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桩功
形意拳入门桩功三体式
1.周身放松. 自然直立:两臂下垂,两掌自然靠于腿外侧;头正自然拔起眼, 下颏回收;平视;齿扣,舌顶上腭;前脚尖朝前,脚跟靠于后脚的里踝骨;后脚尖外展,与前脚成45 度左右夹角(图l~1)。
要点: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姿势正确,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2.两前臂贴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图1~^)。
要点抬前臂时既要贴身, 又要使掌根的拇指侧贴于“心口”旁。
这就是“肘不离肋, 手不离心”、“摩经”、“手摩内五行”的技法要领。
不得耸肩、亮肘,更不要提气, 用拙力。
3.两前臂及掌根拇指侧贴身,随呼气自然下按, 停于小腹前;两腿同时屈膝下蹲(图1~③ )。
要点下按时, 上体自然正直、头顶、项直、沉肩、坠肘;呼气时, 两手下按, 边下按边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 气亦随之下沉入丹田。
两肘抱于两胁,拇指横平靠于丹田。
两腿下蹲要跪膝、压踝, 前膝向前, 后膝紧靠于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
提肛, 不得突臀, 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
4.两掌握拳,两拳与两前臂同时贴身由里向上翻转,拳,心朝上(图1~④〉•要点握拳时要先从小指依次卷握,成实心拳,自然, 不用拙力。
向上翻转两拳要有拧拉之意,使两拳停于脐之两侧,两肘,必须仍抱贴于两肋(图1~@、附1~@正面)5.左拳及左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处(图1~5)。
要点拳及前臂上钻时,必须沉肩、坠肘,又要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这就是拳经所指的“先打顾法后打人”的“虎抱头” ,是“亦顾亦打蓄力待发”的技法窍要。
6.上动不停。
左拳及左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钻出,拳心朝上,高不过眉;同时左脚进步,形成前三、七的夹剪步(图1期、附1~⑥正面)。
要点左拳贴身从频下、嘴前钻出,即“虎抱头”的具体运用,亦即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洞”是指人嘴。
钻出的拳要向外拧,有横劲却不见横形,眼看小指窝。
出拳时要肩催肘,肘催手,顺腰拔背,上体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
出脚时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尽管不是向远进步, 也要一动步就要有“三催' , 之意与劲, 并要于脚齐到,也是为给动作打基础。
中华武术形意拳的内功怎么练
中华武术形意拳的内功怎么练形意拳顾名思义是结合了各种飞禽走兽的外形拳术,而形意拳更加注意练内功,熟练形意拳的内功后,再加以练习形,才能将形意拳更好的表现出来。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解下形意拳的内功训练方法,欢迎大家学习。
形意拳的内功锻炼技巧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
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 (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于青少年,后者适用于老年人。
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
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一60度左右,两腿微屈,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
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着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
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于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
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
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
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
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
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
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
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松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于“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
拳经云:“目视鼎,弃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
”即指此也。
(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
)站桩虽系静功,且不可呆滞。
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
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
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
