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精读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第一次界定了古希腊悲剧,为悲剧从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也成为了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源头。
《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
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
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
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
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
《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
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内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诗学》的译者这样说到“《诗学》理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
”在这里我想首先谈谈对《诗学》中关于摹仿学的理论的理解。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艺术之“属”,就是摹仿。
而这里所说的“属”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定义理论,他的定义理论是在他批判了他的导师柏拉图经验定义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发展起的逻辑学说开创了西方二千多年的科学理论精神。
“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乐和竖琴——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摹仿。
”(第一章),这里不限于悲剧,而是指所有的艺术种类。
摹仿是专门相对于艺术而言的,我们知道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的著作也是用韵文写的,习惯上也称为“诗人”但实际上并不合适,荷马与哲学家恩培多克勒除了所用的都是格律之外,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所以我们称荷马是诗人并不为过,但后者,“与其称为诗人,毋宁称为自然哲学家”。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学说的起源均来自于对前人的成果的总结并发展,谁都没有能凭空创造了一门学问。
那么这样说来,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摹仿学说是怎样依附于前人的呢?艺术范畴的本质是摹仿,那么划分艺术门类之“种”的则是“种差”。
“种差”有三:摹仿所用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
诗学浅读
《诗学》浅读出于古希腊著名学家亚里士多德笔下的成名之作——《诗学》,是一部跨越时代和国界的文献,是古希腊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在西方文艺思想界具有“法典”的权威,也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作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里亚里士多德表达了对艺术及悲剧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而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悲剧也是其讨论的核心问题。
从其结构上看,主要有六分说,五分说和三分说.首先,六分说。
第一部分(第1-3章)主要分析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他指出“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
”第二部分(第4-5章)讨论了诗的起源与悲剧、喜剧的发展;他指出“一般来说,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
”“自从喜剧和悲剧偶尔露头角,那些从事于这种诗或那种诗的写作的是人们,由于诗固有的性质不同,有的由讽刺诗人变成戏剧诗人,有的由史诗诗人变成悲剧诗人,由于这两种体裁比其他的两种更高,也更受重视。
”第三部分(第6-22章)详细地讨论了悲剧,认为“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方式是动作的表演。
接着,还分析了它的六个成分,包括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最后讨论了悲剧的写作和风格等。
第四部分(第23-24章)主要讨论的是史诗的情节、结构、分类和成分等。
“显然,史诗的情节也应像悲剧的情节那样,按照喜剧的原则安排,环绕着一个整一的行动,有头,有身,有尾,这样,它才能像一个完整的活东西,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
”第五部分(第25章)讨论艺术批评的标准、原则与方法;他指出“衡量和衡量政治正确与否,标准不一样,衡量诗衡量其他艺术正确与否,标准也不一样。
在诗里,错误分两种,艺术本身错误和偶然的错误。
亚氏《诗学》悲剧要素读解
亚氏《诗学》悲剧要素读解
《诗学》是郑板桥的一部大作,横跨关于宋朝、道家、唐宋等的六个篇章,讲述了一
个天才韵士父与其孝子的悲剧故事。
《诗学》中的主人公是杨弥维,他是一位极具天赋的韵士,他曾获得六朝诗学家称号,担任了宋朝文化的重要角色,但是他最终在反抗朝廷命令时失败了,死在宋朝的围困之中。
注:《六朝诗学家》是指宋朝的唐宋六朝、秦汉、五代十国。
杨弥维的孝子是杨宇嗣,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韵士,却因为抗拒朝廷,而将生命献
给了唐朝政府,受到朝廷的惩罚。
这两个杨家的青年充满了政治斗争和道德纠缠,想要建
立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最终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但却也因此给后代留下了崇高的思想。
杨宇嗣临终之前,给孩子作了长久的诗篇,把自己家族命运不幸的经历,写成了感人
肺腑的悲剧。
该悲剧中,两个杨家青年人分别代表宋朝和唐朝之间政治斗争不断的待遇,
他们因此失去生命,但也使得宋朝和唐朝之间政治斗争的调和与互谅得以实现。
《诗学》揭示了道家的理论对宋朝文化发展的影响,它强调佛法与道学的重要性,主
