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派形意以桩功为筑基功夫(配图)

合集下载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形意拳人门的一定之规,称做形意拳基本功,它是延年养生、学好套路和正确掌握技击要领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它包括通经络、养真气、定形式、固底盘四个方面。

形意拳是体、用、艺三者兼备的优秀内家拳种之一,讲究内外兼修,神、气、形合一。

内有气之飞腾,外有势之变化,劲有起落、横竖、吞吐、刚柔,三者合一,方得养生与技击之妙用。

初学者必须先进行气、形、劲三个方面的基础训练,然后才能开步练拳。

站桩功是按照一定的形式要求站立不动的一种练功方法,是形意拳入门格式之本。

老前辈们的功夫都是“站”出来的。

刘老先生常说“二劈不如一站”。

尚云祥先生授徒,要先站三年桩,考试合格才能开步练拳,可见站桩之重要。

站桩的形式多种多祥,而比较常用的有:定劲桩、乾坤桩、鸡腿桩和三体桩四种。

定劲桩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两手置于大腿外侧,手心朝里;两膝微屈,膝盖与脚尖在同一垂直线上;上身正直,胸背肌肉要放松,松腰,垂臀,顶头,竖项。

然后两臂向前徐徐抬起,高与肩平,屈肘沉肩,如在胸前抱球状,掌心朝里,两中指尖相距约1分米(3寸许)(图1-1)稍停,随即两小臂内旋,掌心翻转向外(前方).虎口撑圆,高与口齐,眼看中指尖(图1-2及其侧面图)。

此时精神要内导,目似合未合,垂睑内视;口似闭未闭,舌顶上颚;呼吸纯任自然,由粗而细,由快而慢,由有而无,由动而静;意想小腹内之气,起伏动荡,四肢之气,上下流通、意到下肢,渐觉小腿与脚掌、脚趾有气沉肿胀之感,十趾抓地,有人地二尺之意;意到双手,便觉十指发痒、发麻,双掌发热发胀,有变大变f之感。

此时如闭合双口,便觉天地间空空荡荡,只剩自己双手,其大无边。

此乃生发周身浩然之气的要法也。

初练者,站十分钟便觉劳累,可稍稍活动后再继续站。

随着功夫的长进,站的时间可越来越长。

每天旱晚各站一次,每次以不少于40分钟为宜,多者不限。

乾坤桩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足心空涵.如行泥地;两膝放松微屈,下与足尖相对;两臂徐徐向前抬起,屈肘沉肩,掌心向里,高与胸齐,如抱球状,不能用力;顶头竖项,正脊,拔背涵胸,肌肉松净,任大气之自然流行,下于丹田。

形意拳混元桩

形意拳混元桩

劲意:
猫洗脸的要“活”,此式变化无穷,可能衍生出许多手法打法,练时要旋腰胯,带动肩背,肩要里裹,肘有沉处9,全身一体,两手下护膝上护头,要把膝以上的部位“包裹”起来,保护好,运动时身形如浪,手抄起后,肩关节尽量打开,把劲灌于手臂。
用法:
猫洗脸在实战中经常用到,用时不要囿于形式,猫洗脸在于变化和与其它势法的组合,平时应多揣摩与其它的势法的配合,当敌用右手直拳攻击时,我则可用左手以猫洗脸左手以猫洗脸的手法,顺敌之劲化掉来拳使敌劲的方向偏离,产生不了作用,同是可用刮地风击敌胫骨之后可配和鹰捉,大劈等势法。
言归正传,下势桩就是双手合十的四平大马步桩,倘若明白了要领,那么桩架高低,双脚间距大小,跟练功效果关系也就不大啦。站的时候,以四平马步站立,双脚要平行站立,双手于胸前合十,虚灵顶劲、含胸、坐胯。注意双肩松沉,双肘有前合之意,而合十的双掌则力量有分开之意,此外,将全身力量前倾,重心落于前脚掌上(膝与地面的垂线不可以过脚尖)。同时背部后*,整体之前倾与背部后*形成微妙的平衡,则足心自然含空;如此,全身放松静心体会,此为下势桩之第一步练法!
三、自由步(走功)
自由步是走动的一种。上身及其它要领同前,两手背撑腰,走时两腿同时弯曲,两膝似向下跪,腿部肌肉放松,随势沉气,一脚平起,抬至踝上如,然后平落于前脚尖内侧,两腿微直,但仍保持一定的曲度,如此反复迈步前行。步法要慢,速度要匀。练功结束时双手放下,缓缓散步而止。
四、坐功
劲意:
刮地风出脚要快,擦地踢出,踢时脚有踩劲,踢出后膝微有提意,脚尖上勾。(前手上提以腕部击人下额,后手下按于裆部,有护裆及防人腿之意)
用法:
乱地风因其隐蔽、好用、在实战中用的非常多,并且心意拳讲究进身打法,利用刮地风可起到进身的作用。一般与动手,不管手法,身法如何,都可以用刮地风。踢完可顺势踩住敌脚,或提膝攻击。

形意拳桩功

形意拳桩功
从本式桩法起,两臂的感觉较前四式要累,虽然不需用力,但时间一长也会感到难以坚持,如能努力持久,对培养两臂及双手的松、沉极为有益。以松沉之力击人,则如水银泻地,有下透之力,而松沉之力是靠两肩松开,两肘下沉,掌腕放松的长期锻炼获得的。内气的升降与技击时的起钻落翻相合,即是以气帅形,气到而力至。
至此,以养生蓄丹田之气为目的基本桩法已介绍完毕,以上桩法适应于老、弱及初学者,意在初步领悟以意率气的要领,并使丹田之气得到蓄养,为下步练习增长功力的桩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第五式开始,双手要求离开躯干而无有依托,与前四式相比较易出现疲劳,但能明显增长功力,是实战技击和推拿按摩施力稳定持久的基础。
第五式
本式的运周天须作两点说明,其一:对于初练者来讲,站桩的全过程不必始终运转不息,这样可能会感到过于劳累,可以用顺呼吸法或逆呼吸法仍以丹田呼吸作为休息,交替导气运转,以免躁热心烦,无法持久。其二:此处所讲运气路线为沿督脉,过尾闾,通髓路,过夹脊,透玉枕直上泥丸,然后由泥丸直降下丹田沉入海底,是直升直降,它与按摩技法中关于小周天任督二脉运通的理论并不冲突,其目的是运通髓路、强健脊柱,突出武术内功以阳为本的特色。武术用以击打人身之筋骨,按摩用以祛除人身之邪气,同样需要施术者筋强骨健,因此临证施用技法运通任督,必须建立在髓路通,脊骨强的基础之上方可实现。其有别于养生内功中无施力于外的运通小周天,平素注意锻炼脊骨是非常必要的。
对准丹田穴(男左手在内侧,女右手在内侧)。头要正,不要左右摇摆,且微向
上顶。肘往前合一点,向下沉,但不要用力。微含胸。腰调直后尾骨往前翻,有
坐的感觉,整个后背是平直的。重心在脚跟,前脚掌抓地。完全放松,采取腹式
呼吸,即吸气时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收紧。
站桩时间:依自己能力,由短时间到长时间。开始时站一会儿也许就会觉得

形意拳筑基功——三体式

形意拳筑基功——三体式
3、头、舌、手要达到三顶。即头上顶能振奋精神,发动头发血梢的威力;舌为肉梢,“舌顶上腭”,即发动肉梢的威力,舌卷气降,沉人丹田,加上咽津液还丹田,丹田坚实,内劲充足;“手顶”能使梢节前顶的劲力增大,气贯指尖,增强手指的钻翻劲力。
4、要求脚、臂、肩、头“四平”。形意拳的起手多用“鹰捉”,桩功“三体式”和“鹰捉”的定式是相同的。因此,要求也是一样的,都要求做到“四平”。
(1)“头顶平”,即下腭能自然回收,形成头上顶,项竖拔,既可发动血梢(即发梢),又可振奋精神。
(2)“两肩要平”。即上身不可倾斜,两肩持平并相称相撑,以使腰劲得发,周身劲整。
(3)“前小臂要平”。即两肘能向下坠沉而且里裹,两臂肘窝朝天,使前臂、肩肘、手,能在一条直线上,“三催”劲整顺,劲力到手。
3、两腿夹:形意拳三体式的前三后七,并膝裹胯的“夹劲”具有独到之处。在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使后膝里扣,膝尖朝前,反映一个“夹劲”;前后两小腿相夹,反映一个“剪劲”。两劲相合,使腿的“夹剪劲”得逞。两腿的“夹”劲对形意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臂与腿夹:通过上肢沉肩坠肘和里裹的相互的夹,下肢前顶后蹬的夹剪劲,和丹田沉气拧腰顺胯,使上肢和下肢相对之处(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形成外三合劲,这样用意磨炼,会使上下肢的劲校整,向外发放时劲大,达到“上下相合”成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练成弹性力。
(五)“四梢”
形意拳讲的“四梢”,是指人的毛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手指甲、脚指甲为筋梢,牙齿为骨梢。如果习练者能把“四梢”发动起来,那气质神态就会猝然生变,自己会觉得精神雄劲,胆壮气豪,人见而生畏。“惊起四梢”实际是“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主要是发挥内在的精神。
在练三体式桩功时,一些人只练外形,不重内意和静中之动的求得,总感觉枯燥无味,容易产生杂念,气浮心慌,难以持久。如果将“四梢”惊起与外在动作相结合,气势自然会倍增,心平气安。