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上升而内脏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
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
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
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
形意拳站桩:夏天捆身子,冬天松绳子(纯干货)
形意拳站桩:夏天捆身子,冬天松绳子(纯干货)以前老头老是说站桩是:夏天捆身子,冬天松绳子。
我一直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孙禄堂的孙氏形意拳三体式桩1、为什么说夏天是站桩的最好时间?老头问我砍过柴没有?我说我是湖南人,小时候上山砍过柴。
砍柴之后找个藤条,把那个柴绑起来。
绑得结结实实的。
但一晒干就松掉了,一捆一捆的菜都变得松松垮垮了。
那个柴就像人的身体,气血就像那个柴里面的水分,没晒干之前那就是夏天,捆绑紧紧的。
晒干之后就是冬天,水分没了,干了,松松垮垮了。
夏天气血流动最快,最旺,肌肉筋膜韧带被气血充涨的最发达。
这个时候练拳全身的肌肉韧带容易拉紧成型。
而到了冬天的时候。
随着天气转冷,全身的气血内敛,全身的气血流动慢。
肌肉和筋骨就没有夏天那么充盈发达。
我当时还有点不以为然,我说不就是一个热胀冷缩嘛。
我也是这几年才明白的。
认识不够深刻呀。
以前我学拳的时候,十几二十岁,肌肉,筋骨,气血最充足的时候。
现在接近40岁了,才发现骨架已经慢慢的松了。
比如说膝盖。
以前一站桩,膝盖从来不痛。
今年站桩膝盖内侧有点痛,为什么?膝盖骨里面的韧带有点松了,造成膝关节有点偏位。
一站桩肌肉韧带开始拉紧的时候,拉不到原来的位置上。
就像拿绳子绑一扎筷子,筷子松了,滑掉了。
去年冬天我开始练拳的时候,我就觉得练不下来。
但是今年从5月份开始我就觉得不痛了,好像膝盖骨没有偏位了,关节复位,大腿韧带肌肉拉的紧紧的。
不仅仅是膝盖,身上其他的关节也一样,比如说驼背。
年轻时,大家都是笔直笔直的,一到中年就慢慢驼背了。
其实就是肌肉筋膜慢慢萎缩了。
那夏天是肌肉筋膜最发达的时候,最容易拉起复位的时候。
橡皮筋捆筷子,紧紧的。
2、怎么捆身子?站桩捆身子,身子一捆上全身就是铁板一块,肩胯相合,确切的说这是形意拳整劲入门。
那么从哪里开始捆呢?三个地方:身,腿,手。
身部:脊椎断开分三节。
第1节:后脑勺下凹下去那个地方。
筋膜韧带拉紧,关节撑住,就是顶头。
第2节:心窝位置对应的后背。
形意拳训练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形意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而不衰。
它以独特的技击理论、丰富的技击技法、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武术爱好者。
本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形意拳训练后,对形意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现将训练总结如下。
二、形意拳训练内容1. 基本功训练(1)站桩:站桩是形意拳训练的基础,通过站桩可以锻炼人的筋骨、增强体力、提高内功。
在训练过程中,我按照师父的指导,坚持每天站桩,逐渐掌握了正确的站桩姿势和呼吸方法。
(2)基本功套路:形意拳的基本功套路包括十二形、三节拳、五行拳等。
这些套路既包含了技击动作,又注重内外兼修。
在训练中,我反复练习基本功套路,提高了自己的招式熟练度和实战能力。
(3)单操:单操是形意拳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单操可以锻炼人的反应速度、协调性和力量。
在训练过程中,我认真练习各种单操,提高了自己的实战技巧。
2. 技击训练(1)拆招:拆招是形意拳技击训练的基础,通过对招式的拆解,理解招式的技击用意和作用。
在训练中,我跟随师父学习拆招,掌握了各种招式的技击方法。
(2)喂招:喂招是形意拳技击训练的关键环节,通过模拟实战场景,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我不断练习喂招,学会了如何应对各种攻击。
(3)对招:对招是形意拳技击训练的高级阶段,通过实战演练,检验自己的技击水平。
在训练中,我积极参与对招,提高了自己的实战经验。
(4)散招:散招是形意拳技击训练的最高境界,要求在实战中灵活运用各种招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在训练过程中,我努力练习散招,提高了自己的实战能力。
3. 内功修炼(1)呼吸:呼吸是形意拳内功修炼的关键,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以提高内功水平。
在训练中,我遵循师父的指导,练习正确的呼吸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内功水平。
(2)意守:意守是形意拳内功修炼的重要环节,通过意守可以调整人的精神状态,提高内功。
在训练过程中,我坚持练习意守,提高了自己的内功修养。
三、训练成果1. 技击水平:通过一段时间的形意拳训练,我的技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形意拳站桩八法
形意拳站桩八法形意拳内功修炼站桩八法第一式形意拳的内功修炼是靠桩功的站桩修炼而获得的,形意拳的站功八法都是平步桩,习练者极为稀少,但它对内气的修炼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为大家介绍形意拳内功站桩八法第一式的桩法练习方法。
形意拳内功站桩八法第一式练法:先使身心放松,两手自然下垂,此时要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心不遐想,神不外弛,做到无欲无求,心静如水,舌抵上腭,两腿并立,深呼吸数次,轻吸缓呼,要求做到松、静、自然。
左脚向外横跨,落步后调整重心,使两脚与肩同宽,脚尖向正前方,既不可内扣也不可外分及一前一后,要保持平、正。
然后十趾扣地,足心涵空,身体70%的重量落在后脚跟,30%的重量落在前脚掌。
由于后脚跟承重较大,站桩又需要有时间作保证,因此练功时应穿着软底平跟鞋为宜。