张追求自然、务实的哲学。
郑板桥把道家的思考用在《诗学》中,用他才华横溢的文笔表
达了无穷的思维活动和理88性,使之成为一部道家艺术的典范之作。
另外,《诗学》还表达了崇尚传统文化、抵制新事物、拒绝江湖荒诞和坚守传统价值
观念等思想。
宋朝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杨宇嗣和他的父亲的命运,为宋朝的崩溃行为勾勒
出一幅悲剧性的经典图景,从而为宋朝文化的民族文化发展。
《诗学》读后感
《诗学》读后感《诗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诗歌的本质、种类、创作原则等各方面的深入探讨,揭示了诗歌艺术的本质和规律。
读完《诗学》,我深感这部著作对于理解诗歌和艺术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人性与审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被亚里士多德对于诗歌本质的阐述所吸引。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摹仿的艺术,通过摹仿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和事件,揭示了人性和社会的本质。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诗歌不仅仅是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一种反映社会和时代的镜子。
通过诗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演变,以及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次,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能够净化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艺术形式。
通过对于悲剧的欣赏,人们可以体验到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苦难,同时也能够认识到人性的尊严和价值。
这种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悲剧的意义和价值,意识到悲剧不仅仅是让人悲伤和痛苦的,更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启迪思考的艺术。
此外,亚里士多德对于情节的构建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也给予了精辟的论述。
他认为,情节的构建应该遵循“三一律”,即情节、性格、言语的一致性;而人物性格的塑造则应该注重内在的逻辑性和真实性。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是诗歌创作中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严谨的构思和真实的描绘,才能创作出具有深度和感染力的作品。
最后,我认为阅读《诗学》是一次思维的启迪和升华。
这部著作不仅让我对诗歌和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启发了我对人性与审美的思考。
它让我意识到,诗歌不仅仅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一种揭示人性和社会本质的艺术。
同时,它也激励着我去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人性与审美,去探索更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部作品,以开拓视野、深化理解,并启迪自己的思维和审美。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做诗论诗的学问、研究诗歌创作规律的著作。
主要探讨了史诗和悲剧两大主题。
身为古希腊哲学家,他似乎比任何一位哲学家都更加地敏感多才,更为亲切地感受到悲剧的存在。
他在创作的成就上似乎远远超过了他的老师——那位试图创造理想国的伟大哲学家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他阐释美学的开始,也是阐述诗与悲剧关系的开始。
他用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美学世界和诗意的悲剧世界的大门。
身为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他似乎有足够能力做到这一点。
浏览一遍他的著作,会发现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等等众多种形式。
我想,在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中,能够够同时涉及这些科目的怕也是没有几人了吧。
亚里士多德著名的一句名言:求知是人的本能,甚至被学者吉剑当做网站“心海时空”的灵魂语句,由此可知他的求知欲是多么强烈。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主要探讨了悲剧与史诗的关系,如果他的后半部分没有遗失的话,想必就是喜剧与史诗的优劣了吧。
这倒是纯属臆测了。
《诗学》代表了亚里士多德的个人浪漫主义悲剧情怀,它像自由女神高举的宝剑,呼唤着更多的人进入诗的世界。
古往今来,我们对美女的标准可能有所改变,但是我们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却是永远不会改观。
因为美女会老,会死,而艺术,却是永恒。
亚里士多德是个诗人,所以他对于悲剧有着属于诗人的浪漫情怀。
这成就了他的艺术之梦,美之梦。
也许当初他在诗的世界里探寻摸索悲剧时,就已经隐隐约约感受到了艺术的存在,只是他还来不及抓住,这些东西便消失地无影无踪。
他这时候才意识到,诗学跟悲剧是相通的,彼此都蒙着一层如同蒙娜丽莎般的微笑。
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不知道鲁迅先生是否看过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关于悲剧的论点。
或者,我们能否这样换个概念:悲剧是诗,诗是在悲剧的气氛中形成的。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第五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概述亚理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生在马其顿的斯塔革拉城。
公元前367年,他赴雅典,在柏拉图门下求学,后来兼任讲学任务。
这时期他写的有关文艺理论的著述,有《诗人篇》和《修辞学篇》两篇对话,均已失传。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死后,亚理士多德离开雅典。
公元前342年,他接受马其顿王胖力的邀请,做亚历山大的师傅。
