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第1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1、研究对象诸说1、社会化过程说代表人物:美国社会教育学之父佩恩/布朗/雷通群可追溯至涂尔干(教育社会学奠基人)2、相互关系说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静态”米切尔【美】P.费里波夫【苏联】)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动态”彼得威尔【美】费雷德金【美】)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林清江、厉一贤)3、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说…2、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3、学科性质分析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的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第2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1、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2、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2、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3、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1、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4、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5、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补)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第二编教育的社会背景第3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1、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区分不同的结构对教育提出的要求)1、“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含量极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变化师范迟缓教育需求: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职能,因为手工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好的“学校”。
名词解释题——精选推荐
一、名词解释题1. 特殊社会化——是指对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
2. 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没有正式的规章制度作出详细和具体的规定,比较自由、松散的一种组织,如业余活动团体。
3.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4. 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A. 马斯洛B. 莱格C. 米德D. 弗洛伊德2. 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A. 角色丛B. 复式角色C. 实际角色D. 自致角色3. 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A. 家长制B. 古典管理理论C.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D. 当代管理理论4.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称为()A. 过度城市化B. 逆城市化C. 郊区化D. 城乡融合5. 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A. 迪尔凯姆B. 韦伯C. 帕森斯D. 吴文藻6. 下面各种制度中,属于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制度的是()A. 社会主义制度B. 作息制度C. 宗教制度D. 资本主义制度7. 手段——目标论认为“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A. 逃避行为B. 形式主义C. 创新D. 反叛8. 社会保障的主体是()A. 弱势群体B. 个人C. 团体D. 国家和政府9. 社会流动的实质是:()A. 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B. 个人收入的提高C. 个人阶级属性的变化D.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10.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说法?()A. “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B. “生物有机体”说C. “历史三阶段”说D. “文化类型”说三、简答题1. 简述群体的基本特征。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社会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选修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教育社会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这门课程通过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揭示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背后的实质,培养学生对于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想象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正确深入地认识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机会;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专题讨论和课堂观摩等方式,使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重视形成性评价,注意评价的多样性和有针对性。
三、先行课程教育学原理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社会学的方法、理论课程难点:教育与社会结构中的其他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与社会整体稳定、进步的关系。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二)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资料整理和专题讨论,培养学生对于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想象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正确深入地认识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生动形象的信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2学时)1.教学内容(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3)教育社会学方法论。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2)教学难点: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2学时)1.教学内容(1)理论奠基时期;(2)学科成形时期;(3)教育社会学学派;(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教育社会学1
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导论什么是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教育社会学理论: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互动理论教育社会学的应用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人种学研究三、教育行为论学校中的角色行为、学校失范行为四、教育活动论学校教育的主动活动形式:课堂教学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五、教育组织论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班级组织六、教育制度论社会变迁与教育结构社会结构与经济制度: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人口结构、社会分层七、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八、教育功能论教育制度的功能教育与个人发展教育与国家发展一、导论1、本书对教育对象的界定:教育社会学发展至今,实际上隐含着两种基本的研究路径:第一种是以孔德、涂尔干、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研究的基本路径是:社会结构(或制度)—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偏重“社会事实”,推崇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
第二种主要以韦伯为代表的学术渊源,研究基本路径是:个体事实——行为规范—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偏重“个体事实”,推崇价值判断和质化研究。
简言之,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行为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整体性、综合性(理解的教育是广义的教育,研究视角、方法综合)现实性、实证性。
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分析:教育学的基础学科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4、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功能局限性:表现为其鲜明的合作性和依赖性。
比如它只能协助而不能代替各种具体的学科。
地位局限性:应用局限性:其研究范式不具有普适性,研究成果与结论的应用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5、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假设:关于学校成员行为的基本假设主要有三:第一,学校系统中的个体行为(教的行为、学的行为、违规行为、管理行为等)不仅由特定的学校环境所塑造,而且还由其他的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
