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教育与社会结构

合集下载

第六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六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六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懂得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身体、精神两个方面,而精神方面的主要内容是人的知、情、意三大维度,与此相对应,作为对人的素养的培育的教育活动就可以大体分析为体育、智育、美育和德育,掌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概念与功能及其在中小学的具体任务。

第一节德育一、德育概述德育,简言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具体而言,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学校德育的功能可以概括表述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个主要的方面:(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具体说来,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德育的政治功能不仅指在阶级社会中为阶级斗争服务,而且也有为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的民主化、完善和改革服务的一面。

学校德育所要造就的德育对象既应具有对现存政治体制的理解、协同的能力,也应具备理性思考与批判的能力,以期具有未来对政治体制进行改进的智慧。

学校德育不仅具有政治功能,也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学校德育通过提供一定品德的劳动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学校能够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类人才,这些人才的首要素养正是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

所谓德育的文化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在一定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和学校德育在不同文化形态中所起的作用。

学校德育既受特定文化的影响,同时又传播价值、伦理和政治方面等方面的民族文化,使德育对象完成年轻一代的文化化(社会化),同时具有伦理与政治又化的创生能力。

在理解德育社会性功能时,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学校德育的政治、经济等功能等决不意味着学校德育对学校发展要起完全、直接参与的作用。

社会性功能的实现首要的中介环节在于学校德育通过系统本身影响、塑造好德育对象的品德人格。

教育学知识体系结构

教育学知识体系结构

目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定义二、教育形态的类型划分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五、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六、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第六章课程一、课程的分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设计四、课程实施五、课程评价六、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与生产力三、教育与科学技术四、教育与文化第七章教学(上)一、教学的任务二、教学过程三、教学原则四、教学方法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四、初、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第八章教学(下)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二、教学组织形式三、教学策略第四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作用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三、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四、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五、素质教育第九章德育一、德育的概念二、德育的意义三、德育的目标四、德育的分类五、德育的内容六、德育的过程七、德育的原则八、德育的途径九、德育的方法第五章学生与教师一、学生二、教师三、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第十章班级管理一、班级管理的功能二、班级管理模式三、班集体四、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一. 教育的定义1. 古今中外对“什么是教育或教育是什么(即教育的定义)”的解释(常考选择题)(1)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2) 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08年填空题) (3) 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a. 学校教育的含义b. 学校教育的特点: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09年填空题) (4) 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a. “终身教育....”思潮..是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教育思潮。

○1“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学习化的社会和教育观念的变革。

○2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上的教育观。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包括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制度、师生关系、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课外校外教育、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的主要章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是一种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

教育的属性是育人性,即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目的性、社会性和育人三个方面。

教育的定义可以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两种角度来看。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是德育,即思想品德课。

个体角度上,教育等同于个体研究与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和生产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教育的普及规律、发展规律、差异规律和相互作用规律。

教育的普及规律是指教育的普及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育的差异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不同于地区、不同于个体;教育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指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有用的人才。

教育制度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教育的类型、层次、阶段和课程设置等。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学生是教育实践的客体。

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知识、教育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应当具备自主研究、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五章课程课程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课程的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

第六章教学教学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第六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

第六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
1、教育对文化选择
2、教育对文化的整理
• 教育对文化的创新作用
•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不仅取决于社会 政治要求,还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 • 从历史上看,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发 展水平不同,生产力的科技含量不同,对 人才培养的规格有不同的要求。 • 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必然受生产力 水平的制约,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
• 教育结构是构成教育总体系中,各个部分 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教育结构主要 分为教育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二、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什么是政治:
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其核心是政权,是特 定的集团或个人围绕权力而展开的活动。
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政 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权和教育的 目的。
(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主要体现为通过国家政权,指定教育制度、教育 目的,颁布教育方针政策,规定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并以 监督执行等手段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一、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什么是经济:
(1)经济是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政治制度 和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基础。 (2)经济是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 消费。
2、生产力:一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能力。 3、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对教
育的制约作用上。
(一)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பைடு நூலகம் (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性
第二节:教育对社会的能动作用
• 教育一方面受到社会各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对 社会各因素具有能动作用,教育对社会的能动作 用,是多方面、全方位的。
•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表现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和推动;对政治制度的维护和巩固;对文 化的传播和创新。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教育组成部分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教育组成部分

2.德育的个体功能 德育的个体功能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 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德育的个体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 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 界。