孙禄堂论形意桩功三体式

孙禄堂论形意桩功三体式

孙禄堂论形意桩功三体式孙禄堂先生早年三体式图孙禄堂先生晚年三体式图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

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

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

【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

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

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

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

【两眼看左手食指梢】。

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

【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

【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

【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

】此之谓外三合。

【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

】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

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

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

【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

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谓六合。

实则内外相合。

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

此式之效在于使人内外相合,培育内劲,实为拳术之总机关也。

惟需注意的是,【初练时,后腿极为吃力,此时尤需坚持,越感吃力,心气越要平静,身体上下其它各处越要放松,后腿越要蹬住劲,不可将重心前移,使前腿分担。

吃力时维持心静、形松、面目安祥,是练通此桩之关键,也是习者最难以做到的。

】头,臀,脚跟,为一线;重心放在后脚上。

前脚的脚后跟与后脚脚后跟在一条线上,并明白双脚,双腿的撑劲。

体会到重心的同时,明白【档圆】。

孙氏拳三体式区别于其它形意拳之一式:小手臂保持扭劲,有涨感;两掌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但同为立掌,上掌中指尖于眼同高;【大臂有内扣之意】。

体会撑劲。

三体式站好姿势后,【要求不加一丝血气在其中】,即心中平和。

站三体式,开始是增加腿部力量,但目的是调息。

形意拳入门桩功三体式

形意拳入门桩功三体式

1.周身放松.自然直立:两臂下垂,两掌自然靠于腿外侧;头正自然拔起,下颏回收;眼平视;齿扣,舌顶上腭;前脚尖朝前,脚跟靠于后脚的里踝骨;后脚尖外展,与前脚成45度左右夹角(图l~1)。

要点: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姿势正确,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2.两前臂贴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图1~②)。

要点抬前臂时既要贴身,又要使掌根的拇指侧贴于“心口”旁。

这就是“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摩经”、“手摩内五行”的技法要领。

不得耸肩、亮肘,更不要提气,用拙力。

3.两前臂及掌根拇指侧贴身,随呼气自然下按,停于小腹前;两腿同时屈膝下蹲(图1~③)。

要点下按时,上体自然正直、头顶、项直、沉肩、坠肘;呼气时,两手下按,边下按边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气亦随之下沉入丹田。

两肘抱于两胁,拇指横平靠于丹田。

两腿下蹲要跪膝、压踝,前膝向前,后膝紧靠于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

提肛,不得突臀,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

4.两掌握拳,两拳与两前臂同时贴身由里向上翻转,拳,心朝上(图1~④〉.要点握拳时要先从小指依次卷握,成实心拳,自然,不用拙力。

向上翻转两拳要有拧拉之意,使两拳停于脐之两侧,两肘,必须仍抱贴于两肋(图1~④、附1~④正面)5.左拳及左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处(图1~5)。

要点拳及前臂上钻时,必须沉肩、坠肘,又要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这就是拳经所指的“先打顾法后打人”的“虎抱头”,是“亦顾亦打蓄力待发”的技法窍要。

6.上动不停。

左拳及左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钻出,拳心朝上,高不过眉;同时左脚进步,形成前三、七的夹剪步(图1~⑥、附1~⑥正面)。

要点左拳贴身从频下、嘴前钻出,即“虎抱头”的具体运用,亦即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洞”是指人嘴。

钻出的拳要向外拧,有横劲却不见横形,眼看小指窝。

出拳时要肩催肘,肘催手,顺腰拔背,上体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

出脚时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尽管不是向远进步,也要一动步就要有“三催’,之意与劲,并要于脚齐到,也是为给动作打基础。

形意拳入门 桩功三体式

形意拳入门 桩功三体式

1.周身放松.自然直立:两臂下垂,两掌自然靠于腿外侧;头正自然拔起,下颏回收;眼平视;齿扣,舌顶上腭;前脚尖朝前,脚跟靠于后脚的里踝骨;后脚尖外展,与前脚成45度左右夹角(图l~1)。

要点: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姿势正确,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2.两前臂贴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图1~②)。

要点抬前臂时既要贴身,又要使掌根的拇指侧贴于“心口”旁。

这就是“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摩经”、“手摩内五行”的技法要领。

不得耸肩、亮肘,更不要提气,用拙力。

3.两前臂及掌根拇指侧贴身,随呼气自然下按,停于小腹前;两腿同时屈膝下蹲(图1~③)。

要点下按时,上体自然正直、头顶、项直、沉肩、坠肘;呼气时,两手下按,边下按边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气亦随之下沉入丹田。

两肘抱于两胁,拇指横平靠于丹田。

两腿下蹲要跪膝、压踝,前膝向前,后膝紧靠于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

提肛,不得突臀,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

4.两掌握拳,两拳与两前臂同时贴身由里向上翻转,拳,心朝上(图1~④〉.要点握拳时要先从小指依次卷握,成实心拳,自然,不用拙力。

向上翻转两拳要有拧拉之意,使两拳停于脐之两侧,两肘,必须仍抱贴于两肋(图1~④、附1~④正面)5.左拳及左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处(图1~5)。

要点拳及前臂上钻时,必须沉肩、坠肘,又要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这就是拳经所指的“先打顾法后打人”的“虎抱头”,是“亦顾亦打蓄力待发”的技法窍要。

6.上动不停。

左拳及左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钻出,拳心朝上,高不过眉;同时左脚进步,形成前三、七的夹剪步(图1~⑥、附1~⑥正面)。

要点左拳贴身从频下、嘴前钻出,即“虎抱头”的具体运用,亦即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洞”是指人嘴。

钻出的拳要向外拧,有横劲却不见横形,眼看小指窝。

出拳时要肩催肘,肘催手,顺腰拔背,上体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

出脚时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尽管不是向远进步,也要一动步就要有“三催’,之意与劲,并要于脚齐到,也是为给动作打基础。

万功之基——桩功

万功之基——桩功

万功之基——桩功桩功,是传统武术的万功之基,是“功拳一体”圆融汇通之基,是内家拳各门派入门的必修功夫,也是长久功夫。

“拳以桩为根,桩以拳显神,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

” “练拳不站桩,到老一场空。

”“练十年拳,站十年桩。

”“未习打,先练桩。

”等等拳谚,都说明了练拳与站桩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重要关系。

在各种拳术套路中,其实深涵着各式桩功。

可以说每招每式都是桩,只是修练的形式有所不同。

譬如起势和收势,这种典型的无极态,就是一个无极桩。

又如健身气功的主要形体就是马步桩。

其实,武术的桩功即来源于古代的导引吐纳术。

站桩和盘拳其实是一回事。

许多拳家静中求动的站桩练功时间,会远远超过动中求静的盘拳走架时间。

平时本人练拳,就是以站桩为主。

早晚站桩一般半个小时,而练拳的时间仅10分钟左右。

站桩后练拳,感觉特别舒畅和谐。

所有站桩中得以感受的阴阳、动静、虚实、松沉、开合、神意、内气、内劲等等,都在行拳走架中得到体验。

那种心静意远、神情飘逸、圆润自如、轻灵松柔、稳固浑厚、空盈虚灵的感受,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在武术桩功中,各拳种、各门派都有各自不同的桩功桩法。

然而,万法不离其宗,都离不开内家拳的基本拳理拳法和功理功法,体现无极而太极的自然法则。

桩功是以调心、调身、调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独特的功架形式和“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的辩证理念,以及修炼养生和技击功夫的一种最基本手段。

桩功可分养生桩和技击桩。

养生与技击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既不对立,又相互融会贯通。

养生桩中寓技击,技击桩中寓养生。

养生固本,没有强健的体魄,技击无从谈起;技击不修心养性,则有害体魄的强健。

养生与技击只在修炼的功理功法上各有侧重而矣。

养生桩以畅通经络、调和气血、颐养心性、延年益寿为主要目的。

技击桩在养生的同时,根据各拳种、各门派在技击上的不同要求,又各有各的功法和练法。

例如宁波松溪内家拳,有“无极桩、天门桩、地门桩、云门桩(亦称浑元桩)、龙门桩、虎门桩、鸟门桩、蛇门桩” 八桩功法。

郭云深秘传形意下气式桩功

郭云深秘传形意下气式桩功

郭云深秘传形意下气式桩功郭云深祖师是中国近代武术史上一位极重要的人物,在拳学修为上有极深的造诣,实战功夫惊人,在旧时代的武林中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美称,人皆尊之为拳学“巨擘”!遗憾的是,近些年在武术界除大成(意拳)一系外,几乎没听说有郭祖的传人以及后代弟子公开传艺,难道一代宗师的武学成就就失传了吗?我1999年开始接触到本地的传统武术,跟随齐齐哈尔的杨辉先生学习形意拳。