膝微屈,似直非直,似曲非曲,膝欲曲而委中大筋欲直,前曲后伸,使大腿后侧肌肉形成上挺之力。
两膝的内侧向外翻,使两脚产生外分之力,其感觉为欲以足跟为轴,两足尖向外转动,但由于脚底与地面的摩擦力阻止了转动,欲动而未动之时为最佳。
由于膝内侧外翻,带动大腿内侧也有外翻之力,所以当两胯向内微合时,圆裆也随之完成。
此时两腿从脚到胯全部形成了横向的争力和上挺力,横竖相济,正符合“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的要求。
提住谷道,尾骨向前翻起,两臀相抱,欲坐而未坐,大腿根部折弯处向内微敛,可调直腰椎的生理弯曲。
腰椎拔直后,背部要求平、正,脊椎直,尾骨不得左右偏斜,保证了尾闾的中正,也保证了脊椎的正直。
两肩松开,微向内扣,使两肩欲交于前方,此时背部横向拉平。
因两肩内扣,胸部自然向内含,自能气降丹田。
左手内侧“劳宫”按住腹部“气海”。
再以右手内侧“劳宫”搭在左手“外劳宫”,两手都不要用力按,要求若即若离。
两肘离开两肋,肘尖向前翻,使两“曲池”欲交于正前方,两肘同时还要下沉,有落地生根之意。
下颏内收,提起耳后高骨,使“百会”上顶,额向前顶,形成向上牵拔之力,与扣肩、合肘、沉肘,共同形成横向和竖向的拔劲,也是横竖相济的劲力。
形意拳基本功和基本动作(一)
形意拳基本功和基本动作(一)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是习练形意拳最基本的基础训练。
形意拳基本功是指人们完成形意拳基本动作、表现基本动作效果所必须具备的生理机能、运动技术和心理因素。
其实质是“功”。
俗话说“拳无功,一场空”。
意思是说“功”是完成动作、表现运动水平的必备条件,因此练好形意拳,首先应从形意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着手。
三体式桩“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
三体式桩既是形意拳的基本桩法,也是形意拳的根本桩功。
是形意拳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久站三体式桩,内可调息增智,气沉丹田,内力充实,增强肌肉和神经系统的耐劳力和控制力;外可使躯干、四肢协调一致,浑然一体,坚如磐石,灵活敏捷。
三体式桩原理和要领与三体式基本一致,具体练法如下:一、预备势两脚并拢,直立站立;两臂垂于体侧,掌心向内;两眼平视前方(图3-1)。
要点:全身自然放松,意念集中。
二、起势两膝微屈,重心移于右脚,左脚向前一步;同时,两手外旋至掌心向前,屈前臂,坠肘,两手由体侧向上、向内划弧至肩平时,两掌内翻至颌前,虎口相对(图3-2);胸前两手握拳,下压至腹部,拳面相对,间隔15厘米左右,略伸腕,两臂呈弧形;同时,右脚向前一步,两脚与肩同宽,平行站立;目视左侧(图3-3)。
要点:含胸拔背,气沉丹田;竖项顶领,下颌微收;口闭齿合,舌抵上腭;两腿内夹,敛臀提肛;静心平气,意念集中;重心落于两脚中心。
三、三体式 1.右脚以脚后跟为轴、脚掌向内碾动45°,重心落于右腿,屈膝半蹲;左腿屈膝收于右腿内侧;随即两手由拳变掌,外旋至掌心斜向上,上提至左胸前,两肘微屈,贴于两肋;同时,身体左转45°,含胸收腹,吸气蓄劲(图3-4)。
2.上式不停。
左脚向左侧前方上一大步,脚略内扣,脚趾向前;两脚间距约65厘米;同时,两手内旋至掌心斜向下,顺其步向左前伸出,掌心内含,左手高与肩平,右手塌腕掌根紧靠肚脐;展体呼气,重心落于两脚中间、偏后腿,目视左掌食指(图3-5)。
形意拳之三体式
形意拳之三体式形意拳三体式桩是形意拳宗师李老能由心意拳“蹬毛猴”改创而来,并把其视为桩功和形意拳所有变化的开始,定为形意拳的基本功。
孙禄堂先生称“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总机关。
他在教授徒弟时,要求“百日站桩”,并说“数月可得整劲”。
由此可见,三体式桩在形意拳中的重要性。
三体式姿势:两脚趾抓地,两腿屈膝,前膝不超过前足尖,前脚跟与后脚尖距离两脚,合裆。
臀部与后脚跟上下相对,重心偏于后腿,前三后七,后足外展,左足指向正前方,两足呈45度角。
两脚跟内侧在一条直线上。
形意拳一般要求扣膝,但扣膝往内拧不能充分伸展大腿肌前群的肌腱,只有在做动作时,双膝才往内拧扣,像做膝跳反射一样牵拉股四头肌腱。
躯干要领:三体式要求躯干向前手一侧旋转,须身像一张弓,不可前俯后仰。
躯干向前手一侧旋转是为了充分伸展躯干肌,略前倾是为了加强躯干肌的肌肉紧张反射。
上肢要领:三体式要求前手弯曲,往前伸,立掌,五指分开,略弯,虎口圆,掌心向前,与前足尖垂直。
后手则紧贴肋骨或置于腹前,拇指根节紧贴肚脐眼。
三体式前手对鼻尖,肘部微曲下坠,肩部放松。
这个角度刚好使手臂大筋、腋下大筋及背部大筋相对拉。
头部上顶,臀部下坐,形成上下对拉,再通过涵胸、拔背、扣胯、提肛、项竖等锻炼,将脊椎骨和前胸后背大筋拉起,再加前腿膝盖顺脚尖方向前顶,与后胯对拉,前手与后手对拉,形成前后斜面争裹之力,腿部大筋也将拉起。
三体式功法,即七字二十一法:三顶:头往上顶,舌尖顶上腭,手掌往外顶。
三扣:膀尖、手背、脚面往下扣。
三圆:脊背、胸脯、虎口要圆。
三抱:丹田(下腹)要抱气为根,心中要抱身为主(心正身正),胳膊要抱四梢停(四梢,指四肢末端。
停,指稳定着力)。
三垂:气垂丹田(腹式自然吸),膀尖下垂和肘尖下垂。
三月(月芽):胳膊似弓要月芽,手腕外顶要月芽,腿膝连弯要月芽。
三停:脖颈要停有登相,身法要停分四面,腿膝下停如树根。
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形意拳站桩的正确方法
形意拳站桩的正确方法
形意拳最基本的练习方法之一是“站桩”,也称为“静静站”。
它是
形意拳的基础,是其他拳法的基石。
下面是形意拳站桩的正确方法:
1.调整身体。
站在两脚之间,与肩宽相等。
双脚成为一个直角。
将膝盖略微弯曲,
并使重量均匀地分布在双脚上。
2.放松身体。
让你的身体松弛到位,身体自然地垂直,让你的上半身,臂和手自然
地下垂。
头部应向上,使你的眼睛看向前方,而不是向下。
3.保持正常呼吸。
呼吸是非常关键的。
深呼吸可以帮助你放松和集中注意力。
4.注意站的时间和次数。
初学者可以每次站1-3分钟,每天练习3-5次。
逐渐提高时间和次数,直到你的身体习惯了这个姿势。
5.注意力集中。
站桩是一种身体锻炼和内功修炼。
在站桩期间,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
内部,意识到呼吸和能量流动。
这可以帮助你提高身体控制和内在力量。
6.正确结束。
结束时,慢慢地放松你的身体,然后慢慢的站起来。
站桩后,可以做
一些身体伸展来缓解身体的紧张感。