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两个问题 : (1)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必须充 分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否则就会 阻抑这一功能的正常发挥; (2)通过必要的规范学习与价值 学习,以形成一定的品德,乃是发挥 个体发展功能的重要内容。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为了实现 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所采取的措 施和手段。 进行真正的德育,只能采用说服为 主的教育方法,绝不能运用压服的方法。 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说服教育、 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表扬和批评、奖 励和惩罚等。

1.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 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讲解:是指教师对特定德育内容进行 系统和生动的解释,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深 刻地理解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正 确行为的标准和方法,以指导行动。 谈话:这是说服教育方法中最常用的 一种方式。 讨论:这个方式主要是用于小学高年 级。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集体自 己教育自己的方式。
27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及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

一、德育与社会、人生 (一)德育的内涵和外延 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有关德


2.智力在何种意义上是可以发展的?

关于智力概念的正确理解应当是: 第一,智力是一种由天赋、策 略与知识等因素合成的综合能力。 第二,不能对小学生的智力作 狭隘和武断的结论。

社会学教案完全版

社会学教案完全版

社会学教案完全版第一章:社会学导论1.1 社会学的定义解释社会学的概念和范畴探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2 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介绍社会学的历史背景和创始人概述社会学的发展阶段和重要理论1.3 社会学的功能与意义阐述社会学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作用探讨社会学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贡献第二章:社会研究方法2.1 定性研究方法介绍定性研究的概念和特点探讨定性研究的方法和技术2.2 定量研究方法解释定量研究的概念和流程概述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2.3 社会研究的伦理和道德considerations 讨论社会研究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强调社会研究的伦理和道德责任第三章: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3.1 社会结构的概念和类型解释社会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社会结构的类型和特点3.2 社会组织的概念和类型介绍社会组织的概念和功能分析社会组织的类型和运作方式3.3 社会阶层与社会分层解释社会阶层和社会分层的概念探讨社会阶层和社会分层的影响和意义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互动4.1 社会化的概念和过程介绍社会化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4.2 社会互动的概念和类型解释社会互动的概念和作用探讨社会互动的类型和特点4.3 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介绍社会网络的概念和功能分析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和影响第五章:社会群体与集体行为5.1 社会群体的概念和类型解释社会群体的概念和特点探讨社会群体的类型和运作方式5.2 集体行为的概念和类型介绍集体行为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集体行为的类型和影响因素5.3 社会运动与革命解释社会运动和革命的概念探讨社会运动和革命的原因和影响第六章:文化与社会6.1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解释文化的定义和特征探讨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6.2 社会文化结构分析社会文化结构的基本要素探讨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与发展6.3 文化传承与创新解释文化传承的意义和方式探讨文化创新的过程和影响第七章: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7.1 社会变迁的概念与类型解释社会变迁的定义和类型探讨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7.2 社会发展的概念与指标介绍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指标分析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及其挑战7.3 社会政策与社会规划解释社会政策和社会规划的概念探讨社会政策和社会规划的实施及其影响第八章:家庭与婚姻8.1 家庭的社会功能分析家庭的社会功能及其重要性探讨家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8.2 婚姻制度及其变迁介绍婚姻制度的定义和特点分析婚姻制度的变迁及其影响8.3 家庭关系与家庭问题探讨家庭关系的类型和特点解释家庭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途径第九章:教育与社会9.1 教育的社会功能解释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9.2 教育制度及其变迁介绍教育制度的定义和类型分析教育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9.3 教育与社会不平等探讨教育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解释教育在减少社会不平等中的作用第十章:经济与社会保障10.1 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分析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10.2 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功能介绍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和类型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和挑战10.3 贫困与社会福利解释贫困的概念及其原因探讨社会福利制度在减少贫困中的作用第十一章:宗教与社会11.1 宗教的定义与类型解释宗教的概念和多样性探讨不同宗教类型的社会功能11.2 宗教与社会结构分析宗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探讨宗教组织在社会中的角色11.3 宗教与社会规范解释宗教对社会规范的影响探讨宗教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第十二章:科技与社会12.1 科技发展的社会影响分析科技进步对社会的影响探讨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2.2 科技与社会变迁解释科技对社会变迁的作用探讨数字化时代的社会挑战12.3 科技伦理与社会责任讨论科技伦理的重要性探讨科技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作用第十三章:环境与社会13.1 环境问题的社会维度分析环境问题的社会成因探讨环境问题对社会的影响13.2 环境治理与社会参与介绍环境治理的概念和机制分析社会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13.3 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解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探讨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和挑战第十四章:全球化与社会14.1 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结构分析全球化的概念和影响探讨全球化对全球社会结构的影响14.2 全球化与社会文化解释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与冲突14.3 全球化与社会政策分析全球化对社会政策的影响探讨全球社会政策的发展趋势第十五章:社会问题与解决途径15.1 社会问题的概念与分类解释社会问题的定义和分类探讨社会问题的成因和影响15.2 社会工作的概念与方法介绍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目标分析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术15.3 社会干预与政策建议探讨社会干预的策略和手段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本教案全面覆盖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社会现象等多个方面,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社会学知识体系。

