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设计者李玉晓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诵边塞诗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简介作者: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写作背景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二、诵读指导,注意节奏停顿。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诗题中的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因64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阙部投降得名。

回乐烽:回乐县城附近的烽火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三、讲授新知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回乐峰前的沙地惨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像秋霜一样。

不知何处吹起那茫茫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2、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3.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四、巩固练习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4.前两句为什么把“沙”比喻成“雪”、而把“月”(光)比喻成“霜”?

5.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背默这首诗。

五、检测点评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吹芦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4.前两句为什么把“沙”比喻成“雪”、而把“月”(光)比喻成“霜”?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5.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6、检查背诵情况

六、总结

本诗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满心的哀愁,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七、板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前三句所写,是诗人登城后的所见所闻

第一、二句写景,典型环境。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

第三句描摹笛声,“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

第四句点题,思乡怀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