第二,社会环境发生改变,个体行为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第三,个体对学校生活的创造性适应。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讲义
教育社会学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启发学生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社会学思考,提高学生对教育与社会问题进行社会学分析的能力。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教育社会学理论知识,掌握教育社会学分析方法,学会以社会学的视角观察教育现象、研究、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
主要内容:教育社会学学科论;教育的社会背景;教育自身的社会系统;教育的社会功能(自学)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3分)一、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诸说1、社会化过程说佩恩:教育社会学是描述与解释个人如何透过社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科学。
(1928)(美国教育社会学之父)布朗:教育社会学研究整个文化环境对个人影响的过程,个人经由此种过程获得并组织其经验。
(1947)雷通群:教育社会学“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如何生活,尤其要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得到何种教训及团体生活上所需何种教育”。
(1931)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化说”教育观:“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个人所持有的教育观往往影响着其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确定。
2、相互关系说(1)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2)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3)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二、研究对象界定(一)问题:对象的泛化(如:个体社会化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对象的窄化(如:教育也不仅仅限于个体社会化)(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特点:姓“教”——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必须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姓“社”——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具有社会学意味,或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三)研究对象的分类:(3种分类)1、以社会学范畴为基干的分类——如社会体制、过程、变迁,并有相应的社会学分支领域2、以教育领域为基干的分类——学校、家庭、社会,而有学校教育社会学……3、以教育的社会性为基干的分类——教育的社会性体现:受制于社会、形成自身小社会、作用于社会。
教育社会学
Chapter 1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一、基本概念界定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科学,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理解(学科性质)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为教育学提供理论依据,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即相对于教育社会学,教育学为“应用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子学科),是运用社会学理论对作为社会事实的教育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即相对于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应用学科”。
这里的“应用”有两层涵义:一是,相对于一般社会学理论,教育社会学是应用学科;二是,运用社会学的一般理论来建立教育社会学自己的理论。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和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这里的“中介”指:第一,中介学科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第二,中介学科不等于“边缘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中具有社会学意义的问题的学科。
例如:教育学层面的课程研究,是将课程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构成要素,如学科结构、课程设置和安排;教育心理学层面的课程研究,是将课程作为一种研究材料,旨在揭示课程中隐含的逻辑结构和发展规律;教育社会学层面的课程研究,是将课程作为社会实现对个体进行控制的中介,其目的是为了阐明课程中的文化特征。
综上所述,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以教育中的具有社会学意义的问题和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在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上,它一方面,以社会学的理论为基础来认识和分析教育事实,为教育学提出规范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以教育领域中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将社会学的理论应用到这一研究对象,从而提出自身的理论,进而发展出自身的理论体系。
因此,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事实学科,而非规范学科。
2、社会事实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指出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经约束的,或者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结构二重性视角下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及模式
2020年12月第36卷 第6期教 育 科 学E d u c a t i o nS c i e n c eD e c ,2020V o l .36 N o .6*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国家一般课题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基本理论问题与制度保障研究 (项目编号:B A A 170014)㊂ 收稿日期 2020-04-23 作者简介 祁占勇(1978-),男,宁夏彭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李阳(1992-),男,黑龙江桦川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教育政策研究㊂结构二重性视角下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及模式*祁占勇, 李 阳(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 教育政策执行是由政府主导㊁利益群体参与的基于社会结构的行动过程㊂从结构二重性的视角看,政治结构㊁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既是教育政策执行的制约性因素,也是教育政策行动者发挥能动作用的使动性因素㊂教育政策执行内外部行动者在社会结构影响下反思性监控自身行动,充分发挥自身能动作用,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结果㊂政治结构与内部行动者的结构二重性塑造出集权式教育政策执行模式㊁发包式教育政策执行模式㊁分权式教育政策执行模式和联邦式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等四种教育政策执行模式㊂ 关键词 社会结构;行动者;教育政策;政策执行 中图分类号 G 5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064(2020)06-0069-08 教育政策是国家解决教育问题㊁实现教育发展目标㊁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治理手段㊂若把教育政策过程理解为教育政策制定㊁教育政策执行㊁教育政策产出,那么教育政策执行则是关系教育政策成败的最关键环节㊂教育政策执行是教育政策制定者㊁教育政策执行者和相关利益群体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㊂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教育政策的本质是资源和利益的分配方案㊂[1]而资源的稀缺性和利益的分化性致使教育政策执行过程成为不同利益群体博弈的场域,这种利益博弈必然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㊂本研究尝试利用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分析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以及教育政策执行模式㊂所谓结构二重性是指社会结构卷入行动之中,社会结构不仅是行动的结果,也是行动的中介㊂[2]吉登斯认为社会结构由一系列的规则和资源构成,规则包含管制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管制性规则是某种活动的约束性因素;构成性规则是某种活动成立的条件㊂[3]资源包含权威性资源和配制性资源,权威性资源来自某些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的支配能力;配制性资源来自行动者对物的控制能力㊂[4]应用结构二重性分析教育政策执行,将使教育政策行动者认识到,现有教育政策相关制度包含的结构性因素规定了资源的分配方式以及教育政策执行的规则,教育政策执行内外部行动者在反思性监控下利用社会结构赋予的规则和资源,再制着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的社会结构㊂一㊁社会结构与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的结构性因素在吉登斯看来,社会结构不是迪尔凯姆所谓的外在于行动者的社会事实,而是内在于行动者的行动之中,社会结构与行动者的能动作用相关联,因此社会结构兼具制约性与使动性㊂吉登斯认为制约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制约形式为物质制约,这种制约来源于 