《小学教育学》课件: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小学教育学》课件: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 今天××的书被撕破了,她很心痛,但如果撕 书的同学承认错误,表示改正,她会原谅他的。 我们大家也很欢迎,还要表扬他诚实、勇敢 呢!”话音刚落,一学生慢慢地举起了手……
• 从两位老师教育行为和结果的对比中,你发现 了什么?原班主任运用了哪些德育方法?
二、智育
• 1.智育及其功能
• (1)智力与智育的含义
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孙玲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 一、德育 • 二、智育 • 三、体育 • 四、美育
第一节 德育
• 一、德育与社会、人生 • 1.德育的内涵和外延 • 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 狭义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指道德、思
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法制教育从属于广义的政 治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中涉及 价值教育的部分才归属德育范畴。
✓同学中的好人好事; ✓教师和家长。
• ④实际锻炼
• 实际锻炼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 习惯的最有效的方法。
• 这种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 受到实际的锻炼,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 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目的。
• 教师应用实际锻炼法应注意:
✓要明确锻炼的目的和要求,要有严密的组织 工作;
• 课堂上一位实习老师听到一个女生说: “不知谁把我的书撕破了”。实习老师当 即高声问:“谁把××的书撕破了?”连 问几声,无人回答,老师生气了,更大声 地说:“谁把别人的东西撕破了,还不肯 承认,这是什么行为?快自己承认。”全 班你看我,我看你,还是没人做声。老师 更大声了:“如果自己不承认,等我查出 来就要加重处分!”
• 学生:老师,陈小东没有按照你的方法做。他 没有通过菜单复制、剪切,按住鼠标胡乱在拖。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评价目标】1.掌握高等教育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2.利用高等教育结构理论来分析和把握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结构的特点。

3.了解世界及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基本趋势。

第一节高等教育结构理论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个大部分。

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二、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从内部联系、外部关系两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

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没有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反之,也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结构。

如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过程中,各国通常借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就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区学院大规模兴起后才开始的,目前这类学院共有两千多所,占美国高校总数的60%。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并非是政府有目的发展的结果,起主要作用的是私立院校。

1994年日本有910所私立院校,学生数2300000,约占日本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75%和学生数的76%。

因此,高等教育要发挥应有的功能,就应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随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进行结构调整。

另一方面,结构和功能虽联系紧密,但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

相同的功能常常可由不同的结构来实现。

如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重心在中等教育阶段,而在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安排在高等教育层次,基本由社区学院来完成。

中等学校教师的培养,在中国是由师范大学或学院单独完成的,但在许多国家,一些综合性大学也参与师师资的培养。

因此,高等教育结构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实的和历史的,经济的和政治、文化的。

这种复杂性决定了各国高等教育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也决定了一国无法照搬他国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

第六章 社会基本结构

第六章 社会基本结构

社会结构新探一、关于“经济”范畴的理解1、生产力不属于“经济”范畴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占主要地位)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生产力是以物质实体的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它不属于经济范畴。

只有生产关系才是经济范畴。

马克思:“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V1P、108,人民出版社,1972)关于这一点马克思还有精彩的论述:“机器不是经济范畴,正象拖犁的健牛不是经济范畴一样。

现代运用机器一事是我们的现代经济制度的关系之一,但是利用机器的方式和机器本身完全是两回事。

火药无论是用来伤害一个人,或者是用来给这个人医治创伤,它终究还是火药。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V4P、324 )“机器正象拖犁的牛一样,并不是一个经济范畴。

机器只是一种生产力。

以应用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工厂才是生产上的社会关系,才是经济范畴。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V1P、127—128)“黑人就是黑人。

