
浏览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左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应用了怎么的艺术技能?(4分)
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扼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么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参考
小题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同样皎洁的月光的照射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回答大漠月夜图。
①诗人采取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凸起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待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小题2: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待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起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进行回答,开展分析,言之成理便可给分。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小题2: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进行回答,展开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李益《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益《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笛声所引发的情感相同吗?请作简要分析。
(2分)【参考答案】:《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谪之人盼归的怨望和惆怅。
(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2)第二首诗题为“闻笛”,但诗歌的前两句却写了登城所见之景,你如何理解这种艺术处理?(3分))【参考答案】: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一是因为边地之感,二是因为月色撩动了乡愁。
这为笛声的出现设置了环境,也为末句的直接抒情作了烘托和铺垫。
【赏析】:《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
这首诗是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
前二句写闻笛。
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
这笛声,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
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
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
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
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
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
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
显然,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
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
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
高适《塞上听吹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 二) 阅读以下两首诗,达成 19—20 题。
(8 分)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
间。
借问梅花①
哪处落,风吹一夜满
关山。
夜上受降城②
闻笛【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哪处吹芦管③
,一
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梅花落:汉乐府曲之一,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
②受降
城:唐初为了防守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在今内蒙古自治
区境内。
③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19. 两首诗按题材分类,都属于诗;从选择的意象看,都
借表达思乡之情。
( 2 分)
20.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境界的创造有所不一样,请试作赏析。
(6 分)
19. 边塞月或笛子(2分,各1分)
20.高诗运用想象,将传来的“梅花落”曲子想象成铺满群山的落梅的花瓣(或想象出笛声飘满关山的情形)与眼前看到的胡天北地、雪净月明、牧马晚归的风景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明亮宁谧、美好阔远的境界来表达思乡之情。
(评分标准:答出手法“想象” 1 分,详细画面描述 1分,境界特色归纳 1分。
手法答“虚实联合”“视听联合”皆可。
)
李诗运用比喻,将战火台前的荒漠比喻成寒雪,将受降城外的月光比喻成秋霜,这些寒气袭人的意象与凄凉的芦笛声共同创造出一种荒芜萧肃、悲寥凄绝的境界来表达浓厚的思乡之情。
(评分标准:答出手法“比喻” 1分,详细画面描述 1分,境界特色归纳 1分。
手法答“视听联合”也可。
)。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篇一: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闻笛诗词比较阅读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3.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 《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14.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结合诗句分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3.(2分)B 14.(2分)不同。
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篇二: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分值:120分时间:90分钟一、积累运用(4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水涨(zhǎng)酝酿(niàng)贮蓄(chù)着落(zhúo) ....B.黄晕(yūn) 朗润(rùn) 澄清 (ch?ng) 水藻(zǎo) ....C.静谧(mì) 高邈(miǎo)莅临(wai) 嘹亮(liáo) ....D.看护(kān) 粗犷(guǎng)宛转(wǎn)发髻(jì)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应和响晴明察秋毫呼朋引伴B.镶嵌宽敞淅淅沥沥抖擞精神C.吝啬棱镜咄咄逼人繁花嫩叶D.娇媚花苞端庄沉静花枝召展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2015年4月25日上午,第68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临沂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题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题及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原文李益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题目8.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5分)9.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8.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3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分)9.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4分,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原诗】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二、赏析选择题: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讲解:习题目“闻笛”就点明是思乡,前两句交代地点和景物,突出“月如霜”,隐含思乡之情。
后两句紧承前边,由“芦笛”直接引发将士们遥望故土。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
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2分)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⑶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4.前两句为什么把“沙”比喻成“雪”、而把“月”(光)比喻成“霜”?(5分)5.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参考答案:1.(2分)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 (2分)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3.同意。
“吹芦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4.沙漠并不是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不是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1分)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2分)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单,情景交融,生发出思乡情愫。
(2分)5.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诗歌前两句通过写景,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2分)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同其他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2分,能结合诗歌中的详细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二:(1)“沙似雪”和“月如霜”写的都是怎样背景下的景色?(2)诗歌第三句写,闻芦管悲声;第四句写。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习题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二、赏析选择题: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三、赏析简答题: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二)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
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9.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
10.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
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整理
9.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
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
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
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
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
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2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10.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
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
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2分,
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
即可给分)。
七年级语文上册 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上册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解析1一、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唐)李益寒山①吹笛唤春归,迁客②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寒山:地名,在今正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泅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②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
作者此刻被贬滴,也属“迁客”之列。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但笛声所引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龙标”指的是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人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行秋(宋)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但是描写的对象不同,【甲】诗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而【乙】诗则描写了秋天的四种景象,分别是秋蝉、秋柳、________、秋叶。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但是诗人的心境是不同的,请简要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唐)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夜上受降城闻笛》习题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班级:姓名:说明:自己给学生整理使用,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原诗】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习题】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分析:B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分析:B 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8.对这首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本诗中的“折柳”指汉代名曲《折杨柳》,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
29.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和本诗在题目中都写到“闻笛”,“笛声”分别触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28.D 29.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写诗人漂泊在外,曲子《折杨柳》触发了思念家乡的情感;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写诗人征战沙场,凄凉幽怨的笛声,唤起了征人征战不得归的思乡之情。
【解析】28.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
D.诗歌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在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呢,诗人因闻笛而思乡,并未“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故选D。
29.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对比阅读。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诗写乡思,题目“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抒发了诗人独自漂泊、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这首诗的前两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不知何处吹芦管”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诗人征战沙场,凄凉幽怨的笛声,唤起了征人征战不得归的乡愁。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歌鉴赏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歌鉴赏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歌鉴赏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
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问题:
23.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2分)
24.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答案
23.(2分)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4. (2分)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诗词阅读及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诗词阅读及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10-11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丽仪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我不知道在哪里吹芦苇管③. 我整晚都要去我的家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 会乐峰:指投降城附近会乐县的烽火台。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主题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画面?使用什么艺术技巧?(4分)
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话题2:诗歌描写芦笛声引起的乡愁。
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雪一样的沙漠和霜一样的月光来解释环境的荒凉和苦涩,为守边士兵的乡愁奠定了情感基调;最后两句话是通过“芦笛”的声音说出来的,这立刻引起了守卫边境的士兵们的怀念。
如果你能结合诗中的具体诗句进行回答和分析,如果合理的话,你可以给出分数。
诗词夜上受降城闻笛的阅读附答案
诗词夜上受降城闻笛的阅读附答案
诗词夜上受降城闻笛的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
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小题2: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进行回答,展开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闻笛》阅
读答案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闻笛》阅读答案古诗文阅读(23分)(一)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3.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
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
凄凉。
C.《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14.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试结合诗句分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整理
13.(2分)B14.(2分)不同。
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