物质世界的特性和身体生理特性 ㊂[5]他认为制约是人的生理能力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限制行动者的选择㊂但是,物质制约在限制行动者某种选择的同时,也有助于行动者做出其他选择㊂第二种制约形式为约束,这种制约来源于 某些行动者对㊃96㊃他人惩罚性反应的制约 ㊂[6]这里的制约是指能够产生制约的权力,人们在统治权或治理权等各种各样的约束中体验到权力的制约性㊂但是,权力在发挥制约性的同时,必然具有使动性,对某一行动者而言为制约,对另一行动者而言可能就是使动㊂第三种制约形式为结构性制约,这种制约来源于 行动的情境性 ㊂[7]指的是社会的先在性限制了行动者的可选择性,即 在某一既定情境或情境类型下对一个或一群行动者的选择余地有所限制 [8],这种意义上的制约性同时也必然伴随着使动性,社会的先在性虽然 隔绝了人的经验的某些可能性,但也同时开启了另一些可能性 [9]㊂这三种社会结构的制约形式在成为限制某种教育政策行动的结构性因素的同时,也就成了另外某种教育政策行动得以发生的结构性因素,即制约性的另一面就是使动性㊂(一)政治结构与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的结构性因素中国现代政治结构是以中央政府为核心的威权体制,中央政府和庞大的地方政府基层政府构成了等级分明㊁逐级隶属的政治结构,[10]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基层政府高度统一化㊁联动化㊁同构化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协调中央政府的权威与地方政府以及基层政府的有效治理,成为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的结构性难题㊂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中央政府掌握着规则的制定权,特别是管制性规则的运用以约束地方政府以及基层政府的教育政策执行行动㊂中央政府也掌握着资源的配置权,利用人事安排㊁监督㊁考核等权威性资源影响教育政策行动者的行动;利用资金㊁场地㊁物资等配制性资源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的物质环境㊂正是在政治结构的制约性中,催生了政治结构的使动性㊂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㊁气候多样㊁民族众多㊁文化多元㊁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长期以来,不同区域间经济㊁文化和人口的交流都依赖于国家的行政管理㊂一统制的政治结构将中央政府与全国各地相连,在这样一种政治结构中, 权力越趋于集中,其决策结果与各地实际情况差距越大,因此不得不允许各地执行过程中更大的偏移程度 [11],给予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一定的规则制定权和更多的资源,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在教育政策执行中获得更多的灵活性㊂这种政治结构的使动性仍会受到中央政府的干预,中央政府可以随时通过运动型治理机制限定和改变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教育政策执行权力的界限㊂[12]比如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㊁城市化快速发展㊁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我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也经历了多次变革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 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㊁分级管理的原则 ,中央政府将义务教育的部分管理权责下放,但中央政府仍然保留义务教育政策的决定权, 除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㊁制度㊁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㊁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力都交给地方㊂ 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授权范围内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结合本地实情,具体管理㊁监督㊁检查基层政府的教育政策执行, 省㊁市(地)㊁县㊁乡分级管理的职责如何划分,由省㊁自治区㊁直辖市决定 ㊂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 分级管理,分级办学 的管理体制㊂[13]但是在 分级管理,分级办学 的体制下,出现了较多的教育政策变通执行的现象㊂基于此,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调整了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 以县为主 的管理体制,县一级政府获得了更多的规则制定和资源分配权力,同时也给县级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催生了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结构性因素㊂然而在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的教育政策执行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出现了 大量撤减㊁盲目集中等现象 [14]㊂从2006年开始中央政府也认识到了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教育政策执行失真问题,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改变了教育政策执行权力分配格局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 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统筹管理义务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落实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 ,将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 省级统筹㊁以县为主 并延续至今㊂[15](二)经济结构与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的结构性因素经济结构是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的各种经济要素的集合,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的问题㊂经济结构对于教育政策执行的制约多体现在物质制约之上㊂中国现代经济结构的突出特点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实行 以市场调节为基础㊁国家调节为主导 [16]的双重经济调节模式㊂它不仅是教育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也制约着教育政策执行工具的选择㊂教育政策执行需要配置性资源的支㊃07㊃持,如若没有来自中央政府配置的资金与物资,将会影响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教育政策执行的积极性,导致出现替换性执行㊁选择性执行㊁象征性执行等问题,影响政府的公信力㊂经济结构的使动性同样体现在对配置性资源的分配上,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可以将资金㊁物资集中在某项教育政策执行之中,从而有效执行教育政策㊂经济结构不单是资金与物资的配置,从宏观的角度看,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完善的市场经济对教育政策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教育政策执行应该适应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但如何解决教育政策制定的一统性与教育政策执行的灵活性仍是个难题㊂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可以看到经济结构对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㊂1980年‘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出现 普及初等教育 的思想,并强调 实行两级财政,国家要加强计划指导 ,而且教育经费要 下达到县,专款专用,严禁挪用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 财政拨款为主㊁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 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㊂此阶段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配给重心较低,乡镇一级政府财力不足,中央政府的物资与资金支持不到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够,致使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政策执行缺乏充足的物资和资金的支持,影响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㊂[17]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 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㊁分级管理㊁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将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和管理的主体从乡镇政府提高到县级政府,由县级政府负责筹措教育经费,以保证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政策的顺利执行㊂但由于县级政府财力有限,加上省市政府义务教育投入较弱,致使中央政府的义务教育政策在农村地区的执行仍然困难重重㊂基于此,200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指出: 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㊁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并规定了 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 ,这一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了基层政府财政能力不足的问题,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㊂2015年国务院‘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提出: 建立城乡统一㊁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要求实行 两免一补 