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

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

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

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象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

“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

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

”“生产者相互发生的这些社会关系,他们借以互相交换其活动和参与共同生产的条件,当然依照生产资料的性质而有所不同。

随着新作战工具即射击火器的发明,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然改变了,各个人借以组成军队并能作为军队行动的那些关系就改变了,各个军队相互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以上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V1P、362—363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总之,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第六章社会基本结构选择题

第六章社会基本结构选择题
A 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经济基础最集中, B 带有强烈的阶级性,为统治阶级的利益 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服务 C 在社会意识形式中起核心作用 D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变化的决定因素 E 直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7.下列精神现象中,哪些属于无产 .下列精神现象中, 阶级的意识形式: 阶级的意识形式:
11.作为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 . 形式包括: A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 社会心理 C 自然科学 D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 道德,艺术,宗教, 分社会科学
11.作为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 . 形式包括: A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 社会心理 C 自然科学 D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 道德,艺术,宗教, 分社会科学
6.政治法律思想的特点及其作用 . 在于它是: 在于它是:
A 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经济基础最集中, B 带有强烈的阶级性,为统治阶级的利益 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服务 C 在社会意识形式中起核心作用 D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变化的决定因素 E 直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6.政治法律思想的特点及其作用 . 在于它是: 在于它是: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 .在生产关系中, 方面是: 方面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B 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D 产品的消费
4.决定国家类型的因素是: .决定国家类型的因素是: A 国体 B 政体 C 人们的思想意志 D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4.决定国家类型的因素是: .决定国家类型的因素是: A 国体 B 政体 C 人们的思想意志 D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6.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这是指: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这是指:
A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B 科学技术是直接显示的生产力 C 科学技术是把生产力三要素联合起来 的生产力 D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教育社会学第六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知识(课程)

教育社会学第六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知识(课程)



还可能背离家长的期望和高校的要求。
12
综合课程的优点

第一,克服了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比较容易贴近社 会现实和实际生活; 第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和拓宽了学习内容的 内涵和外延; 第三,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13
综合课程的不足

第一,教材编写问题,通晓各学科的人才稀少,教材的编写 有一定难度; 第二,师资问题,受专业细分的影响,学科教师难以胜任综 合课程的教学。

33

此范式的代表人物有扬、艾格莱斯顿、凯迪等,他们将课程 的社会学分成三个领域:
一是教育知识的社会构成; 二是教师常用教育范畴的社会特征; 三是课堂互动过程。

解释论范式以现象学的知识社会学为基础,多半采用参与观 察法及人种方法论的记述法进行研究。
34



第三种是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这一范式将课程视为传递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进行阶级关系 再生产的工具,同时也是经济与文化上的权力群体与希望课 程更能反映自身文化和政治传统的普遍阶级之间冲突的结果。 代表人物为阿普尔。该范式的课程研究包括: 一是对正视课程内容的分析 二是对隐性课程意义上的教育知识组织化的分析。新马克思 主义范式的研究方法因人而异。
3
2、课程的主要类型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核心课程与综合课程


(3)潜在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4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的优点与不足 活动课程的优点与不足
5
学科课程的优点:

第一,以学科严谨的逻辑结构为中心进行课程编排, 易于学生进行学习,效率较高;