公元前335年,他重赴雅典,在城的东南郊租了房子,办起了学校,取名鲁开昂(或译作吕刻翁)。
在校园的建筑物中,有一处带遮盖的庭院或走廊,据说亚氏讲学时喜欢在里面来回踱步,可能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逍遥学派”(或“庭廊学派”)以后成了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同义语。
《诗学》(以及《修辞学》)大概是这时期写成的。
亚里士多德在鲁开昂讲学和从事著述凡十三年。
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3年去世后,希腊各地反马其顿的情势日趋明显。
以他的家族背景以及和亚历山大的私交,亚氏在当时自然难免受到某些雅典人的怀疑和猜忌。
在这种政治气候下,亚里士多德为了不让雅典人第二次对哲学犯罪决定离开稚典,去他母亲的老家,即欧波亚岛的卡尔基斯。
一年后,即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亚理斯多德根据人类活动的区别,把科学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理论或思辨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等;第二类为实践科学,包括政治学、伦理学等;第三类为制作科学,包括诗学和修辞学。
《诗学》意即“论诗的学术”,译为《论诗术》更为精确。
亚氏的论述分两类,一类面向广大的读者和听众,因而是“公开的”或对外的;另一类则专供小范围内使用,其听众和读者主要是亚氏的学生,因而是“不公开的”或对内的。
前一类论著一般用对话体写成(但不像柏拉图“对话”那样具戏剧性),结构严谨,文句经过推敲润色,具较高的文学价值,颇受西塞罗的推崇。
第二类论著一般用论述文形式写成,内容相对艰深,用词比较简炼,文句较少润色,某些篇章的结构亦比较松散。
《诗学》可能是一篇对内的或者说未经正式发表的著作。
《诗学》精读
第三章亚里士多德《诗学》精读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西方现存第一部高质量的、较为完整的论诗、写诗、评诗的专著,可谓西方诗学文献万流之源。
陈中梅:人类不能仅仅满足于感官刺激带来的沉醉,生活自有它严肃的一面。
获取知识永远是人类的一种企求。
西方高校文科教授的案头必备书,一些专业学生的必读书。
一、译本介绍关于《诗学》的抄本、校译本以及流传、影响,参见陈中梅译本“引言”,(9-16)在中国,《诗学》目前的译本主要有两种:第一,六十年代的译本;第二,90年代译本。
还有其他译本。
1、罗念生译本罗念生译本,《诗学》、《诗艺》合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罗念生根据英文翻译的。
老一代古希腊研究专家。
2、陈中梅译本陈中梅译本,《诗学》译注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根据古希腊抄本A、抄本B,以及德国卡塞尔校订本,以及其他多种重要译本作参本翻译。
有详尽的注解,以及相关小论文。
陈中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留学专门研究古希腊文学的专家。
文化大革命以后的年轻学者代表。
二、亚里士多德生平(前384-323)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
其父是马其顿王国的御医,因此,自幼跟随父亲出入马其顿宫廷,结识了马其顿王子菲利普。
亚里士多德六十二年的人生,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学人,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二十年的读书研究,十四年的讲学著述。
十七岁到三十七岁,雅典柏拉图的学院读书长达二十年。
在学院里,亚里士多德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被誉为“读书人”,学院的“头脑”。
开始读书,后来独立研究课题。
亚里士多德虽然在学术上与柏拉图观点不同,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但他非常尊重老师,他说,对于柏拉图,“卑劣的人甚至连赞扬他的资格都没有。
”公元前348-347之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另一个高材生塞诺克拉忒斯离开雅典。
公元前343-342年,亚里士多德受菲利普之邀作马其顿十三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讲授诗(荷马史诗和悲剧)、政治、伦理学、修辞学等。
诗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
诗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
在阅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时,我被他对于诗歌和艺术的深入理解所吸引。
他的理论不仅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而且对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了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认为,艺术不仅是再现现实,而且是对现实的一种理解和解读。
这种解读往往是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实现的。
这种模仿不仅是对现实的再现,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升华和超越。
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了悲剧的重要性和作用。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能够净化观众情感,提高观众道德水平的艺术形式。
悲剧的目的是让观众看到人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失败和痛苦,从而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还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有机整体”概念。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品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这个概念不仅适用于悲剧和其他诗歌形式,也适用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等。
最后,我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指导实践的指南。