入手学习的第一项内容为下气桩,没想到的是,一向体弱多病的我,下气桩一站立即感觉胸口有一气柱,缓缓下沉于丹田……此后的两年中,我基本没有生病,而且晕车的毛病不治而愈……是什么功夫如此神效,且立竿见影呢?据杨辉先生所说,这是郭云深祖师所传授形意拳的下气桩!据师门传说,太师爷是河北深县人,自幼体弱多病,二十几岁的时候还肩不能抗、手不能抬、头疼脑痛时常来,且家中贫困,不但无钱求医,就是生活都难以维持。

一次郭云深祖师路过太师爷的家,并在其处留宿,太师爷谈起自己饱受疾病之苦。

在郭祖指点下,立志以武强身,并得以留郭祖处小住,得到一些传授。

当时的太师爷从未接触武术界的人与事,并不了解郭祖的武学成就与名望,只为一股求生的欲望,用功勤奋,很快就有了收获,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太师爷不但不再生病,且力大无比。

能够做工养家。

在战乱的年代,太师爷于兵慌马乱中数次死里逃生,都是因其身俱武艺。

在其晚年,社会趋于安定,太师爷开始与武林人士接触,才知道郭云深祖师的来历,以及在武学上的成就与声望。

偶与人动手试艺,则有胜无败,逐渐成了乡里与家族中小有威望的长者。

太师爷晚年感郭祖传艺之德与再造之恩,在家族中挑选了师爷作为传人,从小培养,并叮嘱师爷将所学传下去,为郭云深祖师传名!师爷是家庭中后辈中最伶俐、最懂事,也最受宠爱的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被太师爷选中,接到家中培养,其青年时代,为完善所学,又常年奔于山西、河北、京津之间,访求明师(师爷一生经历很难考证,但以其寥寥数语留下的线索看,他所学所访求的,除了受到宋氏后人于《内功四经》上的指点外,基本都是郭祖在山西、河北所传的传人以及后人)。

形意拳三体式桩功篇.doc

形意拳三体式桩功篇.doc

形意拳三体式桩功篇形意拳的三体式桩法我国著名的形意拳大师孙禄堂在传授拳术时,十分重视基本功法的练习。

三体式是形意拳的基本桩法,他常讲:“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母拳,拳中变化万端,但基本上离不开三体式。

”他还说:“世间练拳者多如牛毛,为何成道者却凤毛麟角呢?这是因为许多人不知形意拳中的内劲究竟是什么,却只是在形象处猜想,有的以为心中努力,有的以为腹中运气,这种错误不胜枚举,其实都是抛砖弄瓦,以假乱真。

这三体式则是形意拳的基础,只有日日练习,持之以恒,由微而著,此中绝无捷径,也难取巧。

”所以孙禄堂先生对前来向他求学形意拳的,他都严格要求他们认真练习三体式桩法。

所谓三体(旧时称作三才,即天、地、人),在拳术中则是把人体分头、手、足三体。

三体又分为三节,如:头为梢节,背为中节,腹为根节;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各节都有一定的运动规则,如:顶头,塌腰,松肩,坠肘之类。

练习三体式,使周身上下内外筋骨肌肉,无一处不受到锻炼。

此乃前辈拳师们积累的宝贵经验,后学者切勿轻视。

要细心体会,悟通真谛,逐步提高,才能获得健身功效与攻防技能。

站三体式时,从预备式到定式,初练者必须按三个过程动作的要领去做,才能将三体式动作完成得正确。

反之,差之毫厘,则谬之千里。

孙剑云三体式练法:一、预备式:身体直立,眼向前看,舌顶上腭,口唇虚合,下颌微收,两肩垂平,两臂自然下垂,两手五指并拢靠在腿部,两腿直立,膝盖后挺,两足尖向外撇,足跟靠拢,成九十度,意识集中。