政策,从根本上保障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㊂(三)文化结构与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的结构性因素文化结构对于教育政策执行的制约多体现在结构性制约之上,即文化的先在性对于教育政策执行的制约㊂中国的文化结构根植于小农生产和血缘以及姻亲之中㊂[18]中华文明发端于黄河流域,因黄土的直立性和季风气候,加上时常泛滥的黄河形成了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农耕文明㊂[19]这样的生产方式需要有稳定的生产组织支撑,以血缘和姻亲为纽带的家族组织应运而生,并最终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 差序格局 社会㊂[20]在这种社会中,儒家文化是占主导的,儒家文化影响着中国人的互动规则,价值观和信仰体系㊂受这种文化结构的影响,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依据法理权威制定的规则有时并不如依据传统权威建立的上下级官员的臣属关系具有影响力㊂文化结构对于政治结构的浸入,导致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依靠私人关系的非制度化运作的情况,制约着教育政策执行的法制化进程㊂也正是在 差序格局 的社会中,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网络建构起社会关系结构,政府中的各级官员在这种社会关系之中通过表达性礼物和工具性礼物等 礼物的流动 [21],维持㊁生产㊁再制着非制度化的教育政策执行行动㊂在中国的教育治理中,良好的教育政策执行必然是正式制度和非制度化的私人关系的有机结合,受文化结构影响形成的非制度化的私人关系在教育政策执行中起到了润滑的作用,这就是文化结构的使动性所在㊂事实上,教育政策执行是各利益群体和目标群体持续地社会互动过程,这种互动过程必然处于特定的文化结构中,而文化结构则会对教育政策执行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㊂尤其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区域间的文化结构差异较大,教育政策的执行更需透视这种社会结构㊂村庄文化结构基于村庄内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因联系的 性质㊁强度和广泛性 构成了 村庄社会关联 ㊂[22]有研究将农村教育政策本身和农村教育政策执行主体悬置,剖析农村教育政策目标群体所在的农村社会文化结构的性质,揭示了农村教育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的机制和原因,认为是由于宗族㊁联合家庭㊁原子化农民等 村庄社会关联 的差异导致农村教育政策执行的偏差㊂[23]政治结构㊁经济结构与文化结构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㊁调节与适应的㊂经济结构是社会㊃17㊃结构自我维系的物质条件,经济运行所需要的法律和秩序等需要政治结构提供,同时,政治结构所需的物质支持则来自经济结构㊂在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基础上形成文化结构㊂[24]在韦伯的思想中,新教中计算式的理性是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理性的来源,同时,这种理性也播下了现代法治国家的种子㊂[25]质言之,韦伯认为文化结构塑造着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㊂中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以德治国和当代的思想教育都是为维护中央政府权威而将文化运用到政治之中的情况㊂思想教育在自上而下落实过程中,从时间㊁形式上加以强制规定,成为各级官员必须参与的政治仪式㊂各级官员在种种政治仪式中与中央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这种仪式性的思想教育对于维护中央政府权威有着重要作用㊂[26]政治结构㊁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相互浸入,对于教育政策执行的制约性更加复杂,在复杂的制约性中也孕育着多样的使动性㊂二、行动者的能动作用与教育政策执行结果行动者的行动虽然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但是社会结构的使动性也给予了行动者丰富多样的规则与资源,行动者在反思性监控下借由理性发挥着自身的能动作用,影响着教育政策执行结果㊂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行动者可分为内部行动者和外部行动者,内部行动者为各级政府,外部行动者为政府外的优势利益群体㊂(一)内部行动者的能动作用与教育政策执行结果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内部行动者可划分为中央政府㊁中间政府和基层政府的理想类型㊂[27]在中国当下的政治结构中,中央政府拥有制定教育政策规则和分配资源的最终决定权,对教育政策执行结果有着明确的预期;中间政府接受中央政府的部分授权,对基层政府的教育政策执行情况予以监督,对教育政策执行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基层政府接受上级政府的命令负责教育政策的具体执行,对教育政策执行结果有着明晰的认知㊂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中央政府的教育政策常常被层层加码,加上中间政府的激励和督促,基层政府往往利用有限的规则和资源变通执行;而在教育政策执行之后,中间政府与基层政府常常结成利益共同体,共谋应对来自中央政府的检查[28],影响中央政府对于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评估㊂中国治理规模庞大,中央政府与基层政府之间的行政距离较远,各地情况并不相同,因此,当一项教育政策的制定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时,那么,执行过程中基层政府的变通性就会越强㊂此时基层政府的教育政策执行逻辑就会与中央政府最初的意图相去甚远,导致教育政策执行结果与中央政府教育政策制定之初意欲达成的目标差距悬殊㊂可见,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内部行动者固然采取了一系列的理性行动,但还是会产生非预期的教育政策执行结果㊂非预期的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产生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执行,导致 文字上移 [29]的问题,并引起农村社会文化的式微㊂教育政策行动者在考察这种情况时,关注的是由某一教育政策执行所触发的一系列事件的累积,如若没有这一教育政策执行,可能就不会产生这些事件累积而成的非预期的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第二种情况如为执行某一教育政策,而制定并执行配套教育政策,但最终导致非预期的教育政策执行结果㊂这种非预期结果不是由单个教育政策执行行动引起的意外后果,而是一系列教育政策执行行动相互作用而成的意外后果㊂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政策执行的 最终结果 是教育政策行动者有能力㊁有意图地一步一步的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累积而成的意外后果㊂对于教育政策行动者而言,这种 偏离效应 无疑是应该受到重视的情况,为何理性的教育政策设计会得到非预期的教育政策执行结果?教育政策行动者能动作用的边界在哪里?第三种情况如某一类型教育领域内的教育政策执行,会受到先在性的非预期的教育政策执行结果影响,并成为下一步教育政策执行的条件㊂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政策行动者关注的问题是非预期的教育政策执行结果如何被再生产出来㊂究其原因,定位于某一特定历史时空中的重复的教育政策执行行动,会跨越时空再生产出例行化行动,而这种非预期的教育政策执行结果正是例行化行动的附带后果㊂[30]这三种非预期的教育政策执行结果都是由教育政策执行的内部行动者的能动作用导致的,因此,各级政府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应理性看待自身行动的能动作用㊂(二)外部行动者的能动作用与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福勒将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外部行动者分为教育利益集团㊁非教育领域的利益集团㊁政策网络㊁政策规划机构以及大众传媒㊂[31]笔者赞同此种分类方式,但亦难免有罗列之嫌㊂根据吉登斯的理㊃27㊃解,行动者能动作用的发挥不仅需要有行动的意图,也需要有行动的能力,如果没有实施某种权力的能力,将不能成为行动者㊂[32]但是笔者以为,即使有行动的能力,没有行动的意图也不能成为行动者㊂据此,我们拟根据政府外部群体对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力和态度的组合区分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行动者和对教育政策执行结果无影响的非行动者(见表1)㊂表1 政府外部群体对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力和态度的组合类型态度影响力强中弱支持赞同型帮助型赞赏型中立漠不关心型独立型无所谓型反对攻击型阻挠型无能为力型由表1可知,若以中央政府教育政策执行预期为参照,则促进中央政府教育政策执行预期实现的为正向影响,反之则为负向影响㊂ 赞同型 群体有能力有意图对教育政策执行施加正向影响,是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行动者; 漠不关心型 群体有能力无意图对教育政策执行施加影响,不属于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行动者,但是随时有可能转化为 赞同型 群体或 攻击型 群体; 攻击型 群体有能力有意图对教育政策执行施加负向影响,是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行动者; 帮助型 群体有一定能力有意图对教育政策施加一定程度正向影响,是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行动者; 独立型 群体有一定能力无意图对教育政策执行施加影响,不属于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行动者; 阻挠型 群体有一定能力有意图对教育政策执行施加一定程度负向影响,是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行动者; 赞赏型 群体无能力有意图对教育政策施加正向影响,不属于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行动者; 无所谓型 群体无能力无意图对教育政策执行施加影响,不属于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行动者; 无能为力型 群体无能力有意图对教育政策执行施加负向影响,不属于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行动者㊂以上九种类型群体中有四种是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行动者,这些行动者主要是由社会上的政治精英㊁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组成的优势群体㊂他们在某一项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因为自身利益的实现或受损而组成 利益同盟 ,共同促进教育政策的顺利执行或者阻碍教育政策的执行,对教育政策执行结果有较大的影响㊂在不属于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行动者的五种类型群体中,两种类型群体虽然有能力但是无意图,这两种类型的群体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无利益牵涉,对教育政策执行结果没有明显影响㊂而另外三种类型的群体则是没有资本优势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参与机制,缺少利益代言人,缺少维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方式,对教育政策执行结果影响甚微㊂(三)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结构性因素类型教育政策执行结果既可能符合中央政府的教育政策执行预期,也可能不符合这一预期,但无论何种情况,教育政策执行结果都不可能仅是政府和社会优势群体等行动者的能动作用的产物㊂换言之,教育政策执行结果不仅取决于行动者的能动作用,而且受到结构性因素的制约㊂结构性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对教育政策执行结果产生各种影响㊂在此,重点并不是这些结构性因素源自哪里,而在于其属于何种性质㊂如果以中央政府的教育政策执行预期为参照,结构性因素显然有两部分,其一是促进中央政府教育政策执行预期实现的结构性因素(简称 正向因素 ),其二是阻碍中央政府教育政策执行预期实现的结构性因素(简称 负向因素 )㊂如果以教育政策目标群体为参照,则结构性因素也含有两部分,其一是容易被教育政策目标群体接受的结构性因素(简称 同层因素 ),其二是不容易被教育政策目标群体接受的结构性因素(简称 异层因素 )㊂据此,可将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结构性因素区分为四种类型(见表2)㊂表2 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结构性因素类型层次取向与中央政府教育政策执行预期的关系与教育政策目标群体的关系同层正向同层负向同层异层正向异层负向异层结构性因素的类型不同,对中央政府意欲达到的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制约程度不一样㊂正向同层的结构性因素促进着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发生;正向异层的结构性因素并不会直接促进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发生;负向异层的结构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发生;负向同层的结构性因素常常会极大地阻碍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发生㊂[33]㊃37㊃。
社会结构与教育格局的关系
社会结构与教育格局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和教育格局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决定了社会内部的秩序和功能的分工。
而教育格局则是指一个社会中教育资源的组织和分布的方式。
社会结构和教育格局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结构对教育格局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结构决定了社会中各个阶层群体的地位和角色,而教育格局则是根据这个地位和角色来组织和分配教育资源。
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下,教育格局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特点。
上层社会的精英群体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底层社会的劣势群体则很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条件。
这种社会结构所导致的教育格局不仅使得社会的阶层固化,也割裂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因此,改革社会结构对于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教育格局也会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教育的目标和方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
一个合理的教育格局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帮助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实现个人发展的需求。
例如,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需求更加多样化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格局能够适应这个需求,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因此,教育格局的变化可以改变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地位和地位,从而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同时,社会结构和教育格局的相互作用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合理的教育格局可以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通过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不同的社会群体可以有机会获得成功,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然而,如果教育格局出现失衡,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就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和不平等的现象。
这种不平等会加剧社会阶层固化,导致社会结构的扭曲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因此,在构建健康的社会结构和教育格局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社会结构的改革和调整应该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条件,确保所有社会群体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一、研究对象诸说1、社会化过程说代表人物:美国社会教育学之父佩恩/布朗/雷通群可追溯至涂尔干(教育社会学奠基人)2、相互关系说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静态”米切尔【美】P.费里波夫【苏联】)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动态”彼得威尔【美】费雷德金【美】)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林清江、厉一贤)3、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说…二、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三、学科性质分析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的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二、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2、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三、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1、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四、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五、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补)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第二编教育的社会背景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一、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区分不同的结构对教育提出的要求)1、“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含量极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变化师范迟缓教育需求: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职能,因为手工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好的“学校”。
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人们能够传承和发扬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 值观。
跨文化交流与教育制度的变革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也对教育制度产生了影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融合可能会推动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02 教育制度对社会结构的影 响
巴西
巴西教育制度以免费和义务教育为基础,注重基 础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的 发展。
国际组织的教育政策与实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推动全球教育公平和普及化,推动各国政 府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和改革。
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通过提供贷款和技术支持,促进发展中国家教育普及和质 量提升,尤其关注女童和贫困地区的教育。
社会结构和教育制度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塑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以实现社会和教育的持续发展。
04 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比较
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
美国
美国的教育制度以多元化和竞争 性为特点,重视基础教育、职业 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鼓
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
英国