以上是形意拳站桩的正确方法。
在练习时,注意保持身体松弛和集中注意力。
逐渐提高站桩的时间和次数,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形意拳盘根功之动功(行桩)
形意拳盘根功之动功(行桩)动功(行桩)1.第一式∶气归丹田右脚在前,左脚在后,上身正直,两膝屈曲,如站'三体桩'之势,后脚距前脚约一脚半或稍多些。
后腿膝盖距前腿弯约6厘米(2寸许)。
两手握拳,置于脐下,相距约3厘米(一寸)远,拳心朝下;两肘向外开劲,两肩向下沉劲,两膊成半圆形,含胸拔背,顶头竖项;头向左转约30°~45°,二目平视。
这种姿势叫做鸡腿、龙身、猴背、熊房(图1)。
图1上身及双膊保持不动,双脚沿半径约一米的圆圈向左行走。
两脚各走一条线,走圈不可过大。
走步时,左脚外摆,肾经之脉气牵动;右脚向内扣,膀胱经之脉气流行。
步不要大,以两脚相距一脚半为宜。
双膝仍要保持屈山,后腿膝盖距前腿弯不超过6厘米(2寸)。
走步用形意拳的瞠步,脚底与地面平行,距地约1.5厘米(半寸)。
迈步时,前腿瞠,如行泥地、后脚蹬,脚掌内侧用力,牵动肝经、脾经,取《内经》'肝脾之气宜升'之意。
前脚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着地。
脚走双线,走步不要快。
全凭双脚、双膝用力。
仍用胁呼吸法,提脚为吸,落脚为呼,吸无意,呼有意。
所走圈数多少不限。
回身时,上身及两膊均不动。
右脚努力向里扣,身向左转,左脚提起置右踝骨旁,磨胫,脚底距地面约1.5厘米(半寸许),稍停,即向前迈出,落于右脚前一脚半之处,再进右脚;即变左脚在外,右脚在里,右脚摆,左脚扣,全身向右转圈行走。
其行走之身法、步法、呼吸之配合,皆同前,惟方向左右相反。
2.第二式∶落地三盘两腿站的姿势与前式相问,仍要保持鸡腿、龙身、熊膀、猴背。
两手内外劳宫相对,覆于丹田上,左掌在内,右掌在外,站好后,两小臂内旋,转至两掌心朝外,即向左、右斜下方撑按;肩要沉劲,肘要向外开劲,两膊要撑圆,含胸拔背,眼看左前方(图2)。
图2上身上肢不动,高度不变,沿圆弧路线向左行走。
其步法、身法、呼吸及回身动作,同第一式。
两臂之圆撑下按,十指张开,掌心空涵,则手三阴三阳之脉气全被牵动。
形意拳金刚桩功
形意拳金刚桩功
金刚桩
歌诀
元气充盈益长寿,
三元不损金刚身,
虚无清净存正气,
五脏滋润永青春。
(1)身体立正站好,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心静气平,多次深呼吸(图1-28)。
(2)接上式,右脚向右侧跨一步,两脚之间略宽于肩,眼平视前方(图1-29)。
(3)接上式,左右掌同时向前上托,掌心朝上,高与肩平,眼平视前方(图1-30)
(4)接上式,两掌同时内旋竖立,指尖上挑至胸前,两掌心相对合一;两腿微弯,眼平视前方(图1-31)。
此式是金刚桩主体动作。
(5)接上式,两掌同时内旋向前伸,指尖朝前,掌心向下,眼平视前方(图1-32)。
(6)接上式,左右掌同时下落至胯侧,掌心朝内;两腿随势直立,眼平视前方(图1-33)。
(7)接上式,右脚向内跨一步并左脚,立正站好,眼平视前方,收势归原(图1-34)。
金刚桩以练内气为主,形体动作与运气同步进行。
按混元气大循环的练习后,体内浊气排出元气充盈。
此时,需把精炼的正气也就是元气输送到各脏腑,先以意念引导元气沿大小周天线路连接任督二脉循环流通,也可以用其他路线运气,最后回归混元气大循环法的自然运行。
元气经脏腑过百脉形成自然大循环,滋润五脏,百脉畅通。
金刚桩盘根固体,静中蕴动。
形神合一,以逸待劳。
形意拳入门 桩功三体式
1.周身放松.自然直立:两臂下垂,两掌自然靠于腿外侧;头正自然拔起,下颏回收;眼平视;齿扣,舌顶上腭;前脚尖朝前,脚跟靠于后脚的里踝骨;后脚尖外展,与前脚成45度左右夹角(图l~1)。
要点: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姿势正确,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2.两前臂贴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图1~②)。
要点抬前臂时既要贴身,又要使掌根的拇指侧贴于“心口”旁。
这就是“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摩经”、“手摩内五行”的技法要领。
不得耸肩、亮肘,更不要提气,用拙力。
3.两前臂及掌根拇指侧贴身,随呼气自然下按,停于小腹前;两腿同时屈膝下蹲(图1~③)。
要点下按时,上体自然正直、头顶、项直、沉肩、坠肘;呼气时,两手下按,边下按边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气亦随之下沉入丹田。
两肘抱于两胁,拇指横平靠于丹田。
两腿下蹲要跪膝、压踝,前膝向前,后膝紧靠于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
提肛,不得突臀,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
4.两掌握拳,两拳与两前臂同时贴身由里向上翻转,拳,心朝上(图1~④〉.要点握拳时要先从小指依次卷握,成实心拳,自然,不用拙力。
向上翻转两拳要有拧拉之意,使两拳停于脐之两侧,两肘,必须仍抱贴于两肋(图1~④、附1~④正面)5.左拳及左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处(图1~5)。
要点拳及前臂上钻时,必须沉肩、坠肘,又要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这就是拳经所指的“先打顾法后打人”的“虎抱头”,是“亦顾亦打蓄力待发”的技法窍要。
6.上动不停。
左拳及左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钻出,拳心朝上,高不过眉;同时左脚进步,形成前三、七的夹剪步(图1~⑥、附1~⑥正面)。
要点左拳贴身从频下、嘴前钻出,即“虎抱头”的具体运用,亦即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洞”是指人嘴。
钻出的拳要向外拧,有横劲却不见横形,眼看小指窝。
出拳时要肩催肘,肘催手,顺腰拔背,上体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
出脚时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尽管不是向远进步,也要一动步就要有“三催’,之意与劲,并要于脚齐到,也是为给动作打基础。