他的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品,也可以指导我们在创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著作。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和人生,也可以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悲剧美学角度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从悲剧美学角度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第一篇:从悲剧美学角度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王秀梅内容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全面阐释了他的悲剧观,从悲剧的本质、模仿的媒介、对象、方式到悲剧的成分、性质、分类,再到有关悲剧的评价标准问题。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模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十分全面、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悲剧观。
《诗学》谈到了悲剧的本质、模仿的媒介、对象、方式和悲剧的成分、性质、分类,并且较全面地探讨了有关悲剧的评价标准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就是模仿,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其目的是引起人的恐惧或怜悯,净化人的思想。
实际上,“悲剧”之“悲”在希腊语中是“严肃”的意思,与“喜剧”的诙谐、滑稽相对。
“摹仿”说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文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其悲剧观的理论基础。
“完整”和“有一定长度”则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
他认为美应具有整一性,既不单一也不多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美的事物应有一定体积,体积又有一定的大小。
所以,悲剧,作为一种能给人带来“特殊的快感和愉悦”即美的享受的文学样式,也应该是完整的,有一定体积的。
这“一定体积”表现在悲剧上就是“一定长度”(“一定”指易于记忆为限,一般是太阳运行一周,即一天,一个白天,7-15个小时)。
这里所谓的“完整”就是指事件要有头、有尾、有身。
这里“有头”的“头”指的是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有尾”的“尾”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有身”的“身”,指悲剧之承前启后者。
“摹仿”要再现生活,离不开媒介。
悲剧从史诗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每出现一个新的成分,诗人们就加以促进,经过许多演变,悲剧才具有了它自身的性质”,因此,悲剧还有许多史诗没有的独特东西。
这媒介包括“节奏”、“歌曲”和“韵文”。
“节奏”主要指“六音步长短短格(即扬抑抑格,又名英雄格)”,“节奏”和“韵文”合称“言词”——已然是悲剧成分之一了。
诗学 亚里士多德 pdf
《亚里士多德诗学》文学鉴赏《亚里士多德诗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奠基之作,它对诗歌创作的理解和见解,对文学艺术的性质和功能的诠释,无论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还是现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部著作以其深邃的思想、严谨的逻辑和精炼的文字,不仅对古希腊诗歌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而且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首次提出了“悲剧”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悲剧的本质和结构。
他认为,悲剧是模仿高尚行为的艺术,它的目的是通过观众对主角悲剧命运的同情和恐惧,达到“净化人的情感”的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净化理论”。
这种观点对于理解悲剧的艺术性和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还系统地阐述了诗歌的种类、诗歌创作的原则和技巧,以及诗歌评价的标准,这对于我们理解诗歌的本质和价值,提高诗歌创作和鉴赏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是模仿的艺术,它通过语言、节奏和和谐的手段,模仿人的行为。
这种对诗歌本质的定义,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次,亚里士多德强调,诗歌创作必须遵循“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原则,即诗歌的情节和人物的行为,必须符合逻辑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不能随意编造和杜撰。
这种观点强调了诗歌创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和说服力。
再次,亚里士多德指出,诗歌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完整性”,“一致性”和“可能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连贯的情节,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应该一致,诗歌的主题和情节应该具有可能性。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评价诗歌的艺术性和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亚里士多德还强调,诗歌的创作应该遵循“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原则,即诗歌的情节和人物的行为,必须符合逻辑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不能随意编造和杜撰。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亚氏《诗学》悲剧要素读解
亚氏《诗学》悲剧要素读解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一部关于戏剧艺术的理论著作,其中包括了对悲剧的要素的阐述。