英国的教育制度历史悠久,以公立 学校和大学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 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致力于推动成员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质 量和公平性提升,推动终身学习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05 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的未 来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发展趋势
国际化教育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化教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 势。各国将加强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生、教师 和资源等跨国流动,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全球化对社会运行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 促进了全球贸 易和投资,但 也带来了贸易 摩擦和金融风
险
文化全球化: 促进了文化交 流和融合,但 也带来了文化 冲突和价值观
冲突
科技全球化: 促进了科技创 新和合作,但 也带来了技术 垄断和技术安
全问题
政治全球化: 促进了国际合 作和治理,但 也带来了国际 政治格局的变 化和地缘政治
社会控制的手段与效果
法律手段: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道德手段:通过道德教育、舆论引导等方式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经济手段:通过经济政策、市场机制等方式来调节社会资源分配,促进经济发展 政治手段:通过政治制度、政策制定等方式来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控制效果: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益、提高社会效率等
社会变迁的影响: 对社会结构、社 会关系、社会价 值观的影响
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
人口与组织的互动关系
人口是组织的基础,组织的存在和 发展离不开人口的支持
人口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影响社 会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组织为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促进人 口流动和聚集
人口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社会 系统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政策的作用: 调节社会关系,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公平, 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
社会政策的制定 原则:科学性、 民主性、公正性、 可行性、可持续 性
社会政策的制定 过程:调研、分 析、制定、实施、 评估、调整
社会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理念:以人为本,服务社会 实践: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目标: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措施: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国开电大2023年春季期末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试卷代号1282)
国家开放大学2023年春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社会学概论(本)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题1分,共10分)1.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的许多社会学家直接投身于社会建设,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 )等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
A.康有为B.梁启超C.梁漱溟D.严复2.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 )。
A.形象管理B.前台表演C.后台表演D.印象管理3.社会制度( )是指能够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促进社会整合的制度后果。
A.显功能B.正功能C.潜功能D.反功能4.( )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社会资本B.关系资本C.经济资本D.人力资本5.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 )。
A.结构功能理论B.中层理论C.符号互动理论D.社会交换理论6.费孝通将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格局称为( )。
A.团体格局B.等级格局C.差序格局D.伦理格局7.在一个社会的基本分层框架不变的情况下,一些社会成员的阶层地位发生了变化,这属于( )。
A.水平流动B.结构性流动C.交換性流动D.代际流动8.社会学把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称为( )。
A.社会互动B.社会交换C.社会冲突D.社会合作9.李强认为,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呈现为( )。
A.纺锤形B.金字塔形C.橄榄球形D.倒丁字形10.( )研究关注的是经济体制的转变,即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A.社会变迁B.社会变革C.社会现代化D.社会转型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11.社会组织的结构包括( )。
A.主要结构B.正式结构C.次要结构D.非正式结构12.社会学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 )。
A.问卷法B.观察法C.实验法D.访谈法13.格兰诺维特提出了著名的“弱关系理论”。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才的 质量规格与要求。 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意图和要求, 而是比较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对人的要求。 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目的的认识更为 自觉。 能够更科学地反映受教育者所可能和应当发 生的变化。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 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二)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教育开放
(四)保障措施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保障经费投入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推进依法执教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加强组织领导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 寅学制”,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实 施。 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 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它 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5年,废除科举。
1922年,由留美派主持全国教育联合会,以 美国的学制为蓝图,于1922年颁布“壬戌 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 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五级:初等教育 段6年,分初小(4年)、高小(2年),中 等教育6年,分初中3年、高中3年,高等教 育段4-6年,不分级。整个国民党统治时期, 虽有修改,但基本没有变动,影响深远。
第四节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一、当代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
•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
革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面的教育体制
改革。
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 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自主权。 调整教育结构,改革办学体制,加强社会 力量办学的各方面建设,包括立法工作。 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 参与的办学体制及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 同发展的格局,优化教育结构。
研究生社会学教案:分析社会结构与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变迁
研究生社会学教案:分析社会结构与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变迁1. 引言1.1 概述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人类行为和互动的科学。
作为研究生社会学课程的一部分,本教案旨在探讨社会结构与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变迁,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和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含五个主要部分:引言、社会结构与社会阶层的概念、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变迁、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变迁以及结论。
通过这样的组织方式,我们将逐步展开对于研究生级别下有关社会学领域中重要问题的讨论。
1.3 目的学习本教案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和分析现代社会结构以及形成和变化背后的核心因素。