二、转身半面向右,移动左足,脚尖向前,脚跟靠住右脚内踝,成四十五度,平视前方。

三、两小臂徐徐抬起,两肘靠肋,两肩松垂,两手心朝下,抬至与胸平,左手食指向前,平直在下,右手中指向前平直在上,盖于左手食指之上。

手向上抬时,两腿徐徐向下蹲屈。

此式要点:头往上顶,腰往下塌,抽胯,身体正直不可歪斜,心中要虚空,排除杂念,切不可有丝毫怒气。

此式有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四象之称。

形意拳谱

形意拳谱

洛能拳岳武穆王以枪为拳六合形意门世根形意拳五形为先论身法六合为首少揽闲事心田静多读拳武艺精形意拳序形意拳术之始︐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盖无意至极生有意︐意心正︐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暇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乎静︐后天藏诸动也︒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用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一之气生焉︐孔子曰︓“冬至其阳︐夏至其阴︐吾善吾浩然之气︒”此皆修正气之谓也︒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成︒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正气为先︐以为之序︒又序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达摩老祖师︐迢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统一全体之功用︒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强身之捷径也︒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者能愈︐弱者能强︐男女老少皆可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练习时身体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阴︐手背为阳︔大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虎口朝上为阴阳拳︒初学入门规矩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如专求力︐则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如练至功深圆满之时︐神于丹田︐则身重于泰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也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之意︐不免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神奇也︒练习三害初学武术︐当切记三害︒三害不明︐足以伤身︒明者自能得道︒三害者︓一力︐二努气︐三挺胸拔腹是也︒如练力︐则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筋络不能舒畅︐全身发拘︐手足不能活泼︐身为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成病︔练时努气︐则太刚易折︐胸内气满︐肺为气所排挤︐易生满肺炸之诸症︔若挺胸拔腹︐则气逆上行︐终不能归于丹田︐两足似萍草无根︒例如心君不和︐百官必失其位︒拳法亦然︐若不得中和︐则万法也不能至中立地步︒故练习之时︐记三害︐用以力活气顺︐虚胸实腹而道心生︐练之设能如此︐久而久之︐自然能练至化境也︒呼合道夫人以气为本︐以心为根︐以息为元︐以肾为蒂︐天地相去八万四千里︐人之心肾相离八寸四分︐一呼百脉皆开︐一百脉皆闭︐天地化工流行︐亦不出乎呼二字︒且呼之法︐分有三节道理︓初节道理︐是色身上事︐即练拳术之准︐呼任其自然︐有形于外︐谓之调息︐亦谓练精化气之功夫︔二节道理︐谓之身法上事︐呼有形于内︐注意丹田︐谓之息调︐亦谓之练气化神之功夫︔三节道理︐是心肾相交之内呼︐无形无象︐绵绵若存︐似有非有︐无声无臭︐谓之胎息︐也就是化神还虚之功夫︒呼有三节道理︐拳术有三步功夫︐谓之明︑暗︑化是也︒明者︐拳内之法︐伸缩开合之势︐有形于外︔暗者︐动转神速︐动则变︐变则化︐变化神奇︐有形于内︔化者︐无形无象之手法︐不见而章︐不动而变之神化也︒此三步功夫是练拳术之根本实际之道理︐也谓之练术合道之真诀︐知此道理︐可谓之性命双修也︒三步功夫易骨者︐明也︒练时身体动转必须顺逆︐而不可悖逆︐手足起发必须整齐︐不可散乱︐为之筑基体︐充足骨髓︐坚如金石︐而气质形容如山岳之︐谓之初步功夫︒易筋者︐暗也︒练时神气圆满︐形式绵绵︐舒展应用︐活泼不滞︐为之长筋腾膜︐全身筋络伸展︐纵横联络︐而生无穷之力︐此谓之二步功夫︒易髓者︐化也︒练时周身运转︑起落︑进退︑伸缩︑开合不用力︐将神意蛰藏于祖窍之内︐身体圆活无滞︐形如流水︐其心空空洞洞而灵根︐此谓之三步功夫︒七拳法头︑肩︑肘︑胯︑膝︑足︑手是也︒八字诀斩︱︱劈拳︐截︱︱钻拳︐裹︱︱横拳︐跨︱︱崩拳︐挑︱︱践拳︑燕形︐顶︱︱炮拳︐云︱︱鼍形︐领︱︱蛇形︒五行名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内有五脏︐外有五官︐皆与五行相配︒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此五行隐于内者︒舌通心︐目通肝︐耳通肾︐鼻通肺︐人中通脾︐此五行著于外者也︒五行相生之道︓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又有相克之义︓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此五行相克也︒五行相生︐变化无穷︔五行相克︐为破他人之手势︒盖拳术取名之义︐基在此矣︒取诸于身︐则使五脏充实︐而全体无亏︐运用在外︐能使体舒和畅︔运用在内︐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坚实其内︐整饰其外︐以为平时练习规则︒形体合一︽易︾云︓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之数︐皆从太极分散而来︒太极者︐天性之命︐即人之心意也︒意者︐心之所发也︒人为万象之灵︐能感通诸事之应︐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是故心意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在内为意︐在外为形︐合于术数︒近取诸身︐内为五行︔远取诸物︐外为十二形︒内外相合︐而形生焉︒明故其理︐则天地万物形体合一也︐皆可默悟矣︒四稍三心归一盖人之一身有四稍︐曰︓血稍︐肉稍︐筋稍︐骨稍是也︒此四稍者一动︐而能变化其常态︒发为血稍︐属心︐心怒气生︐气冲血动︐血轮发转︐精神勇敢︐毛发虽微︐怒能冲冠︐气足血旺︐力能撼山︔爪为筋稍︐属肝︐手足之功︐手抓足蹬︐气力兼并︐爪生奇功︔齿为骨稍︐属肾︐化精填骨︐骨实齿坚︐保齿之道︐最忌热凉︐冷冬炎夏︐唇包齿藏︐年迈耆老︐上下成行︔舌为肉稍︐属脾︐脾醒舌灵︐胃健肉长︐坤田气︐肌肉成镪︐充实脏腑︐刚柔悠扬︒三心者︐手心︑足心︑及心是也︒用之手心要扣︐足心要玄︐人心要灵︒明乎四稍增神力︐明乎三心生灵气︐四稍三心要合全︐精神勇撼力推山︐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遇敌要取胜︐成功须放胆︐四稍三心归一体︐还用灵活一混元︒步法手法五恶步法者︐寸步︑垫步︑剪步︑快步是也︒一尺远近︐则用寸步︔三五尺远︐则用垫步︔六七尺远︐则用剪步︔丈八尺远︐则用快步︒步法中为快步最难︐是起前足︐则后足平飞而去︐如马之︐如虎之践︒步法者︐足法也︒足之要义︐是起翻落钻︐起者如手上翻之撩阴︔落钻如石之沉水︒夫足之进忌踢︐进则用踩︐踩者如鹰之捉物也︒手法者︐单手双手是也︒单手起︐往上长身而钻︔往下落︐缩身而翻︐形如鹞子穿林︐束身而起︐展身而飞︒双手上起︐两肱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形如举鼎︔手落︐似猛虎搜山︒然其要者有五恶︓即抓︑扑︑裹︑舒︑绝也︒拳经云︓抓为毒︐扑如虎︐形似扑鼠︔裹为护︐身不露︐敌来吾先顾︔抖要绝︐力舒展︐打倒还嫌慢︔心要毒︐手如弩︐出手如蛇毒︒总而言之︐手不离足︐足不离手︐手足不能离身︒分而言之则万法︐合而言之则归一气︒三回九转是一势︐正此之谓也︒上法以手足为妙︐进步以手足为奇︐以身为纲领︐其运用进身而发势︐三节要明︐四稍要齐︐内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随︐远近应时而用︐心一动而即至︐其理法行于外︐发著于六合之远︐承上接下︐势如连珠箭︐何虑他有邪术︕知此道理︐神奇技也︒战手要法二人初见面︐未交手前︐要神聚气︐审查敌人五行之虚实︵精神体格︶︐注意敌人之动静︐站近敌人之身旁︐成三角斜形Δ式︐占左进右︐上右进左︐进步退身︐灵活要快︐形似蛟龙翻浪︒发拳要攥紧︐拳紧增气力︔发掌要扣手心︐掌扣气力加︒三节四稍要相齐︐心要虚空而恨毒︐不毒无名︐云︓人无伤虎心︐虎生人意︒气要上下三田联络往返︐精气能溉四肢︐以心为主宰︐以眼为统帅︐以手足为先︐不贪︐不歉︐不即︐不离︐胆要大︐心要细︐面要善︐心要毒︐静似书生︐动似雷︒审查来人之形势︐彼刚我柔︐彼柔我刚︐刚柔相济︒进步发拳︐先占中门︐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束身而起︐长身而落︐随高打高︐随低就低︐远发手足︐近发肘膝︐上打咽喉下撩阴︐左右两肋在中心︐发手莫有形︐身动勿有势︐操演时面前似有人︐交手时面前似无人︒拳经云︓打法须要先上身︐足手齐到方为真︒身似蛟龙︐拳打烈炮︐遇敌好似火烧身︒起无形落无踪︐手似毒箭︐身如弩弓︐消息全凭后足蹬︐进退旋转灵活妙︐五行一动如雷声︐风浮云散︐雨打尘灰净︐五行合一处︐放胆必成功︒形意摘要一要塌腰︐二要垂肩︐三要扣胸︐四要顶︐五要提︐六要横顺知情︐七要起钻落翻分明︒塌腰者︐尾闾上提︐而阳气上升督脉之理︐又谓之开督︔垂肩者︐肩垂则气贯肘︐肘垂则气贯手︐气垂则气贯丹田︔扣胸者︐开胸顺气︐而通任脉之良箴︐能将精气上通泥丸︐中通心肾︐下通气海︐而至于涌泉︔顶者︐头顶︑舌顶︑手顶是也︒头顶而气冲冠︐舌顶而吼狮吞象︐手顶而力推山︔提者︐谷道内提也︐古人云︓“紧撮谷道内中提︐明月辉辉头上飞”︐而又谓之醍醐贯顶︐得不老︐还精补脑︔横者︐起也︔顺者︐落也︔起者钻也︐落者翻也︐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之始︐钻为横之终︔落为顺之始︐翻为顺之终︒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足起而钻︐足落而翻︒腰亦然︐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是去落是打︐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是真起落也︒无论如何︐起钻落翻︐往来总要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手起如钢锉︐手落似钩竿︐起者进也︐落者退也︐未起如摘字︐未落如坠字︐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稍要合全︐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打人如走路︐视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进步不胜︐必有怯敌之心︐此是初步明︐有形有象之用也︒至暗之时︐用法更妙︐起似蛰龙升天︐落似霹雳击地︐起无形落无踪︐去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打落︐如水之翻浪︐不钻不翻︐以寸为先︐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稍要合全︐气浮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势无遮拦︐此是二步暗︐有无穷之妙用也︒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以致于水之间︐皆可能用︐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此是三步化︐神化之功用也︒然而所用三步功夫︐虚实奇正︐也不可专有意用于奇正虚实︒虚者并非专用于彼︐己手在彼之上︐用拉回︐落如钩竿︐谓之实︔彼手不着我之手︐用将彼手拉回谓之虚︒并非专用意于