教育学基本原理教案

教育学基本原理教案

教育学基本原理教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1 教育的概念与内涵解释教育的定义和特点探讨教育的目的和功能1.2 教育的历史发展回顾教育的历史演变分析不同教育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3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介绍教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探讨教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和理论第二章:教育与人2.1 个体发展与教育分析个体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探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2.2 智力与教育解释智力的概念和内涵分析智力发展与教育的关系2.3 情感与教育探讨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情感对学习的影响和作用第三章:教育与社会3.1 教育与社会发展探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分析教育对社会进步的贡献3.2 教育与文化建设解释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探讨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3.3 教育与社会组织分析教育与社会组织的相互关系探讨教育在社会组织中的作用和影响第四章:教育过程与方法4.1 教学过程与方法分析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探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4.2 学习与学习理论解释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分析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和理论4.3 教育评价与反馈探讨教育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分析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巧第五章:教育改革与创新5.1 教育改革的背景与动力分析教育改革的内外部因素探讨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挑战5.2 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解释教育政策的概念和作用分析教育政策对教育改革的影响5.3 教育创新与未来发展探讨教育创新的内涵和重要性分析教育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第六章:课程理论与设计6.1 课程理论的基本概念解释课程的定义和作用探讨课程理论的发展历程6.2 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分析课程设计的目标和原则探讨课程设计的步骤和技巧6.3 课程评价与反思解释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和方法分析课程反思的过程和策略第七章:教师专业发展7.1 教师角色的认识与演变探讨教师角色的历史变迁分析教师角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7.2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方法和途径7.3 教师教育与师资培养解释教师教育的概念和目标探讨师资培养的模式和挑战第八章:教育管理与管理理念8.1 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则解释教育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教育管理的原则和方法8.2 学校管理与领导分析学校管理的功能和组织结构探讨学校领导的策略和挑战8.3 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解释教育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分析教育管理在教育政策实施中的作用第九章:教育心理学应用9.1 学习理论的应用分析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探讨不同学习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9.2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解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阶段探讨教育对students心理发展的影响和作用9.3 心理健康与教育探讨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第十章:教育伦理与法律10.1 教育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实践解释教育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教育伦理原则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0.2 教育法律与教育权益分析教育法律的基本体系和主要内容探讨教育权益的保护和教育法律纠纷的处理10.3 教育法律责任与伦理教育解释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和特点探讨伦理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伦理素养重点和难点解析六、课程理论与设计补充和说明:课程理论的基本概念:需要深入探讨不同课程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如布鲁姆的分类学、斯滕豪斯的课程设计模式等。

第六章 课程结构论

第六章  课程结构论

三、课程的经济分析
(一)信息化 谁占有信息多,谁占有信息,这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资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如何在教学中得以体现? 信息化对课程理解存在信息收集、文化批判、文化理解、文化认同 (二)全球化 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 对课程内容、价值观有无关系 人类共享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日本特别强调国际理解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 (三)多元化 多元化意味着民主、平等,多种层面的交流,多元对应的是专 制、霸权、非人性、反人类 多元对教学意味着什么?
(二)课程与外部因素 一是影响课程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生产力、 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等。
二是影响课程系统的教育系统内部因素,包括 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目标、学制、教师、 学生、教学活动、教育管理、教育评价、课程
设计者、课程决策者、课程实施者等因素。
1.课程系统的特性
2.代表人物
(1)布鲁纳
布鲁纳主要是在课程与教学论的微观领域探讨结构的要义。 什么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呢?
“掌握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观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 而且还包括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和预感、对待 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的态度。” 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有以下四个优点:有助于理
学科结构:是由诸多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定律 等 按照一定的联系和方法构成的逻辑体系。
教材结构:教学内容之间的主要内在联系 教学结构: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结构、学生心理 结构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形成教学结构。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结构主义思想简介
(一)“结构”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思想 二、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结构主义思想简介
(一)“结构”的内涵 结构一词源于拉丁语“structura”,原指统一物的各部 分、各单元及其关系,指构成、建造。 (二)结构主义思想 1.内涵 结构主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欧洲。当时 部分学者针对现代文化分工过细、只求局部、不讲整 体的“原子论”倾向的弊端,提出了“体系论”和 “结构论”的思想。 结构主义主要是一种方法(认识和理解对象的思维 方式之一),即在人文科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 学、文学批评等)中运用结构分析法所形成的一股研 究潮或倾向。

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考教育综合知识多选题章节常考点整理,选择题不丢分

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考教育综合知识多选题章节常考点整理,选择题不丢分

教师招考教育综合知识多选题章节常考点整理,选择题不丢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提出了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2.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提出了新的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3.教育的民主化的表现:教育公平、教育自主权扩大等。

4.非制度化思潮:代表人物主要有伊里奇和库姆斯,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生产力制约(决定)着教育的发展的具体表现: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科技对教育的作用: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过渡性;具有非正式性;具有多样性;具有互补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学校教育的特征: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选择、激励、评价。

2.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师是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1.学生身份地位: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从三个层面进行:第一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第二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2.学生的权利: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受教育权。