同时,通过对不同阶层所面临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剖析,使得学生能够理解个体工作经验如何受到制约或促进,从而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困境。
上述内容为“1. 引言”部分的详细清晰撰写翻译结果。
2. 社会结构与社会阶层的概念2.1 社会结构的定义与意义社会结构指的是一个社会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方式和关系。
它是对社会组织形式和人际关系模式的描述,反映了社会中各种角色、地位、权力和资源之间的分配状况。
社会结构是整个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并且对个体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了解和分析社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社会运行机制以及影响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因素。
2.2 社会阶层的定义与分类社会阶层指的是由于个体在经济、教育、职业等方面所拥有或缺乏资源而导致在社会中形成不同地位层次和等级差异的现象。
不同于简单的收入水平或财富大小,社会阶层更多地涉及到人们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尊重程度。
一般而言,社会阶层可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每个层级内部还存在不同的细分群体。
具体的分类方式可以根据收入、教育程度、职业地位等因素进行划分。
2.3 社会结构与社会阶层的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阶层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
【2017年整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关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孙立平 2005年10月7日18:44 《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文章摘要】近些年来,在社会学研究中,对社会关系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关注。
用社会关系网络对社会结构进行描述,已成为社会学研究中一个有潜力的课题。
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特点,费孝通以“差序格局”予以描述。
对1949 年后中国社会关系的变化,国外学者提出了“朋友式关系”——特殊主义的人际关系、“同志式关系”——普遍主义的人际关系予以概括;又有以“原子化”与庇护主义关系探寻制度层面的社会机制。
笔者认为,应当将以往关于关系中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两分法、表达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的两分法结合起来,认识中国社会关系的演变及基本趋向,并依此提出了四种关系类型。
【正文】社会关系,无疑是社会学中最古老而传统的研究课题之一。
但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对正式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关注,特别是对这些研究领域中概念精确化和可操作化的刻意强调,含义广泛而又多少有些模糊的社会关系概念受到明显的忽视。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些年来新制度主义的兴起,社会关系在社会学分析中的作用开始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
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 的“嵌入性”(embed-deness) 理论的提出,使对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的分析,必须被重新置于对社会关系的分析的基础上。
“嵌入性”理论提供给人们的启示是,经济、政治等行动都是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的。
因此,对社会关系的类型和性质的研究,就成为理解社会中的那些重要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注释1)一、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极为重要的概念,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关系的特点。
费先生以他的风格形象地解释了“差序格局”这样一种社会关系类型的特点:“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
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
教育格局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研究
教育格局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研究教育格局对于社会结构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其所构建的格局对于社会结构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体系的设计、教育资源的分配与获取、教育价值观的传承等方面,探讨教育格局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首先,教育体系的设计直接决定了社会结构的形成。
不同的教育制度设计将为社会赋予不同的特征。
如果教育体系设计合理,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论贫富、性别、地域等因素,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那么社会结构将更趋向于平等与公正。
而如果教育体系设计存在门槛过高、内容单一等问题,就容易造成社会分层,导致社会结构的不平衡与不稳定。
其次,教育资源的分配与获取对社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家庭背景、地域差异、财富分配等因素都会直接关系到个人获取教育资源的机会。
如果教育资源只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那么社会结构就容易形成贫富差距悬殊的现象,割裂社会的纽带,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再者,教育价值观的传承将对社会结构的演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育是价值观传递的重要渠道,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将培养出不同的世代。
如果教育注重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公民意识、社会责任等价值观念的传承,那么社会结构将更加包容与和谐。
相反,如果教育强调功利性、竞争性等价值观念,可能会培养出一代代只注重自我发展、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这样的教育价值观传承势必会对社会结构造成消极的影响。
同时,教育格局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也需要思考其反作用力。
社会结构不仅仅决定了教育格局,教育格局也会受制于社会结构本身。
比如,社会中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问题会影响教育的公平性,限制了教育格局的优化发展。
因此,教育格局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综上所述,教育格局对社会结构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从教育体系的设计、教育资源的分配与获取、教育价值观的传承等方面来看,教育的合理与否都会直接决定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简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
简述(jiǎn shù)教育与社会开展(kāizhǎn)的关系(guān xì)教育与社会中国教育(jiàoyù)问题多多,尤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bì duān)更加严重,以至“群情激愤〞,有关著述近日也多了起来,说明已引起各方重视。
但细读这些满含激愤的口诛笔伐,却使人感到多数文章激愤有余,冷静、理性的分析那么相对缺乏。
对“应试〞剧烈抨击、提出种种变革无疑是应该的,但对教育改革的平稳深入来说,仅此那么远远不够,只有冷静分析才能真正“对症下药〞,而“乱开方〞的危害可能更大。
一、教育的瓶颈“应试〞的危害有目共睹,但却“屡禁不止〞,说明有其深层原因,就是高等教育“供求〞关系长期严重“失衡〞,“求〞一直远远大于“供〞。
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本应同步开展,应随社会经济的开展逐步从精英教育变为群众教育,在学人数占适龄人数的比例在15%以内为精英教育阶段,以上为群众教育阶段。
据统计,我国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仅为4%左右,远低于1994 年的世界平均水平〔15.3%〕,而我国愿意上大学的生源数量远远超过大学的招生数量。
很明显,高等教育在中国目前尚属稀缺资源,这必然要形成“过度竞争〞,无论人们多不情愿,只要这种状况不改变,过度竞争自然要向中、小学蔓延扩展。
由于大学容量太小,高中的开展也受到严重制约,致使多数初中生无法升入普通高中;为了上大学,人们只有千方百计考上高中,尽可能考上重点高中;要上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又要千方百计上重点初中;要上重点初中,就必须“从小抓起〞,结果本应天真浪漫、嬉戏玩耍的儿童不得不背起沉重的学习负担。
这种过度竞争持久不退说明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度膨胀,但反过来看,这种“需求高度膨胀〞又恰恰是高等教育大开展强大、积极的动力,如果没有这种动力,高教反而难以开展。
这说明,近20年中国社会、经济的开展使中国教育此时面临高等教育群众化的重要转变,也只有高等教育群众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
社会综合知识绝密口诀
社会综合知识绝密口诀社会综合知识是我们了解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一些绝密口诀,帮助你掌握社会综合知识的重点内容:1.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了解社会制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的运行方式。
重点内容包括:- 政治制度:了解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政府机构的组织架构。
- 经济制度:了解不同经济体制的特点,如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 教育制度:了解教育体系的组织结构和教育法规。
2.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社会中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和组织形式。