虚实︐是在人之形势感触耳︒奇正之理亦然︐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化︐如循环之无端︐所用无穷也︒拳经云︓拳去不空回︐空回非奇拳︐正此之意也︒学者深思格物此理︐而要义得矣︒十六处练法一寸︑二践︑三钻︑四蹴︑五夹︑六合︑七疾︑八正︑九胫︑十警︑十一起落︑十二进退︑十三阴阳︑十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寸︱︱足步也︔践︱︱腿也︔钻︱︱身也︔蹴︱︱束身也︔夹︱︱如夹剪之疾也︔合︱︱内外六合也︔疾︱︱疾毒内外合一也︔正︱︱是直也︐看斜有正︐看正有斜︔胫︱︱手摩内五行也︔警︱︱警起四稍也︐火机一发︐其物必落︔摩胫摩︐意气响连声︔起落︱︱起是去︐落是打︐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才成起落︔进退︱︱进步低︐退步高︐进退不知枉学艺︔阴阳︱︱看阳有阴︐看阴有阳︐天地相合能下雨︐拳之阴阳相合能成一气︐气成始能打人成其一块︐皆谓阴阳之气也︔五行︱︱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动静︱︱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在正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虚实︱︱虚是精也︐实是灵也︐精灵皆有︐成其虚实︒拳经云︓精灵根气神︐功道见天真︐丹田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拳经歌曰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足踏中门抢他位︐就是神手亦难防︒肩打一阴返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势取︐束长二字一命亡︒肘打去意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羊︔或往里拨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藏︒把打起落手头挡︐降龙伏虎霹雳闪︔天地交合云遮月︐武艺相战蔽日光︒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相合必自然︔外胯好似鱼打挺︐里胯藏步变势难︒尾打落意不见形︐猛虎坐藏洞中︔背尾全凭精灵气︐起落二字自分明︒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和身展转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与人交手莫计备︐去意好似卷地风︒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稍要合全︐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臀打去意要占阴︐好似返弓一力精︔丹田久练灵根本︐五行合一见奇能︒拳经曰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莫外真精神︐神藏气内丹道成︐如问真形须求真︐要知真形合真象︔真象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武艺虽精窍不通︐费尽心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术︐知者传授要摘人︒无极论无极者︐空空静静︐虚若无一物也︒圣人自阴阳以说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无形则天地安足生︐故曰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而太极之五太也︒胎胞气质︐形之本也︐一警而生气质形也︒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而下者为地︒然太易者︐未见其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太始者︐气形之始也︒气形质具︐而从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寻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状︐易变为一︐太极生焉︐由太极而化生万物也︔如易仍无形︐太极也不生气︐形质混沌而相离︐虚无飘渺︐复而谓之无极也︒虚无无极含一气虚无者︐无形○之势也︔无极者︐○含一混沌不分之气也︐此气是先天真一之祖气︐氤氲无形︐其中有一点生机含藏︐名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源︐生死之道︐天地之始︐万物之理︐阴阳之母︐四象之根︐八卦之蒂︐即太极之发源︐而谓之无极也︒起势开势先将身体立正︐面向前︐两手下垂︐两足90度之姿势︐心中要空空无物︐此势谓之顺行天地自然化生之道︐又谓之虚无含一气之势也︒此势为练拳之要道︐形意拳之基础也︒太极论太极者︐无形质之本︐无极而有极也︒自无归有︐有必归无︐无能生有︐有无相生︐无有尽时︒太极中于四象两仪之母也︐其性属土︐天地万物皆以土为本︐故万物之旺︐由土而生︔万物之衰︐由土而归也︒在人五脏属脾︐脾旺则人之四肢百骸健全︐取诸形意拳为横拳︐内包四象︐即劈︑崩︑钻︑炮之拳︐共为之五德︐而又谓之五行︒太极势将无极之姿势︐半面向左转︐左足跟靠右足里胫骨︐为45度之姿势︐随时再将身体下沉︐腰塌︐头顶︐目平视︐内中神意抱元守一︐和而不疏︒口似张非张︐似合非合︐舌顶上腭︐谷道内提︐此势取名为一气含四象︐谓之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枢机于后天之中︐返先天之真阳︐退后天之纯阴︐复本来之真面目︐归自己之真性命︐而谓之性命双修也︒故心以动而万物生︐其理法行于外︐发著于六合之远︐无物不有︔心以静︐其气缩至于心中︐退藏于密︐无一物之所存︐故练拳以此为开势之法也︒太极左足不动︐右足向外斜横进步︐两手攥拳︐左手阳拳︐停在左胯︐右手随足进时向里拧︐拧成阴拳︐如托物之势︐顺胸上起︐往前伸出︐头顶身拗︐目视右拳大指根节︐谓之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鸡腿者︐独立之势︔龙身者︐三曲之形︔熊膀者︐项竖之︔虎抱头者︐两手相抱︐似猛虎离穴之意︒总而言之︐即中庸不偏︑不倚之谓也︒两仪势两仪者︐是太极流行︐绵绵不息︐分散而生也︒太极左伸︐则为阳仪︔太极右伸︐则为阴仪︐所谓阳极必生阴︐阴极必生阳︐生生不息︒天为之一大天︐人为之一小天︐天地相合而生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人以三才而生三身︒三身者︐上︑中︑下三丹田也︒三田往返︐阴阳相交︐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即道家谓之金丹也︒拳术之理亦然︐且拳术左分为阳仪︐右分为阴仪︐阴阳伸缩︐生生流行︐绵绵不息︐即拳内动静︑起落︑进退︑伸缩︑开合之玄妙也︒所以数不离理︐理不离数︐数理兼用︐方生神化之道︐体用一源︐动静一理︐分而言之为万法︐合而言之仍归太极之一气也︒形名虽殊︐其理则一︐正是此意义也︒两仪生三才将太极之姿势︐右足不动︐左足向前进步︐左手随足进时︐往前顺右肱推出︐至右手腕时向下翻︐成半阴半阳拳︔右手也同︐左手向前推翻时︐向里拧︐拉回至下丹田︐成半阴半阳掌︐两手大指︑虎口圆开︐两肱曲伸︐似直不直︐似曲非曲︐目视左手大指稍︐两肩松开沉︐两胯根塌︐是谓肩与胯合︒两肘垂︐两膝合︐是谓肘与膝合︒两足蹬︐两手五指伸︐是谓手与足合︐此谓之外三合也︒要而言之︐是肩催肘︐肘催手︐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上下合而为一︐此时身势不可前栽后仰︐左斜右︐正似斜︐斜似正︐阴是阳︐阳是阴︐阴阳相合︐内外如一︐此谓之六合也︒总而言之︐六合是内外相合︐内外相合即阴阳相合︐阴阳相合︐三才因斯而生焉︒以后无论各拳︑各形︐皆用三才势为主︒熟读拳经︐深默温习︐法无不中矣︒三才三身非无因︐分明配合天地人︔三元灵根能妙用︐武术之中即超群︒劈拳讲义劈拳性属金︐是阴阳连环一气之起落也︒气之一静︐故形象太极︔气之一动而生物︐其名为横︒横属土︐土生万物︐故内包四拳︒按其五行循环之理︐土生金︐故先练劈拳︐上下运用︐有劈物之意︐其形似斧︐故名劈拳︐所诸身内则为肺︐顺则肺气和︐谬则肺气乖︒夫人以气为主︐气和则体︐气乖则体弱︐故学者不可大意也︒上步初势曰︓两手紧握︐同变阴拳︐左拳落出︐肘顺胸前︐高不过肩︐力垂左肩︔右手靠脐︐肘至肋边︐眼平舌卷︐气降丹田︒换步歌︓左足既开︐右足大进︐手足齐落︐推挽两迅︐左足斜跟︐右足仍顺︐指开心齐︐后手肋近︐手足与鼻︐列成直阵︒转身歌︓起势钻︐落势翻︐行如槐虫︐起如挑担︐若遇人多︐三摇两旋︐正是转身之谓也︒崩拳讲义崩拳性属木︐取之身内属肝︐以拳之运用为崩拳︒拳之性能是一气循环之往来︐势如连珠箭︐所谓崩拳似箭属木也︒练之拳势顺︐则肝舒气平心神︑增力︐而无目疾︑腿病之患︔拳势逆︐则伤肝︐肝伤则两目晕花︐两腿痿痛︐一身失和︐心火不能下降︐拳也不得中立地步︒然崩拳之势极间单︐其练法︓左足前进︐右足相跟︐相离四五寸︔此势不换步︐出左手进左足︐出右手也进左足︐学者于此拳中当细研究其妙道焉︒初步歌︓左足先开︐右足跟进︐胫对左踵︐腿曲势峻︐两掌变拳︐后阴前顺︐顺者力挽︐阴者前︐两手互易︐步法莫紊︒换步歌︓左足再进︐右足后跟︐右手力挽︐左拳阴伸︐手足齐出︐两手力均︔后拳成阴︐前拳要顺︐目视前手︐理要齐心︒转身歌︓左扣右横︐随时转身︐右足横提︐右拳阴伸︔左拳仰抱︐推挽力均︔手足齐落︐两拳半阴︐后拳在肋︐前拳齐心︒钻拳讲义钻拳性属水︐是一气之流通曲折无微不至也︒钻上如龙突然出水︐又似涌泉趵突上翻︐所诸身内属肾︐以拳中为钻拳︐其拳快似闪电︐形似突泉︐所谓属水者是也︒拳势顺︐则真突长︐肾足气顺︔拳势逆︐则力横出︐肾虚气乖︐清气不上升︐浊气不下降︐真不长︐力不化矣︒学者当知此︒初步歌︓︐左足先开︐右足大进︐足落拳钻︐复拳宜迅︐左足斜跟︐右足应顺︐前拳取鼻︐后拳肘进︐手足与鼻︐列成直阵︒换势歌︓右足己开︐左足大进︐右拳撤回︐左拳前︔右足紧跟︐左足仍顺︐手足齐落︐换势莫紊︔前拳取鼻︐后拳齐心︒炮拳讲义炮拳性属火︐是一气之开合︐如炮之突出︐形最猛︐性最烈︐取诸身内属心︐以拳为炮拳︐形似烈火炮弹︐所谓属火者是也︒拳势顺︐则身体舒畅︐心气虚灵︔拳势逆︐则四肢若愚︐心气也乖︐关窍昧闭︐学者务于深究此拳也︒初步歌︓左足先进︐右足随之︐右斜左提︐眼观一隅︐掌变阴拳︐右肋左脐︐有如丁字︐莫亢莫卑︐两肘加肋︐舌卷气息︒换步歌︓右拳顺出︐如石之投︐左拳外翻︐置之眉头︐足提者进︐与左拳眸︐左右互换︐勿用他求︒横拳讲义横拳性属土︐是一气团聚而后分散也︐取诸身内为脾︐脾属土︐土旺则脏腑滋和︐百疾不生︐所为属土者是也︐取之于拳为横拳︒拳势顺︐似土之活︐滋生万物︐五脏和霭︐一气之溉︔拳势逆︐气努力︐内伤脾土︐五脏失调︐外似死土︐万物不生︐故此拳为五拳之要素︐学者宜慎思明辨之︒拳经云︓左足退提︐右足孤立︐两手成拳︐前阴后阳︐阴者平肩︐阳者肘匿︐眼平身正︐舌卷屏息︐停时虽暂︐厚其足力︐足进而落︐已成剪形︐后拳外钻︐前拳退形︐钻翻小指︐退与肘平︐下拳横出︐故以横名︐手足变换︐反用则成︒五行合一进退连环拳讲义连环者︐是五行变化合一之势也︒五行分演︐则谓之五行拳︐而为五纲也︔合演︐则谓之七政︐而为连环也︒五拳合为一套︐悠进悠退︐循环连珠︐陆离光怪︐贯为一气︐进退无常︐故谓之进退连环拳︒练习连环拳︐以五行拳为母︐五拳未能习熟︐不必学连环拳︐此拳共有十六势︐进退各法︐往返练习范围也小︐是亦有引长之法︐练习于宽地也不见其短︐引长之法︐至十六势不转身︐仍打崩拳︐按前势则往复足六十四势矣︒且连环拳法︐以应用为主︐连环拳可以连环用之︐握之则成拳︐伸之则成掌︐故可变为连环掌︐此徒手之运用也︒刀︑剑︑棍︑枪︑戟︑铲︑鞭︑锏无不可用︐有者则砍︐有者则剌︐无者则打︐不过手势之变化耳︒故器械无论大小︑长短︑双单皆可包括无疑︐苟明变化之功︐何往而不应用哉︒十二形讲义夫十二形者︐本诸天地化生而来也︐曩昔本为十形︐原属天干气数也︐后者扩为十二形︐原属地支气数也︒干数十︐地数十二︒盖天之中数五︐故气原乎天者︐无不有五︐五气合一︐一阴一阳︐故倍之成十︔地之中数六︐故气之原乎地者︐无不有六︐六合为一︐一阴一阳︐故倍之成支︐此十二形数之由来也︒既有其数︐而即取所谓动物之特能︐成为十二形︒十二形者︐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鸟︑鹰︑熊是也︒然诸物所具之特长及性能︐人以身形物之形︐物之意以人意悟之︐此形意拳之命名之理源也︒练之洁内华外︐使人身体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七表八里︑九道十二经络︐无闭塞之处︐而百病也无发生之源︐故拳中有四象︑五行︑六合︑七政︑八卦︑九宫︐而化取十二形︐以气贯通十二经络是也︒夫学者于形意十二形潜心玩索︐洞明奇偶之数︑阴阳之理︐果无悖谬︐久之不特强身︐且能强种强国︐故不可不勉力行之哉︕龙形讲义。