3.教师职业角色:“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 米德研究符号互动理论。 在传统社会里,社会流动主要是赞助性流动; 在现代社会里主要是以竞争性流动为主。
返回
18
3、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社会结构因素 社会出身或家庭背景 个体特征 人口变迁因素 教育因素
返回
19
社会结构因素: 政治结构;产业结构 社会出身或家庭背景: * 个人受教育的多少受其父亲的影响,而受 教育程度又影响其职业。(布劳、邓肯) * 不平等是通过社会化过程世代相传的,这 种阶级差异进而影响到子女职业的选择。 个体特征: 能力、成就动机、抱负水平、努力及外表特 征。
0.6240 0.638 0.493 0.635 0.574 0.466
0.501 0.693 0.453 0.540 0.530 0.539
0.432 0.455 0.436 0.330 0.314 0.128
1、本人学历对本人地位的影响力无论在哪个国家都很大; 2、父亲地位与本人学历的相关,远远高于父亲地位与本人地位的相关; 3、父亲地位对本人地位的影响在欧洲要高于日本。 返回
27

当前教育如何促进社会流动合理化? 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2006年6月全
国人大常委会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首次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 发展”)
23
(二)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 1、社会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社会流动中的作用
进入
24
社会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1、社会流动的频率影响教育的价值与 功能 2、社会流动的规则影响教育的目标与 内容 3、社会流动的方向影响教育选择方向 4、社会流动的趋势影响教育改革的内 容和进程

返回
25
教育对社会流动中的作用: 1、教育是个体获得地位升迁的主因素
2
二、社会分层与教育
(一)社会分层概述 1、社会分层的概念: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 属性,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 现象。(郑杭生) 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阶 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 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 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 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 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 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
4、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 (1)社会分层的积极作用 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正常运转的动力。 (2)社会分层的消极作用 导致产生社会不公平和社会冲突的根源
9
(二)社会分层与教育的关系
1、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影响 子女受教育的机会 专业的选择 学业成绩 2、教育在促进社会分层合理化中的作用 社会分层合理化主要是指促进社会分层的开放性, 逐步缩小以致消除社会阶层不平等的差距。 (1)帮助个体获得某种角色 (2)有助于缩小和消除个体的角色差距 (3)能促进个人顺利实现角色转移
3、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进入(二)
13
■ 变动,既表现为个体地位的变更,也表现为个体社会角
色的转换。广义的社会流动常指个人地位结构的改变, 狭义的社会流动常指职业地位的改变。 在社会学研究中,关于社会流动的测定,通常是把 社会地位等同于职业,用职业作为地位变量。
■社会流动与人口流动、人才流动的区别:

20

人口变迁因素:
*生育率在阶层的差异。上层阶层的生育率低,中 下阶层成员就有往,也影响到 另一阶段人口的社会流动。
教育因素: 帕森斯:在当代社会里,教育资格决定一个 人成功与否。

*受教育的机会。在工业社会里,教育文凭代表着 一种技艺的训练。 *受教育的程度。当社会的职业结构越复杂,其依 赖受高深教育者的程度越深。
返回
14
水平流动(横向流动)和垂直流动(纵向流动): 水平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个社会垂直分化阶层内 部的位置转移。如那些职业转换,却未改变地位,或 迁居搬家而转换职业的流动。 垂直流动是指人们在一个分层结构中的不同阶层 之间的流动。垂直流动可细分为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 垂直流动主要包括一个人在职业上的升降过程(这一 过程称之为事业流动,也视为同代流动),也包括父 子两代的社会地位比较(这一过程称之为异代流动。) 根据垂直流动可以判断社会分层结构的性质是封 闭式分层体系还是开放式分层体系。
返回
16


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结构性流动:指由于科学技术的和生产力 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而造成的人们 社会地位的变化。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 动的,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抱的种种态度。 自由流动(又称非结构性流动):指由于 个人原因所造成的地位变化。 根据自由流动状况,可以了解到一个社会各个 层次之间是否开放及开放程度、人们流动的意 向,以及人们在选择、获取社会地位方面有没 有平等的竞争机会。
7
3、二战后社会学理论关照下的分层研究
(2)冲突论对社会分层的解释 分层不是必然的或不可避免的 有权势者的利益造成了分层制度 分层的出现是由于群体的征服、竞争和冲 突 分层是有权势的集团的价值标准的一种表 现 任务和报酬是不公平分配的 分层妨碍社会最理想地发挥其功能
8
(一)社会分层概述