亚氏认为,悲剧是一种通过戏剧方式来体现人类生活中的悲惨命运和人性的悲剧冲突的艺术形式。
下面是对《诗学》中悲剧要素的一些读解。
亚氏认为,悲剧的主要要素是故事情节(muthos)。
故事情节是悲剧的骨架,是剧本和舞台行动的基础。
一个好的悲剧故事情节应该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和完整性,有起承转合,有高低潮起伏,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
亚氏强调悲剧的人物形象(ethos)是构成悲剧的重要要素之一。
人物形象应该是具有一定个性特点、道德品质和社会地位的角色。
这些角色在故事中的行为、冲突以及他们自身的命运等都是悲剧所关注的重点。
亚氏还提到,悲剧要素还包括对悲剧情感的表现。
悲剧情感是指观众通过对悲剧故事的共鸣和沉浸,从而产生强烈的悲伤、恐惧和同情等情感体验。
亚氏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对悲剧情感的表现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亚氏还提到了悲剧中的音乐和舞蹈等要素。
他认为,音乐和舞蹈可以增强悲剧的情感和审美效果,使悲剧更加生动和感人。
亚氏还强调了悲剧的审美价值。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通过美的方式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悲剧冲突和命运的艺术形式。
通过对悲剧的欣赏和思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性和生活的意义。
亚氏《诗学》中对悲剧要素的阐述,主要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表现、音乐舞蹈等方面。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悲剧这一艺术形式,使人们能够在审美的过程中体验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类生活的思考。
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免费免费免费免费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诗学》的地位与影响《诗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
在欧洲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史上,《诗学》是巍峨高耸的具有开创先河、法典权威性和重大范式意义的一座里程碑,它提出的定义、原则、方法、范畴等等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乃至跨跃了国界和民族区域在世界范围内彰显风采,即使在今天看来其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资鉴、启示意义。
俄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诗学》是第一部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之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鲁迅先生则曾将《诗学》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相提并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价值观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
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
第三,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三、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诗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古希腊已获得繁荣发展并达到了辉煌的、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峰的史诗和悲剧的探讨,其中关于悲剧的研究又占有更大的比重。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诗学》是西方戏剧理论的濫觞。
其对悲剧的性质、来源、演变、创作特点、欣赏效果等等都提出了相当具体细致的认识,给与后世的戏剧发展和戏剧理论建设以强大的范导和推动作用。
(一)悲剧的性质在《诗学》第六章,亚里斯多德提出了西方戏剧理论史上第一个完备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要准确理解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即应从这“三点差别”入手。
第一,媒介上的差别。
第二,对象上的差别。
第三,方式上的差别。
上述悲剧定义中所说的“长度”、“完整”,亚里斯多德比较于史诗及根据当时的悲剧创作实际,亦有特殊的认识和具体说明。
关于“长度”,亚里斯多德认为,“在长度方面,悲剧尽量把它的跨度限制在…太阳的一周?或稍长于此的时间内。
经典剧作导读之《诗学》
喜剧人物
喜剧的摹仿对象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 物。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的 “坏”,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即可 笑性(或滑稽)。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 人无伤,不致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例 如喜剧面具虽是又怪又丑,但不致引起痛 感。
4、必然律
所谓必然律,是指根据因果关系在已定的条件下发生某种结果的必然性,可然律则是指在 假设的条件下发生某种结果的可能性。戏剧作品常常游逸于既定的现实规定之外进行假设,但 假设条件下某种可能性的产生也必须依仗因果关系,即仍然受制于一定的必然规律。因而无论 是合乎必然律还是合乎可然律,对戏剧作品来说,都体现为对表现对象内在必然性的揭示。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柏拉图倡导“理念论”,认为具体事物只是理念的“基本”和“影子”,具体的个别事 物是不真实的,只有它们的理念是真实的。而亚里士多德则力主“实体论”,认为具体的 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在我们日常看到的实体以外,还要假定比实体还真实的“理念” 是毫无用处的,一般的抽象的概念性的东西不能脱离个别的具体的东西而存在。历史已经 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从唯心主义到朴素唯物主义的进步(尽管这种进步还不彻底)。
