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实践

合集下载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产品。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去向:其他生产者。

4.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例如,I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

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

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3.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14.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

它包括:…………15.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

NX=X-M16.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7.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

18.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

也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个人收入:PI =NI –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20.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21.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Y=C+I,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GDP折算指数:也称GDP缩减指数。

它等于一国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值。

6.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7.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8.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例如,I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9.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10.固定资产投资: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新住宅的增加.11.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2.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3.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

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14.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15.政府采购:G,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16.转移支付:Tr,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

17.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

NX=X—M18.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19.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总值扣除折旧的部分。

20.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NDP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

也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即意义上的国民收入21.个人收入PI: 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22.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23.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Y=C+I,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西方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西方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主编:高鸿业目录第一章引论02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02第三章效用论14 第四章生产论16 第五章成本论36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45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55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65第九章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69第十章博弈论初步75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80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83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85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92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95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06 第十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110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115 第十九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119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122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127 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134 第二十三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139第一章引论(略)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d=50-5P,供给函数为Q s=-10+5P。

(1)求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 d=60-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 s=-5+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和(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和(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答:(1)将需求函数Q d=50-5P和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50-5P=-10+5P得P e=6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需求函数Q d=50-5P,得Q e=50-5×6=20或者,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供给函数Q s=-10+5P,得Q e=-10+5×6=20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6,Q e=20。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该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研究的是整体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地体现在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与波动等方面。

宏观经济理论正是要通过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分析说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宏观经济政策正是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总之,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1、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将为后续课程提供分析框架及分析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经济思想及经济学的方法来看待和解释客观经济现象。

2、本课程的教学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注意培养学生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能力。

3、本课程的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就各宏观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根据我国的国情,积极探索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具体应用的条件和规律。

三、教学要求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想学生说明如何把这些结论运用到他们生活的世界中。

因此,在教学中应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注意培养学生进行总量分析的能力。

强调理论知识与实用方法的结合,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练习题等多种方式进行。

四、课程重点与难点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等章节。

五、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三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3.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答:因为社会保险税是直接税,故GNP、NNP、NI均不受其影响,又因为它是由企业上缴的职工收入中的一部分,所以PI和DPI均受其影响。

4.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N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答:假定不存在具有双重居民身份的情况,则合并对GNP总和没有影响。

因为原来甲国居民在乙国的产出已经计入甲国的GNP,同样,乙国居民在甲国的产出已经计入乙国的GNP。

在存在双重居民身份生产者的情况下,则GNP减少。

5.从下列资料中找出:(1) 国民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3) 国民生产总值(4) 个人收入(5) 个人可支配收入(6) 个人储蓄单位:亿美元资本消耗补偿雇员酬金企业利息支付间接税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红利社会保险税个人所得税消费者支付的利息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个人消费支出356.41866.6264.9266.334.1164.8120.866.4253.9402.164.4105.1374.51991.9答:(1) 国民收入=雇员佣金+企业利息支付+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3)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4)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障税+红利+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5)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支出6.假定一国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单位: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总投资净投资消费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4800800300300096030试计算:(1) 国民生产净值(2)净出口(3)政府收入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 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答:(1)国民生产净值=GNP-(总投资折旧-净投资)=4800-(800-300)=4300(2)净出口=GNP-(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4800-(3000+800+960)=40(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960+30=990(4)个人可支配收入=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4300-990=3310(5)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3310-3000=3107.假设国民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亿元),试计算:(1) 储蓄(2) 政府支出(3) 投资答:(1)储蓄=DPI-C=4100-3800=300(2)因为:I+G+(X-M)=S+T所以:I=S+(T-G)-(X-M)=300-200-(-100)=200(3)政府支出G=1100第十四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2.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答: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不一定为0,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则应该为0。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各章重点归纳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各章重点归纳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国民经济的计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定义:➢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国民原则➢GDP是以国境为界,即本国境以内的所有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与劳务的价值都记入该国的GDP,它强调境内工业。

➢GNP是以国民为界,即本国国民的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产品与劳务都记入该国的GNP,它强调的是民族工业。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1.支出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不是等价交换,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体现的是再分配职能救济金,失业保障金。

2、收入法:就是从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收入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又称成本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3、生产法:又称部门法(sector approach)。

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的产值来计算GDP,反映GDP的来源。

核算的范围:提供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劳务产品的第三产业。

核算的标的:各部门增加值,即总产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

政府部门提供的劳务活动以投入的成本计入总产出。

三种核算方法总结➢生产法(增加值法) GDP = 所有企业增加值的总和。

➢支出法GDP = C + I + G + (X - M)➢收入法GDP = 工资+ 利息+ 租金+ 利润+ 企业间接税、转移支付+ 折旧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1)产出=收入。

产出增值=投入要素的收入。

2)产出=支出。

最终销售=最终支出。

第三节与GDP相关的其它经济指标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NDP(一)含义:一国一年内新增加的最终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宏观经济学 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  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整体的经济运作作为考察对象的经济学。