形意拳入门 桩功三体式
1。
周身放松.自然直立:两臂下垂,两掌自然靠于腿外侧;头正自然拔起,下颏回收;眼平视;齿扣,舌顶上腭;前脚尖朝前,脚跟靠于后脚的里踝骨;后脚尖外展,与前脚成4 5度左右夹角(图l~1).要点: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姿势正确,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2。
两前臂贴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图1~②)。
要点抬前臂时既要贴身,又要使掌根的拇指侧贴于“心口”旁。
这就是“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摩经”、“手摩内五行”的技法要领。
不得耸肩、亮肘,更不要提气,用拙力。
3.两前臂及掌根拇指侧贴身,随呼气自然下按,停于小腹前;两腿同时屈膝下蹲(图1 ~③)。
要点下按时,上体自然正直、头顶、项直、沉肩、坠肘;呼气时,两手下按,边下按边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气亦随之下沉入丹田。
两肘抱于两胁,拇指横平靠于丹田。
两腿下蹲要跪膝、压踝,前膝向前,后膝紧靠于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提肛,不得突臀,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
4.两掌握拳,两拳与两前臂同时贴身由里向上翻转,拳,心朝上(图1~④〉.要点握拳时要先从小指依次卷握,成实心拳,自然,不用拙力。
向上翻转两拳要有拧拉之意,使两拳停于脐之两侧,两肘,必须仍抱贴于两肋(图1~④、附1~④正面)5.左拳及左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处(图1~5)。
要点拳及前臂上钻时,必须沉肩、坠肘,又要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这就是拳经所指的“先打顾法后打人”的“虎抱头",是“亦顾亦打蓄力待发”的技法窍要。
6。
上动不停。
左拳及左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钻出,拳心朝上,高不过眉;同时左脚进步,形成前三、七的夹剪步(图1~⑥、附1~⑥正面)。
要点左拳贴身从频下、嘴前钻出,即“虎抱头"的具体运用,亦即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洞"是指人嘴。
钻出的拳要向外拧,有横劲却不见横形,眼看小指窝。
出拳时要肩催肘,肘催手,顺腰拔背,上体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
出脚时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尽管不是向远进步,也要一动步就要有“三催’,之意与劲,并要于脚齐到,也是为给动作打基础。
养生的简单拳法
养生的简单拳法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拳种之一,位列中国四大名拳,以技击实战而著称,但它的强身健体、修心养性、祛病延年之功效更为显著。
不妨和店铺一起来了解下简单易学的形意拳养生功法,欢迎大家的阅读!简单易学的形意拳养生功法一、形意拳桩功形意拳桩功是以养气、练气为主,通过站桩来聚气、运气,使人体气血充盈、通达,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祛病的作用。
本桩功包括吐故纳新桩、激气桩、三才桩、混元桩、炼丹桩、盘根桩和三体式等。
1.吐故纳新桩此桩是练丹田内呼吸的热身预备功法,主要是排除体内浊气、吸纳外界清气,并通过外吸外呼、内吸外呼和外吸内呼等三种呼吸方法,逐渐过渡到内吸内呼的丹田内呼吸(胎息)。
功法动作(略)。
2.激气桩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动力能量,它包括先天之元气和后天之宗气、营气、卫气,并分布在四肢百骸和五脏六腑,以升、降、出、入的气机体现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
练此桩功,可以把先天、后天之气激活、强化,让人体周身气血充盈,激发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功法动作(略)。
3.三才桩此桩并不是“三体式”的亦称,而是一个单独的桩功。
此桩动作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吐纳导引的内气运行和肢体运动,并有独特的功用——通过呼吸吐纳,来引导丹田内气的升降起落和肢体、躯干的开合伸缩,达到采气、养气和炼气的功效。
功法动作(略)。
4.混元桩形意拳门内的混元桩不同于太极拳和大成拳的混元桩,步型不是那种类似于马步的步型,而是类似于三体式三七步的“一九步”,主练“一条腿顶两条腿”的平衡稳定。
上肢是怀抱乾坤,通过含胸拔背和顶命门来拉伸脊椎,消除后天的S形凹陷而练就返先天的“龙骨大弓”。
同时通过“三香朝天”和“五心相并”来引导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中和混成,并使之运行周身腠理。
最终达到调形、调息和调心的锻炼效果。
功法动作(略)。
5.炼丹桩炼丹桩,一是指外形象过去道家炼丹的炉子,二是指该桩功主练丹田内气。
形意拳桩功要领:无极桩、太极桩和两仪桩
形意拳桩功要领:无极桩、太极桩和两仪桩
无极桩、太极桩和两仪桩是形意拳的三大桩功,形意桩功是由无极入静,虚无含一气渐生,由太极而充盈,由两仪循行(谓小周天),由三体而贯通(谓大周天)。
关于练形意拳这三种桩功的练习要领,详解如下。
练无极桩时要将身体站立正直,两足踵并拢,两足尖均向外展45°( 合成90°角),两手自然下垂,松肩、松肋,两膝放松,微微屈弓;心中要空空静静,无忧、无虑、无所求,使大脑皮层极度安静,既似扁舟泛巨海,又似木鸡植中庭,呈无人、无物、无我之象。
此为太极桩功之基础,又谓虚无无极含一气之势。
练太极桩时,应由无极势半面向左转,右足以踵为轴,足尖向内扣90°,随之左足踵靠在右足里踝骨处,足尖向外展45°左右,两腿屈膝半蹲,并收臀、塌腰;上体要中正,两目平视;两手置于下丹田,手心向上,十指相对,口微闭合,舌舐上颚,意守丹田。
此功须站至真气充盈,玄关自开,并沿督脉上升至乾顶(即上丹田——泥丸宫),方为功毕。