形意拳筑基功——三体势

形意拳筑基功——三体势

形意拳筑基功——三体势武艺堂光阴似箭,转眼间,我跟随恩师李春苓先生习武已有七年多了。

其间,虽然经历许多艰难和曲折,但我坚持了下来。

我想,以后也会坚持下去。

几年来,先生把毕生所学对我倾囊相授,使我进步很快。

近年来,我参加了几次比赛,又使我学习到许多实战技巧。

可以说,每次修习李氏形意太极拳,我都会有新的收获和体悟。

在这里,我想谈一下形意拳中的基础桩功——三体势。

谈到形意拳,首先应该提到三体势,心意六合拳及形意拳老谱中称其为“子午桩”和“三才势”。

李春苓先生为了突出“三体势”养生保健和功力训练的作用,把三体势分成高架、中架、低架三个阶段。

形意拳三体势采天地人三合之理,用以调整周身气血,以练内气、内力为主,正所谓“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气以直养而无害”。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合、气血两虚、气血失调引起的。

所以,“养生保健”应该居首要位置。

最初站三体势时,应该站高架,从松柔人手,配合形意拳独特的“调息法”,调整气血,增强体质,为进行下一步功法的深层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周易·辞系》中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语。

形意拳三体势以此为原则,在站桩的同时采用“调息法”(一种独特的呼吸调整方法),力求身体气血充盈,调整内气、内力,调养五脏六腑,有健身祛病之功。

“三体势”桩功虽然静立不动,但身体内部在内气、内力的作用下,做不间断而有规律的调整性运动,因此它是内动功法。

所以站“三体势”时,外示安逸,内固精神,静如山岳,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正和拳理“静中触动动犹静”之理。

下面,以左势为例,先简单叙述一下形意拳三体势的基本练法和对重点部位的要求。

一、起势:从无极变有极1.以混元桩起势,身体直立,两脚并拢,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

右脚向右侧迈一步,两脚仍平行(图1)。

双手自身前轻轻向上托起,平心静气(图2)。

两脚尖略向左侧掰。

右手向左前侧轻推(图3),左手随即自下向上,从右前臂内侧翻出,再向左侧轻轻推出(图4)。

形意五行拳拳劲练法,动态图教学,每天学一点,别让国术断了传承

形意五行拳拳劲练法,动态图教学,每天学一点,别让国术断了传承

形意五⾏拳拳劲练法,动态图教学,每天学⼀点,别让国术断了传承形意拳尊岳武穆为始祖,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初⼭西姬际可。

据说姬际可曾习艺于河南少林寺学习⼼意把,⼜精通六合枪法。

后⼜得到岳武穆拳谱,后以岳飞拳谱为理论,把⼤枪术化为拳法,并融合原来学的⼼意把,创出此拳。

姬际可门下,分成河南、⼭西、河北等不同派系,分化成不同的名字传承,包括⼼意六合拳、⼼意拳、形意拳等。

形意拳的基本拳,包括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等五拳。

形意拳将此五拳配以⾦、⽊、⽔、⽕、⼟五⾏,故名五⾏拳。

形意拳的风格硬打硬进,快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帜。

形意拳之五⾏拳也有⼤架和⼩架之区别。

形意五拳⼩架虽然只有五个基本动作,经过演化,可以变成⽆数个技击动作。

可以不同⽅位不同⽅向⾏拳,不受固定动作限制。

形意五拳⼩架,动作可急可缓,可⾼可低,演练熟练,可以互相转化。

然⽽,毕竟是内家拳术,以内养为主,⼀般演练,以⼩幅度动作为佳。

三体式三体式:要点:①⾝体中正,表情要⾃然,⽛齿轻扣,⾆顶上腭,下颏微收。

②两肩松垂,肘下垂,⾷指要向上挑,虎⼝撑圆,⼿⼼⾥凹,五指撑开,⼿腕下塌。

③胸内函,背部肌⾁要尽⼒向两侧伸展开,腹部要⾃然充实,臂部不可向外突出;④两膝微⾥扣,前膝不过踝关节,臀部与后脚跟上下相对,脚趾扣地,重⼼略偏重后腿,呼吸要⾃然;⑤拳诀⽈“提頂豎尾精靈氣,含胸拔背歸丹⽥;扣襠裹胯穩如⼭,沉肩墜肘松肩胯。

”⼀、劈拳劈拳要点:①左或右掌下劈时,要与右脚落地协调⼀致,迈步时⾝体不可上窜,应保持平稳;⾝体不可前俯,臀部不要突出。

②左或右掌经胸前向前劈出,掌指⾼与肩齐,肘微屈,沉肩垂肘,左或右掌按落于腹前,拇指根节紧靠在肚脐处。

⼿腕向下塌,⽬视前⼿⾷指。

③左或右掌朝前劈出时,前掌变成拳,后掌与与前拳轻微摩擦,然后突然加速,劈出瞬间,犹如⼑劈⽊材。

(少林寺武术易筋经洗髓,道教形意拳桩功站桩)前拳后撤⼒与后掌的前劈⼒,在轻微接触摩擦时,产⽣快速的相对运动,有解脱前拳被对⽅扣住的功效。

形意拳的五形功

形意拳的五形功

形意拳的五形功从五行功谈起:鹤形、熊形、虎形、猴形、蛇形。

是在形意拳的基础上,采取形之意,由繁琐变为简单,其练法以人为本,按人体的运动方式,形成练习的具体步骤及方法,这就是五形功法。

此练法独具匠心,供众武术爱好者参考研究。

(1)鹤形功鹤形功是整体锻炼方法、步法及各种上飞(力上)、下落(力下)、左右偏旋(横力、螺旋力)的打法及发力方式,练习步骤的变化,是根据人体的特点及不同阶段的接受能力而定的。

当鹤形步能走正走顺及能变化时,这要逐步又练向用的目的过渡。

首先,在原步的基础上练习鹤飞翔的功夫,即把原来下插的双臂向上抬起而手心向下,两臂随身体的起伏进退、闪化,有目的的缓慢摆动,练法上,先求舒缓均整,后求灵活、快捷。

能达到身动如山飞,在继续做假借深入,使一法多能。

如鹤飞翔时,他的闪击、振翅,或立或动或微动,双臂要由意而动,随声而变,身一转就是一个力,应感而力出。

在技击中,和练就下盘的稳固、灵敏,身腰的整体运动,上肢两臂抬起,可控制平衡,能瞬间发出筋斗力、弹簧力、披挂卜力。

鹤起飞,双翅在两旁做拍打运动,有按有提。

在练习接手中、发力上,上臂抬起下落就是弹簧上下筋斗力。

意念活动,双手如拉两根橡皮筋,下方设计在脚上,上方在手上,找出拉提的粘劲儿逐步加速,用速度缩短手脚拉提的时间,力点由腰发起,逐步传递到手、脚及全身,在做发力运动时其威力巨大,日久天长自会掌握左右上下发力的奥妙。

鹤在滑行时,其精神集中,观察力较强,在范围内一切变化皆能感知。

滑行中,有振翅、斜翅、闪击、戏水。

在训练时,两手臂要在身体两旁保持均衡,精神冷静,以身带动腿脚缓慢而行。

让意念中的麻、热、胀遍及全身,凝神聚气,布满杀机。

双手、臂震荡,或劈或抓,其精神如怒虎,气质若犀牛,以在水上行,水涨如潮涌,无人当有人。

故精神要真实、真切。

顶击这一点主要谈双手在身体两旁先做上下运动,而后迎击是两手心在身体两旁做前后运动,两手心相对。

练习时,要慢,让精神圆满,照顾全身。

意拳站桩功的四个阶段和三层功夫

意拳站桩功的四个阶段和三层功夫

意拳站桩功的四个阶段和三层功夫意拳站桩功的整个锻炼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三层功夫。