如果说,怜悯借助的是道德感,那么,恐惧借助的是切身感,使悲剧与观众的内心连接起来。 亚里士多德正是由此而提倡悲剧人物的普通性、普遍性的。
3、悲剧与喜剧
成功的悲剧人物应该具有这样四个特点: “遭殃的人和我们自己类似”,但又“比我们今天的人好”; “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 “他遭殃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 “不应遭殃而遭殃”。
5、整一化
戏剧的整一化原则可包括完整、单一、适度这三项。 “一个整体就是有头有尾有中部的东西。头本身不是必然地要从另一件东西来,而在它 以后却有另一件东西自然地跟着它来。尾是自然地跟着另一件东西来的,由于因果关系或 是习惯的承续关系,尾之后就不再有什么东西。中部是跟着一件东西来的,后面还有东西 要跟着它来。所以一个结构好的情节不能随意开头或收尾,必须按照这里所说的原则。”
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注释
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注释
《诗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系统阐释艺术本质特征和规律的美学论著。
该书现存26章,或有散佚。
前5章总论,分析了诗歌艺术模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在此基础上了阐发了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指出诗歌起源于人类的本能模仿,人类通过模仿获得认知并由此得到满足;诗歌作为艺术的模仿形式之一,是由那些善于模仿韵律的人在即席创作中渐趋使之完善并丰富起来;然后,追溯了悲剧和喜剧的由来与发展,以及悲剧与史诗之间的本质异同。
第6章至22章,主要探讨了悲剧这一诗体类型。
指出性格、语言、思想、戏景和唱段构成悲剧特征的6大要素,其中情节最为重要,是悲剧的灵魂所在。
然后就其他要素进行了理论阐释,为悲剧创作提供了性格塑造、修辞及风格等方面应当遵守的原则和方法。
《诗学》精读
第三章亚里士多德《诗学》精读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西方现存第一部高质量的、较为完整的论诗、写诗、评诗的专著,可谓西方诗学文献万流之源。
陈中梅:人类不能仅仅满足于感官刺激带来的沉醉,生活自有它严肃的一面。
获取知识永远是人类的一种企求。
西方高校文科教授的案头必备书,一些专业学生的必读书。
一、译本介绍关于《诗学》的抄本、校译本以及流传、影响,参见陈中梅译本“引言”,(9-16)在中国,《诗学》目前的译本主要有两种:第一,六十年代的译本;第二,90年代译本。
还有其他译本。
1、罗念生译本罗念生译本,《诗学》、《诗艺》合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罗念生根据英文翻译的。
老一代古希腊研究专家。
2、陈中梅译本陈中梅译本,《诗学》译注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根据古希腊抄本A、抄本B,以及德国卡塞尔校订本,以及其他多种重要译本作参本翻译。
有详尽的注解,以及相关小论文。
陈中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留学专门研究古希腊文学的专家。
文化大革命以后的年轻学者代表。
二、亚里士多德生平(前384-323)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
其父是马其顿王国的御医,因此,自幼跟随父亲出入马其顿宫廷,结识了马其顿王子菲利普。
亚里士多德六十二年的人生,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学人,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二十年的读书研究,十四年的讲学著述。
十七岁到三十七岁,雅典柏拉图的学院读书长达二十年。
在学院里,亚里士多德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被誉为“读书人”,学院的“头脑”。
开始读书,后来独立研究课题。
亚里士多德虽然在学术上与柏拉图观点不同,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但他非常尊重老师,他说,对于柏拉图,“卑劣的人甚至连赞扬他的资格都没有。
”公元前348-347之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另一个高材生塞诺克拉忒斯离开雅典。
公元前343-342年,亚里士多德受菲利普之邀作马其顿十三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讲授诗(荷马史诗和悲剧)、政治、伦理学、修辞学等。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题解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大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
他生于斯塔吉拉,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御医。
亚里士多德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十八岁至三十八岁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跟老师柏拉图学习哲学。
二十年里,亚里士多德勤奋钻研,并努力收集各种图书资料,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被柏拉图称为“学园之灵”。
公元前345年,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逝世后离开学园,游历各地。
前343年,他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13岁的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前335年起,他在雅典郊区建立了自己的吕克昂学园并开始执教。
因为习惯于和学生在走廊或者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亚里士多德学派被后人称为“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把他当时认识到的科学分为三类:一是理论性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二是实践性科学,包括政治学和伦理学;三是制作或制造性科学,包括诗学和修辞学。
公元前323年雅典发生了反马其顿的运动,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一样,被控以“亵渎神灵”的罪名。