练两仪桩时,要恪守“眼观鼻,鼻观脐,处处行持不可移,打开二、六连环锁,一盏明灯吊在眉”的口诀。
眼观鼻、鼻观脐”,讲的是意守丹田严处处行持不可移”,讲的是贵在坚持;“打开二、六连环锁”,“二”指任,督二脉,“六”指“前三田”(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与“后三关” (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一盏明灯吊在眉”,指小周天循环以后,百病皆消,目光炯炯有神。
三体势是在两仪势基础上的进一步桩功。
它的功法重在于贯通头,手(身)、足的气血运行。
郭云深秘传形意下气式桩功
郭云深秘传形意下气式桩功郭云深祖师是中国近代武术史上一位极重要的人物,在拳学修为上有极深的造诣,实战功夫惊人,在旧时代的武林中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美称,人皆尊之为拳学“巨擘”!遗憾的是,近些年在武术界除大成(意拳)一系外,几乎没听说有郭祖的传人以及后代弟子公开传艺,难道一代宗师的武学成就就失传了吗?我1999年开始接触到本地的传统武术,跟随齐齐哈尔的杨辉先生学习形意拳。
入手学习的第一项内容为下气桩,没想到的是,一向体弱多病的我,下气桩一站立即感觉胸口有一气柱,缓缓下沉于丹田……此后的两年中,我基本没有生病,而且晕车的毛病不治而愈……是什么功夫如此神效,且立竿见影呢?据杨辉先生所说,这是郭云深祖师所传授形意拳的下气桩!据师门传说,太师爷是河北深县人,自幼体弱多病,二十几岁的时候还肩不能抗、手不能抬、头疼脑痛时常来,且家中贫困,不但无钱求医,就是生活都难以维持。
一次郭云深祖师路过太师爷的家,并在其处留宿,太师爷谈起自己饱受疾病之苦。
在郭祖指点下,立志以武强身,并得以留郭祖处小住,得到一些传授。
当时的太师爷从未接触武术界的人与事,并不了解郭祖的武学成就与名望,只为一股求生的欲望,用功勤奋,很快就有了收获,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太师爷不但不再生病,且力大无比。
能够做工养家。
在战乱的年代,太师爷于兵慌马乱中数次死里逃生,都是因其身俱武艺。
在其晚年,社会趋于安定,太师爷开始与武林人士接触,才知道郭云深祖师的来历,以及在武学上的成就与声望。
偶与人动手试艺,则有胜无败,逐渐成了乡里与家族中小有威望的长者。
太师爷晚年感郭祖传艺之德与再造之恩,在家族中挑选了师爷作为传人,从小培养,并叮嘱师爷将所学传下去,为郭云深祖师传名!师爷是家庭中后辈中最伶俐、最懂事,也最受宠爱的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被太师爷选中,接到家中培养,其青年时代,为完善所学,又常年奔于山西、河北、京津之间,访求明师(师爷一生经历很难考证,但以其寥寥数语留下的线索看,他所学所访求的,除了受到宋氏后人于《内功四经》上的指点外,基本都是郭祖在山西、河北所传的传人以及后人)。
形意拳三体式桩功篇.doc
形意拳三体式桩功篇形意拳的三体式桩法我国著名的形意拳大师孙禄堂在传授拳术时,十分重视基本功法的练习。
三体式是形意拳的基本桩法,他常讲:“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母拳,拳中变化万端,但基本上离不开三体式。
”他还说:“世间练拳者多如牛毛,为何成道者却凤毛麟角呢?这是因为许多人不知形意拳中的内劲究竟是什么,却只是在形象处猜想,有的以为心中努力,有的以为腹中运气,这种错误不胜枚举,其实都是抛砖弄瓦,以假乱真。
这三体式则是形意拳的基础,只有日日练习,持之以恒,由微而著,此中绝无捷径,也难取巧。
”所以孙禄堂先生对前来向他求学形意拳的,他都严格要求他们认真练习三体式桩法。
所谓三体(旧时称作三才,即天、地、人),在拳术中则是把人体分头、手、足三体。
三体又分为三节,如:头为梢节,背为中节,腹为根节;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各节都有一定的运动规则,如:顶头,塌腰,松肩,坠肘之类。
练习三体式,使周身上下内外筋骨肌肉,无一处不受到锻炼。
此乃前辈拳师们积累的宝贵经验,后学者切勿轻视。
要细心体会,悟通真谛,逐步提高,才能获得健身功效与攻防技能。
站三体式时,从预备式到定式,初练者必须按三个过程动作的要领去做,才能将三体式动作完成得正确。
反之,差之毫厘,则谬之千里。
孙剑云三体式练法:一、预备式:身体直立,眼向前看,舌顶上腭,口唇虚合,下颌微收,两肩垂平,两臂自然下垂,两手五指并拢靠在腿部,两腿直立,膝盖后挺,两足尖向外撇,足跟靠拢,成九十度,意识集中。
二、转身半面向右,移动左足,脚尖向前,脚跟靠住右脚内踝,成四十五度,平视前方。
三、两小臂徐徐抬起,两肘靠肋,两肩松垂,两手心朝下,抬至与胸平,左手食指向前,平直在下,右手中指向前平直在上,盖于左手食指之上。
手向上抬时,两腿徐徐向下蹲屈。
此式要点:头往上顶,腰往下塌,抽胯,身体正直不可歪斜,心中要虚空,排除杂念,切不可有丝毫怒气。
此式有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四象之称。
形意三体桩
三体式的效果悟若泉涌来源: 作者: 点击: 307 发布时间:2009-01-20 双击鼠标滚字体:[大中小]三体式是形意拳的基础,历代前辈都对此下了很大功夫,过去有入门先练三年桩之说,可见其重要。
不仅是形意拳,像少林拳也是四平大马为重要者,少林拳谱讲:武术套路纵演的天花乱坠,炫目于人,终属下乘,想达到更高的境界和应用,非在桩功上狠下功夫不可。
过去练功有头顶一碗水,两条大腿也放上两碗,两臂挂上砖块,屁股下点上香头,没有一定的毅力是做不到的,而且需要时间逐日增加,待能站上两个时辰方为合格。
外家拳是这样,内家拳的太极、八卦对于桩功也是很注重的,最简单的无极式几乎是各门派都有的,也足见它的重要。
久练桩功,身体求得一整劲。
两腿如铜浇铁铸一般,脚下劲力入地三尺。
强若不倒之翁。
很多前辈站好式子,三五个壮汉或推或挽,竟不能动分毫。
金刚之躯有了,但不是最终目的,通过站桩,调身、调心、调息,渐渐内气充满全身,能够随着意识流转,不仅能抗击打,而且击人有不可思议之效果,被打的不知道何以被打,打人的不知道怎样打出去的。
气之为用是很大的。
形意拳的内劲是很多拳家梦寐以求的,但能炼出来的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练功不得法,很多练形意拳的桩功下的功夫很大,一站半个小时以上或更长。
我自己确是极少能站那么长时间。
本门的三体式能站个几分钟就很不容易,且强调灵活,不能站成死桩,强调自然。
形意拳的内劲与站桩时间长短不是成必然的关系,很多练不出来的就是反证。