第一险段为初步实践阶段,也叫感性认识阶段。

由于人们习惯跑、跳、广播操,社会流行拳术等肢体移位运动,不习惯于外形相对静止的运动。

所以,开始站桩多数人感到种种不舒服,上下肢及肩,头、腰出现酸、痛、劳累。

有的急于思动、心乱如麻,觉得站了好半天,一看表才三分钟。

有极个别的出现头晕、头昏、心跳加快,此种情况有的是闭眼造成的,练功时睁开眼自会消失。

也有的因急于求成,过分追求麻、热、胀感而出现肌肉紧张、僵硬,或者因憋气;提气、收腹,追求种种方法的呼吸,引起呼吸短促、胸闷,胸痛、心律不齐、血压波动。

只要注意松静自然,上述不适即可消失。

本阶段的功感是比较弱的,麻、热,胀感的出现往往只在上下肢局部出现,或麻、热、胀只出现其中之一、之二,有的上肢或下肢反应不平衡。

如出现肌肉跳动、抖动、皮下蚁行感、凉冷感,皮肤发痒也是常见的反应。

本阶段因练功者处于感性认识时期,上功慢、入静差,功感弱、时有时无,出现种种不适,使有的练功者停止了锻炼。

其实难就难在坚持上,只要坚持十天、半月,就可尝到站桩功的甜头。

第二阶段为站桩功的入门阶段,也是由感性人士像理性人士的过程。

由开始站桩的不习惯逐步习惯,由开始的种种不适到慢慢适应。

麻、热、胀的功感渐渐强烈,由第一阶段的局部功感发展到了整体,由片面到了全面。

同时还会出现周身暖流感,轻松愉快、欣欣之意,越站越想站,感到有说不出来的乐趣。

练功中自觉不自觉地出现面带微笑,眼前突然出现明亮,有的在晚上或黑暗处能看到手部、面部出现微光,练功后感到头脑清晰,心情舒畅,消化能力增强,容易饥饿、食量增加、睡眠好、灵敏度高、步履轻快稳健、内部充实,耐热、耐寒、持久力强。

站桩功过后稍作活动,骨节作响,两手之间出现既吸引又排斥的现象,能够发放外气。

本阶段各种病灶反应明显缓解,有的消失、痊愈。

此时有一问题为“气血上头”:站桩功到了本阶段,周身都有明显的气血运行感以后,从练功者的主观上不让气血(麻、热、胀)上行到头部,而客观上麻、热、胀的反应必然往头部发展。

尚氏形意拳的花体桩和卷帘桩和五五桩和省气桩和推船桩

尚氏形意拳的花体桩和卷帘桩和五五桩和省气桩和推船桩

尚氏形意拳的花体桩和卷帘桩和五五桩和省气桩和推船桩形意拳的“桩功”是筑基功夫,已属公论。

但追其深邃,绝不仅仅是筑基。

形意拳的最高层次和境界,实际上也是通过“桩功”才能练出来的。

桩是形意拳的载体,动作与套路,是桩的表现形式,又是配合桩功层次的提高与应用的途径。

历代形意名家巨孽的上乘武功,无一不是从“桩”上得来的。

“桩功是个宝,得它才能好”,这是尚云祥、李文彬两位先生的格言,也是他们穷毕生精力专攻形意所得出来的永远新鲜的传世经验。

尚氏形意的“桩功”非同一般。

如“三体桩”与别支的练法就大相径庭。

可是在本支内,也只属于基础桩法。

还有秘不轻传,世上罕见的四种桩功:“卷帘桩”(即“珍珠倒卷帘”),从古到今,诸多有关形意拳的著作及文章中,只发现宝鼎著《形意拳谱》中谈及“珍珠倒卷帘”这五个字,并注明“不得其意”;“省(醒)气桩”、“五五桩”、“推船桩”。

尚氏形意的五个桩法,确实是个“宝”。

只可惜有人不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哲理,公开传的就有,秘不轻传的就没有或不准有。

历代先贤在传徒授艺中都有“枉传无义子”的痛苦教训,饱尝过“后悔药”的滋味,宁可烂在肚子里,也不轻意披露。

数十年来,只有马锡惠先生在1989年4月《武魂》刊物“形意大师尚云祥”一文中提及了尚氏形意的五个桩法:“二体桩”、“落地三盘桩”、“天王托塔桩”、“行桩”、“乾坤桩”:只是名称隐讳,内容、姿势、功用与上述是相同的。

此艺只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并有规矩:“尊师重道者,有福分者,有机缘者得之,谁得谁算,不可轻传”。

故,会者人稀。

练形意者只有掌握了这五种桩法的练法与内涵,得到了窍要,多悟精练,就会冲破“硬打硬克”、“沾身纵力”的初、中层次,登上“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沾哪哪有”(空中妙有)的上乘殿堂,别无他途。

五种桩法具体练法分文阐述,主要作用择要表述如下:由“必然王国”筑基,向“自由王国”过渡。

所谓“必然王国”,是指练形意者,必须通过固定的姿势,在人体力学和生理学、解剖学、经络学等法则下,结合拳经拳谱,按照一定的模式将身体调整到形意拳所要求的轨道上来,而后才能向动作、身法和套路上迈进。

尚派形意拳秘传内功八桩

尚派形意拳秘传内功八桩

尚派形意拳秘传内功八桩各大拳种皆有桩法练习,不同拳种的桩法外形虽相似,但心法不同,所要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尚派形意拳站功八法由陈子江老先生秘传,是培补元气、疏通经络、祛病强身、掌握开阖呼吸,调节内气升降运行,外静而内动的功法。

深厚的内功是靠桩功的修练而获得的,这也是区分内家拳与外家拳的标准。

然而站桩非一朝一夕之功。

桩法掌握正确与否对功力的增长和身体的健康有直接影响。

八式站桩都是平步桩,即两足外侧与肩同宽平行站立,属于双重,每一势左右都是对称的,所以当出现左右不平衡时,便会产生气血的偏盛偏衰,从而影响人体正常的气血运行,所以站桩时一定要注意身体保持中正,另外一方面,如果失去中正,就会出现向左或向右偏斜,或前俯后仰,这样机体的受力状况就不一样,如向左偏,则左侧承力大,久练成习惯后易造成肢体的畸形。

如何避免这一问题呢?正如太极拳的口诀所述:“尾闾中正顶头悬”,形意拳桩功要求“百会”与“会阴”形成的人体中轴垂直于地面,且左右对称。

另外,还需注意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练功时要选择适当的地点,最好选择平整的地面,如地面倾斜或不平,也难以保持练功时身体的中正及姿势正确。

环境的选择也很重要,应尽力避开人多喧哗的地方,练功时静是必要的条件,同时空气也要清新,不可到污水河畔及空气污浊的地方去练习。

因为呼吸本身就是一个不自觉的吐故纳新的过程,要尽力避免吸入污浊的空气。

人们虽不可能远避尘嚣,隐于山林,但也应找一片净土,宜人的环境可使人内心清静自然,有利于内气的修炼。

站功八法也应归于气功一类,因为这里面也包含了培补元气,冲关通络等内容,古人讲:天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人类所固有的三宝是与生俱来,由先天所获,人之初生,其元精、元气、元神秉受于父母,它们决定了人的生命。

由于人们的生存环境在不断地改变,空气、水源、食物的污染,精神的刺激,过度的劳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元精、元气、元神便因此而日渐耗损,于是人便由此而病。

形意桩功与盘根行功(尚济著)

形意桩功与盘根行功(尚济著)

形意桩功与盘根行功(尚济著)一、子午桩:立正脚跟靠拢,脚尖张45。

一60。

,身体半面向右,双膝微曲,膝盖脚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置于丹田旁。

右拳上提肘贴肋向前上方钻出,边钻边吸气,拳心向面部,高与鼻尖平,吸气尽而势成,呼气时左拳上提,以肘擦左助而伸向胸前,拳眼向左,自右拳上向前打出,同时变拳为掌,边内旋翻掌边向前下方劈出,高与肩平,同时在有拳亦变为掌,肩撑肘横,劈左掌之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呼气尽而势成,为古传三体式.二、劈拳法:由子午桩开始。

吸气时,左手边握拳边向下向回持带,至肚脐时,翻拳心朝上,随即经胸前至下须,再朝前上方钻出,钻到子午桩原来左手掌之处停住,高与口平,小指朝上,肩向前松,肘向上垂。

同时右手亦握拳置于肚脐右侧,拳心朝上。

在左拳上钻的同时,左脚前垫小半步,脚尖外撇,两脚成错综八字步,双膝微屈。

顶头竖项,眼看左拳。

呼气时,右拳顺腹胸前上钻,并迅速经左臂脉窝劈出,由拳变掌,掌心朝下,高与肩平。

五指分开,虎口撑圆,松肩坠肘,肱屈约130。

--150。

同时右脚向前进一大步。

左手亦同时变掌,往回捋至左肋下日月穴边停住,掌心朝下,拇指紧靠腹部,眼看右手中、食指。

呼气尽而势成。

其定式之形状及要求与子午桩相同,再前进而变左式时,动作同上,惟左右相反。

此拳打的是一气之起落,起钻落劈,皆从中府、云门而出,引二穴乃是肺经的主要穴位。

落时虎口圆撑,肺气直贯少商,进入大肠经之商阳穴。

中府为肺经之募穴,手足太阳二脉之会,对肺经之气至关重要,少商乃肺经之井穴,关系到呼吸系统一切疾病之治疗。

目者,必之使也,眼到心到,心到神到,神到意到,意到气到。

故目视虎口,则可使肺气畅通。

同时,两手之出入钻翻,带动肋间肌,肋下肌之运动,使肋骨上提下拉,以增大呼吸时胸腔之扩张与收缩,使肺通气量增大,亦可起养肺之功。

所以肺脉通畅,则诸脏皆随之而动,西医认为肺向人体输送氧气,是要通过肺血流量的控制,而肺泡壁的微动脉,又受体液量因素的调节,但体液和成份的相对稳定,主要是通过肾来调节的,所以欲治呼吸系统的疾病或增强体质,必须养肺与补肾同时并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派形意以桩功为筑基功夫。