学历和文凭成为向上升迁的一个主要的标准,这是大多数 国家人才选拔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 个体的经济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 社会声望的高低往往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 代际流动的研究案例表明:教育是影响代际流动的主要因 素。 教育成为向上流动的主因素是有前提的。 *社会确认竞争性的人才选拔模式; *教育资格成为高社会地位的必要条件; *竞争性的人才选拔及社会流动没有外在的阻力; *学校所提供的教育资格(学历)具有与之相应的资格标志; *社会等级制的标准整合一致,即一定的教育资格能够获取 与之相应的社会资源 。
(2)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三位一体分层模式) 财富→经济标准→市场机会 →阶级 (利) 生活机遇 声望地位→社会标准→受人尊敬→身份群体 (名) 具有威望 权力→政治标准→支配控制别→政党 (权) 人的能力
6
(一)社会分层概述
3、二战后社会学理论关照下的分层研究 (1)功能论对社会分层的解释 分层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 社会需要造成了分层制度 分层的出现是由于需要让难得的天才充当应当由 他们去扮演的角色 分层是共同的社会价值标准的一种表现 任务和报酬是公平分配的 分层促使社会最理想地发挥其功能
4
2、关于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1)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①阶级产生的条件。阶级结构是处于生产力发展特 定阶段上的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结构。 ②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 ③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 ④私有制社会中各阶级之间的关系。 ⑤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 ⑥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
5
2、关于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返回
22
•社会流动的国际比较研究——家庭经济背景、本人受教育 程度与本人社会地位的关系 父亲地位、本人学历与本人地位的相关性
(安田三郎(日))
父亲×学历 学历×本人地位 父亲×本人 地位
学历经过 父亲(× 学历) ×本人 0.195 0.280 0.252 0.400 0.311 0.239
瑞(1955) 丹(1953) 英(1949) 美(1956) 日(1965) 东(1960)
3
(一)社会分层概述
2、关于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社会分层研究较著名的理论派别有:马克 思主义阶级学说、M.韦伯—— W.沃纳 (沃特)的多元分层模式、布劳——邓肯 的职业分层学说,以及帕森斯代表的分层 功能论、达伦多夫等人代表的分层冲突论。 一般认为,时至今日的分层理论和相关研 究基本上都是在马克思和韦伯提供的两种 不同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内的发展。
• 人口流动是人口学概念,它所反映的是人口在数量和质 量上整体构成的变化,包括: 1)人口的自然变动:指人口自然生死而致的数量上的增减 以及性别、年龄变化的过程。 2)人口的机械变动:人口在空间或地域位置上的一切移动。 永久性的人口流动一般属于社会流动,如农民工。 3)人口的社会变动:指人口的社会属性整体结构上的变动, 包括人口的阶级结构、民族结构、职业结构、文化结构 等方面的变动。 • 人才流动是人才学的概念,指人才在不同地区、部门及 单位之间发生的转移或变动。人才流动是社会流动的一 种特殊表现形式。
10
11
弗雷泽的家庭环境变量指标体系(1959)
r=0.297 r=0.604 收入与IQ的r=0.35
返回
12
三、社会流动与教育
(一)社会流动概述 1、社会流动的概念: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从某一个社 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变动现象。 2、社会流动的形式: 按流动的方向可分为:水平流动(横向流动)和垂直流动 (纵向流动) 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可分为:代内流动(同代流动) 和代际流动(异代流动) 按流动原因又可将社会流动分为: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又称非结构性流动) 从社会流动的规则可分为赞助性流动和竞争性流动
返回
17

赞助性流动和竞争性流动:是由美国社会学家 R· 特纳提出的。他重在社会角色的分析。 H· 赞助性流动:是指在其他有权势的集团和个 人的支持下,通过某种特权而获得的社会地位 的变化。 竞争性流动:是指在社会公平的原则下,通 过各自努力程度不同而获得的地位变化。
关注:
*(美)乔纳森· 特纳重在社会冲突研究。 H· *(美)人类学家玛格丽特· 米德研究社会化。 *(美)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乔治· 赫伯
21
*布劳和邓肯认为,社会地位获得受到先赋性和获 致性两类因素的影响。 先赋因素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经过后天努力 就具有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家庭出身、户籍。 自致因素指一个人通过后天努力而获得的因素, 如教育水平、文凭、职业。 *研究受教育年数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称之为“教 育收益率”或“教育回报率”的研究。自Mincer 于1974年提出Mincer方程以来,利用Mincer方 程进行“教育回报率”的研究。利用Mincer方程 对我国教育回报率的研究有赖德胜(1998)、赵 人伟、朱玲、李实的研究。 教育收益率:每多受一年教育,将来收入可以提 高的比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