这需要指点,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手段。
形意拳难,三体式就是一大关,过去把很多拳爱好者都站跑了。
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枯燥?没有趣味?依我的体会,只要认真去站,不是那么枯燥的,两腿、两臂酸麻、难受是必然的。
但渐渐带来的却是从没有过的感受,总觉得比压腿之类的好受的多。
压腿完了走路会觉得身体一下子轻了很多,也是很愉快的,只是过程难以忍受。
站桩站完了,走路也是轻松得很,两腿如踩弹簧,或棉花,能够感受到地面的弹力,更为奇妙的是有时候上楼梯,一步迈上去,后腰就感到有一种力量推着自己,不走都不行,轻快极了。
孙氏形意拳的系统训练程序与方法(无极桩篇)
孙氏形意拳的系统训练程序与方法(无极桩篇)本文作者聂枫先生潜心钻研孙氏形意拳多年,即日起他撰写的“孙氏形意拳的系统训练程序与方法”系列文章,共计十期,将于每周五在武缘人生刊载,欢迎武友们关注。
关于形意拳,孙公禄堂有两本重要的著作,一是《形意拳学》,二是《拳意述真》。
前者是孙公55岁时对形意拳做出的总结,后者则是把前贤对形意(主要是形意拳)、八卦和太极拳的心得进行了汇编,特别是将郭云深公所著《解说形意拳经》无私公布,可谓造福后人。
学习孙氏形意拳,一定要严格按照孙公所制定的程序循序渐进,一开始不明白不要紧,随着功夫的深入逐渐能开发智慧,功夫和道德也都会同步深入,无论渐悟还是顿悟,早晚都有劈破旁门见一轮明月的那天。
孙氏一门首站无极桩,《形意拳学》里也是把无极学放在第一篇,不可谓不重要不关键,道理何在?就是为了“返先天”。
孙公禄堂从一开始就已经把内家拳的本质揭开了,但是人都是生活在后天,理论上不一定能够明白,所以孙公直接按程序安排好,一开始就是无极学,且在序言里告诉大家,你只管练,早晚得其奥妙。
我们后世的人错就错在瞎琢磨,你一想就落在了后天,就背离了孙公的本意与苦心了。
初学者站无极桩,就是要把思想中所有的杂念都放下,达到空空静静,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你本来面目?当即停掉,能够占到瞬间入定,连呼吸都没有了,就能够体悟到先天是个什么样的境界了。
说境界,其实不够准确,先天用文字无法形容,只有你练到了且身心上有了应验,才能明确把握。
具体的练法一如孙公图像所示,好像立正站好,但两脚之间是九十度,重心放在两个脚跟的中间,这样膝盖就为自然微弯,全身舒适自然,两眼平视远方,这样就行了。
有的人悟性好的,一上桩就能入静;有的思想乱的,也有一个窍门,就是朝远看,看得越远越好,最好是能看到天地宇宙的尽头,这样眼神就把心放空了。
所谓真传一句话!无极桩一入静,身上气血马上就开始运动,有病治病。
当你进入到那个寂灭为乐的境界时,你都不愿意下桩,到这种程度就真是站到了,而且得了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此,以养生蓄丹田之气为目的基本桩法已介绍完毕,以上桩法适应于老、弱及初学者,意在初步领悟以意率气的要领,并使丹田之气得到蓄养,为下步练习增长功力的桩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第五式开始,双手要求离开躯干而无有依托,与前四式相比较易出现疲劳,但能明显增长功力,是实战技击和推拿按摩施力稳定持久的基础。
第五式
本式的运周天须作两点说明,其一:对于初练者来讲,站桩的全过程不必始终运转不息,这样可能会感到过于劳累,可以用顺呼吸法或逆呼吸法仍以丹田呼吸作为休息,交替导气运转,以免躁热心烦,无法持久。其二:此处所讲运气路线为沿督脉,过尾闾,通髓路,过夹脊,透玉枕直上泥丸,然后由泥丸直降下丹田沉入海底,是直升直降,它与按摩技法中关于小周天任督二脉运通的理论并不冲突,其目的是运通髓路、强健脊柱,突出武术内功以阳为本的特色。武术用以击打人身之筋骨,按摩用以祛除人身之邪气,同样需要施术者筋强骨健,因此临证施用技法运通任督,必须建立在髓路通,脊骨强的基础之上方可实现。其有别于养生内功中无施力于外的运通小周天,平素注意锻炼脊骨是非常必要的。
对准丹田穴(男左手在内侧,女右手在内侧)。头要正,不要左右摇摆,且微向
上顶。肘往前合一点,向下沉,但不要用力。微含胸。腰调直后尾骨往前翻,有
坐的感觉,整个后背是平直的。重心在脚跟,前脚掌抓地。完全放松,采取腹式
呼吸,即吸气时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收紧。
站桩时间:依自己能力,由短时间到长时间。开始时站一会儿也许就会觉得
但欲做到此点,必须以前两式的修炼作为基础方可实现。如此内气的蓄积,将气在体内存而不泄,蓄而不发,不久后会出现丹田发热或会阴时有阵跳,这都属得气表现,但要注意的是以意导气时不可行气过猛,以防出现腹泻与脱肛。
第四式
当第三式练至一定阶段,可转而练第四式,第式所练日期的长短很难规定,因为人与人之间禀赋不同,资质各异,强弱有别,故应根据练功者自己的体会而定。第四式的身型步型也同样如前式,区别有于第四式以两手掌心向上,两中指间的距离大约有两倍的肩宽,直腕,两上臂内侧轻轻贴住两肋,肩部松沉,垂肘,意想两肘间透地,十指自然弯曲,放松,五指分开,若能感到指梢有麻胀感,说明并未用力,已达到放松的目的。肘弯处夹角大约保持在150。。
第六式
身形步势如前,两手掌向正前方推出,掌间距离与肩同宽,曲腕,掌微向上挑,掌背与臂间的夹角大约45度左右。五指自然分开,指微弯曲,虎口撑圆,内缩劳宫、神门向前顶劲。两手高度是食指与肩平齐。臂的弯度大约为150度左右。两肘下沉,同时向前撑,也要有内合之意。两掌推出并不用力,只要意想推至前方极远处就可以了。另外还应注意的是两肘下沉是垂直落地之间,肘尖不可横向上抬,也不可向里或向内裹而形成拐棒肘。站定以后,调整呼吸,吸气入膻中,呼气时降入丹田。当丹田产生温热感时,即以意引气下行至横骨上缘,再一分为二,各沿两腿的内侧阴面缓缓下行直达足底。从足底向外行上足外侧面再沿两腿外侧阳面缓缓上行,升至“尾闾”穴时又合二为一。提谷道,逼气沿髓路上升直达“大椎”,从“大椎”一分为二,沿两肩过两臂外侧阳面缓缓前行,直达于指梢,再由指梢内行至手掌及臂的侧阴面过“缺盆”复交于“大椎”,再延颈椎过玉枕直达泥丸,然后仍降于丹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使内气逼于四肢百骸。如此循环一周,大约需要3分钟左右,这种运气方式称为大周天。行大周天也不是始终运转不停,如感到疲劳时,可以纳气归于丹田,以丹田呼吸做为休息。
形意拳-桩功
站桩,是以静站方式调养气息、增长劲力的方法。称其为“桩”,是因为习
练者要像木桩一样静止不动,久练之后,就可以脚底生根,像木桩一样扎实稳固。