主要讲授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析、AD-AS模型、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特点,具有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的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规定某一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课程目标1: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1.1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1.2掌握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从总需求变动角度说明均衡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和产生波动,以及如何向均衡状态调整;1.3掌握IS-LM模型,在一般物价水平不变假定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分别达到均衡和变动的条件,以及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和变动所需的条件,重点是利率的决定以及利率在经济短期波动中的作用;1.4掌握AD-AS模型,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含义及表示,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涉及的基本经济效应、推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和不同情况下对总供求产生作用的理论分析;1.5掌握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掌握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掌握经济周期理论;1.6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掌握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的分析方法。

1.7掌握长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掌握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了解宏观经济学对境内及增长理论进行的较有影响的研究,掌握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学时数:72适用的专业范围及层次:全日制专科管理类专业学分:4考核方式:考试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经济学是全日制专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开设此课程的任务和目的是:一是在了解经济学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理解经济学理论知识与经济实践的辩证关系;二是了解和掌握修读专业课必须的经济学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三是学会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国内外经济领域内存在的重点问题和焦点问题。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

(二)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

(三)要求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的了解。

(四)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规范,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

(五)要求学生熟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理论课54学时,实验18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供参考。

表2.5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建议原则上教师应该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大纲所确定的基本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但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教学时数的分配等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凡注上*号的内容,可作为学生自学内容或任课教师根据情况自行选择讲授。

四、理论教学部分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一章经济学概述一、了解经济学的学习内容和目的。

二、了解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三、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经济学二、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三、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四、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五、经济理论研究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第二节经济学的方法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二、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理论一、理解并掌握需求定理、供给定理及供求定理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
5
策分析与实践
充分就业
AD
两个市场同时
均衡并不意味
着达到了充分 就业的均衡。 r
Ye
需要政策干预 re
Ye
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 策分析与实践
C+I
Yfull Y
LM
IS Y
Yfull
•6
• 为什么要达到充分就业 •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 充分就业与社会稳定
第一是节正常经济的政。策目标第策十分五析十与六实章践宏观经济政
16
价格稳定
价格指数是表示若干种商品价格水平的 指数,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百分数时间数列来 表示不同时期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和程 度。 价格指数:消费物价指数(CPI)
批发物价指数(WPI) GDP平减指数(GDP def1ator)
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
策分析与实践
•8
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泛 的意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 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通常用失业状况来衡量充分就业与否。 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 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
失业率劳 失业 动人力 数总 10数 0%
9016.0
858
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
策分析与实践
•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GDP 人均GDP
10275.2 12058.6 15042.8 16992.3 18667.8
21781.5 26923.5 35333.9 48197.9 60第7十9五3十.7六章宏观经济政
14
策分析与实践
充分就业
奥肯定理 该定理说明了失业率和实际国民收
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这一规律表明:失业率每增加 1% ,
则实际国民收入减少 2% ;反之,失业率 每减少1% ,则实际国民收入增加 2% 。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
15
策分析与实践
凯恩斯认为,如果“非自愿失业”已消除,失业
策分析与实践
963 1112 1366 1519 1644
1893 2311 2998 4044 5046
GDP 人均GDP
•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只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就是实现了 分就业。
货币主义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是指在
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
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 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有些经济学家则认为,如果空缺职位总额恰好 等于寻找工作的人数,就是充分就业。
目前,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存在4~6%的失业率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
13
策分析与实践
充分就业
失业的经济损失
对个人来说,自愿失业给他带来闲暇的享受; 非自愿失业会使得他的收入减少,从而生活水平 下降。
对社会来说,一方面失业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 造成财政困难;另一方面,失业率过高也会影响 社会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
(1978~2010年)
• 年份
1978 1979 1980
国内生 产总值
(亿美元) 3645.2 4062.6 4545.6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美元/人) 381 419 463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4891.6
492
5323.4
528
5962.7
583
7208.1
695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
9
策分析与实践
• 人口 非劳动年 龄人口
劳动年龄 人口
不在劳动力 人口
劳动力人口
自愿失业 失业人口 就业人口
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 策分析与实践
充分就业
失业一般分为三种:
摩擦性失业 :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 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自愿失业 : 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 工资水平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 : 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 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
11
策分析与实践
此外,西方学者还认为:
➢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
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 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 有的职位空缺,因而也可看做是摩擦性失业的较 极端的形式。
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 策分析与实践
➢ 均衡收入Ye-非充分就业?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实现充分就业
• 财政政策目的是-调节总需求
– 扩张性财政政策G、T或t、RIS曲 线右移
– 紧缩性财政政策G、T或t、RIS曲 线左移
• 货币政策目的是-调节总需求
–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M r I
–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M r I
一、经济政策 : 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的 有意识的经济干预。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第国一节际收经济支政平策目衡标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
4
策分析与实践
~
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 ➢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 收支平衡。居民有钱后购买外国商品,会 形成逆差压力。 ➢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 分析与实践
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
1
策分析与实践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经济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资本证券市场 金融衍生品市场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
2
策分析与实践
第一节 经济政策标
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
3
策分析与实践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
17
策分析与实践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点时期内经济社会 所产生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 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衡量。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
18
策分析与实践
中国历年GDP-中国历年人均GDP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
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
12
策分析与实践
充分就业
隐蔽性失业:隐蔽性失业者是指表面上有 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做出贡献的人。
这些工人的边际生产力为零。换句话说,当 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量没有下降时,就存在 有隐蔽性失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