掌握社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的层次和角色。
重点内容包括:- 阶级结构:了解社会中的阶级和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
- 性别结构:了解社会中的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
- 地域结构:了解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和地域发展的格局。
3. 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和不公平的现象。
了解社会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改善社会。
重点内容包括:- 贫富差距:了解贫富差距的原因和影响,思考如何减少贫富差距。
- 教育不公平:了解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问题,思考如何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 环境污染: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影响,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4. 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是社会中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了解社会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内容包括:- 尊重和平: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倡导和平共处。
- 诚实守信:了解诚实和守信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 爱与关怀:了解关心他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爱心和关怀他人的品质。
以上是社会综合知识绝密口诀的重点内容,希望对你的社会知识学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美国“地方分权”政治结构与教控制模式的形成1、美国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2、美国各州教育领导机构 3、美国基层学区教育委员会和中间学区委员会 4、层级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 系,只 是间接的影响,“多中心”、“无中心”状 况
三、“地方自治加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
(一) “地方自治加中央调控”政治结构的特 征 (二)典型国家——日本的政治结构分析 1、日本的分权与自治 2、日本的集权 控制的秘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高层 地方团体对低层地方团体的控制
(一)对“农业社会”的理解
是一个“泛称性”的概念,而非 “全称性”的概念。凡是国民经济以农 业为主体的社会一般均在“农业社会” 之列。
(二)农业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
1、科学技术含量低; 2、身份等级差异明显; 3、变化十分迟缓。
(三)“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背景下的教育职能
1、教育不做什么 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的职能。 2、教育做什么 总职能:实现不平等的生产关系和整个社 会关系的再生产。 具体职能:实施“社会精英”教育,尤其 是“政治精英”教育(防范职能);庶 民教化(控制职能)
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控 制
(一)“地方分权”政治结构的总体特征: 1、有整个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及最高立 法机关与政府;2、各联邦有自己的宪法、法 律、法令及自己的最高立法机关与政府;3、 划分权限,对内对外享有一定的独立权。 (二)美国“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 1、美国“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产生的根 源 2、美国“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的表现 (州、市、县、镇的独立权)
第一节 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一、经济结构 1、社会经济结构:专指社会一定发展 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 2、国民经济结构:指从各个角度考察 的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构成,包括生产力 方面与生产关系方面的结构。 二、本节考察的重点 区分作为教育之社会背景的经济结构 的基本类型及其对教育的主要影响。
一、“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小
结
农业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中的教育—— 社会防范功能 工业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中的教育—— 社会调适功能 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中的教育—— 社会更新功能
第二节: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
本章考察的重点 只考察在整个社会上层建筑中属于支配地 位的统治阶级的政治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政 治体制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本章考察的方面: 1、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 2、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 3、地方自治加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
二、“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一)工业社会的形成与含义 (二)工业社会经济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1、科学技术含量日益增多的经济结构 2、“开放式”不平等的经济结构 3、多变的、流动的经济结构
(三)工业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下的教育职能
1、精英的培养 农业社会:消极的、封闭式的“社会保举” 工业社会:积极的、开放式的“社会筛选” 2、庶民教化 农业社会:显性控制 工业社会:宽容的隐性控制 (原因:1、时间大量用于科学知识传授,思想、政治、 道德教育时间减少;2、工业社会中的群体化教育的 许多特征便是学生每天都在学习的隐性课程;3、工 业社会流动、多变的特点导致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 展。) 3、教育履行社会调适功能
(三)日本的“地方自治加中央调控”的政治 结构与教育控制模式的形成 1、日本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文部省 (1)文部省享有法律规定的范围广泛的权限; (2)只要法律上没有规定,就不得进行行政上、管 理上的监督,他与地方公共团体之间不存在上下 级之间的关系,只能建议、指导、援助、劝告等 非强制性的影响。 2、地方教育委员会 (1)协议制行政机构 (2)委员的产生采取“任命制” 3、日本的学校,即便是私立的,也有公共的性质
三、“后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 能
(一)后工业社会的产生与贝尔的“后工 业社会”理论
1、后工业社会的产生 2、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1)物质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2)科技阶层占优势社会地位 (3)理论知识成为社会改革政策形成之依据 (4)技术的控制与评价具有未来取向 (5)各种新的智能技术被用于解决经济与社会问题。
第三章 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一、对社会结构的理解 1、人类学的理解 2、社会学的理解 3、笔者的理解:
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的要素构成系统的方 式。
二、本章考察的重点
宏观的、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 文化结构与教育取向 传递结构与教育权威
(二)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的倾向
一、软件化倾向 二、国际化倾向 三、模糊化倾向或中产化倾向 四、变动急剧化倾向
(三)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中的教育职能
1、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中教育职能的两个重要事实 (1)80年代以来,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将教育 的作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 教育大改革。 (2)80年代以来,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前所 未有的长远眼光来规划教育使命,改变教育现状。 2、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中的教育职能 不断造就推陈出新的新型人才——社会更新职能
一、“中央集权型”的政治结构与教育控 制
(一)“中央集权型”政治结构的特点及代表国家
1、总体特点:有统一的立法机关与政府,有单一的宪法;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对全国若干行政区域实行 集中领导。 2、代表国家:80年代前的法国、80年代后半期前的中国、 90年代之前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二)法国的“中央集权型”政治结构 1、原因:罗马天主教的影响;反对分封制的传统;屡遭
外国人侵略的历史。 2、特点:中央政府至高无上,中央与地方是绝对的领导 与服从的关系。 3、维系途径:地方政权国家化;干预地方的一切重要事 物。
(三)法国“中央集权型”政治结构与教育控 制模式的形成 1、法国有对全国教育进行全面直接领导的中 央权力机构——教育部 2、法国有一套组织严密、完全受教育部垂直 领导和监督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3、法国教育中的“中央集权”不仅体现在对 地方与学校处理重要事项的大政方针与基本 原则的规定上,而且还体现在一般事项的操 作过程与具体方法的规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