站桩是各门各派武术都强调的功法,也是俗话讲的“私功夫”中的意拳,相传创自岳飞。原作“心意拳”,乃以心行意之义,后讹为“形意
逆腹式呼吸的方法需以意领气,当吸气时,意想气过“重楼”直降“膻中”,可稍做停顿,但不可用力憋气。在后再缓缓呼气,呼时气直降丹田,此时小腹隆起,聚气于丹田。由于呼吸是由意念是由调节而进行的,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可以大大降低呼吸的频率,故久练能使心平气和,精力充沛。
第三式
第三式的步形、身形及身体各部位的要领与前两式基本相同,具体区别在于此式两手的掌心向下,五指松开,自然弯曲,两掌下按,鱼际贴大腿根外侧的腹股沟尽头处,两肘自然向后撑并下沉,双肩内扣,两手掌心内含。按在大腿两侧的手掌轻轻上挑,但不要用力,以免使腕部僵滞不灵。
此式身形,步形要求与前四式相同。双手上提,高与肩平,两掌心向里,曲肘、曲腕,肘弯内侧夹角大约60。。松开两肩并向内扣,两肘尖下沉的同时向前撑,意欲将两肘交于正前方。两臂到手全部放松,五指自然松开,微弯曲,内缩劳宫,两手拇指微挑,两掌心正对两边肩头与腑窝的中部。两臂完全放松后,由于两肘下沉和内交,背部也应产生横向牵拉的感觉,故需注意不要向前弓背。身形调好以后,如果很快感到两手发热,说明做到了不僵不滞,这时再进行呼吸的调整。可以用前面讲的第四式的方法调息,很快就会感到小腹内气鼓荡且有温热感,此时深吸气,用力提住谷道,逼内气沿督脉,过尾闾,次夹脊,透玉枕,上行达泥丸宫,呼气时直下重楼降至丹田沉至海底。此时是吸升呼降,阴阳颠倒,逆呼吸以运周天。
马先生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无价珍宝,希望有识之士共同来学习、推广,使之发扬兴大。
马老师尤其喜欢桩功,从其学拳者必须站桩,不少患疑难杂症的学生通过站桩完全康复。
站桩要领简介:
站桩第一式
站桩第二式
站桩第三式
站桩第四式
站桩第五式
站桩第六式
站桩第七式
形意拳—站桩
姿势调好以后,仍是以舌上抵,提住谷道,然后调整呼吸,吸气时要意想真气自百会穴缓缓下降,下重楼、过膻中、降至丹田。此时小腹隆起,稍作停留,但不可憋气,呼气时再将真气降至会阴。百会为阳,会阴为阴,引气下行,可使真气贯通冲脉,使阳交于阴,取天地交泰之义。真气降至会阴后,小腹并不回缩,这并不是憋气造成的,而是真气凝聚所致,从而达到畅其胸,实其腹,内气鼓荡,小腹常圆的目的。
膝微曲,似直非直,似曲非曲,膝欲曲而委中大筋欲直,前曲后伸,使大腿后侧肌肉形成上挺之力。
提住谷道,尾骨向前翻起,两臀相抱,欲坐而未坐,大腿根部折弯处向内微敛,可调直腰椎的生理弯曲。
腰椎拔直后,背部要求平、正,脊椎直,尾骨不得左右偏斜,保证了尾闾的中正,也保证了脊椎的正直。
脚麻,腿累,站不住,可以停下来走一走,再接着站。
注意事项:站桩时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如果走神,收回来就是了,不会对
身体造成伤害。初练时不宜用气过猛,以防腹泻。
针对疾病:改善下肢气血运行,增强下肢力量,对下肢疾患有明显改善作用,
如腰酸腿软,下肢运动不力等。
腹式呼吸时横膈膜上下运动,按摩胸腹腔内的脏器,可改善消化功能,对消
吴全佑先学杨露禅的大架,后又学杨班候初改的小架,两者互相吸收溶化,传至其子吴鉴泉时,又经数十年的溶化和发展,遂形成柔化为主的一种紧凑、大小适中的拳术,即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共84式,不仅在中国国内,而且在美国和东南亚一带也颇为盛行。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推手动作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妄动,亦以柔化见长。
姿势调好后,仍如前式,舌上抵,提住谷道,然后以意导气,配合呼吸,使内气按要求的路线运行。
缓缓吸气,引内气过喉,透至两“天宗”连线与脊椎的交点上。但气不要透出体表,透至脊椎内侧即可。气到后提稍作停留,时间的长短由自己调节,以舒适为度,不要感到憋气,此时背部有横向的胀感,表皮有绷紧感。徐徐呼气,透前心到“膻中”,再下沉,直降丹田。内气运行的路线是先向后,再向前,向下的两段曲线。人以背为阳,腹为阴,调内气以使阴阳相交,然后聚于丹田。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能打好内功的良好基础,此时神足、气充、精满,从而获得强健的体魄。
舌上抵,扣住牙齿,但不要用力,口微闭。
姿势调定后,重要的是调息以配合内气的运行。要求轻吸缓呼,吸气时意想气下重楼、过膻中以降丹田。
本势有利于固本培元,呼吸方法是平时所说的腹式呼吸,小腹一起一伏,状如婴儿。
以上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些基本要领。以后每周会依次介绍接下来的站功八式,动功八式及吴式太极拳等。
两肩松开,微向内扣,使两肩欲交于前方,此时背部横向拉平。
左手内侧“劳宫”按住腹部“气海”。右手内侧“劳宫”搭在左手“外劳宫”,两手都不要用力按,要求若即若离。
两肘离开两肋,肘尖向前翻,使两“曲池”欲交于正前方,两肘同时还要下沉,有落地生根之意。
下颏内收,提起耳后高骨,使“百会”上顶,额向前顶,形成向上牵拔之力,与扣肩、合肘、沉肘,共同形成横竖相济的劲力。
过去前辈经常讲 “无德者不教”, “有德必有得”。因此内功心法很少传授。但是马世琦先生秉承师教,以利世济人为怀,始终悉心传授、因材施教,多年来桃李满天下,学生弟子遍布世界各地。
马先生认为现代的社会竞争激烈,精神压力很大, 医疗费用极高。如果能够每天抽出时间练习, 无论是对消除一天的疲劳、还是对养生保健,甚至包括对治疗一些疑难病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拳”。该拳以五行、十二形体,以展、截、裹、跨、挑、顶、云、领八字为用。
其基本功为站桩与盘根。
形意桩要诀:头顶、项竖、肩垂、抱胯、前膊、裹肘、顶膝、提肛、撑虎口
回缩劳宫。讲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不仅调气、调经络,还练修养。
姿势要领:双脚分开稍比肩宽,脚尖向前。双腿微弯曲,双手交叉,劳宫穴
化系统疾病有治疗效果,如胃部疾患、腹泻、便秘等。
疲劳时站一会儿,可很快恢复体力,改善精神状态。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种,主要从杨氏太极拳所截的拳式发展创新的。杨式太极拳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