前辈先哲早有名训:“入门先站三年桩”[今有人改为入门先站三体式,而尚派认为,三体式只是劈拳的定式,应着意于鹰招及力学之习练]。

桩功乃入门之正轨,深造的阶梯,若舍此他求,则一切招式必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外形,终不能窥拳道的真谛。

本拳桩功计有十二种,但若能精于一桩,则其它各式均能触类旁通。

尚先生初拜于李师存义门下之时,李仅授一桩式。

先生之异于常人之处甚多,究其至要,恒心与专一也。

尚先生站桩之初,点烛记时,艰苦备尝,二年未问其它,李深嘉其志,始授绝学。

尚先生遂留“三柱高香得真传”之佳话。

本文只介绍四种基本桩法。

抱丹田[图一],又称混元桩。

此桩为诸桩之基础,初学者如不先致力此桩,其它各桩难以习成。

这是因为此桩中正、均衡,身体各部均能得到滋养、锻炼、修复,无偏废之病。

历代大师无不终生习此,而戴龙邦师祖更是由此入门,洗净“二驴”之拙力.换得内家之纯功。

其它各桩均依此桩为原则.只是方向、角度、刚柔、虚实等稍有变化。

其法主养气摄生、强筋健骨、补脑益髓,诚养生秘诀.修身至要。

而拳中之自然整体力,自不难由微而著,不求自至。

此桩以外形和意念来调整运动量,但须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尤应注意饱练伤胃,饿练伤气,冬防冷风吹,夏忌烈日晒。

练功时要环境安静,空气清新。

练功过程应如汽车之行驶,做到三稳,起动稳、行驶稳、刹车稳。

概述如下:
入门阶段:双足分开同肩宽,平行而立,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肘,腋下半虚,将双手抬起,十指分开稍弯置腹前,手与自身之距为三拳,意念中双手如抱一大气球,浑身肌肉群有松散下坠之意,目以垂帘,似葛蒲低眉,于远方收神,耳边如闻细雨风声。

此桩意念,头似枕非枕,背似靠非靠,似坐非坐,似笑非笑,似尿非尿,以放松为目的,应有舒适无比,欣欣自得之意。

简言之,不可死板拿劲,不求绝对人静,避免不愉快之回忆。

天高地阔之境,鲜花绿树之趣,均可意想。

此阶段愈深愈久,对日后拳学造诣愈有助,原因极简单,欲得内劲须放松,松至极处必真紧。

或问:“不用力何以长力?”决曰:“世之柔者莫过于水,攻坚者莫过于水。

”望初学者三思之。

再浅喻之,世人皆羡虎豹之威,龙蛇之灵,仿生而造拳,而多数人却忽视了最根本所在。

在此奉劝初学诸君观察一番牛马和虎豹的体质,牛马负重拉载,虎豹不及也,但虎豹却能将牛马扑食之,盖牛马长期劳作已失自然之力,皆负重之僵肌,而虎豹全身却十分松软,猫犬亦如是。

简言之,动物愈凶猛,自身愈松软,而观之者以为其无力也。

内家拳法之梗概,由此可明一二。

而人体幼时,身体亦松软也。

郭老云深曾言:“练得躯柔婴孩似,打遍天下不费难。

”以谓习拳之最关健处,希初学者必须于放松上用功,切切。

寻整阶段:此阶段只有全身基本放松之后,方可习之。

外形同上,只是意念改变而已。

习桩之时;意想双手腕之间,双手腕与后脖颈之间,双足脚尖与双手腕间,双足后跟与后脖颈之间各有一条皮筋牵连。

初学时会顾此失彼,久之则纯熟自然。

待牵连自然后,尚需意想头向上顶,背向后靠,双手外撑,双足下蹬时[许想不许作]各条皮筋随之拉起再放松,反复如是。

不可用力,全悉意想,久而久之,自然产生一动无有不动,一枝动而百枝摇,整体内部运动,自然整体力自萌。

深入阶段:此阶段须待上述两功有得后方可习练。

不然,非但无益,且有前功尽弃之患。

此桩外形仍同上,只是腋下全虚,肩松肘横,双手抬起置胸前,头顶项竖,膝顶足蹬,十指分开。

初步意念,意想自身各条皮筋拉紧放松的频率逐渐加快,继而以此桩与外界发生联系,如目视前方大树、楼顶、夜晚暗星等。

意念中将一条弹簧套在树尖或其它物上,另一端拴在自己双手腕处或脖子上,以全身整体运动将外界物拉来送去。

目光三十五度向前上方平视。

但只需意会,切莫着力,尤其胸腹部不能有丝毫紧张,如憋气用力必身僵气滞,全体皆非。

虎抱头:此桩仍以基本桩为原则,只因对敌决斗时应侧身而立,故需斜中求正,正中求斜,看正似斜,抱斜以正,乃侧身对敌而求身法中正之桩。

此桩是历代前贤总结中华武术最为科学之技击间架及预备式。

习之有得,不但能随机而发力,随势而动转,而且使自身受敌面积减至最低限度。

其练法将自身安排为龙身[曲折有面积],熊膀[腰背部肌肉四面拉伸,拳谱所谓含胸竖项、拔背、吊顶,以及双臂横撑皆为此也]、鸡腿[分虚实、单双重合一]、虎抱头[如虎豹扑食,双爪护
住自己头部]。

此桩须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尤重气势浩然,其势似饿虎搜山,威而镇定,似狸猫捕鼠,欲捕待机,故名之虎抱头。

历代名家对此桩阐述较为详尽,在此仅谈为今人最易忽视的虎抱头。

前年曾有刊物发表了抱同豹之争多篇文章,同门中细心者竟去观察虎豹的形态,断言虎豹无抱头之态,应为虎豹头。

其探讨真理之情可敬,然而大可不必在故纸堆中寻章摘句。

我国仿生拳种颇多,真义乃取动物搏击之长,切莫把人动物化,抱同豹皆为护头之意,俗称“保护头”即此。

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四肢百骇,目之视,耳之听,手之举,足之动,莫不由头主宰。

因此,各家拳派尽皆重视头部保护与应用,形意拳亦复如是。

不懂护头,岂可奢谈技击入门之道,望初学者三思。

欲在技击中攻守得当,必须在站桩时养成习惯和配备合理之间架.必以虎抱头之桩,入门而深求。

此桩主要站法有二,因习者自身条件及发拳习惯而各有专擅。

要求如下:
单抱头[图二]此桩丁八步站立,前腿膝部前顶而上提,脚尖实着地,后脚跟离地一纸高,后腿膝顶胯缩,双腿成前四后六之比例,左臂前出至头部前,右臂置于胸腹
前,全身须均整庄重.威严肃穆,头顶项竖,肩松肘横,胸窝含蓄,小腹松圆,指分腕翻,背紧腰直[勿塌腰],目正额收。

此桩所得之力为:正面前撞力[崩拳.包括直拳、点拳];左右翻滚力[炮拳,包括撞掌、撩掌等];两侧长短力[横拳,包括圈锤、钻拳、栽拳、削掌,裹肘为钻、平肘为、扬肘为栽、后肘为削];前辈中郭老云深、尚先生云祥均多致力于此桩。

双抱头[图三],此桩要领同上,只是双臂抬起,齐护头部,此桩亦能得单抱头之力,但所侧重者乃前后螺旋力[劈拳,包括单、双劈掌]及前后冲撞力[撞掌,包括刀手、虎扑等],历代通家精通此桩者当数刘奇兰等先辈。

虎抱头桩法无论单双,均应做到浑身上下牵挂成圆满之整体,各关节均有松开放长之意,无论何处,角度绝不可小于九十度,今人有将后手贴于腹部者,实为大谬。

双肩与胸腹部必须放松。

此桩意念,依次为:松静无为,松紧互为,临敌假象,但最根本者为河间刘老晓兰所云:“如撕撑六面力。

”六面力者何也?乃前后撑抱力,左右开合力,上下托按力,两侧翻滚力,横竖长短力,反向交替力。

习时左右互换,久之功深,自有不可思议之妙。

金刚大力桩[图四],此功长功最快,但初学者切不可习练,须待虎抱头桩有得之后,方可习练。

不然欲速不达,身心必受害无穷。

此桩站法要领同上,只是双腿大弯曲,双臂抬起横撑,臀下坐而背后靠,目远望而怒视。

意念中似有一股源力在周身上下循环,习之有得,常有身形不自觉猝然一颤之感觉,不知何力所摧。

得此力者,与敌决斗,擦掌对方便倒,轻者身残,重者无不登时而毙命。

同友试艺亦一触即发,发人如抛弹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