“为了不让雅典人对哲学第二次犯罪”,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前往母亲的出生地,欧波亚岛的卡尔基斯,次年因病逝世。
亚里士多德一生的著作数量很大,内容几乎涉及科学的各个领域,一类是他生前公开发表供一般人阅读的,深受柏拉图影响,多为对话体,如《智者篇》、《米纳仁纳篇》、《会饮篇》等。
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这类文体贯彻到底,因为他心中不具备老师柏拉图对先师苏格拉底的那种深切感受,因此他更多的作品是以论文体体的形式存在的。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尽管都生活在神学氛围中,可是两人的思想有明显差异。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柏拉图认为理式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他提出了事物的“四因说”: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书笔记第一部分重要观点一悲剧起源悲剧是从酒神颂的临时口占发展出来的。
(P30)历史演变悲剧是从临时口占发展出来的,后来逐渐发展,每出现一个新的成分,诗人们就加以促进。
埃斯库罗斯首先把演员的数目由一个增至两个,并减削了合唱歌,使对话成为主要部分。
索福克勒斯把演员增至三个,并采用画景。
悲剧并且具有了长度,它从萨堤洛斯剧发展出来,抛弃了简略的情节和滑稽的词句,经过很久才获得庄严的风格。
(P30)内涵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惘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悲剧是行动的摹仿。
(P36)悲剧和喜剧的区别: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P25)我们不应要求悲剧给我们各种快感,只应要求它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
既然这种快感是由悲剧引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通过诗人的摹仿而产生的,那么显然应通过情节来产生这种效果。
(P60)悲剧跟史诗一样,不依靠动作也能发挥它的力量。
(P114)六要素整个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
其中之二是摹仿的媒介,其中之一是摹仿的方式,其余三者是摹仿的对象。
(P36)情节是行动的摹仿,“性格”是人物品质的决定因素,“思想”指证明论点或讲述真理的话。
(P37)种类悲剧分四种,即复杂剧(完全靠“突转”与“发现”构成)、苦难剧、“性格”剧和穿插剧。
(P76)二情节概念情节是行动的摹仿。
(P36)整个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
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关重要的,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
(P37)第二部分以《诗学》透视古希腊悲剧命运观——以《俄狄浦斯王》为例一从“情节”结构分析古希腊悲剧命运观(一)行动《诗学》中的观点Praxis的主体是人,因而是一种受思考和选择驱动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在希腊各地反马其顿气候下,亚里士多德回到母亲的家乡,一年后,322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1
பைடு நூலகம்
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其父是马其顿王国的御医,因此,自幼跟随父亲出入马其顿宫廷,结识了马其顿王子菲利普。
亚里士多德六十二年的人生,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学人,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二十年的读书研究,十四年的讲学著述。
十七岁到三十七岁,雅典柏拉图的学院读书长达二十年。在学院里,亚里士多德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被誉为“读书人”,学院的“头脑”。开始读书,后来独立研究课题。
一、译本介绍
关于《诗学》的抄本、校译本以及流传、影响,参见陈中梅译本“引言”,(9-16)在中国,《诗学》目前的译本主要有两种:第一,六十年代的译本;第二,90年代译本。还有其他译本。
1、罗念生译本
罗念生译本,《诗学》、《诗艺》合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罗念生根据英文翻译的。老一代古希腊研究专家。
亚里士多德虽然在学术上与柏拉图观点不同,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但他非常尊重老师,他说,对于柏拉图,“卑劣的人甚至连赞扬他的资格都没有。”公元前348-347之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另一个高材生塞诺克拉忒斯离开雅典。
公元前343-342年,亚里士多德受菲利普之邀作马其顿十三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讲授诗(荷马史诗和悲剧)、政治、伦理学、修辞学等。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开办学校,取名“鲁开昂”,讲学著述十三年。学校有一个带遮盖的庭院或者长廊,据说,亚里士多德讲学时喜欢在那里来回踱步,后来的亚里士多德学派,因此被称为“逍遥学派”或“庭廊学派”。
亚里士多德师生每月一次研讨会,还有定期的聚餐会,在亚里士多德的长期努力下,他的高材生,既有广博的知识面,又有专长,“鲁开昂”的名声盖过了亚里士多德的同学塞诺克拉忒斯主持的学院。
经典研读《诗学》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诗学》精读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西方现存第一部高质量的、较为完整的论诗、写诗、评诗的专著,可谓西方诗学文献万流之源。
陈中梅:人类不能仅仅满足于感官刺激带来的沉醉,生活自有它严肃的一面。获取知识永远是人类的一种企求。西方高校文科教授的案头必备书,一些专业学生的必读书。
2、陈中梅译本
陈中梅译本,《诗学》译注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根据古希腊抄本A、抄本B,以及德国卡塞尔校订本,以及其他多种重要译本作参本翻译。有详尽的注解,以及相关小论文。
陈中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留学专门研究古希腊文学的专家。文化大革命以后的年轻学者代表。
二、亚里士多德生平(前384-323)